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

时间:2019-05-15 04:4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

第一篇: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中日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

2007年12月18日,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支持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刘友宾出席会议并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中日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 刘友宾

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中日两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汇聚一堂,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必将增进双方的理解,对推进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进中面临的首要突出困难和问题,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把“环保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总纲,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和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已经列入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传播生态文明观念重要的精神工程。我们要深入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掌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要求,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源头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宣言把“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作为共同的信念和原则,这正是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滥觞。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在重申《人类环境宣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002年9月,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进一步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并将“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再到将“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30多年来,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正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不倦探索,可持续发展思想才应运而生。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它不是就环境论环境,而是把环境问题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指出,“环境给予人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发展的机会”,“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消除贫困、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社会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保障,离开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了根基。必须把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对环境教育的再认识,是对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加强。

环境保护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面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不同的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为改善。但同时,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一些地方和领导同志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频发,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5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指出,作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向人民做出庄严承诺,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消减10%作为约束型指标。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政治意愿和当务之急,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内容。

这次研讨会以水为主题,切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污染防治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首要任务。加强中日之间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国际交流,对形成全社会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水环境形势。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要教育公众树立水环境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看到,水环境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要引导公众用理性的、发展的、建设性眼光看待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树立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让公众了解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水环境问题。特别是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后,在总结水污染防治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成为新时期中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部署。

三是在全社会树立保护水环境的道德观。水环境教育,既要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更要加强水环境伦理研究。只有保护水环境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才能在公众心中激发起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热情和动力。

四是积极开展保护水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保护水环境,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开展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并把公众参与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参照。

五是加强水环境保护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要积极借鉴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在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水环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其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特殊作用。

第二篇: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梁晓龙 汤嘉辉 雷晓东 李媛媛

摘要:本文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总结出应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总政策。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199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和8.7%,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多数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增产,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国家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一批关系到今后发展能力的骨干项目,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万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67亿吨,油料产量达到2244万吨,肉类总产量5000万吨,水产品2525万吨,乡镇企业实现产值达3.9万亿元;原煤产量达12.92亿吨,原油1.49亿吨,天然气176亿立方米,钢9297万吨,化肥2587万吨,汽车150万辆;进出口总额达到2808.5亿美元。

然而,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生态环境上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压力。据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产能力可承载最大人口数为16亿人,而中国目前的总人口已超过12亿人,在严格的人口控制之下,人口数量仍将增长,估计最高人口数可达15—16亿人。

2.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很低。中国是人均耕地拥有量很少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如淡水、森林、矿产等的人均拥有量也很低,大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由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

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日显突出。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严重退化草地面积达7300万公顷

4.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中国的大气污染一直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和工矿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相当严重。与此同时,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导致的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固体废物污染也由于排放量的日益增多而日趋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装备简陋、工艺落后,污染型乡镇企业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首先详述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来源,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一)、大气环境污染

1.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环境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了三级标准。-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疏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

2.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危害最为严重,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出现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地区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该区域酸雨污染程度较弱,但分布范围较广;华南地区的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间,中心区域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范围;广西地区的酸雨污染较普遍,大部分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在30%以上。长江以北地区以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为主。目前酸雨波及的面积达100多万乎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长期的酸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速土壤酸化过程。

3.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即沙尘暴越来越多。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二)、水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7大水系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2类的占32.2%,符合3类的占28.9%,属于4、5类的占38.9%。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威胁到人民的健康,人群流行病中有80%是由污染水传播的。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较差,赤潮频繁(中国赤潮20世纪60年代以前平均每五六年发生一次,70年代每两年一次,80年代平均每年增至4次)。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随着域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固体废物污染 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污染相当严重。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已 达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其中占 用农田3700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1993年全国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2亿吨,2/3的 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完成后,每年可 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600万 吨,有效地缓解生活垃圾对城镇环境污 染的压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 用项目完成后,每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量和处置量4000万吨,可少占土地 约400亩,节省大量的建财原料,比较有效地防止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污染事 故的发生。

下面是有关环境污染损失的估算 :

世界银行1997年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由于中国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迭起,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

来源于生活及取暖用煤和生物质燃料燃饶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约造成11.1万例早亡;

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在沈阳、上海及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受调查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平均超过被认为对智力发展不利水平的80%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中国经济损失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

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为367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NP的2.1%;

1992年公布的污染损失为1096.5亿元,占当年GNP的4.5%;

1993年的环境污染损失佑算的结果为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

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仅中国每年空经济损气和水污染造成的失高达540亿美元,算是相当于中国内内生产总值的3%~8%。

由此可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已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毫无疑问,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整体水平和质量不高,结构也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实际上是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道路。例如,单位产值能耗中国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约30%,而工业发达国家在4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只有30%。这种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使经济发展本身缺乏后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作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发展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产权关系尚未理顺,政企不分问题也未彻底解决;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还刚刚起步;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特别是计划、财政、银行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以社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制约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进。

(2)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较低和支持性配套措施不力等。表现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导致带来巨大环境代价,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工业方面,设备陈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交通、运输部门的“瓶颈”制约加剧,资金不足;第三产业方面,总体水平落后,结构配置不均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沿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经济增长本身难以持续。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当逐步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的反作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我们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 从全局和长远讲,两者是统一的。

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后果不堪设想。环境保护可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强调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2. 从局部和眼前讲,两者又有着不相统一的一面

一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边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会导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农业化肥、农药、助长剂的使用,虽然增加了农业收入但其过量使用却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和人居环境污染,不但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影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如发展养殖业,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丰富食品结构,但是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全面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成为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一项意义重大深远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要把环保和生态治理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这是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其次,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淘汰、关闭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重视退耕还林,大搞植树造林 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

"

二、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开发

生态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也不是政府和社会的包袱,而是潜在的巨大资产、资源和效益。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那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环保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例如,调整能源结构,利用再生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形成环保产业。例如我国部分农村已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清洁温暖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沼气用于农户烧饭、取暖,沼肥用于农田,沼液经集中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创造新机制,注入新活力,切实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需要比现在更多的投入。政府投入主要起引导作用,而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吸引外资则是投入的大头。“十五”期间,全国污染防治的投资需求就达7000亿元 政府不可能包下来,必须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

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战略任务制定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应有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切合实际的目标,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有明确的部门职责和监督检查制度。违背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搞好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制定之后,要分步实施,并严格执行。这是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应怎么规划才合理呢?

1.规划要包括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利于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项目上马建设。

2.规划要强调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产生量和资源、生态损耗量。对于造纸、水泥、医药、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浙江重视淘汰作坊式的传统工艺,通过鼓励和支持这些行业改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改变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提高管理水平,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传统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降低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这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家庭,都应当注重典型示范。

4.加强协调和统一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必须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提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总体水平。

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非常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要通过汲取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路子。

要重视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国际上环境治理的成熟技术很多,但成本往往比较高,有些技术也不适合在我国运用。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更要重视我国适用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如成熟的沼气、太阳能、垃圾发电和污水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既经济,又有效,应当积极推行。

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估价环境形势、确定工作目标,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都要注重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管理,要实行由单要素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污染防治管理,要实行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大力推行污染监测自动化,生态监测遥感化,环境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广泛普及生态环境科技知识,强化科技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国务院颁布了30多件环保法规,部门规章达7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其次要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1994年; 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盛洪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三篇:水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正因为有了水,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繁衍生息。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进步,大量水体受到污染,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人类社会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必须保护水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却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不仅使得农作物灌溉、工业生产、甚至连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国务院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据介绍,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现状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是发达国家的3~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

1、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990亿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8700亿立方米,扣除河川径流量和浅层地下水量统计中的重复计算量7700亿立方米,则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

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间变化大

中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和径流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干旱少雪,夏季湿润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剧烈变化,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枯水期无水可用,丰水期有水难用,使可用水资源的数量远远低于全国陆地水资源总量。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排入水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据统计,全国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在本来水资源丰富的许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导致的缺水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而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后的灌溉方式和生产工艺,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另一主要原因。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目前存在问题

1、在水资源开发方面,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加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北方江河普遍存在开发过度的问题。黄河、辽河、淮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90%。部分地区地下水也存在着开采过量问题。地下淡水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总计有46个城市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经济损失严重。

2、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国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用水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环境容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水资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遍比供水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我国水环境恶化状况难以缓解或好转,进而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

3、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工业及城市是我国水资源的三大用户,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的现象。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头,约占总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多半损失在送水过程和漫灌之中;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立方米;城市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可以概括成: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等。

三、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涵义和要求可持续发展在1980年左右被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如何保护水资源

针对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保护、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是当务之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应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一个涉及多水体、多部门、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为此,需要积极开发潜在的水资源(开源),节约利用已有的水资源(节流),尽快整治严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以缓解目前严重的缺水危机,使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

1、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2、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

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4、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5、完善法规政策,保护水资源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法规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应建立一系列的水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

作为公民,我们更加应该积极参与到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在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人们都应该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要让眼泪成为我们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只有人人节约用水,个个珍惜和保护水资源,那么重建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水清清、鱼儿欢畅的美好生活环境将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曦,雷海章.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李巍.陈俊旭.于磊.张士峰.朱新军 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海河

水利2011(1)

3、张立新.田军仓 一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设计 [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

学2011(2)

4、郝爱兵.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问题[C]//中国地质学会21世纪研

究分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第七章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从源头到全过程考虑。为此,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第一节

一、清洁生产概念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概念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二、清洁生产的意义

实践证明,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经济发展正愈来愈深地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两大困境: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使发展难以持久;二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政策忽视了全过程污染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而清洁生产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一)清洁生产一方面用节能、降耗、减污和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一次性投资和设施运行费),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清洁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改进设备或改变燃烧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既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又可节约资源与能源,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清洁生产可以避免和减少末端治理的不彻底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因为清洁生产采用了大量的源头削减措施,既可减少含有毒成分原料的使用量,又可提高原材料的转化率,减少物料流失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及排放量,因此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

(四)清洁生产可最大限度地替代有毒的产品、有毒的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排污量大的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五)清洁生产可改善工业企业与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相割裂的矛盾。

三、清洁生产的目标

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降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有不利影响的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因此,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就是使用清洁的原、辅材料,通过清洁的工艺过程,生产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各种节能、降耗、节水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成、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四、清洁生产的内容

(一)清洁的能源

1、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如采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水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3、新能源的开发,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4、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等,如在能耗大的化工行业采用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清洁的生产过程

1、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这就需要在工艺设计中充分考虑;

2、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

3、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躁声、强震动等。

4、少废、无废的工艺,5、高效的设备;

6、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

7、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8、完善的管理等等。

(三)清洁的产品

1、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

2、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

3、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

4、合理包装;

5、合理的使用功能(以及具有节能、节水、降低躁声的功能)和合理的使用寿命;

6、产品报废后易处理、易降解等。

能源高效率的转化成产品,减少有害环境废物的排出。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和能源,实行再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三是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污染危害或将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四是在商品使用寿命终结后,能够便于回收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潜在危胁;五是完善的企业管理,有保障清洁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其实施。同时建设一个整洁、优美的厂容厂貌。

五、清洁生产的理论

(一)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物质平衡理论)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则原料(资源)消耗越大,废料是由原料转化而来。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其实质在于原料(资源)得到了最有效利用。生产中的废物具有多功能特性,一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另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资源),资源与废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清洁生产最好地体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环境污染无害化。

(二)最优化理论

清洁生产实际上是求解满足生产特定条件下使其物料消耗最少,而使产品产出率最高的问题。此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的最优化理论。很多情况下,废物最小量化可表示为目标函数,而清洁生产则是求它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用最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准则。马克思曾预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进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

一、持续发展的理论使工业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人类应该适应增长和发展的需要,改变对资源和环境进行掠夺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不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清洁生产给人们以全新的概念,即把工业生产污染预防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以保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谋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设计过程中,防止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减少废弃物,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一般认为,伴随经济增长必然产生污染,但必须将污染控制在一种相对能接受的水平。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求。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要充分考虑到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支持能力,采取积极可行的环境政策,配合和推进经济发展。因此,清

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案。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方法与步骤

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可持续生产的可持续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相互适应、相互平衡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相互适应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三种生产的协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协调需要具体的操作,协调操作就需要有能正确指导操作的理论、准则、方法和技术。要使三种生产的运行关系从不和谐转变为和谐,关键在于协调三种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内容,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和谐运行,要协调各个生产环节内部运行的目标和机制,以保证三种生产的发展和三种生产之间的正确联系。

(1)加强环境管理

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社会行为通过三种生产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评价它们对三种生产和谐运行的贡献(正负、大小),并据此对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整。

(2)开展环境建设

根据三种生产理论,应该开展环境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调配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向,保证环境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不同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为人的生产这个环节提供生活资料,而是协调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保证环境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而从根本上去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持续性的一个重大的基本措施

(3)协同社会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组成,其中政府行为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各种手段结合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去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去调控人口的增长,改变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并在注意向物质生产投放人力资源的同时,注意向环境生产投放人力资源,等等。当然,政府也可能因为认识滞后或者短期利益的驱使,不顾环境生产的承受能力,去迎合物质资料生产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去刺激公众追求高消费的倾向。这就需要具有自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公众去约束政府的行为。

(一)可持续的生产

(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资源的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要正确鉴别原材料,列出目前和将来能用的组成部分,制订将其转变为产品的方案。

1、实行跨行业协作

2、减少环境污染

3、二次资源综合利用

(三)清洁生产的意识形成与技术推广

1、清洁生产意识培育

要深入有效地推行清洁生产,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了解清洁生产,认识到清洁生产对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环境保护形象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

2、清洁生产技术推广

清洁生产是一种思想,是高层次的、覆盖面非常广的,体现在工业布局、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为了对清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非常重要。企业是清洁生产的主体,像环境保护一样,要真正把清洁生产从一种战略变为企业的实践,必须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甚至是全民的自觉行动。

(四)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体系

1、明确机构组织和实施主体

2、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1)

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保障和倾斜。(2)对于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在税收减免方面给予优惠。(3)对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刺激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向清洁生产发展,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4)创建清洁生产的市场机制,培育清洁生产的需求市场。

3、将推行清洁生产纳入法制轨道

(五)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1、源削减(1)改进产品设计、调整产品结构。(2)用无害或少害的物料,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3)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4)加强管理。

2、废物循环利用,建立生产闭合圈(1)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中;(2)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替代物返回生产流程中;(3)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原料回用或作为副产品回收。

3、发展环保技术,搞好末端治理

(1)必须清浊分流,减少处理量,有利于组织再循环,(2)必须开展综合利用,从排放物中回收有用物质;(3)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减量化处理。

第三节工业生态系统与工业生态学

一、工业生态系统

工业生态系统是人造系统,它是所有企业、行业和部门的总和,是通过对自然资源加工生产物质资料的事业。工业除制造业之外,还包括采掘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供电、供热、供水等公用事业。工业系统本身是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组分众多、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与工业系统相关联的还有自然系统(土地、农田、森林、等)、社会系统(政治、法律、组织、安全保障等)以及技术系统(厂房、动力、机器、工艺、科技开发等)。工业系统的中心是人,人的劳动组织、人的劳动和智力的投入以及人的消费需求的推动。

工业生态系统动作示意图(见表格)

实现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的工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生物活动类似的。两者都是按取自环境→生物体(企业)→返回环境的方式运作,其本质都是一种代谢的过程。因此,工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工业生态系统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费被最优化了,一个过程的排放物可以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

一个良好的工业生态系统应该是如下的情况:

(一)生态系统惟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二)浓缩的有毒物质只在当地生成和使用;

(三)效率、生产率与弹性之间必须处于动态平衡,如果过多强调前两点而忽视了弹性就会造成系统的脆弱,并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四)通过物种的高度多样性和相互之间复杂的关系,生态系统在遭受变化时能保持一定的弹性,许多关系是通过自我组织过程来维持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五)在生态系统内,每一物种都独立活动,然而它们的活动模式与其他物种的模式联合结成网络,合作和竞争并存并保持平衡。

二、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是起源于清洁生产的,是清洁生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产业界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新的环境管理思想。

工业生态学的提法始于198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部事总裁罗伯特·福罗什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通过消耗原料生产出即将被销售的产品和相应的废料;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种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种过于简单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那就是工业生态系统。”

我们对工业生态学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以可持续为基础来管理人类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第一,设法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进行充分地结合;第二,减少对能源和材料的使用;第三,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可承受程度产生的生态影响。

三、卡伦堡共生体系和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所能获得的效益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还要大。生态工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绩效。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改造过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同时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其积极的发展。

(一)卡伦堡共生体系

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位于北海之滨,距哥本哈根以西100公里左右。开始,这里建造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随着年代的推移,卡伦堡的主要企业开始相互间交换“废料”: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他们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关于卡伦堡共生系统,我们归纳三点结论: 第一,共生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商业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中得到了好处。每一种“废料” 供货都是伙伴之间独立、私下达成的交易。交换服从于市场规律,运用了许多种方式:有直接销售,以货易货,甚至友好的协作交换(比如,接受方企业自费建造管线,作为交换,得到的废料价格相当便宜)。第二,共生体系的成功广泛地建筑在不同伙伴之间的已有信任关系基础上。卡伦堡是个小城市,大家都相互认识。这种亲近关系使有关企业间的各个层次的日常接触都非常容易。第三,卡伦堡共生体系的特征是几个既不同又能互补的大企业相邻。要在其他地方复制这样一个共生系统,需要鼓励某些“企业混合”,使之有利于废料和资源的交换。

(二)工业生态园区在90年代初出现了“生态工业园区” 的概念。在一个园区中,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不过,“园区”的概念不应使人们理解成一定是某个在地理上毗邻的地区,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完全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包括一个离得很远的企业,如果它是唯一能处理在园区现场不能处理的稀有废料的企业的话。生态工业园区的观念区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的地方是,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增值。

第五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风能

太阳能

三、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汽车尾气污染

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4、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城市居民水污染

噪音污染宣传标语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人口压力

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三)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农业污染

谁来阻击“农业污染”?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

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宣传图 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国际环境法

中国节能认证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倡导绿色消费宣传图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 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4]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12):67,69.[5]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

下载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徐波交运1201班20120010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 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筱惠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及其......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071 贺艳坤 07130212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浅谈野生动物落户广州野生动物,广州。 这两个词,感觉他们的距离相差很远。野生动物的数量目前在不断减少,生存空间也以未知的速度在不断被蚕食,由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过度......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