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xiexiebang推荐)
总结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及地位.标志: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地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2.1954年宪法的内容、特点、性质、意义。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标志、组织形式、地位。
确立标志:第二届全国政协召开
组织形式:各级政协(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地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标志、主要内容、地位及意义。确立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内容及意义。
主题报告: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的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7.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2.通过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4.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8.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阐明了统一后 的基本政策;
(3)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国策,具有法律效力: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9.港澳回归的意义.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提供了新的范例。
10.台湾问题的重大进展、不利因素及有利因素。重大进展:1992年,“九二共识”.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不利因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 国际反华势力破坏
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统一是两岸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一国两制的方针及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国际对华友好国家的支持
第二篇: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讲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讲义
各位历史同仁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教材同步研修活动。我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下面我们就必修一教材专题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内容进行研讨。
本单元包括3课,分别是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先来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讲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民主的追求进行一个梳理。
在这里向老师推荐两篇文章,均是李慎之先生的,一篇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里面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文化传统则可一言以蔽之曰专制主义。中国专制主义历史久远,早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原本之前也是实行封建制,封邦建国之意,但春秋时期这一制度开始瓦解,战国时期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和强化君主权力,及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皇权确立。这样一种制度一直延续,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专制帝制方在我国结束,但专制主义的遗留深厚。与西方相比,中国皇权专制主义历史久远。而西方长时期以来是分裂割据,封建制明显,直至近代前夕,英法等国方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但亦受到诸如议会、三级会议等的制约。与中国明清时期基本无限制的皇权是无法比拟的。李慎之先生的文章还介绍了中国专制主义的7个特点,如时间久远资格老,有儒家文化作为其外衣,专制主义人情化,思想控制与愚民政策等等。这一切告诉我们,中国近代要打破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是艰巨的,要比西方破除的阻力更大。
李的另一篇文章叫《革命压倒启蒙》,在这里我的理解是革命是个中性词,当改良不足以使现存制度发生变化,革命推翻现有秩序重建新的制度也是必要的,如有法国之大革命从而逐渐确立起启蒙思想家所宣扬之近代制度。中国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是有的,代表性人物如黄宗羲、顾炎武等,其提出专制主义为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还天下之人等主张,但对于反对专制主义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没有多少论述。近代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探究民主的历程也由此开始了。
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里中国曾有过六次民主启蒙运动。第一次是十九世纪末(1898年)的戊戌维新。第二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使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皇帝从此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但却不能阻止更精密严酷的专制主义卷土重来,而且变本加厉。第三次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树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给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第四次在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打倒了军阀,重新统一了中国,把“五四”精神最粗浅的观念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第五次始于1937年抗战开始之时,后来因为军事上失利,抗战越来越艰难,国共两党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终使民主运动趋于消沉。直到1944年末日本失败的征象已露,才又出现了第六次民主运动的高潮。抗战胜利后,百年国耻已洗尽,租界收回了,不平等条约被废除,领事裁判权撤销,中国以世界五强之一的身份,不但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而且成为握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那时人们多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最大的民族愿望──实行宪政民主──已经伸手可及了,因而热烈参与讨论起“民主建国纲领”来。这场运动一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二十年的统治、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共同纲领才算结束。
整个二十世纪一百多年中国民主运动几起几落而迄无成就,不但说明在这个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东方大国里民主力量之微弱,而且说明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其实并未使二者在中国扎下根来。中国人从根本上说不懂得什么叫民主,特别是作为制度的民主;谁都不明白民主的前提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上面所说的历次民主运动过后,根本就没有人进行认真的启蒙教育。
首先证明这一点的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第一个把“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请进中国来的陈独秀,就根本没有搞懂什么是民主。后来他倒是懂了,但其影响力已是十分有限了。他在1940年11月的《我的根本意见》中说:民主主义是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于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辞,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陈独秀还列举了他认为的民主政治的几个必要条件:“(一)议会由选举产生;(二)无法院命令不能捕人杀人;(三)政府的反对党派公开存在;(四)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五)罢工本身非犯罪行为。”他还说,“无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只能是领袖独裁”。
那当时的中国到底有没有人懂得何为民主呢?有,“五四”以前,至少严复是懂得的;“五四”以后,胡适和由他带出来的一批留洋学生,如萧公权、钱瑞升、张奚若、罗隆基、储安平......,应该是懂得的。但是,首先从数量上说,他们在当时号称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中不过是零头的零头,不但不足万分之一,也许不足百万分之一。严复晚年归于保守、拥戴袁皇帝,或许也是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才有出路。至于胡适等人则一辈子只能痴心于改良而又始终等不到改良的机会。国共谈判的时候,胡适曾致电毛泽东,建议中共转变为一个不凭借武力的议会政党,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党,然而这话也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捍卫民主的核心是立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完成专制向民主的转向均是如此,如英国光荣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1875年宪法》,德意志的《1871年帝国宪法》,日本的《1889年宪法》均是如此,国家走向宪政民主,走向法治。因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只有宪政方能将统治者约束住。正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将统治者关在笼子里,不正是实现了反专制,实现了民主么,因为这里的公民当家作主反映在宪法里,公民的公共意志就是法律。美国的宪法反映了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同时也反映了联邦政府内部之间的分权,权力的制衡是它的核心所在,任何一个机构均不得专制。
由是我便想到了宪法的目的将是什么,难道不是对统治者的制约,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吗,不然,又要宪法作什么呢?有了宪法还不一定就是宪政,这与宪法是否构建了权力的制衡体系有关,也跟执政者的法律意识有关。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琳的《从宪法到宪政—国人百年未竟之梦想》一文,西方各国实施宪政,对宪法是肃然起敬的,宪法是最高权威,美国总统的命令如被最高法院裁定违宪也是无效的。因此很多的中国法学家很想在中国建宪法纪念馆,进而提高国人的宪法最高权威意识,因为美国于1732年在宪法起草地费城建立了“独立纪念馆”。2003年,又耗资1.8亿美元在费城市中心建了一个“国家宪法中心”。又比如日本在1958年也建立了明治宪法纪念馆,这些均反映这些国家对于宪法的尊崇。
再来看看中国的立宪历程,戊戌变法前维新派本有实行君主立宪之要求,但在行动中没有,后来的清末新政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给予了民众一些基本权利,但给皇帝保留的权力太大,后来有责任内阁,但却是皇族内阁,这样情形终始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也只是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颁布的宪法也只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何称临时,因为未经法定程序,本应先制定宪法,再由宪法所规定来选举总统,就像美国,是先有了《1787年宪法》,而后才有1789年的第一届联邦政府和第一届美国总统华盛顿。之后孙中山规定了建国大纲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1946年国共内战时国民党召开了制宪国大,但制定的宪法未得到中共和民盟的承认。这样,立宪的责任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落到了中共身上。
建国之初,《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据王琳文所说,建国之初的三年时间里,毛泽东一直未有制宪的打算,直到1952年底斯大林向来访的刘少奇提出了新中国应通过制宪来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及实现由联合政府向一党执政的转变。毛结合国内的形势,决定制宪和选举。
近代自鸦片战争后起,中国有着两个主要的目标,一是经济上追求工业化,二是政治上追求民主,资产阶级在中国进行过改良和革命,也有过立宪的尝试,1949年中共领导的解放军推翻国民政府后,国家的民主化追求落在中共身上。我们先来看中共领导人对于民主的看法。在凌志军、马立诚《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一书中,其认为,毛泽东基本上是认为民主只是一个方法,而非一种制度。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对毛泽东说,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上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急焉”的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仔细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可以知道,他始终认为民主只是领导人的一种领导方法和艺术,而非制度和法律。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毛泽东私下里并非没有另外的想法,在斯大林被全盘否定时,他对党的一些领导人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这一细节表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民主不仅是思想方法问题,而且是一种制度?但没有后续表述。
邓小平认为,对于民主来说,最重要的是制度。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的民主思想,在对“文革”的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将民主看作是一种制度,并且将民主与法制联系起来,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这是第一次。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当法拉奇对中国能够避免再次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表示怀疑的时候,邓小平回答:“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1997年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十五大的新突破,是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五大的又一项成果,是强调了民主必须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律化。
十五大还特别提出“扩大基层民主”。目前在全国农村普遍展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就是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民主实践。
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温家宝:我最近有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是背离的。我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在梳理完近代以来对民主的追求历程后,再来看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是在中共领导下,团结各民主党派,最后推翻国民政府的,因此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中共就邀请各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这就有了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委员包括各民主党派代表、社会贤达,非选举产生。1949年9月,政协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内容,因为当时国家并未立宪,因此《共同纲领》具有了临时宪法之作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并未解散,而是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为制定宪法,1954年,在全国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一届人大,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54年宪法,按照宪法进行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一届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本,因为全国人民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政府均由其产生,受其监督。到今天全国人大已召开十一届,今年是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现在每年的3月份均会召开一次人大和政协,称“两会”,制度在不断地成熟,“两会”履行的职责也更加的全面。
还有一项针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就规定各民族可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中成立自治区域。根据这一规定,在后来的几年中,中国共产党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政权。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允许蒙、回、藏、苗、瑶、畲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进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对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
1947年4月,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组织大纲,同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全国解放前成立的规模最大、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的民族自治区。根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按照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自治机关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区域自治。
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将原来规定的各民族自治地方均称“自治区”。1982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一些合理规定。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不仅正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21课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书本上重点讲了文革。这里介绍现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的文章《“文革”反思与政治体制改革》,其分析文革爆发的原因和教训有:
一、作为国家政治生活领导核心的执政党内部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民主制度。建国后党的领袖的民主观念逐渐薄弱,“主观主义和个人独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到文革发动前夕,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形:党对社会生活有着全面的政治领导权,而党的领袖对党又有绝对的领导权威。所以,在党的领袖错误决定发动文革时,我们党内不少不同意这么做的干部和党员已无能为力。党内民主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我们党无法阻止发动“文革”的错误行为,结果给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了损害。
二、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切实有效地行使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按理对发动文革这样一场全国范围的政治运动应当有庄严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但实际上文革开始不久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就不起作用了,国家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都被排挤到一边,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国家权力机关对这场涉及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没有任何制约和牵制能力。当然,这和没有严密的党政分工体制有关。由于党政分工体制不健全,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衡关系也没有明确建立起来。没有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一个方面发生偏向时,社会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政治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宪法保证。
四、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一套独立的司法体制。“文革”当中,有许多违反法律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什么机构能加以束缚。
五、政治体制上没有完善的纵向分权机制。地方没有相应的权限,对上级决策没有法定的自主性。如果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规定来行使不受干预的话,那么在发生“文革”这样的内乱时,各地就有可能不被强行卷入。比较一下美国,美国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分权,宪法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州政府有一定的自治性,所以美国各州的法律是不不尽相同的。
六、没有形成健全的国家工作人员制度。
七、政治生活中缺乏严密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民主是一种制度,提出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建国以来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另一方面经全国人大修订颁布了1982年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更提出以法治国,各项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制度方面,文革结束后,重新召开了各级人大和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十五大还特别提出“扩大基层民主”。目前在全国农村普遍展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就是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民主实践。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纵观中国历史长河,统一是大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后虽偶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仁人志士奋斗之目标。1949年,中共领导的解放军推翻了国民政府,使得国民政府逃到台湾,之后解放台湾便成为中共一直以来目标,但如何来实现统一,这就有个方式问题,之前一直是准备着用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干涉均不得已拖延,台湾的国民政府也几次试图反攻大陆,但由于中共政权的不断稳固而无法实现,大陆与台湾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政策的改变始于1979年,那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先使得双方平静下来,理智地思考统一的方式和方针。由于几十年的发展,大陆已成为一个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而台湾则是奉行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二者经济政治体制均有很大不同,统一以后采用何种政体,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便是受关注最大的问题了,也成为台湾民众能够从心理上能否接受的焦点,即统一后能否保证台湾现有的经济制度不变。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建议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并规定了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即台湾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各种产权不变等等,应该说这一谈话提出,缓和了两岸紧张关系,有利于两岸的互信。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虽可以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但必须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于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遂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在这种方针的影响之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先是1987年开始,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之后两岸分别授权两个民间团体海基会及海协会进行对话,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领导人胡锦涛进行了会谈,在这一举动的推动下,2008年一直提倡的“三通”终于实现。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随着海峡两岸经济联系的紧密加强,加上同文同种,统一必将成为历史的大趋势。
“一国两制”虽在实现台湾统一问题上还尚待时日,但却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至于香港问题,始于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军又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英国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了新界,三者合起来遂成今天之香港。1898年租借时规定期限为99年,因此到1997年英国必须归还新界,但因香港岛、九龙司乃英国霸占中国领土,也一并收回。
在收复香港问题上,一是政策得当,即“一国两制”,符合香港社会的现状,香港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大增,中国有实力收复香港,因此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态度是很强硬的,不同意英国提出的主权换治权的要求。最终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
要说香港有一个租借期限的话,那澳门则没有。原本鸦片战争之前葡萄牙是要向清政府交纳澳门地租的,但鸦片战争后,看到清政府软弱可欺。便在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1851年,葡萄牙占领凼仔。1864年,葡萄牙再占领路环。1883年,葡萄牙再占领望厦、青洲。1887年,当时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那么澳门问题又是如何实现突破的呢?1974年4月25日底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国的领土。中葡两国政府于1986年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合共四轮谈判并于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三篇:4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0年浙江会考8题)图2所示文献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2010年6月广东会考10题)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朱德
D.周恩来
3.(2010年1月新疆会考7题)右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4.(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7 题)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能当选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5.(2010年6月广东会考45题)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 A.筹建新中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召开中共七大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6.(2010年广东会考11 题)“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
A.经济特区 B.民族自治区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开放区
7.(2010年江苏会考14题)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8.(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5题)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下列哪一方针运用的结果 A.民主集中 B.“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 D.多党合作
9.(2010年广东会考10 题)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2010年湖南会考13题)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2010年1月山东会考8题)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A.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B.香港回归
C.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商、通航 D.澳门回归
12.(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6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宗法分封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2010年1月福建会考8 题)澳门回归祖国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 泽 民
D.胡锦涛
14.(2010年6月广东会考11题)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强调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荣辱与共
B.一个中国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15.(2010年广东会考45 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6.(2010年1月新疆会考8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是 A.“九二共识” B.两岸实现“三通”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17.(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3题)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1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1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19.(2010年浙江会考11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求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一、选择题
1.C 2.A 9.A 10.D 6.B 17.D
3.B 11.B 18.B
参考答案
4.A 5.A 6.C 7.A 12.D 13.B 14.B 19.D
8.B 15.C 1
第四篇: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单元卷(含解析):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5题)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3.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集中在()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7.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治国方略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
B.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C.全国政协会议上
D.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8.(2012年11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14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9.《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0.(2011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11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 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11.(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9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12.以下是一张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话动?()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7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2011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6题)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15.(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8题)表l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
16.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据此回答:
(1)在儒家孔孟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2分)
(2)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5分)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3分)
17.(2012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高考模拟)城市建筑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礼堂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问题:
(1)请从材料一、二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北宋“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本质特征?(6分)
(2)与唐朝相比,北宋商品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从图一和图二提取历史信息,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科技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和地位。(3分)
(4)根据第(1)问和第(3)问的信息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史发展的趋势。(2分)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1954年宪法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轮番而治不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
2.A 3.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11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由此获得新生。
4.C 解析:《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宪法》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5.C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含义就在于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还有遗留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A错;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尚未被彻底清除,B错;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错。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D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6.C 解析:《共同纲领》既是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7.B 解析:制定、修改宪法的只能是人大,BD中的B召开于1999年,正确。
8.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文明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阶级斗争’口号下的非正常秩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遭到践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9.A 解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即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
10.D 11.C 解析:毛泽东的话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大量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历史背景。答案为C。
12.C 解析:图是摆设,不起作用,“重庆违教,忽近四年”指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后四年就是1949年,所以从时间上来说,不是七届二中全会,也不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3.C 解析:本题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题干信息:根据题干“1940年”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分析,应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选项中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是C项,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A项在1924年提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此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项在1940年抗日根据地中提出的政权形式,同样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承认现有的五种经济成分等,表明中国已经完成反帝反封建人物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4.D 15.D
二、非选择题
16.(1)孔子倡导“仁”,(1分)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1分)(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17.(1)变化:①居于城市中心位置。②被其他部门与城墙重重包围。(2分)特征: ①皇权专制(至上)(2分)、等级森严(1分)、中央集权(1分)。
(2)出现了夜市、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专门市场。(4 分,每点2分,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影响: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理学兴起、书法艺术更具个性化、民间风情画出现、宋词盛行、说书艺术流行、出现瓦肆等等(5分,每点1分,答其中五点即可,答其他内容符合题意的同样给分)(3)原则:民主集中制。(1分)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了。(2分)(4)由专制到民主。(2分)
第五篇:课时训练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时训练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呼和浩特调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1.2013·
元。对新中国成立的条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B.具备了理论和路线方针条件
C.人民强烈要求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D.基本歼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解析:到1950年夏,人民解放军才基本上歼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武装土匪。所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洛阳调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2.2013·
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说人民当家作主,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排除A项;B项错在“彻底”;D项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答案:C
青岛模拟《中国的法治建设》3.2013·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解析:B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确立的;C是在1954年制定的;D是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故据时间信息“1949年”判断,答案只能是A。
答案:A
潍坊模拟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意见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4.2013·
“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充分说明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A、D两项结论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主要含义;C项表述时间不符合题意,百花齐放方针提出于1956年。
答案:B
长沙调研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5.2013·《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
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竿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
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读才正确()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B.①④
C.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文革”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A
6.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颁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的教训。“文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制度上的表现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①②是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有效措施,③是针对民族工作的措施,④是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7.“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可知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排除A、C、D。由“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共和国制度,而是在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8.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共同纲领》B.《民族区域自治法》
C.《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民主,材料反映的是直接选举的场面,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C
烟台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9.2013·
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内部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所有制问题、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前都已经解决了。A项正确。
答案:A
10.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C、D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也不是核心问题,应排除。B是“一国两制”的核心。
答案:B
广州模拟目前,香港已超越东京与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在过去11.2013·
十年为内地企业融资达1100亿美元。这表明()
①香港回归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②香港回归促进了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③香港的经济制度比东京、伦敦优越 ④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香港的经济制度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东京、伦敦相同,排除含③选项。答案:D
1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证明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解析: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A项明显不正确;C项是国内的意义;B、D两项都是国际意义,但最主要的应是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材料二 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一次批判大会后,回到办公室,怒不可遏地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王开岭《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答案:(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转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
(3)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14.2013·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
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
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