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事业家夏云瑚
“国泰”今昔忆夏公
——记中囯电影事业家夏云瑚
林永蔚
3982
今天,当你走进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区核心地带,在临江支路、江家巷、青年路和邹容路合围地段, 就能看到2007年12月30日奠基开工再建的,集“展示、戏剧、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中心“国泰大戏院”。
新建的“国泰大戏院”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重庆湖广会馆中一个多重斗拱构件。整体建筑利用传统斗拱空间穿插形式,以现代简洁的手法表达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建筑中互相穿插、叠落、悬挑的构件,高高迎举、顺势自然,这正是重庆人最本质的精神追求。整个建筑如同点燃的红色篝火,在欢乐的燃烧;鲜红的颜色代表着中国的传统颜色、富贵吉祥,又如同重庆的红油火锅,表现出巴人刚烈率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在抗战期间,昔年的“国泰大戏院”上演过94出话剧,它被誉为我国剧场史上的一颗明珠,它是大后方抗日救亡话剧的演出阵地。
旧时的重庆“国泰大戏院” 地处渝中半岛柴家巷口,修建总耗资14万银元,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建筑,戏院内单双号分座,楼上楼下设有1500个铁背翻板靠椅座位,天花板上挂有6盏磨砂大吊灯,舞台灯光皆从四周墙壁夹缝射出。顶上有八个吊风扇,两边墙上各有4个排风扇,戏院门口则有霓虹灯构成的“国泰大戏院”5个大字。整个建筑,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时髦摩登,不愧为陪都艺苑。戏院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摩肩接踵,以能进“国泰”观剧为一大快事。然而“国泰”的遐迩名闻却不仅在建筑设施的华丽,更主要在于抗战时期的话剧演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日冦肆虐,北平沦陷,上海亦成孤岛,许多文化及演艺界人士,纷纷涌向陪都。在这抗战大后方的山城,形成了很浓的抗战文化及艺术氛围。进步影艺人在陪都,为抗战竭尽宣传之力,上演了许多以抗战为题材的剧作。而这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国泰大戏院隆重献演,从而在中国戏剧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对此,而今在任的黄奇帆市长也曾赞誉说:“‘国泰大戏院’是我们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和意志展示的舞台。” 在新建的重庆国泰剧院大厅,赫然展示了原
剧院创始人夏云瑚先生的光辉名字和他一生的显著功绩。
追新忆旧, 77年已过,弹指一挥间。巴渝多英杰,凭栏情萦怀。
重庆国泰大戏院由巴县籍人夏云瑚和郑石均、赵巨旭等人于1936年6月集资兴建,1937年2月8日建成后,夏云瑚任业务经理,同月11日戏院正式开业。
关于夏云瑚,《中华人物》上有这样的简介:
夏云瑚(1903—1968),四川巴县人,中国著名电影事业家。先生于1922年毕业于广益书院商科。他学成后,先办“冰厂”,接后转营影剧。在其 28 岁时便将成都与重庆两地所有电影院组织起来联营,后又在重庆先后创办“上江影片公司”、“亚洲影片公司”,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并任国泰影院经理。1937年他资助上海影人剧团入川,1941年后提供国泰影院给中华剧艺社演出。1946年后资助组建“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影片制片人。1949年后在香港、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经营电影发行业务、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顾问。
在中国电影史上,上世纪有两部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影片,一为40年代人们争相观看,感人至深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二为50年代初,放映后在现代史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武训传》。这两部影片的制片者都是这位名叫夏云瑚的巴县人。
1929年,夏云瑚在渝蓉两地经商,以豪爽、重义气,声誉江湖,各影院老板都愿意与他合作,并公举为“上江影业公司负责人”。当时巴渝人呼江浙一带为“下江”,所谓“上江”,相对而言,就是巴蜀重庆。
不久,夏云瑚在上海结识了阳翰笙、蔡楚生等左翼电影工作者,接手负责发行《夏伯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游击队之女》等苏联影片。在“重庆国泰”放映《列宁在十月》时,他毅然安排将一幅巨形列宁油画挂在戏院门口,大胆的宣传效应使得放映空前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大后方人民抗击日寇的斗志。“813” 之后,在重庆国泰大戏院辉煌炫丽的舞台上,许多中国戏剧史及电影史上的杰出人物,都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艺术形象。白杨、赵丹、张瑞芳、秦怡、舒绣文、金山,陈波儿、黎莉莉、蓝马这些名字象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国泰大戏院的舞台,也照亮了灰蒙蒙的雾都天空和抗战时的中国戏剧界。
1937年10月1日,怒吼剧团在国泰大戏院首演《保卫卢沟桥》,这是抗
战话剧演出在重庆的发端。演出中,当台上演员喊出“我们为全民族而战”时,台下观剧的官员、商人、军人、学生们群情鼎沸,全场雷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呼声震天动地,经久不息。此后,“国泰”便成为抗战时期后方话剧演出的基地。《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等著名的剧目,都是在此首演。
中国话剧史上,有几次著名的“重庆雾季公演”。这些公演,主要是在“国泰”进行。在雾季公演里,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老舍的《面子问题》等经典剧作广为后人称誉,是为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璀灿明珠。
1938年10月,日军对我国展开大规模进攻,民众掀起募捐高潮。重庆影剧界决定在国泰大戏院上演《为自由和平而战》,预计募集5万元制作5万件寒衣捐送前线。海报贴出后,普通门券(票价为1元、2元、5元、10元,当时一般公务员每月的伙食费才3元)被一抢而空,荣誉门券(票价为50元、100元、500元,500元相当于10两黄金)也相当热销。这次演出收入,夏云瑚未留分文,悉数捐献给了伟大的抗战大业。盛大的募捐演出不仅展示了进步演艺界人士披肝沥胆的拳拳赤子之心,也卓有成效地激发了陪都民众的爱国热情。,战时夏云瑚经营的“国泰”演出从未长时间中断。大后方的影剧明星们既在战火中演出,更像打仗一样参加抗日救亡演出。1942年10月17日晚上,夏衍创作的大型话剧《第七号风球》在“国泰”首演,白杨等人在后台忙着化妆。突然,日军的飞机窜到山城上空,白杨等人连忙带着妆与观众一起进入防空洞。空袭过后,演员与观众又回到戏院,在一片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中,舞台又拉开了帷幕。
夏云瑚先生因无偿帮助进步话剧团演出,弄的自已身无分文,但他毫无怨言,仍尽力借债来维持演出,从而使《芦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汉奸》、《黑地狱》等名剧得以顺利上演。1941年在国民党控制的形势下,又在夏云瑚的“国泰”演出了《大地回春》、《天国春秋》、《法西斯细菌》以及著名的《屈原》等话剧。
在抗战时期,夏云瑚先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事业给予了热心的援助和支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猖狂地反共反人民,残酷地迫害共产党干部和进步文化人士,在这场斗争中,夏云瑚不怕担当风险,利用他的企业和社会地位为地下党传递密信,并舍死忘生掩护阳翰笙、陈白尘、蔡楚生、郑
君里等同志和进步文化人士,为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那年,阳翰笙从上海飞广州,被特务阻挡,差点上不了机,结果夏云瑚动用自己的江湖关系,亲自护送阳翰笙上机起飞,并托人把他送去香港。
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为了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成立了“中华剧艺社”。先后组织演出十多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进步革命戏剧。这些戏都是在夏云瑚任经理的“国泰大戏院”上演的。在国民党统治区,能有一个上演进步戏剧的地方实属不易。比如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虽演的是古代人,骂的却是蒋介石。为此,国民党反动派对夏云瑚先生施加种种压力,不许“国泰”上演《屈原》。但是夏云瑚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他毅然决然地拍着胸脯对阳翰笙说:“你们尽管演好了,我来想办法对付他们。”夏云瑚在当时国民党反共气焰十分嚣张的形势下,敢于顶着恶浪支持党的文化宣传工作,使《屈原》能按原定计划顺利地上演,成为进步势力投向顽固派的重磅炸弹。
1943年,“国泰”的话剧被国民党政府当局明令禁演,但这以前总计已上演了94出。
重庆的夏天酷暑高温,观众大厅内温度也很高。当时“国泰”在重庆虽是一流影剧院,但仍没有冷气设备,只有几台大吊扇,很难降温。夏云瑚在经营“国泰”期间,为使观众能在较凉爽的环境中看好影戏,经他多方联系,决定用鼓风机把附近防空洞中的冷空气抽送到观众大厅降温,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创举。
起初的“国泰”,观众席是木质后背椅,长期使用极易繁殖臭虫,观众经常被咬。当时市场上的杀虫剂又会对大厅空气及坐椅造成污染。听取了多方意见后,夏云瑚决定用高温压力蒸气来杀灭臭虫,尽管费时费事费用高,但无污染,杀虫效果也十分明显。
抗战胜利后,夏云瑚先生又竭尽全力,资助昆仑影片公司的成立。他亲任制片人,使昆仑影业公司出品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影片。
建国初期,夏云瑚先生在香港、印尼、美国等地经营电影事业。除制作《武训传》外,还有《珠江泪》、《羊城恨史》等影片。
1957年回国后,先生出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顾问,他以自己多年积累的电影发行放映经验,为我国在计划经济下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做出了贡献,发
表了《“椅子质量”、“椅子成本”谈影院经营者管理》等多篇论文。
夏云瑚平易近人,不仅交友甚广,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据文化界老人回忆,先生平时爱穿一身西装,人们都喊他夏经理。南岸马鞍山131号是夏云瑚的重庆故居。著名艺术家白杨是先生的干女儿,她和许多演职人员都当年都经常来夏寓作客。此地后山有一处美国大使馆的房子,1946年夏云瑚将其买下来开办职业学校。学校从孤儿院招收学童,许多娃娃毕业后或在国泰就业,或跟师学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之人。先生主持“国泰”时还买下了大同路97-99号两楼一底的一幢房子给演员们住宿,抗战胜利后演员离开重庆,这幢房子便成为了“国泰”高层员工的住宅。
1968年12月16日,夏云瑚先生在“文革”高潮中,因病溘然长逝,终年65岁。
1979年,国家文化部在北京隆重举办“著名电影事业家夏云瑚先生追悼会”。先生挚友阳翰笙致悼词,沈雁冰、罗青长、周扬等文化界老领导和劫后健在的生前好友们均前往灵前,恭送花圈。《人民日报》为此刋发了追悼会专题报道。
夏云瑚先生共有五个子女,三女两儿,枝繁叶茂,现分居于香港、美国、加拿大、北京、昆明,他们都是医生、化学家、翻译家和教授,由此可见巴渝夏氏文脉的源“深”流长。
第二篇:夏云小学先进事迹材料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市平坝县夏云小学省级校园文化建设
先进学校申报材料
贵州省平坝县夏云小学 2009年5月9日
风 景 这 边 独 好
——安顺市平坝县夏云小学省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申报材料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夏云小学建校以来,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由于多形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淀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学校“五化三园”良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独特性。优美的校园环境不断熏陶着学生健康成长,曾经得到了省、市、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长远规划,合理布局
建校初,学校就注重精心规划。夏云小学是于1996年从原夏云中心小学(含初中带帽班)中剥离出来新建的,属乡镇中心完小。建校初有学生230人,教师15人,校园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当时仅有教学楼一幢,到处是搬迁、建楼留下的断砖瓦砾,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一片绿荫,校园规划布局一切都从零开始。
作为乡镇中心完小,教育主管部门、镇领导寄以很大希望,要求建成乡镇一流小学,引领夏云镇小学教育。面对高标准、高要求,夏云小学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校领导从全局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注重环境建设,虽然当时学校经费紧缺,但是学校老师克服一切困难,自己动手砌花池,平整操场,栽花种树,画宣传画,写标语,做艺术字,尽自己的努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就校园设施布局而言,反复召开会议,讨论规划,从校门、旗台、修活动场地、花池、运动场,种一棵树等都要求立足实际,反复测量,认真设计,布局合理。后来学生人数增长,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形成报告向镇、局领导反映。先后于2000年、2003年两次征地15亩,2002年修建教学楼一幢。2007年在安顺地税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建教学综合楼560平方米。由于立足长远,合理规划,没有给学校造成重复建设,而是错落有致,按规划实施,学校给人的感觉良好,2009年3月10日刘晓凯副省长到夏云小学调研,学校校长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并形象地说夏云小学是“三台小学”(分三次扩建,成三个台阶)时,刘副省长听了介绍作了实地考察,高度评价夏云小学规划长远,布局合理,没有重复建设,说明建校初的规划很实在。
二、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
1、立足于小,放眼于大。由于10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小学生特点,紧紧扣紧“小学生”所需要的、所接受的内容设计;在作品内涵上力求大气,有品位,有艺术效果,达到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目标。
2、扣紧主题,突出人文。学校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来抓。如在校门设计时,设计为飞天造型,加齿呈钥匙形状,取名为“飞天钥匙”,意在用“飞天钥匙”开启成功之门;校徽设计图案中间是“夏云”两个字的拼音开头字母“ X Y ”,其中“X”变形为“96”、“Y”变形为绿色叶状,因夏云小学建校时间正好是96年,外形环状淡黄色的土壤。意为夏云小学96年建校,她还是一片幼小的嫩叶,需要社会的呵护,也希望全体教师在这片土地上用心血和汗水去浇灌她。斜坡绿化造字“读书明理,立志报国”大气而充满生机;校园文化墙等等设计,当学生置身校园,不但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会让学生使感受到浓郁的校园人文气息的熏陶。
3、领导带头,群策群力。校园文化涉及面广,大到建筑,小到字的书写,都不可忽视。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设计,参与讨论。每一项目的实施都有教师出谋献策,做到集思广益。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打造夏云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作贡献。
三、因地制宜,深化文化内容
由于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要求一致,导向明确,不出现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更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1、利用堡坎做文化墙。夏云小学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扩展,地势不平,呈三个台阶状,有较高的堡坎。于是学校就因地制宜,粉刷堡坎,设计宣传栏,制作适宜小学生的课文欣赏喷绘图画文字,绘制小学课本中的图文、诗歌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墙。
2、利用斜坡绿化造字。学校第二与第三台阶之间有一土斜坡,绿化前常杂草丛生。在打造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建设中,学校精心构思,利用上级划拨资金,在绿化时,选用不同灌木,利用不同颜色,植出了“读书明理,立志报国”八个充满生机的大字,大气而富有教育意义。
3、利用墙壁说话。教学楼墙壁、走廊在夏云小学也得到充分应用。学校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各班有统一的国旗、规范、守则镜框,还有不同特色、独创的班布置;在外墙适宜的地方悬挂名人名言,制作温馨的图文提示。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处”等等。
4、利用花草传情。近12年的努力,目前校园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绿化注重园艺性,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同时,还具有安全保护性。如老师将自己亲自上山去挖来的火棘,种植在堡坎上方,这种植物是一种带刺的植物,好种易活,容易造型,既起到绿化美化作用,又阻止学生不会到堡坎边沿玩耍,融园艺性、安全性为一体。
加之植物品种介绍、草坪上的温馨提示的标语牌等,这些在默默的为师生传递着一种文化,一份温情。
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知名度、打造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单方面地去理解。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光具有外在的,还更应该具有内在的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我们把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挖掘,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去提炼特色。
一是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校已培养省、市、县级骨干教师10余人,形成一支素质较好的团队,推动着学校工作的发展,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在教研教改中成绩突出,以他们自己的贡献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二是办好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96年建校后,第二年开办家长学校,10多年来,从不间断。我们把办好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机构,有课程计划,有制度,有措施,我们倡导“站起来待家长,蹲下去看学生”,由于持之以恒,家长学校不断转变家长,转化学生,成绩突出贡献,多次得到上级认可,形成了家校结合的办学特色。三是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夏云小学也各级的领导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也在进一步加强,随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档次,在当前的“两基国检”工作中,教师们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以高度激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学校将进一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管理,不断创新,为“两基迎国检”做好各项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梅世红
2009年5月9日
第三篇:夏云中心小学营养餐工作总结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总结
我镇各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有力监督下,经过上下的不懈努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十分顺利、安全、有序,没有发生一起针对营养餐的安全事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坚决把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民生工程办成安全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一、基本概况
我镇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所,分布在夏云、金银两个片区,共有教师146人(其中,特岗教师2人),学生2710人,食堂从业人员31人。自营养餐实施至今,条件基本完善、工作人员配备到位后,实行学校食堂供餐(全部按照贵州模式实行中餐)。总之,首先要保证在校学生吃得上、吃得饱、吃得安全,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吃得好、吃得精、吃得舒适过渡。
二、工作开展情况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政府的正确指引,各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为做好营养计划改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广泛宣传,营造关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良好氛围。各学校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对营养餐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卫生知识等全方位地宣传,提高了全社会的知名度。
3、建章立制,探索形成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统筹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为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4、精心安排,认真抓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强化食品安全。加强对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指导,落实好营养补助专项资金。
5、加强监管与督查,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安全运行。
三、存在问题
1、多数学校食堂面积较小,满足不了学生用餐的需要,学生用餐只能跑到操场或教室里去。
2、学生人数少的学校资金有点困难;
3、学校离市场远的采购需要时间和人力;
4、学校教师人数少的,为了解决学生的营养餐,显得人力不足。
四、下学期工作打算
总结上学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在下学期加以借鉴;加大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监管力度。切实把工作做好,真正做到无缝对接;确保学生按时吃上安全、放心的营养午餐;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创新思路,科学管理,规范操作。使我镇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夏云中心小学
2014年
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工作总结
夏云中心小学
2014年
第四篇:《草》教案、反思(夏丽云)
以经典和史料为依托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草》教案
夏丽云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抓取文章的线索,梳理课文情节。
2、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于作刻画人物的作用。
2、品析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于作刻画人物的作用
2、难点:品析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湿漉漉(lù lù)飒飒(sà sà)蔫巴(niān)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绽(zhàn)开 愠怒(yùn)
2、解释词语
惶惑:疑惑不安。酸涩:又酸又苦涩。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三、辨析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情节。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线索,梳理情节:
以经典和史料为依托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明确:文章以“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开端: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 发展: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 高潮: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 结局: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
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请结合你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说说,你认为文中的班长杨光和周副主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结合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刻画。)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情节梳理,复述课文内容。
2、结合探究练习二,分析杨光和周副主席的形象。
3、思考文章为什么以“草”为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读描写,揣摩人物(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三、探究:
1、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⑴、(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以经典和史料为依托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⑵、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2、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明确: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与教》上本课“课后巩固”栏目中的相关练习。
2、练笔: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地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以经典和史料为依托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草》教学反思
夏丽云 2011-9-20 《草》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在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就结合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来展开。
情节的分析,可以通过抓取文章的线索“草”作为切入点,围绕“草”来具体概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尤其是对文章结局的分析,我引导学生围绕主旨来思考它存在的价值。在塑造人物上,小说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等。但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来评价一个人?有同学说,通过他说的话,言为心声。有同学说:通过他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他当时的心理。或者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来判断他性格特征。而小说就是运用这些手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态,或弘扬一中精神或贬斥某种社会现象。所以我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来分别对文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品无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同时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存在的价值。
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我就发现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和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把握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所以我抛出的问题可能一时间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细致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既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思路,希望能够使得教与学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如果能够在教学结尾加入一些拓展成分,来进一步深化对“吃草”的意义的探究,尤其是“吃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会更透彻。
第五篇:夏云中学数学教研组公开课简报
夏云中学数学教研组公开课简报
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夏云中学数学教研组在本校电教室开展了本学期校级第一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出了本组老师外,还有其他各组的老师和领导。上课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了投影和投影的分类。
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我数学组起到了积极地带头作用和良好的开端作用。
听课结束后,参与听课的老师们开展评课活动。老师们积极发言,提出建议,指出亮点和不足。尤其是对不足之处大家都坦言相告,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