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

时间:2019-05-15 04:5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

第一篇:[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

[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1-03-04

(一)监管动态

摘要:1.人保部发布新版企业年金管理办法 投资股票比例由20%升至30%。2.深圳车险费率浮动新方案3月1日实施。3.车损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将完善。4.保监会:抗旱保丰收是当前重中之重。

1.人保部发布新版企业年金管理办法投资股票比例由20%升至30%。一财网2月23日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3日晚间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新版企业年金管理办法,重新规定了企业年金各项投资额度,其中投资股票额度由于基金净资产的20%升至30%。

2.深圳车险费率浮动新方案3月1日实施。广州日报2月25日消息,深圳新商业车险费率浮动方案于2月21日进行最终公告,新方案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

点评:新的《浮动方案》适当调整了上年赔款次数多的浮动幅度,如将“上年发生6~10次赔款”系数值从2修订1.8,将“上年发生10次以上赔款”系数值从3修订为2。对于交通违法记录系数,明确了在方案实施首年,不追溯以往交通违法记录,自方案实施之日起开始计算浮动系数。本次费率浮动方案的实施是为了使费率水平与车辆风险状况相匹配,实现高风险车辆高费率、低风险车辆低费率,预期将有80%的车辆获得更为优惠的保费折扣,大部分车主从中受益。

3.车损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将完善。中国证券报2月23日消息,针对当前车险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22日指出,保险公司应严格执行经保监会审批和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对于不认真履行保险条款义务、严重损害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监会将依法严肃查处。下一步保监会将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保险公司完善车损险“代位求偿权”标准和流程等,为事故双方理赔提供方便。

4.保监会:抗旱保丰收是当前重中之重。中保网2月14日消息,近日,保监会在下发的《关于做好抗旱工作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有关要求的通知》中强调,当前各地保监局、各财产险公司必须坚持把“三农”保险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抗灾工作,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为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作出积极贡献。

(二)行业聚焦

摘要:1.经营风险增大 新医改考验保险公司。2.51家寿险仅两款万能险产品“破5”跑赢CPI。3.新产品接连上市投连险市场回暖。4.第三届国际保险公估高峰论坛召开。5.北京保险市场运行报告出炉 分红险占寿险74.1%。6.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去年同比增30.91%。7.江苏交强险大亏:收一分钱保费 赔出去一分多。

1.经营风险增大 新医改考验保险公司。第一财经日报2月15日消息,重庆保监局一份关于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称,新形势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潜在需求正在释放,经营风险也在增大,建议加强行业基础建设,积极鼓励模式创新。

2.51家寿险仅两款万能险产品“破5”跑赢CPI。证券日报2月17日消息,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不完全统计,51家寿险公司(国寿存续和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除外)的万能险产品年化结算利率从2.5%到5.6%,出现明显分化,其中跑赢CPI的产品只有光大永明的稳保丰两全保险(万能型)和中融人寿的中融融盛连年终身寿险(万能型)B款两款产品。

3.新产品接连上市投连险市场回暖。解放网2月16日消息,上海投连险重起蓬头——泰康人寿“e理财c款”和信诚人寿“智赢人生”先后上线销售。太平、友邦、金盛等3家寿险公司共10个投连险账户也于近日获准设立,与账户配套的新产品推出只是时间问题。一度低迷的投连险市场让人看到回暖的迹象。

4.第三届国际保险公估高峰论坛召开。中国保险报2月24日消息,2月23日,由中国保险学会、深圳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和深圳保监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保险公估(深圳)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把脉发展现状,构建核心价值”,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保险公估业十年历程进行回顾,并就如何发挥提升行业专业服务能力,构建行业核心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

5.北京保险市场运行报告出炉 分红险占寿险74.1%。证券日报2月17日消息,2月10日,北京保监局发布2010年北京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北京市分红险保费收入501.6亿元,同比增长65.5%,对保费增长贡献率达94.3%,占寿险业务的74.1%,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

6.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去年同比增30.91%。一财网2月23日消息,上海保监局于2月23日披露,2010年上海地区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达到21.94亿元,占全国相关业务量的17%,相当于国内其他五大主要港口业务量总和。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同比增长30.91%,超过当年上海港吞吐量增速23个百分点,增速在国内六大港口中排名第二。

7.江苏交强险大亏:收一分钱保费赔出去一分多。扬子晚报2月21日消息,2010年江苏省交强险保费收入52.6亿元,共处理交通事故赔付案件110万件,综合赔款合计58亿元,当年亏损18.6亿元,而2009年、2008年,江苏省交强险分别亏损13.67亿元和7.65亿元,交强险经营的亏损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末,江苏省交强险累计亏损高达42.3亿元,给500多万车险投保人带来了理赔难、投保难的切实困扰,因而备受社会争议。

点评:江苏事故率高、赔付标准高和案均伤残等次高,导致江苏交强险整体赔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至2010年年底:江苏交强险综合赔付率是110.2%,全国综合赔付率65.4%)。持续亏损已导致江苏省部分产险公司连连裁撤机构和高管和对承保交强险业务进行限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江苏省正研究交强险地区差异化费率政策,并积极推进交强险与交通违法挂钩的工作。

(三)公司要闻

摘要:1.中国人寿(1)中国人寿1月保费收入439亿。(2)中国人寿与招商局开展战略合作。2.中国人保(1)人保寿险新旧会计准则利润双双超10亿元。(2)人保健康进入盈利周期。(3)人保财险东北后援服务中心成立。(4)中国财险拟发行不超过50亿元次级债。3.中国平安(1)中国平安1月规模保费收入275亿。(2)平安联手邮政启动保单配送。4.中国太保(1)太保首月保费收入逾190亿元 寿险增长20%。(2)太保拟斥5亿入股天津银行。5.新华保险(1)新华保险启动全新五年战略规划。(2)新华人寿IPO锁定2011 择机进军健康养老产业。6.其他(1)泰康人寿去年预计税后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9%。(2)中国太平出售民安保险股权获利9.93亿。(3)农行控股嘉禾人寿 银行系保险公司增至7家。(4)中联重科拟斥1亿参建保险机构扩宽投融资渠道。(5)华康保险代理集团实现连续两年盈利。(6)国内首家险企专属保险销售公司获批。

1.中国人寿

(1)中国人寿1月保费收入439亿。证券时报2月18日消息,中国人寿17日公告称,该公司按照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1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439亿元。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前的要求,该数据约为450亿元。

(2)中国人寿与招商局开展战略合作。中国保险报2月22日消息,2月18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与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涵盖产寿险业务、企业年金、基金合作、产业投资与资本运作等多个领域,双方所属公司还配套签署了相关业务合作备忘录。

2.中国人保(1)人保寿险新旧会计准则利润双双超10亿元。中保网2月16日消息,日前,记者从人保寿险获悉,截至2010年12月底,这家寿险企业新旧会计准则下利润总额均突破10亿元。这是人保寿险继2009年打破寿险企业盈利规律、开业第四年实现经营性盈利后,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

(2)人保健康进入盈利周期。上海证券报2月15日消息,记者14日从国内首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获悉,2010年该公司经营效益大幅增长,创开业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实现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114.58%,正式步入盈利周期。

(3)人保财险东北后援服务中心成立。中保网2月22日消息,2月16日,人保财险东北后援服务中心在辽宁沈阳正式成立。人保财险后援中心定位为集运营、数据、客服、电话为一体的集中管控和客户服务平台,其主要职责是行使覆盖(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范围内的服务热线业务处理职能及承保理赔风险管控、全流程服务质量监督职能;集中处理覆盖范围内的出险报案与查勘调度、业务咨询与客户投诉、客户回访和客户保单信息自主查询、VIP客户服务与短信增值服务等工作。

(4)中国财险拟发行不超过50亿元次级债。网易财经2月24日消息,中国财险24日宣布,拟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次级定期债务,期限为10年,以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

点评:2010年中国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539.3亿元,同比增长28.79%,高速增长的保费对公司偿付能力提出高要求,中国财险2010年中报显示,2010年6月底,中国财险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213.0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7%,逼近100%的最低监管要求,此次发行次级债有助于提升偿付能力水平,减轻偿付能力对经营的约束。据统计,2010年共有8家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225.5亿元,保监会为防范风险,在2010年年底特别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对保险公司发次级债的监管,中国财险此时发债也可能是为了规避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带来的限制,如征求意见稿规定次级债募集后“累计未偿付的次级债本息额不超过保险公司上年度末经审计的净资产值的50%”,而中国财险06年以来已至少募集140亿元次级债,再次募集后总额达190亿元,远超过规定。

3.中国平安

(1)中国平安1月规模保费收入275亿。证券时报2月18日消息,中国平安17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保险、平安财产保险、平安健康保险及平安养老保险累计规模保费收入,分别为181.36亿元、88.57亿元、1784万元及4.58亿元,合计达274.69亿元。上述累计规模保费经《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及《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有关保险混合合同分拆及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要求进行调整处理。若未经调整,其四大控股子公司原保险合同保费分别为254.03亿元、88.57亿元、3438万元及6.28亿元。

(2)平安联手邮政启动保单配送。京华时报2月16日消息,中国平安15日透露,公司已经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达成相关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总对总”的保单配送服务项目。今后中国平安旗下电话销售车险业务的保单将由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负责配送。

4.中国太保

(1)太保首月保费收入逾190亿元 寿险增长20%。财经网2月21日消息,1月21日,中国太保公布旗下两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011年1月,太平洋人寿和太平洋产险累计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1亿元(按新会计准则为184亿元)。其中,太平洋人寿124亿元,较2010年1月增长20.39%;太平洋产险67亿元,与2010年1月份的66亿元基本持平。

(2)太保拟斥5亿入股天津银行。新京报2月18日消息,记者从中国太平洋保险证实,中国太保有意斥资5.2亿元入股天津银行,目前该投资仍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如果审批获准,这是太保继杭州银行、上海农商行之后第三次入股未上市中小银行。点评:保险公司参股地方商业银行,除了有机会深化银保合作,还能在财务上获得分红收入,目前地区商业银行存在上市冲动,如杭州银行、上海农商行、天津银行都在筹划上市,保险公司也希望从被投资银行上市中获得高回报。

5.新华保险

(1)新华保险启动全新五年战略规划。经济日报2月18日消息,新年伊始,新华保险5年战略规划全新亮相。公司未来发展愿景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表明新华保险将继续专注于寿险业务,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提供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保障和理财服务,并在合适的时机发展延伸至健康和养老等产业;“金融服务集团”表明公司以寿险主业与资产管理为两大支柱,根据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延伸业务模块,未来形成集团化运作。

(2)新华人寿IPO锁定2011 择机进军健康养老产业。第一财经日报2月18日消息,新华人寿拟定2011年IPO上市,规模可能会在200亿~300亿元。此外,新华人寿可能在三亚借助一个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介入养老产业,如果该设想能够顺利实现,则新华人寿在养老产品、房地产、养老社区管理等全方位领域将一步到位。

6.其他

(1)泰康人寿去年预计税后利润21亿元 同比增长29%。每日经济新闻2月15日消息,日前,泰康人寿公布了其2010年保费收入,其间实现保费规模867.65亿元,同比增长29%;预计税后利润2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超170%。

(2)中国太平出售民安保险股权获利9.93亿。每日经济新闻2月18日消息,2月17日,中国太平发布公告称,该司出售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带来未经审计净利润人民币9.93亿元。点评:中国太平集团出售民安中国,是鉴于太平集团在中国内地拥有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两张财险牌照,不符合保险监管要求。太平集团出售民安中国,可以集中优势整合品牌,同时也有利于民安中国的发展。

(3)农行控股嘉禾人寿 银行系保险公司增至7家。上海金融报2月15日消息,2月11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嘉禾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农行增资入股嘉禾人寿在京举行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农行将持有嘉禾人寿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该交易的最终完成尚有待于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

点评:银行综合化经营在保险领域已有加速迹象。包括嘉禾人寿在内,目前国内已有7家银行系保险公司,除了招行(持股招商信诺50%)、北京银行(持股中荷人寿50%)之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悉数“落子”保险业。其中,建行取得太平洋安泰51%股权获批距今才略超一年,工行控股金盛人寿60%股份和农行控股嘉禾人寿都在待批阶段。

(4)中联重科拟斥1亿参建保险机构 扩宽投融资渠道。上海证券报2月21日消息,中联重科21日披露,为了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协同推进金融租赁保险业务,公司拟投资1亿元参与筹建湖南省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据了解,该保险机构是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由包括中联重科在内的9家大型企业共同发起,股本规模初定为11.5亿元。目前该保险机构尚处于筹建阶段,尚需取得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

(5)华康保险代理集团实现连续两年盈利。国际金融报2月15日消息,华康保险代理集团14日公布了2010年度各项经营业绩指标。数据显示,该集团企业代理人身险与财产险业务当年新单保费、续期保费收入累计11.1095亿元,其中,代理人身险与财产险业务当年新单保费6.4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4.6%;连续实现第二个财务年度盈利,利润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30%;专业保险营销员2.35万人,同比增长了27.7%。(6)国内首家险企专属保险销售公司获批。网易财经2月22日消息,保监会日前批准信泰人寿设立浙江联创保险销售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险企专属的保险销售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信泰人寿全额出资,持股比例100%。

(四)产品追踪

摘要:(1)阳光保险推出金满堂终身寿险 附大病保障。(2)生命人寿推出富贵全能保险计划。(3)幸福人寿贵福宝分红险面市。(4)中意人寿新推两款返还型重疾保险。(5)国泰人寿推出年金提前领取服务。

(1)阳光保险推出金满堂终身寿险 附大病保障。上海金融报2月15日消息,阳光人寿日前推出一款新的万能险产品“金满堂财富保障计划”。据了解,该计划由“金满堂终身寿险(万能型)”与专属重大疾病附加险构成,在投资账户方面不仅保持双账户设置,其专属重大疾病附加险更是涵盖轻症、重症双重保障。

(2)生命人寿推出富贵全能保险计划。上海金融报2月25日消息,近日,生命人寿推出了富贵全能保险计划。该产品集快速返还、保额分红、万能优势于一身。一是采用当前市场上先进的保额分红产品体系,基本保额保底,年度红利保值,终了红利增值,确保客户高保障高收益;二是特别增加万能理财金账户,保证客户财富二次增值;三是快速返还,购买富贵全能的客户在犹豫期过后,即可获得第一笔保额9%的生存金给付(今后每两年返还一次)。

(3)幸福人寿贵福宝分红险面市。上海金融报2月25日消息,日前,幸福人寿在银保渠道推出一款三年交费六年满期的分红产品———“幸福贵福宝两全保险(分红型)”。该产品只需三年交费,六年即可领取满期保险金。产品保险期满即可享有三倍于基本保险金额的满期金,同时,客户可分享保险经营成果。凡出生满30天至65周岁者,均可作为该产品的被保险人,每份1000元。另外,消费者还可选择投保“幸福附加贵福宝重大疾病保险”,增加健康风险保障。

(4)中意人寿新推两款返还型重疾保险。北京商报2月25日消息,近日,中意人寿通过电话销售渠道推出面向普通人群的“中意乐安福两全保险”,以及针对适龄女性的“中意乐安福两全保险(A款)”。据介绍,这两款产品投保年龄范围广,且保障期限长,投保人可自由选择月缴或年缴保费。投保这两款产品后,被保险人可每年领取一次生存年金,每次为年缴保费的3%-5%,可领取到保障期满;若被保险人于保险期间届满时仍生存将获得已付保费,若不幸身故了,受益人将在领取到相应保额(最高30万元)的同时,获得已缴保费。前款针对28种高发重疾险提供保障,而后款针对20岁至40岁女性提供特定保障,如孕期并发症保险金、产后女性及新生儿提供保障等。

(5)国泰人寿推出年金提前领取服务。中保网2月16日消息,为方便客户,国泰人寿日前推出了2011年的首项温馨服务——年金、满期金的提前领取。对于恰逢春节假日到期的客户,可于节前一周办理年金、满期金领取。

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第二篇:2009年12月份期货业监管与市场动态

2009年12月份期货业监管与市场动态【国研专稿】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0-01-07

一、监管动态

1.胡晓炼:须留意黄金资产价格泡沫。中国证券报12月3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2日表示,目前黄金价格已是历史高位,须留意黄金资产的价格泡沫。外汇储备的整体配置要考虑长远效益,目前国际黄金价格已处于高位,对于黄金资产的价格泡沫要给予警惕。

点评:目前美国黄金期货价格触及历史高位,造成金价大涨的原因除了美元走弱之外,还有市场流传的中国将再次增加黄金储备的传言及大量的ETF买盘。

2.上期所:加快石油期货上市准备工作。证券日报12月3日消息,为了满足目前的燃料油现货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燃料油期货市场交割的发展趋势,上期所将在华东地区增设四个新的燃料油指定交割库,交易所表示将会密切跟踪现货市场的变化,贴近现货市场需要,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能源类品种研究开发方面,加大研究开发,推进原油、汽柴油、沥青等石油期货品种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

3.白银铅焦炭等期货品种有望推出。中国证券报12月4日消息,在3日的“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交易所、商业银行、期货公司、现货企业相关人士认为,应从多种途径强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多家期货交易所的负责人表示,将积极研究并推出铅等期货新品种。对于股指期货何时推出的问题,相关人士并未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4.投资股指期货须具备三个要件。证券时报12月4日消息,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3日表示,目前中金所正在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投资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投资股指期货。首先,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中金所将根据经济实力对投资者进行筛选,50万元是开户门槛;其次,投资者要对期货知识有一定了解,中金所将对投资者进行必要测试;第三,投资者要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即要参与过模拟交易和商品期货交易。点评:2009年将成为期货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若股指期货明年推出,将对期货市场产生较大推动力,实现成交量同比翻番应该没有问题;若未能推出股指期货,今年50%的同比增长速度应该能得到保持。

5.渤海商品交易所确定开业首批上市原油和焦炭两品种。新华网12月9日消息,国内首家股份制商品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8日在上海进行路演,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长阎东升透露,该所已经确定原油和焦炭作为开业第一批上市的两个品种。据介绍,首批上市的两个品种将为国际原油中国价格以及中国焦炭世界价格奠定基础。同时渤海商品交易所推出的覆盖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交易时段的24小时交易,将给大宗商品投资注入活力。

6.商务部正着手起草大宗商品市场管理办法。上海证券报12月17日消息,商务部正着手起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以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种种迹象显示,国家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定调已逐步从早期的“规范”转变到“推动和促进”的轨道上来。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刘俊生指出,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规模小、地域性过强、功能配套系统性不合理等问题。如何完善电子交易平台的标准化、促进电子交易与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整合,提升电子交易平台的国际化水平,创造交易良好的诚信交易市场,建立有序的法律保障环境等,日趋成为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的迫切需求。

7.尚福林: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上海证券报12月19日消息,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8日表示,要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新股价格形成与承销配售机制,适时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并将建立灵活的转板和退出机制。

8.现货交易破题 原油期货放行加速。中国经营报12月19日消息,12月16日,商务部有关司局消息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将于2010年上半年会商原油期货如何放行,同时也会对目前实施的国内企业原油销售权限核准制度进行探讨甚至修改。从大的趋势看,原油期货晚推不如早推,早推不如快推,预期,有关部委2010年将集中对不利于原油期货推出的部分政策法令进行修改或完善。

9.渤海商品交易所18日开业 推出原油和焦炭现货交易。每日经济新闻12月19日消息,12月18日,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开业,焦炭和原油两个品种正式上市交易,当日原油和焦炭分别报收于4076元、1640元,成交量分别为147.75万手、94.5万手。

点评:渤海商品交易所推出的原油产品,对于中国谋求原油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有深远的意义。10.上海证监局支持期货公司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国证券报12月25日消息,海通期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24日通过专家组的现场审核,成为业内首家通过此类认证的期货公司。

点评:期货公司引入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公司自治,外部监管和新政监管的有机结合。

11.为防范假日风险上期所提高期货保证金比例。第一财经日报12月25日消息,元旦临近,为了确保市场平稳运行,24日国内各大期货交易所纷纷发出通知,提醒投资者防范假日风险。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还特别规定,将对元旦休市前后各合约交易保证金比例和涨跌停板幅度作出调整。

12.分类监管正式实施 期货公司瞄准3A标杆。证券日报12月28日消息,继证券业实行分类监管之后,证监会2009年8月初就《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月1日该《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实施了两个半月后,期货业首次分类监管评审结果评出。在目前国内165家期货公司中,此次评出的A、B、C、D、E类公司数量分别为18家、37家、81家、28家和1家。其中A类公司占近11%,B类公司占22%,C类公司占49%。目前,分类监管对于期货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期货公司设立营业部与分类评价结果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规定》,从12月1日起,期货公司申请在住所地证监局辖区内设立营业部的,最近一次的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类别应当达到C类以上;期货公司申请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营业部的,最近一次的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类别应当达到B类以上。

点评:分类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期货市场的兼并重组,扶持优势期货公司做大做强。根据管理层的意图和安排,股指期货、CTA(商品交易顾问)、境外期货代理等期货创新型业务首先将被赋予评级靠前的公司,而排名靠后的企业则在业务扩张等方面受到限制。现在期货公司离最高级别3A尚有差距,但随着我国期货业的发展壮大,相信3A级期货公司必将脱颖而出。

二、市场动态

1.国内现货黄金白银大涨创新高 黄金每克首破265元。新华网12月2日消息,2日,国内现货黄金价格大涨,再创新高。数据显示,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AU99.95收盘于每克265.71元,上涨6.11元,共成交2664公斤;黄金AU99.99收盘于每克265.77元,上涨5.79元,共成交2915.8公斤;黄金AU100G收盘于每克266.12元,上涨1.58元,共成交103公斤;黄金AU(T+D)递延交易品种收盘于每克265.76元,上涨6.12元,共成交28106公斤;黄金AU(T+N2)收盘于每克264.75元,下跌5.28元,共成交60公斤;铂金PT99.95收于每克339.17元,上涨6.99元,共成交18公斤。而在现货白银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AG(T+D)收盘于每公斤4238元,上涨131元,共成交294840公斤。

2.期市向单日万亿成交额迈进。期货日报12月8日消息,近期,受双节消费旺季来临、南美大豆到港延迟、投机基金垂青等因素带动,以豆油为代表的大商所油脂板块表现抢眼,7日,该品种成交量突破177万手,创上市以来新高。受此影响,当日大商所单日成交量、成交额及总持仓创历史新高,其中单日总成交量达7087108手,超出2009年8月13日的成交量历史高点6701668手;成交额达到了3536.69亿元,超过了12月4日的3401.37亿元;总持仓达3664450手,同样超过本月4日的历史高点。

点评:今年大豆供应形势已经基本定型,美国基金的炒作导致国内大豆跟涨,资金成为当前豆油价格走势的主导,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3.郑商所批准三家菜籽油交割仓库。期货日报12月16日消息,郑商所已于2009年12月14日批准中储粮镇江粮油有限公司、中储粮合肥油脂库、西安油脂公司油脂仓库为指定交割仓库,上述单位将从2010年月1月4日起开展菜籽油期货交割业务。同意荆州金楚油脂公司、张家港江海粮油接运公司、新元粮油(武汉)有限公司恢复菜籽油期货交割业务,上述单位将从2010年月1月4日起开展菜籽油期货交割业务。

4.上期所同意江苏永钢变更产品标牌。期货日报12月16日消息,日前,上期所发布通知,根据《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同意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变更其线材、螺纹钢注册品牌的产品标牌。

5.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首份行业自律发布。每日经济新闻12月17日消息,12月16日,我国首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行业自律发布。这份倡议明确提出各市场参与者应“规范自身行为,探寻大宗市场管理标准,共同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的秩序,为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树立典范”。

6.螺纹钢和天胶期货手续费双边收取遏制投机初显成效。每日经济新闻12月19日消息,18日是上期所对螺纹钢和天然橡胶合约两品种采取日内交易手续费双边收取的第三天,从三天螺纹钢和橡胶期货成交及持仓情况看,遏制投机已初显成效。12月16日,天然橡胶主力1003合约成交79.48万手,所有合约成交量93.2万手。螺纹钢主力1005合约成交164.42万手,所有合约成交量172.74万手。12月18日天然橡胶主力1003合约成交111.48万手,所有合约成交量129.47万手,螺纹钢主力合约RB1005成交106.17万手,所有合约累计成交量112.81万手。

点评:从成交量情况看,上述两个品种的交易手续费日内双边征收对遏制投机起到了初步效果,其中对螺纹钢的作用比较明显,而橡胶期货成交量出现大幅增长这主要由于国家调整进口关税对行业形成利好所致。

7.四大期货品种创年内新高。上海证券报12月25日消息,24日,国内期货市场整体反弹,铜、锌、橡胶、白糖四大品种携手创出年内新高,成交量、持仓量较上一交易日出现明显放大。

8.期货第一股 中期期货:3亿元。国际金融报12月23日消息,中期等3家期货公司于今年10月宣布合并。合并重组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即以中期期货作为合并存续方,中国国际期货和中期嘉合期货作为被合并方。合并前,中期期货、中国国际期货和中期嘉合的注册资本分别为0.5亿元、2.2亿元、0.3亿元。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注册资本则达到3亿元,中国中期出资占存续公司比例为22.46%。

点评:并购重组将是明年起期货行业发展的重头戏。从行业内部来看,期货行业分类监管启动是推动兼并重组的最大因素,因为期货公司只有保持成为A类或者B类期货公司,才能够拿到创新业务资格,才能增设网点。在未来,期货公司将以增级、保级为目标来整合资源。并购后,期货公司的规模有望迅速增加,网点有望实现互补,还能获得分类监管加分,所以预计并购重组节奏会加快。

9.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 挟优势征战2010年。证券日报12月28日消息,最近三年,券商系期货公司的数量、注册资本、总资产等经营指标均得到快速提升。截至今年12月初,全国共有63家券商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占现有163家期货公司的38.65%。这些券商系期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7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1.13亿元。其中,海通期货的前进速度最引人瞩目,公司注册资本金由初期的3000万元增至目前的5亿元,位居全国期货公司首位。数据还显示,自2006年券商全面介入期货市场备战股指期货以来,券商系期货公司总资产年均增幅近50%,注册资本金、净资本、净资产年均增幅在 15%左右。客户保证金规模年均增长75%,占市场总量的三成;代理交易额年均增长72%,占市场总规模的四成。

点评:券商过去是、未来仍将是期货行业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股指期货对证券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证券公司必须争抢期货公司资源。伴随着股指期货即将到来,券商在期货市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券商系期货公司的优势也会进一步上升。整体而言,券商需要期货公司,期货公司也需要券商。2009年,仍有很多券商都在洽购期货公司资源,很多期货公司也在寻求与实力派券商合作。未来三年则是分化的三年,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10.两月内推出4个新品种 期市成交额突破100万亿。证券日报12月28日消息,2009年的期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个月内推出了4个新品种。3月27日,钢材期货两大钢材品种螺纹钢和线材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推出。4月20日,国内最大的粮食品种早籼稻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5月25日,PVC(聚氯乙烯)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11月2日,期货市场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这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点评:预计2009年全年成交量将突破20亿手大关,保证金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预期2010年我国期货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成交量突破30亿手大关,保证金突破2000亿元。

11.期指推出传闻再现 炒作或复制创投模式。每日经济新闻12月31日消息,12月30日早间,有关股指期货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传言就在市场上迅速传播,带动了期货概念股与券商股全面走强。

点评:随着未来股指期货推出的预期越来越强烈,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参股A类期货公司的上市公司。

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第三篇:[国研专稿]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与推进对策

[国研专稿]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与推进对策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具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建议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优化服务、加强监管、扩大需求、促进升级等措施,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准入,服务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将原先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外部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完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人力资源外包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派遣是一种针对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的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人力资源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选择合适人才,并与之确立劳动关系,然后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完成岗位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将全部或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业务包括人才招聘、档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商业保险管理、人事手续办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员工服务、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等多个方面。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发包企业通过优化内部相关流程,明确业务界面和服务标准,采用先进IT技术,实现合作双方的无缝对接。接包企业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流程操作人员、业务咨询专家和跨地区驻地专员等,并密集投资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为发包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

二、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

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收益,主要包括:

资源共享,节约成本。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了多家企业之间共享优质资源,包

括IT设施、IT维护与运营专业人员、业务咨询专家、驻地服务专员网络及优秀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等。这些优质资源是单个企业所难以承担的,只有通过外包实现共享,才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专业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提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服务机构的优质资源带来的服务质量提高;二是外部化明确了服务标准,如专业服务机构都会明确保证在准确率、及时性、合规性这三个指标上达到100%。内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因相关人员生病、出差及其他意外原因不能及时处理业务,或者因设施落后、业务不精等原因不能高效、合规办理业务。

成本可管理,资源有弹性。人力资源外包采用了服务租赁形式,发包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随时向人力资源企业租赁服务。服务租赁为发包企业带来了可管理的服务成本,无需担心前期投资失败和预算失控。服务租赁还为发包企业带来了资源弹性,可根据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资源,既不会因业务量下降出现资源过剩和浪费,也不会因业务快速扩张而出现资源瓶颈。

经营网络化,帮助企业扩张。发包企业可借助接包企业的服务网络实现业务扩张,如将业务扩大到全国范围,甚至走出去,到国外开展经营。比如,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时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提供合规的人力资源服务,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

第三方服务,分担风险。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转移经营管理的风险。不同企业承担的风险不同,对不同风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风险的分布降低损失。人力资源外包转移的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意外风险等;二是服务质量方面的风险,如接包方承诺百分之百的服务质量,达不到服务质量标准要承担经济损失等。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有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规模经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派遣服务开发出多样化的用工需求,提高了企业用工弹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包括长期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短工就业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通过利用外部企业的先进设施和管理技能提高了企业在人才招聘、档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商业保险管理、人事手续办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务性为主”转变为“战略性决策为主”,即根据企业战略更加详细地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更加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专业服务,充分保障员工权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建设了专业化的队伍,包括人力资源专家,不仅承诺100%的服务准确性和合规性,还可以就人力资源

最佳实践和各国各地的人力资源法规政策提供咨询。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为发包企业的雇员提供各项服务,发包企业的雇员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企业先进的信息系统了解个人发展、福利保障、薪资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很方便地办理相关人事手续。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进行集中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开展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服务的内部提供和外包的最本质区别是引入了市场竞争。内部提供容易导致官僚主义,降低服务质量,甚至产生“大企业病”。在外包方式下,业务转移到外部专业化企业,这些专业化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积极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三)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涌现出美国ADP、瑞士德科、荷兰任仕达、日本仕达富等全球知名企业,其中一些企业成为《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已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外包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约有60%~80%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

美国ADP公司创办于1949年,是全球人力资源外包的领先企业,其企业发展史是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发展史的缩影。公司于1961年率先应用IBM计算机提高服务水平,20世纪80年代服务平台从基于大型机的批处理系统转向基于PC的应用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平台逐步迁移到互联网上,建立了全球性的“云计算”人力资源服务,客户从大企业发展到中小企业,业务种类不断完善,服务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ADP公司为全球约60万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年营业收入近90亿美元。由于该公司为美国1/6的私营企业提供薪资福利管理服务,每年为企业员工发放的工资总额达到约1万亿美元,ADP公司编制的《全美就业报告》主要指标样本数甚至超过了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指标样本数。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其中,人力资源派遣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全国派遣工总数2009年已接近3000万人。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三、我国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所面对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需要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一)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需要行业主

管部门许可。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业务申请由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获得许可的企业,需要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征得原审批机关的书面同意后,由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在此行政许可管制下,企业如果要开展跨区域业务,需要办理多次许可手续。此外,我国《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必须与中国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经营,设立专门的人才中介机构,不得设立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对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要求中方合资者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1%。这些审批和管制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获取先进的外包服务。

(二)产业发展政策不全面、不系统

我国一些政府部门普遍存在重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忽视发展国内企业外包的倾向。我国拥有人力资源优势,且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潜力巨大,应大力促进。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开展外包也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内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从单纯鼓励国内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向推动国内企业开展外包、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重发展转变。

(三)人力资源外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上看,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服务行为和服务标准的规范化不强,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例如,有的人力资源派遣企业不遵守《劳动合同法》,没有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按月支付劳动报酬;有的用工企业没有实行同工同酬,派遣工待遇明显偏低;有些企业服务质量差,不按协议承担业务。市场失序的重要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监管随意性较大,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规范行业发展的功能不足。

(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中国企业在近二十年才逐步接受“人力资源”的概念,对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管理创新缺乏了解,认识不充分。虽然外资企业已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外包,但它们都视此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不愿向外界宣传。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使用了劳务派遣职工,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国内一些企业负责人错误地认为:“大而全”、“小而全”、“员工多”是企业有实力的表现,人力资源外包是“皮包公司”的行为,人力资源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

(五)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很多承接外包业务的人力资源企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提供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的能力不足。有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很难找到服务质量高、满足合规性要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有些企业担心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缺乏长期服务保障。受股比等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国际上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很难进入国内市场。

四、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对策建议

建议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制约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一)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促进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清理有关政策规定,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推出促进人力资源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允许并鼓励国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进入国内市场,开展全流程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国际领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帮助国内大企业在境内外统一实现国际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国际领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还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树立业务标杆,带动本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服务并加强监管,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从“管控”向“服务”与“监管”相结合转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若干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解决多头管理和部门分割问题;适应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起草《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法律体系;加快行业协会和非营利服务机构的转型步伐,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技术服务、沟通企业及联系政府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引导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合资合作水平,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带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调整服务项目结构,积极发展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员工服务、管理咨询及职能外包等中高端服务项目,满足国内外客户的个性化、复合型服务需求,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四)在国有企业中推广人力资源外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缺乏灵活性,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过剩”与“不足”同时存在;有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日常事务,不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效配合;有些企业薪酬福利制度不规范,存在乱涨工资、滥发福利的现象;有些企业重选人、轻育人,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在国有企业中积极推广人力资源外包。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促使国有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规范薪酬和福利制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外包的认识

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等机构可通过举办学习讲座、组织参观和调研、开展培训等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推广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管理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外包合作与网络化经营”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马骏

课题组成员:马骏 袁东明

肖庆文 来有为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外包合作与网络化经营”课题组

第四篇:[国研专稿]破解城市垃圾难题亟需建立长效机制

[国研专稿]破解城市垃圾难题亟需建立长效机制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垃圾问题凸显起来;由于处理不当已经诱发了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为此,我国应当借鉴境外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收费政策,更好地运用市场手段,加强垃圾的全过程管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分类回收利用其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处理方案,通过堆肥、填埋或焚烧等措施,切实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长效机制,对策建议

垃圾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涉及到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不仅仅是处理方式方法的选择问题。由于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垃圾处理缺乏足够准备,对公众的正当环保呼声处理不当,已诱发了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防止其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城市垃圾处理不当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近阶段,我国城市垃圾问题凸显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速度赶不上垃圾产生量的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1981年全国垃圾清运量约3000万吨,2008年达1.54亿吨,每年以5%~6%的速度增长。1.54亿吨仅统计了655个城市的垃圾产生量,如果算上2000多个县城、2万个中心城镇,垃圾总量将超过2.5亿吨。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垃圾积累量超过70亿吨,占地80多万亩。垃圾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管理者“头疼”的事情。

(二)简单将垃圾清扫并运到城外堆放的办法已带来明显弊端

面对城市垃圾快速增长的现实,一般城市的最初做法是将垃圾清扫后运到城市周边倾倒并露天堆放。这种做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弊端:一些城市已经形成垃圾“围城”之势,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一些城市将垃圾堆放在沟谷或水源地附近,使河水、地下水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并成为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垃圾露天堆放,其中的有机废物腐败变质,滋生虫蝇,成为疫病产生和传播的温床。一些城市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已成了疾病高发区,由此导致的环境纠纷不断,成为社会焦点之一。

(三)缺乏合理规划和必要监督致使垃圾处理问题逐步积累

一些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变化快,垃圾处理预留用地被挪作他用。一些城市随意改变垃圾处理场地的用途,或用于建设居民小区,或用于建设工厂,使得垃圾处理场所离居民区越来越近;一些城市规划的垃圾填埋预留用地与垃圾填埋需求严重脱节,甚至面临无地可以填埋垃圾的窘境。一些城市管理者只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工程建设,忽视垃圾处

理等环保设施建设。一些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厂的计划,因为缺乏与居民群众的有效沟通受到公众的抵制而搁浅。由于垃圾处理费用主要由城市政府财政负担,一些不堪重负的中小城市通过招标等形式将垃圾交由企业处理,但对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规范,导致这些设施的存在和运行不同程度地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

(四)因垃圾处理诱发了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长,他们不愿再生活在弥漫着垃圾恶臭和充满健康风险的环境中,开始为保护自身的环境权益采取行动。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群众的不满情绪日增,最终诱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2009年,北京、广州、江苏等地的居民或到垃圾处理场静坐,或到相关场所“散步”,或到市政府上访等,就是其中的例子。公众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借助互联网交流信息的便利,希望不把垃圾处理场建在自己的“后院”以影响正常生活,要求有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等,这些并非无理要求,也符合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然而,在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中,少数城市管理者破解垃圾困局的能力不足,更缺乏信息化时代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应急能力。他们唯上唯本,把居民的正常环保要求看成是无理取闹,不仅不与群众沟通对话还采取不当措施,激化了居民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破解垃圾困局也是对信息化时代下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我国的垃圾处理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复杂得多

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将比发达国家更为棘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城市垃圾快速增长缺乏处理处置的必要准备

境外城市垃圾管理主体明确,规划的约束性很强。由于垃圾产生和处理的地域性,境外的城市垃圾管理由市政当局环保部门负责。市政府扶持垃圾处理及其中有用废物的回收利用,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则交给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阶段相比,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变为居民,不仅垃圾产生量增长很快,而且还集中在城市。与快速城市化相对应,垃圾处理的管理体制和规划等前期准备不足。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少城市能用于填埋垃圾的场所本来就不多;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地方原来规划的垃圾填埋预留地,已被用作房地产开发、工业建设等。“下届政府不管上届政府的事”,政府部门之间“有利的事情抢着做,没利的事情相互推诿”。垃圾处理由城市环卫部门负责,环保部门对垃圾污染的执法难度较大,结果是垃圾处理场所与居民区越来越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逐步积累并在近期集中爆发。

(二)对成分复杂的城市垃圾缺乏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尽管境外垃圾成分相对稳定,分类、回收得到高度重视,但堆肥、填埋和焚烧仍是主要的垃圾处理方法。欧洲环境局的调查研究显示,2007年欧盟国家42%的城市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20%的城市进行循环利用,17%的城市进行堆肥处理。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各占约50%,20世纪末以焚烧为主。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密度高,煤炭仍然是大多数城市的家庭燃料,垃圾成分复杂,不是分类回收利用就能解决垃圾难题的。由于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垃圾中不能回收利用的成分多,各地的差异较大,如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垃圾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比例在增加,通过回收利用可减少部分垃圾处理量;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中煤灰占较大比例,菜叶等厨余垃圾也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垃圾中不能回收利用的在70%以上。面对多样化的垃圾成分和地区发展水平,不可能有“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的解决方案。

(三)缺乏必要的城市垃圾处理经费

收费是境外垃圾处理处置费用的主要来源。境外的垃圾收费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按量收费——按垃圾容器容量或重量收费;二是定额收费——按户或按人头收取一定的费用;三是超量收费——定量以下免费或收很少的费,超过定额部分则按量收费或收费较高。各国收费多少不等,如英国在地方政府付给垃圾处理企业35英磅/吨的费用中,含有中央政府收取的15英磅/吨垃圾填埋税。垃圾、废水等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国外主要来自财政投入、市政债券,也采用BOT等方式建设,而处理设施的运营主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我国垃圾处理量大,处理方法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能卖钱的废旧物品都给了收破烂的,生活垃圾只交清扫费。面对堆肥、填埋和焚烧等垃圾处理费用逐步增加的现实,由于经费不足,市场化成为一些城市管理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督,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四)缺乏对城市垃圾处理的正确认识,一些模糊说法误导了大众

国内一些专家不顾城市垃圾成分不同于国外、大多数生活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事实,片面强调“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些专家过分强调垃圾焚烧排放的二噁英毒性,现在已经被居民用来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的主要依据;一些专家宣称垃圾焚烧在西方国家是“夕阳产业”,并由此推断我国也不应建城市垃圾焚烧厂。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也不宜将发达国家相关的理念直接应用为我国的垃圾处理措施。如果以为可以跨越发展阶段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就可以解决中国的城市垃圾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如果以为不焚烧可以直接堆放或填埋,也是不现实的,不用说已有城市找不到可以填埋垃圾的地方,更何况土地还要“留与子孙耕”。

三、破解我国城市垃圾困局的对策建议

从实际出发,研究提出垃圾管理和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垃圾处理处置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之一。破解垃圾困局需要因地制宜,当务之急是找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长期解决方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一旦发布就须持续实施

制定规划,保证垃圾处理的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垃圾处理场所的选择,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垃圾处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境外一些城市的垃圾焚烧设施建在机关大楼附近,表明二噁英对人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应尽可能寻求低成本的处理办法,毕竟垃圾处理费用最终由居民承担。垃圾处理规划中应明确处理和管理目标。近期可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作为重点,既要及时清运城市垃圾不能留下环境污染源,又要还历史欠账,清除城市周边的垃圾堆,还民众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从中长期看,应将垃圾管理的重心前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少用过度包装的物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

用时间,建设二手货市场,鼓励居民交换不用的旧货。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关垃圾规划应兼顾城乡,适当超前,明确技术路线,并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规划衔接;一旦制定就应由人大批准发布持续实施,避免朝令夕改,也不能因为换了领导就推倒重来。

(二)确定技术路线,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垃圾处理

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图”,既不能简单照搬境外的办法,也不能“一刀切”;由于各地垃圾成分有差异、土地多寡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不尽相同,必须有差异化的处理方案,必须有适应当地特点的解决途径。应根据城市所在地的土地资源、产业结构、企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平衡,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处理处置方式,或是堆肥、或是填埋,或是焚烧。不顾实际鼓励或反对某种处理方法,甚至企图阻碍垃圾处理,均不利于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

应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生物预处理,重点削减垃圾中水分和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和减少污染创造条件;分类回收并利用垃圾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如餐厨垃圾可用于生产有机肥还田,可燃废物用于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回收热利用,切实减少垃圾填埋占地。应研发先进、实用、经济的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提高垃圾就地消纳能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分类处置技术。实施处理企业的准入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引进、消化和吸收境外垃圾处理处置先进理念、技术和制度,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三)制定激励政策,以产业化的途径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建立健全垃圾收费制度,按“扔垃圾付费”原则,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选择稳定有效载体,低成本高效率地收取垃圾费;实行收支两条线,避免被挪用。建立与垃圾有关的统计和公告制度,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如抵押-返还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等领域,使财政投入和收费等项收入与环保设施运营成本在财务上大致平衡。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范废品回收系统,鼓励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促进源头减量。对现有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免养成企业的政策“依赖”,甚至阻碍垃圾分类、冒领补贴等不良行为,或将垃圾焚烧的目的放在发电上,以获得国家政策性补贴作为主要的营利手段。更好地应用市场机制,如价格和税收等工具,培育绿色堆肥、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的市场;放开垃圾收运、分类回收、处理行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环境卫生领域;规范招投标机制,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建立体制机制,加强城市垃圾的全过程管理

垃圾管理涉及规划、环保、财政、税务、企业、民众等不同主体,应建立一个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一是推动垃圾综合管理目标和规划的实施;二是协调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如垃圾处理厂选址,废物循环利用网络建立,源头减量化措施的实施等;三是督促、检查和评价,以免垃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承担垃圾处理规划实施、设施运行监督等方面的责任,这是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明确规定。

建立对话机制、管理机制、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垃圾处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通过居民和政府的理智沟通,携手面对,共同探求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应特别重视预防因垃圾处理不当诱发群体性事件,保障社会稳定。

(五)完善法律法规,为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提供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应修订完善,按照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源头预防、资源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法规体系,特别是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发布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及市场运作、服务收费等方面的标准,从而为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提供法律依据。应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的产生和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六)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垃圾处理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科研机构及社会团体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公众广泛参与卫生城市建设活动;应使大家明白,城市垃圾应当处理也不能不处理。垃圾处理是当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出的选择,否则不仅影响生活环境,还会遗患子孙后代。破解城市垃圾难题,尤其是垃圾减量化,需要全体民众改变观念和消费习惯,如到饭店吃饭尽可能不要剩下,剩下就打包带走;又如少用一次性产品,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进行垃圾分类以利于可循环利用的废纸、废塑料等的“物尽其用”,不要随意扔垃圾以保护公共环境卫生。只有公众的意识提高和积极行动,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有干净的水、才能有新鲜的空气、才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 周宏春

第五篇:[国研专稿]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本站推荐)

[国研专稿]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2013-11-25 摘要:本文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医药行业的表述进行解读。总体而言,《决定》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利好医药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今后,财政将加大对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医疗平台(医院经营)、养老产品(医药、器械)等方面有望受益。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3年11月15日晚间,《决定》正式公布。对医药行业而言,《决定》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体利好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持续扩大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决定》还提出,要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以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上述改革的推进,将促使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加强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对于医药行业而言是利好消息。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卫生统计公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8%,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至少保持20%以上。2011年全国卫生费用总投入为2.4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国卫生费用总投入将达到4.9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由2011年的5.07%提高到2015年的接近9%。今后,财政将在扩大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压缩行政经费开支、推动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居民真正需要的医疗、养老等公共品方面推出重要举措,这将有力拉动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医药定价机制更趋灵活

《决定》提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由于药品和医疗服务不应归于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也不应全部归于公益性服务,因此,预计国家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应当仍在政府定价范围内,但药品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定价品类范围可能会有所缩小。今后,药品定价机制将更加灵活,医疗服务或将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范围,各地方政府也将减少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干预。此外,若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确定,预计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药品调价的频率和范围将会大大缩减,而非公益性医疗费用的控制或将更多地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谈判解决,即形成消费终端倒逼上游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这既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公关成本,也有助于企业根据成本和需求状况制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对市场声誉度好的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利好。

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公立医院改革加速

《决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更多地采用购买方式来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有助于理清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潜在说明购买对象不仅限于公立医疗机构,还包括民营医疗机构,进而有助于民营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获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发展机会。此外,逐步取消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有助于真正理顺公立医院和卫生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消除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行政上的不平等关系,促进医院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民营医疗机构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加强。

事实上,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行政化管理的医疗卫生行业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既往的改革中,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一直难有突破。特别是政府如何明确定位,下放行政权力,有效行使保障和监管职能,都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这也是落实政府责任、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四、放宽投资准入,外资与民资共享医疗服务业

《决定》提出,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此外,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决定》还明确继续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目前,社会资本举办发展医疗机构普遍面临准入门槛高、经营压力大、发展空间小、技术人才缺乏、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佳等困难和问题。《决定》的提法表明决策层期望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意味着社会办医的“路障”被进一步清除。今后,外资将会加速进入我国医疗服务产业,这既有助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也有助于提高国内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此外,随着国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民营医疗服务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医疗市场有望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医药行业将享受“供给需求双重增量”。但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市场机制的进入,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缺失。如何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如何监管市场行为,都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撒手不管,同样也是对于市场的不当干预,甚至会让整个体系失去控制,成为某些利益群体牟利的工具。

五、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医疗保健需求同步释放

《决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目前,我国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2012年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65亿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72亿人,参加新农合的人数为8.05亿人,三者合计为13.42亿人,基本覆盖了我国99%以上的居民。因此,我国基本医保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全覆盖。但目前各地医保之间还不能有效衔接,进城后的农民还不能有效将新农合体系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中,省内异地医保、跨省医保等各项政策也处于推进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上述改革若能顺利完成,将既有助于提高进城落户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医保资金来源,也有助于释放医疗保健的需求,进一步体现公平性。

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医药行业潜在需求增加 《决定》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有关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基本医保收入为6,939亿元,新农合筹资额为2,484亿元。若能实现“三保合一”,基本医保方面待遇将逐渐平等,农村居民的就诊热情将大大提高,这将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此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银发经济”的到来,医药企业应积极应对,一方面可以在老年人用药剂型、包装、销售渠道等方面积极改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

七、多管齐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决定》提出,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事实上,在医药行业,深化改革一直是进行时。《决定》中涉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分不过数百字,但却为医改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提出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坚持强化落实政府责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在已经开展的基层综合改革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以投入换机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决定》在肯定这一改革方向的同时,明确提出在公立医院改革等“硬骨头”上,政府必须加强责任落实,这意味着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将更加注重发挥其公共服务提供的支持职能和重要作用,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此外,如何配置现有的医疗资源,同样需要政府明确应有的责任。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但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稀缺且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同时也加大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出现。《决定》指出,要完善分级诊疗,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就是要求政府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促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保障群众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解决医疗“可及性”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机制上取消以药补医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理顺医药价格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整体来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将促进药企良性竞争,而销量萎缩、规模小、产品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或将受到较大影响。

八、小结 综上所述,今后财政将会加大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而对医药行业形成利好。相对而言,医疗平台(医院经营)、养老产品(医药、器械)等方面有望受益。此外,尽管改革的决心明确、目标远大,但是从目前的改革内容来看,涉及面较宽,具体措施和进度还需要等待和落实。

作者: 国研网行业研究部 来源: 国研网《医药行业月度分析报告》 责任编辑: 樊晓娜

下载[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研专稿]2011年2月份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