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与研究
学
院: 电子与信息学院
班
级: 14应用师2班
姓
名: 冯婷婷
学 号: 2014045344107
指导老师: 朱小松
实验时间:2017年3月至6月
我清晰的记得电影鉴赏的第一节课,我们看了《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哽咽着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的一部老电影,课后时间我重新回味了一遍,感觉很好。电影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母亲那种执着的感情令人感动,害的我掉了不少眼泪,她的等待和追求都是那么地给人深刻印象,加上美妙地背景音乐,成了一部优美的爱情故事。很多上一代的人都觉得这部电影感人,我虽然没有经过那一代的生活,但我依旧也被深深地感动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为其父亲的死感到悲伤,被母亲对父亲的爱感动。虽然影片中并未出现什么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可母亲对父亲的爱就像那连山一样绵延不绝!
影片主要讲的是父亲母亲年轻时候谈恋爱的事。而勾起我对父亲母亲往事诉说的竟是父亲的离世。父亲病逝,我从县里回到家乡。村长想用拖拉机把父亲从县医院接回来,原因是村里有困难。因为村里的年轻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没有劳力把父亲抬回来。可母亲却执意要把父亲抬回来。想让父亲重走那条路,记住那条路,正如影片所说“这条路有母亲对父亲太多殷切长久的期盼。
影片中母亲对父亲的那份执着永远让人感动。也许在那个年代,父亲是非常优秀的了。是在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女孩心目中叫她特羡慕、特崇拜的一个人。母亲是那样的执着,给父亲送饭,等父亲,为父亲做了她能做到的一切。母亲对父亲的爱,感动了父亲,感动了全村的父老乡亲。
在影像方面,张艺谋与侯咏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满意境的诗化的镜头中,处处氤氲温暖与生机。
在表现年轻母亲的时候,镜头绝大多数用了特写景别。把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那种少女怀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来。母亲在不远处望着送去的“派饭”,是否到了父亲的手里,那种对心上人的关爱,纯朴的爱情表达方式,通过特写让我们认识了母亲的纯情。母亲每次看父亲时的那种腼腆,聆听父亲读书时的享受,母亲年轻时的美貌、朝气,都在这些特写中一一展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运动镜头。母亲在山间、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镜头,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动感的镜头,有着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还有着一种对爱情狂热的追寻。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七次母亲奔跑。第一次是在母亲初见父亲,两个人的视线相遇后,母亲少女的心被触动,欢腾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亲在一片金黄的白桦树林中偷看父亲送孩子放学时的奔跑,这时的动作被慢放,在母亲的主观与客观镜头交叉剪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种执着、腼腆的暗恋。第三次出现在父亲离村后,母亲追逐父亲的马车而去,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爱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爱情之餐”蒸饺掉在了地上,连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红发卡”也跑丢了。这段奔跑我们可以称它为“奔跑冲突”。最后,“青花瓷碗”补好,这象征着破镜重圆,并且暗示父亲与母亲可永世不再分离。“红发卡”也找回,象征着爱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终究会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亲走后,母亲相思中感觉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就立刻夺门而出,跑向学校,这种等待爱情的焦急心情充分表露。那么接着就有了第五次,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父亲为看病中的母亲偷偷回来,母亲大病初愈得到消息立刻跑向学校,我们看到母亲身体虚弱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又有主题音乐的烘托,我们都为之动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亲又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像年轻时一样奔跑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结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复画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来到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将过去与现在很好的隔开,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美好、五彩缤纷,对父亲与母亲爱情时光的赞扬。现在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美好的彩色。在彩色画面部分,色调上处理成暖调,透露出这种温馨与生命的朝气。画面色彩绚丽丰富,黄绿色的田野,金黄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与羊群,湛蓝的天空,深蓝的棉衣,还有服装上各种细小的色彩。影片还是着重突出了红色,这次红色成了爱情的象征,红围巾,红棉袄,红布,红发卡,红剪纸。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红色在流动,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
光线又赋予画面活力。年轻母亲总是被一团黄色暖光包围着,显得那么娇美可爱,朝气蓬勃。室内场景“暗—亮—暗”的影调布置,晨、夕黄色暖光笼罩下的大自然,无不显现出一种和谐唯美。又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不断射入镜头,产生七彩光斑,这光斑又照衬着母亲,既美化了画面又使母亲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朴素的美不是靠化妆而来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术处理上,几个段落应用了大篇幅的影像叠化。像在母亲望着不远处的“派饭”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时,一份份饭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镜头不断叠化,还有母亲苦苦寻找“红发卡”时在路边等到父亲回来时的叠化运用,都表示着时间的跨越,时间上的积累。在抬棺这段画面的叠化,把这种送殡队伍的气势表现出来,又把这种追念之情,对爱的回报、爱的颂扬抒发了出来,一种诗意的延续。
配合影响运用出色的音乐。用管乐奏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部影片。语言对白少,而音乐运用多,使整个影片的抒情之意、诗化风格,完全烘托出来。情绪往往被音乐带到最高点,沉浸在这种悠长感伤地氛围中。这首由三宝作曲的主旋律音乐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主题音乐,中国的管乐的演奏不亚于苏格兰风笛的运用,再加上影片开头,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的出现,仿佛告诉观众这是中国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同样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以儿子“我”的第一人称进行旁白叙事,把观众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响的现在时,儿子看着父亲与母亲合影的旧照片,想起了听到过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接着转场,黑白照片叠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跨越,主旋律音乐跟着想起,进行情调上的渲染。影片结尾,年老的母亲听到读书声跑到学校,是儿子在做父亲生前的事儿,母亲感慨万千,这时年老母亲的画面与年轻时的特写画面叠化,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时的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儿子读书声又与父亲的读书声重叠,这是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子辈与父辈之间。镜头最后又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纯真年代,母亲看着父亲送学生放学,爱情的主题与尊师重教的主题又一次得到升华。母亲初见父亲后的欢快奔跑的大远景,最后奔跑定格。导演带我们回到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又是对那种爱情祭奠的开始。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响起,用了女声气音咏唱出来,把情祭的主题尽情渲染,把情绪推向高潮。
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是啊!我们就要这种单纯,浪漫。我们向往这种爱情,不如跟着电影一起来祭奠。
第二篇:电影音乐鉴赏论文
从《音乐之声》浅析电影音乐的功用
关键字:音乐之声,电影,音乐
内容摘要:电影离不开音乐,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无声到有声的阶段,音乐的存在是广为接受的。哪怕是默片,来自那些钢琴师的即兴演奏也会为观影增添一分别样的享受。早期的音乐大师根据影片画面的不同,让音乐时而轻快,时而低沉,通过这些音符让观众的情绪与影片中的人物紧密连接,建立共鸣,这次就从音乐与电影结合的经典之作来简单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功用。
音乐能洗涤心境,净化心灵,翻过千沟万壑的大地,穿越乌云密布的长空。《音乐之声》用简单的故事和美妙的音符向世人展现着真善美的动人光影。1965年拍摄的电影《音乐之声》在当年连续七年获得了票房冠军,同时获奥斯卡五项大奖,在1998年被美国电影学院列为美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100部影片之一。群山因音符而充满生气,变得生动起来,壮丽辽阔的阿尔卑斯山脉与时而宏伟壮丽时而轻柔娟秀的交响乐融为一体,影片从首映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每次观赏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高中英语课时老师放这部经典之作的情景:山、云、草甸、玛利亚,人与自然、父母与孩童、祖国和人民,诗歌般的音乐之声主题曲《音乐之声》包含着和谐的爱意,给教室里懵懂的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鉴赏电影一般都从导演,演员,剧本三方面看,而对于观众来说,剧情的整体感更加总要。然而,设想一下,如果将电影的配乐曲调,单纯的欣赏影片,又是什么效果?其实配乐在一部电影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让影片中的场景表现的更加震撼,还能把影片的主题思想更加明晰的传达给观众,这种感受是三维的,多重立体的。而《音乐之声》中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呢?
电影开篇便是传唱千年的歌谣,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地利,错落的山峦与层层的密林包裹着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萨尔兹堡,群山之间飞雪飘荡,山谷之内温暖如春,到处铺展着盎然的生机,雪山融水聚成溪流,汇入湖中,碧蓝色的湖面泛起了粼粼波光。女主角玛利亚尽情歌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影片主题曲《音乐之声》响起。主题曲曲调奔放不失文雅、自然而又深沉,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和面对命运的诚恳和勇气。玛利亚跟我们这些在鞍山这样的山城长大的孩子一样,热爱家乡的山川,她演唱的歌词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馨,将人们带入了童话之间,不管是如孩童涂鸦一般的云朵,还是翠绿的无法释怀的草甸,都是那么融洽,毫无违和感。主角作为见习修女却性格外向、热情奔放,热爱唱歌,擅长舞蹈,向往自然。总喜欢独自偷跑外出唱歌跳舞,这种行为让修道院里保守的老修女十分的愤怒,讨论不停。《如何解决玛利亚的问题》这首歌是一首修女六重唱,将说、唱、表演相结合,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的平易近人,能恰当的表现出修道院里的老修女对玛利亚的复杂情感,从音乐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长辈的慈爱和温柔,生动的再现了玛利亚在影片前期的一系列生活,清楚的交代了这样的一个背景,为下面玛利亚离开做了铺垫。
修道院院长认为玛利亚不适合这样远离尘世的修道院生活,介绍她去海军上校特拉普家当家教,这并没有让玛利亚觉得喜出望外,反而让她十分紧张,但玛利亚不想辜负院长的一片好心,于是她穿着旧衣服带着帽子和行李向湖边美丽的豪宅一路高歌的走去,《我有自信》这首歌曲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十散板节拍,速度更加自由开放一些,表现了玛利亚的心理冲突,伴着不安与忐忑;第二段节奏紧凑,曲风开明,表现出了玛利亚充满信心并战胜困难的决心,电影与书籍的区别就在于不能准确的定位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大部分影片侧重于用演员的演技来表现角色的心境,而音乐剧的形式恰恰可以脱离这样的束缚,利用歌词和音符来全方位的解读角色的感受。
家与父爱,我认为这是影片的剧情最丰富,笑料最多的一段,特拉普上校家的孩子性格迥异,十分调皮,用恶作剧捉弄玛利亚。而温柔细心的玛利亚意识到了孩子们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渴望父亲多对他们付出一点时间来陪伴他们。于是玛利亚想方设法接近孩子们,跟他们打成一片,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些孩子。这段的转折点在于一次瓢泼大雨,玛利亚用一首《我的最爱》帮孩子们战胜了恐惧,用生活中最喜欢的事情,最美好的事物,为孩子们带来勇气和力量。之后玛利亚与孩子们愈发亲密,教他们唱歌,经典歌曲《哆来咪》成功地把乐谱视唱练习与一首欢快轻松的音乐融合在了一起,曲调以音阶的层层递进为主,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基本听一遍观众都会唱。这样巧妙绝伦的音乐入门课,把七个孩子变成了七个可爱的音符,而玛利亚则称为这些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知心伙伴。
而当特拉普上校带着两位朋友从维也纳回来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原有的拘谨被欢笑取代,却开始责怪玛利亚,甚至要将他扫地出门。紧要关头,孩子们的歌声扭转乾坤,歌声让特拉普上校想起昔日的美好时光,想起来童年在草甸上飞奔的自己,忍不住跟孩子们一起歌唱起来。“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你问候雪白的花朵,愿你开放成长。雪绒花,雪绒花,永远保佑我的祖国。”插曲《雪绒花》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校饱含深情的演唱,伴随的吉他的独奏,动听而又感人。这里一曲《雪绒花》不仅烘托出了此时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也无形的敲开了玛利亚对上校爱慕的心扉,其中的爱国思想又给全剧的主题带来了升华,人们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像雪绒花一样洁白明亮,顽强不屈。人们希望这小小的花儿保佑战火中的祖国,作为反抗纳粹侵略精神的具象化,雪绒花代表了广大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孩子、父亲随着美妙安静的音乐唱着温柔的歌,将家庭的幸福、温馨、和谐推向了高潮。
电影音乐的文化发展至今,许多电影和它所引用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观众思想层面的开发与多样式展现的混合运用。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用音乐来衬托电影的氛围,表现内心的感受,重点凸显人物动作与自然动态,这些都是展现现实情况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最好方法,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功能,有的时候会变成电影导演的一种语言,能直接与观众的内心沟通的语言。而我们,只需侧耳聆听,感受那来自远方的跃动音符,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论《音乐之声》中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电影文学》 2011年19期 2,和谐视域中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电影文学》
2010年16期
3,影片《如果·爱》电影音乐赏析--《影视留声机》
20120218
4,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之声》带来的无穷魅力--罗亚辉·罗伯特
第三篇:《电影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批评》期末论文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姓名:张怡 学号:120803114
院系: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2级)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摘要:音乐已成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电影放映中发挥着奠定感情基调、烘托电影氛围、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影音乐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电影,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电影音乐;赏析;内涵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自电影出现以后,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型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它已经成为电影中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根据影片整体的基调以及情节的需要所设计或创作的音乐,电影音乐对画面不仅仅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渲染影片情绪,补充画面内涵,传达画面思想,推进情节发展,感染观者情绪的作用,从而实现影片的艺术效果。通过对具体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将故事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贯穿影片的音乐,有原创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片头,描述刘小春在江南小城的生活场景时的背景音乐,采用的是笛子、琵琶、鼓等中华民族乐器。其中,笛声、琵琶声旋律缓慢、悠长,衬托出了江南小镇的细腻、绵长,而赋有节奏感的鼓声,则有利于电影情节的推进,伴随着刘成父子坐着小船离开家乡。之后,刘小春在少年宫比赛时拉奏小提琴古典曲目。配合着钢琴声,开始旋律缓慢、琴声悠扬,之后节奏加快,小提琴声仿佛绕迷宫般迂回曲折,直至最后峰回路转、找到出口,琴声也随之结束。在刘小春演奏的同时,一旁倾听的江老师许以赞许的微笑,预示着之后两人的生命出现交集。之后,江老师跟刘小春交流往事的时候,背景音乐先是小提琴曲,之后是女声,在此期间小春加强了对江老师的理解。当镜头在刘成骑自行车在外奔波与刘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用你的心去感受”读谱间切换,背景音乐也在不同的小提琴曲协奏曲之间切换,衔接紧密,旋律急促,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一方面暗示着刘成在大城市工作的奔波劳累,一方面也暗示着小春的琴艺在不断提高。莉莉在男朋友生日时精心准备了一番,浑厚的女声在背后吟唱,而当莉莉的用心被拒心情郁闷之时吃着蛋糕时,刘小春拉了一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用婉转、细腻的琴声抚慰着莉莉落寞、伤感的心。而之后,刘成通过一场小提琴演奏会认识了著名的演奏家余教授,小提琴曲再一次成了影片衔接、开启新的情节的纽带。之后,小春在父亲婉拒江老师的情况下再一次来到江老师家中,两人沐浴在阳光中,用小提琴和钢琴合奏一曲《第三号慰藉曲》,琴声优美,琴艺高超,两人高洁的灵魂达到契合——那是对音乐同样纯粹的热爱。而当小春站在舞台上,全身散发着光辉,在交响乐队的配合下,拉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旋律转换不断,直至最后达到高潮,也仿佛是映衬了小春高大的形象。当林雨因为不能参加比赛而对小春生气时,小春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小提琴,仿佛又见到了老朋友,背景音乐的小提琴声又是缓慢的、绵长的,一方面映衬着林雨的倾诉,一方面映衬着小春的回忆。而影片的最后,小春放弃了比赛,泪流满面尽情地在火车站弹奏,林雨也在演奏厅完成自己的梦想,两人一个选择了亲情,一个希冀着成功,在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百转千回的旋律下,使得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所在,孰对孰错不好评判,但是导演心中的平衡还是倾向了亲情这一边,那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吧。在这部影片中,原创音乐主要是指作曲家用中华民族乐器演奏的曲目,笛声、琵琶声、古筝声等,对影片生活情景的展现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而欧洲古典音乐经典曲目,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由小提琴演奏,一方面衬托出主人公高超的琴艺,一方面以其变化的旋律暗示着人物的心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海上钢琴师》同《和你在一起》一样,主人公都是音乐家,或者说是演奏家。因此,主人公演奏的音乐,就占据着电影音乐的一大部分。若说观看《和你在一起》是听了一场小提琴演奏的欧洲古典音乐会,那么观看《海上钢琴师》则是聆听了多首原创钢琴曲,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当弗吉尼亚号抵达美国时,船上的人眼里满是希望,欢呼声、尖叫声响彻天空,而背景音乐也是宏大的、广阔的,让人心中顿生澎湃之情,侧面反映出当时大家对美国梦的追寻,对美国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弗吉尼亚号上层阶级的宴会厅里,圆舞曲是那么欢快、流畅,不光是电影里的绅士、淑女,连现实中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想随着音乐扭动着身体、旋转,这就是音乐巨大的感染力吧。《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其音乐无论是放在影片中,还是单独地拿出来欣赏,都很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这就是经典的音乐吧。
相比前一部电影,我认为《致命伴侣》里的配乐显得有些逊色,因为它仅仅是为剧情而设计的:看电影的时候,附着音乐,你的心跳会加倍跳动,因为一方面是紧张惊险的情节,一方面是节奏紧凑的音乐,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逼迫感。如果这部电影少了这样的配乐,观看的时候你会本能地感觉少了什么,有了它你才会感觉到更加刺激,才会更加有看惊悚片的快感。但是,如果作为纯粹的音乐欣赏,它显然不能产生持续的美的享受,很少给人一种在不看电影时再听一遍的冲动。而《和你在一起》、《海上钢琴师》却是不同的,一部里面充满着优雅、激昂的欧洲古典音乐,一部里面尽是随性、梦幻的爵士,这些都是持久的音乐,能历经岁月的音乐。在《致命伴侣》这部电影中,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音乐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当火车穿梭在秀丽、恬静的欧洲原野时,当小舟泛过欧风浓郁的水城时,那音乐仿佛原野上拂过的春风亦或是水面上荡漾的碧波,温柔、优雅,让人的心情顿时随着那美好的风景和动听的音乐愉悦了起来。当男女主人公在宾馆的时候,音乐仍是那一段,只不过,此时却让观众不自觉地产生希望在这么华丽、堂皇的背景下两人能产生暧昧的感觉。主题曲《no fear of heights 》也是很美的,歌手的嗓音是充满磁性的、变幻的,配合着伊利斯跟弗兰克道别,很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心境。配合着而电影的其他部分,配乐主要是紧凑的、急促的、悬疑的,或者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或者是给人一种步步紧逼的感觉,欣赏价值便没有很大了。但是,足以看出,本片的配乐在烘托影片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观众情绪这方面仍然做得很出色。
经典的电影音乐是大家所公认的,是经得起百般推敲的。但是,所谓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又是不同的。电影音乐不必让每个听者都满意,但我认为,它一定要服务好电影,在不同的情节中能激起观者心里的那片涟漪,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电影音乐价值的所在之处。
参考资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试论电影音乐的造型功能》
第四篇:《电影音乐鉴赏》论文
《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论文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姓名:武鑫 学号:201006059 学院:国际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
(全球管理实验班)1班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摘要:音乐已成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电影放映中发挥着奠定感情基调、烘托电影氛围、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影音乐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电影,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电影音乐;赏析;内涵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自电影出现以后,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型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它已经成为电影中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根据影片整体的基调以及情节的需要所设计或创作的音乐,电影音乐对画面不仅仅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渲染影片情绪,补充画面内涵,传达画面思想,推进情节发展,感染观者情绪的作用,从而实现影片的艺术效果。通过对具体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将故事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贯穿影片的音乐,有原创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片头,描述刘小春在江南小城的生活场景时的背景音乐,采用的是笛子、琵琶、鼓等中华民族乐器。其中,笛声、琵琶声旋律缓慢、悠长,衬托出了江南小镇的细腻、绵长,而赋有节奏感的鼓声,则有利于电影情节的推进,伴随着刘成父子坐着小船离开家乡。之后,刘小春在少年宫比赛时拉奏小提琴古典曲目。配合着钢琴声,开始旋律缓慢、琴声悠扬,之后节奏加快,小提琴声仿佛绕迷宫般迂回曲折,直至最后峰回路转、找到出口,琴声也随之结束。在刘小春演奏的同时,一旁倾听的江老师许以赞许的微笑,预示着之后两人的生命出现交集。之后,江老师跟刘小春交流往事的时候,背景音乐先是小提琴曲,之后是女声,在此期间小春加强了对江老师的理解。当镜头在刘成骑自行车在外奔波与刘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用你的心去感受”读谱间切换,背景音乐也在不同的小提琴曲协奏曲之间切换,衔接紧密,旋律急促,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一方面暗示着刘成在大城市工作的奔波劳累,一方面也暗示着小春的琴艺在不断提高。莉莉在男朋友生日时精心准备了一番,浑厚的女声在背后吟唱,而当莉莉的用心被拒心情郁闷之时吃着蛋糕时,刘小春拉了一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用婉转、细腻的琴声抚慰着莉莉落寞、伤感的心。而之后,刘成通过一场小提琴演奏会认识了著名的演奏家余教授,小提琴曲再一次成了影片衔接、开启新的情节的纽带。之后,小春在父亲婉拒江老师的情况下再一次来到江老师家中,两人沐浴在阳光中,用小提琴和钢琴合奏一曲《第三号慰藉曲》,琴声优美,琴艺高超,两人高洁的灵魂达到契合——那是对音乐同样纯粹的热爱。而当小春站在舞台上,全身散发着光辉,在交响乐队的配合下,拉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旋律转换不断,直至最后达到高潮,也仿佛是映衬了小春高大的形象。当林雨因为不能参加比赛而对小春生气时,小春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小提琴,仿佛又见到了老朋友,背景音乐的小提琴声又是缓慢的、绵长的,一方面映衬着林雨的倾诉,一方面映衬着小春的回忆。而影片的最后,小春放弃了比赛,泪流满面尽情地在火车站弹奏,林雨也在演奏厅完成自己的梦想,两人一个选择了亲情,一个希冀着成功,在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百转千回的旋律下,使得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所在,孰对孰错不好评判,但是导演心中的平衡还是倾向了亲情这一边,那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吧。在这部影片中,原创音乐主要是指作曲家用中华民族乐器演奏的曲目,笛声、琵琶声、古筝声等,对影片生活情景的展现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而欧洲古典音乐经典曲目,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由小提琴演奏,一方面衬托出主人公高超的琴艺,一方面以其变化的旋律暗示着人物的心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海上钢琴师》同《和你在一起》一样,主人公都是音乐家,或者说是演奏家。因此,主人公演奏的音乐,就占据着电影音乐的一大部分。若说观看《和你在一起》是听了一场小提琴演奏的欧洲古典音乐会,那么观看《海上钢琴师》则是聆听了多首原创钢琴曲,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当弗吉尼亚号抵达美国时,船上的人眼里满是希望,欢呼声、尖叫声响彻天空,而背景音乐也是宏大的、广阔的,让人心中顿生澎湃之情,侧面反映出当时大家对美国梦的追寻,对美国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弗吉尼亚号上层阶级的宴会厅里,圆舞曲是那么欢快、流畅,不光是电影里的绅士、淑女,连现实中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想随着音乐扭动着身体、旋转,这就是音乐巨大的感染力吧。小1900第一次弹钢琴的时候,音乐简单、安静,却透着一股悲伤、孤独,感动了船上的乘客,也感动了我。当1900帮助麦克斯治晕船的时候,松开了固定栓,钢琴在宴会厅里随意地滑动,音乐也是那么自然地流淌着,外面已是狂风骤雨,但是宴会厅却仿佛是一个游乐园,两人伴着快乐的音乐到处玩耍,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而我们观众也仿佛是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音乐是奇妙的,故事也是奇妙的,你很难不为这么新奇的情节所动容。这段音乐是整个电影前半段的写照,基调是快乐的、轻松的。足以看出,电影音乐是情节的写照,欢快的故事固然是配上愉快的音乐,悲伤的情节固然是配上伤感的音乐,电影情节在音乐的映衬下,感情表达得越淋漓尽致,也更加使观众动容。之后,杰利来弗吉尼亚号挑战1900的时候,杰利的爵士乐是大众的、流行的,但配以他的姿态、神情,却给人一种孤傲、做作的感觉。虽然其技艺是那么纯熟、弹奏的乐曲也确实像电影里说的那样“琴声像丝绸般划过身体,手指像蝴蝶那样轻盈”,但是,他的音乐只能让人愉悦,却不能让人感动、内心不能随之泛起涟漪。而1900的音乐是随性的、不经意间从指间流露出来的,因为他没有想战胜过杰利,也不在意是否声名远扬,所以他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这同电影里其他情节中1900弹奏的乐曲一致,正是因为1900处于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心境,即兴弹奏出的音乐正好表现出了他的内心,就像麦克斯说的那样,弹琴的时候,1900的思绪在神游。结果都在意料之中,1900赢了杰利。我想1900才是真正明白了爵士乐的精髓,随性而为,变化莫测。当1900在船舱里录音时,看到了窗外的少女,随即被其吸引,其指尖流淌出的音乐的旋律顿时发生转变,舒缓、柔美、惹人怜爱,风格跟以前大不相同,表现出此时1900的内心正因少女而泛起波澜,爱情已悄悄爬进了1900的心头。多年以后,弗吉尼亚号即将爆破,麦克斯重返船上寻找1900。1900向他诉说了自己不下船的原因,有限的琴键就已经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而城市太过广大,容易迷失,本已无限的范围,又何处去寻找音乐?1900诉说的时候,没有背景音乐,却有着废弃的船舱里空旷的声音,或许是风吹动的声音,或许是海水碰撞船舷的声音,我想,“此处无声胜有声”用在这里是最合适的吧。而两人即将告别,1900说着玩笑话抚慰麦克斯,而自己即将面对的是灰飞烟灭,此时的音乐是离别时的,悲伤的,使整个电影笼罩在一种悲戚的氛围之中。片尾,1900的双手在空中又一次弹起了钢琴,旋律应运而生,但此时感觉却已不同,一种命运的苍凉感油然而生,我们为1900而悲伤,也为自己而悲伤,那是对人生的无奈,对命运的感叹。片尾曲《迷失的友人在呼唤》,旋律是怀旧的、伤感的,而歌声也是浑厚、动人的,真的仿佛在诉说、在召唤。《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其音乐无论是放在影片中,还是单独地拿出来欣赏,都很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这就是经典的音乐吧。
相比前两部电影,我认为《致命伴侣》里的配乐显得有些逊色,因为它仅仅是为剧情而设计的:看电影的时候,附着音乐,你的心跳会加倍跳动,因为一方面是紧张惊险的情节,一方面是节奏紧凑的音乐,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逼迫感。如果这部电影少了这样的配乐,观看的时候你会本能地感觉少了什么,有了它你才会感觉到更加刺激,才会更加有看惊悚片的快感。但是,如果作为纯粹的音乐欣赏,它显然不能产生持续的美的享受,很少给人一种在不看电影时再听一遍的冲动。而《和你在一起》、《海上钢琴师》却是不同的,一部里面充满着优雅、激昂的欧洲古典音乐,一部里面尽是随性、梦幻的爵士,这些都是持久的音乐,能历经岁月的音乐。在《致命伴侣》这部电影中,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音乐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当火车穿梭在秀丽、恬静的欧洲原野时,当小舟泛过欧风浓郁的水城时,那音乐仿佛原野上拂过的春风亦或是水面上荡漾的碧波,温柔、优雅,让人的心情顿时随着那美好的风景和动听的音乐愉悦了起来。当男女主人公在宾馆的时候,音乐仍是那一段,只不过,此时却让观众不自觉地产生希望在这么华丽、堂皇的背景下两人能产生暧昧的感觉。主题曲《no fear of heights 》也是很美的,歌手的嗓音是充满磁性的、变幻的,配合着伊利斯跟弗兰克道别,很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心境。配合着而电影的其他部分,配乐主要是紧凑的、急促的、悬疑的,或者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或者是给人一种步步紧逼的感觉,欣赏价值便没有很大了。但是,足以看出,本片的配乐在烘托影片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观众情绪这方面仍然做得很出色。
经典的电影音乐是大家所公认的,是经得起百般推敲的。但是,所谓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又是不同的。电影音乐不必让每个听者都满意,但我认为,它一定要服务好电影,在不同的情节中能激起观者心里的那片涟漪,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电影音乐价值的所在之处。
参考资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试论电影音乐的造型功能》
第五篇: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电影《活着》
活着
有的时候人生在徘徊中度过,有的人在挫折的失意中度过,有的人在伤痛的打击中度过,有的人。。。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司马迁百忍宫刑之痛,激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传说。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了。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电影《活着》就很生动的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不去品味生活的痛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又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管怎样,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面前就显得有些脆弱了。但是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家庭富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沉迷赌博而被气死。从此之后,家破人亡。
佛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堕落而离家出走。难道是他们不关心富贵?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的本性。他对他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忽视不听,仍然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的房子被迫卖掉,在外漂泊,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 他在别人盛气凌人的语调中领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开始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先给她作个分析。影片中描绘她的镜头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得出她是个通情达理而且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那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家珍的心已经完全在富贵身上。离家出走只是盼望着他能迷途知返。如果家珍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她的生命很苦,但是她很坚强。只能说富贵这个家伙不懂得珍惜。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观看暴风雨及预后的彩虹。
富贵和家珍故事的发展伴着时间的推移,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开车时,把墙撞到了,刚好他们的孩子在哪里睡觉,悲剧发生,被压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后来富贵到那的时候那盒饺子依然没动。这是导演编著的令人心酸德一幕,加剧电影的吸引力和观众情感的投入。
还有一个更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就是由于当时的文革那些迂腐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痛愤怒。家珍和富贵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那种痛是不可比拟的!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消沉的活下去,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承受痛苦,坚强的活下去!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个问题。
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为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进而一步步去解决它,体会生活的味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就是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要秉直心态去面对一切。在困难及各方面压力面前要有坚忍的心态而更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千万别为自己的错误而找借口,因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关心你的人而活。
活着并不是只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而是为关心你,在意你的人活着。在这影片中最能体现则点了。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之一,虽说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感觉有点抹杀生存的希望。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颇为深刻的就是在任何苦难,挫折面前要坚强的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是希望。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 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大事会化小,小事化了。正如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的却如此,生活不能达到人们所想的尽如人意,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信心,肯付出努力,肯去拼搏,明天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