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

时间:2019-05-15 04: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

第一篇: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

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

学科发展的历史

拉美政治学科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随着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而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拉美政治学科经历了学科初创与资料积累(1961-1979)、学科独立发展(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和学科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三个发展时期,研究领域逐步从以跟踪拉美国家政局为主,扩大到拉美政治 和拉美国际关系两大研究领域,然后进一步拓展到社会政策领域。2004年本学科被确立为院重点学科后,不但获得院、所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从而进入一个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时期。2005年初,根据拉美研究发展的需要,拉美所成立了国际关系研究室以加强对拉美国家对外关系的研究,本学科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将拉美对外政策纳入拉美国际关系学科,拉美政治开始集中致力于拉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的研究。到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已在一些专门领域和前沿课题上取得进展,发表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其中许多是填补空白之作;一批重大研究课题正在顺利进行之中,一批新的课题已经立项或准备立项。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人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构成相对科学,以博士、硕士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

前沿动态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拉美政治学科关注全球化条件下拉美的政治发展进程,经济改革及其与政治、社会的相互关系,并从政治体系和社会政策两个方面探讨拉美国家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006年拉美政治研究关注拉美地区政治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明显加大了对策性研究的力度。重点研究了拉美政治的新变化、拉美政治现代化及其面临的新挑战、古巴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拉美地区政治思潮的新变化、拉美左翼政府对发展道路的探索、拉美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问题与社会运动及政府的对策等问题。

1.2006年大选与拉美政治新变化问题研究

2006年是拉美国家的大选年,陆续有14个国家举行全国性选举,其中哥斯达黎加、海地、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圭亚那、巴西、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智利、委内瑞拉举行总统选举,萨尔瓦多和多米尼加举行议会选举,玻利维亚举行立宪大会选举。大选及其所孕育着的政坛新变化,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拉美大选及其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1,拉美政治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2,拉美主要国家大选的跟踪研究,拉美大选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研究,如国际学术界和政界以及媒体对拉美左派的看法,墨西哥、巴西、秘鲁、哥伦比等国家大选结果对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3。

2.拉美左翼政府对发展道路的探索问题研究。

20世纪后期以来,拉美一些国家的左派陆续取得执政地位。左翼政府执政后,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拉美国家左翼政府对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问题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拉美左翼政府执政后,虽然政策有调整,但很难对拉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改造,立场趋于温和,多数左翼政府把 12袁东振、刘纪新:“拉美2006:大选之年孕育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徐世澄:“2006年拉美选举年:拉美政坛将进一步向左转”,《拉美调研》,2006年1月17日。3 刘纪新:“加西亚当选秘鲁总统 新政面临诸多挑战”,《拉美调研》,2006年6月8日;张凡:“卢拉蝉联巴西总统 新任期仍面临执政考验”,《拉美调研》,2006年11月2日;林华“乌里韦成功连任总统 右翼政治力量继续把持哥伦比亚政坛”,《拉美调研》,2006年6月2日;范蕾:“联邦选举法院判决后的墨西哥政局走向”,《拉美调研》,2006年9月1日。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4。有学者认为当前拉美左派与传统左派有所不同,当前拉美左派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强烈的反美情感,强调社会公正,同情和支持古巴,不再诉诸暴力活动,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当前拉美的左翼有温和与激进之分5。一些学者还对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玻利维亚莫拉莱斯政的政策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查韦斯执政后,在积极探索一条有委内瑞拉特色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逐步突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把探索的目光投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6。有学者在对玻利维亚左翼政府的政策进行研究后认为,莫拉莱斯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措施,与他的前任有很大的不同;在玻利维亚国内外,对莫拉莱斯所采取措施的评价也不尽相同7。

3.拉美政治现代化问题研究

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问题一直是拉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学者按照三次现代化浪潮的历史顺序,从政治发展同经济社会结构的联系上研究了拉美政治发展的进程,探讨了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变,分析了在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发展、政党政治改革全球化、政治发展理论等角度探讨了拉美政治民主化前景及其所8面临的挑战。有学者还研究了巴西等拉美国家的政治腐败现象,重点探讨了不断爆出的腐

9败丑闻对巴西左翼执政党劳工党的影响,以及对巴西政治发展的影响。还有学者对所谓的“藤森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现象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政10治发展进程的缩影。

4.古巴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研究

古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古巴共产党执政经验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2006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因病暂时移交权力,古巴的发展前景与未来发展走向再次成为学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对2006年古巴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地位的新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古巴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思想和组织上得到了加强,执政地位进一步巩

11固,社会主义制度将得以保持。有学者对“后卡斯特罗时代”的古巴进行了研究,认为,古巴会通过改革开放来完善其社会主义制度,但改革的步伐不会只激进的,但就中长期而言,12古巴的内政外交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5. 对拉美印第安人问题的研究

印第安人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几百年来,他们一直处于被边缘化、被歧视的地位。尽管他们从未停止保卫和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但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直到90年代中期以来,印第安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和文化平等权利的斗争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称作“土著人的崛起”。近两年,我所一些学者也从多方面对此进行研究,有不少相关成果问世。有的学者对当前拉美印第安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标志、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认为,虽然拉美印第安人运动存在缺乏有执政能力的领导人、内部不团结、活动经费不足、政治斗争经验缺乏等问题,印第安

13人运动成为拉美“不能忽视的新因素”。还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拉美印第安人运动兴起的政 45 袁东振:“2005年拉美政治形势与政治发展”,载《2005年拉美加勒比发展报告》。江时学:“对拉美左派的看法”,《拉美调研》2006年1月18日。6 王鹏:“查韦斯政府对新发展道路的探索“,《拉美调研》,2006年6月8日。7徐世澄:“莫拉莱斯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措施”,《拉美调研》2006年5月26日。8苏振兴主编:《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府研究》,第276-3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9 张凡:“巴西政坛腐败丑闻对劳工党的冲击”,《拉美调研》,年月日;“巴西政坛腐败案与巴西政治形势”,载《200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刘纪新、闵勤勤:《拉美国家的反腐体制,《要报》2006年专题研究报告之十。10 江时学:“论藤森现象”,《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3期。11徐世澄:“古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 采取措施加强执政地位”,《拉美调研》,2006年7月16日;毛相麟:“劳尔卡斯特罗接班后的古巴形势及发展前景”,《拉美调研》,206年8月11日。12江时学:对“后卡斯特罗时代”古巴前途的预测,《拉美调研》,2006年8月11日。13 徐世澄:“方兴未艾的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运动”,载《200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治与社会背景,认为,印第安人问题与主流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也与造成拉美国家普遍性社会分化的制度与政策因素联系在一起;拉美印第安人社会

14运动的崛起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新觉醒。

还的学者从文化和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拉美印第安人问题,指出,印第安人问题的本质不是种族问题,而是政治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指向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性质”,“印第安政治运动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反对殖民主义掠夺行为的正义要求,也代表着‘现代化’讨论中的进步方向。”15学者们认为,拉美印第安人运动的崛起反映了印第安人新的觉醒。在新的世界形势和国际背景下,当代拉丁美洲印第安问题已经超越了本国、本地区的局限。围绕印第安人问题对“文明”进行的讨论,也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多元民主的建设、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究竟有无可能和平相处等重大命题。

6. 对拉美社会发展现状的评估

2005年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千年目标”而努力的第5个年头,也是联合国对落实“千 年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中期回顾的年份。我所学者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和其他国际机构提供的资料,对拉美社会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拉美减贫形势不容乐观,健康领域进步明显,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改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任务艰巨;指出,“拉美国家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于,长期的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和社会分配不公,不但制约了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成为导致拉美经济不稳定、慢速增长或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因此,拉美国家要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实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机结合,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和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就业。16有学者对拉美国家在减少贫困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估,指出,由于拉美各国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贫困人口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也很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今后10年实现减贫目标的难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个别国家(智利)已经达标,少数国家实现达标难度不大,一些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巴西、墨西哥等)达标任务非常艰巨,而一些贫困人口比重非常高的国家(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中美洲国家)实现减贫任务难度极大。拉美国家减贫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增长率偏低、就业形势严峻、农村贫困人口比重上升、收入分配不公继续加剧。17还有的学者对拉美妇女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拉美妇女的地位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它表现在劳动参与率的上升、生育率的下降、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参政机会的增加等方面,但性别不平等仍然是拉美妇女取得更大进步的严重阻碍,这导致长期以来存在的妇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贫困、歧视和不平等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只要这些因素继续存在,拉美妇女就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进步”,但是,如果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能够保持下去,有更多的妇女能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并依靠自身力量改变现状,男女差距逐渐缩小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18有学者对拉美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指出,目前拉美国家青年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他们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贫困、边缘化和受到社会排斥、教育、就业、生育等),认为,近年来,“许多拉美国家已开始重视青年问题,积极探寻青年问题的症结”,但青年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它的解决,“对拉美各国政府来说,解决青年问题任重而道远”。19还有学者专门分析了拉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情况,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改革的推进,拉美高等教育取 141516苏振兴:“拉美印第安人运动兴起的政治与社会背景”,《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3期。

刘承军:《印第安文化与印第安政治运动的新崛起》,《院报》2006年9月16日。

刘纪新:《社会发展任重道远 “达标”面临诸多挑战》,《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7 苏振兴:《拉美国家能实现“千年宣言”的减贫目标吗?》,《拉美研究》2006年第2期。18 林华:《拉美国家的妇女问题》,《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9 闵勤勤:《拉美青年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问题》,《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得了显著进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材大幅度增加,但一方面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教育与社会和市场脱节以及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等问题外,还存在相对忽视基础教育的问题,因此,“优先发展中小学教育还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处理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开发适应新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是拉美各国进入21世纪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20

7. 拉美国家应对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经验与教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在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 措施化解与改革相伴而生的社会代价,导致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民众生活水平没有得到适当提高,对政府和执政者的不信任情绪不断增加,致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再次进入高潮期。”为了应对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许多拉美国家政府采取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措施,但是“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体制设计缺陷削弱了其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能力”。21拉美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以及各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冲突方面的经验教训,一直是拉美政治学科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

几位学者在对拉美和巴西、委内瑞拉等国采取的各种个体做法和措施进行分析后指出,拉美国家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方面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巴西政府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解决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执政党的主要工作重点,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是实施扶贫措施和计划、解决社会矛盾的保障,执政党领导层必须保持自身的廉洁;22委内瑞拉47年来历届政府在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采取的不同应对之策及其成败,同样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即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核心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执政党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化解矛盾,必须根据所在解决的社会问题和需要平衡的各方利益,选择正确的社会政策。23

8. 对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成效的评估

到2006年,智利社保改革已进行了25年。在现代社保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智 利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无疑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传统现收现付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完全积累制模式养老金计划的国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智利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保私有化改革的激烈争论。我所两位学者对智利模式25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和运行成效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认为其成效主要表现在收益率较高并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养老基金、将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资本市场发展有促进作用和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对其存在争议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参保覆盖面低、成本高、监管过度、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等方面。他们指出,智利模式给后来许多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提供了重大启示,“无论这个模式将会产生或已经产生了什么困难,它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实验,就目前来看,基本上是成功的—虽然存在许多问题”。24

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2006年是拉美政治学科确立为院重点学科的第三年。在拉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院所两级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按照原定的学科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前进。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本学科的定位--学术研究应该为我国改革开放服务的要求,在继续加强理 20 宋霞:《拉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征浅析》,《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21 袁东振:《对拉美国家社会冲突的初步分析》,《拉美研究》2005年第12期。22 徐世澄:《巴西劳工党政府应对社会矛盾的主要做法》,《拉美研究》2005年第12期。23 林华:《委内瑞拉执政党如何应对社会矛盾》,《拉美研究》2005年第12期。24 郑秉文、房连泉:《社会改革“智利模式”25年的发展历程回眸》,《拉美研究》2006年第5期。论研究和拉美国情研究的同时,更为关注应用性研究和对策研究。

2006年我们加强了对拉美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强化了为我国对外开放服务的意识,一方面根据2006年拉美大选年的实际情况确立了《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与拉美政治走向》课题并组成了以本学科成员为主的课题组,分工负责,对所有大选国家进行跟踪研究。该课题得到院科研局的资助,到目前为止已提交了15份调研报告,并在院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多位研究人员还应邀到外交部、中联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参加与拉美大选(特别是拉美左派兴起及其对拉美内外政策和政治走向的影响)有关的研讨会,为其提供决策参考。此外,本学科科研人员还有积极寻找学术研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途径,参加企业(如中石油公司)召开的座谈会,为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经过3年的努力,本学科正在成为国内拉美政治研究的主要基地。作为国内惟一一家专门以拉美政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拉美政治室(包括社会文化室)不但集中了国内主要研究力量,而且承担着所有与拉美政治相关的研究课题。2004年本学科主办的“拉美左派的现现状与发展趋势”由本学科科研人员撰写的研讨会综述曾被《红旗文摘》转载。2006年度本学科共主办了6次研讨会,都取得成功,不但得到拉美学界的好评,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的挑战与对策”研讨会(2005年12月)的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2006年7月),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映。同时,本学科的科研骨干也多次受外交部、中联部、中组部等政府部门和新华社等媒体的邀请,参加与拉美政治形势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交研究报告,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还有学者受国防大学的邀请,给来自拉美国家的高级军官作专题报告。

目前,本学科也是国内惟一一个招收拉美政治博士的教学基地。

第三,一批已经立项的、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正在按计划进行,将在今后两三年内陆续完成。

这些课题包括一项院重大项目--《当代拉美思潮》(徐世澄主持),两项院重点项目--《拉美国家的可治性危机研究》(袁东振主持)和《拉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刘纪新主持),三项所重点项目--《拉美思想史文献注释》(刘承军主持)、《拉美的国家创新体系》(宋霞主持)和《当代拉美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张凡主持),一项院科研局应急课题项目--《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与拉美政治走向》(所课题组),两项院纪委项目--《拉美国家反腐败体系研究》(刘纪新主持)和《拉美国家反腐败体制特点与效能研究》(刘纪新主持),共9项。这些课题涉及拉美政治思潮、思想史、社会政策、政府治理、政治民主进程、政治体制改革、政治走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这些课题的完成,将为本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基础坚实、体系较为完整的学科提供进一步的保证。

第四,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实现建立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的目标。2006年我们在已有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继续发挥中青年科研骨 干的学科带头人作用。目前本学科有4位43-56岁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年富力强、理论基础坚实、积累深厚,分别主持了本学科的4个重要课题,其中有两项院重点课题和两项所重点课题(其中一个课题是2006年立项),并且是一项院重大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此外,两位科研骨干还参加了其他学科的3项院重大项目。其二,在所领导的支持下,为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机会和条件。2006年,两位青年科研人员完成在墨西哥的进修任务回国,一位青年科研从员已赴墨西哥进修,一位青年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英语培训。目前,该学科的8位青年科研人员中,有一人正在主持一项所重点课题,有5人熟练掌握西班牙语,具备用西、英两种语言进行科研的能力,一位青年科研员还承担了本所研究生的西班牙语教学任务。本学科2位青年科研人员分别担任拉美所“古巴中心”的副主任和正副秘书长,一位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中美加勒比中心”副主任。所有青年科研人员都参加了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研讨会的主题发言者。其三,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2005年除个别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人之外,其他青年科研人员都参加了《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与拉美政治走向》课题,每个人跟踪一个国家,提交调研报告和撰写论文;一些青年科研人员还在相关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或接受媒体采访。这些活动一方面扩大了青年科研人员对拉美国家基本国情的了解,一方面引导他们关注拉美重大现实问题。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党和政府对中拉关系的关注度正在加强,也正在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中拉关系。中拉之间高层互访有所加强,特别是2005年胡主席访问拉美后提出了“从战略高度认识拉美”的重要指示,国内对拉美的关注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为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本学科处于良好且关键的发展时期。但是,与我们设立的创建一流学科的目标相比,与国外同行的研究水平相比,本学科不论在研究水平还是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继续在基础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两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进一步增强研究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

拉美政治学科建立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都比较薄弱,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努力,比如,完成了拉美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拉美政治思潮和思想史的研究都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课题,已经立项的拉美治理危机和政府社会对策研究都是理论与现实和对策相结合的研究;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与学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中拉关系发展的步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一些前沿性和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完全跟上,需要在今后几年下大功夫,有意识地扩展研究领域,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强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

第二,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材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知识层次和科研素质。

目前拉美政治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以博士、硕士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现有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4人)。并且,中青年科研骨干已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和重点课题的主持,目前4位研究员和2位副研究员共承担着9项重要研究项目,除正在读在撰写博士论文和刚进所的两位成员外,绝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也参加了这些重要研究项目。但是,在队伍建议方面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已有硕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在职博士,以进一步提高本学科成员的知识层次和学历层次,争取在4-5年内使现有的在职青年科研人员都有机会攻读在职博士;二是,积极争取所里的支持,争取在2-3年内使所有在职青年科研人员都有机会出国进修;三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力量的整合水平,通过科研人员与课题的合理组合,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在保证成果数量的前提下,提高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成果质量,以稳步实现将本学科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上具有绝对优势的重点学科”的目标。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研究室的建设和学科管理。

作为政治学科的基础,目前的政治研究室力量比较薄弱,2005年有两位老研究员退休后并没有及时补充后备力量,现只有7名科研人员(另有6名科研人员在社会文化室)。因此,在今后几年内,政治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需要再进2-3名科研人员,加强政治研究室的力量,以使其真正担当起拉美政治学科基础和拉美政治研究主阵地的任务。在学科管理方面,主要是加强重点课题与应急课题之间、长期项目与阶段性成果之间、政治室与社会文化室不同研究课题之间、理论与基础研究与当前现实问题研究之间、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之间等的协调、沟通与合作,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第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的档次和水平。

由于国内拉美政治研究基础较差,拉美所政治室(和社会文化室)是国内惟一的以拉美政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人为数不多。因此进行国内学术交流的范围比较窄。近几年我们已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势,加强国内学界的交流,今后一方面应继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另一方面还应更多的走出去,寻找机会参加各类研讨会和座谈会,加强国内学界的交流。同时,本学科还需要扩大和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缩小我国拉美政治学科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这方面,需要所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07年的主要工作设想

为推动拉美政治学科的发展,提高本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针对 当前存在的问题,2007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紧完成现已立项的课题。

目前由本学科成员主持的课题共有9项,按计划其中有4项应该在2007年完成,有4项应该在2008年完成;此外,青年科研人员承担的列国志项目和青年课题项目,也因为多种原因而未能在2006年及时结项。因此,2007年本学科的科研重点之一是确保各项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二,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出成果的机会。

(1)2007年将根据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和今后几年本学科准备立项的大课题,为他们设计相关系列研究论文,使科研人员的个体研究与学科发展目标结合起来。(2)争取为2006年底晋升为副研究员的青年科研人员确立新的所级或院级课题。(3)将围绕2007年本学科的4次研讨会(拉美腐败问题和治理危机问题)组织包括青年科研人员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发表一批相关学术论文。

第三,完成和启动与拉美政治研究生专业课相配套的参考文献(也用于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和扩展教材。

拉美政治专业参考文献包括:《国内学者拉美政治研究文献参考书目》(已完成)、《国外学者关于拉美政治研究的文献》(英文版,正在进行)、《国外拉美政治研究前沿报告》(2007年启动)和《国外拉美社会政策研究前沿报告》(2007年启动)。拉美政治扩展教材是《拉美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目的是促进拉美政治学科的系统化发展。由于2006年计划外的科研任务比较重,因而未能按时完成原定计划。2007年要确保完成《国外学者关于拉美政治研究的文献》(英文版)和《国外拉美政治研究前沿报告》。《国外拉美社会政策研究前沿报告》和《拉美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教材)争取在两年内完成。

第四,2007年计划召开3次研讨会并各出一批相关研究成果。1. 大选年之后的拉美政治走势(2007年1月)。2. 拉美国家的治理危机及其启示(2007年6月)3. 拉美反腐败斗争的经验与教训(2007年9月)第五,加快本学科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前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比较慢,2007年将加快建设步伐。为此,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2007年将根据所网站改版的进度,设立拉美政治学科网页并充实其内容,使其能充分反映本学科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社会提供大量相关信息;(2)充分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在网页中设立一些比较新颖的专栏,如---,把学科网页逐步打造成追踪学科前沿、讨论不同观点的平台;(2)在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支持下,争取在2-3年内建成学科信息库,实现信息的社会共享。

第二篇:20世纪拉美美术发展的特点

20世纪拉美美术发展的特点

李建群

2012-10-30 18:06:54 来源:《美术观察》2001-12期

迄今为止,拉丁美洲艺术在欧洲和北美的批评家眼中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中肯的评价,而被视为西欧大陆和美国主流艺术的分支和模仿。同时,它也被当作一个拙劣的杂交品种而受到排斥。这种偏见一方面是出于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拉美国家现今仍然都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事实上,正如现代拉美文学的成就惊人一样,拉美美术在20世纪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在世界艺坛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这种独特的成就首先就是因为它具有多种文化和人种的混合交融形成的。

拉丁美洲从16世纪以来就一直是多人种和文化的聚居地区,而且种族和文化的混杂和融合情况十分复杂。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白人征服者便很快向美洲移民,并随之与地印第安人混合,产生了下一代的新西班牙人。第一个进入墨西哥的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娶了他的印第安向导和翻译玛琳齐为妻,并生儿育女。殖民时期,犹太商人进入美洲经商,并与当地人结合。殖民时期的奴隶制,带来了大量的非洲黑奴。而这些奴隶又很快与白人、印第安人混合。在太平洋沿岸地区,陆续有大批中国人与菲律宾人涌入。而在20世纪中期,日本移民大量进入巴西,使圣保罗成为一个日本人占多数的城市。

这种多人种的聚居,使美洲成为欧、亚、非人种和文化的杂交地区。这种文化的聚集、混合,也曾产生过剧烈的冲突和碰撞。但经过几百年来的交融,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拉美现代文化。这种多品种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拉美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成为它内在的强壮活力、原始性和令人吃惊的恒久创造性的根源。这一事实已经越来越被当代评论家所意识到。

拉美视觉艺术的发展与拉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联系密切,甚至超过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的。

本世纪以来,拉美政治局势处于动荡多变的状态,政变频繁,战事常起。而这种多变的政治和被削弱的统治局面又使得艺术在人们生活中有了更重要的地位:因为政治结构常常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拉美的观众便不断从文学艺术中寻找相对恒常的真理。这种状态使作家和艺术家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过了政治领袖。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公众心目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比如墨西哥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在拉美的社会地位远远超过毕加索在欧洲的威望。

拉美人对艺术家的重视使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在艺术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和反映社会和生活,在艺术创作中集中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所以,拉美艺术家又往往被当作是拉美意识的代言人。

提到20世纪拉美艺术就不能不涉及“土著主义”(indigenismo)问题。土著主义又译作“乡土主义”,它滥殇于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再发现”和“再评价”,以及在文学和视觉艺术中采用印第安主题。它起源于欧洲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对“原始”文化的回归思想,而当它被引进到拉美之后,则成为促进拉美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意识的重要途径。

土著主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和政治运动开始于1900年。这一年,乌拉圭记者何塞.恩里基.罗多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比较了两个社会的框架:一个是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如美国;一个是牺牲物质的精神型的,如古希腊。他将这种比较扩及到民族,扩展到前哥伦比亚时期的纯朴的印第安文明,将之与殖民主义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比。他的文章在拉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墨西哥首任教育部长巴斯孔塞罗读到了罗多的文章,受其影响,他赞助了里维拉等壁画家,成为墨西哥壁画运动的真正创始人。所以土著主义运动可以说是壁画运动的成因之一。

但是,严格地说土著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学而非艺术。它最主要的表现是在秘鲁与危地马拉。这两个地区就像墨西哥一样,是前哥伦比亚文明的主要所在地。秘鲁的土著主义思想家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基发表了“关于秘鲁现实的七篇释文”。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逝去的印加帝国为新的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原型,印第安农民是进行革命的主力。

在危地马拉,土著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是最伟大的拉美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他创作了著名的《玉米人》(1949),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发展之间的冲突。作者对玛雅神话的描写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土著主义不仅仅包括对前哥伦比亚印第安传统的继承和肯定,也包括对殖民时期的拉美当地文化的继承。如在印第安文明基础比较薄弱的阿根廷产生了白人牧人英雄传说,如19世纪的土著诗歌《马丁费罗》(作者何塞.赫尔南德斯Jose.Hernandes)歌颂了广阔的阿根廷草原,令人怀念的印第安人自由的生活。马丁费罗是一个像北美西部牛仔似的人物,他为浪漫的印第安部落勇敢战斗,成为有名的勇士。因此他成为传统的土著文化的象征性人物。

土著主义对拉美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促使艺术家将他们的创作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放弃对西欧艺术流派的亦步亦趋,到古代土著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根和创作的灵感源泉。由于寻根意识的加强,现代的拉美艺术才得以摆脱殖民时期的拙劣模仿西班牙艺术的轨迹,而形成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果说,现代拉美艺术与印第安传统的关系构成了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另外一个与之相对的内容则是它与欧洲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一关系在拉美国家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解放”,一种反权威运动。拉美各国对欧洲现代主义的态度却显示出某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在立足于复兴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点上,他们反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另一方面,在向传统的学院派创作观念挑战时,他们又欢迎现代主义的冲击。

显然,现代主义仍然是来自欧洲的影响而非拉美的发明。但也有少数拉美艺术家活跃于欧洲画坛,对现代派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如智利的比森特.维多夫罗(Vecente Huidobro)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艺术活动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在拉美,现代主义的开始应该是本世纪20年代。如1922年在圣保罗举办的“现代艺术周”;192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建艺术与文学刊物《马丁费罗》;1927年,画家维克多.马努埃尔(Victor Manuel)领导的反抗圣阿列汉德罗的古巴学院的运动等。其中大多数活动都强调加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的结合对拉美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防止了艺术世界的封闭,也促使艺术家直接关注社会与政治问题。文学与艺术的联盟在20到30年代的拉美艺坛十分普遍。在墨西哥成立了“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同盟”这一社会组织,它为墨西哥壁画运动聚集了大批青年艺术家,为壁画运动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壁画运动多少与旅居欧洲的拉美画家追随的超现实主义背道而驰,但这种对立并非势不两立。1938年,欧洲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列顿(Andre Breton)到墨西哥。他在看了一些墨西哥画家的作品之后,兴奋不已地宣称墨西哥是“天然的超现实主义”的国家。1940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超现实主义展览中,展出了里维拉和他的妻子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的作品。尽管他们完全否认与超现实主义的关系,这一展览说明:在20世纪的拉美艺术中存在着两个主要趋向,即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和壁画运动所倡导的土著主义。而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因素有时也可能在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共存。

当然,拉美艺术家与欧洲现代主义的关系远不止是一两个流派。几乎所有的欧洲主流艺术运动,从印象主义到象征主义在拉美都有类似的反映,其中特别是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在拉美艺术的发展中有相当普遍的影响。乌拉圭画家托雷斯-加西亚(Joaquin Torres-Garcia)是拉美构成主义的第一代艺术家。他旅居欧美40年,曾参加过许多国际性的构成派团体,并成为其中的中心人物。1943年,他回到祖国,在他的家乡蒙特维多创建构成主义艺术协会。1944年,他创办工作室,培养学生。构成主义在拉美的传播和发展与他的活动及其艺术创作分不开。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对拉美渗透更为深入,可能因为表现主义的精神与拉美民族性格有某种契合,以致很难在欧洲泊来风格与本土精神中划出分界线。表现主义画家拉萨尔.塞伽尔(Lazar Segall 1892-1957)是最早到达南美的欧洲现代主义者。他出生于俄国,就学于柏林和德累斯顿。1913年他抵达巴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回到欧洲。1923年,回到巴西定居。在圣保罗,他作为一个教师和表现主义的中心人物组织活动。他的作品影响了巴西几代艺术家。

几乎20世纪所有的拉美艺术作品都多少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也可以说拉美艺术是“天然的表现主义”。如在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里维拉、奥罗斯科(JoseClemente Orozco)和西盖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的作品中也同样可以看到表现主义因素。也许用西方现代流派的尺度来衡量拉美艺术都不是很恰当的,拉美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或“表现主义”因素其实都不过是拉美民族性格中的某些特质与这些艺术现象的吻合。拉美艺术是有其自己的轨迹和个性的。

在两次大战期间,欧洲的古典风格对拉美曾经产生过影响。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法国画家德朗(Andre Derain)。德朗在脱离了野兽主义之后,转而研究现代艺术于法国传统之间的关系。他开始注重科罗和库尔贝的艺术,并向当时的收藏家和艺术家呼吁:重新重视传统艺术。他的活动影响了巴西战时画家埃米利亚诺.迪.卡巴尔肯迪(Emiliano Di Cavalcanti)等人。其次是意大利艺术团体“20世纪”对阿根廷艺术家的影响。这个组织成立于1926年,以马里奥.西罗尼(Mario Sironi 1885-1961)为主。他们审慎地寻求回归自然,恢复传统的技法和主题,并探索了意大利过去的各种绘画技巧。他们对阿根廷20到30年代的一些主流画家的作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因为阿根庭有大量的意大利移民,他们对古典艺术有一种亲切的怀旧感。受这一组织影响的阿根廷艺术家中就有意大利血统的利诺.斯普林柏格(Lino Spilimbergo 1896-1964)。

现代主义对拉美艺术的影响有其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在本世纪初,拉美艺术的形式和功能都是纯欧洲的。绘画是画布绘画,这是从西班牙人到来之后开始的传统方法。到19世纪末,教堂的宗教艺术几乎濒于死寂。艺术家只是为收藏家或博物馆展出以及官方的建筑作画,建筑也是如此。现代主义把拉美艺术家从实用需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创作更多的表现民族以及他们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解放表现在雕塑中尤为突出,到50年代中期,拉美不再流行纪念性雕塑。在建筑中也出现了非实用性的杰作,如马萨斯.戈埃里兹(Mathias Goeritz 生于1915 年)1957年在墨西哥设计建造的“五塔”。

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大型壁画的流行。墨西哥壁画运动席卷了整个拉丁美洲,甚至影响了美国,成为20世纪拉美艺术中最重要的事件。

壁画运动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回归本土文化的根基,重新研究前哥伦比亚时期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旅居欧洲的拉美画家在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壁画激励的同时,想到了要以壁画这种公共艺术形式振兴本民族的文化。他们在回国之后,从古代玛雅、阿兹特克人的艺术中吸取创作灵感,用几乎是无代价的奉献式的创作在墨西哥城和其它城市的公共场所装饰了大型的壁画。这种充满火一般激情与活力的创作是墨西哥壁画运动成为第一个受到国际关注的拉美艺术活动。

壁画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在公众艺术中持久的生命力。在壁画运动中,公共艺术成为一个探索本土文化和民族的特点、表达政治思想的新角色。这是同时期的欧洲和美国现代艺术普遍忽略的。

过去的三十年中,在拉美、在国际现代主义后期,建立在形式与各种技术上的因素越来越重要。艺术家无视传统的绘画或雕塑使用材料的区别,也无视传统的美术与工艺的分类,而自由地采用任何材料进行创作。许多艺术作品不满足于三度空间,而要求具有环境的特点。

但是,在拉丁美洲,这些探索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影响。它促使艺术家努力回到迄今已退化的乡土或部落文化中存在的观念或技术中去。在现今的拉美,这种退化的文化与发达的都市文化并存。这种双重性的文化完全不同于同时期的欧美,使拉美艺术具有了独特的面貌。

当然,对乡土和部落文化的追寻也曾存在于欧洲现代主义的历史中,毕加索也曾被非洲面具和非洲工艺品所吸引。但对他们来说,这些古老而遥远的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们具有迷人的异国情调和猎奇色彩,而它们原来的内容则完全无关紧要。

在拉美文化中,艺术家会真切地感觉到本土的人种或人类学与他本身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拉美艺术中,现代的原始主义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它表现的不仅仅是异国情调或18世纪的原始主义,而是回到本土、回到孕育拉美民族的久远而深深的根。拉美文化的确是一个混血的产儿,但它不再是欧亚非和土著印第安文化拙劣的杂交,而是在长期的融合、融化、化合的基础上生成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崭新的拉美文化。它产生了文学中风靡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也产生了本世纪具有拉美特色的现代艺术,使拉美艺术逐渐跻身于国际艺坛,成为现代世界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书目:

1.LATIN AMERICAN ART OF THE 20TH CENTRAL

Edward Lucie-Smith

Thames and Hudson 1993

2.A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N ART AND ARCHITECTURE

Leopoldo Castedo

London 1969

3.LATIN AMERICAN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ited by Edward J.Sullivan Phaidon 1996

第三篇:从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从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看政治与经济的关

江时学

【作者简介】江时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 邮编:100007)

【内容提要】 本文力图从分析“官僚威权主义”理论入手,简要阐述拉美和东亚地区的“官僚威权主义”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探讨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不是一个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核心,一是如何确立政府的权威性,二是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关 键 词】政治与经济/拉美和东亚/“官僚威权主义”

在比较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时,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些拉美和东亚国家(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军政权或文人政府的高压政治下取得的。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如何评价曾在拉美和东亚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官僚威权主义”政权?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及其核心是什么?笔者将就此问题略陈管见。

何谓“官僚威权主义”

在拉美历史上,尤其在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后,名谓“考迪罗”的军人独裁在拉美司空见惯。20世纪60年代,军人当政再次风靡拉美。但是,阿根廷政治学家奥唐奈发现,60年代上台的拉美军人与历史上的“考迪罗”大不相同:(1)历史上的“考迪罗”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至上的行为,而新的军人政权则是由整个军人体系控制。(2)“考迪罗”大权独揽,尽管它不知道如何治理经济,但新的军人政权在经济管理上则大力依靠技术专家,以弥补军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欠缺。因此,军政权的专业化和知识化程度较高。(3)“考迪罗”关心的只是如何用武力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权欲和财产欲,新的军政权虽然在政治上也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权威性而实行高压统治,但它非常注重发展经济,以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由于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军政权不同于历史上的“考迪罗”统治,奥唐奈将前者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政权。(注:官僚威权主义(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又译“官僚权威主义”,国外学术界常简称之为B-A。)他在其70年代初出版的《现代化与官僚威权主义:对南美洲政治的研究》一书中,对60年代处于军政权统治之下的巴西和阿根廷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注:Guillermo A.O' Donnell: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1973.)在奥唐奈研究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对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从而使“官僚威权主义”理论变得更为完善和引人注目。

在“官僚威权主义”政权领导人的眼中,传统的政治格局是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这些手中握有实权的军人以一种敌视的眼光看待文人政治家,认为所有文人政治家都是无能、腐败和自私,政党政治则使整个社会进一步分化。“官僚威权主义”政权的当权者还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国内的左派力量,而左派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则是由于国家缺乏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文人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军人对整个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为自己的统治作出长期的安排。与此同时,这些有权有势的军人还抑制政治活动,取缔民众政治组织,以消除他们眼中的那种所谓国内政局**的根源。

可见,一般而言,“官僚威权主义”政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将政府部门的职位交给具有技术专长的文人。第二,在政治上排斥民众。第三,抑制或完全取消政治活动。第四,积极谋求与国际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美的银行和跨国公司改善关系,以振兴国民经济,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地位。(注:T.Skidmore and P.Smith: Modern Latin America, fourth editi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p.57.)

拉美和东亚的“官僚威权主义”政权

巴西曾经是最为典型的“官僚威权主义”国家。正如斯基德莫尔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在1964~1985年期间,统治巴西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专制政权,其领导人都是四星将军。尽管各个政权的结构和人员不同,但它都是由军官、有一技之长的行政管理人员和老资格政治家组成的联盟构成。”(注:T.Skidmore and P.Smith: Modern Latin America, thi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pp.180~181.)一方面,巴西的军政权强调政治稳定,用高压手段压制民主;另一方面,军政权把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和改善国际收支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为此而启用了一些文人担任经济部门的要职。例如,在布兰科将军当政时期,经济学家和外交家罗伯特·坎波斯被任命为计划部长,成为巴西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关键人物。他上台后对银行体系进行了改组,修改了劳工法,简化了出口贸易的有关规则,并使股票市场和政府债券市场变得进一步体制化。

皮诺切特统治时期的智利或许可以被认为是另一个具有“官僚威权主义”特点的拉美国家。1973年9月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在智利强制推行官僚威权主义政体”。(注:T.E.斯基德莫尔等著:《现代拉丁美洲》(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皮诺切特解散了国会,废除了宪法,并实施“党禁”和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控制,甚至还命令军人接管大学。军政权“在使用镇压手段方面从不犹豫不决,对发生劳工**和民众抗议的任何苗头尤其如此。”(注:T.E.斯基德莫尔等著:《现代拉丁美洲》(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由于智利军政权严重违反人权,镇压了大量左翼人士,其中包括旅居智利的西班牙人,1998年10月16日,英国警方应西班牙政府的引渡请求,将正在英国治病的皮诺切特拘留。这一“引渡”**直到2000年3月才得以解决。)

然而,就在皮诺切特军政权不断强化专制统治的时候,一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受过教育的技术专家(即芝加哥弟子)在经济领域中实施了深刻而有力的改革。他们为智利经济开出的处方是:减少国家干预,扩大对外开放。皮诺切特曾说过:经济改革的目标是使智利“不成为一个无产者的国家,而是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国家。”(注:T.E.斯基德莫尔等著:《现代拉丁美洲》(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应该指出,尽管智利在80年代初曾遇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总的说来,在皮诺切特当政期间,智利的经济增长是令人瞩目的。智利甚至还被认为是拉美经济改革的“先锋”。

在东亚,韩国的朴正熙政权也具有“官僚威权主义”的特点。一般说来,朴正熙政权从70年代初起开始向“官僚威权主义”过渡。朴正熙对民众的民主化要求进行了有力的镇压。尤其是在1972年推行“维新体制”后,朴正熙政府限制工会活动,禁止政党活动,禁止罢工、罢市、罢课和游行,并加强对新闻工具的控制。但是,在经济领域,韩国的历届军政权都把加速经济增长作为其追求的首要目标。为了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和调控,朴正熙于60年代初成立了经济企划院(EconomicPlanning Board),由副总理直接主管其工作。在这个近百人的机构中,20%的成员是经济学家,其他成员则是政治、工商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正如朴正熙本人所言:“资本主义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钱和物的巨大投资,而且还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能力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稳定,军事革命政府暂时中止了大学生、工会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活动。这些活动在民主党统治时期曾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不安。同时,我们组织了一个由教授和专家组成的经济委员会,动员大量专家参加政府管理和决策。我们有意约束军官们的主观和草率。”(注:Park Chung-Hee: To Build A Nation, Acropolis Books, 1971, pp.102~107.转引自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除韩国以外,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地区)也曾经出现过军政权。世界银行的《东亚奇迹》一书所确定的7个发展中“奇迹”经济体,都在其二战后的历史中表现出专制(authoritarian)或“半专制”(semi-authoritarian)的特点。例如,泰国在70年代中期的“民主开放”以前曾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军人统治。80年代出现了“有管制”(controlled)的政治自由化,但1991年又爆发了军事政变,尽管不久以后就还政于民。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党制统治下,军人政治已演变为制度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名义上是民主国家,但自独立以来,其政治权力一直被垄断在一个政党(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或由一些党派构成的联合阵线(如马来西亚的国民阵线)的手中。(注:Tun-jen Cheng, Stephan Haggard and David Kang:Institutions, Economic Policy and Growth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UNCTAD.1996,p.4.)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东亚国家(地区)当权者的统治方式却被许多人贴上了“软威权主义”(soft authoritarianism)的标签,他们奉行的民主被人们说成是“亚洲特色的民主”(Asian-Style Democracy)。

“软威权主义”或“亚洲特色的民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东亚拥有自己的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因此,西方社会信奉的那种民主不适合东亚。第二,不能以牺牲整个团体(community)的利益来换取个人的所谓“自由”。第三,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比个人的权利和民主更为重要,而且民主必须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秩序和改善经济福利服务。第四,民主必须以政治家之间达成的共识为基础。这一共识就是建立一个好政府,而好政府的概念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巩固政治稳定。第五,尽管“软威权主义”不接受西方民主,但它同样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注:关于“软威权主义”或“亚洲特色的民主”的含义,见Yung-Myung Kim:“`Asian-Style Democracy?: A Critique from East Asia”, Challenge, No.3~4,1998.)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是其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总体变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亦即政治领域的变化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变化,反之亦然。“官僚威权主义”和“软威权主义”可以被看做是威权主义的不同形式。威权主义是介乎于民主政治和极权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它从不放弃民主,但想方设法地限制民主的发展。(注: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第91页。)

无论是“官僚威权主义”还是“软威权主义”,都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政治与经济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适合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在政治民主取得进步的国家,才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注:国外学术界在探讨政治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也使用“政治体制”(political regimes)这一概念。这里所说的“体制”(regimes)主要是指政治家用来获取和控制国家权力的“方法”(methods)。(见J.Benson Durham:“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March 1999,p.81.)换言之,政治上实行专制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的,因为这样的政府不能提高政府的声望,因而不利于保护私人财产,也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例如,格迪斯认为,由于民主政权能更好地赢得公众对改革的支持,民主政权同样能顺利地开展经济改革,也能加快经济发展。亨廷顿认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就是阻碍民主的障碍。(注:转引自Larry Diamond and Marc Plattner: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而利普塞特则从另一角度指出,“民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国家愈富裕,它保持民主的机会就愈多。”(注:Seymour Martin Lipset:“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March 1959.)

与上述论点不同的是,也有人认为,威权主义政权有利于经济发展。例如,萨克斯指出,与民主政权相比,威权主义政权在推动经济改革方面更为成功,因为威权主义领导人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在选举中失去选民的支持,尽管有些选民受到了改革的消极影响的打击,如失业和收入水平降低。(注:Jeffrey D.Sachs: Social Conflict and Populist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9.)库尔斯认为,威权主义领导人在推行各种政策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不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掣肘”。政治上专制的政府能压制工会活动和降低工资水平,甚至还能控制消费者的需求,因而能促进投资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些措施很不得人心。与此相反,民主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在位的时间,常常千方百计地满足选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其中包括经济上的要求,如增加政府开支和扩大消费,等等。其结果是,国内资本积累受到很大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就难以成为现实。

库尔斯还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了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生产简单的非耐用消费品;(2)生产资本货;(3)生产耐用消费品。在第一阶段,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议会制,第二阶段则出现了法西斯专政的德国和意大利,但在第三阶段又重新出现了十分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注:J.Kurth:“Industrial Change and Political Change:A European Perspective,” in David Collier: The New Authoritarianism in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这似乎说明,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轨迹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呈阶段性的反复。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政治民主的到来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注:陈晓律:《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载《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第81页。)阿尔蒙德则认为,政治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化和进步,无论如何称呼,都包含着由4个因素支配的积极和向前发展的运动。这4个因素是2个P和2个W。2个P是政治变量,即政府的能力或权力(power)以及人民的参政(participation)或民主化,2个W是经济变量,即财富(wealth)和福利(welfare)。能否使上述4个变量都得到同等速度的进步?能否同时增强政府的能力和权力,同时提高人民的参政程度,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改善福利?阿尔蒙德的回答是否定的。(注:G.阿尔蒙德:《发展中的政治经济》,载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363页。)

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更为明确地指出,经济增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政局稳定的民主国家。但从历史上看,除英国以外的其他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工业化则基本上都是在专制政权下进行的。(注:Yung-Myung Kim:“`Asian-Style Democracy': A Critique from East Asia”, Challenge, No.3~4,1998.)

必须指出的是,巴西、智利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固然在政治民主停滞不前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佳绩,然而,同样不容否认,许多缺乏政治民主的第三世界国家,却从来没有取得经济奇迹。可见,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不是一个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至少可以这样说: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关系并非永远存在,它仅仅适合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时期。换言之,影响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政治因素(如政权的形式和民主的多寡),而且还有其他一系列重要的变量,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部机遇,等等。不过,拉美和东亚的发展进程似乎也表明,每一种发展模式(至少是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模式),都有相应的政治制度与之匹配。如果这种政治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那么它就应该被视为是合理的。此外,政治体制(或政权形式)的有效性似乎也取决于包括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内的特定条件和具体情况。

尽管威权主义政府确实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条件下,利用手中的权力人为地创造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但是这种统治也会使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因此,从表面上看,社会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脆弱的。事实上,韩国在二十多年的威权主义政府统治下,劳工运动和民主运动并没有停止,有时甚至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光州民众抗争”就是一个例证。(注:姜万吉:《韩国现代史》(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

此外,威权主义政治容易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质,产生严重的腐败。20世纪90年代后期曝光的韩国一些财阀企业的丑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核心

事实上,政治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核心是:(1)如何确立政府的权威性;(2)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早在1955年,刘易斯就指出:“软弱的政府不能维持自己境内的秩序。”(注: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516页。)如果政府的政策调整因遭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无法付诸实施时,政府采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朴永泽也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韩国的决策者是无法实施那些困难的经济政策的(如降低工资水平)。确实,如果韩国政府建立的是一个非干预的、自由的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由价格决定市场的供求和由市场配置资源,那么,很难相信韩国会取得其经济上的成功,也不会实现经济调整。”(注:Yung-Chul Park:“Korea”, in R.Dornbusch and F.L.C.H.Helmers(eds.): The Open Economy: Tools for Policyma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404.)他还认为,韩国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政府具有“集权”的性质(the centralized nature)。韩国政府用一种在西方民主制度下难以行得通的方式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和推行其政策调整。它使劳工组织软弱无力,从而使工资处于低下的水平。60年代,政府储蓄和外部储蓄(两者均由政府决定)每年为国内投资提供了60%的资金。在70年代,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国民经济中几乎2/3的投资资金。除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支配如此多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此外,政府还对金融部门的信贷分配实行管制。当然,从理论上说,政府决定资源的配置并非总是高效率的。但韩国政府在动员内部和外部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方面,却是成功的。(注:Yung-Chul Park:“Korea”, in R.Dornbusch and F.L.C.H.Helmers(eds.):The Open Economy: Tools for Policyma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p.340.)

与政府权威性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ist state)。发展型政府的特点是:它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有一种前后一致的构想,以发展为首要目标,具有强有力的民族主义倾向,拥有足够的相对独立性,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或有能力调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整合的目的。因此,它的合法性在于有能力加快资本积累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注:James L.Dietz:“Overcoming Underdevelopment:What Has Been Learned from the East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s?” in James L.Dietz(ed.): Latin Americ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ronting Crisi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995, p.192;M.Castells:“Four Asian Tigers with a Dragon Head: 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the Stat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 in R.Henderson and J.Applebaum(eds): Stat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 Sage Publications, 1992.)约翰逊为“发展型政府”总结的特点是:(1)经济发展是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有时甚至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2)崇尚私人财产和市场规则,但政府的决策者常常为了加快发展而制定带有干预性的产业政策。(3)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通常有一个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部门。该部门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工作效率高。(注:Chalmers Johnson: “The Interplay of State, Social Class, and World System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in Frederic C.Deyo(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许多学者认为,许多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是典型的“发展型政府”。这些政府与传统的中央集权制政府有所不同。实践证明,发展型政府创造了远远高于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与发展型政府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是所谓“强政府”(strong state)和“软政府”(weak state)。一般而言,“强政府”具有以下特点:高层领导人通常采用专制的统治手段,将工业化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在制定经济计划和实施经济政策等方面向技术专家授予较多的权力。而技术专家则有能力使私人部门和国内各地区的压力屈从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也能使政府的科层变成一个守纪律、高效和可靠的工具。(注:David Felix:“Import Substitution and Large Industrialization: Latin America and Asia Compared”, World Development No.9,1989,p.1459.)简而言之,能够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呼声中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全社会长期发展计划的政府,就是“强政府”。(注:Ted C.Lewellen: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ird World, Bergin & Garvey, 1995,p.135.)毫无疑问,缺乏上述特点的政府则是“软政府”。按照缪尔达尔的定义,“软政府”既无行政管理能力,又无实施发展政策的政治意愿。(注:G.Myrdal: 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Pantheon, 1968.)琼斯等人认为,韩国之所以能获得经济“起飞”,主要是因为韩国实现了从李承晚的“软政府”向朴正熙的“强政府”转变的过渡。(注:Leroy Jones and Sakong I1: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orean Ca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自80年代起,无论在拉美还是在东亚,一些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开始讨论或实施不同程度的政治改革,以强化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适应经济改革(调整)的需要。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正确把握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十分重要的。墨西哥前总统萨利纳斯曾指出,在完成经济自由化这个任务以前,他不会在政治上放松。他还说过,他决不会犯戈尔巴乔夫所犯的那种错误。(注:转引自Economist, August 26, 1995,p.19.)在与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谈话时,萨利纳斯明确地表示:“在一些国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经济变化失败了,盼望已久的民主变革没有成为现实。„„这与两种改革的不同节奏有关,但经济是当务之急。”(注:Esther Wilson Hannon:“The Politics of Mexican Free Trade and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Lowell S.Gustafson: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Democratic Regimes: Neoliberalism in Latin America, Praeger,1994,pp.162~163.)但是,1995年8月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认为,“政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政治改革和体制性改革没有伴随着经济改革,那么经济改革在目前来说只能意味着微不足道,对今后来说则将永远处于脆弱的地步。这仅仅是因为民主和独立的司法制度等等本身是好东西。”“虽然总的说来墨西哥的痛苦过去和现在都是经济上的痛苦,但事实上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政治上的问题。„„塞迪略的党(即革命制度党)统治墨西哥已经66年了。只有在它愿意不再统治墨西哥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没有必要去用迷信的方法来求得好运气。”(注:Economist, August 26,1995,p.12.)

毋庸置疑,萨利纳斯的那种轻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的看法是不足取的,而《经济学家》所鼓吹的那种只有革命制度党交出权力才算进行政治改革的论调则更加荒谬。此外,还应该指出,就墨西哥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为经济改革创造出适宜的政治环境,才是政府在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时必须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固然是过度利用投机性较强的短期外国资本,但这些流动性极大的外资之所以逃离墨西哥,就是因为1994年墨西哥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荡:继恰巴斯州农民于是年元旦揭竿而起之后,又接连发生两位革命制度党要员被害、总检察长辞职和一位银行家被绑架等事件。动荡的政局与一些不良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终于促使大量外国资本逃离墨西哥,从而爆发了震惊全球的比索危机。

在探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必须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维系加快经济建设所必需的政治稳定。如前所述,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在位70多年,较为成功地保持了国内的政治稳定,尽管60年代末和1994年曾分别爆发过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之所以能维系国内政治稳定,主要是因为:第一,革命制度党具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第二,国家的权力能以和平的方式交接。第三,政府能进行灵活的宏观政治调控。(注: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通过比较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还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在一些拉美和东亚国家,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军队的作用不只是限于用强制手段让人民接受外来而非自己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军队很可能在全面的集中制、尤其是协调和控制问题上成为极为关键的力量。”(注:麦利安·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中文版),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陈明明:《“军事化社会”:军事管理方式的内在矛盾》,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第101页。)“军队的效率、划

一、机动性、组织性、纪律性和现代性使它成为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进行社会整合和构建一体化政治体系的力量。”(注:陈明明:《“军事化社会”:军事管理方式的内在矛盾》,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第101页。)此外,军队还能以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自居,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为理由,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长期存在着一党统治的局面,而这种局面是这些国家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在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自1929年起连续执政迄今,已在位70多年,成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注:革命制度党的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的国民革命党。1946年1月国民革命党再次改组,易名为革命制度.党)诚然,正如雅凯特所言,一党制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两国都是“十分有用”的。如在80年代的墨西哥,为了减轻经济改革的代价,革命制度党在工会组织的支持下,实施了针对穷人的扶贫计划(PRONASOL),并与私人部门一起,达成了对付经济困难的“团结协定”。在印度尼西亚,尽管苏哈托没有面临着民众的强烈反抗,但他仍然利用一党制来维系和调整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转自:《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0年11期第51~56页

第四篇: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专题

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2010-11简本)

一、引言

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和国际同行间的比较,找出我国土壤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科发展趋势,提出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的措施和展望,促进土壤、环境和生态学的交叉、融合,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对促进土壤学科发展,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土壤科学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土壤学的某些分支,如土壤系统分类、表面化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面源污染控制、土壤水肥管理、长效肥的研制、土壤-植物营养、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长足发展。我国的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逐步与美国系统接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四大分类体系之一,其中,有关人为土纲的分类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在土壤化学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土壤胶体化学、土壤界面化学、土壤养分化学、土壤污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土壤胶体和界面化学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污染过程与机制研究、污染效应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管理研究,基于污染物界面过程的效应评价模型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土壤环境方面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调控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系统研究,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和稻麦系统CO2倍增生态效应的FACE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土壤-植物营养学方面已形成以植物-土壤互作的根际理论为核心,以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利用生物调控及养分管理技术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研究体系,形成以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土壤-植物互作与调控、养分资源管理、污染物控制和治理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系统学科;土壤物理学与土壤矿物学研究在土壤水文学、土壤力学、矿物界面反应分子机制以及矿物界面反应过程与化学动力学等领域也已接近国际前沿。此外,我国的古土壤研究、(数字)土壤制图研究、土壤质量研究、土壤退化机理研究等基本与国际同步。

在面对国家需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土壤学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相继建立了土壤地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生物学等各分支学科,出版了《中国土壤》、《中国水稻土》、《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中国农业土壤志》、《中国土壤质量》、《中国红壤》、《红壤物质循环与调控》等一系列专(编)著,提出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研究内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学理论,中国土壤学已经形成了阵容较大的研究队伍和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特色和地位。

三、本学科发展趋势

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解决全球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该学科正在经历从传统土壤学向现代土壤学的过渡,具体可归结为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研究目标的转变,即从土壤的发生分布更多地转向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研究;二是研究时空尺度的拓展和融合,土壤研究在宏观(全球、区域、流域)、中观(土链、田块、颗粒、结构、表面)和微观(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尺度上相互融合,在短时间(秒、分)和长时间(年、世纪)尺度上相互结合;三是研究手段的不断提升,借助于现代高技术不断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建立从实验室模拟、机制模型到田间模式、示范模区的综合体系。经过160多年的发展,土壤科学已发展成以系统观测与定量实验为基础,以多组分、多形态和多尺度物质性质、分异与变化为中心,以土壤过程和功能为重点的土壤学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相应技术体系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的发展呈现如下发展态势:

1.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长期定位试验成为土壤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土壤学研究,由于广泛借助地球系统科学新思维、物质科学新技术和地球过程监测新装备等现代科学技术而获得空前发展。技术进步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推动土壤学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土壤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些技术包括:应用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法元素识别技术、同步光谱显微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对土壤物质形态和性质的研究;应用红外发射光谱法、发射性反射光谱法和光栅分类法等技术进行的遥感遥测与制图技术;应用现代分子微生态技术(例如FISH和CARD-FISH技术)和DNA同位素探针技术(13C DNA probing),生物化学同位素质谱探针耦联技术(例如PLFA-GC-MS)进行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脂肪酸甲酯(FAM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GGE /TGGE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应用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与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借助通量观测系统、水分-温度-电位的现代传感器系统、数据自动存储和远程传输系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联网试验研究等。

2.基础理论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成为现代土壤科学发展的战略途径

土壤科学正在向农业和环境问题的结合研究发展,(有机)碳-氮-磷的土壤和生态系统循环再度成为土壤学研究重点和热点。环境污染和全球变化下生态系统C-N耦合、P的活化及其在土壤-植物-水体系统转移与富营养化形成机理成为土壤学解决农业和环境问题的焦点;土壤中痕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与环境效应研究朝着食物安全和生物修复方向不断深化;土壤环境污染表征、界面过程与生物效应研究成为新热点,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向通过化学-生物联合方法降低重金属对作物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提高富集植物的生物提取效率两个方向发展。上述动态说明,当前国际土壤学研究已在基础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并不断地推进农业和环境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进步。

3.多学科交叉综合与集成研究是提升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的新的趋势

新兴土壤学研究方向及分支学科的诞生和涌现得益于与土壤学内部分支学科的融合和土壤学与其它基础科学的渗透融合。例如,生物学参与土壤物质和过程的研究,衍生出土壤生物物理研究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微形态学和土壤颗粒与土壤结构的交叉研究派生出土壤微生境和微生态研究方向;突飞猛进的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土壤学的交叉发展了分子土壤学研究;化学结构、化学计量与土壤颗粒基本物质分子组成的交叉和综合形成了分子模拟(molecular modeling)方向;数学、地统计学和土壤学的交叉形成了土壤计量学(pedometrics);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和数字土壤研究成为现实,改变了传统土

壤学分析的模糊和定性的形象。特别是在土壤的环境研究上,土壤学与生态毒理、环境毒理和化学毒理与风险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奠定了土壤环境与健康风险的活跃的研究领域方向。而临界带(critical zone)土壤的研究,则是整合了微生物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在考虑土壤过程、功能及服务上与地球系统科学表层过程研究接轨,使得土壤学在解决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以及诸如农业与面源污染、土壤与全球变化、跨界面和跨流域环境污染与控制等问题上的能力大为提高。

4.社会与公众需求成为土壤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极大地推动了土壤学的发展。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成为农业土壤学尤其是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研究的持续动力;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挑战,催生了土壤碳循环与固碳土壤学在全球的兴起;环境污染的全球化和POPs控制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和修复成为全球环境科学的热点领域。科学研究的全球合作和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也推动了土壤学的全球对比与网络化。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构成了国际有机质研究网络(SOMNET)和全球土壤变化与长期试验网络(LTES)的跨地域和国家的整合研究。为了全球土壤信息化对比,在ISRIC(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基础上,正在开展国际土壤分类系统的全球合作研究。随着全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的需求,土壤学在各个领域的全球对比和网络化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四、本学科研究展望及建议

今后我国土壤学的发展必须首先面临全球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全球变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及人类生命健康等八大问题的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的土壤学问题主要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土壤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满足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如何提高农用化学品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壤的环境保持功能,缓解区域和全球环境向不利方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土壤科学应该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如下:

1.土壤发育与土壤信息

研究大空间和精细时间尺度土壤演化速率、影响因素和过程模拟,特别是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风化和土壤(如冻土)形成过程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地学定年为基础的古土壤与环境演变以及近代人为活动的土壤学记录;深入研究以基层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土壤系统分类,以国际上统一分类为导向开展分类参比研究;研究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中土壤学、农学、地学等的机理,构建标准光谱库;发展土壤遥感图像处理与自动分类技术,多元、多维复合分析的智能化处理,以及新型传感器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土壤数字制图和土壤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化,开发“3S”一体化技术。

2.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演变

系统观测和联网研究高强度利用条件下土壤质量,特别是环境和健康质量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研究土壤退化的景观生态学机制和预测预报,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下土壤侵蚀的形成过程、机理及其调控机制,跨尺度土壤侵蚀研究方法综合集成和预测模型,径流-泥

沙(土)-面源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盐渍土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机制,高效评估方法、盐渍化防控机理和修复技术,酸沉降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下的红壤加速酸化机制及其生物调控技术。

3.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

研究土壤特性和生物物理过程演变的定量描述方法和监测方法;研究土壤物理过程和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机制和模拟模型,建立土壤基本特性与土壤水、盐、溶质(包括养分和污染物)、热、气迁移特性的内在定量关系;研究土壤水-盐-肥耦合调控的机理和措施;基于现代光谱技术研究土壤胶体的结构、亚结构及特性,以及纳米相界面反应和纳米颗粒相互作用的机理;开展纳米微域中养分和污染物的土壤固定与液体流动态监测,研制相应的非均质体系模型;研究土壤组分与有机物/微生物作用的界面过程、分子机制及分子模拟;研究土壤矿物表面铁循环与物质转化的化学过程、生物起源的矿物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及其在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

4.土壤分子生物学与蛋白组学

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土壤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库;研究土壤生物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产物;研究炭黑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与机理,土壤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极端环境、微域空间与根际界面土壤生物驱动过程、互作方式及其调节机制;研究复杂群落及食物网水平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进化机制及其生态功能。

5.土壤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

通过多目标、多类型(农田、森林、草地、湿地等)的长期野外观察网络,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汇提高和稳定的机制,全球变化下土壤生态过程的响应与反馈过程和机理,特别是土壤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产生和释放的关键过程和因素作用,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碳动态的模型模拟和准确预测;研究脆弱和退化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植被交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协同机制及其反馈;研究污染退化土壤的土壤植物-微生物强化修复机理。

6.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

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内源有机质转化途径及其关键生物群落与功能,有机质积累、转化的环境因素与调控机制,土壤有机质提高对高生产力条件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土壤多养分转化的生物学过程和机制,如土壤有机碳耦合条件下氮磷在土-水界面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机制,土壤碳氮共济的关键生物过程、制约条件及潜力;研究土壤根际过程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主要包括作物根系诱导的根际养分活化过程及其分子机制、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养分转化过程、根系与水分养分时空耦合的作物根层水肥调控机制;建立不同尺度土壤肥力及可持续性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与主要驱动因子及机制;研究高生产力条件下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

7.生态高值农业的土壤学基础研究

研究耕地质量的定向培育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肥耦合管理与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农业清洁生产、应对全球变化的农田增汇减排体系;研究现代农业条件下,主要土壤障碍形成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连作障碍的生态过程与调控、精准农业和信息化农业科技发展技术,建立土壤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体系。

面对这些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国教育体制限制了多学科综合人才的培养。由农业大学培养的土壤学基础人才在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上明显逊于国外,使得从事土壤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知识面单一,应用其他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严重滞后,从而影响其创新能力。其次,对于土壤学观测、监测和实验分析的仪器设备研制方面的支持不够,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网络的自动化水平低,制约了土壤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导致尖端仪器设备以及相关信息产品(如高精度卫星遥感数据)的土壤学研究工作始终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部门分割导致土壤学研究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共享程度差。高水平研究平台、国家信息数据、土壤调查和长期试验资料分别掌握在不同的部门和研究单位,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对这些资源很难做到完全共享,制约着整体土壤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土壤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人类将遭受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影响。因此,现代土壤学研究的任务,首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系统角度出发研究土壤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准确把握土壤演变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对策略和措施;同时,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变革相适应,以解决全球土壤变化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与人类健康影响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只有不断发展现代土壤学,才能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第五篇: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

指导思想:

为适应时代发展,加强和改进我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使教学实效的提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2.高一新生水平不一,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经济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另外,参照县教育局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今年高一的政治教学内容包括了以往在高二要讲的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的部分内容,因此相对来说今年的教学时间显得会比较紧促。因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我特做了以下的具体工作安排: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2.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3.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三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三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4.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挖掘学生的潜能。

5.做好培优工作,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开展辅差工作,努力提高差生转优率。

6.与组内教师之间多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组内教学交流风气。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2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任重而道远的教学工作也随之继续,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的政治教学任务,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强调构造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发展空间。 其次,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上,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突出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方法指导;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第三,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改进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跨越政治是传授知识的这一狭隘的认识,而应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本,把政治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落实过程;认真组织政治活动,通过科学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政治知识;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政治活

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

总之,通过政治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的政治知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使他们逐步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合格学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3周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4周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5周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6周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

7周 学校组织第一次考试

8周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9-10周 第六刻、参与政治生活

11-12周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13-14周 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15周 学校组织第二次考试

16周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17周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

18-19周 期末检测复习

20周 期末检测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3

一、教学进度安排

1、第二次联考前(2月21-4月6日):复习完必修内容14(第一轮复习)。温一模考试

具体安排:2月21日-3月17日必修2《政治生活》

3月18日-4月6日必修4《文化生活》

2、第二次联考

4月7日4月22日)热点专题考纲解读、第二次温二模考试

具体安排:做好联考分析

热点讲解读课本读考纲完成热点练习

3、模拟考试前(4月23-5月20)温三模考试

专题训练小题训练(主观题和选择题)

回归教材知识整体过关

4、冲刺阶段(5月21日-5月底)

该阶段主要是查漏补缺模拟训练在5月初将制定逐日训练计划

收集全国各地信息反馈学生

5、考前指导(6月1日-4日)讲课两节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措施

1、提高课堂效益

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一定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成效切忌老师包堂。

2、计划编写高考复习资料

根据学生情况和考试大纲要求编写考前复习资料发放学生手中,做到精炼、有效、便于学生学习。

3、加强考后(含练习)反思特别要做好4次考试的分析工作。

师生共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考试成绩。

4、提高教学针对性、加强个别辅导

分优生、边缘生、专业生三种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辅导计划。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4

本学期我校政治教研组将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引导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同时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尽快成长,增强政治教研组的整体实力。我们将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虚心的师德品格,高效务实地开展工作,力争使我校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提高。

一. 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工作

1. 本学期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认真领悟新课程的核心理论,并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2. 本学期将指导新教师认真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让他们了解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特色,以及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要求新教师尽快掌握高中经济,哲学,政治学的教学内容.以使他们能够高屋建瓴,更好的驾奴教材。

3. 认真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公开课,示范课.并认真做好笔录,以便在校教研活动时间能相互交流,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

1. 强化、细化考核要求,促进新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学习,自我反思,勤于总结.本学期将制定《政治教研组新教师常规考核细则》,使新教师明确知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准备些什么?在理论学习,相互听课,交流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以实现学校提出的“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成为教学骨干”的奋斗目标。

2. 加强常规检查和调研活动,本学期将建立政治教研组调研机制.我们将组织老教师,邀请学科分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不断取得点滴进步。

3. 重视老教师的传,帮,代和对新教师的指导工作.我们将充分利用老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宝贵资源.请他们对新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具体的指导.把他们的经验以讲座的形式向全组老师的别是新教师做介绍.同时,要求老教师定期开展示范课,以供新教师学习,借鉴.。同时配合学校的“青蓝工程”建设,我们还将进行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师徒接队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江支武(师)------邹有福(徒), 赵晓燕(师)---周林(徒)

三. 强化课题研究,贯穿于教研组工作过程中

一个主导教研组的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实效.本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必须有较高的价值.所选的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素质教育,深化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与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必须有较大的开放性,使教研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空间.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列有关课题的研究:

1. 由江支武老师负责,赵晓燕老师参与的省级课题《政治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2. 由江支武老师参与的,由教研室主持的常州市重点课题《让学生道德品质在体验中升华》。

3. 教研组积极申报新一轮市级以上的课题。

当然,课题仅仅是教研组的活动载体,一个再好的课题,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过程研究,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所以,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必须切实注重过程管理,做到期初有计划,人员有分工,研究活动有资料,学期末有总结反思。

四. 公开课安排.

第四周 周 林 价值规律

第五周 郑丽萍 因果联系

第六周 潘 东 发展的观点

第八周 江支武 高考第一轮复习

第九周 邹有福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十二周 赵晓燕 第一轮学习复习

另外,两位教研师还将面向全校各开设一节示范课.

五、推进教研组工作信息化建设,组建教研组资源库

本学期我们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充分发挥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强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组建我组的资源库.把平时自己动手做的或者是在网上下载的有用的课件、练习、文章集中存放在一起,以供全组教师学习、借鉴,以便资源共享。

六、教师竞赛:

1. 10月份,江支武老师将参加省级课题比赛活动。

2. 本学期,将组织全组成员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3. 新教师将参与学校新教师汇报课竞赛活动。

4. 指导要求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七、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认真收看《午间新闻30分》,教会他们把获得的时政信息与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2、高一年级在10月份将组织一次市场调研活动,并进行调研报告的评比。

3、高二年级将在十一月份组织一次政治小论文竞赛。

4、高三年级将在十二月份组织依一次农民收入状况及分析的社会调查报告的竞赛活动。

总之,由于我校政治教研组的构成具有年轻化的特征,我们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学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将在市教研室的关怀下,在学校行政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我校政治教研组的整体水平,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提升政治学科的生命力。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学科建设,提高历史、地理、政治、生物教研组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课的整体效益,完满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二、具体计划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学习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自身教学常规的落实。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进行高效率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时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

3、准时参加本教研组每周四一、二节的集体备课活动,交流经验、体会,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评比活动,认真听课,及时评课。

5、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教科研活动。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7、分析总结上学期期末情况,教研组每位老师介绍教学中的经验。认真总结得与失,特别是在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努力争取今年中考取得辉煌成绩。

8、期末教育教学教研总结,并撰写反思、论文。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上:

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着实落实学校教育的以学生为本。

二、学情分析:

我任20xx届高二3、4、13、14班的政治教学。从高一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水平不一,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立足课本,注重基础;强化积累,拓展视野。

三、主要措施:

1、本学期将学习的内容是《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我们将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2、继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研究教学业务,学习教学资料专业杂志,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自觉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做个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的新教师。

3、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北朝鲜善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的。做到在反思当中去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以便于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学骨干教师。

4、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对于重点班的学生根据所教的.内容,每节课安排一道辨析题或简答题进行训练。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每节课上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默写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尽量消除低分率,提高中等生的成绩,保持尖子生的成绩。

5、加强与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组内教学交流风气。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7

高中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以下是政治网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教学计划,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政治网一直陪伴您。

一、教材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整个高中阶段一共有四本必修本,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

在整个高一阶段将学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这两册。而高一第一学期,着重学习《经济生活》。在《经济生活》中,我们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讲起,从学生天天都见到的商品讲到价格和价值,讲到消费和消费观,然后从消费追朔到生产,引出经济制度,讲到劳动和经营、劳动者和企业,再讲到收入和分配,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讲到税收和依法纳税,最后专门用一个单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讲到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学生讲解经济生活的常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高中的思想政治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也有所差异。

三、教学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体验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8

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略,要在教学日常活动中不断宣传,使教师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大对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小编准备了高中一年级政治学科个人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是贯彻全书的一根主线,前三个单元描写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层次、多角度论及民主政治的问题。第四单元讲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做负责大国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文科学生态度较为认真,学习方法存在欠缺。

理科学生主观上不够重视,学习很被动。

三、教学目的要求

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造就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中国合格公民。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备课、备学生

2、面批试卷、作业

3、课后个别交流。

4、定期让学生收集时政资料。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政治学科个人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初中教研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新课程为核心,以推进农村课改为重点,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为导向,扎实开展教研工作,切实提高我校初中的学科的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我组教师的发展理念:扎实落实课改理念,着眼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的增长点放在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而不是靠增加学生负担上,争取减负增效,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与措施

1、以课题为抓手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组内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1)本学期主要围绕我校课题的子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在上学期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细化与整理,力争在本学期期末总结出单元综合复习课、法律常识案例课、活动课、试卷讲评课型的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并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汇编。

(2)开展课题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本学期将收集有关优化课堂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如何备课、如何观课、评课、如何写评课案例、教学思、教学日志等一系列教学中的典型重点问题等方面的资料组织家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在提高家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期望给实际的.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法,提高家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每月的校本教研活动按排一次课题活动内容。

(3)以课型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组内成员上课、相互听课与评课活动,特别是毕业班教师相互间听课每周至少一节,听课后要求及时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切磋,真诚以待,互相学习别人优点,同时指出各自的不足,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组内成员利用每一学期一次的校本教研公开课的机会,认真磨课,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撰写评课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思、教育教学论文其中任何两篇并积极参与年会及区级的各项评比,充实课题成果同时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教学观摩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借鉴别的学科与别的学校好的模式与做法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更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认真开设本学科的课型研究课,按学校布置的要求总结出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并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推广使用。

(5)做好过程性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跟综抽测,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2、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上学期初步分类积累的基础上,尽本组教师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去丰富、完善、精细、专业化,为今后组内教师备课、上课、做课件积累丰富、典型、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常规工作方面

(1)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与提高,教师的教学过程守键,每一个任课老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备课、上课、作业、课后思、课后辅导、评价等教学的各个环节。

(2)加强备课组建设。第一,在立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教师围绕某一框教学内容以问题串设计为主线进行集备,每周必须组织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发言人的集体备课。第二,备课中应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把每一阶段涉及的题型的学法指导整理好进行交流。第三,应加强学案的整理归类及学案的二次备课,课后要积极思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第四,同年级力求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解决教学问题。第五,集体备课不仅要备出教材中的重、难点,还要根据自己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疑惑,讲清每一个知识点,更重要还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情绪,尤其是考试学期的毕业班学生,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这样和那样的思想问题,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实际进行野蛮操作的话,就不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往往事与愿违、事半功倍;

(3)认真组织开展好组内课型研究课、学科组教学竞赛及对外公开课,把这些课的开设与学校的磨课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认真备课与组内讨论打造学科特色课、精品课,避免教师备课上课的盲目与随意性,提高课堂效率并创出特色。

(4)积极参与对外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别人的科学做法,收集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共同提高。

(5)组织毕业班教师认真研究近三年的中考卷、新课标,专研新教材,明确中考学科试题的方向,研究课改与考试的关系,充分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明确中考考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编写好配套学案与复习练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研究、指导”为基本职责,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培养建设中国特色事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二、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教育与学习,树立崇高远的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组织和纪律观念,弘扬民族精神与优良社会品德,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情况分析

学生状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重择,本学期学习任务相对比较繁重,背负的压力明显增,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性情多变,须加强沟通与理解、密切关注。

教学状况分析: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第四单元《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民族政策常识、时事、总复习四部分内容。本学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全面复习、迎接中考。根据相关精神,学生应涉及的知识面与知识点明显增多,要求掌握的程度明显加深,必须依据考试标准和相关中考信息带领全体同学,密切合作,把握学习规律,系统、全面的复习提高,力争有一个好的毕业成绩。

四、教学措施

1、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习。

2、重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

3、重平时学习与巩固,循序渐进。

4、以生为主,为生所用。

5、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巧用时事与社会热点。

6、营造轻松、融洽、明主的学习氛围。

7、注重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学法上两个方面的指导,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1、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现代社会科学急需量的懂信息知识的人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课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课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3、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方法。首先要学会质疑,紧紧把握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关键问题。注重收集新闻材料,定时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时事会”、“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4、加强双边活动、完善馈机制。为了确保思想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快。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再表现出种种情绪上的干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1

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责任”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了解自我保护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是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有二课组成,它们分别是“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学习这已单元是要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于面对。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共有两课组成,“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和“为坚强喝彩”。学习这已单元是要学生学会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单元有“感受法律的尊严”和“法律保护我成长”组成,学习这已单元是要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其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升华,让他们学会做人,做到做知法、守法、用法,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学情分析:

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又赶上新课改,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差,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教学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2要联系学生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上好每一堂课。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学习的主人。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教学进度计划

下册:第一周:评讲上期期末试卷和上新课前言

第二周:第一课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第三周:第一课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第一课复习、检测

第四周: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五周:第二课、第三框(唱响自信的歌)

第六周:第二课复习、检测。第三课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

第七周:第三课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第三课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第八周:第四课第一框(人生自强少年死)第四课第二框(少年能自强

第九周:第四课复习、检测。第五课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

第十周:第五课第二节(挫折面前也从容)第六课第一节(让我们选择坚强)

第十一周:期中复习、考试

第十二周:第六课第二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三周:第七课第一节(走进法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

第十四周: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第七课复习、考试

第十五周:第八课第一节(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第二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十六周:第八课复习、检测

第十七周:总复习

第十八周:

总复习

第十九周:总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2

一、班级情况分析:

初三年级6个班,在上学期学习当中已经初步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看问题正逐步形成系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处于青春期,冲动热情,对法律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权利也不了解,对教材所讲知识往往不能深刻理解、理性理解。

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惯,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矫正,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教材分析:

初三政治上册的教本可读性强,教育功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文体通俗易懂,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热点、思想点。这是教材特点。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教理导行。难点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学生的践行指导。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心理、交友、全球视野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深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和世界的发展命运,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保持班级优势,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全班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减少低分率,促使学生学习成绩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在遵守法律,在道德人格、心理素质、人生志向等方面健康成长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节课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

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

第四、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5、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过好知识质量关。课前要求预习,结合课文的内容,寻找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课堂教学重点训练有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加深理解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6、根据课标要求编写双基练习题,让学生过关。特别是识记部分知识要求全部过关,践行性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五、培扶措施:

1、以课堂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

2、用发展的眼光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既关注优秀生,也要关注学困生。树立教育公平的意识和观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发展,不放弃每位学生。要把学习优秀者和学习困难学生看得同样重要,给学困生以同等竞争机会,创造条件使他们渴望表现和成功的愿望得以实现。教师要真正践行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真正的扶困。要以不离不弃的教育良知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关爱学困生,以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科学有效地分类指导,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经常和学生谈心,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设和谐、平等、融恰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对学困的不同原因,采取多样的转化策略。如对怨师而厌学的学生,多以情动人;对绩劣而怠学的学生,多用成功策略;对意志薄弱而学习困难者,多用励志;对家庭失和而影响学习者,多以排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时的贪玩使功课脱了节没有赶上去,有的`是家庭困难思想负担过重造成的,有的是学生一时冲动犯了错误,老师或家长批评教育不当造成的等,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

4、以课堂为本的原则,抓好学科辅导。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要有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要了解学困生现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多给学困生学习的机会,使学困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力争做到“课课清、题题清、人人清”。

5、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培优扶困。(1)课堂上学困生演示,中等生订正,优生解决难题。(2)安排学生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帮扶对子。即“兵教兵”。(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优扶困过程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导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6、培优主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及发展多种能力为目标,为一些特别聪明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资源,如文学、奥数、艺术、科技、体育等,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发展需要;扶困则重在帮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殊帮助,采取分层、分组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7、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具体有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时,要把通过查找资料仍不明白的问题标出来,课堂听讲时要带着问题听讲,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听课时就比较主动,有的放矢,听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8、减少作业量,认真查漏,专项训练。训练中选取后进生普遍不懂的问题,作为专项训练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训练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帮助作用,要求学生课内完成作业,并及时讲评。

9、以个别辅导为主,抓好课外培辅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个别辅导工作。个别辅导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对个别问题的面批面改、交流谈心;对共性问题采用讲解、讨论法。个别辅导是加强师生沟通、真切了解学生、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10、坚持不懈地关爱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后进生普遍自信心不强,学习生活习惯无规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多关爱他们,多鼓励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只要发现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只有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使他们很快地步入中等生甚至是优等生的行列。

11、立足校内,延伸校外,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做好培优扶困工作。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配合,只有当学校、社区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和引导是一致的,教育的效益才能最大化。除了做好校内辅导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培扶对象的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家长的建议意见,注意与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做好培扶工作。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3

一、学生教材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新分配的班级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二、依法治国;三、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二、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大纲要求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创新与科技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难点:

1、搭起创新的桥梁

2、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公平、正义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五)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道迷信活动的危害性,理解科学是反对迷信的最有力武器。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2、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知道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意义。知道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种基本形式,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及司法公正的保障。

3、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知道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4

一、指导思想

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的政治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全年工作的目标,融学科特色开展高二政治备课组工作。

2、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3、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政治小论文的写作,有可能开展政治实践类课程。

4、全面提升高二年级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各类大型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5、加强本组的资料建设,对本组近几年来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6、经常性开展备课组集体活动,发挥合力,使全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成为学生喜爱、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三、具体措施

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普通高中的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政治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政治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政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政治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政治知识、不断加深对政治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政治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

4.哲学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终身受益,鼓励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学生课外阅读哲学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习可起积极作用。

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5

一、教学理念:

1、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世界,培养学生个性。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4、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需建立大语文观。语文优秀教案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5、建立和形成旨在充沛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6、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5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推荐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时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无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只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和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富余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依照要求认真考虑,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考虑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在“推荐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战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推荐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掌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外表,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推荐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果,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果与进步,享受习作胜利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应协助小朋友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要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身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下载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拉美政治学科发展年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学科论文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提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克服以讲为主的模式,倡......

    政治学科工作计划

    政治学科工作计划1 一、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

    福建省消化内科学科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福建省消化内科学科发展报告 作者: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回顾了福建省消化内科专业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

    八年级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八年级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孙苻凯 一、教学目标: 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教育主题是......

    高考政治学科总结

    高考政治总结:把握命题方向 突出核心考点 一、把握命题方向 分析近近几年的高考,可以发现政治试题有以下特点:突出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试题形式多样,常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名言警......

    政治学科教学反思

    政治学科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 一、客观题:排错→除异→选优 二、主观题 1、审材料(主题→分析、综合 ):①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整体观点);②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把握大概的知识点;③中心句,关......

    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