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建设勿忘 搭建“精神家园”
“家庭建设”勿忘 搭建“精神家园”
万吉良 《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02日 02 版)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一席话,让人为之振奋。
家是什么?有人把家比作人生的港湾,当你累了困了的时候可以遮风避雨;有人把家比作心灵的归宿,当你遇到烦闷苦恼的时候可以尽情倾诉;有人把家比作幸福的源泉,有家的地方就有幸福向你招手„„
同时,家也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幸福生活的缩影,所以重视家庭建设,是一个永恒的挂念,只不过习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打破惯例首用近1/3的篇幅专门谈及家庭建设,更引起人们的共鸣。
坦白而言,注重家庭建设自古有之。但今人多局限于物质建设——如买房买车、添置家具。向往美好生活本无错,只是有些人却忽略了精神家园的搭建。
其实,家庭建设,除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家园的搭建。精神家园的搭建,有两个支点,那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如果一个家庭的家教好、家风好,不仅能为家庭增添温馨,而且也会让下一代健康成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搭建精神家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以德治国的坚强基石。家庭好,能够彰显国家的文明与进步;家教好,践行中国梦后继有人;家风好,社会风气也将崇德向善。
也正因于此,家国情怀难舍难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和万事兴”,搭建精神家园既关乎家庭和谐建设,也关乎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与社会和谐。
当然,搞好家庭建设,搭建精神家园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既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家庭才能更加美满幸福。
第二篇:重建学校文化搭建精神家园
----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切入口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学校文化环境与校长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新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新人,新人的培养离不开与此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创建。学校的管理者以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存样式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就是对校长办学思想的诠释,校园文化就是对校长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在“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通常包括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对“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追求成功的动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广大教职工所了解,所认同,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校长要以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为依据,按照“新基础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点、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将该使命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中,要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品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们习惯于按部就班、慢慢来的生存方式。改变这种习惯必须撼动教师的心灵,赢得教师的心智。3年前,学校即提出了“天天有新的变化”的目标: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感悟学校发展的节奏,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受到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氛围的激励,从而积极创造新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回自我和失去的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新基础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们要求师生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教师业务每天要有小小进展,学生每天要有小小进步;积微成著,积小变为大变。在追求“天天有新的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有了对“完美”、“最好”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和雕琢,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而运用现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每一个景点的设计,都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在学校门口的围墙上,我们布置了一个文化长廊。一走进富有个性的校门,“与好书交朋友,其乐无穷”这几个字便呈现在师生的眼前。经典著作、中外童话、科普读物、图画故事这4个版块延伸了学生的视觉深度,营造出“人在书画中,书画在景中”的意境。走过这些版面后,这么还可以看到一段话:“小朋友,我们是书海中的一小滴,学校图书馆里还有我们的好伙伴,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做朋友吧!”在我校的走廊墙壁上,没有领导的照片和豪言壮语,有的是教师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和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声。例如:“用信心塑造自我,用智慧改变学生,用创造开创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培育出新的学生”,“要学生好学,教师自己首先要乐学,善学”,“创意,应从改善学生身边的生活做起”„„学生的智慧也渗透在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教学楼的走道进行了美化设计,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或者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棕榈园;在“校园一角”的习作中,教师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周记----“学校变了”富有真情实感„„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学校文化环境与教师精神面貌的互动转化校园文化的营造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及精神状况,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了教师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历程。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教师应该能够与“境”俱进,与时俱进,在与环境的主动适应和改造中,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变得更加自信。以“新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具有“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价值观念为依据,学校倡导“求实、致远,勇于探索”的教风。“求实”,要求教师抓常规工作要“实”,要夯实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致远”,要求教师视野开阔,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勇于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提出学校教风到真正落实学校教风有许多工作要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过程。例如:在以前,上课铃响后,教师迟到五六分钟不足为奇;现在,教师主动要求参加各类学习,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主动要求写文章、上公开课„„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学校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丰富化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尝试以“教师成长袋”为载体的个别化培训。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小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或市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个体的思维水平、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活力,教师生命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开发。随着学校文化环境的变化,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中,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和广大。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教师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对高品位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展示。一件件出自教师灵巧之手的十字绣作品、编织作品、简笔画作品及电脑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展示:教师在追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中,自身的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教职工享受了生活,增强了对美的追求。这一切都表明,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是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综合开发的过程,文化渗透是凸显教师生命流动和精神价值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她反映了教职工待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的境界。只有追求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才能引领教师传播和创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才能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才能提升学校的文明水平。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学校文化环境与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学校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地位密切相关。学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学生的生存地位不仅取决于学生是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且取决于其是不是具备了当主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体现在他成长过程中迸发出的火花能否得到及时的捕捉与呵护。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命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重视做好“抓彩”的工作。有些事在教师眼里是小事,而在学生的心里可是天大的事。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发展中的光彩、奇特的思想和美好的行为,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彰显,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乐。这几年,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班级文化建设:(1)“把班级还给学生”。在班级日常组织管理与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和小班主任制,发挥每一个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具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设计自己的班标,创作自己的班歌。(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只有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学校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选择与积累。我们在低年级尝试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诵读活动,倡导读千古名句,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和班级管理的精致化。我校学生有从市区来的,有从农村来的,还有大量从外省市来借读的。根据这个实际情况,也根据“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乐群、有恒、不怕困难”的学风。(1)“乐群”,就是要求学生不分地域、不分家境、不分学业成就高低,彼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因为,“乐群”体现了合作,体现了包容,只有今天能包容自己的同学,明天才能包容世界,所以“乐群”是培养国际人的基础。(2)“有恒”,就是倡导学生改掉旧习惯要有恒心,学习知识、做文化人要有恒心,创新探索要有恒心。“有恒”,需要意志来支撑,“有恒”,就能成就事业。(3)“不怕困难”,就是鼓励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做一个乐观、豁达和坚强的人。我校学生中家境困难的不少,特别是不少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家里是几代人斗居一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这些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现在能战胜超常的困难,将来就有可能取得超常的成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放学前的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报、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学校大队因此被评为市雏鹰大队,2003年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以上各方面的努力,都在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学校文化环境渗透人文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力求使走廊、墙壁、餐桌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品牌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上。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资源最大的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如果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也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这种尊重植根于这样的信念:一个生命,它懂得感情!她需要亲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这是我们的座右铭。我校有着许多的先天不足,但我们相信,文化重建后学校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会激发起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人融于家,家呵护和促进着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第三篇:家庭旅游,勿忘“环境保护”.docx
家庭旅游,勿忘“环境保护”
文/徐玲
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应帮助孩子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热爱大自然的意义,使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融入孩子的身心之中。
一、走进大自然
现今的家长闲暇时至多带孩子去趟公园或儿童乐园享受一番,而忘记了大自然也是孩子向往的地方。春天到来的时候,让孩子观察树叶发芽、吐绿的现象;夏天到来的时候,让孩子记录小蝌蚪变成一只小青蛙的经历;秋天到来的时候,让孩子观察树叶由绿到黄、叶落归根的变化;冬天到来的时候,让孩子去查找冬眠的小动物。孩子只有不断接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都有不断增长。
二、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上野外郊游时,父母告诉孩子不要折一花一草,如果大自然里没有这些花草,树木光秃秃的,大自然就不漂亮了。上水库或河边时,可以给孩子讲水是十分宝贵的,水源也不能受到污染,植物、动物、人类喝了脏水生病或者死亡,要提醒孩子节约用水,不要往水库里或河里扔果皮,塑料袋等。
作家张抗抗说道:假如每一位母亲带孩子外出郊游或购物时,都能把用剩的果皮瓜壳或塑料袋,收拾好放进垃圾袋,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假如每一位父亲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去登山植树观鸟,孩子们将会更多地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的每一种生命。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 1 页,共 1 页
第四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光明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深刻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继续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建设生动、丰富、充实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心、持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没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中华古老文明新魅力的重要举措。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民族文化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水平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加快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磨难而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
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中华传统文化同当今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使命,广大知识分子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文化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之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将迎来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新鲜内容而焕发出绚丽多彩的风姿。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定会凭借其强大的凝集力量、激励力量,团结和鼓舞整个中华民族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续写辉煌。
第五篇:弘扬孝廉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弘扬孝廉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孝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力量,对廉政评价标准起着重要的心理依赖作用,必然成为廉政的动力。近年来,孝昌县找准孝善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着力挖掘孟宗、费祎、程正揆等名人的孝忠资源及孝昌地名起源的历史底蕴,着力打造“孝道昌隆、诚信天下”的孝廉文化品牌,努力营造“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孝廉文化氛围,对广大党员干部建设高尚的精神家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孝廉文化的现实和人文基础
1.建设孝廉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必然方向。21世纪风云激荡,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物质财富的大增加、外来文化的大冲击,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作为传统美德的根基,孝廉文化成为固本强基、激浊扬清的营养和力量,成为重构能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社会道德新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进一步挖掘推广传统的孝廉文化,用孝廉帮助人们端正普世从政的价值观,清明心灵的家园,是所有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力的人们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孝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和进步,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向。
2.建设孝廉文化是变他律为自律的一种最佳方法。孝与廉政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但角度不一样,提法也不一样。廉政既是道德规范,也是职业准则,它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使其要求作为政治取向显得更具原则性,易误认为是一种来自外在的、官方的刚性要求。而孝则融合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命来源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其要求作为文化习俗显得较人性化、通俗化,更易成为一种来自内省式的、民间习俗式的自觉行动。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应遵循人的思想认识规律,从外在的指令式变为内省的自觉性,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充分挖掘孝的人文内涵,运用孝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习俗所产生的内省力,从孝道行为规范的角度,引导为官从政者端正权力观和义务观,对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会更有实效。而且这种方法反过来还会对社会廉政评价标准起到的心理依托进行良性的改造,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从而对反腐倡廉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3.建设孝廉文化必须挖掘本土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孝廉文化资源,用本地景观,用本土人物,讲本土故事,育本土干部,创本土特色。孝感市创建孝文化名城时采用的研究孝义、弘扬孝德、评选孝子、征集孝址、举办孝节、拓展孝商、繁荣孝艺、建设孝景等八大举措可以作为孝廉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借鉴。特别是在各交通要道,取材忠孝文化的城市地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街小巷,新旧二十四孝图、孝廉文化灯箱广告、公园绿地、旅游景点的孝廉文化景观等给人以美感;云梦的皮影、孝南的剪纸、汉川的善书、应城的石膏雕塑、安陆的漫画、孝昌的鼓书,融入了孝廉文化的内容,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化了干部,营造了氛围。
二、孝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孝昌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古有孝子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广为流传,今有孝女刘青枝“一女养八老”、廉政典型蒋志刚“清水人生”的感人事迹全国传诵,构成了孝昌独具特色的地域孝廉文化。
1.创作孝廉文化精品。组织成立了孝廉文化暨孟宗文化研究会,出台了《孝昌县孝廉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古代孝子孟宗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朱仲先的《孟宗的故事》、石家齐的《说唱二十四孝》等一批文学作品;创作了以孝昌评书、湖北大鼓为主要形式的《孟宗哭竹》、《孝子孟宗》、《腌鱼沉池》、《清政廉洁话孟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先后向机关干部发放孟宗文学作品12000余册,组织开展专题文艺汇演10余场次。《孟宗孝行故事》于2007年4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印制孝廉文化广告。在京珠高速、107国道、大安线省道等主要交通路口和县城、乡镇集镇等主要街道设立广告牌100余块,让“孝道昌隆、诚信天下”理念深入人心。印有孝廉格言的孟公酒、孟公扇、孟公折等工艺品也在集镇和观音湖风景区广为流传。
3.创办孝廉文化活动。一是与慈善捐赠活动相结合。2008年初,孝昌县人大常委会形成决议,决定将每年的正月初十定为“孝行日”,每年举办一届“孝行天下,爱心飞扬”慈善募捐活动,以此促进孝廉文化繁荣昌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孝昌在外人士以及社会群众等都自发参与募捐活动,连续4年募集资金3800余万元,全部用于教育、卫生、扶贫助残事业。孝善文化感召了湖北惠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全洲集团、湖北鑫达房地产有限公司、港昌公司等孝昌在外“四有人士”纷纷回乡投资兴业,目前已有1300多游子回乡投资36.5亿元,兴办了各类经济实体880家,带动2.1万人实现就业,为孝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与廉政书法作品进机关活动相结合。结合孝昌创建“全国书法之乡”活动,深入开展廉政书法作品进机关活动,创作廉政书法作品1000余幅,无偿发放给各机关单位张贴,使机关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2008年以来,每年在花园广场举办廉政书法、漫画、剪纸作品展,让全县机关党员干部、广大群众集体享用一道道廉政文化“大餐”。三是与建设孝廉孝昌相结合。在城区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县城创建和“传承孝廉文化,发扬奉献精神”承诺等活动,促进以孝建县工作;在农村开展“孝德村区”创建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孟宗故里周巷镇青山村举办“孟宗文化节”,广泛开展廉政“电影村村行”活动,促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在学校开展读一本廉洁教育书籍、唱一首红色歌曲、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办一份廉洁小报等“四个一”活动;在全县开展广泛开展道德模范、爱亲敬老模范、英雄少年、好婆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孝行孝昌蔚然成风。
4.宣传孝廉人物典型。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掘县内的孝子廉人,树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近年来,先后发掘了况孝容、肖文秀、沈爱民、张秋华、刘青枝、李桂仙以及蒋志刚等一批尊老重孝、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先后有6人被评为“孝感市十大孝子”,1人被评为全省“孝老爱亲”模范,1人被评为全国“廉政勤政先进个人”,1人被授予“全国十大敬老好儿女”提名奖和全省“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全县人民学有标准、学有榜样、学得亲切、学得自然。
5.打造孝廉文化景观。在京珠公路连接线沿途建设以孟宗文化为主题的孝廉文化景观;花园广场上一道长300米长的《孟宗故事》壁画让游人流连忘返;怀仁路上100条幅《廉政准则》宣传漫画生动诙谐;全洲桃源的孟宗像栩栩如生;孟宗大道、孟宗大桥延绵至孟宗故里;占地1071亩,投资1.1亿元的孟宗公园已在孝昌完成选址征地、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拟定于2012年5月开工,2013年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形成综合性孝廉文化展示园。
三、弘扬孝廉文化,建设党员干部高尚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身推演的模式和内在的规律制约每一种文化的发展走向,而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则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重构孝廉文化体系,对于构筑党员干部高尚的精神家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重构孝廉理念。重构孝廉理念,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传统孝廉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孝廉应当是传统的孝义和新时期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求的高度统一,应当是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大众需求、适应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应当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规范层面的高度统一。具体讲是传统孝义的“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有机结合,实践中要着重做好“几个转化”:将传统孝廉文化中的克己奉献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追求,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转化为社会主义理想及其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转化为“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质,将传统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忠,将传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转化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准确界定新时期孝廉涵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建设精神家园的指导性规范。
2.探索重构途径。重构孝廉文化,要广辟路径,形成多头并进的格局,真正将孝廉文化融入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融入到社会管理各个层面、融入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一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构孝廉文化。孝廉文化本身是一种和谐文化,其根本功能在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要充分利用建设和谐文化的契机,把倡孝廉、行孝廉与创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使孝廉文化在和谐社会创建中得到较快发展。二是在制度文化发展中重构孝廉文化。建立健全孝廉考核体系标准,让孝廉在干部日常管理中彰显作用。如河北魏县、四川省、湖南邵阳、河南长垣观、山西河津、甘肃金昌等地倡导的“以德治省、以德治县”做法值得借鉴。三是在社区文化培育中重构孝廉文化。各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向居民传授文化、科普、法律知识等,我们要利用这一阵地和载体,把培育现代社区文化与建设当代孝廉文化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孝廉文化来协调社区居民的代际关系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使当代孝廉文化扎根基层。四是在旅游文化繁荣中重构孝廉文化。我国大量的名胜古迹中包含着传统孝廉文化信息,很多古建筑上铭刻着宣扬“孝悌忠信”、家规里约的内容,各地还保留着很多民族始祖、历代圣贤、孝子的崇祠、牌坊、庙观、墓道,这些都是对游客进行传统孝教育的生动教材。还可以通过兴建一些宣扬当代孝廉的主题公园、陵园、诗词碑林,来进一步宣传孝廉文化。此外,更要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组织祭扫凭吊英烈墓、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来表达人们对民族先祖、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五是在网络文化发展中重构孝廉文化。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努力使当代孝廉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廉文化网站,开发孝廉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廉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廉的熏陶和教育。
3.创作孝廉精品。借力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大力发掘古今中外孝廉文化资源,组织专班创作一大批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影视作品。就湖北而言,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孝廉文化极为丰富,以诞生于随州烈山的神农氏为象征的勤廉仁俭文化;以楚国君臣楚庄王、孙叔敖为代表的廉政恤民文化;以武当山道教名山为聚集地的道廉修身文化;以“孝感天地”为特征的孝廉草根文化;以武汉辛亥首义为先导的革新反腐文化;以首创我党监察机构为标志的监察防腐文化等六大历史文化廉政资源品牌。加强对这些廉政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创作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文艺作品,对推动反腐倡廉教育迈上新台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健全推进机制。构建当代孝廉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它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党和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尤其需要深入持久的文化创建,包括缜密的理论建构、广泛的文化传播、自下而上的道德教化、有效的孝廉评价和自觉的孝廉践履。党委和政府在孝廉文化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其中行之有效且与当今时代合拍的做法,以规范性文件倡导社会主义孝廉文化,以法律法规约束非孝非廉观念,惩处非孝非廉行为,以强大的舆论力量激励人们自觉践孝践廉。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各事业单位、群众组织也要担负一定职责,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和推进当代孝廉文化建设工程。要利用典型引路,大力树立孝廉典型,要象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予以表彰。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倡导孝廉,国家领导人、公众人物应该率先践行孝廉,以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要强化制度保障,孝廉文化的宣传、教育、实践应纳入各级宣传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和基层政权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各地孝廉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也应成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依据,真正让孝廉文化在全社会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