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日前,由光明日报编辑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湘潭大学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孝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大学生孝文化节在湘潭大学启动,来自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及有关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就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创新和弘扬传统孝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
孝心传递让爱生生不息
早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忘八端”,回归到俗语本义,“八端”原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其中“孝”排在“八端”之首,是情感基础与价值动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层面。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已经烙刻在我们生命里,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
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暮年在子孙的不闻不问中度过。如果自己能够孝顺父母,你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子孙,将来子孙也会孝顺你。我们不仅需要关心家里的老人,社会上仍有很多老人需要帮助,我们也要尽己所能,关爱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就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是湘潭大学软实力的核心体现,湘大学子们也一贯在弘扬孝道、推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动着。相信这样的孝心传递,能汇聚成流,让爱生生不息,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民政部原副部长 李宝库)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当代传承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在其首篇之一《释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孝体现伦理的美德。
孝文化不仅是封建社会独有的文化思想,也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课题。孝道具有扩展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孝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第一,弘扬孝文化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孝道,由尊敬父母推广到尊老爱幼,进而推广到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和忠诚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社会道德建设。第二,弘扬孝文化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孝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力。第三,弘扬孝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在积极寻求社会保障措施的同时,要弘扬传统的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传承孝文化,一要挖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辩证地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并扩展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二要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舆论宣传,发挥孝老爱亲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中小学广泛推行国学经典,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讲孝心、践孝行、尽孝道的观念。三要规范孝文化的制度规定。将孝文化教育合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理念中,树立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良好风尚。同时制定关于孝文化的法律制度。四要提供孝文化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构,为构建新型的孝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环境。
(湘潭大学副校级督导员、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刘建平)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不可埋没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下层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道教为进行孝道教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道与神道相感的价值理念。道教将自然之天进行神化,宣称: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无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使其长为“种民”,善行泽及子孙。“人道与神道相感”的思想以宗教的形式构建民众的孝道信仰,对强化孝道有独特的功能效用。其次,神谕与垂范并用的价值劝勉。道教劝孝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神谕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教还不遗余力地编造道经和神仙垂范故事,以神灵的语言和行动劝导世人尽孝。再次,“修德与养生紧联”的价值实践。道教原典《太平经》最早把“孝”与“寿”相连。葛洪借助于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强化孝道践行,将对于养生之道的热衷,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最后,“规范与信念并重”的价值机制。道教孝道并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伦理,而且也是一种“长寿成仙”的执着信念。道教借助信念的力量保证民众对孝道戒律的服膺。
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伦理学研究》副主编 王泽应)应对传统孝道进行固本与开新
孝作为重要德目之一,其内容中既有科学性也有保守性,故应对其进行固本与开新,将其转换成为适应21世纪的“现代版”孝道,释放出“正能量”。
传统孝道的科学性与保守性怎样划分?我们只能以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人的品质和情操的提升为标准。《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孝道的“形而上”义理层面中有积极正面价值,应予以肯定,并扩充内涵,提升境界:一是从“善事父母”到“以孝养亲”。因为父母是自己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孝敬父母,既是天伦,也是人伦。二是从“敬亲尊亲”到“亲亲敬长”、“老吾老”到“以及人之老”。即要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更倡导“敬亲之孝”,并将孝敬于自己一家的“老吾老”,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亲亲敬长”,上升为“以及人之老”,化“亲爱”为“博爱”。三是从“弗辱”、不累父母到合理谏诤,争取父子人格平等。同时,我们要对孝道那些有害、过时的内容,比如“移孝作忠”“君为臣纲”的封建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主张“后喻”、一味守成的保守文化,予以剥离。从而重析孝道义理,引入时代理念,进行创造性超越,创造建立一种从传统孝道“父慈子孝”出发,亲代施恩尽责,子代感恩回报,建立青老两代人格平等、尊重双方自由的平等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亲亲仁民爱物”出发,博施广爱,民胞物与,建立“民为德恤”、尊重生民的人本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事父母几谏”出发,既重亲情,更重道义,建立持节尽孝、不愈道义的民主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继志述事”,报亲扬名出发,积极入世,践行责任,建立忠于祖国、孝于人民的新型忠孝观。
在孝道践履的“形而下”层面,有一些具体规定,因为时代环境、条件的变化,显得不合时宜,需重新审视。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一种小农经济道德意识与封建宗法意识,在当下就需要放弃;对于“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社会学习、工作条件已与旧时不能比拟,这种要求就完全不合适了;至于“无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对故亲“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弃生产,结庐守墓,守孝三年,就过分了,更加之把追孝行孝与是否改变“父之道”绑定挂钩,这是十分保守和有害的,应予抛弃。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一切可行的途径,利用现代语汇,采用现代方式,建立符合现代生活环境条件,具有现代特色,民众认同,公众接受的孝道践行规范。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湖北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肖波)
第二篇: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颇有深意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寄语广大师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理论上厘清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建构,这是深刻领会“五四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大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中独特功能和突出优势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所依托的灵魂。人若没有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大学远离了大学精神也就徒有其形。何谓大学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大学也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蔡元培倡导“有容乃大、兼容并包”,陈寅恪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人将大学精神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也有人理解为“永恒的道德精神、自觉的学术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从整体上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最终汇聚、交集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上面。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崇尚知识、推崇学术、追寻理性和鼓励创造,体现为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研究精神等具体内涵。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是“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人文精神要求大学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创造。理想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求真精神与求善理想的完美结合,是学术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相辅相成,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与德性、个人与社会、传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有趣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人类大学精神的演进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发展线索:从一开始强调提升个性修养和知识水准的人文主义精神,到注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强调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再到接触现实,服务社会,高唱“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更新、更深的人文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构成大学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并使得大学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的建立,创造知识和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场所,更是涵养人性和塑造社会理想的乐园。大学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通过对社会风气的引领,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通过对社会理想的弘扬和自觉示范,成为社会理想和人类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扮演价值、道德的守望者、引领者、塑造者和示范者等重要角色。这是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深刻基础,它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时代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还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汇集,其本质就是一种传承悠久文化、体现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这个意义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当代中国构建价值灵魂、营造精神家园和树立道德标杆。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的意识形式,二者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价值内涵、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提出了殷切期待。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精神确立了精神内涵,呼唤大学精神的价值回归。毋庸讳言,科学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僭越,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的宰制,既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大学精神迷失的真实写照。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把真同善、科学同伦理分割开来”的单向度的人,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担忧的“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和大学中均有表现,“重智轻德”、“重器否道”的现象在不少大学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标尺,也呼唤大学找回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度迷失了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灵魂,大步迈出坚守道德、引领价值、塑造理想的步伐,自觉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特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注入时代特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神尽管需要历史的沉淀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需要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赋予其敏锐性和变革性。譬如,北京大学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精神大旗,积极吸纳同时主动引领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从而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大学所特有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赋予了大学精神以广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时不我待的奋发精神等时代精神意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大学精神成为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力量。大学是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大学文化净化社会风气、知识分子坚守道德理想、学术研究推动进步思潮、大学精神蕴育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这都说明大学精神理应发挥其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从高蹈的理想转变为坚实的现实、从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转变为普通民众的切实行动。
三、价值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相融、相通,大学精神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实践上相互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精神、价值的生成和传播规律,找到有效的建设思路。
第一,塑造大学卓尔不群、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以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卓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曾言:“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自主性、超越性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但这种独立性和超越性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说明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关怀社会理想、着眼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长远眼光和恢弘气度,从而能够实现其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对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为社会提供高远理想。
诚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独立性、超越性才能确保大学精神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理想的塑造中具有引领作用,这是大学精神作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独特方式。因此,需要认识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是社会理想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官方表达,这才契合大学独立自主性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相通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看成一种政治任务,而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因此,处理好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独立性与服务性、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关系,坚守大学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办学自主和精神自由,通过大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倡导,而不是强迫式的行政命令,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大学精神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第二,塑造大学师生的精神品格,使之成为传承大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大学以作育英才为其天职,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塑造的主体力量。正可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学中的广大师生成为具有理性和德性的精神贵族,实现“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理性与德性的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寄语广大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勉励大学生“博学、修德、明辨、笃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模范,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第三,塑造大学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反过来,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丰富了大学精神。具体而言,其一是要丰富大学文化的思想精神内涵,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其二是健全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大学成为传播、教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三是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立德树人,塑造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使他们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标杆和示范。
第三篇: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国家层面价值
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
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古往今来,凡是那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无不以美的内涵和形式激浊扬清、陶冶情操;凡是那些受人尊敬、广为赞誉的名家大师,无不以精湛的艺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昭示后人。仅从近现代的文坛和艺术界来看,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鲁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匕首和投枪一样的笔锋铸造了“民族魂”;梅兰芳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毅然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表现出一代艺术大师的铮铮铁骨。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活的民族精魂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紧紧围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
以文化人,功在当代;以德育人,利在千秋。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师德作为考评首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中: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好人好报恩将德报,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
善用网络传播规律: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优秀的文化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使网络空间清朗,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罗华***)
第四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调,不断地责难中国,影响较大的有()
A.“中国威胁论”
B.“中国崩溃论”
C.“中国责任论”
D.“中国边缘论”
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有些时候是我们有理讲不出,有理传不出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键在于()
A.提升经济实力
B.提升文化软实力
C.提升军事实力
D.提升政治实
【单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是()
A.自由 B.平等
C.民主
D.博爱
【多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是()
A.经济富强 B.政治民主
C.文化文明
D.社会和谐
【多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具体要求或目标是()
A.自由 B.平等
C.公正
D.法治
【单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总书记讲,“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儒释道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西方外来文明
D.法家
【单选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
A.艰苦奋斗的精神 C.廉洁奉公的精神
B.追求真理的精神 D.团结互助的精神
【单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2014年2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10 B.11
C.12
D.13 【多选题】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一些错误思潮不断的传入我国,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
拜金主义 B.利己主义 C.爱国主义 D.享乐主义
【多选题】儒家讲三纲五常,五常是指()
A.仁 B.义
C.礼
D.智
E.忠
F.信
【单选题】“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只有把软实力和巧实力结合起来,形成硬实力,这个国家才是一个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平等首要的价值诉求是平均。()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法国思想家()的名言?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雨果
【多选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
A.爱国 B.敬业
C.诚信
D.友善
【多选题】2014年9月,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A.2565周年 B.2566周年
C.2564周年
D.2567周年
【单选题】()导致了一场红十字会信誉危机?
A.“郭美美炫富”事件 C.“范跑跑”事件
B.“马诺炫富”事件
D.“香港占中”事件
【单选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与弟子的这段对话突出说明()的重要性。
A.粮食 B.军队
C.诚信
D.武器
【单选题】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现阶段我们需要创造性改造和转化。()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A.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B.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C.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多选题】爱国是爱国动机与利国效果的统一,仅有爱国的动机,做出错误的行为也不是爱国。下面属于爱国行为的是()
A.建设祖国,繁荣祖国 C.抵制日货,烧日本车
B.反对民族分裂,保卫祖国 D.维护民族尊严,展现民族风采
【多选题】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好和平思想的是
A.“协和万邦” B.“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C.“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E.“国虽大,好战必亡”
第五篇:“弘扬德孝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心得体会
“弘扬德孝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心得
体会
“弘扬德孝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心得体会
山西运城市雷家坡村12日迎来全国各地参会人员,向他们展示该村的德孝文化。中宣部、全国妇联在这个基层交流点上举行“弘扬德孝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现场交流会。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持续深化家风家教培育,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6月12日新华社)
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命脉,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文明精华。德孝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独特基因,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如总书记
指出的那样: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以孝敬美德为精髓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以,弘扬德孝文化,就是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牢记:弘扬德孝文化,就是在涵养中华文明之根。
几千年来,德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睦,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要调节器,实乃中华之根。新形式下,我们就应该把弘扬德孝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上来。在思想上重视德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德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德孝文化。德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传统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可称为德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德孝,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
一。
德孝文化从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及至整个社会和国家,以孝敬的心态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对待自然万物,最终形成和睦的家庭邻里关系,这能使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稳固。我们之所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德孝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而今天,我们追本溯源,倡导德孝文化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做,就是在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涵养中华文明的根基,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德孝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
一致性。
忠孝礼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行为的精辟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中国传统固有的小家庭模式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也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坚守德孝文化,绝不能让这个中国文化之根萎缩。
鲁迅先生曾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现代社会,德孝的形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德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德孝文化的推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美的充分展示。弘扬传统的德孝文化,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健康、和谐、进步的社会,正是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