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

第一篇: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内容摘要: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中国青少年的足球水平对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对青少年在足球水平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析造成中国青少年水平的低下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正文:

一.足球体系与教育体系的严重脱离

在日本,青少年足球与教练则很早就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从进入小学接受基本教育开始,就有了接受正规足球教育的机会。学校一般都在下午三点半放学,学生以参加课外兴趣班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日本足协抓住这个时机,很早就将足球渗透到孩子们成长的每个角落。目前,日本青少年的注册球员达到100万人,还有几万人自费去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外足球强国留学踢球,这些足球人口就是日本足球越来越强的雄厚基础。很少有像中国这样,教育局和体育局两套完全独立的系统,自主地各自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教育系统的主要工作,是让青少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常规教育;而体育系统则是为国家培养体育高精尖人才。但在市场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的今天,国家已经不再需要单纯的体育人才,所以把体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系统中,真正实现“体教结合”,才是未来中国足球甚至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老帅金志扬在大学里创造的“北理工模式”是一种创举,但目前还属于个别现象。而且要把这种模式的年龄段降低到初中甚至小学,才能真正带动足球基础人才的培养,但这个系统工程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

二.“高门槛高投入”与“低质量低回报”

在足校盛行的时代,一个孩子家长每年要承担的培训费用一般在3万元左右(2万学费,1万生活费)。假如一个孩子从10岁开始踢球,到18岁进入一队,并且开始挣钱有职业收入,那也至少需要25万左右的基本投入。这和社会上其他培训行业的学费门槛相比,也许不高,但相比于普通接受教育的孩子,这个门槛就有些高不可攀。更严重的问题是,孩子从10岁学球到18岁成年,被淘汰的几率在90%以上,真正能进入职业足坛挣钱扬名的孩子凤毛麟角。当孩子的家长意识到这个“投资风险”时,稍有责任心的父母都会退缩。职业联赛最初几年球市红火,球员被尊为“城市英雄”,名利双收,特别是高额收入刺激了很多家长投资的热情。这种家长望子成龙的逐利性,从古至今都很盛行,但足球学校的泛滥和高门槛,很快让足球这个行业在青少年时代变成了一项“富人运动”。一些有钱的家长为了孩子踢球一掷千金,而自己却过着拮据的生活。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平均是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和其他生活费,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花费在10000元左右。如果单从教育的家庭成本角度考量,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是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而“足球学生”每年的费用是大学生的两至三倍,在校时间一般为5至7年。以平均在校时间6年计,供养一个中专毕业的足校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10.5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34年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的纯收入。

而日本,一个家庭月收入平均在38万日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2.5万元;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家庭月收入在2500欧元左右,也相当于人民币2.5万元。日本孩子在足球俱乐部接受培训和专业指导,每个月缴纳给俱乐部的花费是50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30元,而且俱乐部还在每次训练后给孩子免费配送一瓶牛奶;欧洲孩子到俱乐部培训足球的费用也很低廉,以意大利为例,业余足球俱乐部一般有政府经费支持,这属于社会福利的性质,政府支持孩子多去“参与体验”而不是接受“培训”。他们大约每年花费140欧元左右的培养,就可以得到相当正规的足球启蒙教育和基础训练,而且同时能得到相当于同价值的正规装备一套。

用这些数据对照中国家庭,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踢球孩子成本高,代价大,投资时间长,投入与产出比例极不协调。一句话,在中国让孩子学足球是要冒巨大风险的。

三.足球学校,必然失败的模式

地处秦皇岛的中国足球学校,成立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八,和训练基地是一个实体。创建中国足校的另一个时代背景是,中国足球队屡战屡败(国家队当时刚刚经历伊尔比德惨败无缘世界杯,国奥则兵败吉隆坡),舆论认为中国球员文化水平低,理解力不够。而中国足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足球运动员,当时,以国家体委副主任身份兼任中国足协主席的袁伟民明确指示,“中国足球学校要办成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基地,要成为足球训练、竞赛、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要成为足球理论、科研和学术交流的中心。中国足球学校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

从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效果来看,中国足校并没有完成当初制定的一系列目标,“出路难寻”和成才率低,成为制约其良性发展的瓶颈。实际上,一所足球学校能给中国足球作的贡献并不会太大。已经成为职业联赛精英的郜林、黄博文、王珂等人,是中国足校的顶尖产品,但更多来此培训的青少年并没有好的归宿。

退一步说,秦皇岛中国足校的例子其实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该校挂靠中国足协和国家体委,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其他许多地方体育局和足协办的足校,以及一些纯民营性质的足校,完全没有这些优惠。秦皇岛中国足校现在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据说2008年的招生全国只有二十几个孩子前来选拔。其他地方的足校,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与足校并行的是各中超中甲俱乐部的梯队,它们很多时候也是各自省市的青年队。当年阎世铎为中超制定的准入门槛中,就有梯队一说。目前,中国俱乐部一般在14岁左右组建梯队,参加中国足协组织的U15联赛,这是中国足协的硬性指标。

但是,在俱乐部看来,这却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赔本生意”: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梯队,正常情况下要花费100万左右,而一支梯队每年的基本运作费用,则需要200万,到他们19岁左右梯队解散,俱乐部需要花费800万左右的总投入。而从现实的成材率来看,一支梯队到U19二线队,能够给俱乐部一线队提供的合格球员不超过5%,也就是2至3名球员能够基本合格,其他球员必须要被遣散或者作其他安置。这些被淘汰的球员不仅是价格低廉,还不具备足球之外的其他技艺,既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负担,还让俱乐部赔了一笔。

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实惠考虑,培养后备球员,当下最合算的做法依然是直接购买。在中国足坛20岁以下的球员中,除了极个别极富天赋和才华的好苗子,大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多数也就是10万元以内,购买10个也才100万,这样的方式当然最让俱乐部喜欢。北京国安俱乐部在青训环节一直被人诟病,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籍孩子踢球人数越来越少,俱乐部虽然组建了U级梯队,但每支30人左右的球队,北京籍孩子都没有超过5人。目前活跃在一线队的黄博文、闫相闯等年轻球员,都不是北京人。已经有人预测,一旦一线队的“国安四少”某一天退役,北京国安的主力阵容中,也许将没有任何一个北京球员。

由于青少年足球人口急剧萎缩,“足球苗子”成了各足校的争夺对象。当年鲁能足校在成立之初,在全国各地海选球员,崔鹏、周海滨等好苗子都是在付给教练一万元“手续费”的情况下,很早就进入了鲁能足球的后备体系。目前,山东鲁能足校也是全国最好的足球学校,但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当年好歹还能提前下手,现在要找好苗子已经比找金矿还难,每年足协组织的U级联赛或者梯队集训,一些俱乐部的专门人员会自发出现在球场周围,他们神秘的身影已经成为俱乐部教练最恐怖的魅影。天津泰达俱乐部负责青训的高飞说,“天津市94-95两个年龄段总共只有24个孩子在踢球,不出去找怎么行?要是下手晚了,梯队连基本人数都凑不齐,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呢?”

从最多时的一千多所,到目前注册在案的56所,足球学校的萎缩是中国足球市场下滑的一个缩影。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足校这种“青训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很失败,因为他的逐利性太强,盈利模式很不健康,走到今天也成为了必然。四.教练员培训机制落后50年

中国青少年球员培训的不力,肯定有教练员的责任。当年足校风行的时候,缺乏高质量的教练人才就是最现实的制约。在中国足协的各级教练员培训班中,最低级别的亚洲C级笔者也曾经参加过,让人失望的是,主讲的北体大老师,使用的理论教程还是大学《足球》课的基本理论。而其训练方法和指导手段,还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教材模式”的遗留产物,已落后了50年以上。

中国足球水平低,和足球科研及理论水平低也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老师经年累月到处传播他们过时的足球理论,而现代足球发展和职业化联赛推动的新足球战术理论,却始终与中国足球的现实背离。

在中国,一个职业球员在退役之后,上几次教练员培训班就可以匆匆上岗。系统的、先进的、符合现代足球发展需要的足球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像朱广沪等教练还懂些外语,可以不断地搜罗欧美足球资料,观看国外高水平录像,并且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向国外教练沟通请教。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教练都是退役之后很快拿起教鞭,中甲甚至有好几位还没退役。就在队中一边当教练一边当球员的。其实他们也渴望有真正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来提高自己,但在目前这种滞后的教练员培训机制下,他们只能自己摸索。

在日本,足协给高级教练员的培训设置了很多专业的门槛。比如,要拿到职业球队的上岗证书,教练员必须有60场以上J联赛的现场考察经验,30场以上欧洲顶级足球联赛的现场考察和学习经验。而要完成这些课程,没有三到五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学习,是不可能的。当很多中国的职业球员或关系户教练在很短时间内,轻松惬意地拿到高级教练员证书时,他们实际上距离真正的职业还很远很远。

五.超龄泛滥,以大打小

在冯剑明主政青少部的年代,当时中国足协手中还有足够的经费维持基本运作。所以在赞助商阿迪达斯的帮助下,大冯手中每年约有1200万元左右的经费,但这些钱主要用于各U级联赛和国青国少队的基本花销。如今的朱和元,每年手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上能够支配的费用已经缩减到600万元,要做的事情还是这么多,捉襟见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每年的U15、U17、U19联赛,是足协青少部重点组织的赛事,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还有国青和国少的备战以及训练,这些都是花钱的地方。比花钱更让他们尴尬的事,是全国各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正在日益匮乏,特别是受“奥运战略”的影响,一些非重点年龄段已经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张宁目前负责U17国少队和U14国少队的组建和选拔,这两个年龄段都是后继乏人。当初张宁组建U17的时候,全国可供他选择的适龄球员只有109人,而U14同样是非奥年龄段,估计人数比109更少。孩子的出生有其正常的规律,但在足球领域中,为何出现奥运年龄段人数较多,而非奥年龄段却人才奇缺的怪异现象?其实道理很简单,奥运年龄段和全国地方的全运会以及城运会年龄段基本契合,地方重视,所以动手早,抓得也紧,故而可选择面相对较广。

正是因为上述差异化的原因存在,所以超龄现象和“以大打小”现象屡禁不绝。很多孩子在踢球的最初,就在有意识的组织和煽动之下,由家长、教练和有关领导主导,修改了出生日期。比如1981-1984年出生的孩子,为了参加2008年奥运会,他们只能把年龄改到1985年之后。现在的这支国奥队中,有几个球员是超龄球员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按照国外的科学研究,球员虚报年龄造成的能力损耗有其客观规律:比如虚报一年损耗30%,虚报三年损耗90%。这些超龄球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同年龄组其他球员的生存空间,还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早衰的危险,也给中国足球的后备培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目前的中国足坛,超龄现象依然有很好的土壤。各俱乐部梯队教练或青少年教练都有成绩的压力,他们的收入和球队成绩直接有关。正常情况下,基层青少年球队的教练员工资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很难让教练员安心于教球。因为职业队梯队教练员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而职业队一线队助理教练的月收入在3至5万,主教练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些基层教练有原始的金钱动力推动他们去做不好的事情,比如鼓动球员去修改年龄,这样可以保证球队有好的成绩,而他本人可以获得承认并得到晋级职业队的机会。而如果他升迁无门,则会去主动克扣运动员的微薄收入,向孩子家长收受灰色收入,这也是造成目前整个青少年球员培养“不干净、不透明、不稳定、不积极”的深层次原因。

六.足协政策的朝令夕改

对于很多执行者来说,长官意志的朝令夕改是最头疼的事情。青少年培养为何一直存在严重的不足,和中国足协掌舵人的不稳定,以及政策的摇摆有很直接的关系。

“青少部一度属于技术部管理,现在又被纳入其它部门。从王俊生时代开始,青少年培养就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冷门区域,就像现在,青少部主任朱和元又被调到中国女足担任领队,这都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部门在足协系统中的地位。作为下面干活的人,最头疼的就是无所适从:王俊生时代一套,阎世铎上任再来一套,谢亚龙现在再来整一出,各位领导思想不统一,做法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足协朝令夕改,地方协会也会不断变来变去,搞像现在就是真正的四不像!”一位青少部官员直言不讳地向记者指出,足协在青少年培训问题上的最大弊端。

“其实每一个足球主管领导,都想搞好青少年这个环节,但现实困难太多。还有一点,他们都不是真正的专家,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在上任之后不久,他们就

金融113 王乐旻 1105030334 都想否定前任的一些做法,然后推倒重来。可谁都知道,青少年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成才时间长,而且投入大见效慢,回报率也不高。当领导们被其他事情缠身之后,这一块就再次成为了死角。”

对于中国足球的希望工程,各个时代的领导都给了特殊的重视,但最终结果都与这位足协官员的话语不谋而合。王俊生时代设计了一个“十年规划”,并且有计划地将健力宝以整队的方式送到巴西培训。这批孩子是为了完成2000年奥运会的冲击,而后是2002年及2006年两届世界杯的冲击任务。但“健力宝模式”很快就证明很失败,不仅成材率低,成绩也乏善可陈。

阎世铎上任之后,曾经和教育部联合要搞“固本培元”的青训工程,当时还给全国的八个足球大区划拨了800万经费,但承诺给教育系统的200万启动资金却迟迟没有兑现,这也导致了“体教结合”足球青训模式的夭折。

谢亚龙上任之后,意识到足球学校和俱乐部培养的方式,将极大地动摇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根基。所以他最新准备采用的方式,是和体育局以及下属行业协会协商,让地方重走专业化足球的体制,重新建立地方的城运会和全运会梯队。这个做法唯一的好处,只能是保证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不至于枯竭,为未来留下一些希望的火种,但从长远看,这显然是体制上的倒退。

第二篇:影响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影响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最近生产旺季,但生产效率一直提升的很慢,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1 人的原因;

配料人员分为5车间和6车间两个班组,现在5车间人员已经分两班倒,基本满足灌装需求,而乳油配制6车间现在配制人员5人,只做到每天加班至9点,由于人员不够,熟练操作人员少,没有进行分班配制,这一点影响乳油配料。

改进措施:增加配制工的招聘,加快培养独立配制操作人员,尽快开展2班倒配制。包装人员除草剂包装工现有75人左右,基本稳定,只是熟练程度不够,生产过程中还没找到快捷的操作方法,但人员仍需增加10人左右。便于补充。改进措施:增加包装员工的在线培训,增加招聘 调机工现在是最不稳定的人员,对于现在 2机械原因:

第三篇:中国青少年足球现状

足协酝酿青少年培养新计划 增比赛场

次邀国际球队

http://sports.sina.com.cn2012年02月09日09:02足球微博

记者贾蕾仕(微博)报道 现在全国青少年U13和U15比赛正在广东英德和广西梧州激战正酣,从报名队伍数量到比赛质量都超过了往年,而中国足协正在酝酿全新的赛制,通过增加比赛场次、建立档案以及促进国外交流三大手段,为中国足球培养更好的后备人才。

在2011年的比赛中,足协组织的U13、U15、U17、U19四个年龄段的比赛场次已经超过了一千余场,其中U13每支队伍的比赛场次达到了27场,U15每队平均47场,U17平均42场,U19平均32场,这与2010年的十几场相比提高了数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足够的比赛数量能够促进队员能力的提高。在德国等足球发达国家,一个青少年球员每年参加的比赛场次超过一百场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使是日本,青少年球员一年参加的比赛场次也约在70场左右,因此在2011年的基础上,中国足协在酝酿增加2012年U系列比赛数量。在2012年U系列赛事共分几个阶段进行,其中分别为省市级别比赛;南北大区两回合比赛;南北大区训练营总决赛;全国锦标赛;城运会预赛和决赛以及传统的“耐克杯”和“宋庆龄”杯等赛事,预计每支队伍的比赛数量能够达到50余场,基本接近日韩青少年球员相应年龄段的比赛数量。

其次足协还会增强国际间交流,在2012年将请欧美和日韩等国各年龄段球队来华或是组织球队外出访问比赛,让青少年球员多积累国际比赛经验,未来进入成年队或国字号队伍能够更有自信。

为了更好地掌握青少年球员成长的情况,足协将科学地引入球员档案管理,将每一个小球员从10岁开始建档,掌握身高、年龄、体重、速度、弹跳以及其他身体素质数据,了解球员的生长发育和技术状况,进入中国球员的资料储备库,为挑选球员以及研究球员身体和技术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四篇:青少年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青少年常见的成长期的问题

早恋

早恋的家庭原因

很多孩子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结构缺失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的孩子早恋现象较多。由于结构缺失,孩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也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产生许多障碍而产生心理异常。当他们一旦遇到关心自己的异性,即产生强烈的好感、依附感。这也是师生恋、傍大款等“异代隔代恋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是教育失当家庭的孩子早恋的几率较高。这主要包括不端行为家庭、不和睦家庭、过于苛刻家庭或过于溺爱家庭。这样的家庭要么父母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要么家庭不和睦,孩子很难享受家庭温暖;要么家长要求过于苛刻,视男女交往如大敌,处处严加防范,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三是独生子女增多,孩子独处时刻增加,格外需要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早恋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也普遍增强了。与过去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发育得也更快更早,性成熟的时间也提前了。例如有的女孩十一二岁就来月经,有的男孩10—12岁就出现遗精。第二性征开始显露,体内大量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其性机能逐步成熟,容易产生性兴奋、性冲动,进而催化了他们性意识和对异性的关注与渴望。

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大部分青少年社会实践面小,而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对子女的保护意识更强,其独立处世的机会更少,导致心理发展的总体水平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另外,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一是性意识、性需要过早产生,自我意识和成人感迅速增强,对外界的需求较大;二是思维的片面性,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身心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很多青少年不能选择正确的社会生活方式,只顾眼前的快乐而陷入早恋泥潭 早恋的社会原因

几个社会方面原因成为青少年早恋的强大推手:

一是随处可见的性用品店,电视广告露骨的性暗示,黄色书刊的泛滥,尤其是网络充斥着低俗信息等等这都导致了社会成为一个随处充斥着性刺激的环境;二是青少年文化产品缺失,使得青少年过早过多的接触成人的娱乐文化,听情歌,唱情歌,看言情小说,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三是社会风气的整体下滑,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自律意识、理想意识日渐淡薄,金钱至上,攀比之风盛行,使得青少年对早恋的免疫力降低。早恋的教育原因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单一,重智育,轻德育,无心育,偏离了“育人”的重心;二是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学习枯燥乏味,同学恋爱的榜样作用,精神生活的单调,理想和励志教育的缺位,精神空虚,缺乏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从而催生模仿成人恋爱的行为;三是性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对学生蓬勃的性意识和性需要,很多学校都采取压制和回避态度。既不正确引导,也不正面谈论,更不适当安排让其以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

叛逆

叛逆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它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的过程。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青春期孩子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因此,叛逆中的孩子们需要理解和帮助,学校和家长都应以平常心去接纳它,应在理解、尊重、关怀、鼓励的前提下思考沟通劝导的途径。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认识是不坚定的、容易动摇的。思维虽然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由于不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指点、提醒和督促都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事情。家长和学校老师都要冷静去观察孩子的做法,真诚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启发孩子的理悟,宽容释怀,情感交流。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千万不能一时的生气而放弃自己作为家长或教师的责任。叛逆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年长日久,孩子的心理上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

逆心理。因此,家长要对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重新认定,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关爱孩子,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平等尊重、悦纳信赖的亲情关系;同时还要转变孩子的成才观,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在学习中追求快乐,给孩子以学习成功的喜悦;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有正确的挫折观,要学会战胜“自我”,要宽容自信,要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等。

当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时,父母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造成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很随便,试想孩子能心甘情愿听话吗?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不要迟到,可是父母自己却经常迟到;父母要求孩子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可是父母看电视通常长达3~4个小时。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越是强制孩子听话,孩子的种种不满就越多,时间久了扩散开来,父母所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二、把孩子当婴儿对待

一些父母无视孩子成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婴儿,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也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孩子想给自家的花草浇水,父母不让;孩子想自己洗手帕,父母怕孩子弄湿衣服不准;父母这不许那不准的强硬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叛逆的根源。

叛逆的社会原因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成人文化中的不良、世俗的因素,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所以,清洁文化市场,消除网络毒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个体理智化,是全社会特别是文化宣传部门对青少年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叛逆的教育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不当,如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而挑剔缺点、不尊重和体谅学生、方法简单却出口伤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性、合作性,不注意孩子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等,孩子便由苦学、厌学、逃学发展到叛逆和对抗这种扭曲了的方式来争取自己长期得不到的保证和强化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影响也很大。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尊重与接纳不同层次的孩子,真诚地奉献自己的才能与爱心,克制不良情绪与言行,服务与孩子们

厌学

厌学的社会原因

据调查,54%的学校周围的网吧,5%学生“经常去玩”,25%的学生认为“赌博挺有意思,向往玩。“想参加赌博和参加赌博的两项合计为”11.9%,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影响是一个决不用忽视的问题。可以说网吧,歌厅,录像厅,游戏厅等活动场所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只是一些学生不顾雪仗,学校的反对,我行我素,时间一长,必然跟不上同学们学习的时度,实验学成为必然的结果。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厌学的家庭原因

引发学生厌学的不良家庭教育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长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1、“读书无用论”观

有一部分家长,不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硬道理,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对待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我与部分厌学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时,一些家长就说“你看谁家的孩子没读多少书却当了大老板挣大钱”、“某些大学生毕业两年了找不到好工作,现在还是啃老族”,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这样父母的“教育”下,我们又怎能奢望孩子能够聚精会神去学习、一心一意谋成绩呢?

2、“老师万能”观

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学识或工作太忙等其他原因,没有能力、时间、精力教育孩子,因此,将孩子的教育重任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厌学问题时,家长也在积极地想办法试图解决问题,但往往是空洞的要求多、说教多,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少。当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家长便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

客观地说,教师在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上当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学生厌学心理根深蒂固、成因复杂,单纯指望着老师,这也是不现实的。在我们学校,为转化厌学学生,教师呕心沥血与学生多次交流、谈心、说教,但最终收效甚微。

二、家长不和,家庭学习环境恶劣

父母经常吵吵闹闹乃至大打出手、双亲离异、家庭变故„,在这种“家庭教育”熏陶下的孩子往往心理异常,容易出现逃学、厌学的行为。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家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持续、稳定、全面地作用于孩子身上,从而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数案例证明,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对情感需求强烈。为寻求情感补偿,这类孩子更易于滥交朋友(甚至早恋)、沉迷网络而无心顾及功课。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差-厌学-学习更差-更加厌学。

三、家长的具体教育方法不科学

1、家长过于放纵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

在人生事业成功要素中,智力商数占20%,而情绪商数占80%左右。成功学习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复杂思维过程,需要过硬的意志品质,需要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需要具有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等等。当今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如果家长过度关注、满足孩子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往往会造成孩子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差。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2、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法

(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积极评价少、消极评价多

一些严厉的家长。孩子学习方面取得了进步或成绩后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而一旦出现了失误,则批评、讽刺、挖苦蜂拥而至。这样,长此以往,则必定会使孩子意志消沉,没有了学习、向上的动力,看不到希望,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最终导致孩子厌学。(2)强迫孩子学习

不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正常的,但如果在检查督促孩子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不注重度的把握,则会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一种强迫式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常的人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强迫着去做事,如果经常被强迫着去做,再喜欢的事情也会变得面目可憎。学习本来就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旦劳逸失衡,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被家长强迫着学习,是当今许多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3)因为学习上的问题打骂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学习目标时,部分家长情绪失控、教育方法粗暴,出现打骂孩子的不良行为。殊不知,家长的打骂直接摧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便是孩子迁怒于挨打的“源头”--学习,从而讨厌学习。

在作咨询时,有一个高三的男孩,他经常旷课,不愿意学习,成绩极差。他喜欢独处,厌世、有抑郁情绪,有自杀倾象。我在与他多次交谈中得知,他的家庭不稳定、父母经常吵架、父亲暴力、母亲的唠叨与批评,还有父母只顾做生意,对孩子关注的太少,因而造成了孩子有以上心理异常现象。

综上所述,孩子厌学,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的家教素养。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出大戏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孩子是在前台表演的演员,而家长则是这出大戏的导演。从享誉世界的卡尔.威特、爱因斯坦到中国最年轻的10岁大学生张炘炀以及国内各大学“少年班”的学子们,翻开他们成长的扉页,他们的父母无不担当着优秀导演的角色!我真诚地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优秀的导演,孩子出了问题不要紧,只要我们及时反省自己并能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来我们的孩子一定都会发展很好,一定都会非常出色的。厌学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1、学习压力过大,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青少年自身性格:或过分的追求高分数,完美主义,或胆小害羞,孤僻内向不善于交谈,影响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不能正确的对待别人不同观点、意见,对自己或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心胸狭窄,等等导致心理问题越发加重。

3、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当心理矛盾达到极点,会因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

4、青春期性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这是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5、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由于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6、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强迫症。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

网瘾

网瘾的社会原因

社会因素包括各种社会级、时代级等大环境变化造成“网瘾”的原因。这种大环境变化正如日从东升不可阻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而不是去对抗,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些大环境变动,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新生代青少年们的心理与所面对的压力。

巨变的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令很多青少年(特别是中学以上的)感到对未来的不安,因此借上网来逃避。面对巨变所带来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即便是成年人都会有恐惧和无力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们。网络能让他们逃避和发泄压力。

过度强调的拜金主义增加了孩子们物质方面的心理负担,无形中也加大了孩子的社会压力,因而逃避到物质压力小的网络世界。

色情、暴力文化,以及颓废文化所倡导的无节制放纵和只求快乐不讲责任的堕落主义等等新型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的影响超乎想象,令新生代毫无责任感,只想在逃避中找快乐,在堕落中灭亡,而上网和摇头丸等正好对上他们的胃口。

社会上过度强调的厚黑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想法相对单纯的青少年感到不适和恐惧。从而逃入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简单化的虚拟社会。

人生本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在我们这种巨变中的社会更多。许多青少年无法了解和面对这种情况,不能调节自己的心态,因而借助网络来发泄和逃避。《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1期,龙菲《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浅探》一文提出:与传统社会主要依靠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完成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相比,现代社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如

电视、电影、杂志、书报、互联网等,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尤其是价值标准、角色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青少年是一个喜欢追逐时尚、效法偶像的群体,因此更容易受媒体宣传的左右。

纽约大学教授史密斯和科恩在连续5年追踪调查了500名15岁到45岁的美国男子后认为,新闻媒体整日吹捧世界软件行业巨头盖茨和美国在线的董事长史蒂夫等人奇迹般致富的成功事件,导致很多人患上了“盖茨史蒂夫崇仰症”。青少年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上网、宽频上,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史密斯指出,最聪明的年轻人很容易患上一种精神失调症。他们本来有无穷的潜力,可以健康成长并实现快乐人生,却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电脑网络、宽频和股市价值瞬息万变的成功指标上。这是媒体过度吹捧电脑和网络界成功英雄的结果。他的同事科恩认为,经常夸大网络界“一夜致富”的可能性,使很多青年人头脑混乱,迷失方向,并且感到自卑(摘自“计算机世界网”)。

类似的情形在国内也同样存在,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各种网络传奇、网络神话,网络精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人物,成为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他们年轻、富有,一些人在20出头就通过互联网一夜暴富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样的文字连篇累牍,充斥着各种报刊、杂志,并对青少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幻想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找到迅速致富的捷径,他们幻想通过互联网捞到他们的第一桶金,他们迫不及待地要30岁甚至20岁就成为百万富翁。为了实现这个其实是完全虚幻的梦想,他们把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了网络,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一无所获。

《职教论坛》2002年第4 期,李三波《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预防》提出:由社会的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以及对于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社会责任的恐惧与逃避,也使许多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学生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愈演愈烈的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与陌生人进行交往,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提出:社会因素。还有一部分网瘾者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或者追求超现实满足的工具。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那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有点适应不过来。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机器代替了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再加上物质的充足和文化的发展,人的脑子越来越聪明。现代人在享受着更完备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比前人更多更大更新更无从逃避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市快节奏的压力、思维需要急速转弯的压力、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虚假的压力„„所有这些,都使现代人心理适应脱节,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在这时,网络从某个角度上就成了现代人逃避现实问题或消极情绪、追求超现实满足的工具。烦恼时便“泡”在无意识的网上,形成习惯,逐渐成瘾。网瘾的教育原因

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著名的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难辞其咎。

相关人士认为,教育是根本的原因。虽然中国推广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基础教育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少孩子因为缺乏学习兴趣而躲入网络。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隔一段时间网络游戏就会更新场景界面。还有的网吧惟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

青少年自身社会经验不多,尚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稍不留意即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男性青少年较之女性青少年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较为活跃,自制力较差,而独立性较强,因而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

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孩子自制力差,家长要适时提醒,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如果孩子有电脑潜质,不妨发挥其专长,引导将来从事编程等电脑行业。

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的伙伴越来越少,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使得他们缺少时间进行社交,只好从网络上寻求情感交流。基于此,家长一方面应帮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提供社交机会,同时,自身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其感兴趣的事,满足其精神需求,引导孩子培养新的兴趣。

要想让孩子远离网络,限制上网不是好办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培养新的兴趣,让他们多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网瘾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1、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影响下的交往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惧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就使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的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

2、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正健康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黄色、暴力有关的内容。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它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

3、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需要较强烈。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切都会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天然的网民”。但如果分不清这些大量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地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入误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进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脱离现实,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从而沉溺于幻想不能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

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

网瘾的家庭原因

计划经济年代的家长们,大多对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孩子成材毫无经验。很多家长没有主动承担起对孩子心理引导和性格塑造的责任。造成孩子们心理与性格上的各种缺陷,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时,感到无助和迷惑。网络世界的保护性、娱乐性和简单化使他们沉迷。

家长们特别强调过去自己的经历和压力(如下乡、穷困等),而忘记了如今孩子们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因此也忽视了他们成长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孩子们在家得不到理解,只能在网络上寻求知心人。

很多家长虽没有忽视出现的新问题,但他们却不肯去了解和学习孩子们所处的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而是一味地想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这种不得其法的开导,只会让孩子们抗拒和反感。沉迷在网络一方面得到宣泄,另一方面可以逃避反感的现实。

许多家长本身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巨变。他们非但无法教育孩子们去面对巨变,反而更多地向孩子们传递各种负面信息。如对新时代的抱怨、不安等。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对象和榜样。父母发出这种负面信息的话,只会起到对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作用,使孩子不止对未来有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无助(父母发出无法依赖的信息)而对现实有强烈的厌恶,从而逃避到网络中去。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暴力、对色情事物感兴趣等)采取强制性禁止。这种手段虽然暂时禁止了孩子的表面错误行为,但因心理上的压抑和对错误的不理解,使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进行宣泄。网络正好提供了很好的发泄途径。

许多家长在放弃家庭教育的职责后,尝试以物质来弥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亲子间关系冷漠、无法沟通、互不理解、互相埋怨。孩子利用网络来逃避缺乏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生活,在网上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关怀和理解。

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物质化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关注,造成孩子事事以自我中心,同时变得软弱,这种性格使孩子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群体组织(如学校等)。而家长们又只会一味的溺爱和提供物质援助,却无法解决孩子在社会群体组织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会使孩子的心理

问题和压力只能以物质形式宣泄,而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强烈的厌恶感,很容易染上“网瘾”。

很多家长都只在乎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往往付诸打骂、唠叨等行为以求收效。而对于子女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性格影响却置之不理,使孩子对家长抱有强烈的反感。恶劣的亲子关系不光容易导致 “网瘾”,也使父母在预防或挽救孩子“网瘾”时,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家长放不下架子、不能转变现念,总是以家长身份压迫孩子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以理服人。长期口服心不服的孩子自然迫切需要可以让他发泄不满的渠道。

家长不坚强或没有耐心,急功近利。没有“教育孩子是人一生的责任”的觉悟。望子成龙心切,不够耐心去留意和培养孩子的各种长处。反而试图以简单的考试和分数系统去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有的家长甚至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分数体制,另一方面则给孩子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迫使孩子逃避人生。家长的不坚强和急功近利还体现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家长并没有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并没有那种“救回孩子,舍我其谁”的觉悟,只是努力一下子,就觉得孩子没救了,这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而更加自暴自弃。不坚强的家长还会觉得都是外部原因的错,从而去埋怨社会、埋怨游戏等。这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反应,只会感到厌烦、失望、无助和没安全感,反而更加想从现实中逃离。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或祖父母,无助时甚至会想以哭闹的手段来感化浪子回头,有时是单纯的软弱而哭闹,这是尤其不可取的,家长是孩子的依赖和榜样,家长的软弱表现只会令孩子觉得失望和不可信任,助长他们对现实的不安和恐惧,反而把他们逼得更深。

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适当地娱乐。过度禁止或过度放纵,都会使孩子们娱乐时没有分寸,容易入迷。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很失败。很多孩子都不坚强,没自信,面对问题时总是显得软弱和选择逃避。如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并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变,而是想简单地放弃自己。有可能的话,选择去做一个其他人,重头开始。连最起码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都没有。网络的特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另一个人生”

第五篇:[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平低下的5个具体表现

[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平低下的5个具体表现

中国影视整体没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演员、甚至不在于剧本,更不在于资金,而在于目前中国影视圈内的制作人员制作水平的整体低下。下面本人就以一个菜鸟的眼光来谈谈这种制作能力的低下反映在影视作品上的一些具体表现: 1)不会讲故事。

电影的本质就是讲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在学校时的写作有一点相像。差别在于它不是通过文字,而是主要通过影像、画面、镜头、人物对白、音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手法、手段来讲述一个故事,从而达到表述一种思想、传达一种理念的目的。因而,电影的本质还是讲故事,如何把这个故事讲生动、讲的好听、引人入胜、不知不觉把你吸引进去并且感同身受、引起你的共鸣、甚至看后久久回味其中,就要靠你制作团队制作的功底。

同样一个《龟兔赛跑》,会讲故事的人可以讲得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不会讲得人可能就是平铺直叙、乏善可陈。

为什么说我们中国大陆的好多影视制作人员不会讲故事。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学校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什么是最糟糕的讲故事方式:就是直白地把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诸如:啊!祖国,我是多么多么爱你,我太爱你了,祖国的山河太美丽了。诸如此类。这等低劣的手法,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却是略见不鲜。表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就是:导演想表达的思想,经常会让角色以说教的方式很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不是依靠情节的推动自然传达给观众。越是以说教的方式直白的表达、赤裸裸的表达,越是让观众感觉到不自然、不真实、假大空,当观众一旦感觉到不自然、不真实的时候,他还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剧情吗?进不了剧情,他还能引起共鸣吗?引不起共鸣,他还会觉得这部片子精彩好看吗?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是观众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连锁反应。2)剪辑能力低下。

即便本人是个不懂任何影视技术的菜鸟,我也知道一部片子是靠一个一个或者一组一组的镜头拼接起来的。把没用的剪掉,把有用的根据故事情节的推动按一定的顺序拼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剪辑的过程,是颇见功夫的,是一部片子“精彩”与否的关键所在。他靠的不但是导演为首的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制作人员的“审美眼光”,而后者不是你在电影学院呆多少年就一定能具备的,它需要“天赋”。

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影视剧情节拖沓,经常让人看得“不耐烦”,举个例子:一些电视剧,经常是两个角色在那里“神侃”,我不耐烦了就上厕所,要命的是等我上完厕所回来,屏幕上两个人还在那里侃。情节推动缓慢,感觉总是慢几拍。不必要交代的交代的过于清楚、甚至反复交代,把观众当弱智。这就是剪辑能力低下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3)不懂得各种“配料”的应用和协调一致。

记得香港演员吴孟达有一次在电视上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你如何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配角,为周星驰的影片锦上添花,让大陆亿万观众都记住了你(原话记不得,大致意思就是这样)”。吴孟达回答:“一部片子的精彩与否,不是靠一个演员或者几个演员,而是靠整体的制作,就像一道菜,除了主菜,各种配料也相当重要,诸如葱花、各种香料等等……只有很好的配在一起才能出来那个味道。”吴孟达的回答并非谦虚,而是道出了影视制作的真谛,只是不知道中国的影视工作人员们是否有听进去。

后来吴孟达转战内地,在内地很多电视剧中都有出演,但是再也没有在周星驰片中的那种令人捧腹和难忘的精彩演出。

这里的“配料”,包括片中的音效,符合情节的音乐插曲,贴合影片主题的主题曲;演员的配音等等……

说到配音,照理,大陆片在这方面应该完胜香港片,因为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大陆的母语就是国语。但是很遗憾,以我的审美眼光,我觉得我们大陆很多影视剧的配音不如香港片。也许是因为香港人国语方面先天的劣势,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更加在意;也许是他们一贯的对待每个细节孜孜不倦的力求完美,总之,很多观众都觉得听港片中的角色讲话比听大陆片的更加过瘾。而且细致的观众会发现,香港人对主要角色往往会御用一个配音,就是专门为这个演员量身找一个最合适的配音,其细致程度和力求完美的精神可见一斑。尤以当年TVB的配音为代表。反观大陆,能让人记住和印象深刻的配音少之又少,现在的大陆影视剧干脆全部一口京味腔,连标准普通话都快丢弃了。不是说北京腔不好,但是对于受众面极广的影视作品而言,以一个地方口音来涵盖整个华语区,未免太“过于自信”和有失偏颇,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在自己消减自己作品的市场开拓力。4)放任大陆演员过于“话剧化”的表演。

国产影视剧中很多演员的表演过于“话剧化”,就是表演的不自然、做作,看着就像是在演戏,这是很多大陆演员的通病。这可能与我们一些戏剧院校的教学有关,很多都一个模子吹来,有的甚至好像不吼就显得他不会演戏一样。但不管怎么说,导演是演员们表演时的把关者,就算学校教的再“话剧化”,导演也应该在具体演戏时根据实际情况给演员纠正过来,我想只要这个演员不是脑残,这种改变是能够做到的,所以责任还是在于以导演为首的制作人员,在于他们怎么要求。话剧和影视剧是有本质区别的。话剧是在舞台上的现场表演,为了让现场舞台下所有的观众都能看清(包括后排的观众),话剧演员往往被要求表演的要夸张一些,这样才能让全场所有的观众都看清,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表演痕迹过重的、不太自然的话剧化表演方式。可影视剧却无需这样。不知是否我们的北影等影视院校脱胎于话剧,凡这些大牌院校培养出来的演员,都有表演“话剧化”的痕迹。让观众看的感觉就是表演做作、不自然。大家对比香港片和欧美片,这种差别就很明显。

5)越来越不懂得挑选演员。在演员的应用上,看重女星多过男星。喜欢围着“裙子”转。

关于演员的挑选,大陆影视圈也同样经常令观众失望,甚至有人指出:一直在退步。在男演员方面,丑星当道没有错,痞子演英雄也未尝不可。但是几十年一直这么干,大陆的影视圈大佬们难免给人一种思想狭隘的嫌疑。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尚在体制内的大陆影视圈偏爱女星多过男星。举个例子: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协同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行新片;香港的尔冬升或者杜琪峰大导演携带古天乐、吴彦祖北上大陆宣传新片,而中国大陆的大导演们经常是携某两位女星推行新片。另外还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凡是大陆和香港合拍片时,男主演由香港出,女主演由大陆出,香港的制片方经常会这样说:“男演员由我们出,是因为在男星方面我们香港太强了。”言外之意,大陆没有拿得出手的男演员,至少在他们眼里没有。集体缺乏男性荷尔蒙和围着“裙子”转是大陆某些大导演的特色。在这里没有任何轻视女演员的意思,本人对女性也是十二万分的敬重,但是纵观世界影坛,真正能给人以震撼和力量的大片,还是需要以男性来担当主角,还是需要围着“男人”转,这是客观事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我们能在世界影坛上拿得出手的、被人熟知的竟然仅是巩俐、章子怡这样一两位女星,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女星再巨大,在国际影坛上也永远只能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角色,就像是国产(大陆)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可有可无的陪衬地位一样。

在对男演员的挑选上,夸张点说,甚至到了谁猥琐谁就能上的地步。甚至远远不如五六十年代拍的那些战争影片。撇开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不说,五六十年代的那些战争片还是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南征北战》、《林海雪原》等等……即使放在今天看,还是给人以震撼和感动,尤其是这些片中对主演的挑选,绝对令人称道。几乎每一部片的主演看后都会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过目难忘,那种男人的刚毅、英勇、正直、义薄云天的气概,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而你有没有发现,威震世界影坛、被全世界影迷称道的施瓦辛格、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等等之辈,不也表现的是同样的这些男性特质。在华语影视圈最有声望的男星们,诸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刘德华、周润发等等,不也走的同样的路线,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反观现在的大陆影坛,我们却找不到这些东西,我们也绝少看到具备这些特质的男演员。是中国大陆没有男人了吗?当然不是。本人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当年李连杰不去香港发展,就不会有现在的李连杰。顶多默默无闻的在某体校做个教练,最多开个私人武馆什么的。当年被香港导演们“惊为天人”,甚至不折手段竞相争夺的李连杰,在大陆却是无人问津的,是无法入大陆导演们的“法眼”的。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有些最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也不该变的。可是我们变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没落,所以我们拿不出手,只能关在自己的门内夜郎自大。这就是客观规律。中国(大陆)影视圈制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也不想啰嗦了,欢迎大家补充。

下载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绪论 2007年12月,我的邻居小龙因故意杀人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年他刚满18周岁。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

    中国青少年导致近视的原因

    中国青少年导致近视的原因 近年来,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视眼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病之一。全国戴眼镜的人数已超过3亿,中国的近视患者已占世界的33%。那......

    青少年足球培养

    青少年足球培养 主讲:斯力格教授 第一节 介绍欧美足球强国青少年训练 一、德国足协后备力量培养计划 (一)为教练员服务天才促进计划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俱乐部基层教练员的......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意识,依靠长期的、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式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高策略: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意识,依靠长期的、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式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

    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联盟章程

    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联盟章程 (草 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联盟的名称为: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联盟(以下简称中青少足联:),英文名称: Chinese Junior Campus Football......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探讨

    【 论文 关键词】 中国 足球;培养机制;文化 教育【论文摘要】中国足球管理部门在青少年的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落后训练理念指导下成长的青少年,成年后的竞技能力也必......

    影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摘要:文章简述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涵义及内容,并针对影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关键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企业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