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一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第三阶段阶段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运动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但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复的情况,相权出现反弹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主要强调的是()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4.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D.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利斯提尼为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了陶片放逐法 ④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雅典是城邦小国 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B.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7.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英国国王在(光荣)革命前保证“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文件”,而革命后保证“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主要表明 A.崇尚法治是英国一贯的传统
B.革命前后英国民主制度无实质性的变化 C.革命后国王成为可有可无的虚君
D.革命前后英王权力来源发生了重大改变
8.2016年11月9日在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击败了希拉里赢得了选举。下面关于美国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统不能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第1页,共5页 B.总统可以任免大法官,而且大法官任职终身 C.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D.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9.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若以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这意味着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的影响是
A.英国完全的改变了政治制度 C.较大改变了议会议员的组成 B.君主立宪制被彻底改变 D.工人农民得到更多席位
10.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1.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据此反映了()
A.孙中山认为反革命的专制阶级是皇帝势力 B.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主动采取了灵活措施 C.孙中山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D.孙中山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12.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开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主要表现在 A.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向民主化 B.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D.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一员 13.1838年6月,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在给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训令中写道:“关于鸦片走私贸易,英国臣民破坏他们前去贸易国家的法律,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此进行干预。这些人(鸦片商)遭受的损失,必须由自己承担。”这反映出当时 A.英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非法性 B.英女王支持立即发动战争 C.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差距不大 D.林则徐多次挫败英军进攻
14.有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 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
1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提出了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它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2页,共5页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百度百科
材料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体现的政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分)说明这一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的?(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
第3页,共5页 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材料三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6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评价辛亥革命。(10分)
参考答案
第4页,共5页 1--5 ACDCA 6--10 ADDCD 11--15 DBACB 16.(1)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美国民主制度
(2)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确立: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两个法案(3)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
内容上带有深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17.(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6分)
(2)焦点: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3)进步性:
①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和自由;(3分)
②经济:制定颁布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局限性
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4分)
第5页,共5页
第二篇: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
16.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7.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18.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1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
朝的焚
书
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
材料一 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级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 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未提及甲骨文的地位,且唯一两字不妥,而是记录了西周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西周,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监察体系还不成熟,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且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宗法仅是现象、手段,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代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可知,秦汉时期仍在某种程度上沿袭着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以保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就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封建等级尚处于刚刚建立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还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距离成熟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秦朝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郡县社会,故A项错误;明朝特务统治是监察机构而不是封建的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节度使还是地方机构,是皇帝任免的官吏,属于郡县时代,故C项错误;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代封王是对土地和人民分封,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并非扩大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并非迅速晋升,故B项错误;材料“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有加强皇权的色彩,“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可得选任标准严格,重视资历,要求曾担任基层官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可得出重文轻武,对武臣出任知州者设置诸多限制,由“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可得新任知州须皇帝亲自召见、遣行,由“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可得知州应及时向朝廷递送地方时政奏章等措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等。
10.【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予以多角度论证;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先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积贫积弱、宋朝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等三种观点。再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评论宋朝的历史地位,注意观点明确、并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第三篇: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徐志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穆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周分封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废丞相D、清代军机处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4、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2011年11月27日落下帷幕,据国家公务员局统计,共有133万人报考,最终参考人数约为97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袭制B、魏晋南北朝暑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5、“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公民大会的辩论机制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D、人民主权的观念
6、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的公布C、责任内客制的形成D、进行议会改革
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8、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9、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0、右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结合大事年表,下列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11、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万英镑,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2、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清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1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3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左”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好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14、若以诗句比喻1921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状况,较为恰当的是()
A、柳暗花明又一村B、横扫千军如卷席C、万马齐暗究可哀D、无可奈何花落去
15、为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瑞金B、南京C、遵义D、陕北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7、1941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来华,路过香港时对宋庆龄说,他将警告蒋介石,如继续同共产党对立、玩弄手段是不成的。居里至重庆后,会见周恩来并表示:美国造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侵略。分析当时的历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居里上述言论其实是假反蒋B、当时美国赞同国共一致抗日 C、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把国共两党同等看待D、居里考虑总的出发点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
18、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的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们创建于()
A、解放战争时期B、1949—1956年过渡时期C、十年探索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21、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22、《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写道:“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枫叶罢了”,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的沙皇专制时代B、十月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 C、十月革命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潮流
23、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西欧走向联合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在相互信赖的世界上,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带头,但不能主宰。”出现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美国放弃了霸权思想B、中国对美国的挑战 C、多极化世界已经形成D、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物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患„„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大国崛起·美国》(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4分)
(3)根据材料三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3分)
(5)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请综合评价这些政治制度的相同点。(要求不要分别叙述,要综合概括)(4分)
26、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学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3分)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5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A”的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B”的年代。
材料二:几幅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图片资料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新中国外交活动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想作解释。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7分)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答题卡
25、(1)(2分)
(2)(4分)
(3)(3分)
(4)(3分)
(5)(4分)
26、(1)(3分)
(2)(5分)
(3)(4分)
(4)(4分)
27、(1)(5分)
(2)(8分)
28、(7分)
第四篇: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D.先工业化后改造
2.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C.生产技术的改造D.生产方式的改造
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6.《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 “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
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取得初步成果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8.在“文革”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B.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9.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
A.偏离了当时的工作重心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经营管理体制②产品分配权利③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生产经营的权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不包括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在A.广东、福建B.广东、广西C.广东、海南D.广东、浙江
14.我国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外交方针不同
15.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6.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A.中共十四大B.十四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 1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①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宽领域 ④成熟完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0.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B.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B.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村经济体制僵化D.农民生活水平低劣
2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下列符合十五大会议精神的是
A.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惟一的经济成份
B.国民经济要在数量上起主导作用
C.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5.请你判断,在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上海C.南京D.广州 26.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
27.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28.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
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
29.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新中国C.民国D.清朝
3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32.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33.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民族资本主义的丢失”
3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A.民国成立后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D.1949年以后
35.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A. 西装B.列宁装C. 制服装D. 中山装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答题纸
二、问答题(共计16分)
36.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列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8分)
⑵概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趋势?(6分)
三、材料解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题的决议》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①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各4分,共计8分)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8分)
第五篇: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
一、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搭讪(shàn)瘐毙(yǔ)打烊(yàng)油腻(nì).... B.寒伧(Chen)蹩进(Bì)丛冢(zǒng)佳肴(yáo)... C.褴褛(nì)契约(qì)竦然(sǒng)悭吝(jiān).... D.亲昵(nì)靓妆(liàng)颓然(tuí)迸发(Bâng)....2.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黯淡 惊骇 打盹 鞠躬尽瘁 B.琐粹 国籍 褪色 无精打彩
C.租赁 感概 起讫 首屈一指
D.赋于 伸张 魅力 委屈求全 3.选词填空。()
因为在妇女,美丽______、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_____,优美的_____,温柔的性情,就是他们惟一的_______。
A.资质 聪明 丰韵 资格
B.聪明 丰韵 资格 资质
C.丰韵 聪明 资质 资格
D.丰韵 聪明 资格 资质 4.填入括号中的动词,最传神的一组是()
①“喂,欧也妮,太太,这是给你们的,”他一边说一边把钱()着玩。
②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了两下。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
④他从破衣袋里()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
⑤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一(),转身去了。
A.捏 排 按 拈 摸 摸
B.拈 按 排 摸 捏 捏
C.拈 接 摸 排 捏 捏
D.捏 排 拈 按 摸 摸 5.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她对老父的照顾服侍,可以说是周到细致,只是对他古怪的行为不可理喻。....
D.路瓦栽夫人的幻想虽然美丽,但太扑朔迷离,不切实际。....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陈奂生的身份是显著提高了,村上的人不但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B.她没法让一个有钱人了解她,认识她,娶他,爱她。
C.第三年上,他的吝啬作风把女儿训练成熟,变成了习惯。
D.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7.下列判断恰当的是()
A.鲁迅的小说《药》《祝福》《孔乙己》分别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
B.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代表作为《羊脂球》《项链》《俊友》等。
C.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著名的短篇小说《守财奴》《高老头》等。
D.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一个背负着因袭的重负开始走向新生活的农民。8.下面是对本单元四篇小说主题的陈述,不当的一项是()
A.《药》的主题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困群众的愚昧而导致的革命者的悲哀
B.《项链》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C.《陈奂生上城》描写陈奂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喜悦,批判了官僚主义
D.《守财奴》通过对葛朗台这个守财奴形象的刻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9.小说的结构,有单线的,有双线的,下列四篇小说属双线结构的是()
A.《药》
B.《项链》
C.《陈奂生上城》
D.《守财奴》
10.下列各段心理描写选自本单元课文,请选出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华大妈)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B.她(路瓦栽夫人)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C.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
D.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
二、阅读题
读下面文段,完成 11~14题。
丈夫给她的零用,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这一天,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买针线、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把钱袋扣上之后,总不忘了向他女人问一声:
“喂,妈妈,你想要一点儿什么吗?”
“噢,那个,慢慢再说罢。”葛朗台太太回答,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
这种伟大真是白费!①葛朗台自以为对太太慷慨得很呢。像拿侬、葛朗台太太、欧也妮小组这等人物,倘使给哲学家碰到了,不是很有理由觉得上帝的本性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吗?② 11.简要回答“从不超过”和“总不忘了”在表现葛朗台形象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对句①含义的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A.“伟大”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表明了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
B.“伟大”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
C.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
D.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13.下面是对句②含义的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A.这些善良的女性摆脱受苦的境地需要哲理的点拨。
B.善良、怯懦的人往往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C.善良谦和与邪恶专横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
D.三个善良懦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十分富有戏剧性。
14.作者把懦弱的葛朗台太太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15~19题。
她先看了几副鐲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①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②“再没有别的了呢?”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③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④我只借这一件。” ......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15.划线的①②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匣子里的珠宝首饰她都不满意。
B.她太爱珠宝了,所以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爱不释手。
C.以挑选这些的犹豫不决,衬托她发现钻石项链后的惊喜。
D.以“还有吗”引出钻石项链。同时兼表她对珠宝首饰的酷爱。16.对划线的第③句表达的心情理解正确的是()
A.急不可待又怕丢面子的心情
B.想马上借到又怕遭到拒绝的心情
C.想借又羞于开口的矜持
D.犹豫迟疑怕失去机会的心情 17.第④句所表现的心态是()
A.强调只喜欢这一件,其他都不中意 B.不想多借,仅借一件
C.表明借的数量,没借其他的D.惟恐对方不惜 18.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心理?()
A.心理行动描写
B.语言行动描写
C.肖像心理描写
D.语言肖像描写 19.路瓦裁夭人见到这些首饰后的心里变化分四个阶段:
①_______
____ ②____
______ _____ ③
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 阅读鉴赏短篇小说《小葱青青》,回答文后问题。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①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要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等诱人的词句。
她极少说话。说,她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
善良和期望。②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儿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③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④
“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
“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多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等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⑤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篓底下拿出两个用塑料包着的小本子,递给老师。
女教师接过本子,一下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15岁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教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只小手。⑥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她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女教师把小妹妹楼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那葱更青。⑦„„⑧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前,她给女教师送去一篮子小葱。⑨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⑩
啊,小葱青青„„⑾
20.联系语境,分析一下①⑤⑧⑾处省略号所包含的意思。
①___
___⑤__
__ ____ ⑧__
____⑾____
___ Z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②处对小妹妹眼神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③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3.下面是对⑦处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纯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变化。
B.既衬托小妹妹纯真的心灵,也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C.为了衬托女教师当时的心情。
D.为了突出雪样纯洁、葱样青嫩的小妹妹。24.⑨处小妹妹送小葱感谢老师的原因是()
A.小妹妹家境不好,经济困难。
B.女教师总买小葱,送她备用。
C.小葱是她们相识的媒介,对双方来说有特殊的感情和意义。
D.小葱虽小,但是自己劳动所得,礼轻情重。25.⑩处“她俩都哭了”的原因是()
A.即将分手,两个都很难受。
B.一个是因感动而哭,一个是因喜悦而哭。
C.小妹妹终于考上了县师范,两个都高兴得哭了。
D.成功时,想起往日的艰辛,百感交集。26.本文贯穿情节发展的线索是()
A.白白的雪
B.红红的手
C.青青的小葱
D.静静的“她”
三、作文
27.给下文续上一段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注意人物心理描写的技巧。(200字以内)
奇怪,书明明就放在这儿,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呢?东东不禁不安起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蹩一Biã 冢一zhǒng 褛一lǚ)悭一qiān 靓一jìng)2.A(粹一碎 彩一来 概一慨 于一予 屈一曲)3.C
4.B
5.B
6.D(A.词序不当 B.词序不当 C.主谓搭配不当)
7.D(A项中《药》主旨不在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 B项中《俊友》是长篇小说; C项中《高老头》是长篇小说)
8.C(未批判官僚主义)9.A
10.C(C是动作描写,其余二项是心理描写)
二、阅读题
11.不矛盾。正好揭露了葛朗台假大方、真吝啬的虚伪性格。12.ACD
13.BC
14.作者把葛朗台太太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主要是反衬葛朗台的专横、冷酷、凶残与虚伪。葛朗台太太隐忍、顺从、贤德,她既是资产阶级家庭的牺牲品,又是作者借以对抗葛朗台的资产阶羊一样”,作者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