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3.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4.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包括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右图是1953年由南京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背景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D.一届人大会即将召开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01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A.50周年
B.57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9.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10.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11.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12.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篇讲话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4.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是
A.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为经济建设 15.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16.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1997年中共“十五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80年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18.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制制度.20.“文革”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后果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2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上述材料出自
A.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3.“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60年代末
B.70年代初
C.70年代末
D.80年代初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可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25.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
B.实施群体
C.主要作用
26.“九二共识”最主要的内容是
A.两岸和平统一
B.坚持“一国两制”
C.两岸实现“三通”
D.“一个中国原则” 27.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香港回归祖国 ②澳门回归祖国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28.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愿望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29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D.享有权利
二、非选择题
31.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制度的意义。(9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2年)(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的设想有何继承与发展?(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3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2分)
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B 6D 7A 8C 9A 10D 11D 12B 13C 14C 15C 16B 17D 18C 19B 20A 21B 22A 23D 24D 25A 26D 27C 28A 29A 30C 二.非选择题
3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保证了祖国统一,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32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4分)(3)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3分)(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2分)
第二篇:4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0年浙江会考8题)图2所示文献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2010年6月广东会考10题)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朱德
D.周恩来
3.(2010年1月新疆会考7题)右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4.(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7 题)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能当选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5.(2010年6月广东会考45题)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 A.筹建新中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召开中共七大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6.(2010年广东会考11 题)“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
A.经济特区 B.民族自治区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开放区
7.(2010年江苏会考14题)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8.(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5题)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下列哪一方针运用的结果 A.民主集中 B.“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 D.多党合作
9.(2010年广东会考10 题)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2010年湖南会考13题)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2010年1月山东会考8题)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A.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B.香港回归
C.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商、通航 D.澳门回归
12.(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6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宗法分封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2010年1月福建会考8 题)澳门回归祖国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 泽 民
D.胡锦涛
14.(2010年6月广东会考11题)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强调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荣辱与共
B.一个中国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15.(2010年广东会考45 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6.(2010年1月新疆会考8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是 A.“九二共识” B.两岸实现“三通”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17.(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3题)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1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1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19.(2010年浙江会考11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求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一、选择题
1.C 2.A 9.A 10.D 6.B 17.D
3.B 11.B 18.B
参考答案
4.A 5.A 6.C 7.A 12.D 13.B 14.B 19.D
8.B 15.C 1
第三篇: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
课标要求
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其基本要求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专题概述
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过程与方法]
1、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材要点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协决议: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
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2)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3)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1)民族立法自治权;
(2)财政经济自治权;
(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
(4)人口政策自治权;(5)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6)语言文字自治权;
(7)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
(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x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
(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
(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x藏、x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前导语,导入新课。[教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石 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成立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指导阅读教材第一段,联系旧知进行归纳。知识链接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播放幻灯片:
1、条件:
(1)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 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学习思考
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2、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党的总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结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插图,通过阅读掌握如下知识点: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②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3、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运用《开国大典》片断,引导学生简述成立概况及意义。知识链接
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读史感悟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修改宪法;(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5)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7)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8)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9)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地图上填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x藏自治区。问:中国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x疆维吾尔自治区
10、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1、(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三)问答题
1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篇: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说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说课教案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本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第五篇: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综合练习
单元规范专项练(五)
专项一 高考命题角度练
角度一 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1.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会议总代表662人
党派代表 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 71人
团体代表 235人
区域代表 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 75人
A.会议的召开标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届政协代表的组成十分广泛,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从代表的广泛性来看,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它实际上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据此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答案 D
2.201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答案 D
3.“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文中的“他”在大会上阐述的基本方针是()。
A.求同存异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D.和平共处
解析 “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表明这是一次东方国家召开的会议;“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既表明会议有中国代表参加,又表明“他”代表中国提出的方针对会议成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见这次会议指万隆会议。
答案 A
角度二 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
4.“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阐释历史问题能力。解答抓住材料中省略号后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作用和影响,可得出答案为B项。
答案 B
5.2012年4月26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说:“多年来,虽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国人民始终铭记中东欧国家曾经给予的宝贵帮助和支持。”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里的“宝贵帮助和支持”是指()。
A.三四十年代支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B.新中国成立初期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C.70年代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90年代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苏联和东欧等17个国家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积极地支援我国的建设事业,东欧国家的承认和帮助使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被孤立的局面。答案 B
6.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故选C。
答案 C
角度三 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可采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未召开全国人大,政协被赋予代表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随着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代表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但是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存在,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故选D。
答案 D
8.某网站在“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网页上,有“西欧北美日本专题”、“苏联东欧专题”、“亚非专题”等栏目。其中“亚非专题(新中国建立—50年代末)”栏目下有“中印建交”、“抗美援朝”、“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标题。该栏目下标题还可能有()。
A.万隆会议B.亚太经合组织
C.中日建交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可以根据时间“新中国建立~50年代末”选择备选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亚太经
合组织是1989年;中日建交197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因此选择A项。答案 A
9.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腹背受敌的不安全战略环境,毛泽东着手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其关键措施是()。
A.推行新型区域合作B.提出“不结盟”政策
C.缓和中美关系D.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有三大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的关键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答案 C
专项二 失分防范练
防范点一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
10.下表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③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可。根据共产党员所占的人数比重可知①正确,同时排除④。根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所占的比重,可判断②、③正确。故选C。
答案 C
防范点二 不能正确掌握当今两岸关系的现状
11.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亲子之旅——大手牵小手,宝岛走一走;农庄之旅——寻找宝岛风情;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故②表述不正确。其它三项都符合题意
答案 C
防范点三 不能区分不结盟政策和不结盟运动
12.2012年7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未来三年将对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将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万个,并派遣1 500名医疗人员”。下列不能体现中非友好合作的是()。
A.万隆会议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非合作论坛D.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解析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但不是参加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D
专项三 大题定分限字练
13.政治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其中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史》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6分,限20字)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变化历程的特点。(8分,限50字)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10分,限100字)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政权在全体公民”“平等”“自己决定”等信息归纳。第(2)问,变化的阶段根据材料内容归纳;特点可以从民众的斗争、议会改革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选举方式”的变化,差额选举,城乡代表比例变化等知识回答“变化”。这一变化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民主进程曾经遭受曲折,但在文革后继续向前发展。
答案(1)地位:社会主体,政治核心,权利平等,当家作主。
(2)阶段:1832年增加选民人数;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过程曲折漫长;民众积极斗争;范围逐渐扩大;伴随议会改革。
(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14.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6分,限50字)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6分,限30字)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8分,限70字)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限20字)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4分,限30字)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第(2)问,近代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朝鲜,还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方面分析;第(3)问,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第(4)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第(5)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中归纳。
答案(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
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