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健康管理及职业病防范“硫化氢中毒”预防与治疗的探讨1_2
职业健康管理及职业病防范
——“硫化氢中毒”预防与治疗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硫化氢毒害性质,中毒预防及其中毒的治疗措施。关键词:职业健康
硫化氢
中毒
据统计,硫化氢中毒在我国职业病急性中毒事故中排第二位,其伤害性强,中毒者非死即伤。可能接触硫化氢的职业有70多种,最常见的中毒情况是由于含硫化氢的废气、废液排放不当、疏通地沟串出、以及设备、管线泄漏时接触所致,我公司硫化氢中毒伤亡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预防硫化氢中毒也是我公司员工不可回避的问题。
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是一种无色有臭蛋样气味的剧毒气体。但浓度极高时却无味。它对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比空气重(比重为1.191),所以易沉积于底部。可溶于水、乙醇、甘油等。在空气中易燃烧,火焰呈兰色,空气中爆炸界限4.3~45.5%,对金属具有腐蚀性,对钢材有强烈氢脆作用。
硫化氢在生产和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如天然气、油田气中都含有它;在炼油、化纤、农药、化肥、硫化染料、橡胶加工、制革、制药、二硫化碳制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也含有它,多种稀有金属冶炼也有硫化氢产生。此外,从事修理下水道,贮粪池的清理工也可能受到硫化氢的危害。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是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人体吸入硫化氢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硫化氢中毒可分为三级,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不同程度的中毒,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别。轻度中毒表现为畏光、流泪、眼刺痛、异物感、流涕、鼻及咽喉灼热感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干性罗音等,此外,还可有轻度头昏、头痛、乏力症状,中度中毒表现为立即出现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可有短暂意识障碍,同时可引起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和眼刺激症状,检查可见肺部干性或湿性罗音,眼结膜充血、水肿等。重度中毒表现为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首先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行动迟钝,继而出现烦躁、意识模糊、呕吐、腹泻、腹痛和抽搐,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在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时,可发生“电击样”中毒,接触者在数秒内突然倒下,呼吸停止。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硫化氢可引起嗅觉减退,以及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一旦发生急性硫化氢中毒,应尽快对中毒者予以如下处理:1.迅速将中毒者移置于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场所,或给予氧气吸人。2.对呼吸微弱者应不断地进行人工呼吸,昏迷者可给加压氧吸人。3.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及维生素C,也可静脉注射10%硫代硫酸钠20—40毫升。4.眼睛出现刺激症状时,以2%的硫酸氢钠冲洗,并用3%硼酸水洗眼,或滴入可滴松。5.对呼吸道刺激症状,可以5%的小苏打水喷雾吸人呼吸道。6.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待呼吸、心跳恢复后,有条件者尽快高压氧治疗,并积极对症治疗。
硫化氢属于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 和其他多数疾病不同,硫化氢中毒职业病一旦发生,常规的治疗甚至手术也只能是延长患者的生命,一般很难根治。所以说,硫化氢中毒职业病的重点是“防”而不是“治”。凡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安全防护设施竣工验收。要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硫化氢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涉及硫化氢中毒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劳动条件,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安装有毒有害气体报警检测仪和标志,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援演练。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各企业要严格执行“三级教育”制度,广泛宣传普及预防中毒事故发生的安全知识,尤其是要抓好从事有害有毒物质操作职工的岗前培训教育,努力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强化主体责任,实行长效管理。各企业要切实掌握本企业内部易产生硫化氢及有害有毒气体(物质)场所的具体状况,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测监控措施和安全生产作业规程及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台帐,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落实有害有毒气体检测措施和事故防范措施,加强作业安全分析和安全告知,实行长效管理,确保万无一失。生产过程应注意设备的密闭和通风,设置自动报警器。硫化氢及含硫的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在疏通阴沟、下水道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应事先尽量通风。进入高浓度场所,应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有明显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心、肝、肾病患者不应从事接触硫化氢作业。硫化氢通常存在于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沉箱、隧道、矿内的水坑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解或腐败的场所,如腌渍地、下水道、污水沟、垃圾堆等。尤其是污水管道疏通、挖地沟等作业。现场急救 救援者必须佩戴个人防护器进入中毒环境抢救出中毒者,尽快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氧。呼吸及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并迅速送往医院。
预防措施:
1.进入有硫化氢的密闭容器、坑、窑、地沟等工作场所,应先采取通风排毒措施,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2.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防毒面具,作业工人腰间缚以救护带或绳子.3.做好互保,要两人以上人员在场,发生异常情况立即救出中毒人员.4.加强对职工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为了有效地预防硫化氢中毒这一职业病,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加强安全监督,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增强事故的防范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篇: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管理制度
浙江@@@@@@@@@@有限公司职业卫生与职
业病预防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我公司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本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台州金纳车桥有限公司的职业病防治活动,本细则所称职业病是指本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危化品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条:本企业所设立的职业病危害场所监测点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均按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内容对照本企业相关职业病因素而定。
第四条:企业各主管为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岗位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程序、操作规程,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部门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五条:办公室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依法参加针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的工伤社会保险,以分散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第六条:本企业实行职业卫生管理监督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体制,职防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职业病危害岗位,职业病防治的基础管理及各项制度法规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七条:本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由各部门主管组成公司级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
第八条: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各主管任副组长,负责本企业职防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依照法律和本企业职防管理细则对本企业内各职业病防治工作及管理,实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办公室负责全公司范围的职防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九条:办公室负责本企业职防工作的基础管理,组织联系相关的体检、监测及评价工作,负责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完善和保管,制定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第十条:各部门负责检查、监督各项职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本部门有效执行。
第三章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本企业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同时应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治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之对方。
第十二条:本企业在录用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岗位工作的员工之前需对要录用者做专项职业健康检查,即岗前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承担。
第十三条: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职业。
第十四条: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安置,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在其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需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有职业病危害岗位调入无职业病危害岗位时也应对其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五条: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市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检查项目由医疗机构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确定,须将员工各时期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建档保管,并有将检查结果告之员工的义务。
第十六条:以上十一至十五条是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劳动用工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病防治条款,凡因违反以上条款所引起的劳动争议,职业病纠纷及因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承担其法律责任。并对部门主要领导处以500元罚款。
第十七条:对有职业病危害岗位,劳保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应确保进行曰常管理和维修,定期对上述设施和设备的性能和效果进行检测,确保正常、灵敏、有效。
第十八条:在大中修设备、设施改造时,要同时大中修或改造改进劳保及职业病防护装置并与主机装备同时投入运行并确保正常有效。
第十九条:劳保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和装置各部门不得擅自拆除、挪用废置不用或随意改装,如需对上述设施、设备装置进行更新或改装,必须经职防领导小组同意,总经理批准,方可进行。
第二十条:为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劳保用品,保护用品应到市卫生部门认证的劳保用品商店或公司家购买。
第二十一条:劳保器具要根据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防护器具性能和防护范围进行正确选用,不准超出防护范围的使用或代用。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领取)、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并应按照劳保用品的使用要求,在使用前和使用中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二十三条:以上十六、二十二条是对有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和个人应采用防护管理的措施,也是职业病防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违反以上所列条款的的主要领导将以100-300元处罚,部门处以500-1000元罚款。
第四章职业卫生监测与员工体检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定时、定点对有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检测及评价,并向员工定期公布检测及评价结果,违反此项条款,不对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评价的,将承担由此产生的职业病全部后果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职防领导小组和各主管对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曰常观测,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不符合标准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报有关职能部门,并做出现场监测报告。
第二十六条:在做好职防监测评价工作的同时要建立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和监查纪录,部门曰常职防工作由部门主管负责,办公室要不定期的进行现场监查,做好职防卫生监查管理,做好职业卫生档案的存档工作。
第二十七条:办公室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条款定期与职业卫生部门取得联系,组织本企业有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进行体检,各部门主管必须做好此项工作的组织落实,否则将对部门或个人处以300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各部门主管要积极配合公司职防工作,按公司职防小组的要求组织好本部门体检工作,做到不遗漏岗位,不遗漏应体检的员工,不遗漏项目。
第二十九条:凡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一年的员工均应参加健康体检,健康体检职防监测及其他有关职业病防治所需的费用均在生产成本中例支。
第三十条:办公室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要建立健全有关其个人的健康档案,主要内容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对于离退或调离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的个人健康档案要封存保管不得遗失,遗失一份处以200元罚款,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后果。
第三篇: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预防培训教案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预防培训教案
煤矿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粉尘、噪声、有毒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病高发的行业,为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消除职业健康安全隐患,强化宣传教育。
第一节
职业危害的概念及防范
一、职业危害、职业病的概念
1、职业危害及因素
职业危害是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从业人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危害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因素(生粉尘和水泥粉尘等),物理因素(风速湿度、温度、噪声、震动等)和生物因素等。
(2)、劳动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劳动时间过长,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个别部位或器管过度紧张,使用工具不符合要求。
2、职业病及其特点
职业病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
(1)、职业病是由职业危害所引起,如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职业病的轻重与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和强度不关。
(2)、大多的职业病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还不能彻底清除疾病,恢复人体健康。
(3)、职业病是人为的疾病,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群体的发病,但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甚至清除职业病。
二、矿山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震动、有害气体、生产性化学毒物、高湿、不良体位劳动等。、职业病主要有粉尘病、噪声聋、局部振动病、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滑束炎等。
1、生产性粉尘
生产粉尘是矿山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凿岩、钻眼、放炮、装膏、转载运输等环节均能生产大量粉尘,作业人员长期在岩尘超标的环境中劳动,可能引起矽肺病。
2、有害气体
井下空气中可能存在过量的CO、CO2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如果不及时加强通风,将其冲淡并带走,就可能造成人员中毒。
3、不良气体条件
井下气候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温差大、温度大、风大,因此,作业人员容易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风湿性关节炎。
4、不良体位
工作面低从事作业人员不能站立劳动,经常跪、蹬在底板上,使局部关节长期受到强烈压迫及摩擦而引起滑束炎,另外,井下从业人员长期弯腰劳动,容易引起腰椎病,井下空间较小,井下从业人员经常磕碰头部,容易引起颈椎病。
5、噪声和振动
生产噪声和振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越来越大,钻机、装载机、破碎机、水泵、局部通风机、放炮等都能产生很大的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听力显著下降,振动可引起局部振动疾病。
三、职业危害的防范
职业危害防范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控制职业危害的源头,即在职业活动中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所谓防治结合就是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防”是职业危害防范的根本途径,目的是不产生职业危害,“治”是职业病发生后保障患者的医疗、康复。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的防范
(1)、指定或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定期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做出评价。(3)、向从业人员告知职业危害因素及应急处理方案。(4)、采取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督促从业人员在劳动中贯彻执行。
(5)、制定职业危害事故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对受到职业危害的人员组织现场抢救,控制职业危害事故的蔓延和扩大。
第二节
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
一、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要求权
1、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责任的权利
2、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权利。
3、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保障职业病待遇的权利。
4、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知情权。
5、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民主管理参与权。
6、具有获得矿山企业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权。
二、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义务
1、履行接受职业病防治的教育培训的义务。
2、履行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义务。
3、履行佩戴使用职业病防治设施的防护用品的义务。
4、履行及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的义务。
第四篇: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目录
职业卫生信息收集与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职业健康监护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职业卫生科学研究
农药生产使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预防 急性职业病和中毒预防控制 职业卫生评价 用语解释 法规文件
9.1 职业卫生信息收集与管理 9.1.1 职业卫生基本资料的收集(1)目的
掌握本辖区职业卫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变化,为制定职业危害控制和相关疾病防治策略、评价职业卫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2)内容
a.本辖区企业总数、企业职工总数;
b.有害作业单位数、从事有害作业人员数;
c.本地区有害作业行业、工种分布和有毒有害原材料的生产使用情况; d.从事有害作业的种类、有害因素名称及接触人数; e.各类有害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定点及浓(强)度;
f.各类有害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覆盖率、合格率按有害因素分类;
g. 作业场所中检测不合格的有害因素的名称、存在浓(强)度超标率、及超标的幅度、超标点(场所)分布情况;
h. 接触职业危害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受检率、年检覆盖率、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检出率、诊断数、患病率等;
i. 职业病患者的个案调查资料等;
j.急性职业中毒、职业病事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 k.工伤及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资料等; l.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
m. 其他有关的职业卫生资料。(3)方法
a. 通过有关部门调查了解; b. 收集汇总资料逐年积累; c.资料档案化:建立目录、统一分类、统一编码、专册登记,便于实现计算机管理。
(4)结果与评价
a. 基础资料齐全、准确、完整;
b. 基础资料的利用情况。(返回页首)9.1.2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1)目的
掌握有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情况、防治工作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内容和方法
a. 指导用人单位建立本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b. 建立目录、统一分类、统一编码、专册登记,及时更新并实现计算机管理;
c. 档案的主要内容
〃 单位名称、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简介,有害因素种类、名称、产生环节、接触人数等;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结果登记;
〃 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登记;
〃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卫生学评价。
d. 档案格式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制定; e. 每年检查核对档案的内容,记录变动的情况。(3)职责分工
a.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职业卫生档案技术规范,并负责培训和指导;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职业卫生档案技术规范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对负责辖区内职业卫生档案的收集、汇总、统计;
c.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内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的建立进行技术指导并负责所辖区内职业卫生档案的收集、汇总、统计、上报。(4)结果与评价
建档率、档案合格率和指导情况。9.2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9.2.1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1)目的
对有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标准的有害因素和其他可能有严重职业危害的因素进行监测,为职业危害评价和治理提供依据。(2)内容与方法
a.依据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企业的委托,在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检)测工作。b.监测类别 〃 系统监测
——对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竣工验收前的测定;现有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大修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测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卫生学鉴定的测定。——测定方法:
对上述对象按不同的有害因素、作业工序、作业时间长短进行测定,对每道工序应有同一点不同时间连续测定至少三次。〃 抽样监测: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定期定点监测:
对作业点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日常的定期定点测定。每个点至少采取一个样品(次);对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个体接触水平监测: 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
应以工种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职工,佩戴个体采样器,每个作业班连续采样不少于4小时。同一工种,仅对一名职工作个体测定,须测定三次;如对三名或三名以上职工作个体测定,则取其个体平均接触水平。——不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 应以工种为单位,对每道工序作业点测定一次,记录每名职工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以下列公式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至少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TWA=C1t1+c2t2+……+cntn=ΣCT/ΣT
t1+t2+……+tn
式中:c1……cn为某工序或某点测定时的有害物质浓度。t1……tn为相应的接触时间(h)。
ΣCT为各工序或各点有害物质浓度与相应接触时间(h)的乘积之总和。(返回页首)ΣT为接触时间之总和。c.监测定点原则 〃监测点是指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操作或定时观察易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点。
〃 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不同工种、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测定点。
〃 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同一工种、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一个测定点。
〃 同一车间,不同有害因素,须分别设测定点。〃 物理因素监测点应根据各自的测试规范要求定点。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点的确定、变更或取消,由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认可。〃 监测点确定后,应绘制测定点方位平面图。d.各类有害因素的监测主要行业工种的选择 ① 粉尘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矽 尘 矿 山
掘进、支柱、爆破、运输、选矿
石粉加工
碎、碾磨、筛选、搬运
玻 璃
破碎、碾磨、配拌料、投料、搬运、窑炉维修
建 材 石料加工
耐火材料
破碎、碾磨、拌料、成型、装出窑、干燥、搬运、维修
铸 造
配砂、拌料、造型、开箱、落砂、清砂、维修
陶瓷和搪瓷
破碎、碾磨、配拌料、成型、干燥、装出窑、搬运
原料:粉碎、碾压、风选、轧弹、混料、筛选
石棉制品
梳纺:梳条、纺线、合股、捻线、打团
编织:制绳、倒线、织布、织带、压型、包装
滑石尘
石棉制品加工各扬尘工种
矿 山
采矿、破粉碎、搬运、干燥、包装、维修
滑石制品
使用滑石粉的各工种
煤 尘 煤 矿
采煤、爆破、煤矿混合、支柱、搬运 送 煤
粉碎、筛选、搬运、维修
发电、焦化、港口装卸 装卸、粉碎
水泥尘 水泥生产
熟料各工种、成品包装
其他尘 略 略
② 毒物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硫化氢 石 油
开采、炼油
硫化物制造
二硫化碳、硫化钠
染料、颜料 硫化染料
人造纤维 喷丝
腌鱼、腌菜、池糟、窑井 疏浚、清理
污水泵站、下水道等
氮氧化物 化工
硝酸制造及硝化反应
冶金、机构 酸洗
电镀 酸洗
矿下开采 硝酸铵爆破
印染 重氮化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染化、制药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生产和使用
印染
使用苯胺染料
氰化物
有机玻璃制造 氰化反应
化工
氢化物制造
合成纤维 丙烯腈制造
金矿
选矿、提取
电镀
含氰电镀
热处理 淬火
汽油 石油
炼油、油罐、油库
胶鞋
粘帮、粘底
有机磷 农药生产
有机磷农药生产、加工、包装
农药销售
运输、贮存、保管
植保
使用有机磷农药
苯、甲苯 苯的制造
石油、焦化的粗苯及精苯作业,苯的人工合成
二甲苯
化工、制药、染料、香料、以苯、甲苯、二甲苯为原料的合成工种
涂料化工及涂装作业 涂料制造及喷油漆
皮鞋行业及橡胶制品 粘胶制造及使用
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生产 焙烧、合成人工纤维及玻璃纸制品 磺化、喷丝
选 矿
选矿剂使用
铅 铅冶炼
冶炼、熔铅、制铅板、制铅线
蓄电池
制铅粉、制铅板
油 漆
防锈漆制造、使用、铐铲
瓦 瓦制造
搪 铅 搪铅
制铅粉
制黑粉、黄彤洲
汞 汞 矿
开采、提炼
汞冶炼 冶炼
采金和镀金 汞齐、提炼
仪 表
汞仪表、温度计、血压计、气压计
灯 管
荧光灯管、紫外线灯管
化 工 触媒
锰 锰 矿
开采、粉碎、精选
锰冶炼 冶炼
锰铁合金 锰铁、锰钢
电焊条 制造
铬 铬铁矿 开采
铬冶炼 冶炼
铬合金
铬铁、铬钢
电 镀 镀铬
颜 料 铬酸盐
皮 革 鞣皮
砷 砷 矿
开采、冶炼、焙烧
皮 毛 防腐剂
制药及药物使用
杀虫剂、杀鼠剂制造及使用
镉 镉合金 冶炼合金
电 镀 镀镉极板
镍镉电池
三硝基甲苯 炸 药
三硝基甲苯生粉碎、过筛、配料、包装
其他毒物 略 略
③ 高温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高 温 冶 金
烧结、炼铁、炼焦、有色金属冶炼
机 械
铸造、锻造、热处理
陶 瓷 炉窑
玻 璃
炉窑、拨板、吹泡、灯工
搪 瓷 搪烧炉
砖、瓦及耐火材料 装出窑
锅 炉 司 炉
纺 织
烧毛、漂印染、烫整
缫 丝 煮?
造 纸
煮浆、烘干
橡 胶 硫化
④ 噪声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噪声 机 械
风铲、铆钉、锻造、空压机、振动机、发动机试验、鼓风机
木 材
电刨、电锯
冶 金
风铲、风镐、锻造、高炉、炼钢炉、空压机、鼓风机
风铲、风镐、凿岩机、粉碎机、鼓风机、空压机
采 矿
铆钉、发动机试验
飞机制造 织造、针织
纺 织 锅炉排气
供 热
柴油机、轮机舱、铆钉、风铲
船 舶
⑤ 局部振动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局部振动 机 械
风铲、型砂捣固、砂轮、铜管伸拨
造 船
铆钉、砂轮、风铲
采 矿 凿岩
工程建筑 振捣
林 业 划木
⑥ 微波 有害因素名称 行 业 工 种
微波
广播电视 发 射
通讯、气象 雷达通讯
木 材 加热干燥 纸张
加热干燥
药 材 加热干燥
皮 革 加热干燥
食 品 加热干燥
9.2.2 意外伤害监测(1)目的
掌握意外事故发生的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返回页首)(2)内容和方法
a.掌握辖区内工伤和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开展工伤和意外事故的登记、报告、建档;
b.通过对事故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各个环节; c.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找出事故的危险因素;
d.掌握辖区内工伤和意外事故对职工健康的影响程度;
e.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和控制工伤及意外事故的对策建议。(3)结果与评价 a.漏报率、建档率;
b.事故发生原因的查明率; c.文书档案的质量。9.2.3 职业相关疾病监测(1)目的
通过监测,掌握主要的职业相关疾病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内容和方法
a.掌握各行业工种疾病的发生情况;
b.确定影响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相关疾病; c.寻找职业相关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d.掌握主要职业相关疾病对职工健康的影响程度;
e.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防职业相关疾病的对策建议。(3)结果与评价
a.监测资料的完整性;
b.主要职业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查明情况; c.文书档案的质量。〖HT4”H〗
9.3 职业健康监护 9.3.1 职业健康检查(1)目的
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及职业危害、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2)内容 a.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了解从业者上岗前健康状况和鉴定是否有职业禁忌证。职业禁忌证按国家颁布的有关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及职业健康检查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b. 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监护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性危害和职业病。对检出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名单应通知劳动者和受检单位,向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卫生单位申请诊断。
c. 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确定在有害作业岗位终结时,是否有相应的职业危害或职业病,以明确法律责任。检查结果报送受检者所在单位,存入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并告知受检者本人。(3)方法
a.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方法执行职业健康检查技术规范及地方的有关细则。体检完毕后,应按规定给受检单位出具检查结果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获得资质认可的职业健康检查单位进行体检,并应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4)健康检查频次
按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执行。(5)职责分工
a.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职业健康检查管理的有关技术规范,并负责培训和指导; b.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资质认可的项目范围内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对获得资质认可的职业健康检查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和质量控制。
c.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项目范围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6)结果与评价
a. 各类体检单位数、人数,定期体检的受检率;
b. 体检工作规范率,档案文书合格率;
c. 职业禁忌证检出率、疑似职业病和确诊职业病检出率、患病率。9.3.2 职业病诊断管理(1)目的
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其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做到职业病规范诊断和处理。(2)内容和方法
a. 职业病诊断应按国家《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b. 职业病诊断实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和集体诊断的原则。
c. 从事职业病的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并取得资质认可证。
d. 诊断单位应向患者单位及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报送确诊的诊断结果及名单。
e. 职业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及劳动能力鉴定按《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劳动能力鉴定规范》、《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执行。
f. 职业病患者的定期复查。地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本辖区职业病患者的定期复查和再确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协助本辖区内有职业病患者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患者的定期复查和再确认。(3)结果与评价
a. 职业病诊断、处理情况;
b. 职业病复查与再确认情况。(返回页首)9.3.3 职业病统计报告(1)目的
及时、准确地掌握本辖区职业病发生和发展趋势。为识别、评价、控制职业危害提供科学依据。(2)内容
a. 职业病报告范围,按《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b.职业病报告实行以地方为主,逐级上报的办法;
c. 职业病统计报告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统计报表(卡)进行统计报告; d. 急性职业病职报卡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向患者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出。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立即电话报告;
e. 职业病统计报告资料的管理:根据《职业病报告办法》逐级填报《职业病季报表》、《尘肺病年报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有害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年报表》、《职业病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并做好统计分析和整理归档。
(3)结果与评价
a. 漏报率、准确率、及时率; b. 报告资料利用与管理情况。
9.3.4 工伤和职业病患者致残程度鉴定及劳动能力评定(1)目的
通过工伤和职业病患者致残程度鉴定及劳动能力评定,为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提供依据。(2)内容和方法
a.参与工伤和职业病患者致残程度鉴定及劳动能力评定和管理;
b.提供工伤和职业病致残患者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现场监测资料; c.掌握辖区内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及劳动能力评定的基本情况;
d.定期对积累的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鉴定和评定质量及调整相关的技术标准提供依据。(3)结果与评价
a.职业病致残情况的掌握情况; b.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c.鉴定和评定的满意度。9.3.5 职业病患者随访(1)目的
了解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情况,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2)内容和方法 a.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掌握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情况; b.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c.为患者提供治疗和康复信息或指导;
d.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寻求医疗援助。(3)结果与评价 a.随访率;
b.随访资料的完整性; c.文书档案的质量。
9.4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9.4.1 职业卫生健康教育(1)目的
提高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2)内容
a. 组织企业领导、生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有关职业卫生安全标准,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b. 指导企业结合各工种接触不同有害因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教育,使职工掌握相应的职业危害、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等。(3)方法
a. 对企业领导、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卫生干部和工人等分层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
b. 对劳动组织、劳动与休息时间、劳动强度(体力的、脑力的)合理安排,减轻工作紧张(精神、器官)程度、预防疲劳、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能力等进行卫生学指导,以促进健康。(4)结果与评价
a. 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会议或接受培训的人次; b. 有关培训教育记录; c. 职业卫生培训效果。9.4.2 企业健康促进(1)目的
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促进活动,指导职工消除其心理、社会和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改进职工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和方式,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预防和降低职业病、传染病、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强职工体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返回页首)(2)内容
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a. 建立并健全健康工作场所的政策;
b. 督导组织机构的发展;
c. 建立教育和培训制度;
d.加强工作场所环境的监测与整治;
e. 开展健康服务;
f. 参与社区、家庭的健康促进。(3)方法 a. 按企业健康促进五要素:组织发展、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员工保健、改善环境、卫生服务的要求开展工作;
b. 健康促进评价分为方案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4)结果与评价 a. 计划完成数;
b. 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 c. 职工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d.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情况。9.5 职业卫生科学研究 9.5.1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1)目的
对职业卫生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急性职业中毒、职业病、意外伤害事故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评估职业病发生和发展、职业卫生状况、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原则及要点
〃 选点、抽样要有代表性、随机性;
〃 必要时设立实验(观察)组与对照组;
〃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要符合国家制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规范的要求,并收集历年监测资料;
〃 选择接触人群针对性强的生物学指标(生理的、心理的、生化的、物理的、病理的、分子生物学的等)进行检测。
〃 资料的统计分析
——资料要完整;
——剔除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资料(数据);
——制定资料的整理表与统计表; ——数据间的比较要做统计学处理。
〃 调查报告的撰写要点
——目的;
——前言;
——内容和方法; ——结果;
——分析和讨论;
——结论(或总结、结语);
——摘要。
b. 程序
〃 确定调查研究题目;
〃 查阅收集调查项目有关的文献资料; 〃 编制调查项目计划任务书; 〃 选择调查对象和现场; 〃 制定调查研究内容;
〃 确定调查研究指标及有关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 确定工作进度; 〃 落实必需经费; 〃 进行阶段性评估和小结; 〃 提出总结报告。9.5.2 职业卫生学研究(1)目的
解决职业卫生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为制订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推动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2)主要内容
a. 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机理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b. 有关卫生标准、技术规范,职业危害评价方法、标准的研究; c. 职业性有害因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d.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范化治疗的研究; e.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开发与研究等;
f. 新技术、新方法在职业卫生科研、预防、技术服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返回页首)g. 有关职业危害、职业病、职业相关疾病控制干预措施的研究。
h.职业危害因素及不良工作因素(脑力负荷强度、体力负荷强度、精神/器官紧张、工作时间、工作/休息交替、轮班/夜班、搬运/运输、强迫工作体位、单调作业、心理因素等)与职业相关疾病的相关性、发病条件、机理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i. 有关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及特殊作业工种工效学准则的研究。j.职 业健康促进干预措施的研究。(3)结果与评价
a. 调研的课题数、完成数、鉴定数;
b. 调研的报告质量和利用情况。9.6 农药生产使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预防(1)目的
预防和控制农药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危害。(2)内容与方法
a. 对农药生产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监测和卫生学评价;
b. 开展农药的成分分析及毒性、安全性评价,评价程序及方法详见《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c. 对农药生产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d. 对农药生产、使用过程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进行技术指导;
e. 农药生产使用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f. 医疗与急救,见第19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3)结果与评价
a.农药监测和卫生评价的数量和结果;
b. 职业健康检查的数量和结果;
c. 宣传、培训、技术指导资料和效果。9.7 急性职业病和中毒预防控制(1)目的
查明引起急性职业病和中毒的原因,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使其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内容 a.了解事故发生的各个环节(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b.通过对事故现场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检测与采样分析,力求迅速判断毒物种类、逸散数量等; c.分析事故发生原因;
d.事故危害程度调查,了解中毒人数及其病伤程度及预后; e.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对策建议。(3)急性职业病和中毒事故调查的程序
a.接到急性中毒事故报告应尽快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b.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c.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变化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d.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空气中的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e.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及《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并填报;
f.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事故处理机构。
(4)结果与评价
a. 调查的项目数;
b. 调查报告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c. 文书档案合格率。9.8 职业卫生评价
9.8.1 有害作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1)目的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防患于未然。(2)主要内容
a. 厂址选择;(返回页首)b. 总平面布臵; c. 车间或部门布局; d.职业危害接触水平; e. 卫生防护设施
〃 防尘、防毒措施; 〃 防暑、防寒措施; 〃 噪声、振动防护措施; 〃 非电离辐射防护措施; 〃 采光、照明措施;
〃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用品及应急处理设施);
f. 辅助设施:休息室、卫生间、淋浴、冲眼器等设施配臵使用情况;
g. 组织管理措施:职业卫生组织机构、人员配臵、管理制度、培训计划等; h. 应急救援: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设施及急救药物等。(3)方法
a.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进行;
b. 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阶段,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验收管理办法》进行职业卫生验收检测与评价;
c. 建设项目的预评价由获得相应资质的省、地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4)结果与评价
a. 评价的建设项目数; b. 评价报告的质量;
c. 预评价报告档案文书合格率。
9.8.2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职业危害因素测试评价(1)目的
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测试评价。(2)主要内容
a. 工艺流程;
b.平面布臵(总平面及工作场所布局);
c. 生产原材料;
d. 防护措施及其防护效果;
e. 劳动者健康状况;
f. 其他需要评价的内容。(3)方法
a.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验收管理办法》、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检测和检验方法,进行现场采样、分析和卫生学评价;
b.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职业危害因素测试评价由获得相应资质的省、地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4)结果与评价 a.项目评价数量; b. 评价工作规范率; c. 档案文书合格率。
9.8.3 化学品毒性鉴定及安全性评价(1)目的
了解化学品的毒性和对机体的影响,为预测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订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2)方法
a. 化学品毒性鉴定按《化学品毒性鉴定规范》执行;
b. 安全性评价
〃 程序
——危害认定:收集国内外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或动物的不良作用。
——剂量——反应评估:确定剂量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接触评估:不同条件下目前接触及预期接触情况。
——安全性评定:获得接触人群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良作用可能出现的反应率。
〃 方法:参见有关安全性评定规范。c. 化学品毒性鉴定及安全性评价由获得相应资质的省、地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3)结果与评价 a. 评价数量;
b. 评价报告的质量; c. 评价报告档案合格率。
9.8.4 个体防护用品防护效果评价(返回页首)(1)目的
以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为依据,对个体防护用品和卫生防护工程技术设施效果作出评价,保护职业人群健康。(2)方法
a.呼吸防护器的卫生学评价;
b.防噪声耳塞和耳罩的卫生学评价;
c.微波防护眼镜及防护服装的卫生学评价;
d.防紫外线、红外线眼镜的卫生学评价;
e 防高温服及用品的卫生学评价。
详细方法按《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f.个体防护用品防护效果评价由获得相应资质的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3)结果与评价 a.评价数;
b.评价工作质量; c.评价档案合格率。
9.8.5 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效果评价(1)目的
(2)内容与方法
a.防尘技术措施:除尘器效率的计算 〃 重量法: 〃 浓度法:
——防毒技术措施
防护指数=
采取措施后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采取措施前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防护微波、高频技术设施 衰减分贝(dB)=
20lg屏蔽后漏能强度(μw/cm2)
屏蔽前漏能强度(μw/cm2)——防噪声、振动设施
降噪(或减振)值=采取措施前强度(dB)-采取措施后强度(dB)
——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效果评价由获得相应资质的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4)结果与评价 a.评价数;
b.评价工作质量; c.评价档案合格率。9.8.6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1)目的
对职业健康监护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改进和提高健康监护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化学的、粉尘、物理的、生物的)检测结果评价;
b.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价;
c.职业病和职业中毒检出结果评价; d.防护措施效果评价。(3)结果与评价
a.资料的完整性;
b.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c.文书档案的质量。9.9 用语解释
(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被纳入国家职业病名单的疾病。(2)职业相关疾病:职业有害因素及不良工作因素引起操作者高发的常见病或多发病。
(3)预评价: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进行的有关职业卫生内容的评价。
(4)危险度评价:综合毒理学、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认定和评价,估算和推断它在多大剂量(浓度)和何种条件下可能构成对接触者的损害,探讨其损害性质,并估测其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的概率和程度。9.10 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1987)国发105号(返回页首)(3)《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 卫生部、农牧业部(87)卫防字第31号
(4)《农村农药中毒卫生管理办法(试行)》 卫生部(88)卫防字第73号(5)《职业病报告办法》 卫生部(88)卫防字第70号(6)《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 卫生部(84)卫防字第16号
(7)《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卫生部(87)卫防字第60号(8)《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 卫生部卫监发(1997)第60号(9)《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卫生部1995(10)《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 GB11502-11515-89等
(11)TJ36-79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及相关卫生标准GB8773~16250(12)《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5-89(13)《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6-89(14)《作业场所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7-89(15)《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GB16203-1996(16)《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 1979(17)《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GB/T1618-1996(18)《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 卫生部1994(19)《化学品毒性鉴定规范》 卫生部2000(20)《农药安全性毒物学评价程序》 卫生部、农业部1991(21)《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采样规范》 WS1-1996(22)测试规范
(2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2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 GB47547-84(2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26)《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27)《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4702(28)《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7-89(29)《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5-89(30)《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6-89(3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3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3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87(34)《工业企业采矿设计标准》 GB50033(3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36)《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11564-11666(37)《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 GB104034(3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9-85(39)《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40)《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86(41)《高温作业分级》 GB/T4200-1997(42)《噪声作业分级》 LD80-1995(4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3869-1997(返回页首)
第五篇:职业健康管理及措施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1.1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车间、部门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3 定义
3.1职业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
3.2 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名单的疾病。
4机构设置
公司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主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车间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组员;安全环保部和人力资源部为职业卫生的日常管理机构。
5职责
5.1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职责:
5.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将此工作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5.1.2审定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并定期监督检查方案的落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关系协调、所需资金落实等问题。
5.2安全环保部职责:
5.2.1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5.2.2确定公司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协助烟台市工业卫生监测站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对超标场所,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监督整改。5.2.3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企业劳动卫生档案的建立工作; 5.2.4负责组织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查体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工作;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工办理《职业健康监护证》;
5.2.5负责组织进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5.2.6 负责在职员工职业病档案的归档工作。
5.2.7会同人力资源部联合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工作,普及和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3人力资源部职责
5.3.1负责新入厂员工上岗前的健康查体和员工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查体工作。5.3.2负责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5.3.3负责退休退养职工的职业病管理工作。5.4各单位(各车间、部门、合作合资公司)职责 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预防工作。6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6.1安全环保部根据公司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如实地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6.2申报的主要内容有: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防护(防尘、防毒、防噪)管理制度; 7.1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7.1.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力;
7.1.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的权力; 7.1.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权力;
7.1.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的权力;
7.1.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力; 7.1.6有权拒绝违章指挥、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权力; 7.1.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权力。
7.2 尘、毒、噪场所规定
接触石棉绒场所,生产、储存、使用氯气场所,产生酸、碱雾场所,产生噪音的场所。
7.3职业防护(防尘、防毒、防噪)7.3.1 预防措施
7.3.1.1对存在尘、毒等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卫生预评价。卫生预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的卫生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验收中对卫生防护设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7.3.1.2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有防尘防毒设施,实行“三同时”管理,即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产使用。
7.3.1.3要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防尘、防毒、防噪规划,并纳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长远规划,逐步消除尘、毒、噪危害。
7.3.1.4进入有毒有害岗位作业人员,必须事先进行防毒知识教育,掌握有毒物质的毒性、中毒急救互救知识、防护器材的使用知识,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7.3.2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7.3.2.1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7.3.2.2对作业场所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7.3.2.3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7.3.2.4若改变产品原材料或工艺流程,可能使尘毒等危害增加者,要采取可靠的预防性措施,按照变更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7.3.2.5防尘防毒设施,必须加强维修管理,确保完好和有效运转。7.3.2.6对尘毒危害严重、测定超过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应当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理。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3.2.7要认真做好防尘、防毒、防噪声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尘、毒、噪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7.3.2.8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7.3.2.9为接触尘、毒、噪等有害因素的员工配备适宜有效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使用。
7.3.2.10在具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或化学烧伤危险的场所应设冲洗设施。7.3.3 职业卫生管理
7.3.3.1 必须贯彻执行有关保护妇女的劳动法规,安排工作要充分考虑妇女的生理特点。
7.3.3.2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工作场所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7.3.3.3对疑似职业病的员工需要上报职防机构诊治的,由安全环保部和人力资源部和人力资源部提供职业接触史和现场职业卫生情况,到具有职业病诊疗资格的职防部门进行检查、诊断。
7.3.3.4对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医学监护,包括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在岗时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及退休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没有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员工不得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不得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7.3.3.5工作场所发生危害员工健康的紧急情况,应立即组织该场所的员工进行应急职业性健康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3.3.6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要制定出相应的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专兼职安全卫生管理人员严格监督岗位操作人员按章操作。
7.3.3.7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应设置有毒有害因素告示牌,注明岗位名称、有毒有害因素名称、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监测结果、预防措施等。
7.3.3.8除按要求对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进行报告外,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书面现场调查报告书,报告书内应有分析、有结论、有改进措施。7.3.3.9定期进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培训和实际演练,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程序实施现场救援。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8.1人力资源部进行检测的项目为作业场所毒物(氯气)指标和噪声指标,检测点的分布见氯碱公司危害因素分布表,检测频次为每月一次。
8.2卫生监督部门对公司确定的危害因素分布点进行监测,监测频次每半年一次。
8.3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时,安全环保部与超标单位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立即整改。
8.4安全环保部和人力资源部建立企业劳动卫生档案,并保存工业卫生监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