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时间:2019-05-15 04: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第一篇: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

任何语言都是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外部符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换而言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打上了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烙印。日语也是如此,它是日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汉语对日语的文字结构的影响,但是最终这些文明被同化,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以日文中的汉字为例,虽然有些字体和汉字一样,但是发音和内涵却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日语必须立足日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否则只是单纯地学习日语的词汇语法等,永远深入不了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之中,获得的终归只是日语的皮毛而已。我国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就犯了只学其形而忽视内涵的错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获得只言片语的理解,但是真正接触日本核心文化后很茫然。如日本人见面很热情,动辄弯腰鞠躬,如果不了解日本习俗的人士看到这种场景会认为日本人都很有礼貌,但实际上这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自然表现而已,就像欧美人士见面握手一样,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中国人如果对此不了解,用传统儒家思想看待这一做法,会觉得他们比我们更加崇尚礼节。因此,日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词汇语法,要真正精通日语,必须要立足于日语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日语的教学也不只是关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引入日语教学之中,让日语真正变成日本式的日语,而不是中国式的日语。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日语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变中国式日语学习方式为真正的日语式学习方式,在今天的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日语,掌握日语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语言翻译人才;二是对中国目前的日语教学也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广大日语教师采用更适合教学的充满日本文化气息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与研究,推动日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三是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只有走近日本文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它,并把它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彼此的理解。综上,日语教学做好日语民族背景文化的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日语教学,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让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真正进行文化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日语教学中做好文化导入的主要措施

(一)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为文化导入日语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下面是笔者列举的中日文化差异的案例:

首先,在庆祝民族节日方面,日本沿袭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日本的这些民族节日虽然与中国的民族节日名称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二者却差距较大。以中秋节为例,我国的节日文化内容是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日本的节日习俗是供奉秋草,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节日的隆重程度远不如我国,节日内容也很简单。其次,在饮食文化上,二者差异也较为明显。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仅大家熟知的就有四大菜系,且各有特点,日本远没有中国这么多的菜系种类;在食物选择上,日本人更喜欢糯米饭团、生鱼片等清淡食品,中国人的选择与之相比更加丰富;饮食方式也不一样,以吃面条为例,日本人做客时,吃女主人做的面条一定要大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中国人一直强调食不言寝不语,这才是君子的做法。总之,中日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很多差异性。了解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做好日语教学很有必要。

(二)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整理工作,去伪存真

日语背景文化材料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是做好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环节。提前做好日文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可以在教学开展时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节省大量的资料搜集时间。笔者在日语教学中曾经为学生讲授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事迹,如果采用固有资料中的文字记述,既苍白无力,又没有什么新意。因此,笔者调查了坂本龙马的生平事迹,并制成了相关日语教学专题片《坂本龙马与他的船中八策》,学生通过自己观看视频材料,对坂本龙马的伟大功绩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坂本龙马的伟大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做出的巨大贡献,至今日本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还深受坂本龙马的船中八策精神的影响。

因此,日语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力气去搜集整理日本文化中的精髓知识,最好设立专门的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为以后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奠定资料基础。

(三)课堂上立足于文化背景,穿插介绍日本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用日本文化导入日本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日语文化所处文化背景的了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日语课,课堂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导入环节要简洁有力,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才是最好的呢?笔者就此曾经专门在学生中间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开门见山式导入的占12%,喜欢情景导入的占21%,而喜欢教师以文化故事性导入的占53%,其他导入方式共占15%。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中,学生实际上很想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但可惜的是,由于很多日语教师自己对日语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民族风情等都知之不多,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大多数课堂的导入环节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一定要预先进行设计,提前搜集好材料,做好相关幻灯片等学前准备工作。以笔者曾经上过的一堂成功的日语课为例,笔者根据日本的姓氏来源专门制作了几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其祖上最初的家庭出身,如田中这个姓氏说明其家庭成员最初是务农的普通平民,而竹下说明其祖先来自于书香门第的豪富之家等,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我孙子这个姓氏,让学生大开眼界。导入时间只有区区十分钟左右,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两个小时的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获得极大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 导入

[论文摘要]本文以语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中的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谈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对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作简要的论述,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用以打破传统的以语言机制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帮助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消除跨文化冲突 ,加深其对目的语的理解力。

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外交流的渠道打通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希望更深层次地接触汉民族文化。由于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生接受汉语的能力无疑受到了文化条件的制约,所以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教学。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1]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在词汇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应,比如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思维习惯方面、宗教信仰方面等等,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词汇上也就有了相对明显的显现。

(一)对应词汇空缺现象

对应词汇空缺现象,即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词汇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形式。例如,俄罗斯民间特有的工艺хохолома,матрёшка 等如同中华民族的根雕、剪纸、脸谱一样是各自文化里特有的。

(二)理据性差异

事物的概念是人在构成词时创造的,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在认识同一件事物并给予其称谓时,在词汇层面上会显示出不同的创造。这种理据性“并不等于词的意义,它只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形成的依据,如何选择,这正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的一种反映。”[2]比如“baseball”和“棒球”,前者突出跑垒的特点,后者强调用棒击,取其功能特点。

(三)概念意义范畴不同

人们在描述一事物赋予概念意义时,会关注它的使用价值。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概念意义就会各有侧重。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差异是最鲜明的例证:汉语中对于“姨妈,姑妈,婶婶,舅妈,伯母”等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划分细致,而在英语里只用一个单词“aunt”即可概括。

(四)联想意义的差别

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当学习者接受母语以外的词汇时,“不能用母语的语言机制毫无把握地类推,必须全盘接受该词汇的概念意义和附着在该词语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背景信息……每个词的意义围绕着它的概念形成严密程度不等的„关系网‟,不同的语言关系网自然也不同。”[3]这里的“关系网”就是联想意义。比如汉文化中“喜鹊”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喜鹊叫,亲家到”,而在俄罗斯喜鹊是“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讨厌鬼“Вcяkая copokа oт cвoero язblka пorибae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文化导入的两种方式

一般意义上,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说,学习和使用语言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非语言本身。特殊情况下,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1]与文化内导入不同,文化外导入中文化是学习的目的,语言只起到一种工具承载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则更倾向于有意识地学习一种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

(二)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

对于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学界流行一句话“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对象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仅作简要论述以作借鉴。

1.对比法。自觉对比法认为初学者在学习目的语(新第二信号系统)时是凭借母语(旧有第二信号系统)思维形式进行思考,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前提,母语翻译则有必要介入到外语教学之中,在母语基础上学习目的语才能使这两种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对比法进行文化导入,把学习外语的过程从自觉发展到不自觉。用母语讲解和翻译目的语,对目的语和母语中出现的同一对象不同文化心理进行对比。比如,答谢词中说“不谢”“没关系”是通用的,但是“不足挂齿”“客气”之类则带有中国谦虚色彩。

2.情境法。学习过程中借助幻灯片和声音刺激作用感官建立条件反射,同时认为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和外部刺激总是做综合反应的。“人对语言的认识具有整体性,而且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也能对刺激形成整体反映,因此,语言教学需要从各个方位向学习者展示目的语,从而使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得到整体运用。”[5]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使用这种图片、幻灯片等图像跟语音配合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语言材料的完整性,利用图像和声音相结合共同刺激,引起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条件反射。比如,整理以前学过的关于某项文化的资料进行展示,让学习者猜词或进行讲解和描述。

3.阅读法。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在阅读中以学习者为主,进行特定的学习和操练,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阅读中涉及的文化词汇,保证需要掌握的词汇的出现频率,和词汇在不同的背景和上下文联系中的不同词义,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对词汇进行记忆和理解,在语境中体会、理解、接受词汇传递的文化意蕴并熟悉词汇出现的背景环境及应用规律。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自我阅读中验证词汇运用的规律和意义内涵,自觉增加词汇输入量。教师为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渠道和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交际法。交际功能法强调学习者运用所学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提高理解能力,力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教学中把新的词汇文化点在情境中引入,并在情景中操练,不对词语进行强行释义,而是在展示某个文化词语的同时,使用实物、图画、图表、幻灯、行为动作甚至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通过操练逐步类推并掌握词义。针对动作释义来说老师可以拟定主题一边说句子一边做出句子所表述的动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句子所描述的动作跟句子在意义上的联系,进而在对这一系列句子意思整合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在活动中运用课堂上的词汇,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动态,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

三、结语

汉语词汇不仅仅是汉文化的载体,还是汉文化的结晶体,它传承了汉民族的古来文化,汉语有很多语言现象和词汇的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和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应该重视汉语词汇所负载的汉文化内涵及文化信息,把汉语词汇与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深入地了解汉语和汉文化,熟悉地正确地运用汉语词汇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杨文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93,95.[2]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67.[3]张晓宏.刍议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教育探索,2007(12):53.[4]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2.[5]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7.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镇原县新集初级中学 李宁 744507 摘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偏向于语言诸方面(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忽略了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具体反映到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语言上,所以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非常必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等。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有效英语教学 1.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是注重对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逐渐缺乏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的自觉意识。这种片面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等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便可在交际中得心应手了,结果忽略了作为这些载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传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颇低。实际上,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增长见识;而且,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翻译时从以往的字、词、句的狭隘层面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去把握,分析语篇,理解语句,从而达到理解篇章、正确翻译的目的。在阅读和翻译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进而对语篇、语句进行整体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与翻译水平。目前,虽然我国各级各类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基本上都涵盖了中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且,文章风格体裁形式多样,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普遍具有一定深度。这就在客观上为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供了条件。况且,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完善的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的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值得外语教学者的深思。2.语言与文化 2.1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它是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有层次的符号系统,是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现代汉语词典》1998)。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2.2文化

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关文化的定义“约有四百五十多种”(Trifonorich1980)。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用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知识。英国人泰勒(Tarilo)在《原始文化》(1871)给文化下了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的概念范围极为广阔,内涵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简言之,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文化具有时空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在历史(时间)的纵坐标和地域(空间)的横坐标的“时空坐标系”(Kreusler,1963)中,从时间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从空间角度来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2.3 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2.3.1 中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相互关系的观点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也对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作出了相近的论述:“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有许多论述,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他写道:“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R· Lado)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Lado继续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交际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学家Huderson指出:“语言和它赖以存在的文化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这种语言,即必须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会语言学家古德诺夫也指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能力是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信息系统的编码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系统知识”。美国社会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阐述的很清楚:“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整个文化。” 2.3.2 教学实践中文化和语言的相互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名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又依附在语言之上。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由特定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全部劳动和生活的经验,记录着民族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的文化交往。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而一定时期所产生所流行的语言也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语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具备一些语言技能外,使他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手段去探讨目标语言(英语)上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社会文化内涵。”

可见,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其实,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其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而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及交际能力。这已经是许多语言学家和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探讨外语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明确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必须的。自19世纪现代语言学建立之后,语言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Bloomfeild的结构主义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语文学传统(Philogical Tradition)和20世纪初Boas与Sapir建立的人类学传统(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前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注重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去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的出现和兴起。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传统的“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等”。据此,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归纳为三条:“1.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用词造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2.语言体现文化现实。一个文化社团的成员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经验,同时他们也通过语言来创造经验。3.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说话人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区分非属他们同一社团的人。”由此可见,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坚持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进行第二文化的习得。否则,真正掌握好英语就只是一句空话。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

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目的语文化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专家认为语言交际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加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前苏联语言学家E.M维列夏金和威克斯托马洛夫在他们合著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学外语教学》(1983)一书中指出:语言交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参加交际者要有共同语言;(2)他们要有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3)他们要有共同的言语情境。这三个要素中的第二点便是指语言的载储功能(cumulative functions),即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和存储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的能力。

人们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朝夕沐浴在相关文化之中,其行为和思维一直受气熏陶,因而语言交际和理解中不存在文化障碍。但在学习和使用外国语言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中国文化去比附外国文化,产生负迁移作用,从而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

这种干扰反映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文化词汇上最为典型。文化词汇能否被理解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能产生联想意义是否为读者所知。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文化中多含褒义;但“dragon”在英语中代表邪恶的事物,含贬义。因此,在童话故事里那个向奥莱拉公主(Princess Aurora)施魔法的邪恶的巫婆变成一条恶龙。在汉语中我们把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叫做“四小龙”,而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却是“Four Tigers”。再如,蝙蝠(bat)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邪恶的黑暗的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吸血蝠(vampire bat),提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在英语习语中蝙蝠总是用做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等。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说他(她)有些反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寓意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谐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还有在英语中,猫头鹰(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如as wise as an owl,说某人owlish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身旁就有猫头鹰相伴。汉语中,由于猫头鹰鸣声凄凉、夜间行动,因此人们把它与死亡并提。花卉也有种种象征意义:百合花在中文中象征纯洁、美好,而在美国被看做死亡之花,只用于复活节(Easter);白菊花在欧洲被看做死亡之花,而在中国则被当作“花之隐逸者”而倍受诗人礼赞。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语言还渗透着一个名族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在中国,由于佛教有上千年的历史,许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反映在语言上就有“借花献佛”、“我佛保佑”之说。而在英美等国,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敬畏上帝,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全能、威力无比的。因此,有相关的话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助之),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英美等国,人们竟会把“My God”时时挂在嘴边。

4.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4.1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众所周知,以汉语和英语分别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群体要较好地掌握英语为目的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的巨大文化差异。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有意识地学习将有助于我们英语语言的习得。4.1.1 中英传统文化在政治特点上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汉以来,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这种组织直到明清才开始解体,但对汉语语汇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在西方,这种原始的血缘组织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就解体了。因此英美人(特别是美国)家庭的核心是夫妇,所以英语有new clear family(核心家庭)这个词。但在汉语中必须分清长幼兄弟叔伯。因为宗法社会中财产继承人必须是父系男性成员,故又须区分父系和母系(祖父和外祖父)。这样,汉语的血缘亲属关系就有(1)辈分;(2)直/旁系;(3)男女;(4)长幼;(5)父/母系共五个参数。而英语中所谓的参数共有三个,即(1)辈分;(2)系族;(3)男女。所以英语中兄弟不分(Brother),叔伯不分(Uncle),爷爷与外公不分(Grandfather),委实让中国人诧异。更有甚者,英语中cousin一词,连男女都不分,可以是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以一当八”。倘若这些亲戚关系词(Kinship terms)在分割遗产时产生麻烦,那英美人是绞尽脑汁也理不清!4.1.2 中国与英、美的宗教不同

中国宗教除佛、道、儒三大主流宗教以外,还有“九流”的影响。而英美主要是信仰基督教,信仰耶稣上帝,平时可以看到My God!For God`s sake!God bless you!等常用语。类似的宗教问题在英汉翻译中有时便可以碰到文化障碍引起的沟通问题。例如:《红楼梦》第七回中,薛宝钗诉说“冷香丸”的配方,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人了„„”。这“阿弥陀佛”,佛家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无量寿佛。僧尼信徒口诵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等意思。但在此处却用作惊叹词。霍克斯教授译之为“God bless my soul!”这就把“上帝”拿来代替“无量寿佛”了。宗教不同,也反映在言语中,中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译为英文则是“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parson意为牧师)。又如英语Like priest ,like people(有什么样的牧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徒)。译成中文则最好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词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宗教是一个奇异独特的伴生物,那渊源于远古的神秘数字崇拜。虽然这种做法十分幼稚,但还是保留到了今天。例如“三纲五常、七情六欲、三拜九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等等。这些数字往往是一、二、三、五或其倍数。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不能直译。相反,在英译汉时加上一点数词,读来还是颇有中国味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就只能译成“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halls”。有人把“你是三头六臂,我也敢碰”译成 “I 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 此处将“三头六臂”译为demigod(半人半神),是因为一般西方读者至多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而根本不知道三头六臂是佛教塑像中神通广大的象征,更不知道“哪吒”是谁。

无独有偶,在英语文化中许多人忌讳13这个数字,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很不吉利,它会给人带来不幸和灾难。许多住宅和办公楼里没有标有13的楼层。旅馆、电影院、剧院等对13这个数字更为忌讳。既然西方人有对13这个数字的忌讳,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应加以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伤害他们的情感。4.1.3 中国和英美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差异

我们常说“老将出马,一个抵俩”、“姜是老的辣”,中国传统文化受家长制的影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长老文化,“老”意味着权威和智慧,比如“老教授”、“老中医”、“老首长”及“某老”。但是在英语文化中,old(老)意味着senile(衰老)。西方社会中,老年人失去了竞争能力,被人唾弃,那种凄凉景象是人一说到“老”就感到心寒,故在美国有“老年人坟墓”之称。所以如果我们称呼年长的外宾为“old lady” 时,本以为是中国的礼貌,殊不知人家听了很不受用。在书面语的翻译中,我们尽可能的用“aged,elderly,veteran,advanced in age” 等词来代替。如老人(senior citizen)、老兵(a war veteran)、老酋长(an aged chief)等。像《红楼梦》中“老祖母——贾母”,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中都没有译成“old Ancestress”之类,而是分别翻译成了“lady Dow ager”和“Her/your ladyship”。在这两个译本中,中国文化中的祖宗崇拜因子就消失了。

再如,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有四个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人称“四小龙”,用“龙”来比喻这四个国家,中国人普遍认可,因为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贯休有诗曰:“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之句,(夏征农,1979:379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人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dragons”。但是这种译法在英美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龙”是恶的象征。这在古英语长诗Beowulf 中就有反映。据此,我们应该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tigers”。因为小老虎在东西方人眼中均为活波可爱,是巨大生命力的象征(朱永寿,1997:74)。4.1.4 英语中大量词汇和习语(idioms)也透露出英语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由于当今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英语中特有的意念的表达方式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同样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及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在College Englis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修改本)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his was the last straw.”这个句子就涉及到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这一谚语。该谚语出自于“ It was the last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上去的一根稻草也会把已经满载的骆驼的腰背压断)。这个谚语表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即使很小的量也会把事物搞砸。英美人把“最后一根稻草”用来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的压迫,终于被最后一点小小的打击压垮了”。英语中的这个谚语和汉语中我们常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比喻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是意思相反的,是两码事。

Pandora´s box---祸根。在希腊神话中,Pandora 是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第一个女子,由上天派入凡间的复仇使者。Pandora下凡之际,天神命诸神各送一个礼物给Pandora,放在一个箱子中。Pandora 新婚之夜,打开了箱子,于是灾荒、瘟疫、贫困、罪恶、死亡都散布到世界上。现在常把“似为幸运,实为祸害的东西”称之为“ Pandoraˊs box”。我想在当今社会把那些行贿之人送给某些贪官的贵重礼品和金钱称之为 Pandoraˊs box 就是一个最合适的比喻(陈锡麟,1983:53)。

To bear oneˊs cross(背十字架),此语从基督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而来,现在常用来表示“为人蒙受苦难”。颇有些像中文的“为人背黑锅”、“替人受过”。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把煤运往纽卡斯尔)。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地区,把煤运回产煤的地方去,无疑象征着汉语中的“老公公背儿媳过河,出力不讨好。”

An early bird(早起的鸟儿)出自英国谚语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捉虫多),该谚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捷足先登”。

An old bird(老鸟)出自于英语谚语“Old birds are not caught with chaff”,(用粗糠捉不到老练的的鸟。英语中用老鸟来比喻“精明老练、不易受骗之人”。它同我们汉语中的“老马识途”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英语中有些词汇也颇有来源。像人们熟知的Sandwich,这个词来自于一位嗜赌如命的英国海洋大臣,这位被戏称为Mr.Sandwich的赌徒在他44岁那年,昼夜不离赌桌,他命令佣人用面包夹肉来给他充饥。后来这种由他独创的食品便风靡西方许多国家。

现代医学术语中的“剖腹术”一词Caesaream operation,则来自古罗马的将军、政治家和作家 Julius Caesar。据说在他出生时他母亲难产,医生便创造性地运用剖腹术把他接到人间。

有时,地理气候也会对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例如:西风把大西洋湿润的暖空气带到英国,此时,正如我们中国人感到春风拂面那样舒服,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呼啸的西风完全不一样。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英国诗人为什么会写出The West Wind(《西风颂》)这样的名诗了。4.2 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了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中国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A Valentine Story》的教学中,用歌曲“Love Story”引入课堂,并向学生介绍Valentine`s Day的由来,让学生真正了解情人节和为情人节而牺牲的基督教徒圣瓦伦丁,便把他遇难的2月14日定位了情人节,在这一天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特尔尼的主教里会举行大型的宴会来纪念这位英雄。这样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更能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4.2.2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

要想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各国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习惯,在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难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都相同的对等词。一个常见的词“Dear”在英语中可在许多场合被用来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慕或者只是一种称呼的习惯,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情感,而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特别含蓄,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4.2.3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

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提升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博爱与宽容也尤为重要。西方先进的国家普遍宣扬爱人,爱所有人,甚至爱我们的敌人。美国每年从其他国家移入大量移民,有白人、黑人、黄种人等,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博爱与宽容思想。我们学习西方主流文化,就是要学习这种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少一些仇恨与刻薄。另外,值得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社会的对妇女的尊重与爱护,这是一种男人的美德,值得广泛的宣扬和学习。这些先进的人文观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学习。

4.2.4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和中国自然也有着很多的差异。所以,如果英语学习者想要在日生活中自如地和外国人交谈,他们应该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那些和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例如,西方国家尊重个人隐私,避谈年龄、收入、住房和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也不会问及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比方,如果一个人正在读书,他们绝不会问类似“你在看书吗?”的问题。并且,他们也不会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除非他们想和对方一起用餐。而被对方赞美时,也会大方地表示感谢。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人才。5.结语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里,大学英语作为培养学生对外交流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换句话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的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差异很大。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情景的影响程度是由文化之间差异程度决定的,他在《跨文化传通》一书中将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按大小顺序排成了一个竖表,而位居该表顶端的、代表着文化差异程度最大的正是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中国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主要代表,英美文化又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具体形式上。而语言和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具有基本的英语使用能力。他们进入大学后,毋庸置疑地会对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能使他们不仅具备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知识,还能敏锐的识别不同语言形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去了解并研究这种差异,学到地道的英语,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有利于扫除跨文化交际上存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Allen, W.& Valette,R.M.1997.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325.[2]Claire Kramsch.1999.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155 [4]Kreusler.1963.The Teach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Soviet

Union

.leiden, Netherlands:E.J.Brill.28-67 [5]Rivers,W.M.1964.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2-35 [6]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曹雪芹.红楼梦[M],霍克斯译1973.伦敦:企鹅出版社.[8]陈昌麟1984.英语词语知识二十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79-88.[9]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0]邓炎昌、刘润清.1994.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 [11]胡文仲.1994.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0-145.[12]胡文仲.1995.英美文化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3-212.[13]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3-23.[14]刘丽英.2001.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72 [15]平洪、张国扬.2001.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萨姆瓦等著,陈南等译.1983.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35.[17]肖礼全.200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35-41.

第四篇: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

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

摘 要:在日语教学研究和论著中,随着“文化摩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等词语的频频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日语教学中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日语;文化导入;跨文化交流

高等教育院校所设置的面向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就是所谓的大学日语教学。据统计,国内当前有一千多所学校展开了日语教学,拥有几十万的日语学习学生,从数量上呈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

一、大学日语教学现状

1.陈旧的学生学习方法。当前,应试教育导致学习大学日语的学生较为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词汇、语法和考试读写上,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应用和听说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篇章的注意,比较注重语言学习的信息接收,而忽略了信息的发出。

2.授课内容和教学时间匹配不均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入学人数持续增加,当前的大学班级数量和班级人数也不断提升,导致大学教师教学负担加重。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大学日语教师常常会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讲授较多的教学内容,甚至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将语法和词汇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消化学习内容,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失去了日语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资源较为欠缺。实用是日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较多的模拟学习材料,多媒体就是较好的学习资源。但是当前大学生所能应用的日语学习软件非常缺乏,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也只有日本语标准交流、金山词霸等几种日语学习软件。特别是对于其他语种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几年的日语学习中从始至终都没有接触日语学习软件的也不在少数。

二、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根据文化分类,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大体可分为知识文化导入和交际文化导入。

1.知识文化导入。大学日语教学中知识文化导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日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只是将日本文化背景知识视为文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加之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把握。这就需要大学日语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知识储备及理性的客观分析能力,深谙中日两国文化,分析它们的差异之处,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

2.交际文化导入。大学日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导入又可以具体分为非语言交际文化和交际环境文化。首先,非语言交际文化。任何一种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文化都是以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和普通的语言交际相比,日本人对非语言交际更为重视,他们更善于体察和领悟他人的弦外之音。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日本人对非语言交际的掌握可谓是出神入化,他们用恭维的态度察言观色,极具交流洞察力,通过形体语言和交流语气体察对方的心情,这些都是日本人对非语言交际重视的反映。其次,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在大学日语日常教学中,并没有设置与日本文化有关的课程,对交际文化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无法将其与语言结合起来。大学日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有效了解文化在语言、生活、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

1.解说法。第一,词汇解说法。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成分。长期以来,大学日语教学中将学生记忆词汇作为基本学习原则,对于词汇的解说通常只是较为注重其本身的含义、词汇的惯用词组和词汇的派生含义,完全忽略了它们的文化伴随意义。对于词汇,大学日语教师应着重补充和介绍与其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让学生不只了解他们的表层词义,还要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第二,语法解说。学习大学日语的学生一般都是日语的初学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都是通过重复性的口头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型,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教师可通过语言环境的设置,使学生了解语言的注意事项和范围应用。同时加以语境的模拟,让学生从语言表达层面体验日式文化,培养他们的日式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改编,并进行对话演练,让他们亲身感受日本的文化语言。教师对对话的文化细节和文化背景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让他们了解日本民族的问题思考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3.文化讲座法。教研科室定期进行基于教学章节的文化讲座,每门课程都包含一系列有关的专题。通过文化讲座让学生重新整合繁琐的文化信息,系统整理整体性的学习概念,从文化意识上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背景。

语言教学是一项漫长、系统、复杂的工程,大学生日语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大学生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理解日语的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陈列,而是需要掌握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只有进行充足、系统、有效的文化导入,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日语。

参考文献:

[1]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2]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本国文化和母语的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4).

第五篇:日语发音导入课程教案

导入课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日语的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发音。就像我们的拼音一样,日语中我们称之为50音图。

一、五十音图(平假名)

首先介绍最常用的5个最常用的平假名,也是大家最常听到的5个。

あ い う え お 这5个发音是一行。

‘あ’看上去像是一个武术高手施展了一个扫堂腿,敌人肯定被扫得冷落花流水,啊的一声倒下去啦,所以读a。

‘い’通汉字‘以’,也念i,所以很好记的。

‘う’表示你发音时的样子,上嘴唇倾斜,下巴朝上撅,就发出了u。‘え’通汉字‘元’,读音稍微改变了一些,成了e。

‘お’是一个人帽子被风吹走了,他急了,嗷嗷叫着去追帽子,所以读o。要求学生念,和写,注意笔顺,还有抽同学起来念。

然后教完了あ行以后,我们要学习的あ段,什么是あ段,顾名思义,他就是像我们拼音中一样,带a这个音的发音。

あ か さ た な は ま や ら わ 这个就是あ段的发音,一共10个。

‘か’各位应该比较熟悉吧?在漫画中经常会出现这个字,表示卡卡的声音,这个假名应该记起来不难,再说,力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索的,发ka也让人感到有力。‘さ’通‘杀’,仔细看的话,像一把匕首刺入了一个人的脖子,杀人啦,所以是sa。‘た’这个平假名通汉字‘他’,读ta。

‘な’这个平假名不太好写,但是记起来却不难。仔细看,上面的十字和点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缺口,下面的那个东西好像一个人在指向那个缺口,想像一下警匪片中,警察追捕坏人,但是拐了一个弯儿坏人不见了,一个警察扫视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了一个缺口,伸手一指,大声说:长官,哪儿!所以这个假名就读na 了。

‘は’这个平假名左边是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右边是站成一条线的围观的人,有人跳舞给大家看,大家当然高兴啦,每个人都笑哈哈。读ha。‘ま’通‘马’,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俯视图,读ma。‘や’通‘丫’,写起来有点像中文的也,读ya。

‘ら’这个假名相当好笑,你看那个人低着头蹲那儿在干什么呢?拉屎呗,那这个假名就是la了。

‘わ’表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裙子被大风给卷起来了,你看了发出就wa的一声叫出来了。

い き し ち に ひ み い り い

这个是い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き’是一把刀子在刻东西,已经刻了一点了,刻就是ki了。‘し’这个平假名像是一只喝饮料的吸管,所以念xi。

‘ち’这个平假名很像是七,虽然下面多了一些零碎,但也是七,你把它看成七就成了,很好记,读音是qi。

‘に’通汉字‘你’,所以读ni。

‘ひ’是一个人在微笑的笑脸,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能看出是在:)来,笑的有点大,所以

出声了,嘿嘿的笑,读hi。

‘み’看仔细了,左边那个小圈,还有点下垂,明显是一个大头的mimi。忍忍吧,为了记住这个假名,它就是个大mimi啦,读mi。

‘り’也是一个容易记忆的假名,两个人立在哪儿,自然就是li了。

教完这两段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自己我介绍

A:はじめまして。B:はじめまして。

A:わたしは __です。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B:__です。こちらこそ よろしく。

把这个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的练习

顺便交给他们一些日本人在做自我介绍时的一些礼节,比如鞠躬。

う く す つ ぬ ふ む ゆ る う

这个是う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く’很容易记,你把嘴的角度调整成‘く’的样子,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发出了ku音呢。’す’ 这个平假名看起来像挂在竹竿上的丝线,所以念si。’つ’ 看起来像个在吃东西的嘴巴,所以发cu。‘ぬ’通汉字‘奴’,非常好记,读nu。

‘ふ’充分展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就是上面的大头很小,下面的小头却很大,哈哈,好猛啊,是个大丈夫。读fu。

‘む’像一头牛,正在mu,mu叫着呢。

‘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幼女的‘幼’的草写,一看到它,就是yu了。

‘る’表示的是发音时的口型,先发‘L’音,此时你的舌头是向上翘的,‘る’的上半部分就是代表向上的舌头,下面是一个大圈加一个小圈,代表你发’U’音的时候,你的口型由大变小。所以你看到‘る’这个假名,自然而然就把它读出来了。

え け せ て ね へ め え れ え

这个是え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け’是一扇门,门锁被打开了,门自然就开了,读ke。‘せ’这个平假名是一只手在往口袋里面塞东西呢,念se。‘て’这个平假名引人注目的是下面那个半圆,像什么呢?像是孕妇的大肚子,看来是怀胎了,所以读te。

‘ね’的左边是一个小孩,瘦小柔弱,母亲在喂奶给自己的孩子,所以是ne。‘へ’这个平假名让人想起了大海上的波涛,读he。‘め’很像‘女’字,发音为me。

‘れ’我看着像礼品的‘礼’,当有人提着礼品来了,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冲人家喊,来来来,所以见了礼,你就喊le。

教完了这两段以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数字

れい、いち、に、さん、よん、ご、ろく、なな、はち、きゅう、じゅう。

A:おいくつですか。B:__才です。

除了这个对话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报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问其他同学他的号码。

お こ そ と の ほ も よ ろ を

这个是お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こ’是你读ko时的嘴型,嘴分得很开。

‘そ’这个平假名,讲了一个女人不守妇道的故事,这个女人啊,很不像话,下面露着肚子,好不风骚,所以念so。

‘と’是一个男人正跪在那里费力的脱裤子,所以读to。

‘の’这个假名我不想多讲了,这个是极其常见的一个日语假名,是‘的’的意思,读音是no。‘ほ’呢,还是大家在看一个人在跳舞,不过这次舞者在头上顶了一个盘子跳,这可是真功夫,有水平,大家都给她叫好,所以你见了也要叫ho。

‘も’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汉字‘毛’,日本人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一毛不拔,就狠狠心拔了一毛,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很好记,你看成毛就可以了。

‘よ’这个假名我看了一眼就记住了,因为它的样子就像一把钥匙,读yo就很自然了。

‘ろ’也是发音时的口型,上面是发‘L’时的口型,下面嘴大张着,这是在发‘O’呢,所以一看到‘ろ’你就张嘴发lo。

‘を’这个假名呢,代表比较刺激的事情,才会嗷嗷叫。‘を’好像一个人去游泳,先把一只脚放到水池里试一试水温,wo,好凉。

最后还有一个假名ん不要忘记

‘ん’很像汉字‘人’,发n的音,是一个鼻音。

二、浊音

有か、さ、た、は四行是有浊音的。が ぎ ぐ げ ご ざ じ ず ぜ ぞ だ ぢ づ で ど ば び ぶ べ ぼ

三、半浊音

只有は行是有半浊音的。ぱ ぴ ぷ ぺ ぽ

四、拗音

や、ゆ、よ这行和い段的连用。

比如把一个写假的地方画上一个方格子,那么小や、ゆ、よ只占这个格子的4分之一。

きゃ、きゅ、きょ ぎゃ、ぎゅ、ぎょ しゃ、しゅ、しょ

等等,但是い没有拗音。例: じゆう

じゅ

五、长音

例:

おばさん

おばあさん おじさん

おじいさん

六、促音

例:

はち

はっち きて

きって

七、拨音

ん的发音,重鼻音。例:

てき

てんき

布置回家作业,50音图每个抄5边。熟背50音图。

下载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思考

    韩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外语教学逐渐在我国兴盛起来。文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受到了人......

    全球化中文化问题的研究答题

    1、 全球化时代政治文化一体化现象,谈谈我的看法! 一、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其实质就是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

    教学导入

    “曲线运动”课堂教学导入案例 西工大附中 王 锋 一、曲线运动 通过视频播放“世界杯足球赛”中的射门的精彩画面 教师讲解:势大力沉的低射,足球贴着草坪直入网窝;漂亮的香蕉......

    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导入(语文主题研究)

    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导入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研究主题 元代作家乔吉关于写作有六字真言“凤头、猪肚、豹尾”,即写作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将这六......

    谈初中音乐课导入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谈初中音乐课导入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邓艳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教师讲授每 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

    音乐课堂的导入研究

    音乐课堂的导入研究 执笔人:熊岚晴 【摘要】本课题借鉴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成功经验,选择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唱歌、欣赏、综合课程研究一体化,并以现......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摘 要: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就语言迁移理论这一方面加以剖析。在语言迁移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有很多,但还有些局限的地方。比如在迁移方......

    导入教学设计

    导入: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旧的经济形式瓦解;洋务运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华民族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