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部分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高考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Ⅲ.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历 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l(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说明】 本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及其相关的国际国内的背景知识。关于本题,考生必须知道:中国的抗战事业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远征军的英勇作战,表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远征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而获得了最后胜利,必然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通过材料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例4(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说明】 本题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强调人文意识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例5(2011年全国卷)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说明】 本题以华盛顿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识。题目设置情境新颖,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宽广的学科视野,要求考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文化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有一定认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学科材料和知识的能力。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例6(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说明】 本题是一道史学方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1894年的丰岛海战是甲午战争前奏,也是日本实现其侵略目标的重要步骤。在中日两国都增兵朝鲜之时,双方的战争态势已是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丰岛海战哪方首开战端就成为一个必须探清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当事者双方的记载是互相矛盾的,这表明,当事双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将直接影响着对同一个事件叙述和解释的真实可靠性。因此A为正确项。反观其他各项,B项为一般陈述句,但与材料主旨无关;C、D两项只是说明了文献资料特别是原始记录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却与题干主旨相互矛盾。因此作为史学方法题,必须把握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完整意思,使答案与题干意思紧密相扣,成为合理的逻辑关系。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例7(2007年宁夏文综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摘自《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说明】 本题需要通过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对史实的概括,客观叙述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以及影响牛顿的两位“巨人”。同时要求在全面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础上,概括描述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正面和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牛顿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牛顿确立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为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树立了楷模,推动了启蒙运动等;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杜会科学研究产生的负面影响。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8(2007年全国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湿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重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分析《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说明】 本题需要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首先找出材料
一、材料二中两个文件制定的时代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以及关于人权内容的阐述不同等特征,这些表明了人权观念产生、发展、扩散的历史过程。其次,回答中国人权观的特点问题,需要从材料中给出的“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中国政府在阐述人权问题时,侧重点明显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信息中,准确把握中国人权观“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和“重视集体人权”这一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例9(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故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会平的。——摘自《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说明】 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能力。本题围绕曹操这个人物,选择不同历史时段的三则评论,要求考生对各种历史观点进行分析与评判。材料一选择当时的人物陈寿对曹操的看法,材料二选择封建儒家代表人物朱熹的评论,两者对曹操的看法差异很大,主要基于各自立场。第(l)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人们对曹操持不同观点的原因,考查考生评价人物的深层能力。第〔2)问旨在导向考生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民贡献”的历史标准,对曹操进行正确的评价,希望考查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的把握。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例10(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说明】本题引用了历史学者在讨论生产力所含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公式,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历史史实,对这一公式予以探讨。这种探讨既可以是对公式加以证实(论证),可以是完善(修改、补充),也可以证伪(否定),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从试题的没计上,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给考生展示论证、思辨、独立思考和创新等多种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题利用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相互融会,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例1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列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万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说明】本题围绕近代“西方崛起”这一重要历史主题,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性与基础性,提供两种相反的学术观点及论据,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在准确把握两种观点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并不设置有限的评论方向,只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便考生开放式作答,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整体学科思维能力。考生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时,应紧扣评论对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考生须调动已有知识,运用相关材料,选取合适史料,充分论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本题意在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展示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例1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缝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木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说明】 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材料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题目在设问上呈现出梯度,前两问分别考查中外相关历史知识,为最后一问的开放性做铺垫。回答最后一问既要有历史知识的支撑,又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为考生展示洞察历史现象和阐释历史发展规律等历史学科的深层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题第(l)问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同时快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概括明清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注意手工业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发展状况,掌握手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中,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不同发展状况,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获得发展,这是明清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本题第(2)问要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考生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说明问题。材料二主要是关于英国由“原工业化”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史实,其中有效信息是关于时间点的知识。19世纪中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阶段,结合材料可得出此前阶段为“原工业化”阶段。关于阶段性特征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在“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广泛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成为重要形式,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正式形成。
本题第(3)问是要“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考生作答时要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全面解读三段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都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但它的萌芽状态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具备并开始孕育了,不过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前提,它也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成熟的生产方式。雇佣劳动就是一个例证。只有这样理解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雇佣劳动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史实,考生需要针对这些史实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自己对恩格斯论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针对“历史前提”的内容,针对“历史前提”的要素,针对“历史前提”转化的条件和原因,针对中外在“历史前提”上的差异,等等,总之,围绕“历史前提”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题。在谈自己的认识时需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即紧紧围绕“历史前提”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考试范围 必考内容 古 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
(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第二篇:2014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历史部分
文综历史:保持基本稳定 无太大的变化
从命题指导思想、考试目标与要求及考试内容看,考试要求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与2013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继续坚持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山东卷考试说明命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试卷结构看,2014年高考有比较大的变化。首先,选择题从8道增加到11道,分值由32分增加到44分。其次,第II卷非选择题的必做部分题量不确定,2~3道,分值46分。选做部分不变。总分增加到100分。
由此可见,历史试题题量有所增加,而考试时间不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更要有时间意识,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度,提高阅读材料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题型示例看,与2013年相比适度微调,增加了两道选择题、一道非选择题和一道选做题,这四道题都是2013年山东卷中的题目。从新选的题目特点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系统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对相关历史问题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及灵活运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二轮复习考生要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2014年山东高考历史卷稳中有变,从试题结构上做了做分调整;命题思路和命题风格,会倾向于稳定。
第三篇: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
2014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历史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命题。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
中考历史命题坚持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中考历史命题注重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考查;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历史与当今时代的联系,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三、命题范围、内容及比例
1、命题范围:
《中国历史》七年级:
(1)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4)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5)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6)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7)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中国历史》八年级: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4)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5)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6)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7)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8)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9)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0)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1)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12)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3)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14)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5)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6)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7)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8)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世界历史》九年级:
(1)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2)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3)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4)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5)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7)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8)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9)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0)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1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1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1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4)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15)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16)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17)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18)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19)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0)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1)知道欧洲联盟。
(22)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3)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24)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5)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试卷内容及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占15%左右,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左右,世界近、现代史约占45%左右。
四、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难易比例
1、考试形式:
历史试题满分为60分。与思想品德、地理合考,共150分。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50% ;材料解析题约25% ;综合题约25%。
3、试题难易比例:
易、中、难题比例约为6∶3∶1。
第四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研读考纲明方向
科学精准要成绩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刘开良
2018年4月26日
从源头上科学精准备考必须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必须研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其答案。
一、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地位: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定了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是考试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志。
考试说明:考试大纲的具体细化,是对考核目标、知识内容要求、题型功能、试卷结构等具体解释。
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命题标准和依据,人才选拔的标准,复习备考的依据,试题评价的依据。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是命题测试的依据,面向考生(部分学生),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3到5年(2017年修改,并且发布比较早);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教材、学业评价的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规定基本要求,具有较长稳定性,一般10年或更长时间(今年秋季开始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相应地2021年高考使用新考纲及其说明,搞好三年后的高考,现在必须开始学习上述内容,相应地还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等等)。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和调整,考试说明的例题有调整,主要是把认为比较好2017年高考题加进去了。以下解读的实际上是2017年考试大纲。
二、思想政治考试大纲没有变化的部分(稳定的部分)
1、考试内容不变(经济81政治50文化41哲学118时事政治2,共292个知识点),仍然没有选考内容
2、试卷结构不变:题型、题量保持稳定,各模块试题分值比例不变,文字阅读量、设问数量、答案书写量、思维强度保持稳定。在材料分析题中根据需要搭配模块内容(不固化)。
3、试题内容:(1)突出一点四面的考查,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高考育人功能;凸显学科育人优势,加强试题整体设计,实现润物无声;(2)着重考查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罗辑思维能力、注重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强调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坚持和领会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升高考人才选拔功能;(3)注重试题素材选取,科学设计情景化试题(取材社会生活实际、扩大试题素材来源、丰富材料呈现形式);(4)加强试题创新设计,适度增强试题开放性(材料、设问、评分的开放性)。
4、其他:计算题、曲线题还会出现,重在考查正反向、因果关系、传导关系(第12题);当代最新科技成果仍然会在选择题中考哲学知识的运用;较大知识范围的设问基本不会出现知识范围明确(小切口),考什么一定是非常清楚的;四项能力考查每年会有所侧重,不一定集中在一份试卷中;试题答案给出参考标准,阅卷细则可根据考生做答情况调整。
但是要注意:(1)教材没有但考纲有的几个概念:如均衡价格、融资、负税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2)新教材已删但考纲仍有的考点:税收的作用、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3)考纲涉及的几个综合探究要引起重视:政府 的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四个自信)、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理想信念。简单地说,要比较考纲与教材,考纲是命题的依据,考纲上有但教材上没有的要重点关注。
三、2017年开始,思想政治考试大纲修订构建基于高考立场的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 “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政治认同(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即一点四面)。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性强调模块内、模块间知识的综合和交叉。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从中得到价值观的提升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主要强调情境引入的形式新、知识考查的角度新、问题设置的方式新等。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对2018年高考命题工作的要求
1.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
总书记强调——四个坚持·四个服务·四个认识
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1)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 在高考命题工作中要把“四个坚持”“四个服务”作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四个正确认识”,进一步强化、凸显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认识:(1)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
(2)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思想政治学科选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领悟背后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防范化解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2018年中国的四场主场外交、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升素质积极参与,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社会需要、国家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人生抱负)。2)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认识: 高考试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3)积极“引导教学”,树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
2017年高考命题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对教学有着鲜明地引导作用。对于文科综合而言,学科素养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会延续这一引导作用。认识:思想政治学科将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认识:必须重点研读2017年高考试题及其答案(尤其是考试说明上的例题),体会其主题思想、选材、主干重点知识、设问、答题方式等等;必须认真仔细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这篇文章,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仔细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试题解读,把研读的成果运用到选题、编题、拟定答案及其评分细则中去,科学备考显得特别重要(信息的重要来源)。
1.全国卷1考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重点主干知识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立意深化还会不断推进:知识—能力(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素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考查核心素养会落在实处。
3.2018年高考试题,在38、39题组合调整后,会根据需要调整模块搭配,文字材料可能会更加简洁;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成为选材的主要依据;试题难度稳定,稳中求变,科学规范,我校学生的考分高于平时。
4.必须重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命题的主题思想(尤其是核心素养),高考试题围绕这一主题选材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党的领导、宪法修改、主要矛盾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速增长到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能力、乡村振兴战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的国际担当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等等。
5.树立“考基本分考选择题、考高分靠主观题”的思想,增分的潜力主要在大题,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和试题回扣,将主观题训练进行到底。
第五篇: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3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为课程标准中的选修内容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