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聚区,大平台建设全面发力
集聚区,大平台建设全面发力
2011年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之年。
自去年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集聚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打基础,五年出形象”的总要求,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台州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组建,金融支持台州湾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马加鞭,机构筹建、规划编制、项目推进、建设用海和用地报批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台州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平台在沿海产业带,核心区块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赋予集聚区的殷切期望。目前,这块肩负重任的热土正进入全面发力、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规划先行
明晰发展方向
2011年9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为众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经济蓝图。
根据《总体规划》的战略定位,集聚区将努力打造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和台州转型发展核心引领区。
规划是发展的前提。集聚区从统筹推进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出发,研究建立集聚区规划体系,明确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主导行业和发展方向。
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相继出炉:台州港临海港区头门作业区总体规划2011年6月份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集聚区台州市区东部组团道路、供水、电力等10个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东部新区核心区块城市概念设计已组织评审,正在深化方案„„
椒江、路桥、开发区等各分区和温岭东部组团也都结合区块优势和产业特色做好与集聚区总体规划衔接,并开展分区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
集聚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包括大石化、大静脉、大医化、大装备、港口物流、增值加工、现代农业观光等七大功能,分区产业发展规划也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步入快车道。
夯实基础 加快平台建设
去年国庆前夕,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一期填筑工程、规划展示馆和行政服务中心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集聚区新区建设全面启动。
集聚区以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和重大项目,头门港区、沿海高速、新机场、74省道、75省道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随着三大工程的开工,集聚区市区东部组团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三纵三横”路基及区块填筑工程已开始基础填筑,各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启动区块的大框架迅速拉开。
在第一批省产业集聚示范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名单中,我市“台州金属再生”榜上有名。金属再生产业基地抓住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全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多元,一期路网基本完成,路桥污水处理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即将建成。
“打造浙江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泵与电机生产基地、汽摩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临港型产业”,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温岭东部组团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10万平方米厂房已完工,北片“三纵八横”和南片“四纵六横”共38公里长的道路骨架加快建设。
去年以来,集聚区共投入25.15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工程、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等基础设施的相继完善,有效保障了集聚区的生产生活配套需求。
精选产业 形成集聚发展
“现在是谁投产早,谁就得益早。”走在椒江滨海工业区块,随处可以看到企业厂房正拔地而起,工人进进出出,建设如火如荼。区块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佳明介绍,去年以来,园区内新投产企业近10家,引进了利源重工等20家企业入园建设,完成了义乌商会回归创业园第一批650余亩企业用地的招拍挂。
百达电器公司副总经理施小友说,集聚区在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建设上非常超前,这给企业加快建设,早日投产注入了信心。
集聚区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来,达成招商引资项目(含签约意向)35.15亿元,新入园企业154家,新投产企业44家,在建企业132家,完成投资额37.23亿元。
围绕循环经济这一核心理念,集聚区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牢牢把握企业入园门槛,全力打造一个企业“内部循环”、区域“产业循环”和社会“资源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此,集聚区专门设定产业准入标准,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对意向入园企业和拟引进的项目,按项目准入、用地规模、落地项目评估考核等指标进行一整套科学的审查评估。
金属再生产业基地、滨海汽车生产基地、新材料工业园、泵与电机、新能源„„随着一个个区块的逐渐成形,这块500多平方公里的希望之地展开了集聚发展的态势。
第二篇:集聚区建设情况介绍
鹤淇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介绍
(2011年8月)
一、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是省政府2008年12月批准成立的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集聚区位于鹤壁市区与淇县县城之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0平方公里,包括铁西工业区和高村工贸区;发展区15平方公里,北起淇河、南至淇县县城、东起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至107国道。集聚区主要涉及高村镇和桥盟、卫都两个街道办事处,区内现有行政村18个,约5万人。2009年被省商务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2010年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被省服装行业协会授予“河南省服装推动大奖”;2011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10个创新性产业集聚区(试点)之一。
(一)发展定位。鹤淇产业集聚区主要以鹤淇大道两侧辐射开发建设为主体,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伏等产业为支撑,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土地集约利用,为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为加快鹤淇一体化进程创造载体。
(二)规划布局。按照产业集聚、产城互动、统筹规划、有 1
序开发的原则,以鹤淇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轴,沿思德河、鹤辉高速、淇河生态保护带,在由思德河、鹤辉高速、京广铁路分隔成的四大片区中,规划建设机械制造(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纺织服装、食品等园区,形成“一轴、三带、四片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共规划建设五大产业园区: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项目,规划面积5400亩。二是纺织服装园区。重点发展纺织、针织、印染、服装加工等项目,规划面积6000亩。三是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规划面积2000亩。四是光伏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终端产品等项目,规划面积1500亩。五是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家电日用品物流、生产资料物流等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
二、发展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成立两年多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政府“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市委、市政府“两个构建”的总体要求,举全县之力,坚持以开放的理念推动工作,以超常规的措施破解难题,千方百计克服财力紧张等各种困难,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争取银行贷款、运用BT模式等多种渠道,累计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80多亿元,强力推进开发建设步伐。目前,鹤淇产业集聚区已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规划体系日臻完善。集聚区发展规划已获省发改委批复,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入省政府审批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9年底获省政府批复,集聚区内土地全部由农业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按照“一区五园”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了汽车、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园区的详细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招商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将朝歌新区打造成鹤壁市副中心的要求,委托高资质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按照现代城市标准,在集聚区与县城结合部,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城市综合功能服务区-朝歌新区核心区,目前规划已通过评审;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筑博建筑设计院,在鹤淇大道与泰山路交叉口四个角设计代表鹤淇产业集聚区形象的“6+3”标志性工程,目前已定稿,正在招商。
(二)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2009年以来,新引进及续建工业项目46个,总投资61.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7.67亿元。其中,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新亚500万套高档服装等31个项目已竣工,华晨汽车20万辆载货车一期工程的五个车间正在安装设备,预计近期完成安装调试;浙商、新纯服装产业园和欧斯腾多晶硅铸锭及切片项目已进入施工高潮,部分车间已投产;巴蜀有机食品工业园项目和无锡路达、上海凌野、河南亚富泰、鹤壁华实等汽车零部件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近期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19亿元。分别是投资8亿元的 3
福建加怡进出口贸易公司高档彩印包装工业园、投资6亿元的江苏常高新集团(黑牡丹公司)高档纺织面料项目、投资3.8亿元的朝歌纺织公司12万锭精梳纱及原棉仓储交易中心、投资1.2亿元的河南安普公司TCO光伏玻璃项目,目前这4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在谈项目20多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目前正在积极跟踪洽谈。
(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以来,新引进及续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7个,累计完成投资42.17亿元。道路建设方面。已建设鹤淇大道、淇园路(一期、二期)、纬四路、纬六路、纬十路等9条道路,共计24公里,基本形成了“两纵七横”的路网格局。今年新开工建设了纬二路、纬三路、纬五路、纬七路、纬八路、经一路、经二路、经四路等21条道路38公里,全部建成后,将与集聚区已建道路形成“六纵十五横”的多环路大路网格局。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11万伏和22万伏变电站、日供水3.5万吨的水厂、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供水、天然气、通信等管网也已开始铺设,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入驻项目的条件。
(四)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制度保障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将辖区内高村镇、桥盟街道办事处的14个行政村规划成4个大型新型农民社区。社区建成后,群众将搬进 4
宽敞、明亮、舒适的楼房。目前,阳光新型农民社区一期工程34栋楼房主体内、外墙粉刷完成,临街门面房、超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施工完成,正在进行供排水管线和供热管网施工。古烟朝阳、高村淇园2个新型农民社区已全面启动。同时,我们还在公共服务、就业引导、社会管理上通盘考虑,积极探索运用“一换、两转、三就”的方式,统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劳动就业等问题,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感受到集聚区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倾全县之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支撑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汽车整车项目推进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新入驻的华晨汽车、无锡路达汽车零部件等9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将达到年产整车20万辆、汽车零部件700万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以高水平印染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和品牌服装。新入驻的浙商服装产业园等8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家纺、服装加工能力将达到年产8000万件(套),牛仔布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0万码。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围绕熟食、快餐做文章,推动畜产品向速冻调理制品、快餐和多元化肉食精深加工,小麦向专用粉和高中档面制品加工方向发 5
展,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新入驻的巴蜀食品产业园正在进行厂房建设,建成后,可达到年产30万吨高档有机面粉、25万吨膨化烤焙食品的生产能力。光伏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及关联配套项目,积极开发终端产品,推进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新入驻的欧斯滕多晶硅铸锭及切片、方周石英坩埚等3个项目建成后,全县年产多晶硅将达3000吨以上、多晶硅片500兆瓦、石英坩埚10万只、光伏玻璃70万平方米,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鹤淇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开工项目需要。2010年省、市下达我县的用地指标为300亩,我县作为全省扩权县,每年还可申报四个批次,每个批次不超过525亩,预计2011年批地总量不超过2400亩。鹤淇产业集聚区近期开工项目和拟开工项目需用地4000多亩,若按原用地指标分配、审批,将严重制约开发建设。此外,商住用地可用指标少,对产业集聚区盘活土地资源影响很大。建议省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重点向鹤淇产业集聚区倾斜,优先保障鹤淇产业集聚区的用地需求,并尽可能多的增加商住用地面积。
(二)资金短缺制约严重。鹤淇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融 6
资能力还非常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个别入驻企业在项目建设中资金周转困难,存在投入不足现象。建议省政府协调各商业银行,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鹤淇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的融资能力。
(三)国防光缆、通信光缆迁建问题突出。在鹤淇产业集聚区内,国防光缆、通信光缆纵横交错,在项目入驻和建设中,需要进行迁建或保护性施工,但由于国防光缆属于部队管理,通信光缆属省市垂直管理,协调难度很大。建议省政府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对鹤淇产业集聚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列出明确的推进计划,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合理衔接。
(四)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问题。其中供电方面,如河南欧斯腾光伏电力项目是用电大户,未享受市直供电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供热方面,虽已纳入市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目前热电联供项目尚未有实质性进展,企业急需解决的集中供热问题日益突出。建议:省政府尽快协调省、市直相关部门,明确具体的整体实施计划。
四、下步打算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鹤淇一体化为方向,围绕“两提两扩”(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规模、扩大效果),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产业 7
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平台支撑,全面提升产城互动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源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 努力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经济发展主平台、招商引资主载体和城市建设新亮点。
一是全方位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产业招商上,按照“拉长产业链条,把规模做大;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把产业做强”的总体思路,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三动”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及园区服务组的招商积极性,以市招商引资重大活动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瞄准产业龙头和名牌企业,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在城市建设招商上,对已规划的2平方公里的朝歌新区核心区,在完成规划评审的基础上,要将其打捆包装,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启动建设“6+3”标志性工程,抓好鹤壁广厦、福建加怡、鹤壁天鹏等公司投资建设的高档商住小区项目,同步建设商业街、办公区、文化中心等,提升鹤淇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在招商方式上,坚持大员上前线,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招商,分包领导具体抓招商,力争让一切有投资意愿的项目都能留得住、发展好;开展小分队招商,全面落实“二 8
分之一”工作法,“硬抽人、抽硬人”,组建招商小分队,专职专业抓招商,实施定位、定向、定点招商和坐地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协会招商,提升招商运作水平和实效。二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工业项目方面。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拟建项目抓落地、促开工,储备项目抓跟踪、促签约”的要求,建立“赛马”机制,比进度、求实效,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对华晨汽车龙头项目,在加强服务组力量、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实施全程服务,确保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对其他在建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狠抓节点,按协议推进,达不到时间节点计划的减免其优惠政策,确保浙商服装产业园、新纯服装产业园、多晶硅铸锭及切片、巴蜀食品产业园、无锡路达汽车配件、靖江新程汽车配件等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新开工项目,抓紧落实建设条件,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确保福建加怡高档彩印包装、黑牡丹高档纺织面料、TCO光伏玻璃等项目尽快进入施工高潮。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对道路建设,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力争今年年底前在建道路配套工程一步到位,拟建道路全面进入施工高潮,确保明年年底前区内道路全部建成,形成“六纵十五横”的多环路大路网格局。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与市直有关部门对接,随道路铺设给水、雨水、污水、供气、强弱电管网,全面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
三是多渠道加大投融资力度。进一步整合鹤淇投资有限公司、土地咨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公司的资源,完善投融资运作机制,谋划包装区内学校、廉租房、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贷款和国债资金;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多渠道盘活土地资源,探索运用BT、BOT、托管、托许、特许等多种运作模式,广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集聚区进行连片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担保公司建设,组织开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四是健全完善人才体系。结合集聚区开发建设进程和入驻企业用工需求,制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人才计划,全面为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由组织部门从县直机关中选调一批德才兼备、勤奋敬业、懂业务、踏实肯干的优秀分子充实到集聚区管委会工作。二是对需要的规划、投融资管理、招商谈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三是依托县职业中专、五一技校,开设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各类专业课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四是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集聚区定向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五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实行项目入驻评估制度。对新入驻项目,由县招商引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进行科学论证评 10
估,细化完善评估标准,确保入驻项目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二是完善区外乡镇、街道办事处招商项目税收分成制度。凡是县内集聚区外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引进集聚区的项目,招商引资考核认定、产值统计一律记入乡镇,所产生的税收按规定进行比例分成。三是强化项目分包责任制。进一步充实调整服务组分包项目力量,按每个产业明确分包县领导和成员,对已正常建设和投产的项目确定一名县领导“挂牌”服务,对新建项目由服务组全面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周边关系,增强服务意识,跟踪问效,实行项目建设单位和村民“零接触”,为项目建设打造优质的施工环境。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 1
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各产业集聚区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多层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的谋划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争取上级资金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坚持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要求,瞄准全省先进,拉高发展标杆,整合优质资源,突出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破解瓶颈、融合互动四个着力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入驻项目多、产业层次高、承载能力强”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集聚综合效应日益显现。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
一、快速增长、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着
一是产业规模由小变大。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4.7亿元,较2009年增长208.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7%,较2009年增长3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80.6亿元,较2009年增长17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6%,较2009年增长19.4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9.7%,较2009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先后实施瑞庆汽车61万台发动机、大江重工装备产业园等360个与优势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产业层次加速由“粗大笨”向“高精尖”转变。2012年,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占全市比重达到85.2%;规模以上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42亿元,占集聚区收入68%,较2009年增加660亿元。
三是产业布局由散变聚。企业集聚,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1个,比2009年增加210家,占全市比重由2009年的16.5%提高至33.8%;项目集聚,2012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6个,占全市比重达73.4%,分别较2009年增长460%、44.2%。
四是支撑能力由弱变强。截止2012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超200亿元,建成道路695公里、管网1350公里、标准化厂房550万平方米、电网390公里、变电站35座,建成区面积达110.7平方公里,较2009年新增60.84平方公里。
五是集约节约水平快速提升。2012年,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4200万元/公顷、平均产出达到6240万元/公顷,较2009年分别提高28%、3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较2009下降15%以上。
六是产城融合步伐显着加快。截至2012年底,已启动村庄搬迁20个,新建安置小区15个,总规划建筑面积达559.4万平方米;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6.6万人,较2009年底增长7.5万人;安置失地农民就业3.8万人次,占失地农民总数的40.4%,年直接提高农民工资性总收入近20亿元。
二、科学谋划、勇于开拓,创造性开展产业集聚区工作
(一)坚持把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强化考核作为坚强保障。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成立******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工信、财政等21家市直相关部门;对全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领导职数实施高规格配备,根据主要发展指标,对经济规模最大、发展迅猛的******、******市产业集聚区,按照“两个正县、两个副县”职数配备,对发展较好、速度较快的******县等产业集聚区,按照“一个正县和两个副县”职数配备。在完善政策支撑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先后制定了《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焦发〔2011〕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焦发〔2012〕5号)和《关于印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的通知》(焦政办〔2012〕96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在强化考核方面,将指标考核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市政府与各产业集聚区签订发展目标责任书,对完成指标的给予通报表扬;当年未完成目标的,对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对连续两年完成建设目标的给予重奖,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连续两年未完成建设目标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降一级使用。
(二)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了《******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重点实施“21315”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培育了风神轮胎、中内配、多氟多等20个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了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等300个主导产业培育重大项目,2012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市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和******装备制造、******市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采取定向招商、图谱招商、大员招商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取得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一是定向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先后引进中国兵装、中国兵器、东风汽车等1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县产业集聚区邀请国家财政部、国资委领导和50余名央企高管,在京成功举办******对接央企活动,签约国药集团、中海油集团等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活动的县,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2012年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上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县之一做典型发言。二是图谱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抓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工作。******经济经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与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行业龙头产业合作,其中引进投资25亿元的年产61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仅用232天,刷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奇瑞速度”,实现了“提升拓展”的新突破。三是大员招商,在全市实行招商引资党政“一把手”工程,市县各级主要领导亲力亲为,走在招商引资工作一线,做到重要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拜访、招商引资重大问题亲自解决,提高招商效率。******市委书记、市长先后8次赴上海谈判,促成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宝钢再制造项目成功落地,为******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再制造基地夯实了基础。
(四)坚持把促进节约集约作为本质要求。我市始终坚持“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的发展理念,合理确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标准,不断加强各地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市产业集聚区“引企上山”破解瓶颈,把不适宜农业种植的山前荒坡地变成了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仅此一项就节约耕地8000余亩;******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充分利用该区北部太行山脉,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10条,总长20公里,平整出土地5000多亩。******县产业集聚区在全县尚有2万余亩土地指标的情况下,严格贯彻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建设占地500亩的标准厂房,完成投资3.9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6栋,建筑面积共26万平方米,宁波凯元电器、大正新能源等32个项目先后入驻,较单独供地节约用地1600多亩。******、温县产业集聚区将投资强度提高到280万元/亩,对每一个项目均进行科学测算,严把土地征用关,确保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五)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创新动力。一是加强套合工作,因地制宜地理顺与所在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县于2011年9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产业集聚区行政村代管体制,将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区内5个行政村交由集聚区管委会代管,201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县成立龙泉街道办事处并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任龙泉党工委书记,集聚区规划范围内9个村所有涉及的人、财、物全部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所有项目落地由集聚区管委会直接协调土地征迁事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套合。二是落实“直通车”制度,按照“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推动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县在产业集聚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监、金融、电力等18个办事服务窗口,将涉企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办理,做到“进一个门、办全部事”;同时,建立项目手续“免费代办制”,凡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所有工商、税务等审批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免费代办,承诺时限,限时办结,真正让投资者享受到了“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市集聚办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工作法,点即把握重点,将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规划调整、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跟踪督导。线即抓住主线,以强化服务意识为主线,建立对口服务制度,加强与相关责任部门沟通衔接,真正做到上下互通、部门联动。面即全面推进,统筹全面,协调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强力实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对外公布制、工作台帐制四项制度,我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省政府办公厅以《政府工作快报》转发。******市产业集聚区推行“一线工作法”,由市级领导负责在一线招商,职能部门负责在一线服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负责在一线解决问题,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东风集团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签约后,仅用一个月完成用地协调560亩、办理各项手续29项。
(六)坚持把要素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在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积极组建投融资机构,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目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拥有投融资公司18个,总注册资金26.7亿元,累计融资超50亿元,其中******市政府注资5亿元成立******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超20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2家,占全市总数的83.8%,比2009年增加36家。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保税、检验检测、环保、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现已建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7个,综合配套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其中******市产业集聚区投资5.5亿元,建成了我省第二家公共保税中心--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中心具备保税存储,出口退税,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和咨询六大功能,并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开关运行,******市成为了全省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的县(市)。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创新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基地,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3名优秀科级干部到产业集聚区担当重任,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对高层次人才实施“保姆式”服务,积极解决户口、住房、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加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县强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通过引进造纸专家姜丰伟,实现了“一个人才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以江河纸业为龙头16家企业组成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突破50亿。
(七)坚持把协调联动作为重要推进手段。建立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负责、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在10个领域分别选择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市发展改委认真履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综合协调;统计局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队伍建设,全面、准确反映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为产业集聚区工作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商务局以集聚区为平台,积极引导集聚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打造全市对外开新高地;市重点办强化项目服务,将产业集聚区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配置要素资源,强化协调服务;国土局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集中用于集聚区建设;市工信、人社、科技、住建、质检、工商、税务、电力、通信等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形成了联动合作、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工作合力。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持续求进为工作主基调,按照“四集一转”内涵要求,围绕省“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抓好“五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项目带动、强化规划引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接近万亿,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 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 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各产业集聚区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多层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的谋划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争取上级资金情况上报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