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应关注的问题及法律法规
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应关注的问题及法律法规
一、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尤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风险性更大。审核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这种高风险原因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高风险。表现在: 建筑工程一般都工程量大,耗用资源量大,工期长。因而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对人员健康安全影响大。如噪声、粉尘、固废、污水等在工程施工期间都会大量排放;高处坠落、触电等重大风险在工程的施工期间大多存在。
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单件性、固定性、施工的流动性,决定了施工工艺的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性,即增加了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也增加了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建筑工程施工的高处作业面和作业时间,均占了整个工程施工的大部分内容和时间,个人估计房屋建筑占90%以上,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平均可占到6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也占到70%以上,安装和装饰工程施工要占到80%以上,高处作业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重大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施工用电不断增加,交叉作业不断增加等,随之而来的机械事故、漏电触电事故、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事故风险较大幅度增加。总体上看建筑工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电气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许多施工作业在很长时问仍然不得不用手工作业,如相当多的砼搅拌上料,砌筑,抹灰,刮腻子,刷油漆,防水材料铺贴,土方清理等。由于大量的手工作业而劳动力用量大,加之操作工人的高处作业面和作业时间占工程施工的大部分,对人员的伤害远远大于其他有关行业。目前工程施工大部分用农民工,作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操作技能低下,违章作业环节增加等因素,使得施工对人的伤害风险大为增加。
上述原因,审核员在进行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要有较高风险意识,承担较大的认证风险。在认证时一定要识别出重大风险环节。
二、建筑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难点
建筑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铁路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土石方工程、没备安装工程、防水保温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建筑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难点分析如下: “4.3.1环境因素”的审核,要求环境因素识别达到充分性,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需采用多因素方法,环境因素及时更新。目前企业主要存在:(1)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2)评价依据较为单调;(3)制定出的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与评价结果脱节。(4)没有及时更新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问题。
目前识别环境因素多见两种思路。一是“四个”所有,以工程施工和保修为主线的所有过程,与施工全过程相关的所有区域,与施工和保修相关的所有设备设施,所有人员;二是以重要环境影响因素为线索来识别。我主张第一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识别环境因素尽管在各阶段各区域有一些重复,但是较少遗漏,充分性好。
评价环境因素应采用多因素方法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多因素评价方法至少要考虑:环境影响的频次,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影响的范围,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环境影响的社区关注程度,环境影响的资源消耗,经验判断等。这样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较为科学和充分。
建筑企业的重要环境因素最少要包括:噪声、生活污水、施工污水、扬尘、可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无毒无害固体废弃物、油料滴洒、有毒有害气体、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尾气排放、食堂和锅炉的烟气排放、易燃易爆品影响、水电油气和建筑材料节约等。对“4.3.2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审核,要求识别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应该充分,作适用性评价,及时更新,进行培训,定期对守法情况进行自我监控。目前主要问题是(1)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识别不充分,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发布和新修改的相关法规未识别。(2)对识别出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未作适用性评价,(3)对法规的培训不够,(4)未定期进行守法情况的自我监控。审核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对“4.3.3目标和指标”的审核。要求确定企业环境目标指标时考虑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企业的环境目标指标要在相关部门和各项目部进行分解,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定期或按阶段进行考核或评价。目前主要问题是(1)企业制定环境目标指标与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相脱节,不协调,目标指标不能覆盖企业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且量化不够或没有量化;(2)企业环境目标在相关部门和项目部分解不够或没有分解;(3)将管理方案的目标指标当成企业或项目部的目标指标;(4)不能提供企业、相关部门、项目部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确切证据。
建筑企业目标指标至少要包括:噪声控制、生活污水控制、施工污水控制、可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控制、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控制、无毒无害固体废弃物控制、扬尘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油料滴洒控制、运输滴洒控制、易燃易爆品控制、节约水电油气和节约建筑材料目标等。企业环境控制目标的分解强调三点:第一,企业目标必须在相关部门进行分解,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公司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如办公室或行政部或综合部或物业公司等,结合这些部门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项目确定每项控制目标值,其它部门目标值基本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目标值;二是在公司机关各部门都要分解确定目标指标。第二,企业目标必须在各项目部分解。项目部目标指标基本同公司目标指标项目,但是项目部同一目标指标要高于公司目标指标。第三不能以管理方案中的目标指标来代替公司的目标指标或项目部的目标指标。因为管理方案中的目标指标只是表示方案控制范围内的、阶段的目标指标,而公司目标指标则是全公司范围的、全年的,项目部的目标指标是全工程、全过程的。
对“4.3.4环境管理方案”的审核。环境管理方案,现在问题很多,我认证过的企业绝大部份制定的管理方案都不符合要求。主要问题有五方面:(1)管理方案没有针对具体部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具体环节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是针对全公司或全项目部的环境管理工作;(2)方案控制的作业活动、范围、目标值不明确,无量化的指标值;(3)控制措施没有针对性,原则和笼统,内容缺乏,不具有可操作性。(4)完成措施的责任人的职责未规定;(5)完成方案的时问表是整个施工过程或是全年时间,不是措施的起始日期和完成日期。
识别出来的重要环境因素一般采取二种控制途径:一种是程序文件控制,另一种是管理方案控制。当不具备用程序进行控制的条件,或者已经在程序控制但有缺陷时,就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管理方案控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程序化管理。一般来说程序控制的成本相对低一些,容易些,管理方案控制则成本要高些,难度也大些。如果一项或若干项重要环境因素同时即可以用程序进行控制也可以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时,优先选择程序控制。
以下四种情况可考虑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一种情况,施工的开始时期或施工某一阶段开始时,公司机关开始环境管理体系工作,重要环境因素不具备程序控制的条件时,要用管理方案创造运行控制的条件。如办公区没有垃圾箱,没有防火装置,食堂污水排放没有隔油池,试验室没有污水沉淀池等;项目部开始进行基础和主体施工时建施工污水沉淀池、建分类存放建筑垃圾池、工人宿舍区建化粪池、洒水降尘的洒水装置的建设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二种情况,已具备了相当的控制条件并实际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了控制,但在某些检查时或控制过程中发现某些缺陷、某些设施损坏损失,控制达不到目标,对这些缺陷、损坏或损失的设施进行完善、修补、增加等,可以用管理方案。如办公区防火装置配置不足、垃圾箱配置不够、施工现场易燃品防火距离不够、应该有三个建筑垃圾池,目前只有一个,食堂排烟设施不完善,从高层将建筑垃圾运到地面的设施不完善,施工污水从高层向地面清运设施不足,隔音设施宽度和高度不够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三种情况,已有的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设施、设备效能效率不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才能达到控制目标。如洒水降尘的洒水车容纳水量过小、施工污水沉淀池过小、生活污水排水沟太小过浅、污水沉淀池太小、防尘口罩过滤能力不够、水表电表量程不够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管理。
第四种情况,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的特殊环境问题,采用专项管理方案。如清洗玻璃幕墙上的污渍、清洗大理石面上的污渍、清洗水磨石面上污渍等,一般采用一定浓度的草酸进行清洗干净,再用清水进行清洗或清扫、擦拭,对于草酸溶液的污染进行控制,可以用管理方案。
管理方案针对的是较大、较复杂、难度高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不采用管理方案,理由是采用方案管理一般成本较高。对“4.4.1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审核。要求企业明确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资源的配置满足环境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有领导、部门和项目环境职责,没有公司机关管理岗位职责;二是在机关相关管理岗位和项目部环境管理资源配置不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环境管理体系同质量管理体系一样,体现全过程控制、全企业管理、全员参与的“三全”原则,因此公司机关部门的各个管理岗位、项目部的每个管理岗位及相关工人岗位都应该规定环境工作职责。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司机关相关部门资源配置内容有:(1)经过环境管理知识培训和技能合格的人员,(2)进行环境控制的设备设施、监视监测装置,(3)进行环境工作的管理文件和技 术文件;(4)环境工作所需要资金等。项目部环境工作资源配置内容也是这些。
建筑企业环境控制的设施设备主要有:防火设备装置、垃圾池、筒和箱、污水沉淀池、化粪池、污水泵、降尘的洒水喷淋设施、接油盘接油桶、防尘口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存放清运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污水清运车辆、通风设备等;环境监视测量装置主要有电表、水表、油表、氧气表、乙炔表、声级监测仪、有害气体检测仪等。
在审核4.4.1要素时、即要审核领导、部门、项目部和岗位环境职责的规定和执行,还要审核上述资源在相关部门和项目部的配置、使用、管理情况。对于“4.4.2培训、意识与能力”的审核,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该有不同培训内容,建筑企业人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第一层次,部门管理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为二层次,第三层次为工人。三个层次人员培训内容上应该有区别。二是明确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的结构:领导层主要有总经理、管理者代表、施工生产副经理、总会计师;公司部门主要是参与环境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负责人和分管环境工作的管理人员;项目部主要是项目经理、分管施工及环境工作项目副经理、专兼职环保员、各施工队长或班组长、降尘洒水、清扫垃圾,清掏污水、炊事员、使用防火设施的工人等。三是在审核公司机关部门和项目部时,要随机抽问一些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人,提问一些环境基本知识、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知识、环境控制操作基本知识,对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应提问一些环境相关法规知识。从这些回答中看企业培训效果和人员的环境意识。对于“4.4.6运行控制”的审核,要求凡是企业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都要检查。不能只审核有无控制程序和标准。建筑企业一般是二级管理,少数是三级管理,对不同层次,审核运行控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两级管理的企业为例,审核要点如下:
①对于公司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审核:
a)执行的环境控制标准;b)生活污水包括员工食堂、宿舍、洗澡堂、办公室等区域生活污水控制情况,食堂排出污水应通过隔油池排放;c)试验室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排放情况;d)各部门有毒有害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e)各部门无毒无害生活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f)如果有仓库、物资装卸、保管的有毒有害固废和无毒无害生活固废的控制情况;g)如果有停车库、机械停置、机修车间等处油料滴洒和有毒有害固废的控制情况;h)易燃易爆品控制及防火工作情况;i)节水节电节油情况;j)个别单位城市噪声控制情况及冬季取暖和食堂的烟气、污水、固废的控制情况;h)有关运行控制要求通报供方、分包方情况等。
②对于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审核要点是:a)执行的环境控制标准;b)工程开工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污申报,由工程的建设单位负责申报;c)需要环境作业文件时作业文件的编写、内容和执行情况;d)噪声控制情况:工程在打桩、土方、主体、设备安装和装修四个阶段噪声检测值超标时的控制效果;e)扬尘控制情况;f)施工污水,包括搅拌台污水、现场试验室污水、试块养护污水、水磨石污水、卫生间和屋面灌水试验污水、上水管网暖气管网打压试验污水、现场预制构件加工养护污水等控制情况;g)生活污水,包括办公区、食堂(100人以上用餐要设隔电池)宿舍、洗澡问厕所等场所的污水控制;h)有毒有害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i)无毒无害固废,主要在施工作业面、仓库、搅拌台、钢筋加工、木材加工、电气焊加工区、预制构件加工产生的固废的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j)油库、机修房、机械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油料滴洒、有毒有害固废控制情况;h)装修阶段有毒有害气体、有毒有害固废控制情况;l)易燃易爆品防火防爆炸控制情况;m)变压器房、配电室的污染、防火管制情况;n)节水、节电、节油、节约建材情况;o)环境控制要求通知材料供应商、工程劳务队、分包方情况等。p)工人食堂和冬季施工锅炉烟气、污水、固废控制情况。
③有毒有害固废界定,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依据,在后面介绍。建筑企业有毒有害固废在以下过程和区域产生:a)公司机关部门和项目部办公室的废电池、黑墨盒、废笔芯、废日光灯管、废复写纸、运输车辆的蓄电池、废油棉纱、油手套、油砂纸等;b)施工使用的塑料制品固废,如电线穿线管头、塑料电线头、塑料包装袋、纸、布、苯板、绳等;c)使用的石棉制品、玻璃纤维制品的固废,如石棉瓦、保温材料、防火门填料等;d)装饰装修阶段产生的油漆、涂料、稀料桶、瓶、箱等固废e)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使用、维修、保养过程的废棉纱,废油手套、油砂纸纱布、废蓄电池等;f)沥青、沥青搅拌合料、沥青制品等废料。
8.对于“4.5.1监视和测量”的审核,主要审核以下6方面:
①公司是否有一套对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控制及其绩效、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监视测量程序或规定;
②对于公司部门、各项目部环境工作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检查内容要覆盖受检查单位的所有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
③对重要环境绩效的监测报告,主要是噪声、污水、扬尘;烟气、有毒有害气体等的监测报告;
④对公司部门和各项目部定期或按阶段的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或评价;
⑤对公司各部门、各项目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评价;
⑥对环境监视测量装置的岗位和使用维护情况等。
9.关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998年1月4日,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并于1998年7月1日实施。名录列出了47类危险废物,针对全国各行各业。经过分析,我觉得其中有15类同建筑工程施工有关,在工程施工和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产生。分别列出如下:
① HW05废矿物油。主要在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柴油、汽油、煤油、润滑油等及废油棉纱、油手套、油砂纸、油棉花等。
② HW09废乳液。主要是模板隔离剂、试模脱模剂及废浮化液的纸、布、棉纱等。
③ HWl0含多氯联苯废物。主要是施工用电力设备、配电房、变压器介质油、绝缘油、冷却油等废油液。
④ HWll精(蒸)馏残渣。主要是工程地下室、屋面、卫生问、试验室等部位用防水材料、防水涂料、防水粘结剂等废料。
⑤ HWl2染料、涂料废物。主要是工程装修装饰使用的油漆、真漆、罩光漆及其制品的废料,含醇酸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聚氨脂树脂涂料、聚乙烯树脂涂料、环丙树脂涂料等废液废料;重金属颜料;使用油墨的废料等。
⑥ HWl3有机树脂类废物。主要是工程主体和装修施工中使用的胶粘剂、增塑剂、胶合板等废物。
⑦ HWl5爆炸性废物。土石方和隧道施工使用的炸药、雷管,装修施工中使用的油漆化、工材料、粘合剂的稀释液、清洗液等废物。
⑧ HW23含锌废物、HW26含镉废物。主要是夜间施工用废电池、电视机、空调机遥控器废电池等。
⑨ HW29含汞废物。主要是水银温度计、日光灯管、荧光屏等废物。
⑩ HW31含铅废物。施工用汽车、机械设备用蓄电池废液废料。
⑩ HW34废酸。水磨水、大理石、玻璃幕墙污渍清洗用、试验室用酸液。
⑩ HW36石棉废物。施工用石棉制品,包括石棉瓦、石棉保温材料、防火门石棉填料等废物。
⑩ HW4l废卤化有机溶剂、HW42废有机溶剂。主要是所有塑料制品废料、家庭装饰用废溶剂等。
第二篇:审核员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应关注的问题
审核员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http://www.shenheyuan.net
2011-01-05 来源:国家注册审核员网
GB/T24001-2004标准的核心要素从4.1~4.6共18个。其中构成环境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实现4.2环境方针的关键性、专业性要素有以下7个,须由专业审核员审核。这7个要素包括:4.3.1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4.4.6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
上述要素分两个阶段审核,第一阶段重点审核要素4.3.1、4.3.2和4.3.3,第二阶段要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审核。本文介绍了专业审核员在审核7个专业性要素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4.3.1 环境因素 1.识别的充分性
只有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明确体系控制的对象,为体系建立打好基础。审核组织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三个对象:活动、产品和服务。活动包括组织的主过程和支持性系统及其设备的运行;产品和服务包括组织所使用的和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两种管理权限:组织能控制的,能够施加影响的。3)两种类型: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从环境索取能源资源。4)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
5)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包括关闭和启动)的运行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6)对环境全部影响的八种情况: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在分两个阶段审核时,主要在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深度,重点是组织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环节上是否有遗漏,容易遗漏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如能耗水平、物耗水平(汽车每公里耗油),污染物排放水平(汽车尾气排放)等;二是产品废弃后的环境影响,如产品中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的使用,产品中有害材料的回收管理等。
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例如,汽车运送货物有:噪声、尾气排放和油耗;建筑施工有噪声、扬尘、固废和水、电消耗 ;设备安装调试有噪声、固废、电耗等。
2.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是由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过程的符合性和评价结果的适宜性保证的。
1)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会遗漏重要环境因素,且针对同一组织,由不同评价人员实施,能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组织自行选择并在程序文件中规定。审核组织选择和使用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当地环保的特殊要求;环境影响的范围、规模、严重程度和发生的频次;内外部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及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2)评价过程的符合性
抽查各类环境因素的评价记录,评审实际评价过程按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实施的程度。
3)评价结果的适宜性
评价结果,应列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审核评价结果的适宜性,就是确认该清单对组织的适宜性,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是否包含该行业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 ;与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证明文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一致性;与组织现场环境管理情况和经验的符合性。
3. 更新的及时性
当出现有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以及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无论是期望的还是非期望的),应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二、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识别的全面性 查是否包括了以下要求:
1)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2)我国已签订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
3)行业政策、规章和标准,以污水排放为例,行业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4)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
5)认证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
容易遗漏的一是地方标准,在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方面,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 ;二是产品的技术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如《纺织品的安全技术标准》。
2. 要求的时效性
清单中每一项要求都应有开始实施日期,以免使用过期作废文本。3. 要求的获取
清单中每项要求都应有文本。4. 要求的应用
清单中每项要求应用于组织的什么环境因素,对定性的要求落实到条款号,对定量的要求要落实到时段(如果有)、类别和(或)级别。例如: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2002年3月15日实施,应用环境因素是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适用法规条款号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五条,共十一条 ;2)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厂界噪声,工厂处在工业区,适用标准III类。
5. 要求的更新
当组织的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更新后,应对变动部分及时按上述识别、获取和应用,更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三、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1.查组织的目标和指标
1)是否考虑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是否制定了目标和指标。2)是否考虑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不要求所有重要环境因素都制定目标和指标,但对应通过技术措施、资金投入、配备硬件才能降低环境影响的,必须制定目标和指标。3)是否符合环境方针及三个承诺。
2. 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建立了相应的目标和指标及其能否保证组织目标、指标的实现
1)目标、指标是否合理,是否可测量。2)组织制定的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和方法是否合理充分。3)方案是否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完成的时间表。4)抽样、现场观察目标、指标和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4.4.6 运行控制
1.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下述运行和缺少程序可能导致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是否制定了程序。
1)项目建设。2)设计和开发。3)制造过程。4)包装和运输。5)原材料的运输和贮存。6)危险化学品的管理。7)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管理。8)设备维护和动力供应。9)节能降耗。
2.程序中规定的运行准则是否包括运作活动和运作结果的准则。运作结果如有法规或标准要求,是否列出限值作为对运作过程的输入。如上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I级的,限值为昼65,夜55dB(A)。
3. 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否制定了程序,并审查通报供方和合同方的记录。
4. 抽样、现场观察审查程序的执行情况。对危险废物接受处理的外部组织,应提供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保持危险废物交接记录。
五、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1.查组织制定的程序是否包括标准使用指南A 4.7 a~m适用的内容。
2.查应急准备和响应设备清单及对设备的检验维护能否确保随时进入工作状态。3.查定期检验程序的情况或演习,如消防演习记录及对其结果的评审和发现问题的跟踪措施。
4.查定期评审程序和必要时的修订情况。
六、4.5.1 监测和测量
1.是否对重要环境因素的各岗位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如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后对排出水的pH、SS和COD等的检测。
2.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结果的监测。如污染物的减排,节能降耗效果等。3.运行控制程序及规定的运行准则执行情况。4.环境方案执行情况对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5.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准、验证、维护及其记录的保存。6.监测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其跟踪。
七、4.5.2 合规性评价
1.评价人员是否具备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评价程序和技能,是否获得了有关要求执行的记录。
2. 评价方法是否对定性要求依据适用的法规条款查证据;对定量要求查过程控制效果,可用组织监测的结果;而查组织合规性评价,必须用环保部门监测报告;各种证据是否充分。
3. 评价内容是否覆盖了整个被审核的时期,及已识别出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评价结果记录是否输入管理评审,以及管理评审对其的评审意见。5.评价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跟踪。
第三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GB/T 28001-2001
批准日期 2001-11-12 实施日期 2002-01-0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GB/T 28001-2001 1 范围本标准提出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减小因组织的活动而使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b)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c)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d)向外界证实这种符合性; e)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 f)自我鉴定和声明符合本标准。本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意在纳入任何一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活动性质、运行的风险与复杂性等因素。本标准针对的是职业健康安全,而非产品和服务安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3.2 审核audit 见GB/T 19000-2000中3.9.1的定义。3.3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在活动的所有领域。3.4 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5 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6 事件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在英文中还可称为“near-miss”。英文中,术语“incident”包含“near-misses”。3.7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ies 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8 不符合 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3.9 目标objectives 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3.10 职业健康安全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OHS)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3.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OHSMS)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部份,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12 组织organization 见GB/T 19000-2000中3.3.1的定义。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单独的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3 绩效performance 基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注1:绩效测量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和结果的测量。注2:“绩效”也可称为“业绩”。3.14 风险risk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3.15 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3.16 安全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3.17
可容许风险tolerable risk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 4.1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4章描述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图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如图2所示。管理评审 审核 职业健康 绩效测量 安全方针 的反馈 策划 图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 a)适合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b)包括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括组织至少遵守现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组织接受的其他要求的承诺; d)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e)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各自的职业健康安全义务;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g)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组织保持相关和适宜。4.3策划 策划如图3所示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审核 策划 绩效测量 的反馈 实施和运行 图3 策划
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这些程序应包含: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提供)。组织应确保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考虑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控制的效果,将此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确保该方法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性的; 规定风险分级,识别可通过4.3.3和4.3.4中所规定的措施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为确定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运行控制提供输入信息; 规定对所要求的活动进行监视,以确保其及时有效的实施。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和获得适用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组织应及时更新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4.3.3目标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如可行,目标宜予以量化。组织在建立和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应考虑: 法规和其他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风险; 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相关方的意见。目标应符合职业健康方针,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以实现其目标。方案应包含形成文件的; a)为实现目标所赋予组织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b)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应定期并且在计划的时间间隔内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评审,必要时应针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修订。4.4实施和运行 实施和运行如图4所示。策划 审核 实施和运行 绩效测量 的反馈检查和纠正措施图4 实施和运行 4.4.1结构和职责 对组织的活动、设施和过程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应确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予以沟通,以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的最终责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担。组织应在最高管理者中指定一名成员(如:某大组织内的董事会或执委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承担特定职责,以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正确实施,并在组织内所有岗位和运行范围执行各项要求。管理者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组织的管理者代表应有明确的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本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b)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提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报告,以供评审,并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所有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都应表明其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
所内职业健康安全的人员,应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在教育、培训和(或)经历方面,组织应对其能力做出适当的规定。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确保处于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都意识到; 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后果,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 在执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程序,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见4.4.7)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培训程序应考虑不同层次的: 职责、能力及文化程度; 风险。4.4.3协商和沟通 组织应具有程序,确保与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就相关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进行相互沟通。组织应将员工参与和协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报相关方。员工应: 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 参与商讨影响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 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 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员工代表和指定的管理者代表(见4.4.1)。4.4.4文件 组织应以适当的媒介(如:纸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描述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b)提供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注:重要的是,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4.4.5文件和资料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和资料,以确保: a)文件和资料易于查找; b)对文件和资料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被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凡对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得到有关文件和资料的现行版本; d)及时将失效文件和资料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对出于法规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档案文件和资料予以适当标识。4.4.6运行控制 组织应识别与所认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的运行和活动。组织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进行策划,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 a)对于因缺乏形成文件的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运行情况,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 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 c)对于组织所购买和(或)使用的货物、设备和服务中已识别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建立并保持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和合同方。d)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于工作场所、过程、装置、机械、运行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考虑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以便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以识别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并做出响应,以便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疾病和伤害。组织应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和程序,尤其是在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定期测试这些程序。4.5检查和纠正措施 检查和纠正措施如图5所示。实施和运行 审核 检查和纠正 绩效测量 措施的反馈管理和评审图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组织应建立交保持程序,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程序应规定: 适合组织需要的定性和定量测量;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满足程度的监视; 主动性绩效测量,即监视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的法规要求; 被动性的绩效测量,即监视事故、疾病、事件1)和其他不良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历史证据; 记录充分的监视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以便于后面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分析。如果绩效测量和监视需要设备,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此类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包括3.6注中的“near-miss”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确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以便: a)处理和调查: 事故; 事件; 不符合; b)采取措施减小因事故、事件或不符合而产生的影响; c)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完成; d)确认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这些程序应要求,对于所有拟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其实施前应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为消除实际和潜在不符合原因而采取的任何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
重性和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相适应。组织应实施并记录因纠正和预防措施而引起的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任何更改。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以及审核和评审结果。职业健康安全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职业安全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并记录保存期限。应按照适于体系和组织的方式保存记录,用于证实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5.4审核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审核方案和程序,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便: a)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 1)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策划安排,包括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2)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 3)有效地满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 b)评审以往审核的结果; c)向管理者提供审核结果的信息。审核方案,包括日程安排,应基于组织活动的风险评价结果和以往审核的结果。审核程序应既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方法和能力,又包括实施审核和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和要求。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注:这里“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组织外部。4.6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如图6所示。检查和纠正措施 内部因素 管理评审 外部因素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图6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管理评审应形成文件。管理评审应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第四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我公司从编制引入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思想已深入人心。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为员工创造了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管理上较原来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将近年来体系运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公司、项目部及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场所。
3、职责
3.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公司颁发的管理类文件,组织、编制受控文件总清单。
3.2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批准与发布。
3.3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3.4公司质量技术处负责质量技术文件的控制和管理,编制技术文件清单。
3.5公司其它责任部门和项目部设专职或兼职文件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4、主要内容: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从体系文件的建立、记录控制、产品实现、运行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方面阐述了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就其体系运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不能不关注工程施工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优质的工程施工质量是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良好的环境保护和有保障的职业健康安全是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要取得稳定的良好效果,或者想要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企业就得寻找更好的施工管理模式。
GB/T 19001—2000、GB/T 24001—2004和GB/T 28001—2001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般标准的管理模式。我国许多企业引进这一标准模式,并开展了贯标认证的活动。然而,开展贯标认证活动,企业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如果忽视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管理体系文件没有以全体员工的实际行动落实到管理活动中,那么就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确保符合建筑安装企业的活动特点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队伍是流动的,承接施工项目是分散的;有的施工项目远离公司总部,工程内容繁杂,施工周期短,施工人员和施工机具的调动比较频繁,项目经理部班子的组合也随着项目的竣工而变化。建筑安装企业的这些特点,给贯标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文件,既要符合标准的要求,还要适应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企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将企业贯标的目的定位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上,追求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贯标认证的最终效果表现在取得认证证书,那不是我们贯标认证的目的。取得证书并不必然表明管理水平高,而只能说明所引入标准要求的管理模式达到了标准的最低要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实现体系有效运行,满足标准要求的方法,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企业做好一项改进不难,难的是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企业中一个人关注持续改进不难,难的是人人关注持续改进,人人参与持续改进。如果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参与实施持续改进,那么该企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重视闭环控制无论是GB/T19001—2000标准,还是GB/T24001—2004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都要求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标准要求重视“策划”过程,“策划”是持续改进的重要一环,只有策划出了最佳的方案,才为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策划”形成了最佳方案,方案转换为结果。必须经过“实施”这一环,“实施”不能偏离“策划”形成的方案,要保证不偏离方案,实施者就必须了解方案,把方案变为实施者的行动准则,才能把最佳方案转化为最佳结果。方案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检查、测量才能判断,需要经过评价才能知晓。因此,“检查评价”环节又是“实施”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检查评价”环节,发现和找出存在问题还不能达到目的,还要将这些问题改正,以达到最终的最佳效果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改进”又是“检查评价”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改进发现的问题,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又需要“策划”改进方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闭环:P(策划)一D(实施)一C(检查)一A(改进)一P(策划)。闭环在控制下运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上升。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抓好企业的几项“持续改进”活动 4.1 “管理评审”是企业最高级别的“持续改进”活动
4.1.1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是“管理评审”活动的主持者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适宜企业的特点,其运行是否有效是最高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管理评审要对企业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管理评审活动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都需要最高管理者参与,做出决定。
4.1.2 管理评审活动环节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策划。最高管理者根据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立即做出决定,但有些重大问题则需要最高管理者集中广大管理者的智慧,充分论证,在有成功把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最高管理者把这些需要集中论证的问题对主控部门发出指令,贯标主控部门根据最高管理者的指示,结合标准的要求,运用体系文件的规定策划形成管理评审计划。为保证计划的适宜性,需经过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还要经过最高管理者的批准,批准的过程就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活动的再策划,有些内容要修改,有些内容要补充,使管理评审的内容真正代表最高管理者的意图和愿望。
4.1.3 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环节最高管理者批准的管理评审计划,由主控部门登记发放到各位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项目部的管理者。管理评审活动进入实施环节,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人员和单位就管理评审计划中列入的课题,组织相关人员实施评审,就这些课题组织讨论,收集相关信息作为论据,形成每个人员和部门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最高管理者把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部门、单位的有关人员集中起来,对管理评审计划中提出的课题,进行较大范围的集中评审。各位人员将各部门讨论和论证的意见在会上发表,主管部门派做详细地会议记录。最高管理者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形成最后的决策,对重大问题做出最终安排,要求各部门对决定贯彻实施。主管部门根据会议记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对最高管理者的决定做出实施安排,并提出实施改进的时间要求。
4.1.4 管理评审的“检查”和“改进”环节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送交最高管理者批准。最高管理者认为无误,符合自己的想法后,签发,而由主管部门发放到公司各领导,各部门进行贯彻落实。到了规定的时间要求,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个部门、各单位对管理评审报告的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主控部门派人做详细的记录。所有部门、单位都在检查之后,由主控部门根据跟踪检查记录编写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把这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汇总,指出还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等,并在跟踪验证报告中阐述清楚。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要作为下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输入信息,提交下一次管理评审对存在问题的改进策划,使管理评审活动形成P—D—C—A—P闭环控制。
4.2 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的全面持续改进的活动内部审核要结合建筑安装企业特点进行,由于施工项目分散,可将内部审核活动和企业传统的综合安全大检查结合进行,确保每个项目都在内部审核覆盖范围之内,当所有的项目部都经过内审之后,公司可以集中对公司总部实施内部审核(包括最高管理层),从而确保内部审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3 不合格品控制是各单位日常的持续改进活动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不符合要求的环节都属于不符合和不合格品,要有发现者对其性质做出评价,责成责任部门整改。对于性质严重的要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消除产生问题的原因,确保不合格品的重复发生。
4.4 数据分析是企业深层的持续性改进活动数据是广泛的信息的代名词,要重视建立,保持体系运行中的记录。记录是证据性的文件,记录是数据的载体,是实施数据分析的基础,凡是标准要求建立和保持记录的环节,必须建立,收集相关的数据,形成记录并予以保持。贯标主管部门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保管的部门,提出数据分析和安排,提供持续改进的决策信息。要利用统计技术的有效工具,得出发展趋势和苗头,发现潜在的不符合项。
4.5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是最高境界的持续改进活动对于存在的不合格而尚未出现不合格品,但发展下去会出现不合格品的可能的环节实施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理想境界。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实实在在去抓,必然使企业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产生质的飞跃。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装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结合企业的特点,不能出现“双轨”现象,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采取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事实证明: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公司运行是有效的、适宜的、符合的。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按照ISO9001:2008 标准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积极开展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的测量、服务、纠正预防措施等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将体系的运行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五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要点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3.如何评价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评审输出中包括哪些改进要求和决定; 5.这些要求和决定的落实情况; 6.是否形成评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