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理——浅析农村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开始备受关注,从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不难看出农民使用法律维权的意识稍有增强,但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和对法律的不正确认识而引发的悲剧也频频上演,政府高举普法的旗帜,但是真正的成效却不是那么可观,因此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民 法律意识 淡薄 提高
目 录
一、农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一)受文化传统影响较深
(二)商品经济不发达
(三)获得法律的途径较为单一
(四)党政不分加之农民的消极态度影响了法律意识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培养农村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开展农民普法教育
(二)强化民主公开的意识
(三)开办普法培训班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
(一)坚持以往的普法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长期坚持,并完善法律救济途径
(二)大学生志愿“送法下乡”
(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强化法律意识
(四)执法人员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农民使用法律武器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整个法律现象的观点、感觉、态度、信念和思想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它是加强法制制定工作,推动法律不断完善的思想基础,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是推动自觉守法、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自普法以来,各地为了了解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而扫除法盲,都进行过不同的调查,据在秦东地区做的问卷调查,60%的人认为日常生活需要法律,55.2%的人认为法律是用来打击犯罪的,数据表明农民迫切渴求法律,但是对法律职能认识都不明确,法律意识堪忧。据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农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很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救济途径认识模糊,对法律的信任度也很低。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受文化传统影响较深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十分厚重,对于农村更是如此,在传统法律意识里,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相当一部分农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很大程度上认可“权大于法”的观念,并且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对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认识有所偏差,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商品经济不发达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农民来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就无从谈法制。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直接影响着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农民掌握的法律知识较少,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及维权意识都相对淡薄。
(三)获得法律的途径较为单一
秦东地区接受调查的4200户农民中,55.3%的人通过电视了解法律,64.2%的人没读过报纸上的法律,表明农民获得法律的途径较少,对法律的无知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 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党政不分加之农民的消极态度影响了法律意识的提高
执政与司法界限模糊,农民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目前培养农村法律意识的措施
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各地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归结起来主要措施为一下几方面:
(一)开展农民普法教育。
这是普遍的一种普法途径,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是阶段性的搞活动,一些司法工作者“送法下乡”,充分运用媒体、宣传手册、电化教育、法制课堂、案例现场教育等形式,对农民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二)强化民主公开的意识。
过去乡镇官员的选举都不是民主选举的,有的是任命还有的是靠关系,现在国家主张民主选举,村里各项活动都要公开,也强化了农民的监督意识。
(三)开办普法培训班。
这个培训主要是针对上层官员开设的,如由乡镇普法干部、村调解主任、乡镇主抓普法工作的乡镇长和书记等,主要是便于他们做好普法工作。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
以上是我国不同地区采取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看起来似乎很完备,自中央号召普法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几十年来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 是相对而言收益甚微。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更加迅速的解决问题,在此我个人有如下建议:
(一)坚持以往的普法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长期坚持,并完善法律救济途径。
各地都在展开普法活动,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效果很好,有些地方却像是形式主义的普法呢?我觉得这跟政府的普法措施是分不开的,据了解很多地方普法就是只喊口号不做实事的,对于这点不足之处,应该加大对普法工作的监督,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提高普法积极性。再者就是法律救济途径,我国法律援助体系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纠纷产生后他们不知道该向谁求助,法律援助工作站类似虚设的机构,没有起过任何作用,对于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大学生志愿“送法下乡”。
现在很流行大学生当村官,因为大学生不但素质高,而且有耐心有热情去做好,正是借助大学生的这些优势,我主张大学生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送法下乡”。原因有三:首先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对农民的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更加了解;其次,从农民的角度考虑,农民们很自然的把大学生当作孩子,没有心机,淳朴善良,由此拉进了关系,大学生在农民眼里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因此信任度就会大大增加;最后大学生志愿下乡,属于自觉行动,要比政府被动接受上级政策进行普法的效率更高。
(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强化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淡薄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传统文化厚重,农民素质低下,所以为了根治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就要从根抓起,从新一代抓起。对于现存的素质低下状况,可以从日常做起,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平时多展开教育交流活动文艺活动等。
(四)执法人员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农民使用法律武器。
法官及执法人员不能忽略与农民的接触,田间地头、农家炕头都是拉进和农民的距离、传播法律的好途径,因此执法人员要时刻以正义标榜,牢记并传授这种思想——法律需要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结语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长期坚持普法道路,理性的分析后现代农村法律意识,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做法律意识引路人,自觉信仰法律,自觉肩负起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参考文献:
1、舒国滢:《法理学导论》,中国政法大学
2、向 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3、郭学峰:《关于我国农村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甘肃政法学院
4、邱庆伶:《关于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报告》
5、郭星华、王平:《中国农村的纠纷与解决途径——关于中国农村法律意识
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
第二篇:培养法律意识
思想政治第六课
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
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
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的将农民法律意识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经济发展;新农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极其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不断的推进农村法制工作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淡漠的,法律对于农民来说是新鲜事物也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农民的思维已经逐渐发生转变。农村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都被打破,农民慢慢的接受新农村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于建设新农村已经农村发展的作用。积极的吸收具有创新性的元素,帮助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法制工作的不断建设,新农村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这有利于农民提供法律意识。但是,通过研究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具体问题。如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文盲人数占14%以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37%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占8%以上,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5%。
(一)农民对法律缺乏充分的认知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现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法制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对法律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还有待加强。
(二)农民对法律缺乏精准的认识、判断
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进行考察中,人们对“法律和人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大约33%的农民认为“法律高于情”,这表明新农村的建设有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新的关键在农民的头脑中产生;21%的农村认为“人情高于法律”,还有45%左右的农民认为这需要看情况,这表明农民逐渐摆脱了陈旧、传统的观念。
三、对农民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一)加强农民对法的认知,树立农民的法律意识
想要改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就需要坚持开展法制工作。通过对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的调查分析,在开展法制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容,所以要对现有的法制现状进行改变。首先,需要站在农村整体发展的角度上,对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初步构建法律在农村中的框架。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借助市场经济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合理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基于此,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经济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也为推动农村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农民法律意识的加强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大力推进以法治国、以发兴农的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教兴农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宪法中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原则,只能加快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让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做到宪法中所说的人人平等。否则,农民不了解法、不懂法,无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实现农民法律地位平等也是空话。宪法给与公民权利的时候,也赋予公民义务,否则这也是空谈。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经济秩序严重混乱,直接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积极的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分支来源于农村市场。《税法》将按照农民的个人所得进行征税。外出打工的人员需要按照个人总收入的百分比进行纳税。此外,如果农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从商的过程中遇到不合理的工商或者税务行为,可以给你控告和投诉,从而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快实现以法兴农的目标,并且可以使得国家的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贾丽.刍议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改善途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王胜坤,韩贞妮.农村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9(35).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
如何通过小学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薄弱的,所以通过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小学时,是知识启蒙阶段,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意外安全事故比较多。因此,重视抓好法制教育非常重要,要从小抓起,从小学抓起。我们身为小学教师如何抓好法制教育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已成为当今热门话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呢?依个人粗浅之见如下:
一、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奠定学生法制认知基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良好的道德水准也是学生具有准确法制认知水平的基础。学校应以“五爱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充分营造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史校风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以学校法制教育为主阵地,切实搞好法制教育。
1、抓住热点,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导向。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校刊、黑板报、系列宣传窗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熏陶教育。同时教师应根据时事热点、校园动态、法律常识、案列分析、名人故事,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促进学生良好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片、图片展,并全面开展观后感写作评比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举行法制讲座,扩大学生法律知识。开展法制讲座,让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在家长会上,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正确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以家庭教育为辅助,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1]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给以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001年,有关机构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1万余人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等。然而,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80.96%的人认为“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有时确实不好办”,42.97%的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买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2]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勤工助学过程中被骗,有的大学生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第二,法制心理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倾向。有些学生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比较欣赏,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第三,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第四,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调查表明,28.4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选定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学生已明确意识到自己法律意识方面的不足,认为自己必须“积极学习法律知识”。[3]这表明,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比较高,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选内容,扩充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首先,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曾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次,通过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再次,在扩充课时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提高教学效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走出课堂,旁听审判,让案例事实说话,会比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讲解更有震撼力。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的神圣与威严。此外,参观监狱、指导学生自己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进行普法宣传。同时,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4、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建设者,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会计104 江超
学号:1080022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