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与汉族节日的相遇
传统民俗与基督教的相遇、对话 ——以广元市利州区基督徒春节活动为例
以儒释道思想为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即使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剧烈转型,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根基还是离不开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基督教就是其中一股强大的势力。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放宽宗教政策,基督教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信徒人数不断增加。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有更广泛和深刻的相遇。笔者发现在中国本土获得基督教信仰的这部分信徒中间,他们一方面生于斯,长于斯,受传统文化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相悖,信徒又不能原样地遵守传统,例如拜神、祭祖、给死人下跪等等。
不过作为一种普世性宗教,基督教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形式作一系列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在各地呈现本土化、民俗化趋势。中国文化也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河南,由于信仰人数众多,甚至一个村、一个乡都信,基督教和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这种融合实际上是两股强势文化的对话、互动。在二者的对话与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趋势:基督教本土化、民俗化以及传统民俗的基督化。
基督徒生活分为宗教生活(礼拜、聚会)和日常生活。笔者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家乡广元三自教会的信徒春节活动为个案,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对其春节期间的主日崇拜进行深描,展示基督教如何本土化、民俗化;并对信徒春节期间日常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展现传统民俗如何受基督教影响。
一、广元基督教的概况
广元位于川陕甘的交界处,是过去四川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是各种文化和工商业的交汇地。宗教也在此交汇,过去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共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元更早受到外界的影响,基督教在广元的传播在川内也是较早的地区。广元基督教属基督新教的两支派:一是英国差会的中华圣公会,另一支是美国差会的福音会。
《广元基督教堂纪念碑》记载:广元光绪十四年(1888),英圣公会传教士张悟道从汉中来广元,初到是在街头布道传教士,带有‚金鸡纳霜‛、‚山道年‛等西药出售。继租石氏东街为传教所。嗣后传教士接踵而至,购房建立礼拜所,派教友赴乡讲劝。信教人数渐多。石龙沟建福音堂一所,男女教徒约千人。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五年(1904-1909)间,英国中华圣公会继派传教士车桂贞(音译)来广元传教。车从英国募捐,请来英国工程师改建原东街石氏祠堂,即今日东街圣公会礼拜堂。民国6年(1917)广元基督教会成立,由川东教区颁发执照,悬‚中华圣公会‛吊牌,传教延至1950年12月,同时广元牧区受伤害内地会的协作指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基督教活动得到恢复。1984年1月22日廖运掌在成都按立为牧师。
在这里有广元基督教传统从清末延续至今,虽在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人们大拆毁教堂、焚烧圣经、打击基督徒,基督教沉寂一时,但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待从教日渐宽容,人们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基督信仰。加上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认同和接受基督教。广元的信徒逐渐增多,在四县三区都建立了礼拜场所,并有专职侍奉的牧师和传道人,信徒具有一定规模。
二、基督教本土化、民俗化——对一次新年主日崇拜的记录 2013年2月10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正值星期天,所以也是基督徒礼拜的日子。虽然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基督徒依然很重视过春节。春节和新年的第一个主日重合了,所以这一天在中国基督徒心目中意义非凡。在在主日崇拜的过程中,随处可以看见信徒们敬拜上帝的同时,欢庆春节。依照当地的风俗,一般大年初一人们都呆在家里,初一过后才挨家挨户走亲访友。一说法是初一走哪家去,会把那家走穷。所以初一礼拜没有受到春节的影响,信徒们不去别家,而去神的家,神的家不会被走穷,因为他们相信神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神的。这一天连信心不坚固,偶尔来礼拜的信徒们都来了。信徒们齐聚广元利州区三自教会的福音堂来敬拜上帝。下面是春节主日崇拜具体流程: 1、8:30-9:00 预备:集体赞美 2、9:00-9:05 开始:代表祷告 3、9:05-9:10 宣读使徒信经 4、9:10-9:20 唱诗班献唱 5、9:20-9:30 青年团契献唱 6、9:30-10:10 牧师证道 7、10:10-10:30 圣餐礼拜 8、10:30-10:35 公布春节活动安排 9、10:35-10:40 结束:诵念主祷文,唱阿门颂
笔者接近9点走进教堂,两层楼的教堂已经快坐满了。此时,信徒们正在唱赞美诗,这是主日崇拜之前的预备。唱赞美诗是基督教仪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圣经有“这百姓是为我所造,好述说我的美德”(《圣经•以赛亚书》43章21节)。赞美诗的作用是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上帝,以优美的音律引导信徒被圣灵充满,以更好的属灵状态敬拜上帝。基督教音乐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有利于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有些信徒创作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赞美诗。这个时期的赞美诗音乐上多采用西方圣乐旋律,歌词采用中国用语。广元教会信徒以老年人为主,最早那批中国化的赞美诗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所以教会信徒齐唱的一般是由基督教两会编印的红色封面《新编赞美诗》。与以往不同,春节的主日崇拜中,带领赞美的同工选用的赞美诗歌内容多事关于春节的,比如《一岁又过歌》、《新岁初临歌》、《新年欢喜歌》等等。
开始崇拜了,主持人要求大家肃静,借着代表大家祷告。祷告内容大部分与春节有关,希望信徒在春节期间警醒,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上帝的旨意,并代祷上帝在新的一年坚固众信徒的心,求乞上帝保守信徒的信仰和生活等等。代祷结束后,全体起立,宣读使徒信经。
接着是唱诗班献唱和青年团契献唱。唱诗班所选唱的是《从岁首到年终》: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主啊 又带领我们 主再来的日子 来到了新年 又接近了一年 从岁首到年终 从岁首到年终 感谢主耶稣一直牵我手 在主爱中永远享受 他使我们的的路径 但愿我们的脚步 滴下了脂油 一直向前走 佳美的脚踪生命路上走 空中要与主与主来相逢 生命路上走 与主来相逢
青年团契选唱的是《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更有新气象 新的一年 新的开始 做一个新造的人 脱去旧人 穿上新衣 享受主的恩典 为主发光荣神益人 荣耀主的圣名
弟兄姊妹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肩并肩我们手儿牵着手 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 向着标杆直跑 紧紧跟随主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更有新气象 新的一年 新的开始 做一个新造的人 脱去旧人 穿上新衣 荣耀主赞美主 为主发光荣神益人 荣耀主的圣名
弟兄姊妹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手拉手我们一起赞美主 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 向着标杆直跑 紧紧跟随主
唱诗班和青年团契所献唱的赞美诗也都是关于新年,可见教会礼拜的“年味”很重。相较于全体信徒所唱的唱诗班和青年团体的献唱风格更多样活泼,歌词更亲切,内容更贴近生活,能够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唱诗班人员有15人左右,均为中年女性。青年团契由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上去献唱的为青年团契的代表,有11人左右。受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唱诗班和青年团契,一般分开聚会,分开排练诗歌,所选的诗歌风格不同。唱诗班所选的诗歌偏向于传统民乐,这次礼拜中所选《从岁首到年终》正是种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诗歌;而青年团契的基督徒更偏向于流向音乐风格,《新年快乐》正式一首内容简单直白、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诗歌,听上去了街头巷尾所听见的拜年歌没什么差别,只是歌词改成了基督教的内容。
此后,牧师做了简短祷告,开始证道。证道在基督教礼拜中是又一个重要环节。信徒们由于对圣经了解不深,以及属灵生命幼小,对于圣经的话语的认识也不深。一般的信徒就像小羊一样,需要想牧者一样的牧师帮助他们认识上帝的话语。牧师把自己对话语的理解分享给信徒们的过程就是证道。证道就像父母把东西嚼碎,直接喂给婴孩一样。春节期间牧师证道的内容也是关于新年的经文: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新约•腓力比书》三章12-14节 牧师结合经文分享了新的一年基督徒应该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的态度开始一年的生活,并且希望一直都拥有这种态度,牧师还提醒信徒很多中国传统风俗与圣经违背,坚决不能去做,例如拜神、贴门神、烧纸钱、穿带有龙衣服等等,告诫信徒春节期间要警醒,不要忘记主的诫命。
牧师证道结束后,接着举行圣餐礼拜。圣餐礼拜往往是隔一段时间才举行的。圣餐礼拜对于基督徒有很特殊的意义,他源于圣经中记载耶稣被捕前最后的晚餐。《新约•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9、20节: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圣餐礼拜主要的目的是纪念主耶稣为世人而死,救赎了全人类。在春节期间举行圣餐礼拜,可见全体基督徒对于春节的重视,也是为了强调圣洁,要信徒们在节日期间不要沉醉在节日安逸放松的氛围中,而玷污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圣餐礼拜结束后,牧师公布春节期间教会活动安排。春节期间教会从初一到初三都有活动。初一下午有表演,初
二、初三有聚会。笔者除了初一上午的主日崇拜,教会其他的活动都没有参加。不过从信徒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表演和聚会的信息。初一下午表演有唱诗歌、舞蹈、诗朗诵、小品、乐器表演等等,表演形式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春节庆祝没有什么区别,但教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庆祝的内容不同,教会春节演出内容都是赞美上帝的恩典,所选用的音乐都是基督教赞美诗歌,相较于社会上其他的演出强调热闹欢愉,基督徒表演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多了几份庄严之感。教会初
二、初三都有聚会。聚会不同于礼拜,没有固定的形式,以祷告、赞美和分享为主。教会买了水果、瓜子和糖,大家边分享感受、经历,边分享事物,氛围很融洽。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访友、祭祀神明、敬拜先祖,教会则是基督徒一个不可错过的场所。信徒们忙里偷闲地来看演出,参加聚会,围成一圈,促膝长谈,其乐融融。
三、传统民俗的基督化——对信徒春节期间日常生活的观察
中国传统春节的许多风俗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例如不能上坟、烧纸钱、祭祖等等。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可以追溯到圣经中上帝给以色列百姓的十诫,《旧约•出埃及记》二十张3-7节:‚除了我以外,你们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信徒相信耶和华上帝是独一的真神,没有除耶和华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让他们敬拜,就连拜人拜物,都是犯了拜偶像的罪。而中国人有很多民间信仰与圣经中的诫命违背。春节期间很多活动与民间信仰有关,所以在基督徒中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面对这些冲突,信徒们对传统春节活动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动,以协调传统与信仰之间的矛盾。所以信徒们的春节日常生活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基督化。
信徒们很明确春节期间像参加庙会、祭拜灶神、贴门神等祭祀神明的行为是不可做的,家家户户都不能张贴神明的画像或供奉塑像,因为圣经中说的很清楚“除了我以外,别无他神”,信徒们万万不会这么做,因为怕犯下拜偶像的罪。信徒们就连印有龙的衣服也不会穿,带有龙图案的春联、红包、壁画,总之凡是带有龙的东西,信徒都会敬而远之,因为圣经中龙是魔鬼撒旦的象征。
信徒中间争议最大的是是否能够祭拜祖先。中国是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国家,孝文化是儒家文化重要要素。中国自古形成了祭祀祖先的孝文化传统。而基督教虽没有明确规定不能给祖先上坟,但是也把这种行为视为拜偶像。到底可不可以祭祀祖先,这个争议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清之际的“礼仪之争”。这种矛盾至今还存在,包括广元地区。广元地区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会到祖先坟前磕头、烧纸钱。信徒们大都是后来信主的,过去一直遵守这种传统,但是如今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教会的牧师和大多数基督教派对祭祖的态度比较宽容,认为可以改变过去祭祀中的迷信成分,春节祭祖可以和基督教相符。信徒们也去上坟,不带元宝、蜡烛,不烧纸钱,不磕头,只是在亲人的目前放一束花,伫立在墓前以记惦逝去的亲人。
贴春联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基督徒也不例外,但是内容却大不相同。传统春联反映了中国人的现世生活的追求,是以现世生活的美好愿望为主要内容的,如对福、禄、寿、和睦、平安等的祈盼。而基督徒的春联却换成了对上帝的赞美、感恩和祈求,如:“至高荣耀归上主 全地人民福无疆 神爱中华”、“福音钟声传四海 救恩颂歌播五洲 神赐洪恩(传扬福音)”、“神赐福风调雨顺 主施恩国泰民安 凡事谢恩”。为了显示与传统春联的区别,基督教春联上都印上了十字架、和平鸽等宗教符号,使人很容易看出贴春联得知这家人是信耶稣的。
如果说春联还可以算做传统文化中非宗教的部分的话,门神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宗教涵义,其作用是驱赶妖魔鬼怪,保护家宅平安,毫无疑问是与基督教信仰相抵触的。基督徒家里不得张贴带有偶像的图画,取而代之的是以“福”“爱”、“福音”“救恩”或“年年主赐平安福”“岁岁主施快乐春”、“耶稣是标杆”等字样贴于门上,这些字样正上方是十字架,四周配以和平鸽、鲜花,或在下方印上圣经中的祝福话语。门贴一般在教堂和网上都有售卖。还有一些传统的春节才用的小的装饰,也都被进行了基督教化的改造,如春字、福字、日历都被加上基督教的十字架基督教对春联、门神等传统形式的改造和利用,无疑可以使基督徒的春节看起来更“像”传统春节。无论其内容如何,春节时期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有喜庆的红色,就会与社区中春节的气氛相适应。
“压岁钱”有压邪除祟的意思,但在历史的变迁中,其民间信仰内涵淡化,基督徒只把给“压岁钱”视为一种传统风习。有些信徒选用带有福音图案或者圣经话语的红包包“压岁钱”,寄托了对小孩美好祝愿,祝愿小孩在主里面健康成长,成为合主心意的人。
基督徒在春节期间也不会荒废了身为一个神的百姓应做的事宜:祷告、读经、传福音。春节宴饮颇多,信徒们也要把饭钱祈祷这种仪式带到生活中,餐餐之前都要感谢上帝的丰富供应;春节期间人际交往更为紧密,这也是基督徒传福音的好时候,耶稣教导门徒“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信徒们在享受节日的喜乐的同时,也不忘向不信的人传福音。
第二篇: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
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
五、重
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第三篇: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
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
摘要: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上传布最广的宗教之一,它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有过重大的贡献,并且随着西方文化强势地位的确立,它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力也日趋加强。本文主要介绍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文化,并简介其习俗。最后以中国相似节日做比较。关键词:基督教节日文化
一、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是一种崇拜信仰上帝耶和华和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的宗教,它于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按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在公元元年诞生于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父亲约瑟夫是个木匠,母亲玛利亚是在婚前以童贞之身感上帝“圣灵”而孕。耶稣被认为是上帝的“圣子”,是上帝派往人间拯救整个人类的救世主。据说耶稣在三十岁左右开始传教,他到处宣扬上帝的圣德和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受到众人的追随,其中最亲近的有十二门徒。但是耶稣的传教活动也触动了统治阶级,遭到罗马总督皮拉特的追捕,最终因为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捕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死后三天复活,不久升天。
二、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
从上面基督教的产生的相关叙述中可以看出,耶稣被认为是基督教的中心创始人物,无疑在基督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也是讲述的耶稣在蒙难前如何面对这场必然的死亡:身处光明中的耶稣手持酒杯和薄饼,对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谈。后世其他人也创作了许多反映耶稣生平的文艺作品,比如《耶稣受难记》就记录了耶稣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在耶路撒冷被犹大出卖、受刑、折磨直到死去的一天;《万王之王》讲述了耶稣下凡受难的故事。因此毫无疑问的,与基督教有关的许多节日必然跟耶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节日直接就是为纪念耶稣的诞生和复活而设立的。
基督教的节日有很多,既有各派系共同的节日,又有各派系自己的节日,如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万圣节等,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有圣神降临节、命名日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在基督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人相对比较熟悉的节日,并与中国相似节日做比较。
(一)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原为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后将此日改为纪念耶稣基督诞辰。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
欢度圣诞节时,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家家户户都用圣诞色来装饰。不仅有红色的圣诞花和圣诞蜡烛,还有绿色的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的1 / 3 主要装饰品,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儿童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如今在许多非基督教国家,圣诞节也越来越流行,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逐渐认识和接受圣诞节,庆祝圣诞节的活动逐渐增加,各种特色活动层出不穷。而各种商家也趁机大肆宣扬圣诞节的概念,加强营销,为自己赢得商机。
和圣诞节有相似性的中国节日则是最富有特色的春节了。从每年的春运大军,七天的长假,“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要在除夕前赶回家吃团圆饭的决心与热忱。西方人在圣诞全家团圆,我们则在除夕夜围桌吃饺子。全家人一起扫尘,通过自己的劳动使我们的房屋焕然一新,贴春联代表了传达了我们的喜悦之情,窗花剪纸又是另外的喜庆气息,拜年走亲访友维系了我们的关系,表达我们的良好祝愿„„长达半月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结束的春节显然比圣诞节包含更多的文化内涵。虽然春节没有任何宗教的意味,但其悠久的历史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表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复活节
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是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节日。据圣经记载,耶稣在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传道工作,有十二个最亲近的门徒。他到处宣扬上帝的圣德和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一直到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被捉拿、审问,被罗马兵丁钉死在十字架上,临死前曾预言三日后必复活。果然在第三日,耶稣复活了!这也是为什么复活节如此重要了。
耶稣虽然像犯人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基督徒认为他死并不是因为他有罪,而是要按上帝的计划替世人赎罪。他从死里复活,表示他为我们赎罪成功。所以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复活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彩蛋和兔子了。复活节当天,人们会带着漂亮的彩蛋互相祝贺。此外,十字架、羔羊、鲜花、钟声也是复活节的流行元素,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和欢乐的情绪。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游行更多的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但是也许是复活节在时间上太接近我国的春节了,或者说是复活节的宗教意识太强,亦或者是复活节的商机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复活节并没有像圣诞节一样在我国得到广泛流行。
(三)万圣节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10月31日被称为万圣节前夕。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关于万圣节的由来,许多人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那时的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这是人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2 / 3 鬼怪,把死魂吓走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我国的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当天,亲人们会结伴而行,携带纸钱、酒等去扫墓,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哀思。在举行扫墓仪式时,往往气氛严肃。虽然万圣节也有祭祀亡魂的意思,但是如今原有的祭祀仪式逐渐被人们忘却,宗教色彩也日趋变淡,更多的向着狂欢的方向发展,失却了严肃的祭祀的意味。而清明节却保留了纯粹的祭祀的概念,没有万圣节那样花花色色的南瓜灯,游行的玩乐性质,较好的表达了我们对祖先古人的崇敬和追思。
(四)情人节
情人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来源不一,最广泛的说法是公元3世纪,出于战争的考虑,为使更多男人无所牵挂的走上征战的疆场,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情人节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 Day,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说到情人节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七夕节,原名乞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原来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但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以情人节的含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商家的营销概念的推广中,西方的情人节无疑比七夕节更受年轻人的欢迎,更具有传递爱情的美好意味。这也提醒我们要紧跟时代,创新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更好的结合,更好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节日,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76-80.[2]孙祥秀.一部有价值的宗教史专著——评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上册)[J].世界历史,1980,02:83-86.[3]王岩嵘.中美节日对比与研究——以清明节和万圣节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07:23.[4]百度百科.圣诞节.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kHpo6wPAHhe4jKgV4dMU3NNu4ubXap0s_3M3H-52ykn2Pp93207aARUL_h2XUmz;检索日期2013年12月1 日 / 3
第四篇:与王羲之相遇
与王羲之相遇
暮春三月,在古朴、小巧的绍兴古镇,我在一片竹林之中遇到挥墨泼毫,行云流水兰亭边的王羲之。
竹林的青板石上散落着一片片的竹叶,幽深、冷清。空气十分清新,清新得像一弯溪水,一碗酒。所以,我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正握着一支竹笛,行走在竹林中漫无目的,又像是为了奏起一首翠绿的歌。
一阵清凉的风吹来,纤纤的竹叶一阵交错、轻响。之后,我听见远处的人声,隐隐约约伴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我便不由自主的循着这暗香,一步步走去。竹叶向左右退去,一座小亭出现于我的面前。不知为什么,我知道那正是兰亭。在兰亭左右,映衬环绕着清亮的急流,急流两岸各种各样的花草丛生。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在兰亭之中的王羲之。
亭中的石桌上放着一枚古砚,散发出淡淡香味,桌上还有一壶酒和几只酒杯。他停下了手中的毛笔置于砚上,然后静静地望着我。我也静静地望着他,我们似乎熟识已久,所以相顾无言。他一身布衣,眉宇间透露着一股飘逸与洒脱令人叹服。“竟会在这里遇见你”王羲之说。我淡然一笑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他邀我坐下,给我倒上一杯酒。我也不推辞,一饮而尽,酒甘冽清凉。他又拿起笔,轻轻沾墨,继续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我起身望见他的字,自然想起了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句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我说:“你的字只有在这时才是最好的。”他笑了起来,又抬头问我,“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你不喜欢我的书法吗?”我说不是。
他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解释道:“譬如竹子,我只爱这会稽山的竹子,因为这有这儿的竹子才是真正的竹子,固然其他地方也有竹子,如大富人家的后院或是官员府邸的花园,但那绝不是真正的竹子。”我语气中带有一丝激动。
“难道你不愿我为官?”王羲之说。
“王羲之本就不属于那里”,我说“他只属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一会儿,他已经换了一张纸,一笔一划地写着。一个“竹”字赫然呈现在我眼前。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他又放下笔,似乎在问我,又似乎自言自语,“俯仰之间,一切归为陈迹,岂不悲乎?”
我指着亭边的急流说:“譬如这溪水,透亮晶莹,于是你我便快然自足,即使沧海桑田,世殊事异!”
我们相对着,不再说话。王羲之缓缓给自己满上一杯,一饮而尽。渐渐地,他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砚台散发的墨香也由淡变浓,他的字也愈加飘逸,如行云,如流水。
我拿起竹笛不由自主的吹奏起来,七只竹笛孔奏出了一首翠绿的歌。歌声中有会稽山,有兰亭,有竹林,有急流,也有王羲之与我。曲罢,我说,我该回去了。王羲之站起,望着我,倒酒为我送行。
又一阵微风吹来,纤纤的竹叶一阵交错、轻响。我没有回头,却感觉到了身后的水声,墨香还有清酒。就这样,我告别了“书圣”王羲之。
第五篇:与苏轼相遇
与苏轼相遇
2030的一天我接到上级指示,奉命前往北宋去采访苏轼。
来到北宋刚好是八月中秋,没走多远便望见有一位长须老人在皎皎的月光下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当我疑惑是何人在此作诗?那人便转过头来,我惊讶极了,这不就是苏轼,苏老前辈吗?我赶紧迎了上去。
“莫非前辈就是苏东坡,苏老前辈”他道:“苏东坡只是我的称号罢了!小弟是?”“小弟字健磊,从千里之外,能闻前辈盛名,千里迢迢,来访于此”“哦,有劳有劳”
我与苏轼很快谈到了一块。“前辈乃千古圣人,所作所为无人不赞扬。”苏轼平淡的说:“天下哪有什么圣人,我只是做了些自己该做的事罢了。”我恭敬的说道:“前辈此言差异,您的诗句句文理可佳,广为世人传诵,书法,绘画均匀突出。你做官更是两袖清风,人人称赞。如此之人天下能有几何?”苏轼叹息:“事是以前,李定等人故意把我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他们以我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将我被捕下狱,出狱后许多人将我视为肉中刺,眼中钉,哎叫我如何是好”……
说着说着,已近凌晨,我与苏轼依依惜别:“今日能与前辈相遇,小弟三生有幸,现已是凌晨,我不久留,如果有机会我定与前辈,畅谈多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