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领导干部学习笔记签阅制度
瓜州一中领导干部学习笔记签阅制度
为进一步的落实瓜州一中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制度,对领导干部的学习笔记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1.按照县委第九督导组及教育局督导组学习计划,并结合我校学习进度,每人每天书写一定字数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笔记。
2.学习内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和十八大报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党风党性党纪、党的重大会议”等方面,紧密结合省市县各级督导组具体要求,并坚持读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三本书”。
3.业务学习笔记由专人负责检查,每周签阅一次。
4.笔记亲自书写且书写要规范,要使用专用笔记本,笔记内容要切合督导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5.检查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笔记优秀的领导要及时提出表扬,笔记较差的领导要提出批评,并要求及时改正。
6.检查结果记录在案,做为上级考核的依据。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听课笔记和教案签阅制度
平凉五中听评课制度
为了规范我校教研管理,促进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积极投入教学研究中去,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根据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平凉五中听评课制度,2012年8月25日起执行。
1、听课次数规定:
校级领导30次,中层25次,教师20次 次数最后年终统计,每缺一次扣(100/规定总次数)分,多一次奖励1分。
2、签阅规定:
听课笔记一周在教研室签阅一次(每周星期五下午),不按时签阅一次扣2分),听课笔记签阅负责人:初中部由李晓斌负责,高中部由郭瑞卿负责。全体行政人员的听课笔记统一由张校长负责签阅。
3、听课笔记记录要求:
听课笔记必须有授课人姓名、科目、课题名称、听课日期、周次、节次、授课内容要点、评价(优点和不足及建议)。
4、听课笔记的等次:
A、记录内容详细,有授课人姓名、授课时间、地点、有内容记录、有评价。(100/规定总次数)分
B、记录内容详细,有评价、但无授课时间地点。(100/规定总次数-1)分
C、记录内容详细,无评价,无时间地点。(100/规定总次数-2)分
D、记录内容不详,无评价、无时间地点。(100/规定总次数-3)分
5、听课笔记考核办法:
(1)听课笔记按此项占教研室考核教师所有项目的比例纳入年终考核。
(2)听课笔记考核项总分100分,最后按比例折算纳入年终考核。
(3)听课笔记必须使用学校本学期统一发放的给章笔记。
6、听课要求:
凡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听课活动,教研组长必须亲自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参加听课,并到教研室领取听课记录和评价表做好记录和评价,教研室负责检查听课和评课情况。
7、评课要求:
(1)凡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听课活动,教研组长必须亲自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评课,评课记录和评价表上交教研室。
(2)在评课时,每位教师要本着学习交流,相互提高的思想,认真、公正地评价,不得违背事实,浮夸和贬低。
(3)评价表采取实名评价,即填写清楚评价人的姓名。
平凉五中教研室
2014年8月8日
平凉五中教案签阅制度
为了规范我校对教学教研过程的管理,促进全体教师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我校“五环节”教学法要求积极投入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教研一体化,真正实现“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学习高效,课后反思深刻、整改及时”,根据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平凉五中教案签阅制度,2012年8月25日起执行。
1、教案的书写规定:
(1)一课时一个教案。严禁一个单元或一个节次一个教案,对一个知识单元一份教案的视为缺签并责令重写。
(2)每课时教案必须有授课日期、教与学目标、内容、过程、总结、教法、分层措施、作业、练习题。(3)前一周上过的内容要有反思和整改措施。(4)每课时要体现教学分层思想和办法。
(5)教案前必须有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学生名单、成绩记录表(在开学第一周检查)。缺一项扣一分)。
(6)每节课(不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解析课)都必须有详细的教案。
(7)课件不能代替教案,允许打印教案,但必须呈现所要求的内容。
2、教案的签阅时间地点及负责人:
(1)开学第一周的教案在分管教学的董校长(高中)、朱校长(初中)处签阅。
(2)除第一周外,其他各周星期一早自习在教研组长处签阅,高
中教研组长在教研室张艳副主任处签阅,初中教研组长在教研室李晓斌副主任处签阅。
3、教案的考核办法
(1)教研室将对不按时签阅教案的教师按周进行公示,并协同主管校长追查原因和责任。扣除相应考核项目里的相应分值外,(考试、放假、公差、事病假除外)。
(2)严禁无教案进课堂,违者并责令停课。
(3)应写教案的份数按教务处安排的实际周课时计,缺一次扣3分(考试、放假除外)(4)教案评价等级:
A、有听课日期、周次、授课教师姓名、科目、课题、授课内容提要、评价等记录,且上过的课有反思和整改措施。
B、有听课日期、周次、授课教师姓名、科目、课题、授课内容提要、等记录,有无评价,但上过的课无反思和整改措施。
C、有听课日期、周次、授课教师姓名、科目、课题、授课内容提要、等记录,但既无评价,上过的课又没反思和整改措施。
D、有授课教师姓名、科目、课题、授课内容提要、等记录,既无日期周次,又无评价,也没反思。
(5)年终考核,一个B等扣一分,一个C等扣2分,一个D等扣3分。满分100分,扣完为止。
(6)对连续两次出现B或C或D等的,将由主管校长进行谈话。对一直不重视教案书写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平凉五中教研室
2012年8月23日
第三篇:【阅】中国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
导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述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境融合无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辞、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 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B.《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对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由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二.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及其寓言的特点。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二.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以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一.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一.奇幻诙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述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巫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仍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素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二.从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诵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萧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C.《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三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二作都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通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百讽一”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一.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试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试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模棱两可。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思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述《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又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和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述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情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面对人世短促也无可奈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 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
一、三,没有刻意的雕饰和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称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的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却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名词解释: 永明文学
一.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勒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四.反映爱情婚姻。艺术: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勒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乐府《白苎舞》。
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和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试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动,如《观朝雨》写晨起观雨引发的一份归隐情思,心境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何等的平静,一切都好象在潇潇雨雾中净化了。
二.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描写方面,大谢在意象创造上颇多着意,较多客观描写。而小谢诗中的意象,则带着更多心象的性质,把景物提纯得与他的心绪一致起来。因之,他创造的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三.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四.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勒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勒川》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的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虽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试述《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述《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创作者因为有感于物而引起创作冲动。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如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的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详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一.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经》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一.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二.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如《诗品·总论》开篇就论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大进了一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
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的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美和词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以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又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坐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情、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叔叔云》。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气吞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记言,为征夫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 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下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恨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州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在组诗中一次又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借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是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受到的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因而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如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
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第六章
中唐诗歌 名词解释: 元和体
一.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恒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相同: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元稹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名词解释: 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中苦闷的象征,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的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名词解释: 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 顿挫,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 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现实生活,气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述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现实生活,气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述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州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汇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州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它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又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名词解释: 唐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的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铏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3.产生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词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直,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词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 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抒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功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三.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
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的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述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
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作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
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明净雅致的语言。
3.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试述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四.雅俗并存: 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一.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二.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
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试述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2. 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试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
脱。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论诗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已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处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述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到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述《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张生:虽是一介穷书生,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
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述《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比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接到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又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述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是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1.“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着,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则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
3.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试述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即《录鬼薄》的贡献)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词解释: 散曲
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直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述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名词解释: 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2.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
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
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试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名词解释: 唐宋派 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
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标准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主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第四章
《水浒传》 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是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文学艺术影响:
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
《西游记》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一.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二.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取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三.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困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它对个性自由健康发展的压抑和束缚。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第六章
《金瓶梅》
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和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2.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2.“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第九章
汤显祖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其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陡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的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话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
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
1.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2.“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3.《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名词解释: 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二章
清代词 名词解释: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的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
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等人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朱彝尊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第四章
清代小说 弹词
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第五章
《聊斋志异》
试述《聊斋志异》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1.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2.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的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简述《聊斋志异》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
《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2.环境描写。
唐传奇中的环境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3.心理描写。
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与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第六章
《儒林外史》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的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度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生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第七章
《红楼梦》
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不了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试述《红楼梦》对自然主义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观念,同时打破其束缚,对才子佳人进行批评,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全新的面貌。1.《红》继承传统的写法并加以发展,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而以家庭琐事、儿女之事为内容,这一写法直接继承《金瓶梅》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写法,但抛开《金》的自然主义,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更多带有典型化、概括化,因此具有艺术感染力,比中国传统小说更丰富。
2.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肉体结合的快感,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和契合。他反对象《金瓶梅》和猥亵小说那样津津乐道于男女交媾细节的描写。他提出贾宝玉的“意淫”、“情不情”等精神追求。
试述《红楼梦》人物塑造达到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
1.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
2.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是《红楼梦》女性人物中与男性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她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
第四篇:放射科X线诊断报告签阅制度
新疆墨玉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X线诊断报告签阅制度
1、X线诊断报告必须逐项填写,字迹清楚,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描写合理,诊断意见确切,板面整洁,签名正确无误。
2、凡在科内的住院医师,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等书写之诊断报告均经本科高年或总住院医师或/和主治医师签名后发出。
3、凡新来科的住院医师除急诊值班时的急诊报告发出外,其余的书写报告均须由上级医师签名。
4、每日的诊断报告均由主治医师主持签发,凡疑难病例诊断报告,由值班医师书写后由科主任或/和上级医师签发。
5、科主任或/和上级医师在签写下级医师的报告时,必须认真修改,签名恭正。
第五篇:学校领导干部值班制度
学校领导干部值班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全方位管理,使之制度规范化、经常化、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加强值班领导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学校实行领导带班制度。
值班时间:
实行24小时全天在岗值班制度,早7:40至次日7:40 值班要求:(本制度自2006年9月1日起执行)
1、班领导必须全天在岗,主持全天工作。值班领导要严格遵守值班时间,按时交接班,不请假,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遇到特殊情况却需换班时必须与校长请示后方可调换。值班领导值班期间严禁喝酒。双休日期间,一律正常到岗值班。
2、班领导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教育、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偶发事件等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检查、监督。重点部位要反复巡查,确保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防学生人身受到伤害、防校外人员私自进校园、防学生打架斗殴、防学生上下楼拥挤、防学生食物中毒、防火防盗、防触电、及时处理偶发事件、防事故发生。
3、班领导要做到四到位:一是早操间操到位,二是早、午、晚学生开饭时间到位,三是学生午休到位,四是学生晚睡查宿到位。
早按学校作息时间准时到岗,督查并协助生活教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起床早操工作,并做好记录。
负责检查早晚自习、教师到岗看班情况,检查上自习学生人数,如发现教师未到岗要及时通知安排。
负责检查班级卫生以及晨读、间操班主任到岗情况。
下早晚自习及晚放到楼层疏散学生,随班主任、看班教师一起安排学生有序下楼。
负责检查巡视下早自习到晨读、晚放到晚自习、晚自习及课间学生活动情况。防止学生打架斗殴、吸烟,做好重点部位检查。
晚间负责督查并协助生活教师检查学生晚睡、接转电话,处理值班期间出现的问题,重大情况上报校长。
4、班领导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重要事项、重要工作需请
示协调有关领导的,要及时请示协调。晚上或节假日值班,要准确及时做好电话、公文等的转接、呈送工作。
5、班领导要协助上晚自习教师,组织好学生晚自习。检查值班教师、值宿教师以及门卫人员上岗情况。
6、班领导带班期间要经常巡视校园,特别是晚自习课间和下晚自习到熄灯前这段时间,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遇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主管领导,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7、学生上课期间,值班领导负责在校园巡视,清除不安全或影响教学秩序的因素,帮助门卫治理好门口秩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负责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做好考勤工作。在学生离校时,负责组织教师值班,疏散学生离校回家,保证校门口的安全。发现问题即时报告并妥善解决。
8、班期间做好学校财产安全保卫,做好检查记录工作。
9、班领导要认真填写值班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工作及值班等有关情况,以备查考。
10、值班领导不到岗或值班时没有尽职尽责而造成重大事故或重大损失的,学校有权追究值班领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