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2】12号
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
意
见
陕政发【2012】1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渭南地处陕晋豫三省结合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向东开放的战略门户,区位优势明显,各类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渭南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总体经济实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开发,现提出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
一、凝聚各方力量,建好陕西东大门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区位、人文、资源三大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提升交通、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四大保障能力,强化开放开发、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动力,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支撑,板块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
(二)战略定位。
——关天战略门户。依托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连结陕晋豫,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实力,使渭南成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展示陕西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生态田园新城。按照“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化”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城田林统筹规划、城镇与农村一体布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优美小镇与乡村田园和谐交融、自然生态与城市建筑相互映衬的秦东生态田园城市群。
——东西合作高地。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打造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阶梯,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培育陕西新的增长极。
——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品牌培育、科技服务”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现代畜牧四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际旅游胜地。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
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构建“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秦东四大旅游板块。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打造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三个大幅提升、四个翻一番、两个确保”,即产业发展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别较2010年翻一番;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0万吨以上,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万亩,真正建成经济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陕西东大门。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秦东生态田园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协调,建成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幸福安全的和谐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四)空间布局。按照“中心带动、轴带发展、板块推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一核五极两带”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能力。“五极”,即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增长极。“两带”:
一是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带,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带,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
(五)战略重点。
——推进西渭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和渭南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促进一体化发展。推动两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输气管网、通信网络全面对接。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和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引导西安高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产业向渭南有序转移,提升产业布局的互补性。
——加快富平建设与发展。发挥紧邻西安的优势,参照西安城区发展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将西安城际铁路、公路主通道、电力电网、产业布局等延伸富平统筹规划建设,赋予富平在土地储备、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的政策。“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富平建设与发展。鼓励省级有关部门围绕小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园区开发、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方面在富平开展试点示范,把富平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西北知名的工业精细加工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支持韩城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韩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行省内“计划单列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韩城城市建设。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用地指标适度向韩城倾斜,支持煤炭、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把韩城打造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的新型工业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六)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西卓、山阳、王峰等现代化矿井,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能,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深度转化能源资源,重点建设韩城等矿区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秦岭电厂扩建、富平热电联产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渭南煤化工园区,促进甲醇制烯烃(DMTO)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七)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为
龙头,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谷”。培育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八)做大物流业和人才技能密集型产业。加快物流园区、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项目,尽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壮大个性化设计、技能培训、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拓展皮影、石刻、陶艺等技能型文化艺术产品市场。
(九)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土方机械、冷热连轧设备、凹版印刷机械、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设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光伏太阳城、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大力发展通用航
空产业,推进集通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钼、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加快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渭南实施“东进北扩”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华县撤县设区,形成“一城三区五组团”格局。启动建设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改造和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支持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五个区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加强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生产要素高效聚集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十一)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建设一体化,打造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实施华山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全力支持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鼓励各县(市、区)选择基础较好的城镇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完善的明星
镇。健全户籍、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搞好村居规划,整合村居用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提高粮食蔬菜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及加工业。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定优质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以上,巩固“陕西大粮仓”地位。积极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生产。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省绿色食品新城。
(十三)提升果蔬畜牧产业化水平。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点支持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300万亩水果、250万亩干杂果和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服务全省的“菜园子”。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
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
五、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十四)全力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加快华山景区综合开发,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打造标志性大型实景演艺,打响“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少华山、御温泉、太华湖等周边旅游景区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
(十五)高起点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重点实施韩城禹门口、洽川湿地、大荔沙苑、潼关三河口等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完善秦东旅游大环线,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十六)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深度开发司马迁祠、韩城古城、梁带村遗址、仓颉庙、唐帝王陵、杨公祠、潼关古城、魏长城遗址、党家村民居、朝邑古镇、“天下第一仓”等人文景区。大力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同州梆子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渭南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十七)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通用机场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渭南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郑西客运专线和陇海铁路运输大通道作用,尽快建成西安至太原客运专线、西安至合肥铁路复线、108国道渭南至大荔一级公路、潼关至西安八车道高速公路以及连接渭南的西咸北环线,加快推进渭南—玉山、华阴—韦庄、蒲城—白水、合阳—凤翔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108国道大荔—韩城和310国道渭南—华阴一级公路改扩建、沿黄公路以及西安—阎良—富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和煤气管网工程,完善电网建设,形成以33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九大供电区。
(十八)建设坚强安澜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二华夹
槽”为重点,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设。实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二华”干沟蓄洪建湖工程,在“二华夹槽”地带建成集调蓄洪水、水源涵养、水生农业、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人造湖泊。加快推进以城市段为重点的渭河防洪治理,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打造关中水乡。重点支持洛惠渠加坝加闸、大峪河“引干入支”、抽黄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利用黄河、渭河、洛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解决剩余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十二五”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加强洪水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九)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以“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渭、洛)”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支持渭南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建设,推进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九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黄河湿地等保护区建设,治理渭北旱塬水
土流失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工程,启动建设黄、渭、洛滩涂绿化工程,营造渭北旱塬干杂果林带,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生态景观。
(二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按照中心城区“园在城中”、周边城镇“城在园中”、农村地区“村园交融”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区和绿色长廊,打造“河绕城郭、人水相亲”的生态田园城市。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和造林绿化、森林围城工程,规划建设主城区“东湖西海”、渭水生态园、沋河三角洲生态区以及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天子湖、天卤湖和华县太华湖、少华湖、大荔沙苑湖,实施“引水进城”和“引黄入渭”、“引清济沋”以及平原水库等水利工程。高起点建设绿色园艺、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东明珠城。
(二十一)努力创建低碳城市。支持渭南申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打造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加强煤炭、电力、冶金、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支持合阳煤炭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支持渭南申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搞好潼关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渭南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燃煤机组
和水泥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渭河污染治理等项目。
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二十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支持办好渭南师范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打响“渭南技师”品牌,将渭南打造为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省级部门、科研院校(所)人才对口支援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三甲”,全面实施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改善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卫生监督设施,配备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建设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逐步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乡乡有文体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动设施。力争到2015年,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二十三)创新社会管理。支持渭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医保经办机构城乡统一和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
制。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规范发展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妥善解决库区移民等遗留问题,切实解决进城落户和务工农村居民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支持渭南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煤矿、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企业安全生产、群众平安生活的模范地区。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二十四)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鼓励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省上对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给予适当贴息。积极推进陕西—深圳合作,建好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支持渭南办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推进卤阳湖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依托优势农特产品和能源资源类工业产品,打造外贸出口示范基地。加强与山西运城、临汾及河南三门峡的合作,打造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二十五)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试点,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工作。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资金、技
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转变,从传统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坚持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开放开发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十六)大力推进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科技资源整合,把渭南纳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范围,重点实施10个资源转化重大科技专项、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重大科技专利产业化专项和40个骨干企业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农技农资连锁服务“大荔模式”示范工程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试验一批改革项目,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七)财政税收政策。“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东大门建设,将渭南上缴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2015年底前,在渭南行政区域内的煤炭生产企业按照税前每吨10元的标准提取生态补偿
基金,由渭南市统筹安排,重点解决资源所在地群众利益补偿、沉陷区治理及民生改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渭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县级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对渭南各县(市、区)污水处理项目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的支持,省上将渭南水利建设基金返还比例提高至50%。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三门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5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潼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大对渭南科技统筹创新工程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规定标准的,按超出部分2%给予不超出100万元的奖励。
(二十八)投资金融政策。省级基本建设投资和各类专项资金适度向渭南倾斜。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给予渭南相应倾斜。对在渭南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省财政给予一定数额资金补助。支持渭南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鼓励省内担保机构对渭南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贷款优先提供担保,扩大政策性苹果保险试点范围。支持“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创新试点,建立帮助地方企业
实现直接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渭南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加快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渭南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政策,提高农村贷款比例。
(二十九)土地政策。加大对东大门建设用地的倾斜力度,适度增加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优先安排渭南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将县城和重点镇列入全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先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小秦岭金矿区整装勘查与开发。鼓励渭南市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矿业经济。支持渭南开展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益。调整整合农场和劳教场所等用地,提高闲置土地利用效率。
(三十)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日常工作。省级各有
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渭南市要成立相应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推动陕西东大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关于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调研报告
关于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研究室、省行政学院联合调研组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我省继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后的又一区域发展战略,对实现“关中创新发展、陕北可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大举措,省政府研究室和省行政学院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渭南辖区的10个县市,以及山西省运城市、侯马市进行调研,并召开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座谈会。我们认为:渭南建设东大门的条件已经具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后发优势迅猛发力,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站在东大门建设的新起点审视渭南的潜力优势和不足
近年来,渭南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年均增长14.5%,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7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增长14.5%和2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028.97亿,较上年增长15%。财政总收入9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增长26%和30.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8765元和5571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9%和27.4%。从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高度审视渭南,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优势得天独厚。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境内川原平地约占70%,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历来是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陕西省唯一的以秦川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是陕西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约占全省总产的88%,水果面积222万亩,拥有国家苹果生产百强县5个。渭南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大荔黄花菜、澄城的生猪等品牌影响力已经形成,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建设新型能源产业接续地的条件已经具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能巨大,已探明矿藏51种,可开发利用的33种,其中煤、气、钼、金、石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煤层气储量5000亿立方,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钼矿探明储量85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有“中国钼业之都”之称;黄金储量约26金属吨,年产黄金5832千克,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龙钢集团、金钼公司产值过百亿,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万,占全省的40%。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正在建设中的渭北和知堡煤化工业园区将有力提升我省煤化工业的发展能力,使在我省煤炭资源优势进一步凸现。随着陕西德飞、金紫阳等大型企业落户,渭南新能源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雏形进一步形成。
3、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无可比拟。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山水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红色等丰富资源。山水资源峻美旖旎,以华山、少华山为代表的秦岭山水资源,以合阳、大荔、潼关为代表的黄河湿地资源享誉海内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渭南是造字仓颉、造酒杜康等四圣故里,史圣司马迁声名卓著,从东汉杨震,到清末“三杰”王杰、王鼎、阎敬铭,民族脊梁式人物层出不穷,积淀了一批如龙山文化、帝陵文化、沙苑文化、制陶文化等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独具魅力,党家村被誉为古代民居瑰宝,阿宫腔、老腔、碗碗腔古调独弹,华州皮影驰名中外。红色文化资源独特。辛亥革命志士井勿幕、爱国将领杨虎城彪炳千秋。渭华起义是西北革命的摇篮,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个,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个,均列全省第一。形成了一批围绕特色资源发展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崭露头角。
4、培育现代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渭南是陕西的门户,也是中东部进入西部的门户,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东连中原,北接华北,南达西南,资源能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生产力布局框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渭南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达1400亿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霍、京昆高速穿境而过,郑西高铁、渭蒲高速建成通车,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以卤阳湖、富平、潼关为结点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通达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大西北的物流中心的条件已经具备。
5、打造生态宜居新区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渭南地处秦岭北麓,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休闲养生的理想地。近年来,渭南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86万亩,建成渭河堤岸宽幅林带165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21.7%,较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0年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十一五”污染减排一等奖,全省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先进单位。面对多年来形成的的水涝灾害,勤劳智慧的渭南人民,以科学理念治理水毁碱滩,渭河形成了万亩荷塘,千亩湖泊,使昔日“华阴滩,三年两头淹!”的夹槽荒滩变成今日“河流东去远,炊烟村社近”的田园美景。
渭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水平与关中大市的地位不匹配。渭南人口占全省的14.16%,位列全省第2位,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排名第6位。2010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8%,消费总额仅占全省的7.4%,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4.2%。与同处关天经济区的宝鸡相比,生产总值差距持续拉大,由2005年的103.4亿元,拉大到2010年的174.7亿元。境内县(市、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2010年财政收入最高的韩城6.98亿元,最低的大荔县仅7239万元。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规模偏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目前仅占全省的8.4%。工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开发,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冶金、能源、化工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高达76%。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过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龙钢、金钼等少数企业,市场风险大。中小企业数量小,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资金投入低的现象,导致企业产量低、创新能力差、发展能力弱。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值占比虽然较高,但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过少,附加值较低,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更未实现零的突破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以华山为核心的渭南旅游圈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体系发育程度低,城镇数量与规模较小,城镇结构和功能不够完善。大多数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足5万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弱。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产业发展严重落后,产业聚集度低,带动辐射能力很弱。
四是发展环境亟需改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沿黄公路在渭南境内尚未开通,合阳、大荔与山西隔河相望,出陕通道不畅,个别县(市)的交通道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灌区设施严重老化。县城供水矛盾突出。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卤阳湖、华山景区等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建设用地指标明显不足,以渭北煤化工业园区为例,目前招引的3个项目规划用地7000亩,实际用地6500亩,审批用地仅300亩。县域和园区产业发展中项目布局雷同。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市县财力薄弱,发展资金缺口大,加上中省下达的建设项目,大多要求市县配套,由于资金困难,严重影响了项目效益。基于原有基础制定的环境容量指标,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对环境容量指标的需求。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
(一)战略定位
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最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转变,由贫富差距较大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建设绿色开放、活力、幸福的新渭南,使渭南成为关中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豫晋区域中心城市、代表展示陕西发展和开放水平的“东大门”,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增长高地。
1、一流现代农业新高地,绿色安全食品新名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集中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建设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科学养殖等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加工体系;以农副产品包装、运输、配送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运销体系;以绿色安全为重点内容的农副产品安全体系,着力塑造“绿色渭南”农业品牌,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力争在世界农业产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能源化工接续地,新型工业发展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能源化工接续地,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提升钢铁、钼和黄金等有色冶金产业,加快发展能源电力、煤炭化工产业,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纺织、陶瓷以及医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壮大信息电子及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结点,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
3、华夏文明展示区,文化产业聚集地。传承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突出华山景区核心,联动渭南全境文化资源,打造形成以历史、人文、宗教、山水、民俗、养生、红色等为内容的“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圈”。挖掘文化潜力,创建文化品牌,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
4、天然生态屏障,宜居宜业新城。以临渭为中心,以韩城、华阴为副中心,以县城为三级城市,以重点镇为节点,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城镇,积极推进“西渭一体化”。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城乡统筹,加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宜居城镇和现代村落。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两增长、四翻番”,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较2010年翻一番多。
到2020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5%,中心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和谐,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成为生态文明、和谐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区域。
三、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绿色安全大厨房”
1、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渭南农业基础优势,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提高优质专用粮比重,把渭南建成全省“大粮仓”。加快苹果、酥梨、葡萄等品种更新换代,推进花椒、柿子等四大干杂果基地建设,重视以大荔为主要产区的黄花菜、冬枣等特色产业。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扶持澄城等生猪、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养殖业发展,完善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引导规避市场风险,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
2、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大力支持渭南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带动,实施市场主导,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农业效益。
3、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结合渭河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南山支流堤防和二华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将二华排水沟和低洼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探索渭河夹槽灾害移民和扶贫移民。加快构建农业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大力推进抽黄供水、洛惠渠渠首加闸、洛河引干入支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黄、洛、渭三河客水和重点水库、水利枢纽联网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二)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振兴冶金、煤电、煤化、建材等特色产业。以龙钢为龙头,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和扩能改造,力争“十二五”末产能达到1000万吨,打造形成西部钢城。以金钼股份为龙头,引进新技术,抓好钼产品深加工,达到年产值200亿元。以中金黄金矿业为龙头,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建设好合阳中深部煤田,整合地方煤炭资源,支持陕煤集团建设,原煤产能“十二五”末达到3500万吨。依托渭化、陕化等企业和韩城焦化等项目,以焦煤电、煤油气循环转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炭黑、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使全市能化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大力发展水泥、建筑陶瓷等现代建材业。
2、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现有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整合重组力度,打造形成全省重要的煤矿机械制造基地。依托中联重科、中冶陕压,打造全国重要的土方机械、压延设备制造基地。依托紫兆环保,打造全国有名的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制造基地。依托卤阳湖开发区和北人印机、青岛纺机等企业,着力壮大通用航空等装备制造业。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拓日新能形成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条,加快西安重装集团渭南LED光电工业园项目建设,推进柔性太阳能、能源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形成新的产能。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4、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工业。在渭南率先进行全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试点,探索绿色安全食品生产标准,抢占食品安全生产高地,尽全力塑造“渭南绿色安全食品”形象。整合市域资源,创建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渭南粮、果、蔬、畜等知名品牌。依托雨润食品、八鱼油脂、青岛啤酒、老香君、杜康白酒、大荔金紫阳、陕富面业等企业,扶持肉食、面粉、果汁等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发展。加快从“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变,形成比较优势,提高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深入挖掘资源内在潜力,精心打造形成以华山旅游为龙头的文化品牌产业
1、突出东大门文化特色。突出以“一山三河一沙苑三湿地”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展示华山、黄河、渭河、洛河、大荔沙苑、洽川湿地、黄河湿地、卤阳湖湿地三大山水风情;以西岳庙、玉泉院、福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进一步彰显苍颉、杜康、蔡伦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司马迁、杨震、王杰、王鼎、阎敬铭以及杨虎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文化,以唐桥陵、泰陵、丰陵为代表的帝陵文化;弘扬以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抗日、荔北战役、智取华山、习仲勋纪念馆(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发掘以皮影、老腔、阿宫腔、党家村民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尧头窑、陶艺村为代表的陶艺文化;培育以太华湖、御温泉、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以蒲城授时中心、潼关黄金工业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等文化资源特色。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文化产业,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渭南东大门特色文化。
2、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开发,重点突破,形成资源共利用、共同开发,做大做强,利益共享的文化旅游新格局。改造提升现有的旅游产品,增加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遗产型旅游项目。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包装、改造传统文化工艺品,推进产品研发和生产,着力打造皮影、陶瓷、石刻木雕、麦秸画、老腔等品牌,积极推进东府文化艺术和产品进入景区展演、经营,弥补旅游纪念品不足,景区缺乏文化内容的现状,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打造形成以华山景区为核心,联结少华山、潼关古城、大荔沙苑、丰图义仓、洽川湿地、司马迁文化、苍颉文化、唐帝陵、卤阳湖、陶艺村等文化资源,集观光、会展、庙会、节庆、演艺、休闲、养生等特色为一体的、串点成线、辐射周边的渭南文化旅游精品圈。
3、做大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景区有效利用和集约化经营,推动实现管理公司化、经营一体化和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开发和经营。鼓励支持雨田、陶艺村、兴文麦秸画加工厂三个民营企业和华山文化传播公司做大做强。
4、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宣传,不断策划、设计、包装华山、卤阳湖、洽川等重要景区景点整体形象和广告宣传。精心组织有影响的各类文化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演艺、文艺采风宣传活动。组织文化名家创作一批反映渭南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品佳作。加强区域联合协作,扩大对外交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入境观光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结点,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卤阳湖开发区,积极发展航空物流,加快建设卤阳湖航空物流港,形成“客流在咸阳、物流在卤阳”的航空运输新格局。积极推进潼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做大富平陕汽物流中心和渭北农机大市场,支持建设韩城龙门物流园区、渭南秦东现代物流园及大荔汽贸物流园,加快推进白水果品、华县蔬菜、临渭农机,等一批特色物流园建设。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通达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大西北的物流平台。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生态宜居新区域建设
1、拓展中心城市。按照“东进北扩”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空间架构,加大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做大城市,根据组团功能定位,完善中心区,提升高新区,发展经开区,开发卤阳湖,拓展华州区,实现五大组团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2、完善县城建设。以韩城、华阴两市和富平、蒲城两县为市域副中心,合阳、澄城、白水、大荔、潼关为县域主中心,从当地实际出发,富平、蒲城、大荔以扩容提升为重点,拉大县城框架,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潼关、华阴以完善功能、美化环境为重点,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形成组团发展态势,切忌形象工程,避免千城一面。全面解决县城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临渭渭北、大荔洛北、蒲城袁家坡、澄城温泉和合阳申都城市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保障渭北旱塬地区群众饮水安全。
3、加强重点镇建设。在切实做好已有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示范镇范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忌贪大求快而降低标准。切实加强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健全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扮靓生态新形象。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和补偿费制度,启动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提高秦岭生态屏障防护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依托“一山(秦岭)一河(黄河)六支流”,突出城市水景、公共绿地、路渠堤坝绿化,持续实施“三北”、“天然林保护”、黄、渭、洛三河滩涂绿化、道路生态景观等工程,推动渭南率先实现关中东部园林化。
(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渭南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1、财税支持政策。比照相关政策,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东大门建设,重点用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渭南上缴的“两权价款”及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全部返还,用于矿产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对税收收入省级分成超基数(以2010年省级分成渭南净税收入为基数)全额返还。减免渭南民生项目市县配套资金。增加对渭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帮助渭南化解民生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加大对各县区污水处理项目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三门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和对库区实行对口支援。推进资源性产业价格改革,提高资源税率。鼓励渭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省上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给予一定贴息。
2、金融服务支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迁入或入驻渭南及区县,并予以一定数额资金补助和一年内营业税减免。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设立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提高农村贷款比例。
3、项目支持政策。将省级基本建设投资适度向渭南倾斜。将“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基金,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给予渭南相应倾斜。
4、土地支持政策。加大对东大门建设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适度调整渭南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增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优先安排渭南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将县城、市级重点镇列入全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建设用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河南、山西经验,采取以租代征等灵活政策,破解项目用地瓶颈制约。
5、生态环境保持支持政策。建议对渭南的减排指标重新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更为合理的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为渭南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对由中省环保部门审批的交通、输变电、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6、重点园区建设支持政策。比照高新区管委会职能,加强卤阳湖开发区管委会有关工作,对卤阳湖开发区所在区域,由管委会实行行政托管。理顺华山景区行政管理体制,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强化华山景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将华山景区所属乡镇整建制划归管委会,调整华山景区管委会与省旅游总公司的关系,重新划分华山西线索道收益权限。7.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切实推进沿黄公路渭南段建设。加快榆商高速罗韦段、合凤高速、大凤高速、蒲城—白水高速公路建设。设立京昆高速公路龙门工业园区进出口。建设韩城、潼关、富平公路运输枢纽。实施西安—渭南快速干道建设和关中环线东扩工程。依托310国道,对渭南—华县—潼关之间的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尽快形成一级公路标准快速干道。积极建设合阳—临猗秦晋黄河大桥、大荔—永济黄河隧道(浮桥),缩短秦晋公路直线距离,打通我省沿黄地区对外开放更为便捷的通道。
(七)系统进行东大门建设相关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陕西东大门建设是一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事关全局,更事关长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一切从有利于发展高度,统筹进行科学决策,切实形成东大门建设的合力。建议省上成立东大门建设研究机构。由省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研究室,渭南市县主要领导参与,对事关渭南发展的相关重大课题展开调查研究,为东大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成 员:杨三省、张贵孝、屈志勇、刘江波、田民孝、朱洞风、张 波、张首魁、赵理顺、李靖宇
第三篇: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有关情况汇报
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有关情况汇报
渭南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1日)
尊敬的祝作利主任、省发改委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8月30日-31日,省发改委调研组在渭南进行了现场调研,今天,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听取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这是对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在此,对调研组来渭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渭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经过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当前在全省上下加快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中,建设好陕西东大门,渭南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除了自身要抢抓机遇,用足政策,发挥优势,奋起直追,还亟待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渭南推力加劲,使渭南实现后发崛起,赶超跨越。下面,我就渭南加快东大门建设有关情况向调研组作以汇报。
一、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优势潜力和基础条件
1、优势潜力。一是区位优势突出。渭南位居新欧亚大陆桥腹 地,地处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属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关天经济区东翼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作用。二是要素流动畅通。境内路网通达,多条铁路、公路、管线、光缆在此交汇,属全国公路铁路覆盖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全国交通、物流、信息、能源输送的大通道和重要枢纽。三是资源能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藏35种,以煤、钼、金开发享有“渭北黑腰带”、“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等多项称誉,电力装机容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拥有较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四是产业承载力增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域特色工业园区11个,各类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8平方公里,成为承载产业的活力载体。五是生态环境优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趋向基地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大树围城、渭河治理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治水、绿化等生态空间持续转好和不断优化。
2、基础条件。一是经济实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2010年GDP达到801.42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财政总收入达到7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8.4%。二是产业结构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96户,产值过亿元增加到106户,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020亿 元和339.7亿元,其中园区工业占比达到54.8%,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特色农业趋向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粮食连年丰收,果畜规模扩大、品质优化。文化旅游进入融合创新、快速提升阶段,城市服务经济方兴未艾。三是城镇建设加快。渭南中心城市主城区面积扩大到4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容量扩增到41万人,创进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的承载、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30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民进城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四是基础设施改善。郑西高铁、关中环线、渭蒲高速及西潼渭南段六改八扩建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县乡路网通达深度提高。渭河堤防工程标准提升,输变电网架和输气管网扩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扩大,以林网工程为主的绿色走廊、生态屏障不断延伸。五是民生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改造中小学校舍1100所,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并实现蛋奶工程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5.6%,“新农保”有序推开。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53.7万套,今年以来开工新建保障性住房3.23万套。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解决了1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55.7万人实现脱贫。
3、存在问题。当前,渭南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不快、不优,在关中带上处于后进位置,已影响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小。GDP在全省占比由2005年的8.5%下降到 2010年的8%,人均GDP也从占到全省的58%下降为57.4%,三次产业中,农业占比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低于全省2.7个百分点,服务业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结构转型升级明显偏慢,在全省落下了步子。二是区域竞争力弱。2010年投资总规模仅占全省8562亿元的8.7%,消费总额仅占全省的7.4%,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省的1.4%,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4.2%,与区位优势很不相称。三是“三化”水平低。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7.3%,增加值率较全省低4.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完善,比较效益低。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6.5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带动力弱,县城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四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诸如干部作风不实在、行政服务不到位、工作创新不够、措施落实不力,人文教育、社会管理还很薄弱,与建设东大门要求差距还较大。
二、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构想
1、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渭南这个中国大陆原点地,已上升为国家推动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因为起步晚、开发不足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发展成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二是有利于推动关中地区加速实现创新发展。渭南地处东西向可以快速承接,南北向又能纵深贯通,宜居宜业,便于全省统筹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产业协调、融合互补,推动渭南先行创新,实现区位优势向环境优势转变、资源 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有利于承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要素转移。渭南地处东西大通道,相对陕北、陕南环境容量要大些、承载力要强些,相对西安大都市投资成本和门槛要低些,完全有条件、有必要建成陕西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前沿阵地。四是有利于强化渭南在统筹区域发展的中心辐射功能。渭南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市域中心城市,承载着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对于建设关中东部城市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是有利于提升渭南在改革开放和区域协作的经济地位和城市首位度。渭南的区域特征和目前呈现的政治人气,对外形象不仅彰显着陕西产业实力、人文环境、生态面貌和发展态势的门面,更重要的是国家西部开发、内陆开放的窗口。因此,高度关注渭南、支持渭南,统筹谋划渭南、建设渭南,全力推动渭南加速赶超、创新突破,实现渭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2、战略构想。简要概况为:(1)空间上,全力建好“三区”,即城区、园区和景区。(2)区域上,做大做强“四极”,即渭南中心城市及韩城、华阴、富平县域中心城市。(3)基础设施方面,完善构建“四大网”,即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网络。(4)提升产业方面,重点打造“六大集群”,即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食品轻纺。(5)发展方式上,统筹联动“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努力把渭南建设成环境最佳、产业最新、城市最美、人气最旺、活力最强的陕西东大门。
3、总体目标。到2015年,渭南发展要实现“两增两降”,即经济综合实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人口、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开创“六新”局面,即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具体是:(1)预期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的10%,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5:35,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3)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4)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100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亿元。(5)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要素聚集和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6)产业园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80%以上。(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8)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三、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点任务及政策建议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渭南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在统筹谋划、协调推动区域发展上的实践创新。我市将围绕建设陕西东大门,结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工业主导、城镇优先、三农统筹、服务引领、基础支撑、民生为重、环境保 障、创新突破、改革推动等九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并建议省上在政策、环境及项目、资金等不同层面、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统筹建设秦东城市群。“十二五”期间,渭南将以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中心城市“东进北扩”和“一城三区五组团”的空间战略,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做强县域中心城市,发展重点镇,推进城乡一体,构建30分钟经济圈,在城市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完善就业、置业、创业政策,支持农村居民进城立业。
2、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和品牌化扩张,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两大1000亿元产业,突破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食品轻纺等四个500亿元产业,壮大提升渭化、陕化和蒲城三大煤化工基地。建设西部钢城、中国钼谷、华夏金城、澄城太阳城、卤阳湖飞机城,以及食品、轻纺、陶瓷、花炮等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各类产业园区产值突破3000亿元。恳请省发改委在产业升级项目审批上,给予大力支持,3、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确保粮食220万吨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百万 头生猪、奶山羊及百万亩蔬菜、高效林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农业、休闲型创意农业和农村科技、金融、信息、流通等服务业,通过产业拓展、外出务工、进城创业和资产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村改厕、改灶、改水和通路、通电、通气“三改三通”工程,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4、做大做强服务产业。坚持大景点支撑、大文化融合、大服务引领,打造南山(华山)、东水(黄河)、北人文(史圣、字圣、酒圣、诗源等)的旅游格局。全境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达到400亿元。建设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卤阳湖空港物流及潼关、富平物流港区。完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培育中介服务业,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配套的服务业体系。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5%。
5、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关天经济区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无缝对接,按照加密、扩能、联网、通达的要求,建设秦晋豫大通道。统筹协调铁路扩能、煤运专线、高速公路等通道工程,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城际轨道等现代交通,加快建设城区、园区、景区快速干道,实施秦东城市群路网通达工程,构建半小时同城圈、经济圈。围绕治水和调水,实施渭河主城区生态景观、二华夹槽蓄洪建湖及抽黄供水工程,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构建大水网。抓好煤层气、地热、光伏等清洁能源 开发,实施电网输变扩能保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新能源城市、“气化渭南”和秦东信息港。
6、全面实施民生工程。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品牌。促进就业和创业,扩大社保城乡统筹和覆盖面。高标准建设市县“三院”(中心医、妇幼院、中医院)及重点专科医院,每县争创一所“三甲”医院,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室放心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和创意工程,基本达到乡有文广服务站、村有文广服务室,5万人以上建制镇有文体中心。发展体育产业,提升六大精品赛事。加大“五区”(黄渭洛河、秦岭北麓、渭北台塬、盐碱滩涂、采矿塌陷)生态治理,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和防灾应急预案。加强文明卫生、联防群控、矛盾调节等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渭南。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创建低碳城市,推进城市节能建筑、低碳小区示范工程,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企业试点。战略推进韩城、潼关等县市及蒲白、澄合等矿区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过调水、节水、涵养水、回用水,用好水资源。通过清理空闲用地、开发废弃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储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抓好金、钼、石、煤及天然林、经济林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渭南。
8、推进自主创新创业。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两大工程,优化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推进科技资源 统筹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工程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开发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人才保障力。从环境、教育、培训、财税、金融等政策层面,鼓励社会各阶层自主创业,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域外人员来渭创业,建设创业型城市。推进市县两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试点,完善信息网络、实训基地和孵化平台。
9、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在行政管理、农村资源、财税金融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坚持放开领域、非禁即入,扩大民间投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加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招商模式,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积极推进空港物流,提升经济外向度。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将咬定目标不动摇,卯足干劲不松懈,齐心协力、团结奋进、锐意创新,一定会把每一项任务安排好、把每一项工程落实好,把陕西东大门建设好,奋力在新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
谢谢!
第四篇:以绿色跨越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步伐
以绿色跨越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步伐
郑成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是明年的根本任务。当前,富平正处在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实现绿色跨越的历史关键时期,在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中,富平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而紧迫。结合富平实际,必须坚持绿色跨越发展理念,做强做特现代农业,做优做好新型工业,做活做大文化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走投资拉动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强化工作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做实“好”的文章,加速“快”的进程;必须强化生态建设,寓资源保护于合理开发之中,大力发展绿色富平、低碳富平,形成有效、协调、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全力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以贯彻《决定》为契机,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吹响了文化发展的嘹亮号角。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加快文化旅游业突破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要推进文化富平建设。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活县战略,以红色、陶艺、石刻、斩城四大文化板块为重点,以秦文化和铸鼎文化等为突破,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形成彰显富平特色文化的发展格局。深入挖掘阿宫腔、老庙老鼓等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创作文化精品,创新展现形式,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加大文化发展扶持力度,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开发,注重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凸显富平人文特色,推进文化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二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开发、打造亮点”的要求,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融入关中旅游环线,合理布局旅游线路。要以人文游、生态游等为核心,捆绑项目资金,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打造旅游业发展新亮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曹村马坡、天成园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游和休闲游等特色旅游。
三要做活商贸流通经济。按照中等城市发展要求,规划建设高档次的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加快星级酒店、商务中心等基础建设,提升县域接待能力。科学布点,大力发展各类物流公司、专业市场,打造覆盖关中、辐射全省乃至西北的物流中心。积极承办中省各类大型会议和活动,发展节会经济。
二、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强力推进产业层次新提升。调整结构、促进升级、扩张总量是富平绿色跨越发展的紧迫任务,必须突出重点,聚全县之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一要立足集群化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园区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平台。要按照“链条式引进、大集团引领、城市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思路,全力加快庄里工业园和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建设,壮大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优质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发展的五大支撑。加快陕深共
建步伐,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新兴产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形成企业布局的基本框架,努力打造全省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新样板。要按照集群化、链条化的要求,结合各园区产业特点,引导企业分类布局,推进园区板块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企业减压减负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转档升级,加快企业“退城入园”步伐,积极发展小微企业,着力推进全民创业。
二要立足可持续发展,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主线来抓,认真研究、对接国家政策,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建设梯次推进的项目库,做到千军万马跑项目、千辛万苦争项目、千方百计抢项目,为绿色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健全完善项目推进制度,建立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氛围。要坚持绿色科学招商,注重招商选资、招大引强,加强同世界500强、央企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重点引进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确保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拉动全县发展。
三要立足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群众增收不增收作为检验工作的基本标准,按照“增收为本、基地引领、科技支撑、龙头提升”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四大特色产业,推进两大农业园区建设。要以柿子、苹果、设施瓜菜、奶山羊为重点,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壮大村域、镇域经济,以“点型经济”带动块状发展。鼓励发展各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争创更多中省名牌,打造品牌经济。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民培训、就业、社保等问题,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航母;张桥留古设施瓜菜示范园要强化管理、规范推进、提升层次,确保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为重点,举力构筑县域发展新优势。环境是实现跨越的关键,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
一要奋力做靓县城。要按照“大水大绿、生态宜居”要求,拉大框架,强化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城市。要科学经营城市资源,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加快环线、市政道路等基础建设,完善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加大两河治理力度,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要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巩固省卫、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力争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培养市民城市意识,共建共管美好家园;严格城市规划执法,推进城市规范化建设、科学化发展。
二要切实做强集镇。以优化基础、培育产业、提升承载力为重点,以两个副中心和三个关中百镇为突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吸引更多的人、财、物向小城镇集中;加快薛镇规划建设步伐,示范带动县城北部突破发展。树立“产城融合”理念,支持各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中区。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要全心做优服务。要把投资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全程代理服务和跟踪服务,打造“服务富平”;要认真研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打造“效能富平”;继续推行入企检查审批备案等制度,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打造“宁静富平”。
四、以创新管理为突破,着力推进和谐社会新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战略任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让群众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
一要解决民生突出问题。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基本标尺,扎实实施民生工程,全力解决好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推进各类资源配置均衡化、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关爱弱势群体,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深化平安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力争跻身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行列,确保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达标。健全防控体系,健全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富平精神”大讨论活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精心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以团结鼓劲和正面宣传为导向,做好舆情监测,推进信息公开,树立富平良好形象。
(作者系中共富平县委书记)
第五篇:陕政发[2009[16号-陕西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提高使用率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提高使用率的意见-陕政发[2009]16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规范化管理,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凡未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及财政供养的乡村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须在2009年3月31日前为所在单位在职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
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执法力度,确保为所聘用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
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其中,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存基数包括职务(技术等级)工资、级别(岗位)工资、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国家批准设立的津贴补贴、暂时保留的改革性补贴等项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存基数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国家设立的津贴补贴、暂时保留的改革性补贴等项目。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最高不超过职工所在设区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
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和个人缴存比例分别不低于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5%,不超过12%。
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由设区市政府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未按照规定程序报省政府批准的,应予以纠正。
三、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
(一)扩大支取范围。
职工装修自住住房可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装修自住住房经住房公积金所有者同意可申请提取配偶、父母及子女住房公积金。职工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遇突发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特困家庭子女上学以及大病就医等,凭有效证明材料,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可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经住房公积金所有者同意可申请提取配偶及子女的住房公积金。
(二)放宽个贷条件。
1.职工购买二手房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购房当时评估价的80%。
2.职工购买首套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本息还清后,购买第二套住房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3.职工购买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首付款不低于20%,剩余部分均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4.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限可延长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
5.职工在本省内购买自住房屋,凭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可向房屋所在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
6.完善担保公司担保,推行职工联保、工资卡担保、置业抵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满足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
(三)使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试点,使用住房公积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
各级政府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住房公积金沉淀情况,在确保住房公积金本息按期回收、资金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制订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划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申报住房公积金使用计划,经省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取封闭运行的方式使用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
省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审定各设区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省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根据各设区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批准使用住房公积金的规模,监督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安全运行。
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产部门)负责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和购房人的资格审查并予以公布。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提供项目建设资金,办理预售和销售,通过预售、销售或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式回收资金,监督资金专款专用,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增值。
四、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总工会、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等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相互协调,各负其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定期通报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使用情况,依法纠正应建未建、自建自管、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问题。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并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接受社会各届和广大群众的监督,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