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论文
河北科技大学
电影大师分析论文
学院:经管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影分析
——神探阿黛拉的非凡冒险
我认为阿黛拉是一个既聪明有胆大的人,不仅爱冒险,而且每次都那么顺利,为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不惜付出了那么多......这个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春天,阿黛拉·干白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优秀女记者。为了营救亲生妹妹,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都毫不畏惧,哪怕是去埃及金字塔和封印千年的木乃伊殊死搏斗。就在她运送木乃伊到巴黎的途中,巴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一场危急人类的灾难正在酝酿之中。原因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个一亿三千六百多万年前的翼龙蛋,奇迹般的孵化了。整个巴黎笼罩在恐怖、危险、神秘的天空下。但是这个却远远不能阻止阿黛拉的计划,在她这段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中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秘密逐一被揭开……
该片是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之作。该片集冒险、历史、魔幻等多样元素于一体,讲述了20世纪初法国巴黎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阿黛拉,为了拯救因意外事故深度昏迷成植物人的同胞妹妹,独闯埃及金字塔――法老的墓穴,希望通过法老的御医唤醒她的亲人。正当她将木乃伊运送到巴黎时,更大的危机却在巴黎酝酿着。
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一颗一亿三千六百多万年前的翼龙蛋神秘的孵化了。整个城市笼罩在恐怖的天空下。究竟阿黛拉能否唤醒木乃伊,这只爱闯祸的翼龙能否给予阿黛拉帮助,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就此展开了。
该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一部漫画书,吕克贝松说自己10年前就有意向想拍此片,几经波折后,终于拍成了这部电影。
影片风格诙谐幽默,演员表演新颖独特,再加上魔幻冒险的题材,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迎合了各层次观众的要求。《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此次戛纳之行为该片的世界首席媒体发布会,吸引了大批世界众记者的关注。吕克贝松以及扮演阿黛拉的法国新秀美女露易丝布尔昆的到来掀起了层层热浪。被誉为碧姬?巴铎接班人的露易丝也凭借在该片不俗的表现而大放异彩。
作为一部商业娱乐片,观众能在《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发现很多熟悉的桥段与设定。埃及的冒险一如《木乃伊》系列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博物馆的翼龙复活让人想到了《博物馆奇妙夜》;驯龙、骑龙的段落又仿佛是个法国女版的《阿凡达》。
如果对法国历史有所了解,观众就更能体会到“美好时代”的巴黎式优雅、凡尔纳式的早期科幻,以及从梅里爱到塔蒂的喜剧印记。
对于某些“无厘头”的桥段、莫名其妙的“冷笑话”、贫嘴与独幕秀,会让习惯于好莱坞紧凑结构的观众无法适应。就电影而言,吕克·贝松是个“反全球化”者,他运用最新的CG技术,只是想打造一个自己的失乐园,送给巴黎和任性的冒险女孩。
虽然是女性为主角的冒险电影,但《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叙事习惯更倾向于《丁丁历险记》,而不是好莱坞的《古墓丽影》动作系列。女主演路易斯·布尔昆身着20世纪初的服饰,也不可能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一身性感劲装,腾挪跑跳“挑逗”男性观众。
阿黛拉身上,有另一种“酷”,一种不管不顾的韧劲和冲动,所以别指望她挽救世界,没造成大混乱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片中神秘的木乃伊,阿黛拉唤醒的不是恐惧,更不是杀戮,而是能够坐在一起喝茶的“老朋友”。吕克·贝松尝试去调侃传统冒险片中的对立关系,即便有穿越的愕然,也在法老那句关于金字塔的笑话中,成就了另一种“和谐历史”。
“我叫阿黛拉·干白,干白!干白葡萄酒,为了治好我妹妹的病,我去了埃及,而不是秘鲁,我去那是去找一个名叫帕特莫斯的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只可惜他是个木乃伊。埃斯佩朗迪应该让他复活,而不是那只翼手龙,刚才就是那只翼手龙突然出现,想袭击总统和他的宠物。危机时刻,我挺身而出,多么英勇,我这么做是想请求总统赦免埃斯佩朗迪,好让他复活木乃伊,来救我妹妹的命……”听完阿黛拉说完这段话,我有点爱上这个戴着欧式古典大花帽子的女人,美貌、爽朗、果敢、智慧,吕克·贝松总是喜欢挑这种有点男性化的女孩子担当他电影里的女主角,像阿黛拉这种美貌与智慧并重,性感与泼辣共存的女子可不是只此一个,米拉·乔沃维奇(吕帅之《第五元素》)当年不也是这么突然大放异彩的吗?
吕克·贝松的确曾经说过他这辈子只拍十部电影,宫崎骏也曾经说过好几次要搁笔幕后,但就当这都是些笑话吧,荧幕上能重现他们的作品,其实是影迷之福。《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应该算是吕克·贝松作品中最具法国风味的电影,幽默诙谐的法式幽默无处不在,古怪新颖的表演照旧吸引人们的眼球,电影最大的成功就是找对了这位美貌与表演都十分惹眼的电影新星露易丝·布尔昆,话说这女人原本只是一个电台频道的气象播音员,每次节目之前都会和着音乐来一场走秀表演,风格幽默而充满自信。吕克·贝松一眼相中了这位女活宝,简直是慧眼识珠,片中露易丝·布尔昆自信自如的表演风格,可以说扛起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
法国那地方盛产文艺电影,这也使得像吕克·贝松这种导演有点非主流。不过,吕克·贝松就是个做商业片的料,他自己的欧罗巴电影制作公司,出品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莱坞式商业电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娱乐电影,只不过它不再那么好莱坞。题材取材于同名漫画,本片无关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多么强势的特效,甚至没有什么强烈的野心,影片用一种相对平缓的基调叙事,在细节处理上抓住了一些要点,并通过一些老戏骨的精彩表演让影片有了浓烈的法式幽默。比起这个相对鬼扯的故事,我更喜欢欣赏影片单纯的想象力,它并不深刻,也不大气,可最重要的是它始终充满了离奇。
本片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影片一开始,阿黛拉就像女版的印第安纳·琼斯,在埃及一个地方挖宝藏,而且还勇斗随从匪徒。这冒险桥段充分突出了阿黛拉的聪颖和勇敢。接下啦,长达近40分钟的剧情内容竟然没有出现阿黛拉的身影,影片讲起了一个侦探寻找翼手龙的故事,中途有个情种在不停的给阿黛拉写着情书,这还让我们想起这片是在演阿黛拉;再接着,影片用重点桥段描述阿黛拉帮助监狱里的埃斯佩朗迪逃狱,这些桥段喜感十足,幽默好玩,充分凸显了阿黛拉的悍妞气质。到最后,这么荒诞的故事源自于一款真挚的姐妹之情,而我则喜欢这片子就这样荒诞到底。影片用了很多“与此同时”的拍摄方式,并将这些视角串联起来,并最终归结到阿黛拉统揽的这条剧情线,除了完成自己的故事,也突出了独特的喜感。
复活木乃伊的桥段构成了全片的最高潮,翼手龙的问题已经完全被搁置一边,本片翼手龙的价值就是充当了一次阿黛拉的坐骑。埃及木乃伊在法国复活,木乃伊们一个个从棺材里走了出来,这点子十分好笑。影片虽然是有梦想成真的合家欢结局,但这不是只图娱乐的《博物馆惊魂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在结尾处惊现一处新意。埃及的木乃伊行走在法国巴黎之夜,法老跟他的随从开始称赞当地巧夺天工的建筑。这提升了另外一层主题,试想,如果某年某月我们的电影也能安排一下我们的古人来到了北京城,以借古讽今的方式说说现代文明,那应该会是一出好戏吧,嗯,应该会是一出好戏。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得找到一个像“阿黛拉”这样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版探险家出来。
第二篇:微电影论文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前言
不管理论学家们如何定义电影的本体,无可否认,当初电影的发生始于新技术的发展,而且之后若干次,电影走进历史新时代的起点都和技术表现力的丰富息息相关。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两维到3D/4D,电影再三体现其“时尚达人”的本性,电影一直与时代潮流、技术新貌相呼应,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拓宽其竞争空间的机会。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坚信移动互联网为“覆盖性而非补充型媒体”理念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一媒介与电影的结合已经无可避免地发生,很多人因此断言,电影即将进入“第四屏”时代。但究竟这一屏的开发、利用愿景如何?是否具有独立研讨性?又能否带给电影崭新的生命力呢?微电影和传统电影、电视电影、影视广告的衔接点及岔路口何在?“老革命”(电影)遇上了新问题(移动互联网媒体)。
微电影是近两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概念,所谓“微型电影”其实也是短片的一种。微电影是基于当今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全新电影形态,它是电影在诞生一百多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嬗变,这种变化体现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在微电影的呈现方式、接受方式、创作语言和创作题材等各个方面。
移动互联网目前展现的微时代是一个速食时代,催生了各种微产物,微电影广告正是新媒介下的一大新兴微产物,因为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都能非常方便快捷的观看视频。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投资相较于一般电影来说较少,不可能通过上映的方式回收资本,其最大的播出平台就是移动互联网。于是大量的品牌、商品、厂商也敏锐的嗅到了微电影兴盛带来的商业价值,植入型微电影应运而生,也使得微电影与广告的融合水到渠成。作为新的广告形式,微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微电影广告极强的故事性带给受众的感官体验,让人们在新奇的基础上获得情感共鸣,感动或震撼。汲取百年电影发展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微电影,再加入影视广告营销模式,使微电影广告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微电影广告既然脱胎于电影,就具有艺术性,源于生活,在商业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自然会更鲜活更易触动人心,而不引起受众的反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量超过七亿人,微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对微电影特性和创作规律的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内容,相关论述试图为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创作者在观念和操作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近年来,有关微电影的各种概念在民间蓬勃发展,本书意在整合民间、业界和学界对这一新概念的认识,有序引发新一轮对微电影的热议,进而使学术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民间的实用化、产业化相结合,所以关于“微电影广告”从视听语言到内容制作以及营销模式的讨论刻不容缓。
第一章
微电影时代的到来
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放映了他摄制的第一批影片,这一天也因此被作为电影的诞生日而铭刻世界电影史。110年后的2005年5月18日,一家中国的电影制作公司邀请了包括贾樟柯在内的中国八位当代导演,拍摄了八部时长为三分钟的电影,作为对电影诞生110周年的纪念和致敬。他们把这八部影片称为“手机电影”,并希望2005年能成为中国“手机电影”的诞生元年。当时的手机电影模式其实就是微电影的前身,这家公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司的前瞻性和勇气值得赞扬。的确,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黑白默片到如今的彩色杜比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宽银幕、环形银幕,电影的形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于见过多次“危机”,然而“危机”反而也促进了电影新的革命性发展。比如,电视机的普及对当时电影业带来的冲击,人们开始享受于足不出户的坐在家里看电视,缤纷的电视节目几乎击败传统电影市场。在美国,好莱坞八大电影制片公司甚至因为这一现象几乎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威胁,好莱坞巨头们在经过调查和研究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反击。在技术上,“他们将宽银幕、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甚至嗅觉电影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向市场”。同时启用年轻的新的电影制作者,题材多样化,不再生产曾经为好莱坞带来巨额利润的类型电影……终于,观众们纷纷重新返回影院,这些举措让“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每年)10—12 亿人次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再后来,好莱坞转变思路,不再把电视看做竞争对手,反而开始制作专供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电影。好莱坞电影最终从电视的冲击中转危为安并重新辉煌,是因为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它改变了电影的创作和呈现方式,并最终促使电影形态在其诞生七八十年之后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根本变化。
电视与电影从竞争到共荣,这段历史极具标本意义,纵观整个电影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经济、语言,是促使电影形态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今天随着互联网全球的普及,其已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的对电影产生了影响,但这次不是“危机”,而是一种融合。牛津互联网研究所根据互联网用户人数制作了一张世界地图:每块区域都由小六边形组成,每块六边形代表47万互联网用户。在地图上,中国大陆面积最大,互联网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在地图上,因为各国网民人数相差很大,各国的领土形状和面积也随之改变了,有些用户数少于47万的国家在地图上消失了。具体来说,英国和日本的面积超过澳大利亚,俄罗斯则缩小到和法国、德国一般大小,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国”。除 了“领土”大小显示在线用户人数,“领土”颜色则显示当前该国在线人数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深红色表示使用互联网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100%,白色表示使用互联网人数占全国人口的0-20%。中国:互联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网用户人数最多,在地图上“领土”最大;同时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总人口的 40%-60%,“领土”颜色为橘红。
这个地图是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数据制作的,当时亚洲互联网用户约为12.4亿,占到世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46%。目前移动互联网方式的3G普及,微电影的用户规模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微电影的收入主要来自网络广告和用户付费。随着广告主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和视频广告的青睐度逐渐上升,以及手机视频用户付费的飞速上升,微电影必将分得一杯羹。2011年共有2000多部微电影上映,在百度的搜索量达近亿条,各种名目的微电影节遍地开花,各大门户网站争相开通了微频道。至2014年微电影总收入可能逾700亿元,较2010年可能增长13倍。微电影,这个新鲜的名词,短短几年内,就从诞生于网络,成为当下最红火的艺术门类。微电影广告收入2014年可能达450亿元,较2010年增长9-10倍。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321亿元,2014年大概达到1565亿元,年复合增长49%。随着网络广告规模和视频广告占比上升,微电影的广告收入快速上升。微电影视频用户付费收入2014年可能达300亿元,较2010年增长约45倍。随着用户规模翻番,收入将暴增。由于手机用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户大多利用碎片时间,微电影将成为主要内容,充分分享手机视频的增长空间,微电影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微电影是“未来全球规模可达上百亿美元的新兴产业”。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前景,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内容生产,它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召唤:为互联网以及移动媒体创作!在这一系列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电影形态,这种新的电影形态就是:微电影。
微电影是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形态的又一次重大嬗变,这种变化体现在制作技术、语言、工艺流程、呈现方式、观看习惯乃至营销等各个方面,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它将开辟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在不远的未来,会出现微电影的格里菲斯,微电影的斯皮尔伯格,也会出现微电影的米高梅、哥伦比亚和微电影的梦工场。
第一节 微电影的概念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微电影诞生的时间并不长,还处在蹒跚学步期,距离它的成熟、壮大还有一段时间,需要理论界和学界履行其对这一崭新电影形态的历史使命。目前微电影是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且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体系的视频类叙事短片作品,主要的观赏方式是网络媒介及移动媒介,内容融合了幽默搞笑、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主题。
在研究微电影之前,我们需要理清微电影的概念。当前,互联网业界和电影界对微电影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统一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微电影,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小型电影,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由专业人员用常规的技术和方式拍摄,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拍摄完成以后转换成适合通信网络传播和手机观看的格式,或者只是把普通电影的剪辑片段做成互联网支持的格式,用户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任何互联网终端中进行观赏的电影作品;可以说,微电影是网络与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因此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微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电影承载了平民百姓对电影表现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加上多媒体网络、无线上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其二,专门为互联网制作,时长在十分钟左右的,主要在互联网及移动设备中进行播放的电影作品称为微电影。以上概念其实是描述了一个硬币的不同两面。
以第一个概念为例,它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可能是为了表明微电影质量的精良性而过于强调拍摄主体的专业性(专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将会证明,微电影是由专业人员主导的全民制作,甚至,更多大师级的制作者将会来自草根阶层。是否使用常规技术和方式拍摄,也不是微电影本质性的特征,摄影机、摄像机、DV、手机、带活动影像功能的照相机以及各种编辑设备和软件,都可用来制作微电影。格式、传输包括下载问题,是具体的技术问题也非微电影的本质特征。
那么,微电影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一种崭新的电影形态,微电影在播放终端、观看环境、观看心态等方面迥异于传统电影。互联网的屏幕通常不会很大,如果是移动互联网,尺寸就会更小,从三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英寸到十英寸,其尺寸与传统电影的银幕不可同日而语。制作者为这么小的屏幕摄制电影,观众通过这么小的屏幕看电影,是史无先例的。传统电影是在电影院观看,电视在家里收看,而微电影是在电脑上、户外的车上、路上等开放性空间收看,微电影的这种播放环境也是史无前例的。这种所谓的“碎片时间”收看,由于时间的短暂性和间歇性决定了微电影的短时长,其时长之短,可以挑战电影史上的那些实验短片。
我们可以试着给微电影下一个定义: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曾经推出了网络版《24小时》,名为《24 :阴谋》,内容根据原剧改编,每集时长仅为1分钟。就观看心态来讲,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享受视听的震撼和冲击,看电视是为了享受剧情的跌宕起伏,而看微电影纯粹是为了打发掉“途中”和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户外等无聊时光。因此,微电影是专为互联网终端制作,适应手机收看环境和状态,时长在几分钟之内的电影。
微电影继承了传统电影制作精良以及叙事的特性,传统的电影是要付费观看,但微电影却拥有全新的运营模式,植入广告类的微电影完全免费播放。上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主将拜访电影大师希区柯克,他向大师请教电影的最佳时长究竟是90分钟还是120分钟?希区柯克的回答是,这要看观众的那泡尿能憋多长时间。大师在这里是从影片时长的角度强调了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问题。如果希区柯克是未来的微电影大师,他对微电影时长的回答也许会是:这要看观众愿意花多长时间专注于一个网页的浏览。
微电影市场广阔,竞争激烈,蓄势待发,纵观目前国内微电影的发展格局,有两大类型在微电影中占据主流位置,一类是以做网站起家的视频网站,他们以得天独厚的网络技术实力为大量原创微电影提供平台,同时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这些企业意识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微电影的品牌市场,也逐渐投入资金拍摄制作微电影。例如:搜狐、优酷和腾讯等旗下的视频网站开发了诸多拍摄微电影合作平台,投入重金与影视公司和企业合作建立了许多微电影项目,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如腾讯与湖南卫视合作拍摄的《快女微电影》等,另一类则是资金雄厚的产业资本公司,受到网络经济的吸引也投入其中。如:盛大集团,这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产业大鳄在微电影风起云涌的市场里岂能袖手旁观,它旗下的“华影盛视”推出了“你来写,我来演,他来拍”的新型的交互性微电影拍摄模式,紧扣微电影的本质特点,在内容要求原创性的基础上鼓动普通民众参与进来,实现互动。这是对传统电影制作的彻底的颠覆和挑战。
发展用户体验型微电影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对强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是获得更多用户信任的保障,电影也不例外,那种传统的曲高和寡,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制作方式势必无法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共鸣,尽管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高歌,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电影大鳄们垄断了大部分份额,过高的票价以及华丽而泛泛的大片吸引到实体院线观看电影的观众实为少数,大量的人群被隔离于影院大门之外,而互联网却实现了日平均过亿的点击率。微电影恰恰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投资小,制作周期短,能够很好地与大众进行实时互动,这都为开创新型的电影模式开辟着前所未有的道路。微电影发展始于普通大众的自娱自乐,其草根性是无法与其割裂开的,这里的草根性具体表现为微电影题材的现实社会性、通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俗性和低成本性,这些涵盖了国内微电影的内涵,失掉草根性,就意味着失去广大的观众的支持,如果微电影最终脱离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重新回归实体院线,微电影的优势荡然无存,更不可能希冀上亿的观众24小时地购买着高价票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所以,要发展微电影市场,必然要根据微电影的本质特点,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型电影模式。
大量的品牌、商品、厂商也敏锐的嗅到了微电影兴盛带来的商业价值,植入型微电影应运而生,也使得微电影与广告的融合水到渠成。微电影短小的叙事,有趣的主题等等优点,都使得受众不会排斥微电影的碎片化传播,于是制作强化用户体验的植入型微电影不失为众多商家的营销策略之一。加强用户体验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受众群,留住老用户的商业策略之一,微电影自身短小的特点,虽无法像传统电影大片那样通过大量的排山倒海的市场推广宣传,但微电影则更具备互联网产品的特点,以微电影自身为卖点,通过吸引受众的观看,潜移默化的推广植入产品的模式,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微电影的制作也和游戏、电影、微小说等等新媒体形式产生了互文现象。比如,借鉴游戏多结构非限制性模式,提高人与影片的多维交互电子游戏的模式在近十年发展蒸蒸日上,其虚拟现实的交互性吸引了众多玩家欲罢不能,其突出优势,就是游戏情节与玩家的高度交互。电子游戏与电影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下国内外有不少由著名游戏改编的电影,也有不少优秀影片改编的游戏。例如:《古墓丽影》《哈利•波特》《三国演义》等,较好游戏的关卡设计是非限制性的,给玩家许多自主空间,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得到角色扮演的体验,根据不同玩家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结局,从而形成游戏多结构的特点,这也是游戏吸引玩家所在。微电影也吸收了这种形态,微电影短小,在制作中易于调整,根据观众的意愿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发展是能够实现的,通过鼓励观众的加入,提高交互性,从而实现观众的持久性。
微电影的出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媒介发生转变的必然产物,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通民众自我意识复苏的体现,尽管微电影发展至今良莠不齐,引来不少质疑,但其发展态势不容小视,研究其表现的艺术特征,提高其艺术表现品质是必然之选题。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老男孩》、《一触即发》、《一部佳作的诞生》等热播微电影广告制造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围观,它们制作精良,意味深长,人们随之形成了对微电影的“良好印象”。于是,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了自制剧,在营销手段上无一例外地强调其“微电影”身份。一时间,微电影呈现井喷趋势,这一概念本身便代表一种营销手段,成为一种标签,一种消费时尚,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可以带来“象征利润”的品牌符号。
如今,微电影已经成为各大媒体进行品牌推广与活动营销的拳头产品。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夺注意力资源,各大媒体公司费尽心思,重磅出击,纷纷与商家联手,推出精心策划的系列微电影,旨在有意制造话题与事件。2010年8月,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推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11度青春”系列;同年10月,新浪推出“四夜奇谭”系列;2010年底,网易推出“明星微电影”系列;5月,腾讯推出“美丽的梦”系列……
如同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个时代流行微电影”,这既是概念营销的真谛,也是时尚制造的真谛。纵观当前活跃在社交网络中的微电影,它更多地像是电影与广告的跨界结合,因此也就更像是一部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拍得像电影的高级广告”。其实,微电影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广告气质。《你能型》、《坚韧·勇敢·爱》、《回家》、《改变世界》等微电影严格意义上就是潘婷、大众银行、三菱汽车、英特尔公司精心制作的商业大片;《一触即发》中不管场面何等宏大,剧情何等惊险,但本质上依然是凯迪拉克的惊艳“表演”;此外,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的投资商是雪佛兰汽车,新浪的“四夜奇谭”系列的投资商是三星集团……
再进一步审视微电影的微观结构,微电影如同一面都市的镜子,它的故事、主题连同使用的符号无一例外地指向都市——关于城市的灯红酒绿,关于职场的风云变幻,关于白领的爱恨情仇……微电影中,诸如微博、Iphone、IPAD、酒吧、地铁、咖啡、QQ等象征时尚与欲望的都市符号跑马灯似的穿梭于剧情之中,而且作为一种积极的、在场的叙事元素推动情节发展。总之,由于都市是消费时尚的策源地,都市新兴人类是微电影的核心消费群体,也催生了微电影概念的诞生。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第二节 微电影的演变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已无可选择的跨入“微时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已经很少有人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或者泡电影院了,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都成为一种奢侈。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观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微电影这种免费的、灵活的、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
追本溯源,我们再看看微电影的前身----手机电影。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媒体家族一员,手机电影的概念也一直被相关专业人士多次提出,从开始强调用手机拍摄的画面到后来更侧重在手机终端上播出的影像(即记录工具和播映终端的侧重点差异),手机电影的概念宽容度在不断地被拓展。间或,人们的多样化理解还表现在对播出形式的各种不同称呼上,比如“手机台”、“手机影视”、“手机视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讯”等。总之,民间对这一概念的讨论曾经也可谓仁者智者各抒己见。
基于“实践出真知”的古训,2005年便开始尝试拍摄手机电影并成功举办过两届“手机电影节”的“中博传媒”,给出了手机电影的初级定义:适合于手机终端播放的、制作精良的三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因此中博传媒组织了由著名青年导演贾樟柯、王小帅、小江等试验创作的一系列手机电影作品《聚焦这一刻》。其中小江导演的《让我对你撒点野》无疑是这组中国最早的手机电影实验作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比较其他作品,面对一致好评,小江自己总结这一短视频走红网络的原因为——“节奏快、近景多、突出青春跃动主题等都符合网络用户心态,同时电影题目的奔放性也引人遐想,另外商业化叙事,明快简洁的特征都暗合了初级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第一轮的试验,“中博传媒”的手机电影制作者们摸索出了适合手机电影播放的最初创作经验——三句半式的抖包袱叙事风格,基于2G概念下的三分钟短视频和无可回避的大众口味。
仔细分析,手机电影的概念为何存在一段时间便被淹没,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依托不同终端形成不同电影的分类是否科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学?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其传播手段:手机是独立的传播手段,还是网络的延伸?传播手段的独立性能否决定手机电影可以成为独立概念;其次,手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究竟有没有独特性?所以“手机电影”的定义相对于“微电影”定义就显得狭隘的多。这就好比小品与戏剧相比,有明显的独立叙事规律,所以才有“小品”这个名词与“戏剧”区别开来,成为新的独立艺术样式。若从当今的接收终端来考察,影院、电视、互联网移动平台三种终端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明显区别于其他介质。所以,基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移动平台制作的电影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概念,也就是“微”电影概念。一个“微”字道破其特性----微电影的创作一定要注意其观看的限制,要符合“互联网移动平台”和“电影的”两重视听规律。即互联网移动平台媒介不可避免其移动性和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而电影则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保障,需要按照基本的电影手法创作。这也是“手机电影”这个学术概念为什么在昙花一现后迅速被“微电影”概念所替代,因为“手机电影”因其超前性,很难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可成为一个新名词。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突出的特点是播放和传播的载体不同。传统电影往往需要有庞大的制作团队,高昂的制作代价和宣传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成本,而播放方式只能选择电影院和电视,受众相当有限,并且缺少互动,以电影向观众的单向输入为主。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营销机制,它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网络接收或存储功能的数码产品作为接收终端,大大拓展了收视群体。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以及媒体与受众无限互动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微电影一改传统电影的单向输入模式,而以立体互动的模式呈现。网民和观众可以通过视频上传、下载、转载,在线观看、时时跟贴、微博分享、论坛交流等多种途径参与微电影的互动。而微电影短小精悍的篇幅也非常适宜于现代快餐文化的消费节奏,排队、等人、乘车、休息等任何生活的间隙都可以欣赏一部微电影,并快速完成转发、跟贴等多种操作,因此微电影真正实现了电影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微电影市场的崛起引来了多条相关产业链联动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个人加入到微电影的阵营,自2010年开始,微型电影开始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老男孩》、《看球记》、《一触即发》等都是影响颇大的微电影营销力作。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植入型微电影——“微电影广告”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凭借更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优越的表现形式和更强大的传播平台,成为备受关注的广告营销新领域。
在大量微电影广告充斥互联网后,我们不得不从微电影的性质上讨论,它究竟是广告片还是电影艺术,这从一开始就是个问题。大多数定义一方面无法否认微电影作为电影门类的艺术本性,另一方面又要坦承微电影的商业目的,甚至有些定义直接把微电影看成是竖立企业LOGO的载体,而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微电影中的广告植入生硬强势无疑会严重损害微电影的艺术表达。作为一诞生就纠缠于艺术与广告之间的微电影,它与广告商业的联姻既是它快速崛起的资本保障,也可能成为遏止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是,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微电影是借助于广告植入才得以登堂入室,渐成气候。但既贯之以“电影”之名,就说明它在本质上仍属于电影的一个品种,电影具有的艺术要素,在微电影制作中也是通用的。
近年来微电影的制作也从业余到专业,规模逐渐扩大,流程逐步完善,逐渐走向正规化制作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广告公司、导演、制片人和明星投身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制作的环节越来越精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致;从点击率反映出受众的关注度也颇为火热;而孕育其生长的环境——互联网也在迅速发展。市场对微电影广告的需求大增,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媒介环境和直接的驱动因素都是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微电影演变成“微电影广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追根溯源。首先,微电影广告的产生是创新广告形式的需要。产品与服务的日趋同化,要区别于其他同类的商品,单纯依靠理性诉求往往效果不佳,而且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触广告,那些生硬、单调、直白的叫卖式广告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倦。很多微电影与企业相合作,成为专属于某个品牌自身的宣传片,现在每年,至少有数千家企业推出自己的定制微电影。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微电影更加有受众的针对性,喜爱微电影的多是有较强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微电影式的广告宣传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它们往往在几分钟内,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悬念重重,或幽默诙谐,或感人肺腑,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对产品产生信赖与亲近,再配以整合营销,可以实现良好的商业目标。例如联想的《爱在线》将其某型号笔记本塑造成为一种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纯洁伟大的爱情象征,观众为故事情节潸然动容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产品。微电影广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观众与商品在情感上的联系,达到商品良好的宣传效果。
其二,微电影与广告策略的不谋而合。微电影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视听娱乐化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消费者已经从判断产品进入到了感受产品的阶段。因此微电影广告恰恰制造了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不再生硬的产品叫卖更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的纯娱乐观感需求。微电影的传播也可以主动地帮助品牌整合营销传播造势,基于互联网对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微博、博客、论坛、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的口碑营销凸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广告出现了“三化”(内容化、社会化、移动化)的趋势。受众的参与无疑是扩大影响实现病毒营销、口碑营销的利器,微电影广告在满足受众娱乐化体验的同时还应创造尽可能丰富的互动平台,真正实现媒介融合。制作精良的微电影广告不仅可以在视频网站投放,更可以放置于企业官方宣传网站,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组成部分,为企业整体长远营销目标服务。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纵观最近几年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喜闻乐见的是大众越来越喜爱微电影所象征的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它不仅开拓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表现形式,丰富了电影内涵,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商业因素,是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对电影、广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微电影为何倍受欢迎
前面说到所谓“微型电影”顾名思义即短片,是基于当今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全新电影形态。微电影是当今网络时代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最初起源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主要表现在片长短、制作小、投资少几方面,以其短小精干的形式风靡于移动互联网。
从现象上来说,微电影所包含的话题内容甚广,囊括了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的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俗话说:长文章,好作;短文章,难攒。那么如何让一部微电影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模式下脱颖而出引起大众的观看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2010年底以来,微电影的影响力日益扩增,各大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都加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微电影市场争夺战,从而抢夺资源,瓜分利益。例如网易推出的一档专门为一线明星打造的《明星微电影》专栏节目。它以强烈的原创性、趣味性、制作期短、易于传播的优势,吸引着众多明星、导演纷纷试水,使微电影的电影意味大大加强,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商业元素。而2011年举办的“2011网易微电影节”和“2011中国(北京)微电影节”更是使得微电影市场锦上添花。与此同时,各种借助微电影之名的市场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广州国际微电影大赛、中国梦(浙江)微电影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盛典等。
目前互联网移动平台上微电影的形态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从最初的单一形式逐步发展成为或是精华版电影,或是清新文艺的小短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片,亦或是加长版广告大片,因此现在对于微电影的定义也越来越广泛,各种题材类型的短片,包括纯广告、纯文艺或是介于广告与文艺之间,都叫做微电影。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微电影之所以受到如此热捧的原因:
一、微电影的表现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微电影是当今网络时代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特有产品。它以网络为表现平台,以电影艺术的手法为表现形式,以网络媒体为传播机制,这些优势使得微电影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市场。
1、体现“三微”特征
“微”作为最近两年内司空见惯的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意思,也体现了微电影的精髓所在。通常所谓“三微”是指“微时间”:微时间的“微”就体现在电影片长的短小,微电影的片长一般在30秒至45分钟之间,如果超过45分钟,那就不属于所谓的微电影的范围了;“微制作周期”:微电影的制作周期与大电影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没有大电影般动辄数月乃至数年的费时;“微投资规模”:由于时长和制作周期的限制,微电影的投资成本也普遍较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小,几千元到几十万的成本就可以完成一部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三微”的特征使得过去大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烟消云散,以其短小精干、低成本、门槛低的优势重新树立了更为亲民的形象,使平民大众也触手可及。也正是因为如此,微电影吸引了各个阶层投入到了这股浪潮中,成为了微时代的弄潮儿。
2、内容广泛、原创性强
纵观各种微电影大赛的参赛内容要求,大致可概括为剧情类、纪实类和动画短片三个大项。它们可以是:情感片、喜剧片、武打片、玄幻片、科幻片、武侠片、青春片、舞台剧;也可以是:广告片、音乐剧、戏剧、相声、舞蹈、个人演唱会、演讲视频、对文学作品的重新演绎、对爱人的真情流露、甚至是离奇梦境的再现的各式各样作品题材和内容,拍摄工具与手法不限,只要内容新颖,思想健康,格调高尚均可报名参赛。”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网络媒体、观众还是赞助商都对微电影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内容方面都没有什么严苛的要求,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情感、思想、现实等都可以当作微电影的素材来源。虽然微电影的素材来源广泛,也不要求能够完整地对故事进行表述,但正是由于这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样也更加要求微电影的制作必须有足够的创意和新颖,这样才能吸引到广大的观众。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的典型产品,它的制作主体和受众主体理所当然都是广大的网络用户,尤其是众多的大学生为主,年轻人满怀青春激情与梦想为微电影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鲜血液,这便是微电影得天独厚的优势。
3、与网络公司、赞助商、广告商的强强联手
微电影所诞生的网络时代背景使得它注定与网络公司、赞助商和广告商之间会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也正是由于各商家之间的强强联手使得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制作规模和制作效率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这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各种微电影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说明了微电影不管是数量、质量还是由它带来的产值、利润都在呈几何倍数增长。尽管目前各大门户网站对微电影市场的利益争夺战还尚未结束,但搜狐、新浪等主流媒体以及投身微电影制作的各大品牌和广告运营商无疑是其中最大赢家。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微电影市场链来看,在大型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主流媒体、视频网站等众多大品牌商家、广告运营商的共同打造下,微电影已经由过去个人DV秀的小打小闹发展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成了一项规模庞大、利润产值不可估量的文化产业。微电影的发展也得到了中国市场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代江的充分肯定,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将在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同时它还将作为一个品牌标识走向未来,走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
二、微电影受众的收视习惯
如今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完整的欣赏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年轻用户由荧屏转向网络。人们更倾向于在茶余饭后或是工作休闲之余欣赏一些不那么耗费时间的短片,微型小说,甚至很短的千字文。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有4亿多数字媒体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视频的时间已经多于电视。由此也影响了企业对推广策略的调整,使得结合了品牌信息的微电影更利于在这种环境下传播。足以看出,微电影是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一种文化娱乐产品。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三、微电影的广告表现策略
由于微电影的主题往往都会去努力迎合受众的口味,所以微电影广告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从而改变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由于微电影广告的受众与视频用户的受众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广大的年轻网络用户,因此微电影广告虽然保留了电影的一些特性,但其实质更是广告,在主题设置上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引发受众关注的、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主题,从而来契合目标受众的年龄层。例如《酸甜苦辣》系列传递的青涩爱情、《一触即发》营造的速度与刺激感,都是充分考量了年轻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由于微电影广告片长的限制,需要在短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的时间内构建起一个能够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得微电影在叙事表达上刻意采用改变电影结构的叙事策略,将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开端与结局被尽可能地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而是大篇幅展现高潮以期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之所以采用这种叙事策略,首先是因为微电影广告叙事时间有限;其次是因为影片中所展现的语境与受众的期待视野是相似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的,受众通过影片中的某些符号元素就能得知反映的时代背景。微电影广告就是通过借助快餐文化、碎片化的娱乐消遣、改变叙事结构等手段形成故事完整、情节紧凑、悬念迭出、明星阵容等商业元素参与的基本叙事策略。
选用明星代言人也是一些传播面广泛的微电影的共性之一,然而要想塑造出一个成功的广告形象,需要代言人广告中的前台形象、后台形象与公众形象有机结合、协调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限广令”的推波助澜
限广令的推出使得很多企业无力承担高额的电视广告费,因此微电影广告成为了企业的不二选择,微电影广告的低成本、高回报优势更是使得各个企业和厂商趋之若鹜。
由于限广令的推出,各大卫视的广告时段显得尤为紧俏,因此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微电影广告。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微电影广告有着一些电视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微电影广告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是“病毒式推销”。传播的速度相当之快,而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除此之外,利用社交网络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促使受众自发转载,可以为媒体投放节省很多资金,同时不影响传播效果。这也是微电影随之进入被选之列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用10年的时间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而现在它进一步发展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各个方面。其中,微电影的出现为广告模式的创新找到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广告拍得充满趣味性,使人们意识到观赏广告同样也是一种乐趣,这样使得人们对广告既不反感也更容易接受。很多人甚至深信微电影是21世纪的网络娱乐大梦。与此同时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微电影广告拍摄制作所需要的知名导演、豪华阵容都依靠巨额的广告经费,那么到底是企业还是消费者来为这笔广告经费买单呢?这将成为微电影广告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微电影广告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它的出现已经吹响了广告模式改革的号角。
第四节 微电影的出现是大势所趋
目前不管是从微电影的制作、规模、还是流程来看,都正在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水平,逐渐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制片商和明星投身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从网络点击率可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以看出观众的反响也很强烈;而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新媒体的发展也势不可挡。有供应有需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现象或行为的传播一定有着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例如技术背景、社会潮流、媒体环境和一些直接的驱动因素。微电影的出现与发展同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追根溯源。
一、自身特点使然
1、微电影制作的低成本、短周期、投放快、亲民性等特点都推动了微电影的快速发展。即时性显得尤为重要,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使得受众能更快速地接收到信息。微电影的“微容量”也决定了微电影相比很多传统电影动辄亿万元的投资会在制作金额上显出低成本的优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微电影的准入门槛低,任何对微电影有兴趣的人,不管是专业的导演演员,还是草根大众都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这也是微电影的亲民性所在。由此一些专为草根阶层提供微电影拍摄指导与传播的网站也应运而生,草根阶层的人只需要相关拍摄道具设备便可以出产一部微电影在网络中传播。片长短、制作周期大大缩减决定了微电影的时效性。除此之外,微电影所选取的题材可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以紧扣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将每天新闻中发生的焦点事件迅速地改编成电影,成为带有社会体温的电影,这是相比传统电影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小悦悦事件”,为了唤起人们对冷漠的反思,网友结合这次事件制作了一部微电影《让人间充满爱》,视频一经播出,迅速引起了广大网民朋友的共鸣,视频搜索量短短时间内飙升至第二。从事件发生到微电影的上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微电影不仅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引人及时深思,这是传统电影所不具备的优势。
微电影的传播空间十分广阔,任何只要可以连入网络的终端设备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传播平台。人们随身所携带的手机、地铁与公交车上的移动终端装置都是微电影所特有的传播媒介,相比传统电影只能在大荧幕上观看,微电影的便携性与伴随性使得微电影可以渗入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微电影一旦拍摄完成,可以立即上传到网络上,与电视广告动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价码相比,广告商理所当然地更青睐于微电影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免除院线接触、版权交涉、广电审核等一系列问题,也满足了受众即时消费的心理需求。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2、微电影的故事性和互动性。相对于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微电影因其网络传播平台从而具备了很强的互动性与双向性,它改变了受众与大荧幕之间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使得观众不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电影所带来的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到电影中去。不仅可以自己参与拍摄制作微电影,同时也可以点播、点评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并且每一条评论与转发都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互动性不单单体现在传受双方信息交流的加强,而是整个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改变。过去交流的主导方总是由传播方占据,受众更多的是被动的接收。而现在,传播方与受众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对微电影的反馈,受众可以更完整地表达出对微电影的真实看法,从而使得消费者乐于观看进而转发,为客户形象持续加分。实际上创作者也乐于看到这一现象,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否得到受众的认可,这种与观众近乎面对面的方式让他们能了解到对自己作品最全面的评价。微电影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不仅要讲述一个曲折精彩、吸引眼球、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同时还要承担起传达客户信息的责任,这对于创作者也是一项挑战。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另外,受众不再单单扮演观众的角色,而是可以投入到微电影的创作者之中去,例如2011年8月别克汽车和新浪视频联合举办的新浪微剧本大赛“向前的理由@别克”活动,就是将微电影与受众相结合的很好的例子。广大观众可以自己创作一个微剧本,通过新浪微博的平台发送,然后参与到评选当中,主办方会通过评比选出优胜剧本,并投资将其拍摄出来,然后在新浪及其他视频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这种微电影的创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兴趣与积极性,受众通过微博的方式创作剧本成为微电影的创作者,这在传统电影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改变了传统电影那种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姿态,重新树立了一种亲民的形象,这也使得微电影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
3、微电影的网络投放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相比传统大电影无针对性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则可以通过网络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筛选出特定区域人群特定的习惯和偏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客户形象宣传的有效率和精准程度。微电影主要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相对于传统大电影的院线模式,微电影有着更为开阔的传播平台,它们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对于厂商它们可以更精准有效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于受众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也可以更快捷迅速地接收到自己所喜好的信息,创造出一种双赢的局面。
二、微电影传播的特征也是微电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1、传播主体广泛。微电影所具备的各种优势使得其门槛极低,人人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创作者,这是传统大电影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制作电影只是专业导演演员的专利,普通的平民大众只能被动欣赏,而现在即便是没有任何电影制作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电影的传播者,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点点滴滴的看法。从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观众的参与的欲望,从而使得微电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受众可以以创作者的姿态和视角重新审视一部电影的创作与制作过程,这也是微电影的魅力所在。
2、传播方式开放。微电影不同于传统大电影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拍摄的方式,微电影可以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网络、音乐、广告,甚至游戏等领域探索新思路。如现在网络上空前火爆的以网络竞技游戏《英雄联盟》为题材所创作的各式各样的微电影,得到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了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认可和追捧,这些都是传统大电影无法企及的优势。
3、传播渠道多样。传统大电影在上映之初,观众只能购票去电影院观看,如果想要观看免费的电影,则需登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在网络媒体上搜索到。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是各种互联网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终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观看微电影,并且大部分微电影都是免费的。这是微电影所独有的优势。正是由于微电影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使得微电影更适合现在观众的快节奏生活。
三、迎合微时代受众的口味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很少有时间花好几个小时走进电影院安逸地欣赏一部电影,因此微电影的出现恰恰符合了人们的需求。由于微电影以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使得大众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便捷的欣赏到微电影。除此之外,现在的人们思想更加开放,个性更加鲜明,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于自己个性的追求与表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达,所以对于传统电影的枯燥模式,人们越来越不那么喜爱了。反倒是微电影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更加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创作微电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各种压力的释放方式。欣赏一部普通的传统电影往往会花费人们好几个小时,而微电影则利用起人们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甚至是走路,坐公交车的空暇时间,这完全符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交软件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之间有互相存在交集,因此微电影的发展更是如鱼得水。
四、微电影为微时代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创造空间
在多元社会里,大众文化越来越受到追捧,人们更希望把过去可望而不可即的高雅艺术变得更加亲民,从而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而微电影就是抛弃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它更亲近与人民大众。同时网络媒体,厂商,电影制作商也认识到迎合大众口味的重要性,只有大众认可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微电影的出现给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满足了大众的口味。微电影更接近大众的生活,贴近现实,使得大众可以在其中抒发自己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最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尤其是在这个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再有没有那种传统的阶级观念,大众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微电影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也符合大众的生活节奏,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微电影具有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使得微电影再也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有时候它甚至就存在于我们日常所生活的场景中。特别是对于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来说,微电影就像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产品一样,他们可以通过微电影表达自己的诉求,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赞美或讽刺。微电影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承担起了一部分对社会关注的责任。
在广告界这个领域,微电影广告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广告枯燥乏味的印象,人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原来广告也可以拍得很有趣,看广告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意思的事情。甚至人们会觉得一些微电影广告甚至比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或是电视剧有意思得多。因此,要想在广告行业脱颖而出,微电影广告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方式。厂商可以把自己品牌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微电影当中,构造一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短片,使得大众能够对品牌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第五节 微电影目前的发展现状
尽管目前微电影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暗,在大好形势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虽然微电影的门槛低,可参与性强,使得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参与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但也正是如此造成了微电影行业的鱼龙混杂。尤其是相对应的监管政策和行业规定尚未出台,使得微电影行业中难免充斥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低俗作品。因此微电影行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微电影广告遭遇瓶颈期
1、微电影广告内容局限:
微电影广告虽然有着传统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要制作出一个能够吸引大众的广告,则需要有新颖的想法和创意,而目前微电影广告行业最缺乏的就是创意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广告的吸引力不足。如果不能打破传统广告题材的限制,微电影广告也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2、艺术与商业的不平衡: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微电影广告的本质还是广告,所以充满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因此难免引起大众的反感。所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握微电影广告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通常人们会对一部艺术作品中夹杂的商业气息的广告感到厌恶,因为这会让人们觉得这是对艺术作品的玷污,会打破人们对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美好事物的幻想。使得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会在观众的心中大大降低。但是如果把微电影广告拍得过于艺术化,又会使其失去它本身传播品牌理念的意义。所以如何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得,不顾此失彼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微电影广告制作方需要同时兼顾厂商和观众的心理感受,既要让厂商认为微电影广告达到了他们所预期的效果,为他们传播了品牌理念,提高了品牌效应,又要让观众觉得微电影广告的植入没有影响整个作品的艺术性,这的确是一项挑战。所以在微电影创作中,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至关重要,这才是微电影能够长足发展的可能。
3、与企业整合营销脱节:
微电影广告目前所受到的限制除了想法不够新颖,创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厂商对其宣传不足,由于微电影受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到的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其不可能得到大篇幅的报道与宣传,所以往往导致大众对其关注度不够,尽管有些微电影广告本身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也由于宣传不足的原因而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厂商并不认为微电影广告可以达到传统电影广告的效果。只是把它当做营销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也就是说,微电影广告作为企业整合营销环节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将其传播效果最大化,甚至被一些企业低估了它的商业价值。
4、广告主体不明,政策监管缺失:
由于目前微电影市场缺乏监管,因此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粗制滥造的作品产生,一些广告为了能够夺人眼球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以一些低俗下流的大尺度镜头来进行营销。这严重反应了对微电影市场约束力的缺乏,导致市场上的微电影作品良莠不齐。在互联网上,精品微电影与低俗微电影并存,也使得大众、厂商对微电影品质没有统一的标准,让微电影并不能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微电影未来发展应该遵循的规律: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与时代科技的结合的产物,它与电影一样同样承载着人类审美理念和道德精神塑造的重任。微电影如若单纯地以科技效果、商业目的或低俗娱乐作为制作目标,都将违背微电影的艺术原则,所以微电影若要获得长足发展,仍需遵循如下艺术原则:
1、功利与审美相统一
审美功能是任何艺术种类的首要功能,微电影同样要以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作为目标。就表现题材而言,微电影应力求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生活片段、小场景、故事桥段等展现出生命的美感与时代的风貌。就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美的意象。电影能够综合各类艺术于一身,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点和长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微电影带来资金、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微电影对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其他艺术手段的融纳,大大增强微电影的审美表达功能。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因此,微电影要将自身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对审美功能的追求,自觉以培养大众审美情操和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为己任,将追求商业目的与审美教育统一起来。
2、娱乐与教化相统一
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娱乐了人们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娱乐不是自我放纵和庸俗消遣,它的主要目的是回复和调整身心健康。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心理,庸俗低俗的影片和视频近年来屡见不鲜。尽管娱乐是电影尤其是微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它不应该成为电影以及微电影滑向庸俗低俗的借口。微电影在带给人们或开怀一笑或心理释放的同时,它必须承载一定的思想内含,包含时代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美学趣味,它绝不是能够消解一切意义的纯形式的游戏,应该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人生的、生命的、爱情的、事业的思考与反省,为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服务。如果有一天,微电影沦为跟风走、跟利走的纯形式游戏,它也就离瓦解自身的时间不远了。因此,电影及微电影制作者应当秉承“寓教于乐”的古训,在遵循电影艺术的表现规律与特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点,走通俗化路线、娱乐大众的同时,增强教化民众责任感,拒绝低俗与庸俗。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艺术语言,是整个社会文化符号的代表。在大众文化全面普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日趋消融的今天,怎样能够常葆文艺创作的启蒙意义,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避免微电影被经济利益腐化而滑化肤浅和庸俗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西方学者霍克海姆和阿多诺曾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揭示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西方式的启蒙精神的终结。事实上,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可以缔造新的启蒙文化,微电影能否成为新的启蒙文化的缔造者,或者真的沦为经济利益的俘虏,这不仅是微电影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微电影,其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产品,它在制作方式、传播手段、受众群体等方面,具有传统电影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作为电影艺术的新媒体表达形式,若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微电影在其本性上应当与传统电影一样以艺术性和审美性作为核心要素,这就决定微电影在其本质上要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微电影与商业广告之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每一名微电影制作者需要思考的,因为这种看似融洽的矛盾关系只是微电影发展初期的不成熟表现。微电影应当回归并严守自身的艺术本性,在受众、载体、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第二章
微电影与影视广告的融合
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先天基因,它神奇的把“广告”变成了“内容”,把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可以说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手段,在国外称为videomarketing(视频营销),已经发展相当成熟,像BMW、LEVI‟S、EVIAN、SONY、NIKE、COCA-COLA、PEPSI、APPLE、P&G、DUREX、BUD这些大品牌,对于互联网视频营销已经驾轻就熟,这也是这些国际性大品牌能够畅行于世界任何角落,并且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国内大量的视频营销的机构也相继推出了品牌微电影、品牌故事、病毒视频、植入广告、系列网络剧等这些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的影片形式,让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逐渐为品牌商家所青睐。
相比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广告,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以及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比如凯迪拉克、桔子酒店、梦洁家纺、周生生珠宝等品牌已经成功运用了微电影营销推广自己的品牌,其微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网络平台免费传播,点击率均在百万甚至千万以上。“小体积”的微电影,或将成就品牌内容的49
书:微电影营销与制作1128 “大理想”!微电影接触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是各品牌商家非常看重的营销目标受众,微电影与生俱来的时尚、新潮、前卫气质,也是微电影营销、视频营销的地位在商家的营销组合中大为上升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
短片和微电影
在微电影的概念诞生之前,我们一般熟知的另一个名词叫短片。
在国外短片创作开展得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大的电影节还有很多相关的组织,都有短片竞赛部分来扶持有才华的电影人。短片是北美电影工业在电影诞生的早期所诞生的一个片种。国外没有微电影这一概念,更多称之为短片、电影短片。短片最开始是电影术语,对应电影胶片的长度、米数,英文是“short film”或者“fimlet”,通常在北美将长度介于20到40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而在欧洲、拉美和澳洲则可以更短一些,比如新西兰将长度介于1到15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在现今的电影界,并没有对一部短片的长
第三篇:电影史论文
两岸电影共同体里独立电影的处境与命运
元培北京大学
【摘要】由两岸电影,分析独立电影的现状,探寻独立电影的未来与出路 【关键词】两岸共同体、独立电影、现状、未来 前言
正文开始前先来说一下两个概念
“两岸电影共同体”是指由生活在海峡两岸亦即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这一 共同的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的中华民族意识与核心价值观念的电影从业者,通过互信互助、广泛合作而逐步形成、四方共赢的一种一体化的电影生态。“两岸电影共同体”的提出,既顺应了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与电影发展的总体趋势,又能针对全球经济竞争与好莱【】坞文化霸权的时代境遇1。
中国“独立电影”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技术角度上讲,“独立电影”是指某部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公司(或制片厂),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本身通过各种渠道融取资金,甚至包括个人出资等形式来制作影片,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观念。独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独特的产物,它们生长于中国,描摹的也是中国的题材,但生存却需要依靠西方世界的力量。它们不但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得了大量的奖项,也是西方评论家、媒体和电影学者热捧的对象,这些奖项和关注所积聚起的声望一方面帮助它们从西方获得制片资金和津贴,改观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中国本土的诸多质疑,很多研究者批评国外的电影节和影评人是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将中国独立电影的艺术价值夸大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认识充满了偏见。正文
政治分立使曾使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政治见解、运营机制、人才格局、出品类型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差异。从两岸三地电影的交往情况上看,除了袁丛美、徐欣夫等一批为数不多的电影工作者从大陆到台湾并继续从事电影工作以外,这一时期的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基本隔绝;尽管相较而言,在香港,由于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凤凰影业公司、龙马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的设立,吸纳了程步高、李萍倩、朱石麟、余省
三、董克毅等不少电影工作者从大陆到香港从事电影工作;而邵氏父子影业有限公司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也聘请来自大陆的王引、屠光启、陶秦等为导演,拍摄了大量电影作品;另外,但杜宇、任彭年、岳枫等电影编导也从大陆来到香港从事电影创作,这都对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电影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之间,则在机构设立、制片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颇多联结,但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已经使中国电影形成了一个大陆、台湾、香港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但是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内地与港澳台交流的加深,两岸四地之间的电影合作正在朝着更加深广的领域迈进,并成为两岸四地对话与交流中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特别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更带动了香港、台湾、澳门和内地的资金、人才合作,大批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工作者来到内地,或北上工作。以内地资金为主导、内地市场为依托,内地、香港、台湾电影团队合作制片的生产模式已显端倪,中国内地无疑已经成为香港、台湾和澳门重要电影企业和主力影人的发展“基地”。包括《赤壁》、《十月围城》、《风声》、《锦 1 《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聚集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衣卫》、《苏乞儿》、《花木兰》等位居票房排行榜前列的许多影片,往往都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2。
无论是大陆电影,无论香港电影,无论台湾电影都取得很大成绩,而且都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定位。现在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两岸三地或是四地电影交流合作走向融合。
国产大片、合拍大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顶梁柱,电影工业的完善似乎已不再遥远。但在这市场体制以外,有着一批民间影像创作者依靠着数码工具完成他们对电影的追求。即使独立制片在全球范围内都已是被公认的电影制作单位,但由于国内电影工业的有待完善,这些影像工作者进行的更多是个人的独立创作,也是因此被称为“独立电影”的原因之一。也如王小帅所说,在西方国家,独立制片也是倚循电影工业流通的,只有中国,那么多的年轻人想介入电影完成他们的梦想。
虽然初衷各有不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进行独立创作的导演也成为了生态的一个环节。他们有的成为了市场的接班人,有的继续坚持“孤独”的个人表达,有的则渐行渐远;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工业化的完善不可能缺少他们,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为主流电影带来不可或缺的刺激,并填充其单一的一面。
2013年南视觉美术馆在南京主办了独立影像展,这个从几千元开始办起来的影像展,致力于为独立电影创作者提供展示的平台,以及交流与沟通的出口。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导演甚至已经拥有国际影展的提名或者奖项,也许他们是继贾樟柯、王小帅这些已被熟悉的“第六代”电影人后最勃发的生命力。也许因为制作费的低廉,他们还无法承担以胶卷去实现电影拍摄,但随着例如戛纳等国际影展已经开放高清放映环节,各种各样的平台将为这些创作者的将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影迷,我们希望并期待看到更丰富的影像表达。但也许很多人更好奇的是,这些独立电影创作者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会否有机会踏入市场循环而进入观众视线;他们,离电影工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这里,我们尝试把问题抛向策划人、评委,甚或李康生等长期在独立制片电影中的浮游的电影人,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探寻中国独立影像发展现状以及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独立电影圈的偶像级人物昆汀-塔伦蒂诺说过:“独立制片导演不是为了赚钱才去拍电影,他们即便倾家荡产也要尝试一番,而自己原本就没有多少积蓄可供挥霍。”
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具有当代艺术背景的南京影像展,又是一次中国独立制片人“败家成果大展示”。DV时代刚刚到来那阵,云南电视台某人类学纪录片编导曾说过一句颇具启示性的开场白:“从前毛主席有一支笔”。如今,有影像创作冲动的大部分人的确都有了那支“毛笔”并让想象夺得了创作权,在拿着“毛笔”败家后,又接着痛苦地发现要拿毛笔写好字表达自己顺便赚点生活费并不容易,即便生活费和他们的初衷并无关联。
投入——多数人自资表达情怀
由于看到家乡的渔村即将消失,高文东用一个满怀深情的镜头让一个青年随渔村一起消失,这个花了几千块的30分钟镜头成为了他第一部作品《西海村》,并收获好评。他的第二部作品《美食村》成本则迅猛增加,现金流就五六万,拍摄制作周期长达半年,如果把那些在各个环节都慷慨免费奉献的朋友的人工加上,真正的成本其实能到20万。
得知上海大中里的石库门里弄即将被拆,在美国读书的舒浩仑赶回来,和朋友扛着两台摄像机在里弄逛着,私人化地以画外音表达着自己的乡愁。石库门的成长记忆和被急速发展的城市吞噬的现实是舒浩仑的情怀。纪录片《乡愁》最终完成,一这部影片为例,这部纪录片和前两部相当不一样,甚至它都不太像一部纪录片。导演舒浩伦用十分主观的方式讲述了一场 2《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与中国电影的家国梦想》——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关乎自己情感的故事,他回访了自己从小到大居住过的石库门里弄大中里。在这里,他高龄的奶奶、邻居婆婆,以及形形色色的旧邻纷纷出场,向镜头展示了他们生活的一些片断。
导演采取的叙事方式是相当松散的,他几乎不用考虑所谓的结构,也不用像通常的纪录片那样要跟随着某一些人和事件的变化发展进行拍摄,并对素材作出主线辅线、孰轻孰重的抉择。他只是带着镜头,走进了自己过往的生活之中,时不时停下来讲述一番自己小时候这里是什么样的。于是,二三十年前的大中里就在想象中呈现出来,并迫使观众将当年的情景和现在进行对比。一个回忆中温暖的大中里,和一个即将拆迁或改建成新天地的大中里;一个生活得卑微却平衡有序的大中里,和一个置身商业大潮消费时代冲击下即将荡然无存的大中里„„互为表里的大中里,在自我的分裂和外力的冲撞下走向了无可挽回的乡愁。
为了强化这样的感觉,导演一再违背了纪录片的原则。他甚至用搬演场景来表现自己童年的回忆。比如在一个“丁”字路口上方的窗口,他曾经俯瞰路上的行人。导演本人甚至在镜头前出现,并作为第一人称的向导。他将一场公共叙事在如此私密的情感方式下完成了。他的主观简直到了极致,甚至他将张艺谋拍摄的申奥和申博的电视片镜头搬用到了自己的片子中,并在黑屏幕上用硕大的字幕“我怀疑”、“我不信”来表达对壮观都市背后和人性相悖部分的不满。
舒浩伦在放映会之后的讨论会上说:奶奶已经去世,邻家婆婆也不在了。生前,她们很担心拆迁。死亡,对她们来说或许是个好结局。
这种独立电影,将导演的个人情感很自然的融入到电影中,把自己的某种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种种独立电影也收到很多导演的喜爱。
这些导演自己动手做字幕和剪辑,付出的成本大抵包括磁带、交通费、刻录光盘的费用,基本不会过千。而如果按电影的正规拍摄流程来,不去降低影片质量的话,一个30分钟的片子,至少也得花上3万到5万,前期的设备和后期的非线基本上要占到一半甚至以上的成本,虽然昂贵,但都还算可以自资完成。
回收——可持续性发展各不一样
拍片子跟装修一样,有多少钱都得花出去,至于回收,这些独立电影人来不及考虑。杨恒回湘西吉首拍了部《槟榔》,吃住尽量省、不用灯光不拍室内戏、找免费拍摄器材,花销主要在做字幕和请客凑人情上,最后花了3万块。片子在釜山电影节拿回3万美元,又去南特某电影节拿回3000欧元,都是奖金,杨恒可以准备下一部片子了。
同样用3万块拍了处女长片《背鸭子的男孩》的应亮,2005年就已经挣到不少电影节奖金,他第二部作品《另一半》拍摄仅用了39天,6万成本主要是因为“这次发了片酬”。两部片子都选择在四川自贡拍摄,居然是因为“那里物价低”,当然这两年这种优势也不存在了。《另一半》随即又在东京、新加坡等数个电影节捞回各种奖项,奖金来了,国外艺术院线及DVD发行也跟上了。已经颇获丰收的应亮如今一方面可以用以前的奖金拍长片,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艺术展的项目款拍短片,雪球就这么滚起来了,“他们拿六万给我拍一部,我就可以再拍3-5部了,而且还可以剩很多生活费。”当然,洋溢在电影成就幸福感中的应亮也强调:“电影创作是很私人,我不想受到干扰,若受到太多的痛苦,我会换另一种艺术方式表达,如画画。”
短片卖版权可能一万都不到,国内奖金又太低,所以大家都往外送,即使得不到奖,也捞个名气回来。独立电影制作机构得操心发行,他们和器材厂商、胶片厂商合作,就得为衣食父母在拍摄内容里植入广告。幸好,这种不动声色的做法大家并不介意。
前景——这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高文东导演对非主流的民间创作还不如对主流电影悲观,“地上每年那么一大堆电影,能赢利的也就十多部,我们的处境其实比主流那些好,独立电影成本低,自己可以控制,不用承担对投资人的那么大压力。”至于大部分人只能指望海外市场回收,高文东认为这也没什么,“我当然关心影片成本的回收,可世界是个大市场,发行上对我来说没有国内国外的分别。”
而拍片资金的来源,中国的独立制片人并不能期望纯粹的商业投资,扩展到商业电影领域,这也是一个绝对的难题。低成本拍摄、有人推荐去送影展、获奖金和海外发行、然后再新一轮循环,前人多年来的实践,中国的独立电影其实已自成一套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电影大链条中的一环,相应的圈子本身已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当然,单打独斗的导演还是很多,但总有热心的推荐人随时等着帮忙,只不过电影质量究竟如何,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各大电影节评委手中。
独立电影这个圈子还是不错的,大家都互相扶持,也不急功近利,包括张献民这样的组织者,让制片人们能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构成方式,至少国外选片人过来时,会先找到这个圈子。
和好莱坞时不时去圣丹斯选片并公映一样,中国的独立电影圈和商业电影圈这两个齿轮偶尔也能卡上那么几环。贾樟柯、宁浩等人就成功地融合进去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大多数独立电影人则因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还在坚持一种“距离”。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节屈指可数,尽管如此,这些少得可怜的独立电影节活动却一直受到阻碍,使独立电影正在形成的良性的生态遭到破坏:导演的作品无法与大众产生联系,使独立电影的创作只能限于圈子内的自娱自乐,这对独立导演的创作热情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缺少电影节的宣传时机,迫使更多导演放弃对国内市场的探索,独立电影制作成本收回的难度增加,导致下一轮的投资与制作变得谨小慎微。对于观众来说,独立影展的缺席也是一种损失,他们甚至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了解想看的独立电影,没有机会选择也没有机会尝试改变对电影的欣赏趣味。如此恶性循环,独立电影之路似乎要越走越窄,越走越边缘。中国独立电影要想获得认可,只能走海外获奖求关注的“独木桥”,此外别无他法。不论怎样,中国独立电影将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体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不过,无论民间影像离市场还有多远,我们看到,他们正以自己的步伐去维持着这生态圈的平衡。【参考资料】
1《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聚集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与中国电影的家国梦想》——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3《电影发展新特点使两岸三地走向融合》——张思涛;
4《想象的共同体:1990 年代以来两岸电影的近代中国女性记忆》——张丹 南京艺术学院
第四篇:电影音乐欣赏论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观看了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用“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演绎了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在残酷现实中散发的人性最温暖最光辉的一面。
轻快神秘的背景乐和“命运”两字很搭调,心跳般的节奏加上清爽的曲风,快乐不华丽,却足以打动你的心。镜头也跟着这明朗的节奏快速闪动,还没来 得及仔细瞧瞧垃圾堆里的贫民生活照,惊心动魄的情节早已抓获我的眼球。
故事让人感叹命运的悲哀,又让人发自内心的欢笑。一部好的电影不只是 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生百态的折射。观众在笑过或者哭过之后,留下 的是一份夹杂着哀伤的美好回忆,是一刹那心灵的震憾,也是心灵的洗涤,更 是一个道理,一个信念······
整部影片以贾马尔而不舍地寻找心中之爱拉提卡而展开,为了找寻心中的 女孩,他参加百万富翁的节目。贾马尔的每一道题都恰巧地和找她的故事连在 一起。当然,在节目中做答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不见得能那么幸运地知道所有的答案。但贾马尔那颗坚定的心,对金钱不如爱情的态度,让他命中注定地成了百万富翁。
我很喜欢开场,贫民窟的孩子们在飞机场玩耍,然后被警察,那些代表另一个世界的人追逐,于是逃跑。奔跑是人和动物要生存下来的原始游戏,是抵抗命运的基本方式。不管逃避还是争取,都要记得奔跑。孩子们在夹缝中奔跑,在杂乱中奔跑,在逆光中奔跑,音乐像暴风雨一样倾泻下来,打在所有人身上。与此同时,电光石光间,摄影机曝光了另一世界的所有底片。而在此之中,我们依然看到人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人在贫穷中会更加生机勃勃,只是因为他们活在更加真实和紧迫的欲望之中。人的欲望是真实和强大的,要对欲望建立起正确的态度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基本欲望得到满足。虽然富有可能让人堕落,贫穷可能让人奋斗,但我们知道,贫穷比富有更能产生罪恶。多年后,在黑暗的地下通道入口,已经眼盲的童年玩伴将歌唱得凄婉动听,不用眼就可分辨不同面值的美元。终于,他们都长大了,时间将他们刻画成了不同的样子。而命运最早的分岔竟是,他比其他孩子唱得动听。
贾马尔也一直唱着一首歌,那首歌就是儿时的拉提卡。他依赖着过去,尽管颠沛流离,支配着他的依然是对拉提卡的牵挂和不安,而他的生活目标是找到她。这个信念像是黑暗之中的一道微光,是一种注定,最终将它引向光明之地——去参加那个让人做梦的节目。他在万众瞩目之下接受最初的嘲笑与煎熬,不过是为了找到她——她也许会看那个节目。这一点让人们看到人活在爱里的勇敢和执著,它是稀有的,他是爱的强者。
对哥哥萨利姆和弟弟贾马尔的命运,影片一开始就有很好的铺垫。弟弟是个 为了心中偶像的签名不惜跳进粪池的家伙,尽管他本身对脏已经麻木了,但是 跳进“粪池”求取签名的举动显示出他对偶像的追崇态度。可哥哥萨利姆呢,无视弟弟的感受,开心地拿了弟弟得到的签名,照做了一笔小买卖。虽然他自 私,但在生死关头,他还是成了一个让人佩服的大哥,保护了自己的弟弟,不管面临多大的诱惑。有义无情的哥哥,也许就是因为那样饥饿才变得那么追求 现实,他是被压迫出来的。不过,也正是残酷现实与人间亲情前面作过比较,亲情,爱情的力量才更彰显出其珍贵和伟大。在这种比较之下,人才会明白自 己内心最珍惜的是什么,才会如此执着而坚定地去追求。看看类似的影片,让 危机感、紧迫感偶尔刺激一些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也许会更加 明朗。在现实之中,哥哥萨利姆更像是强者,他更顽强、更聪明、更懂得在残酷之中求活。他知道现实的强大,所以主动选择适应丛林法则。他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间接改变弟弟的命运。穷途末路,即使是退守浴缸做最后的抵抗,他也清醒地替自己安排了结局,将躯体埋葬在金钱之中。他动用了残存的全部的恻隐之心,把最后的温暖都给了自己最亲的人,独自承受了命运的安排,可是他一路主动地选择,最后依然是输家,因为这个世界是这样,“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那一夜,当所有人都沸腾,贫民窟的人们因为奇迹的诞生而疯狂,当所有人陷落在对财
富的追逐之中,忘记了那仅是一场浮华梦,多少人会意识到,节目主持人将答案撕碎洒落台上,聚光灯耀眼,他说:多少人的梦想散落一地。这难免让人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影片灵活运用了印度的民族音乐,因此营造出了气氛十足的异域风情。其主要背景音乐有:01.O…Saya02.Riots03.Mausam & Escape04.PaperPlanes
05.Paper Planes(DFA Remix)06.Ringa Ringa07.Liquid Dance 08.Latika’sTheme09.Aaj Ki Raat(Don)10.Millionaire11.Gangsta Blues12.Dreams On Fire13.Jai Ho
《O Saya》(入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是开场贫民窟的孩子们肆意奔跑躲避追捕时的背景音乐,有着浓重的民族特色引人入景。插曲《Paper Planes》入围第51届格莱美音乐奖制作提名,听《Paper Planes》的过程中你会立刻被响亮的枪声所“惊吓”,然后脑海浮现的就是战争场景,整首歌所营造的氛围乃“痛并快乐着”。插曲《Dreams on Fire》获2009金球奖最佳电影原声奖,这首低吟的女声曲子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插曲 《Latika's Theme》这段背景音乐是在男主人公贾马尔·马利克在寻找女主人公拉媞卡的时候出现的,低吟浅唱配合电影唯美的叙事手法,让人看了之后难以忘怀,感慨万千。这是一部感人而温暖的电影,这是一首听了让人全身放松的插曲。
电影的背景音乐,有着印度的文化特色。虽说音乐无国界,但是一个国度熏陶的音乐终究带有深厚的本国文化特色。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开片,一群脏兮兮的孩子在警察的追逐中在平民窟里四处逃窜,引出事情发生的大社会背景,而音乐略显得活络而轻快,对孩子们来说这亦是一种乐趣。第二处则是贾马尔在几年后回去找失散的爱人拉提卡时响起的背景音乐,音乐让人感受到闷闷的、很是压抑,我想那时的贾马尔四处寻找拉提卡时的心情也应该我们所感受的那般的郁闷不已,音乐真的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心情、渲染一种社会状态。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主题明确主线清晰,但是每个细节都很美。节奏有缓有急,层次和条理也非常清晰,而在剥茧抽丝般的叙述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很多巧妙的前后呼应,很多细节,很多台词,很多场景,都很耐人寻味。是个非常耐看的故事。轻快的现代音乐和婉转的印度歌曲穿插着,感觉整个故事古今辉映东西合璧。那些关于印度的风土民情特别美,又完全没有我们印象里的印度影视的铺天盖地到让人有点疲倦的惯有表达手法。影片中音乐精彩纷呈,游离在“喧宾夺主”和“相差毫厘”之间,如果多一点就会让人有沉浸在“宝莱坞”音 乐殿堂里的感觉而忽略银幕的风采,而如果少一点也会让电影失去几分颜色,毕竟这一部在很多嘈杂场景里的镜头画面都有音乐来相配不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电影 一直都很不“安静”,音乐贯穿其中,无论是有人声的还是无人声的,个个都是量身定做,符合每一个镜头的转换,分秒不差。我相信,影片和片中的音乐,一定会使你大饱眼福,神思飞扬,也会使你重拾久违了的畅快淋漓!
影片最后杰玛和拉提卡在火车站站台相拥,悠扬的Latika’s Theme再次响起,而他们过往的生命瞬间纷飞成无数画面。这个世界残酷的超出每个人的想象,但是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和追寻。
影片结束时,屏幕上出现命中注定几个字,好像一位大师,在伱额头轻轻 一敲,但却只笑不语。转身,消失。
对我来说,管他什么命运,有愿望的时候,希望上帝心情好帮个忙,给自 己的生命指点迷津,让我找到自己值得自己一生去追寻的目标,不管它多么卑 微,多么渺小,那是属于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会珍惜。有能力的时候,为社会多做点事,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这样的命在我看来就是好命。
第五篇:电影赏析论文
电影赏析课结课论文
学院 :理工学院
专业:机械 学号:12L0551012 姓名:李元阳
警匪电影与都市江湖
1986一2003年香港警匪电影中“义”的承继探询及“都市江湖”的镜像空间勘察
“义”与“江湖”的文化溯源
“江湖”一词,最初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也可以泛指三江五湖。比如《庄了·大宗师》里有“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吁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句了;由三江五湖进一步可以泛指天下四方,比如曹操说:“江湖未定,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里的江湖都属于地理名词,而鲜有文化意义上的指称。
及至后来,“江湖”一词开始具有引申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这里,“江湖”一词用来指称“庙堂”(朝廷)之外隐士与平民安然处之的地方,不是等同于和“庙堂”相对的“反庙堂”(绿林),而是指排除“庙堂”以外的“非庙堂”。唐代元棋诗“爱君直如发,勿念江湖人”,杜牧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江湖”一词已经多少成为一个政治文化符号,文人墨客用来表明一种潇洒落拓、特立独行的政治立场—虽然这种态度的流露多是在于权力游戏的角逐当中失意以后。与此同时,江湖一词还用来指称封建社会里的游民阶层,譬如“江湖术士”、“江湖郎中”、“江湖艺人”等称谓,都是用来指居住于城乡边缘,流动性较强的“游惰之民”,这里的“江湖”一词带有略微的贬义色彩。
唐代的豪侠小说赋予了“江湖”一词新的涵义,将其定位为侠客活动的场所。“侠”的称谓,最早出白《韩非了·五蠢》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3《史记》当中为游侠作传为其正名,但并未提到“江湖”这个词,唐人把“江湖”作为侠客活动的背景,这基本上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向“。由此而始,“江湖”一词开始成为文人墨客驰骋其侠客美梦的虚幻空问,同时也作为江湖寻梦者的世外桃源而源远流
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