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9-05-15 04: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篇: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张三功夫”面临诸多困境:缺乏传承人、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等;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等。在机遇与困境并存的情境下,提出发展策略: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领域,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科学健身效果,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等。

关键词:机遇;挑战;非遗;“张三功夫”;传承;发展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奇葩,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然而,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巨大影响。更甚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影响下,逐渐的消失殆尽,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最近几年,为避免这一现象更加恶化,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关注,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是宠爱有加,呵护备至。但是,社会各界均把视野放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对于市级非遗项目的关心则如蜻蜓点水一般。“张三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和其它武术非遗拳种一样,有必要得到保护和支持。为此,本研究以张三功夫为个案,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调研,阐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类似于“张三功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1.“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

1.1发展历程

自创立至今,“张三功夫”已经历经400年的沧桑,从他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通晓明清时期武术门派现象。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遗产。所以,“张三功夫”的存在,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鲜明的价值。

“张三功夫”的创始人是现任长祯国术馆馆长张晓航的曾祖父――张长祯(1867-1945),字寿亭,祖籍东北辽宁,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官宦人家,其父张继曾任两广地区的教育主管官员,级别为正三品。3岁时其父去世,举家北迁,路过河北束鹿时定居下来。张长祯在河北省束鹿县长至10岁左右时,于偶然机缘中得遇两位李姓武师――深州李、鄣州李(因身份不明,故以籍贯称之)传授武功,经过约七、八年左右的指导训练,练就一身高超武功。张长祯的一位师傅告诉他,他所学的武术创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有3位明朝武将(张氏、赵氏、马氏)在明亡后不愿降清,而是带领自己的部下,隐居在四川一深山内,自力更生,务农为业,并在一起共同研习武术。后来3人将各自所学融汇为一体,统名叫做“普通把式”,这就是张长祯所学武术的基础。张长祯定居在北京东城西裱褙胡同23号的于公祠,并在北京系统地传承了本门功夫,才使世人对这个武术流派有所了解。当时,张长祯凭借高超武功和高尚武德成为武术界德高望重的拳师,广为流传的武术事迹也使他变得众所周知,同时大家也视其为“隐侠”,或尊称其为“张三爷”“张三先生”。张长祯择徒严格,传人很少,得全功者更少,给这个流派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即使是在世的第三代传人也屈指可数,其他传人或步人老年,或为生计奔波,传承面临诸多难题。冬去春来,迄今为止“张三功夫”已传至第四代――张晓航。2007年,“张三功夫”被评为北京市第一家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晓航被授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由此,“张三功夫”的传承开始了新的局面。

1.2传播途径

据调研知,张晓航对于传承的内容丝毫没有任何改动,就是按照父辈们原汁原味的传承。他并没有对“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进行任何的创新,而只是对一些功法进行了简化,以此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仍旧把传统的师徒形式作为本门重要的传承途径;把长祯国术馆内部教学做为发扬“张三功夫”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他又开辟了新的传承路径:与经典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幼儿武术教育,与军区合作将“张三功夫”带入实战,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将“张三功夫”带向国际。

1.3主要技法

“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内功外拳”,内功包括:洗肩功、磨肩功以及独特的三皇吞气功为核心的内功训练功法体系。三皇吞气功是一套具有强壮肌肉骨骼,坚实内脏,灵活身体,兼备坚硬和柔软体肤的导引功法。外拳主要有:长拳短打、器械六合枪、八风刀及以“进步鸳鸯连环腿”“旋转八方倒身肘”为特色的技击训练体系。其中的一种被6位世外高人所研究且命名为“六家式”,也就是现在的长拳。长拳主要由连环撞腿、扑地锦、横腿、连环冲拳等动作组成。除此之外,“张三功夫”还有散手及蹲桩、三折腰、磨腰、穿掌、小拳、大拳、一趟刀、一趟枪、三皇功、轻功、点穴、金钟罩、铁裆等功法。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武术成熟定型时的系统特征被“张三功夫”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张三功夫”把功法、套路、散手、拳术、器械融为一体,坚持“功体拳用、拳功结合”理念,形成“本门功夫”和“外门功夫”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具有动作古朴,结构严谨,动作简捷的技术特点。

2.“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机遇

2.1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

2003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胡锦涛主席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上可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这都为“张三功夫”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并且,北京市将武术列为校园七大项目之一;北京市教委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拨款捐助4~5个亿的校外武术、跆拳道的培训经费。这都为“张三功夫”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2.2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

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人们亲身感受文化的困顿迷惑之后,才发现他的重要,随之便开始了追寻传统文化的路途。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反思和回归浪潮风靡全球。在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愈来愈高,愈来愈迫切。传统文化的逆流来势凶猛,流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回归传统成为社会的主题,时代的强音。顷刻间,文化回归热潮席卷文化界、艺术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它不但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回归和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武术世纪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传统武术的回归是中国武术“回归本源”的必然趋势。“张三功夫”是传统武术的一份子,这样的局面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3.“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当前“张三功夫”传承存在大好机遇的同时,其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张三功夫”的进一步发展。

3.1缺乏传承人

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传承人是传承工作的主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和核心。据调研得知,“张三功夫”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传承人,“现在的孩子都被西方项目吸引,大人也选择羽毛球、瑜伽等项目,老人选择太极拳”,这些项目给“张三功夫”带来很大的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张三功夫”了解甚少,更缺乏身体力行的练习者,因此造成传承人的缺乏,从而为传承工作带来不利。

3.2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

“张三功夫”自以武馆形式传承以来,国家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张三功夫”的发展。由于“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更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因此,充分明确“张三功夫”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制定长久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规划是传承“张三功夫”面临的紧要任务。

3.3缺乏科学指导和专业的管理与经营

当前,“张三功夫”在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等诸多方面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初学者感到学习“张三功夫”难度大,趣味性和时尚性不够,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上存在玄虚的成分。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扬“张三功夫”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在武馆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保障措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张三功夫”的社会化推广。

3.4理论研究滞后

“张三功夫”有比较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系,但其相关理论研究近乎空白。直到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航,为了弥补“张三功夫”在理论上的空缺,开始了他的理论整理行动。他凭借长祯国术馆这个平台,聚集本门传人和一些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张三”功夫的挖掘整理工作之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结《“张三功夫”集成》一书的编撰;他与师叔苏学良老师联合打造的《寿亭公拳法》被列入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并于2014年9月出版。《寿亭公拳法》从四个方面完整呈现了“张三”功夫的拳法,即:手功与手法、肩功、肘功、掌功与肩法、肘法、掌法、腰功与腰法、分为腿功与腿法。但是,仅仅有这两本专著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理论来自实践。武术理论其实就是对武术实践活动由经验到理性的提升和总结,它最终揭示武术发展变化规律,并用科学的武术理论指导武术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才可以推动武术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张之江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他尊重学者,尊重科学,明确提出“国术科学化”和“术学兼备,练修并重”等一系列科研与教学的原则。而“张三功夫”在这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3.5传承方式及内容缺乏创新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当代武术发展不容忽视回避的任务。“张三功夫”是对原有功法原汁原味的传承,从拜师礼仪,传承方式、内容,都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没有对其进行明显的创新。这种近乎古板的存续可能会导致“张三功夫”无人问津,最终面临社会淘汰的命运。继承与发展,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三功夫”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不仅积累了文化的精华,也囤积了各种各样的糟粕。所以,在对其保护的过程当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整理,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推进传承工作。

3.6知名度低,传播人群单一

“张三功夫”不如太极拳知名,习练人群较少,主要针对少儿和老年人,虽然对青年人群做过一些推广工作,但由于活动次数少,效果不大,没有持久合作。比如进大学讲座,跟公司企业合作,进社区讲座等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进行连续的工作。另外,缺乏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这在互联网吞噬人们眼球的当下无疑处在了被极度挤压的信息空间当中。

4.“张三功夫”的发展对策

4.1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和在传承中的文化投入

普及和推广“张三功夫”不仅仅是对武术的一个拳种的推广,而是要通过“张三功夫”去传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外普及和推广张三的同时也是向习练者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文化传承,加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或者开设网络课程,以利于传承人随时随地学习。加强对“张三功夫”传承人的继续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以提高其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4.2推动“张三功夫”进校园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在合作,积极推动武术进入大中小学。根据中央文明办的要求,各级机构将开展武术进入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工作,增加武术的传承人群。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有效平台之一,非物质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引入课堂,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引入到学校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合理利用学校这个广阔的传播的平台,将珍贵的中华财富传给祖国的下一代,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必然,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去领悟他的精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学校是最佳的路径,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议张晓航等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进行合作,利用课后时间将“张三功夫”引入校园,在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班,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又可以发展大批的传承人。推动“张三功夫”进入体育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大学开展社团,练得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助学金支持。

4.3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的科学健身效果

既要加强对“张三功夫”理论技术体系的挖掘整理研究,又要用科学仪器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张三功夫”的机能、机理进行研究。“张三功夫”的气功体系,健身效果特别好,但是并没有实验的量化指标,科学的去论证它的健身效果,尤其是“张三功夫”健身效果的量化数据以及节省中老人医学费开支方面的数据相当缺乏,为此加大对于“张三功夫”研究的力度,积极鼓励各高等院校开展“张三功夫”的研究。

4.4开展“张三功夫”交流活动,加强“张三功夫”的国际推广

目前“张三功夫”的交流活动是拜师仪式和年会。应多组织学生参加武术比赛,结合节日举办“张三功夫”展示活动。组织武术学员开展座谈,交流心得,解答疑难,切磋技术。目前“张三功夫”,在国外已有所传播,但是范围较小,要加大推广和传播的力度。因为张三功夫既有显著的养生效果,又有特殊的防身技击功能。而这两方面很受国外人士的欢迎,因此可以抓住此特点,去国外高校进行交流教学,也可邀请国外友人前来参观学习。当然,这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平台和支持。

4.5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一些国家的总统、元首和政府政要也邀请中国的太极拳教练前往教学。之前,太极拳的主要受众人群是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的传播逐渐深入到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岗位职业的人都开始关注太极、了解太极、习练太极。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比如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先生,不仅本人练习太极拳,而且还加入到发展太极拳产业的行列。“张三功夫”的健身和防身功能,虽然不如太极拳,但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可以借鉴其方式,努力进入主流社会领域,开拓高端路线,借鉴高端养生会所的经营模式,吸收高层次人才进入本门学习研究,从而既可以提升本门功夫的知名度,又可提高其文化层次和理论研究水平。

5.结语

“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于张三功夫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他们既没有充足的传承人,又没有宽广的传播面,所以,很少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张三功夫”更需要自身的勤加努力,多学习并吸收百家所长。在政府政策的依托下,不断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跟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改善宣传方式。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坎坷中进步。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去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一直就在人们的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是这样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描述结合我国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概括为: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曲艺);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杂技、小戏、傩戏、木偶戏等); 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民间手工技艺)等等。囊括了人类的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由此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它的特点是活态流变。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但又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保护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传统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被外来文化代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允许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2、创造良好氛围,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其知名度,促进经济建设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诸如此类的节日如“中国民间艺术节”,“河北吴桥国际杂技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云南的泼水节”,“广西的民歌节”等等,无不是借传统文化艺术为传媒,来搞经贸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无现成的方法、经验可资借鉴,这就可能出现不足和失误。因此对于从事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价值,这是我们进行科学认定,明确保护目标,是使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前提条件。从这几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的情况。首先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认识上的欠缺,造成不能准确地判断、鉴别,难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纳入保护范围,是否有保护的价值和必要;还有一种是把握尺度不严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对申报项目的认识和评价上。当大量的材料堆放在眼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一时间割舍不下。另一方面是一些申请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申报的项目是应该得到认可,应该进入目录,而不清楚其价值意义何在,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如将某个项目产生的年代延长,把传说故事作为论证依据、描述文字极尽夸张,而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沒有充分论述,导致混淆或扩大了保护对象和范围,甚至出现了把一般土特产当作文化遗产来申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认识的不到位,盲目跟风,夸大所报项目的价值,没有真正理解实施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同时也是体现领导和专家学识水平的时候,需要科学的甄别,因此不可感情用事,必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濫芋充数。如果什么都可以保护,那我们的保护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3、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的有效方法,更是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重要基础。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县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下拨专项经费,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登记工作,认真建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通过普查与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要善于发现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具有代表性的。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工作。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名录的项目,我县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明确保护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政府部门应发挥着组织作用,筹集资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以便更好地运用大量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传承)人的关怀和爱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活态流变的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其中人是创造和延续文化样式的主体,各种民俗事象、技艺技巧以至意识情感都灌注于创造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遗产最大的损失。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间、民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如老艺人、老工匠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她)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沒有人也就沒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对人的保护。

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这个问题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我县目前看来做的还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使更多的老艺人和传承者得到帮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里来,形成政府与专家、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传承人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必须把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要综合遗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需求、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将传承和发展两个问题一并纳入到保护规划之中。只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第三篇: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并推进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更快地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并如鱼得水地按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谁就得到了机遇;谁不能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谁就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此,我认为应该做到这几方面:

1、去粗取精,融新旧理念为一炉 ;

2、精益求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

3、与时俱进,改“应试”为“素质”;

4、教学相长;

5、温故知新。

所谓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1.如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差的问题?1.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2.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3.如何转化学困生?对于这些问题本人也采用过很多措施,但起效不大。在此,望同仁们给点意见!

我平时基本上是这样备课的:

1、确立本节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2、大体勾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哪几步,如引入,小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3、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当备课与实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实际情况实际处理,根据当时的情况实施好的方法。

我认为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

1、自我提高的学习者;

2、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3、课堂情景的营造者。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它在教师的师德、能力、个人品质、意识和行为中都得到综合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在此,我希望同仁们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第四篇: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近年来,2.制片、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出路。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第五篇: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寒。我理解这些格言的道理:用心一处,不要蜻蜓点水。

www.chnch.net

07年,是挑战的一年。年初我参加了地名采集工作,从没有外业知识;更没有接触过地形图;各种图示、符号代表什麽?到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钻研;虚心好学的精神,完成中心的地名信息采集任务。精通了外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了我人生的挑战自我。只有做好每一件工作,才能创造价值。这就是用心一处,不要蜻蜓点水的道理。

8月20日,我又投入到地名录入的工作,录入工作非常枯燥和繁琐:有点位、单位名称、单位地址和相对应的统一编码。全凭录入技巧来加快速度和提高准确度。软件没用过,我一遍一遍请教同事,把进入软件的一步一步程序和重要步骤记到我的笔记本上,回到家好反复看,来增加记忆。向同行学习中作业。录入工作最主要的是点位录入准确;对应的编码要恰当选择;录入速度要快。以至于一、二检时能尽快交业务员手中复检,作相应的修改。这当中录入1:2000CAD图,信息密度大,眼睛看非常吃力;又是外单位采集的;字迹潦草。就这样的图,因为我刻苦的学习软件,使我录入的速度达到每天300点左右。……

做录入这项工作,我心中有许多的感慨:

⒈只有外业采集的人员回来做录入工作,才能把这项工作的点位拿捏的准,而且更专业。

⒉每个人对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奋向上,振奋有为的精神面貌,可以振奋自己,也可以感染周围的人。

⒊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能失去自信,要时刻磨练自己;要有做强者的欲望。

10月15日,我又投入到了公交数字化地图工作。对公交电子化地图的软件由开始不熟练,到逐渐学习和掌握。又是对自己的挑战。刚开始画公交线路,不知道鼠标右键双击是结束这条线路。而画完没有结束就点击其它功能键,使得刚画完的公交线路整条重画。公交站点经常有遗漏现象。工作中使我懂得:做事情只要坚持做到两点,就能顺遂人意:一是用心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二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挑战与机遇并存。当挑战来临,机遇也随之道来。如没有我转岗以来的挑战,也不会给我带来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外业采集我从生手到掌握规律;超图软件我从没有接触到逐渐了解和运用。使我坚信: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奥运”使我们兴奋,“奥运”创造机遇,只有站在前排的人才有机会。中心的奥运图集及将于2008年问世。我们为奥运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我们外业采集的老同志们,克服天气的“潮湿”与“燥热”;“寒冷”与“干燥”。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数据采集任务。从没有怨言。……

08奥运年,中心计划培训Corel公司的优秀平面、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它的特点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图像显示精细、美观和其他附属功能。能更好地兼容其它软件,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对于CorelDRAW这套软件,新的挑战在等我超越;新的机遇再等我创新。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我期望制图中心在院“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的关键年获得生机,人丁兴旺。……

中国测绘网

下载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 篇一: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孤烟暮蝉 发布于2015年3月6日 15:34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关注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

    “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医学行业中,有一种医生非常特殊,他们很少坐堂门诊,而是穿梭于各个社区之间,在家里为患者诊断。这样的医生,在美国被称为“家庭医生”,在英国则......

    新经济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新经济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活动背景: 这是一个新经济时代,改革与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新的技术在多维度上对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经济 ——08会本(4)班余星馨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

    神经外科挑战与机遇

    资中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挑战与机遇 第一部份:背景材料 资中县人民医院办医始于1908年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宏仁医院,解放后更名为四川省干部疗养院,1956年正式更名为资中县人民医......

    机遇与挑战演讲稿

    机遇与挑战演讲稿 机遇与挑战演讲稿1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学期。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新学期的升旗仪式,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平安返校的......

    面对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在新课程中承担的角色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教数学了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我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