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阆中中学新城校区音乐教师 刘洪莉)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教学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改进和探索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健康而积极的音乐欣赏课程。本文结合中学音乐课程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如何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较系统、全面地阐述。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对调整教学角色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淡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教学模式的突破;第四部分简要分析了教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改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枯燥、填鸭式的教学,进行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音乐为本”实施中小学新型音乐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施的新课题。
调整教学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其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 3 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如欣赏《卡门序曲》时,我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音乐、舞蹈、舞台、服装等等,让他们讨论、发言、争执。然后我引导讲述内容,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潜默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的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 5 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著名音乐艺术团体不断来华演出,人们对高雅的交响乐和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已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此大环境中,我们如果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音乐欣赏熏陶,就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故事导入,如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的创作轶闻,使学生对作曲家的身世和创作风格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整体欣赏(初听),分段探索欣赏,更完整欣赏(复听),最后再介 6 绍作者及乐曲背景。使学生达到理解音乐,得到初步审美体验的目的,让学生从接触世界名曲活动中,打破外国音乐,尤其是名曲名品神秘论,对世界文明成果之一的外国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俗歌曲正以其个性化、大众化、商业化的特点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通俗歌曲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正视通俗音乐在社会及生活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素养,撷取一定数量的优秀通俗歌曲进入课堂,积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通俗歌曲多运用附点、切分、弱起节奏,与其用学生不太了解的艺术歌曲做范例,倒不如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示范。在通俗歌曲中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也有很多歌唱了其他的美好情感。如《鲁冰花》、《常回家看看》都歌唱了母亲与亲情;又比如《祝你平安》、《爱的奉献》等歌曲唱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真诚真心的相处;通过欣赏此类歌曲,让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会关心他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北京欢迎你》、《感恩的心》、《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等歌曲的欣赏,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歌曲旋律或高亢明亮或优美流畅,歌词或表达了爱国情感或歌颂了我国在新时期取得的新成绩,在歌声中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爱国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健康、优秀的通俗歌曲的教育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商品化、流行化等特点,有些歌曲不可避免地在创作中带有庸俗、腐朽的倾向,或者靠在演唱中声嘶力竭、有气无力等怪异的表现来吸引听众,这些糟粕都应该在进行欣赏教学之前加以剔除。只要我们当好学生的指路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在流行通俗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就一定能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受到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茁壮成长。
更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 8 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1824一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 9 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的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l797一1828奥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10 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例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还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
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 11 的情景。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征着游击队在灵活作战;有的设计了射击、骑马、挥刀等动作,还有的对演唱进行由远及近、由弱及强的艺术处理。这样人人参与编排、个个动脑创造。
四、发挥多个感知通道,引导学生由审美向创编升华 音乐欣赏就是要学生“动”起来,“钻”进去,为学生创设高度想象和自由的环境。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我让学生欣赏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纤夫》,以及观看男声合唱《伏尔加船夫曲》的光盘,通过视与听结合,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创造,并分析出作曲家运用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伏尔加船夫套着纤索、拖着沉重的船只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甚至消失的艺术形象。最后,还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另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的内容和音乐特点,创作一幅像《伏尔加河纤夫》一样的图画。虽然学生不能像著名画家列宾画的那么好,但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再如欣赏教材《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曲作者撷取了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相应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分别加以表现,融抒情与戏剧性 12 为一体,通过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音乐语言是抽象的,为了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和煦的春光、清脆的鸟语、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草桥结拜;阴暗的天空、凋零的树木、哀戚的孤鸣——英台抗婚;凛冽的寒风、纷飞的大雪、绝望的哀嚎——坟前化蝶。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场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还必须重视教学策略,例如,提供自由、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而毫无拘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包括幼稚荒诞的意见,延迟评价;用开放性的而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想象;允许学生独立地学习和工作;容忍学生的错误和失败;在评价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和直觉猜测等。大量实践证明:在民主、自由的支持性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健全的发展;相反,在压抑或是过于散漫的气氛中,学生将缺少自由思考、反思与批判的思维空间。这样,就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音乐欣赏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以师生共创教学情景,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探究—创造的新教学模式中,使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展开了创造思维的翅膀。唤醒了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13 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扩展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淡化教学考核,鼓励师生自主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制约着教师,“一言堂”式的评价成为主要的课堂评价形式,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也在死板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消失殆尽。近几年来,音乐的教学改革己逐步深入,音乐教师也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框框、旧观念的束缚,学习并施行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面来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针对学生们喜欢上音乐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通过评价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唱、14 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同学的认可,一句真诚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他人,通过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要适当、合理、明确且不要过于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去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我发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一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 15 学工作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的音乐课堂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让学生徜徉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发展,并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真正快乐地享受音乐!
创新教育贵在教育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深入化。中学音乐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理论认识上去旧呈新,在实践活动中勇于突破。我们要大力发挥音乐学科、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彻底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探索思考,使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
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终身读书成了我的习惯,一次偶得,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讲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多么重要!在教学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在这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对于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便要求处于这一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否则,就必定会被飞驰的时代所抛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创新奠定海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不忘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求同思维为主,从众心理,群动行为,标准答案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上称之为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不能不看到它抑制人们创造性的一面。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集中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极为复杂,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常常是多种形式互相重叠交错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诗句时: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例如:学习完一篇文章,让学生去评价,去写作,去联系生活,去感悟生活。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培养大胆而合理地怀疑。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老师对学生评价有着导向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极积的一面,要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壤。老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创造力的高低。成绩好的同学,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有利于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学习成绩不等于创造力,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发明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从小开始,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激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也应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较小学生来讲更易带来创造性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不断引导。教师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开发每个同学创造的天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为教师,更加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好奇和创新的“幼苗”,尤其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更“脆弱”。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一个繁复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争取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奋斗!
第三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松阳二中
周永胜
[摘要]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改就师生的教学观念,把各学科知识引用到美术当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力、独创性思维、美术欣赏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老师按教材照章教学,以课本为经典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品味。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至关重要的课题。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也有类似的名言:“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多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已达成。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更是教学的重点。如树立全新教学观念,清除学生思维障碍;重过程,轻结果,保护学生探索热情;努力探索指导方法,引发学生独创激情。下面试就3个方面谈谈具体做法。
1.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多年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始终没有落实,学生过于依赖和课本,使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首先要变革课堂教学观念。
学生从小学接触课本开始,奉行的是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正确的准则,理解、记忆课本内容,运用课本提出的方法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可否认,课本对学生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学习内容,前人的经验,有益的知识,这对学生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但应该看到,课本并非完美无缺,高中美术欣赏教材至少有如下缺陷:
①跟不上时代发展
时代飞速发展,课本编写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如课本中的工业设计服装,建筑的范围及观念已显得陈旧。即使新编课本,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定稿,再让一少部与地区进行实验然后再推广到全国少说也要三年五载。
②观点单一
美术课本中有关作品的欣赏文字,只是一家之说。但任何一件优秀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优秀作品魅力所在。也是教材中难用文字表述全面的。
③思维空间不够
思想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而课本在这些方面给学生的显得欠缺。
由于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创新意识淡薄,束缚在课本有限的知识内,很难开展想象的翅膀,学生只加强主体意识,探索精神才能生发出来。学生要正确对待课本,并对课本中某些内容提出看法。如在研讨“近代建筑”这章节时,如对课文里“上海外滩数十幢西方形式建 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外滩建筑是旧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缩影,是外国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的见证,为什么美国,日本就没有这种“万国建筑博物馆”呢,所以这并没有有荣耀可言。故改“誉”为“称”更为合适。
2.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人观点,师生之间应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学生思维才会活跃。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我们进行独创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这些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有限;社会实践缺乏;人生阅历不丰富;手头资料欠缺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学生经过独创思维后得出的论点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有明显错误的结论,我觉得也应鼓励甚至肯定,因为这些学生毕竟走过了探究的历程。
3.努力探究指导方法:博取各科之长,引发学生独创激情 要培养学生独创思维,光在美术这块小天地里是得不到发展的,要结合各科知识,拓宽思维领域,只要有利于独创思维发展,什么都可谈。如欣赏豪阁立本的《步辇图》时教师可先介绍汉藏结亲的一段历史。那么学 生的思维的角度就不只是在美术小圈子里,如对画面的构图中,唐太宗画左右,藏使者画在左,有的同学说:“这是中国古代右为上左为下,这显示主宾、等等关系。”(这是从“伦理风俗”角度思考);有的同学说:“这是汉族居住的位置在中国版图上处于右面(东部),而藏族处在左面(西部),阎立本没有表现大汉族主义。”(这是从“地理”角度思考)。对画面上汉、藏各占一半面积,有的同学说:“这使构图达到均衡”(这从“美术”角度思考。)对画面上有九个宫女许多学生也发一了兴趣,有的学生说:“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是个最大数,如九重天、九九艳阳天、九死一生、必州、一言九鼎„„。以此来表现唐太宗的权力,唐朝的强大。”(这是“民间风俗”角度思考);有的同学说:“九与十差一,九代表汉族与其它各民族,一代表藏族,现在汉藏结亲,就正好是十,这十正好比两只手的十个手指,现在握在一起就成了两个拳头,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从数学和政治角度”思考)。由此可见,美术欣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确实能拓展思维空间。
第四篇:职高音乐欣赏课创新教学初探
职高音乐欣赏课创新教学初探
江干职高
邵妍
【主要内容】: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音乐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创新的涵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音乐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就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高音乐
欣赏课
创新教学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国力的提高、民族的强盛都与国民的创新创造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成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的任务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了现代音乐教育对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
一、音乐创新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思维模式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播放一段无声的“奔马”片头,以及三段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对比、思考并讨论:你选择哪段音乐?你能为这个影片拟标题吗?能简单描述一下故事将如何发展?各个小组分头讨论,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参加他们的讨论:“选第一个吧,好像是名曲《赛马》,和画面比较相符;”“第二个才好呐,有点滑稽,可以搞成喜剧片;”“我看,三个都选,我们就来个三部曲:第一个音乐《初出江湖》,第二个音乐《闯荡江湖》,第三个音乐《退隐江湖》;故事情节也按这三部进行,”„„几分钟后,学生绝对会给你许多出乎意料的方案,让你感叹学生原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音乐创新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造环境、条件和创造方法,以及鼓励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二、音乐创新的涵义
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性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创新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音乐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笔者认为现代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看作音乐学习的主体,将音乐教学活动看成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学生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学生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唯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例如音乐欣赏教材中虽然有现代音乐《蓝色狂想曲》等作品,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它们就像古典音乐一样艰深难懂。而高中生是当代流行音乐最广大的听众。笔者在实践中适当得把当代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当代经典的影视音乐作品都补充到音乐欣赏课中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京剧单元时,教师可以把流行歌曲中陶喆的《苏三说》和王力宏的《在梅边》拿来作例子,歌曲都借鉴了京剧的元素;在讲古典作品时可用SHE的歌曲《不想长大》为例,乐曲运用了莫扎特协奏曲中的主旋律作为歌曲的主轴,„„教师认真去挖掘的话还可以列举许多,这些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极其有益的。
2.音乐创新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创造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创作教学看重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音乐专业的角度看,职高学生的音乐创作结果可能是幼稚的,可能并不符合专业创作音乐的定律,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看,只要学生进入了创作状态,只要获得了创造性的音乐体验,其创造结果是否符合音乐创造标准,事实上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职高学生有职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对音乐的创作,有他们的成功法则。因此,职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唯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创造的种子。
三、音乐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教学这一片沃土上生根开花,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讨》 张飞龙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五篇: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摘要】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关键词】培养;实验;科学;创新思维;探究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在实验中启发创新。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