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

时间:2019-05-15 04: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

第一篇: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

浦下幼儿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讲座地点:三楼多功能室

讲座时间:2015.10.18 主讲者:林云芝园长

参加者:全园家长

讲座记录:

主持人: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由我园园长林云芝给大家分享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经验,为了讲好这一课,林园长认真备课,查阅了许多资料,相信能给大家一定的启示。下面有请林园长开始讲座,掌声欢迎!

各位家长下午好,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渐增加,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凡事包办代替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有部分教师也怕幼儿出问题,总习惯于把最美的东西送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长期以来,致使孩子不敢正视挫折。如害怕独处,难以适应新事物、新问题等,对困难采取“回避”政策,形成无助、怯懦的性格。面对天真的孩子,我们成人有责任思考:孩子今后要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独自在社会上闯荡时,能坚强地面对挫折呢?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发展幼儿良好的人格素质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个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感受挫折。如性格孤僻、沉郁压抑、过于内向、自卑或急躁冲动、感情脆弱等,就是如此。因此在幼儿期就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其良好的人格素质。

幼儿人格素质是在其交往、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以游戏为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平等的交往,家庭的和睦民主的氛围,家长的关怀鼓励等,均有利于幼儿开朗性格的形成。但是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如:高层住宅,缺少伙伴关系,父母忙于工作,交往限制,电视、游戏机等,都剥夺、扭曲着儿童天真、快乐的天性,助长儿童孤僻、冷漠、抑郁、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怯懦等人格的形成。家长和教师应正视这些不利的环境和

人为因素,创设愉快教育环境。进行正面积极引导,鼓励同伴交往和家庭和谐沟通等,培养幼儿乐观、乐群、自尊、自信的开朗性格。

二、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独立能力

如果个体的成长道路比较平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实践能力较差,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便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紧张焦虑。对于在倍加保护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来说,幼儿挫折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创设更多的或高难度的挫折情境,主要是需家长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因为孩子们虽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如行路摔跤,和小朋友打架吃亏以及生病等,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困难情境中,父母可有意识的鼓励孩子锻炼。如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她的孩子蹒跚学步跌倒时,从不去扶他,只在一旁给予鼓励:“爬起来,自己爬起来!”当儿子的小手拿不稳东西,东西掉在地上时,她不帮助捡,而是鼓励说:“自己捡起来!”她的儿子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掉东西自己捡”的独立精神与负责行为。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刷牙、洗脸、穿衣、洗手帕等小事做起,漫漫进步到帮助大人做拿东西、扫地、擦桌子、洗碗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能持之以恒,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工作能力、挫折耐受力的训练都有好处。如果父母把孩子放在一种特殊地位,事事包办代替,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种“鸡蛋壳”心理:在家任性、自私、无礼,一旦走出家庭,失去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缺乏独立性,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知识经验。这样的孩子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和创伤。

三、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一个人只有眼睛望着理想,而双脚踏着现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才能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成人帮助孩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的承认和欣然接受。因为个人所具有的条件,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只了解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毫无价值,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能避免心理冲突,耐受现时挫折;唯有接受现实自我,才能创造理想自我。

四、对孩子避免期望过高

幼儿在做事情时,难免会犯下错误,家长应有意识地避免将其定为“失败者”,而应适当改变过高的期望目标,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敢于犯错误。先要肯定成绩,改变幼儿受挫意识,再适当调整期望目标,使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然后设法提高幼儿自我形象,保持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如当幼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扫了玩具橱,累的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把玩具分类摆房好。这时,应告诉幼儿能打扫干净,已非常难得,玩具分类需要好好学习,相信将来会做到的。如果对幼儿做的不完善而表现出不满,幼儿就会因未实现大人的期望而动摇信心,怀疑自己,甚至会产生“早知如此,不如不干”的想法。

总之,成人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

浦下幼儿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家教讲座 健康讲座《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讲座地点:三楼多功能室

讲座时间:2016.2.26 主讲者:保健医生申凌

参加者:全园家长

讲座内容:

各位家长:大家好!

谢谢大家今天能来参加这场《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知识的讲座。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 幼

。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上厕所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 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发现很多没有自理能力的幼儿。那么究竟哪些行为才是没有自理能力的表现,怎样看待这些没有自理能力的幼儿及如何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这也是我们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现就把有关幼儿自理能力的观察与培养介绍给大家,仅供大家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参考: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但在我们发现,有些家长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往往因自己工作忙,长辈愿意帮助,于是把对孩子的教育就交给了幼儿园和长辈;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错过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另外,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分析了家长的情况以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家园配合教育的措施。

下面,我将从洗手,穿脱衣服、系鞋带,收放物品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洗 手

中班幼儿应达到的水平是: 自己将袖子上推,冲湿手,打肥皂,知道分手心、手背、手指洗,将肥皂冲净后轻甩三下,用毛巾擦手。

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

2、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

3、游戏“脸盆里的水变黑了”或“小手变白了”等,可以使孩子主动去洗手。当然,家长还可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

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每当孩子饭前、便后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动洗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亲一亲孩子的小手,说一句鼓励的话,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穿脱衣服、系鞋带

中班幼儿应达到的水平是: 初步学会系鞋带的方法,会穿系带鞋;能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能分清衣裤的前后、反正,掌握正确的叠衣方法,并会整齐地摆放。

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的积极性。开始时,家长可故意放慢一些速度,或给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有成功感。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如衣服穿叠时间长短,是否整齐等。但这种活动不宜天天搞,以免使幼儿失去新鲜感。

2.做妈妈的小帮手。在家中,当家长洗衣服的时候,可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如洗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刷刷自己的小鞋等。衣服晾干了,让孩子帮着收放整齐。

3.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家长可利用孩子每晚在家的睡前时间,教育孩子将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平时乱放衣物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提示,如“宝宝,脱下的衣服应该怎么办? ”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4.布置我的小屋。每逢过节,家长可和孩子一起装饰孩子的: 打扫房间,把衣服、物品收放整齐后,家长可以将准备好的各色彩纸,剪成孩子喜欢的形状(五星、三角、菱形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用细细的丝带将它们每个之间以系带的方式连接成串,任意挂在房间里。这样,孩子既可感受到过节的气氛,又练习了系带的方法。

☆收放物品

中班幼儿应达到的水平是: 能按标志进行分类、收放物品,摆放整齐。

1.送玩具回家。每当幼儿在家中玩完玩具,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问题: “你把玩具都送回家了吗? 如果是,他们会很高兴地谢谢你哦。”这也是对幼儿能按类收放物品的一种激励。

2.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

。如妈妈说: “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玩具物品都摆整齐了。”当幼儿 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摄下孩子的身影。家长利用在家时间,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家长摆碗筷、擦桌子、扫地、整理书柜等。家长可用数码相机将其摄下,拿到幼儿园中,让班里的小朋友看看,也可作为孩子成长的资料,长大后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4.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在家主动做事,并将自己玩具收放整齐时,家长不妨抽出 5分钟的时间,跟老师幼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而我们有些家长认为: 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

”,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要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会及时和家长沟通。因此,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有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愿意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第三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2

浦下幼儿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 儿童保健《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讲座地点:三楼多功能室

讲座时间:2016.10.20 主讲者:陈炜静副园长

参加者:全园家长 讲座记录:

主持人: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由我园分管卫生保健的园长陈炜静给大家分享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经验,为了讲好这一课,陈园长认真备课,查阅了许多资料,相信能给大家一定的启示。

陈炜静:

父母要着重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凡事都想让父母代劳,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要让他自己做,“我不行”三个字就脱口而出。孩子“行”与“不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这话耐人寻味。

作为父母,应打破传统的教子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应强化孩子的自理意识,选择一些有关自理的文学故事,以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感染和影响孩子。

2、培养孩子自理的兴趣。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也是父母孩子自理兴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父母应创设条件,让孩子尽情游戏,遇到问题时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愉悦。

3、培养孩子的自理技能。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父母切忌操之过急,平时应手把手耐心细致的教孩子,而且还要鼓励孩子不断实践,以提高操作技能。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责任心就是一座连接着多彩世界的桥梁。

1、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家务活是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可以使孩子意识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父母应为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

3、培养孩子的爱心。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应当教孩子学会爱自己,进而去爱别人、爱社会。

家长的下列行为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1、包办代替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

2、娇惯与过度保护孩子

3、要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4、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

5、不恰当的溺爱孩子

6、轻易对孩子许诺

7、让孩子完成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

8、造成孩子与外界隔离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家长对孩子入幼儿园持正确态度:

1、认识到在刚开始时,孩子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是正常的。

2、不要对孩子撒谎。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注意,不要轻易许诺,只要答应孩子就必须做到

3、家长与幼儿园要求协调一致,避免产生“5+2=0”的现象产生。

二、采用多种方式与本班老师沟通,如:早晚接送孩子、家园联系卡、相互写信、电话交流、幼儿发展手册等多种方式方法,共同合作,教育好孩子。家长在园行为规范

1.重视家庭教育,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坚持正面教育。让孩子多活动,能吃苦,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切记包办代替。

3.树立优良家风、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原则,对孩子即不要娇惯溺爱也不要简单粗暴。

4、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孩子的个性与兴趣,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5、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家长要主动与班上教师取得联系,反映幼儿在家的情况,询问幼儿在园表现,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按时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座谈会和各种庆祝活动,相互配合教育孩子,做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一致。

6、严格遵守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交费;遵守幼儿园作息时间。

7、家长出入幼儿园要仪表整洁,谈吐举止文明、礼貌、做幼儿的表率;

8、家长要尊重本园职工,与班上教师友好相处;

9、家长与家长这间互相礼让,幼儿与幼儿这间在幼儿园发生的问题,要由幼儿园教师处理,家长不可发生冲突或指责对方幼儿,要采取正确抓方法给予引导教育,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10、家长要主动将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便于联系的方法,详细地书面通知本班教师,以便急用。

11、爱护公物,不随意采摘花果,并教育幼儿,协助保护幼儿园各种设施和各种玩具器械等;

12、讲究卫生、不在园内吸烟,不随地吐痰,不骑自行车进幼儿园;

13、带药必须登记,写明药品名称,服用方法、时间等,做到正确无误;

14、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掌握简单的安全方面知识,逐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篇:家教讲座

对孩子表扬有讲究

表扬孩子不管用怎么办

情景对话

淘淘上幼儿了,能够自己做些简单的事,但稍微难一点的事他无论如何不愿做。

淘淘非常得意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自己穿上褂子了。” 妈妈太高兴了:“宝贝真棒!我早就说过,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淘淘骄傲地说:“我还会扣扣子呢。”

妈妈乘胜追击:“宝贝真棒,妈妈太喜欢你了!妈妈相信,你肯定也能自己穿上裤子!”

淘淘噘起小嘴:“我不会穿裤子,妈妈帮我穿!” 妈妈继续鼓励到:“淘淘最棒了,肯定能自己穿上是不是?妈妈相信你。”

淘淘不高兴了:“妈妈,我不会穿。”

妈妈:“好孩子,我知道你可能干了,自己试着穿一下好吗?”

淘淘把裤子扔到一边不理妈妈了。教育故事

一直坚信的多表扬、少批评的育儿真理如今失灵了,妈妈感到很迷茫,于是请教了儿童教育专家孔老师。孔老师听了妈妈的叙述,说只要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不过你得先完成我提出的一个要求。”孔老师故作神秘。

“你看见对面那座居民楼了呈?你顺着外面那根管子爬上去。”妈妈向外看了看,我怎么可能顺着管子爬上去!“

“我想念你要以的,我对你有信心,你一定能够爬上去!”孔老师一个劲地鼓励她。

“呵呵,孔老师,干吗要我爬楼啊?”妈妈有点莫名其妙了。

“这就是我的要求,只要你能爬上去我就帮你解决孩子的问题。”孔老师笑着对妈妈说。

“孔老师,您说着玩儿的吧。为什么要爬楼呢?再说我怎么可能爬上去呢?”妈妈越来越糊涂了。

“但是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因为我对你充满了信心,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按我说的爬上去。”孔老师调皮地一笑。

“哦!哈哈,孔老师,我明白了,我知道您在说什么了。您在用我对儿子说的话对我说吧?”妈妈恍然大悟。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吧?孔老师会心一笑。就是我给孩子提的要求不符合他的水平,我还在使劲鼓励他、表扬他,认为只要我鼓励他、表扬他、他就应该去做,就应该能做好。是的,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你是不是认为我的表扬与鼓励其实是在为难你?鼓励、表扬不是万能的,也得鼓励、表扬到点子上才能起作用。明明他没有能力做到的一件事,妈妈却千方百计地鼓励自己去做,他就会认为妈妈的表扬纯粹是为了让他做某件事情,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么优秀值得妈妈表扬。渐渐地,你的任何鼓励就失效了,甚至产生更不利的效果。从此他会时刻警惕、防范你的表扬,看看你是不是有目的,是不是对他不利。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己试着做一件他以前不会做的事,首先应该教给他怎么做。专家课堂

很多家庭存在案例中反应的情况。很多父母知道对于小孩子要多鼓励,这一点没问题,但是怎么样表扬孩子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家长就不知道了。妈妈的表扬只注重结果,功利性过强,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情况更坏。其实表扬也是需要技巧的,要弄清楚为什么表扬孩子、应该怎么样表扬孩子等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孩子在表扬中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为什么要表扬孩子

家长们都会发现,要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就要经常表扬孩子。

适时地表扬孩子的优点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使用表扬这种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表扬如果不当,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发掘孩子的优点

1、俯下身去找孩子的优点

如果家长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几件一是“闪光”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孩子的年龄而言,做好一些看似简单的事已经不容易了,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强化,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孩子就会意识到,只有缺点能引起家长的注意,这容易导致孩子强化其不良习惯。

2、发掘孩子潜在的优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的儿童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他把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这段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显然,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孩子发展的重点,也是家长教育的重点,它提醒家长着眼于孩子最具现实性的发展点,而不是只看到习以为常的优点。要在了解、掌握孩子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关注并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能及各种变化,特别果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也就是把握其发展的可能性,并鼓励、促进孩子这方面的发展。比如,孩子纯粹是出于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做扫地状。虽然孩子只是在游戏,家长却可以因势利导,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就对孩子进行了恰当的引导,使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3、注意孩子的进步

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动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的进步往往是很细微的,如果不加注意可能观察不到。家长可以设定一个目标作为参照,考察孩子离目标的差距。孩子 发展中难免出现反复,只要方向正确,偶尔的退步是可以谅解的,但是避免实质性的退步。

4、对孩子进行过程观察

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取得的进步,还应注意孩子取得进步的过程。享受过程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赏识孩子不应该只赏识结果,更要赏识奋斗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三、表扬孩子的原则

1、勤于表扬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信心,家长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孩子年龄越小,表扬应该越多,并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2、及时表扬

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时,比如孩子刚做了一件家长所期待的事情时,应立即给予表扬,不要拖延。否则,时间一长,孩子就弄不清自己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比哪家长希望孩子玩耍后自己收拾好玩具,尽管孩子从来不这样做,家长也有必要坚持重复这一要求,直一有一次孩子把玩具放在玩具盒里,表扬的时机就来了。“你把红色的皮球放进了玩具盒里,真好,妈妈帮你把绿球和黄球也收起来好吗?”

3、表扬要具体

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包放回了原处,并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那么,表扬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家长应该说:“你自己所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4、慎用物质奖励

许多家长认为,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在这些家长看来,如果能经常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孩子就会更好地与父母合作,从而使孩子表现得更优秀。因此,这些父母平时总是会留意寻找妥当的礼物,以便及时奖励孩子。的确,物质奖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我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某些行为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维持时,一旦刺激减弱或消失,其行为也随之消失。“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因此,物质奖励要慎用,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比如孩子喜欢吃果冻,妈妈可以提前买些果冻藏在家里,等孩子有了值得夸奖的行为之后,就不经意地拿出果冻给他吃。

5、表扬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

孩子的行为总是好与不好、闪光点与缺点并存。表扬能巩固和加深孩子的行为或行为好的方面,但对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或行为不好的方面则作用不是很大。这时,仅运用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因滥用而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将表扬和其他教育手段巧妙地相结合,往往能使表扬和其他教育手段相辅相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

1、表扬不宜过头

对孩子的表扬不要过多过滥,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事事都要争“第一”,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也不允许自己失败,听到别人受表扬就生气,看见自己比别人差就发脾气。这种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争强好胜性格,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有这种人格倾向的孩子,过分追求完美,忍受不了生活中的挫折,今后他们会活得很累。

家长有时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但这种表扬也要有一定分寸。一些被当众夸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以,就会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2、表扬的方式要恰当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扬方式。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时,如果同进给他一个吻,一次拥抱或者其他的身体接触,效果将更好。对大一点的孩子,表扬方式可以储蓄一些,比如心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已经注意到了他做的不错。家长要不断地尝试,留意哪一种表扬方式对自己孩子更好。

3、注意表扬的语气

有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不注意语气,影响了表扬的效果。比如孩子有一天突然洗了自己的小袜子,家长便说:“哟,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知道洗袜子了。”这样的话有讽刺挖苦的味道,让孩子听起来很不舒服。又比如孩子给妈妈捶了几下背,妈妈就说:“啊,我儿子有用了,过几年我老了,你就好好伺候我吧。”这样的话显然也不是孩子想听的。

4、注意表扬孩子的动机

孩子有时会“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去接了一杯水,回到房间里不小心把水洒到床上了。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这样孩子的心情就释然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5、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方法

就像故事片中的妈妈一样,很多家长经常表扬自己的孩子说“你真聪明”,这样做往往只能让孩子变得“自负”面非“自信”。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在遇到新的任务时,更愿意挑选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务,以换取再次的夸奖,想永远当大人眼中的聪明宝宝。他们害怕失败,也总是逃避有困难的任务,实在躲不开的话,他们多数会放弃努力,甩手不干了。可以说,这种针对孩子的人人物质的表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6、请他人来表扬孩子

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请其他人来表扬孩子,比如亲戚和朋友。这样会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还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至于表扬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心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去表扬孩子,那效果反而会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说法与观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好,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类型表扬。

第五篇:家教讲座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所有职业中,有两种职业的工作是最不应当失误的。一是医生治病,一旦失误把人治死了,生命是无法挽回的;二是教育孩子,一旦教育失误,把孩子教坏了,也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家庭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教育专家、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

因此,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定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人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别人家的孩子学弹琴,我的孩子也弹琴;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的孩子也画画;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跳级,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级。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是不会成功的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

4、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5、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6、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你多久没和孩子一起淋雨,打雪仗,脱掉鞋子玩水? 权威型—— 领导与下属

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朋友的女儿学钢琴

暴力型—— 警察与犯人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在一次教育访谈中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竟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文雅”和“科学”的地方。父母通过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试问,棒下又怎能出孝子呢? 溺爱型—— 臣民与国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他们总说: “孩子小,不懂事o”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换来的却是永不知足。所以,当前有句话很有道理,想与家长们共勉:再富不能富孩子。孩子去上幼儿园,全家护驾,严阵以待。忽视型—— 孩子是空气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往往到后来,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种花应多加管理

教育是学校的事

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蜗居里海清饰演的妈妈 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一 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因而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强。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家庭成员之间以名相称

二 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孩提起就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划,在我国大人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识。

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 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 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放弃权威,成为朋友

放弃自己的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人是很难改变控制他人的愿望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作为父母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要认识到孩子同样是独立的个体,记住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而不是灌输,遇到问题要与孩子讨论,阐述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参考,同时指出孩子在此问题上的不足。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去尝试错误,真正让孩子自己领悟到是非,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还其自由,培养独立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因为孩子动作幼稚、笨拙就轻易剥夺孩子动手的兴趣。否则孩子一旦离开大人,就会对整个世界都缺乏安全感。班上有个七岁孩子,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小大人”,家务事几乎样样会干,不但自己整理房间,还和妈妈一起制定营养菜谱。上学、放学自己走,回家后也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学习。他不但做事有条理,还很有主见。引得不少家长十分羡慕,纷纷向他父母讨教。得来的答案是:别怕他摔碎碗,相信他,放手做。是呀,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多少家长敢想却不敢做的心声。无论多小的孩子,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做。孩子每次做事成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也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了。管得越多害处越多,父母应放开孩子的手脚,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父母要缓慢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依赖会使人丧失处世安全感,而独立会使人不断获得信心。

善待孩子成长过失

人都会犯错,成长中的过失更是一种必须支付的学费。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社会经验不丰富,难免做错事.家长应该适当做出批评,更应循循善诱,帮他们分析过失的原因,并告知今后怎样去做。粗暴的责罚,尤其是暴力是绝对禁止的。平和、宽容地对待孩子,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营养。这样,孩子不因无意的过失而担心父母的责备;不因独特的做法而受到父母的约束,他们在成长中会更有自信。

适度关心,善于 倾听

每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但不能期望要求太高,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不是问学习情况问得越多越好,给孩子请的家庭教师越多越好。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一家人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坐在一起吃饭,家长不要一开口就问孩子学习,考试情况,催孩子快点吃,吃完饭抓紧做功课,而应和孩子聊聊他所感兴趣的东西,父母要懂得并尊重他们的世界,愿意接受全新的思想和潮流,要学会多倾听,少唠叨。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向父母吐露心曲,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来找父母.要记住,善于倾听才。能换来主动倾诉,沟通从倾听开始。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光有好心、爱心就可以了,还要讲究沟通交流的时机和技巧:(1)家长不要错过在孩子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倾听孩子诉说的机会,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去讲道理,或者去埋怨、唠叨、指责。有时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或者是希望家长分担一点什么。也有一时心情不好,过两天又没事了。亲子之间如能做到经常交流,彼此诉说,问题会少得多。(2)对孩子要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多给孩子细心的爱的传递与关怀,少些攀比和抱怨。(3)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人们往往因为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才会有许多的误解和困惑。(4)家长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善于调理自身情绪

家长也要认识自身的情绪,要善于调理自身的情绪。

下载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家教讲座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教讲座

    情绪的根源——家长的不合理观念 依据埃利斯的ABC理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理......

    家教讲座主持词1(五篇范文)

    家教讲座主持词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本次家教讲座,可见您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会议开始之前......

    幼儿园第一学期家教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奉贤区推进中小幼课程和教学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园......

    家教讲座心得

    家教讲座心得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三年级 12月17日,我作为孩子家长有幸听了县一小组织的讲座,聆听了陈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 今天聆听了陈教授的讲座,更使我领悟......

    家教讲座观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孩子做事拖拉、时间计划性不强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非常希望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使孩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班级家教讲座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三年二班家长会班主任家教知识讲稿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名师,是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的校长李镇西先生,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作为老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其实......

    家教讲座观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孩子做事拖拉、时间计划性不强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非常希望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使孩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

    家教讲座主持词

    七年级17、18班家庭教育讲座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光临今晚的家庭教育讲座,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