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⑴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⑵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⑷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实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比如在压强知识的学习中,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Ⅰ、在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中,钉床上的钉子如果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Ⅱ、生活中如果大气压强消失了,我们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而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②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经过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决;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在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入无尽的活力,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时,课外活动还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获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成长空间,克服了把学生拴在死啃书本的怪圈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象,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具活性的平台,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巧妙地给学生活动指点迷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自然、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使学生打好基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仅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并能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真正做 到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二篇: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第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 潜能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易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活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由课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转化为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的合作者。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收获。教学中要真情投入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师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教师既当学生心理健康的助生者,又当学生情趣健康的助长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的心理换置过来,才能成为学生真正朋友。要学会体味思考,把自己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与学生的现实心态相比照,宽容理解,亲近学生,从而建立起一种
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设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活动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另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创造能力,首要的是要先陪养好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素养,2.1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描述说: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进而使人们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律和事物。很多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好奇开始的,例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掉”感到好奇,正是如于有这种好奇心,才使牛顿发现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深入,从而达到促进
智力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2培养学生的独创、求索心理
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活动,对于学生的每一点独创表现应予以充分的肯定,热情鼓励,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索心理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中表现强烈,他们往往在对某种物理现象上表现出“刨根问底”。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尽量完整、正确、生动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求索心理,从而更好地陪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文理解、逻辑推理,轻怀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教师大多不懂创新、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式,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3.1渗透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比较与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假说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当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方法。知识是宝贵的,但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那些得到知识的方法就显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只有将方法掌握了,将来才可能利用这些方法去科学的创新。
例如,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时告诉学生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后面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告诉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创造性的从事别的工作。3.2、通过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研究表明,围绕同一种能力层次或同一类型做n个习题,其实效远小于引导学生从n个不同角度或层次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
思维能力。
3.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地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发现呢?在教学中时常以“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自小培养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起目标,促使学生学习心理进入一种探索的良好状态,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的时间,这使学生喜爱学习的同时,也使我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释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不急于为他们解决,而是让他们发挥合作性和互助力,共同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此时充当引导者,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1每学期举办一次富有观赏性、创造性的大型物理制作比赛。过去物理兴趣小组往往只是少数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影响面较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系列能在较大场地演示、可观性强的物理制作比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如:鸡蛋撞地球(缓冲装置)大赛,要求学生从四层楼高处释放一装有鸡蛋的装置,落地后鸡蛋不碎的再进入复赛,评委对装置的形状、体积、材料、设计等均有一定评分标准。比赛时现场围观数百名学生,伴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呼,鸡蛋有的安然落地,有的功亏一篑。许多设计巧妙、新颖独特的装置引起同学们的赞叹和极大兴趣。还有如鸡蛋走钢丝(即平衡装置,要求装置内放一鸡蛋,使其沿十几米长的倾斜细绳滑下,而鸡蛋始终位于绳的上方);航模比赛;水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等等。在这类活动中,不论是制作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赛,即使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而一些在比赛中获过奖的同学,更是一次活动刚刚结束,就急着讯问下次比赛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心灵手巧的创造才华,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素质。这类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素质及能力,非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培养。
7.2 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让我们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作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第三篇:王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涟水一中 王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教改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大力培养规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物理 创造 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建立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依靠“题海战术”,片面强调“熟能生巧”,片面按考分评价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
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发明家创造的事实可以看到,创造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思考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综合。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1.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抓住学生心理,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图表及故事、谜语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的压强”时,用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导入新课,造成悬念,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2.热情。热情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创造的翅膀。没有对科学寄予很大热情,是很难攀上高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在物理学史中的发明创造,在历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中的硕果,以及大量的创造发明事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新人教
论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邓朝霞 沅江四中
摘要:本文简介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并从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改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 思维品质; 创造性; 探索的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所以当今时代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综合抽象的能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它能充分发挥人们从纷乱的事物中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潜能[1]。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抓住了整个世界,激励着产生进化的进步。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并以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熏陶,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主动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方法是:瓶吞蛋。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用吸管吸完饮料瓶中的饮料后,看到的现象。
多样性原则: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时,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吸盘的特点,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情景,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
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激发学生求知欲,想很快的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其次,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探究绕柱绳的作用力”的课堂教学中,先让两个学生对拉一根绳,其效果不相上下,然后把这根绳在窗户的护栏上绕两圈,一端一个同学,另一个三个同学对拉,比较其效果。为什么绳的两端存在着差异,差异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体验用绳绕在手指上,感觉影响绳的拉力变化的因素,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导致绳两端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再次,可以巧设疑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
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3]。
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当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创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呢?
第一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例如,筷子插入水中,为什么看起来筷子发生了弯折,下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第三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在讲“简谐运动”时,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变化较复杂,在记忆时,指导学生先抓住最易观察的位移,然后根据回复力、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得到结论。这样一来,学生能较易的理解它们的关系。
第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培养积累资料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样,各种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六培养发问能力。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
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第七培养讨论能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问题,我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4]。在讨论绕柱绳的作用力影响因素时,学生得出很多的因素,如:与绕柱绳的圈数、柱表的粗糙程度,绳的缠绕方式,柱的粗细,绳的粗细,绳的弹性,其中有些因素效果相同,可忽略,但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思维。
改善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交互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传统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被“利用”。因此,学生只是在被动的适应中获得某种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从课堂教学的设计做起,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改善后的课堂组织过程能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5]。以“测定单摆的周期”为例进行比较,传统教法:教师说明影响周期的因素,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讲解例题,课堂训练,巩固练习。学生能利用周期的公式解题,但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不能将知识延伸。改革后的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讲述伽俐略建立单摆模型过程的小故事,引出问题:单摆周期的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根据单摆模型、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得出可能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摆球质量、摆长、振幅、重力加速度。
设计实验,讨论方法:师生共同得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讨论验证单摆周期可能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实验方案,提出测单摆周期要注意的问
3、题。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各小组利用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猜想。
5、分析与讨论:各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验证同一猜想的各小组再交流得出最后结论。
6、展示结果: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结论:
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摆长越长,周期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小。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和振幅无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用实验验证。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得出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此时,由教师说出单摆周期公式。效果表明,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个公式。我这节课的立足点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为学生的学来设计并操作的,教师讲得少了,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单摆的周期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亲身体验了定律获得的过程,始终处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五.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示
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方法都只有一种。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较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先明确实验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经过思考,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探究滑动摩擦的因数的测定”中,先复习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因数的因素有哪些,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因数,学生回答理论基础F=UFN,引导学生分析测量力的思路,要求每小组从原理出发,设计至少两个以上的方案,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到利用物体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斜面及打点计时器,求物体的加速度,测合外力;还利用功能关系,求力。由于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从而使学生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超重和失重”后,让学生想像,如果你是杨利伟,在宇宙中,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日常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这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创设物理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的情景化设置,在物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述与记忆是非常枯燥的。而物理规律与概念的理解更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枯燥又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具体而又好理解,并且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联想,去创造。例如在讲“压强”时,可创设利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怎样保证自身及战友的安全呢?有的讲走没有水的地方,马上有人反对,若草地下面是沼泽呢?又有人讲:让马先走,马有四肢脚,且触地面积比人小,体重比人大,马能过去,人一定能过去,又有人讲:问题是解决了,但若马死了,谁来运物呢?由此,想到像盲人一样用树枝来探路,即解决了安全问题,又帮助红军行走。这样,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也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要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奇。
八.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非常乐意参加。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它不仅要求有全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还要有把思路变成现实的本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还提倡一系列精神,如:团体努力、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与众不同、敢于独创的创新精神;培养自信、不甘落后的上进精神等等。
通过各种趣味物理比赛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促进学生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进行物理谜语竞赛,使学生对物理方面已有的基本知识能够更深入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把这些知应用到各方面去,扩展自己的思维。如:你声小它装哑,你高声它回答,专要俏学腔调,找遍天涯不见它。(猜一物理学现象)回声;房间只有绿豆大,万千兄弟都住下,电子器件新一代,生来追求小型化。(猜一无线电元件)集成电路;一心只读圣贤书(打一物理名词)光学;杯弓蛇影(打一物理名词)视差;光阴似箭(打一物理名词)时速;退居二线(打一物理名词)位移;等等。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主要表现上述五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
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3] 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法、知识传授上,弱化了对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美术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探究情景,开启“创新”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一个渗透着教育意图,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这是培养儿童美术创作灵性的有效途径。
(一)以生活展现情景,提高主动观察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我引导学生体验“以情感为纽带”的美的生活情景,激发其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祖国山河的自然美,在社会交往中辨析真善美,在生活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知识深刻、严谨的美,并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也是绘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有目的的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目的有层次的主动观察,并引导其说出明暗、颜色、构图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二)以作品再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教学中我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儿童的潜能,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利用身边易找的资料,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开展美术活动。用毛线、棉花等作他们喜欢的食品、人物、卡通造型;让他们尽情地摆姿势做模型(九册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由描绘树林中的阳光、高高的青松(五册教学内容);让他们随意勾勒心中的游乐园,充满欢乐地去做手影(三册教学内容)„„在广泛的“写意”过程中去搜索生活中的镜头,去尝试创作,去再现生活,突现鲜活的个性。“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出来,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动力。”
(三)用游戏体会情景,培养美术创造力
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特点,适当设计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为同学画像”时,我提出的要求是为同学拍照,要拍得像,并进行“十佳小摄影”评选,然后把作品送给同伴作纪念,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这时我借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怎样把照片拍得最像(写生方法)。他们都会在趣味性极浓的写生
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结果作品都十分形象。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当美术活动能满足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直接和间接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时,他们对美术也愈感兴趣,创造的动力也会愈加强劲。教学中亦可“借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等为学生铺展一个充分的、自主的、全面的探究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的审美感受及时得到宣泄,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领悟美、追求美提供条件。
二、在观景中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是“小黑板上一画,课堂上一挂,学生则依照葫芦画瓢”开始分级分部分得进行黑板旅行,学生逐渐养成了“吃现成饭”的习惯。此种教学法非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难以发现尖子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学生的业余作品《月亮船》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作品虽然稚气、不成章法,但天真活泼,充满生机,富有想象力,我把它带进课堂进行讨论、点拨,后成为地级获奖作品。事后,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对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把课堂教学改为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欣赏、想象。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把握物象特征,让他们边谈、边议、边描绘,使其大胆地说,畅快地谈、尽情地议。在情景交融中激发起绘画兴趣,完善认知结构。当他们把记忆、想象、添画、着色融为一体时,在适时指导,就可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第二册美术课本《小白鹅,水上游》一课教学中,我摆脱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学生命题、教师添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出题,他画了一个长方形,我就用彩笔给添画成一幢漂亮、高大的楼房。另一名学生画了一个椭圆。我给添画上头、颈,竟成了一只昂首高歌、神气十足的小白鹅,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黑板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绘画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我抓住时机给他们讲述鹅身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及其画法和注意事项,并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鹅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在水中有那些有趣的动作?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完成了《小白鹅,水上游》一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并以小白鹅为主题引导他们在画面上画出多种动态的小白鹅,并添画上蓬松的水草和摇曳的水浮莲。还根据鹅的基本画法启发学生动脑画出一只只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小鸟,落在树杈,有的嬉戏、有的觅食、有的小憩、有的高歌,并且添画上了茂盛的树叶和累累果实,颜色绚丽多彩,可谓五彩斑斓,充满情趣。
四、在游戏中重视尖子生的培养
往年的美术教学,作业不交不看,不评不议,“好、中、差”一锅煮。如今,我更新教学方法,狠抓作业讲评,增加了中外美术欣赏课和造型课的教学,结合第二课堂活动,以游戏方式让他
们对各种姿态进行观察与模仿。认真构思,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他们创作的泥塑《唐赛儿》形象逼真、色彩艳丽、英姿勃勃;棉絮粘贴《小白兔拔萝卜》活灵活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同时注重对尖子生的指导与培养,让他们“结对子,一帮一”,使美术教学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和学生,设计新颖教法,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探究,自由时间,他们才会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绘画兴趣,形成绘画技能,才会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美术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在创造中发现美,实现对美的追求。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肥城市仪阳乡京城希望小学
刘光明 王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