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音乐中培养创造思维
浅析如何从音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梁艳
摘要: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智力资源,而在音乐的本身,其自始至终都蕴涵着无尽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理念,手段与方法。进而通过音乐的途径来激发潜存在人们本质中的创造天性,挖掘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深层功效。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音乐思维;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科学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已经成为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第一需要。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音乐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又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而在音乐中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造与创造性思维
1.创造力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力?在心理界存在着争议。目前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1]
有关于创造力的产物必须是新颖的,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在高度活跃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创造力高的人,其心智活动少阻滞,思维流畅,变通性较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之所以创造具有较大的能量,其根本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思想,寻求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2]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为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既有发散思维又有收敛思维,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很多的创造往往是在长时间思维高度集中后,在思想放松的一瞬间突然出现,我们通常吧这种现象称为灵感。因此,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发散与收敛相结合的过程,是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的产物。创造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主要还体现着一些思维特征,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以及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求异性是相对于求同性而言的,主要是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突出思维的独立性,属于一种逆向思维,在常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去发现和寻找存在的可能性。创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更需要调动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生理,心理等功能,从而使一切积极的心理品质处于最佳状态。这也正是创造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表现。思维结构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思路会及时的转换变通,既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对象物,也可以及时的放弃旧的无效的方法,继而转向新的,有效的措施。创造往往来自突然出现的灵感!这足以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在时间上存在的突发性。创造性思维通常以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符号,模型和图示等,准确流畅并且有效地表达思维结果,以最快速度的方式向社会展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首创权。
3.创造性思维的实质
创造性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
有选择就有放弃。选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事。做好一件事,干好一项工作,如何选择最佳最有效的方案至关重要。选择是创造得以开展的第一要素,只有选择了有价值的,符合要求的,与创造活动相一致的其他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地创造。突破的核心是求新,是新的假设,新的方案,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成果的萌发和显现,是打破常规,寻找新的出路。重新建构是在选择与突破的前提下,有效的抓住新的东西,建构新的思维框架。选择,突破与重新构建三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人皆有之,但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就应重视,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二、音乐与创造性思维
人类为了追求美才创造世界!这是马克思说过的。然而,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音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音乐与创造性思维有何联系?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运用,音乐又能发挥怎样的效应呢?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我的很多创造发明都来自于音乐的启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3] 音乐把人类最敏感的声音塑造成了具有丰富表情意义的音响,也把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世界描述的活灵活现。随着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处处充满着人类的劳动成果,充满了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结晶。这让我联想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以说,没有人类就不可能有音乐的产生,没有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不可能有音乐如此灿烂辉煌的今天。相反的,如果没有音乐,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就不会如此的腾跃而辉煌,人类的思维也不会如此的富有而活跃。由此可见,音乐与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生同息,同荣并举。因此,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音乐的创造性表现手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从中掌握构建美,创造美的知识与技能!艺术中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性思维,艺术就没有生命和价值,同样,创造中也渗透着艺术。
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音乐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音乐中充满了创造的本体与实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从中体验并逐步领悟出灵感和意念,从而触发并激活潜存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能量,因此,应当明确,通过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和促进创造性思维
1.用音乐来触发对生命的重新感悟,唤醒对情感的全新体验,拓展对智慧的多维视角
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促使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人类主体的创造力变成了普遍被关注的焦点。音乐是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由主题动机不断以不同的手法演绎和发展,经过各种音响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后,展示给听众的则是一个生动的具有活力的声音。这期间经历了一个由意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音形象的创造历程,同时,也是作曲家情感的真实写照。对音乐的欣赏,看是有可能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但当深入音乐,理解音乐时,一种活灵活现的体悟和其所带来的感觉便会引发全身心的震颤,继而不由自主的触发对生命的重新感悟。当然,这其中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沟通,需要心与音响之间发生共鸣。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的生命形式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这些特征都可以在艺术形式中相应的找到,这就足以说明艺术与生命之间有同构关系。[4]当我们精神出现萎靡不振时,党对人生失去信念时,聆听音乐,用它抹去伤痛,在人生一片坦途时,也可以欣赏音乐,唤起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奋发向上的斗志。
我们可以对一种景色,一幅画或是一个场面视而不见,但是对声音却不可能听而不闻,尤其是动听的旋律,这正是音乐又是之所在,你身在其中就必然会接受它的洗礼。好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共鸣,进而唤起一种超越理性意识的震撼是的互动,它对人的听觉器官会产生一种还想听的诱惑作用,这种欲望不仅仅是听觉器官的生理需求,它已经渗透了精神的愿望和情感的需求,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任音乐来触动心弦,任音乐来融化情感,最终在音乐的熏陶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感情世界。正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所说:“音乐使人从内心感到透彻,音乐也是人最终和最后的避难所。艺术的美也正如自然的美一样,往往是不可言喻的。”[5]
音乐是创造的艺术,学习音乐不单单是为了掌握一些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潜存在其内部的创造性意识趋向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手法。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音乐结构的流动性,以及音乐内涵指向的暗示性都使音乐存在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和较多的可能性,不同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就不同,也总能唤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中潺潺的流水,鸣唱的鸟叫,轰隆的雷声,以及雨后的欢境,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一旋律,不同的人演奏,效果也是不同的,这说明人文因素的介入,已经形成了音乐的反应作用。而听着通过已经形成一定意义的音响感受,经过视听的的感觉以及声像的切换,又产生不同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联想,进而引起全身心的反应。这是一个思维器官全方位的主动作用。据报道,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斯彻宣布了她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天《今日美国》就以“音乐课可以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作了报道。在报中提醒家长们注意:如果每周的音乐课尚未将你的孩子变成小伯恩斯坦的话他至少可以点燃一名未来的居里夫人或是伽利略的天才之光。[6]
2.聆听欣赏音乐,通过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音乐可以激发并弥漫强化大脑中的兴奋灶,唤起和调动某种记忆,从而能够使人的系统活动实现白热化的效能。反复欣赏音乐,是由感性听觉到理性感悟的发展递进过程。同样的一首音乐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切身去体会,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逐步把这感受清晰化意境化。反复欣赏的过程,就是对音乐逐步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听得多了,耳就熟了,自然为理解音乐和接受音乐奠定了基础。所以,只有投入的反复的欣赏音乐,才能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心理体验。
聆听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音乐”“欣赏音乐”以及“鉴赏音乐”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同时也是音乐接受者客体思维中创造性意识的逐渐启动,扩散及延伸深化的过程。
3.理解表现音乐,通过深入音乐提升自我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占重要位置。,表现不仅是自我情感的有意识反应和流露,也是感知音乐内涵,展示音乐技巧,演绎音乐情节的有效途径,学会音乐表现的理智心智和才智,才能全方位的掌握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本质。然而,敢不敢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胆量问题,它还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和技艺的问题。音乐是人类心声的自然流露,它是不同于语言的另类信息表露。音乐的技巧及其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表情的需要就有了表现的意愿,有了表现的意愿就会主动去寻找表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也就有了主动学习技巧的动力。音乐表现的最终是为了表现音乐,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是演绎自己的心声。
4.通过创造编织音乐,用音乐的语言去抒发感情
音乐是创造的艺术,音律是有限的,但是创编的音乐却是无限的。只要有心去创造性的实践探索组合求新,就能编织出发自于内心的情感声音。音乐史心声的表露,旋律是情感的释放,只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就能获得自身情感的自然升华。在大胆的进行音符间的相互组合过程中,关键还需要用智慧去作出判断和选择,以筛选出更符合自己创作意愿的音符组合来。音符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流露,是创造力的显现,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主题内心世界的表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
5.坚定学习音乐的信心
每个人自身都具有多种潜在的先天智力,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就音乐这一学科来说,音乐节奏智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尽管这种智力因人存在着差异,但是都具备学习音乐的先天性条件,每个人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在智力和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只要敢于自身的音乐素质,勤于发掘潜在的音乐才能,大胆展示自我,便会逐步进入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部人事司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宋学军.世界音乐名家名曲名片[J].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6]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nalyses how to Creative thinking from music
Liang Yan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for tal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but als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in the music itself, its beginning to end, implies a sense of endles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deas, means and methods.Way through the music and then potential exists to stimulate the creation of one essence of nature, dig deep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effect.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musical thinking;creativity
第二篇:美术教学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法、知识传授上,弱化了对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美术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探究情景,开启“创新”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一个渗透着教育意图,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这是培养儿童美术创作灵性的有效途径。
(一)以生活展现情景,提高主动观察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我引导学生体验“以情感为纽带”的美的生活情景,激发其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祖国山河的自然美,在社会交往中辨析真善美,在生活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知识深刻、严谨的美,并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也是绘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有目的的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目的有层次的主动观察,并引导其说出明暗、颜色、构图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二)以作品再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教学中我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儿童的潜能,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利用身边易找的资料,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开展美术活动。用毛线、棉花等作他们喜欢的食品、人物、卡通造型;让他们尽情地摆姿势做模型(九册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由描绘树林中的阳光、高高的青松(五册教学内容);让他们随意勾勒心中的游乐园,充满欢乐地去做手影(三册教学内容)„„在广泛的“写意”过程中去搜索生活中的镜头,去尝试创作,去再现生活,突现鲜活的个性。“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出来,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动力。”
(三)用游戏体会情景,培养美术创造力
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特点,适当设计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为同学画像”时,我提出的要求是为同学拍照,要拍得像,并进行“十佳小摄影”评选,然后把作品送给同伴作纪念,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这时我借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怎样把照片拍得最像(写生方法)。他们都会在趣味性极浓的写生
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结果作品都十分形象。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当美术活动能满足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直接和间接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时,他们对美术也愈感兴趣,创造的动力也会愈加强劲。教学中亦可“借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等为学生铺展一个充分的、自主的、全面的探究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的审美感受及时得到宣泄,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领悟美、追求美提供条件。
二、在观景中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是“小黑板上一画,课堂上一挂,学生则依照葫芦画瓢”开始分级分部分得进行黑板旅行,学生逐渐养成了“吃现成饭”的习惯。此种教学法非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难以发现尖子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学生的业余作品《月亮船》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作品虽然稚气、不成章法,但天真活泼,充满生机,富有想象力,我把它带进课堂进行讨论、点拨,后成为地级获奖作品。事后,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对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把课堂教学改为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欣赏、想象。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把握物象特征,让他们边谈、边议、边描绘,使其大胆地说,畅快地谈、尽情地议。在情景交融中激发起绘画兴趣,完善认知结构。当他们把记忆、想象、添画、着色融为一体时,在适时指导,就可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第二册美术课本《小白鹅,水上游》一课教学中,我摆脱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学生命题、教师添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出题,他画了一个长方形,我就用彩笔给添画成一幢漂亮、高大的楼房。另一名学生画了一个椭圆。我给添画上头、颈,竟成了一只昂首高歌、神气十足的小白鹅,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黑板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绘画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我抓住时机给他们讲述鹅身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及其画法和注意事项,并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鹅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在水中有那些有趣的动作?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完成了《小白鹅,水上游》一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并以小白鹅为主题引导他们在画面上画出多种动态的小白鹅,并添画上蓬松的水草和摇曳的水浮莲。还根据鹅的基本画法启发学生动脑画出一只只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小鸟,落在树杈,有的嬉戏、有的觅食、有的小憩、有的高歌,并且添画上了茂盛的树叶和累累果实,颜色绚丽多彩,可谓五彩斑斓,充满情趣。
四、在游戏中重视尖子生的培养
往年的美术教学,作业不交不看,不评不议,“好、中、差”一锅煮。如今,我更新教学方法,狠抓作业讲评,增加了中外美术欣赏课和造型课的教学,结合第二课堂活动,以游戏方式让他
们对各种姿态进行观察与模仿。认真构思,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他们创作的泥塑《唐赛儿》形象逼真、色彩艳丽、英姿勃勃;棉絮粘贴《小白兔拔萝卜》活灵活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同时注重对尖子生的指导与培养,让他们“结对子,一帮一”,使美术教学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和学生,设计新颖教法,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探究,自由时间,他们才会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绘画兴趣,形成绘画技能,才会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美术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在创造中发现美,实现对美的追求。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肥城市仪阳乡京城希望小学
刘光明 王庆富
第三篇: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上研究的状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总体上还是实践重于研究。日本产生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这首先是源自创始人铃木对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白痴,如果采用类似母语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其学习乐器,都会成为音乐家,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铃木的成功实践最终证明了他的假设的正确。这一流派对国际上器乐教学的影响教大。
产生于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大量采用音条打击乐器,综合歌谣、舞蹈等因素,并吸收了瑞士的雅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中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此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
爵士乐原本是美国的一种器乐体裁,由于其十分突出演奏中的即兴部分,因此在美国,音乐教育家们十分看重爵士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的功能,遂将爵士乐演变成一种教学法——爵士乐教学法。
美国很重视器乐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器乐教学理念。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在他们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提到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这是一段非常闪光的文字。对于我们开展《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我国城乡学校的实际,探索有关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主要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器乐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它使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大增,这包含对学生音乐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思维的提高等方面,由此会带来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因而,我们认为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不难认为:尽管器乐教学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某种标志。
器乐教学实验的开展,必将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建设的过程,我们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超前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重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二)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界定:
我们将研究领域界定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研究。
理论假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则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2、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四)研究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器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该实验,提高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为深化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学生发展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个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器乐教学实验的意义已远远不是器乐本身了,我们可将它视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上我们本着“避开别人”和“避开自己”的原则,找准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切入点来开展实验。对于以往我们自己已经研究过的或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某些问题,就不作研究或不作重点研究,而重点选择“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这一较新的角度来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课题组的探索可望满足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迫切需要。也能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期望填补一些理论空白,从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添砖加瓦。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湖北省重点课题《湖北省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实验报告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评为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被收入由清华大学、北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精典》一书。
2、全国95重点课题湖北省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2000年12月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中央教科所实验文集。
3、湖北省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宣读,《音乐生活》杂志和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发表。
五、实验原则
(一)音乐审美观照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实验中必须把音乐的实践与审美观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观照之中,进行器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乐曲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并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立足于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在技能和音乐实践中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
(四)寓教于乐原则
在器乐教学中要通过优美感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器乐教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即使是练习一首合奏曲,也应该注意对速度、力度、音色各要素严格要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分散中求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
六、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历时三学年。
(二)实验对象
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挑选若干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三)实验控制条件
可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亦可以不设定平行对照班。
(四)重要观点:
1、我们认为进行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应脱离实际。通过实验,分别研究出具有农村特色和城市特色的器乐教学方法与途径。
2、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的“度”。
(五)实验过程
该项试实验历经三年,每年为一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深化、发展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七、成果形式
(一)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研究论文;
(三)器乐教学法专著。
八、本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朱则平
副组长:吴锐淼、李同全、韩 宏、李 东
核心成员: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名单另附)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美]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连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八三年版。
2、《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管建华著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九二年出版。
4、《智能的结构》[美]H·加德纳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九零年九月出版。
5《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8、《中小学器乐教学法》丁存麟、朱则平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9、《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景英 李天鹰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10、《创造性教育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版。
11、《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王雄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2、《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张奇等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3、《创造力测评与创造方法》雷雳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4、《青少年学作曲》龚耀年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版。
1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6、《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7、《当代音乐教育》[美]麦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
乔晓冬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18、《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版。
19、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刘沛译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发表。
20、《音乐科教学研究》张统星著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
1980年9月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组
2005年9月26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这五部分组成,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进而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几个部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发音符号。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学生好奇的角度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把死字母教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实物教具帮追记忆。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选择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获得感知产生形象性记忆。
充分利用插图、图片、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小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的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多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插图、图片、卡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拼音字母的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采取编小故事,口诀的方法帮助记忆。哟正确无误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记住字形并熟记拼音规则,这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音和掌握字形的困难,教师可以编一些汉语字形的小故事,顺口溜等让学生谈谈认识,来促进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识字、写字的教学
汉字是语文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发音、字形、字义是汉字学习的整体统一的学习。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汉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识字写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句话里分析出所要教的词,把词分为单个的字,再把字音、字形、字义分开,指导学生从三个部分去识、读、写这个词,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教授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想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组词,造句或讲故事,依次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画》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画的内容:看远处山有鲜明的色彩,听近处水静静地流淌的声音,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花儿仍然美丽鲜艳。人走过来鸟儿仍停在枝头,一点儿也不知道害怕。这包含了叙述和描绘两个因素,把美丽的景色用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用直观语言把事实生动如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构思出美丽的景色图。使学生所读即所知,所知即所感。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感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的去运用、组织、选择、安排所学的词语去构思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有一定的理,而论有一定的法。如果文章有一定的定式,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几种做法。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情节作文。教师给学生一个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梗概来扩充成一篇文章。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理解故事梗概的基本意思。还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对故事中的字、词、句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要这样才能进行想象和加工,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创造。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开头作文。作文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拟订一个开头。让学生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写成一篇文章。这类文章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前者更为宽广。学生可以概括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只要学生写出来的符合一定道理,他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做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教师对学生写日记不能强求,也无须强制。郭沫若常说:“我的诗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的确,只有流出来的文章才是最真切的。当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一种写作欲望时,其文章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只有这样做,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也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开启之门,应当把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这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奠定下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第五篇: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幼儿教育是属于未来的教育,从小进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将来的成才大有裨益。邱学华先生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在小学、中学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这种尝试法,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改革幼儿教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因为尝试法最显着的特点,是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环境创设、尝试操作及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的兴趣、创造的灵感,逐步了解创造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可以说,尝试教学法是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科学方法。在运用尝试法的实践中,我有这样三点深切的体会。
一、让孩子当主人,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示范孩子学”,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师生,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尝试法理论切中要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孩子跟着教师转,教师抱着孩子走”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还孩子以主体地位。教师则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在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施展,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两种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我在教学时,运用尝试法,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孩子自己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孩子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并在比较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大大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运用尝试教学法所形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为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二、让孩子试一试。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强调让孩子试一试,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而尝试法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强调让孩子先试一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常识课“磁铁的奥妙”时,一上课就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伙伴。这时候,我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可以吸起来,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让孩子把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铁制品都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发现的快乐。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正是幼儿创造思维的起点,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在幼儿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还可在活动角,比如自然角、游戏角、计算角等处为幼儿创造尝试的环境,并经常变更活动角的内容,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并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内容,经常有新的发现,使幼儿尝试的欲望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三、以操作为主线。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大、中、小班三个年龄层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提供适合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成功地操作;二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操作活动,让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多次操作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操作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操作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