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

时间:2019-05-14 05:0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

第一篇: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

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 2014年黑龙江高考大纲说明,2014年黑龙江高考考试说明如下: 黑龙江高考语文【大纲解析】

从最新发布的考纲来看,与去年考纲变化不大,可以用“题型成熟,稳中求变”八个字来概括。在一些语言上可以看出略微变化,阅读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作文要求中,除会写论述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还要会写实用类文章。(更多关于高考信息询问q群253417959)

黑龙江高考数学【大纲解析】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和2013年《考试大纲》对比,在内容,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题型,题量,包括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等都没有发生变化,考生可正常复习,不用注意增减知识点。

【备考建议】

一是整合、巩固。一轮复习刚刚结束,但二轮复习要注意回归课本,浓缩课本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掌握方法,凝练思想,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二是查漏补缺,保强攻弱。在二轮复习中,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习,平衡发展,加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合理的安排,每天进步一点。

三是提高运算能力,加强训练。历年高考中运算题型都占很大比例,高考中的三角函数题,立体几何题,解析几何题,函数与导数题,都要求很强的运算能力。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运算技巧,粗中有细,提高运算准确性和速度。四是解题快慢结合,改错反思。审题制定解题方案要慢,不要急于解题,要适当地选择好的方案,多想少算,一旦方法选定,解题动作要快要自信,立足一次成功,平时要注意积累错误,特别是易错点纠正要认真,更重要的是寻找错误原因,及时总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问题解决在高考之前。

五是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对于选择题不但要答案正确,还要优化解题过程,提高速度。尽量灵活运用特值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等。

2014年黑龙江高考考试说明

具体来说,今年高考语文科目会增加10分的“微写作”,英语开放作文变为应用作文,让考生写信件、演讲稿、通知等。从考试说明中公布的样题来看,英语、文科数学、地理、化学等科目难度均有降低,预计今年高考总体难度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第二篇:2018年高考政治大纲考试说明

2018年高考政治大纲考试说明

一、2018年高考政治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述、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第一部分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1.货币(1)货币的本质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提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一般以商品质量为体现,启示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商品→货币→商品”的第一个跳跃就无法实现,摔坏的是商品所有者);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商品,却存在矛盾,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需要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需要付出商品的价值;劳动分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因此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表现为成本、投入等具体劳动。

②、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了货币,因此货币的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提示:商品和货币不是一对孪生兄弟;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是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流通形成,但物物交换仍存在(如换客)。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为价值尺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一般与标价、身价、票价有关,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一般体现为钱货两清、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

提示: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支付手段(存在于赊销赊购中,表现为支付地租、利息、工资、税款等)、世界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主要有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特别需要注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人民币加入世界货币篮子只代表国际地位提高不代表已成为世界货币。

④、金属货币与纸币: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成了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型并强制使用的。国家有纸币的发行权、规定其面值,但不可规定纸币的购买力(币值)。

提示:在纸币本位的背景下,纸币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所有职能,是否代替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根据本国货币的的职能决定;纸币取代货币并不是因为使用范围更广。只要看到法定货币,就说明该货币形式可以执行货币职能(纪念币、纪念钞等),另外需注意通胀与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①、货币与财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对待金钱应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②、结算与信用工具:人们通常使用的结算方式有两种: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提示: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集存款、贷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可在指定消费场所消费。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开票人须在银行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由于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国家发行、全国无限制通用)在经济往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子货币可以代替货币执行部分职能,但需注意储蓄银行卡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透支银行卡可执行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职能;另外比特币、游戏币等形式不属于电子货币。

③、外汇和汇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外汇储备常以外币计价,汇率的波动对国内国际经济对会产生影响,我国建立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机制,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内有利于稳定物价,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稳定世界金融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提示:汇率需侧重掌握汇率与币值的关系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①、价值与价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无关;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提示: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商品的价值总量跟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跟社会无关。因此,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个别生产者就会在竞争中拥有价格优势,处于有利地位。另外需注意两个公式:新的单位商品价值量=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x%),其中x%表示社会生产率,生产率提高用加号,降低用减号;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x数量,此公式通常用于计算企业价值总量,计算时需注意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有关,数量与个别有关。

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

③、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提示:等价交换不代表每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的,是从总体来来讲,价值规律贯穿整个经济生活。④、供给与需求:供给(supply)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demand)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提示:目前我国经济供给和需求自身与二者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需求包括消费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供需不平衡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⑤、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提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处于买方市场,暂时有利于消费者;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处于卖方市场,暂时有利于生产者。(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多少,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调节产量(价格与产量成正相关);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替代品、科技)。

提示: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常以曲线的形式考查,供给曲线呈一次函数。

③、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成反比。但还受商品自身的需求弹性以及相关商品的影响,通常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为互补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比。

提示: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常以曲线的形式考查,需求曲线呈反比例函数,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较为陡峭,高档耐用品需求曲线较为平缓。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

①、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以及收入差距。

提示:影响消费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物价总体水平、币值、消费心理等 ②、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可划分为钱货两清(使用权和所有权一起转移)、租赁消费(只暂时拥有使用权)、贷款消费(所有权慢慢转移);按消费目的可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衣食住行),发展资料的消费(自身自我),享受资料的消费。③、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协调发展。

提示: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来推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示家庭消费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代表的是比重,不带代表绝对量。(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消费心理:攀比、求异、从众、求实;攀比不推崇,求实需提倡,求异与从众心理看情况

② ②、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需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具体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精神物质相协调,避免情绪化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引导消费,激起购买欲望)。

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反作用生产,具体表现为: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提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分配及交换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消费是目的。

③、发展生产的意义:对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利于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之间的矛盾。

提示:如何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提示:集体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国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会改变国有企业性质,经济形式一般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企业(国企交叉持股)。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提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竞争地位平等,经济地位不平等。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以营利为目的)

①、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权责明确、互相制衡、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等优势。

②、公司的类型: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者共同点在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属于企业法人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需要资金,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东。二者的主要区别: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需要将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式多样化;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股东数量须大于等于2人,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

提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及表决;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东的出资比例承担有限责任及表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证明个人资产独立于公司资产的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经双方股东同意可以在股东间转让,经1/2以上其他股东同意可以向外转让;股份有限公司只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③、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会、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执行机构(经济及其下属部门)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提示: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有限责任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会。

④、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主要有: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提示:企业应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劳动者培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利润率是利润与成本的比值,不能简单的认为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生

③ 产成本就能提高利润率,利润还跟商品能不能实现其价值有关。

⑤、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企业兼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契约关系进行权合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率。

④ 提示:破产及兼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2)⑤ 劳动者

①、劳动与就业: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使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增加生活来源,现实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②、劳动光荣:劳动是光荣的,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风。

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⑥ 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既需要党和政府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定制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就业观(创业);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实现就业的方式),也需要企业合法用人,公平用人,提高待遇,进行必要的在职培训。

④、维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依据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是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者义务。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是银行的一种类型,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①、利息、利率与本金:存款利息=本金x存款期限x利率。年利率=月利率x12=日利率x360.利息的实际收入还跟物价的水平有关。

提示:解题时需要区分本息还是利息,以及不同的本金、存期、利率。同时还需注意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②、储蓄存款: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存款储蓄分为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两种。定期储蓄利息高于活期储蓄,居民储蓄过多不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商业银行的业务:吸引存款(基础业务)、发放贷款(主体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提示:银行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

(2)投资——能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①、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风险和收益同在,高风险高收益。收益率由高到低排序是: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定期储蓄→活期储蓄。

②、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给出资人的股份凭证,股票的收益包括分红及差价。

③、债券:债券是一种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其中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为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③、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区别于社会保险。

(3)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股东自筹、社会募集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自留、吸引外资、借力国家政策)。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外资、金融环境、银行、投资)。8.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②、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根本上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让一起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不均衡会拉大差距)提示:划分收入所得是先区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中存在按老分配(工资、奖金、津贴)及按生产要素分配(除劳动力要素外的其他生产要素),非公有制经济中只存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按贡献参与分配。(2)效率与公平

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方式不合理则相反。

②、公平的影响: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提高效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去一补一降,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发展,注重公平。

④、促进公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提示:初分配主要涉及工资、奖金、津贴,再分配主要跟财政、税收有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提示:国家基本收支计划称为国家预算,上一年国家预算的执行结果称为国家决算。①、财政收入的构成:税、利、债、费,其中税收占比90%以上。②、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财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③、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和分配政策 ④、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⑤、财政支出的构成:经济建设、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行政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⑥、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需注意,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只有符合经济发展状况才是最好的,例如当前我国实行湿度的财政政策(赤字率小于3%)。(2)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设施)②、财政与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逆风向调节)

③、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

①、税收:税收是国家为现实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其中无偿性要求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及强制性要求其具有固定性。固定性(在征收前可以修改其税率、税种)及无偿性(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相对性。

③、税收的种类:税收分为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采矿税)、财产税(契税)和行为税(印花税、屠宰税)五大类。

④、税收的作用: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营改增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偷税;促进企业分工,增值税的税率一般为17%;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尤其是超额累进税率呈现出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显著特点,有利于调整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公平。

提示:个人所得税=(收入-五险一金-3500)x税率—速算扣除数;可采用画数轴的方式。(2)依法纳税—

①、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②、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③、依法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生活中仍存在偷税(做假账)、骗税(骗取税收优惠)、欠税(拖欠)、抗税(违反、拒缴)的行为。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①、市场与计划: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②、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能够通过价格降落(价格机制)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供求机制)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再通过竞争机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且具有自发性(跟利益有关)、盲目性(跟风)、滞后性(信息不畅,调整滞后)等弊端。

③、市场配置资源: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引导资源到达需要的部门,通过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

④、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包括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市场准入规则等。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需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提示:《反垄断法》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公平公正透明、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②、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法律手段(与立法、执法有关)、经济手段(与经济政策有关)为主,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查封)为辅。

提示:需要注意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贡献率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主题(主题:科学发展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抓住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包括调立足点,动力,区域、产业、城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①、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变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②、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是指在本国或本地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分工水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各国的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贫富差距。

提示: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为各国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会加剧经济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对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中国倡导世界繁荣,但中国不左右游戏规则,不主导世界经济。(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①、对外开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见者有份)和国民待遇原则(民事权利国民化)

③、国际经济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学会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来”应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

提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规避贸易壁垒,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对内有利于去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部分高考政治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提示: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提示:主权国家都具有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包括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真实包括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①、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提示:公民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选举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是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民具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②、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③、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需要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①、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选举方式按选民的角度可分为:直接选举(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有利于激发热情,反映民意,但成本高)和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使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按候选人的角度可分为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的合理性)与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大于应选名额,有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当容易产生贿选)。

提示:选举和被选举权指人大代表、国家机关人员、村居选举。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包括间接参与决策(选出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和直接参与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论证;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示;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提示:决策权属于决策机关,公民只能参与决策。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③、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公民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民主决策;有利于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④、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提示:村、居民自治的基础是自己选举自己的当家人。村、居重大事项由村居民大会讨论决定。村居委会属于自治组织不属于基层政权,跟乡政府是被指导与指导的关系,不是隶属关系。

⑤、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监督权是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民具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很多合法渠道包括信访制度→写信、打电话、当面指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向人大代表反映;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提示:民主决策发生在事前,民主监督发生在事后。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⑥、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公民应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敢于使用监督权,又要采用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干扰公务。2.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①、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保证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国防、民主、打击犯罪);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强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提示: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②、我国政府的作用:为我们提供管理和服务,我国政府正在“放管服”相结合,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③、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人民群众求助有门(热线电话、信访部门),投诉有道(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提示:政府工作的原则还包括依法行政(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赋予、形式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依法行政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用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民不变质,提高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和缺失,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②、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政府必须审慎实行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坚持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提高政府权威;简政放权,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

提示:政府的决策关系国计民生,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准备。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权力滥用,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④、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行政外部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及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3)政府的权威

①、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

②、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政体)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重要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法律)、决定权(政策)、任免权(人事)、监督权(一府两院)。提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对地方事务的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③、人大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

④、人大代表的职责: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等机关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同时,人大代表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主要表现在: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大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提示: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基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⑥、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人民大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提示: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审判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公正司法。(2)我国的政党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法律赋予的。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③、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领导方式包括政治领导(大政方针)、组织领导(人才培养)、思想领导(科学理论);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还包括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规律、智力支持系统)。

提示: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应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不是兄弟党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上相互独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履行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职能。提示: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围绕着民主和团结的,由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其中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物质基础。提示: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实际情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司法机关);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提示: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制定自治单行条例须经全国人大批准)、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不符合当地实际经批准可变通执行,法律除外)、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全、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⑤、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犯罪);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利用宗教干涉内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示: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我们需要弘扬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另外需注意,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和宗教在本质上不一样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

①、主权国家: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对内至高无上,对外神圣不可侵犯),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需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②、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矛盾有着积极作用。③、联合国: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

提示:中国式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但合作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外交为民。、提示: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阻碍着和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②、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诺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我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提示:中国不主导、左右、称霸世界,而是和平崛起。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为了和平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提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国家性质和利益决定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准则: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独立自主为基本立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

②、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中国外交硕果累累,正在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③、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决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第三部分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有思想、道德、科学、文学等文化形式,也包括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等文化活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史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力推自己的价值观念。

提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始终同经济发展同步。

⑤、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人们创造并享用着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自觉的);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深深烙印),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增加);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示: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上。

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提示:怎样对待世界文化:坚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态度;坚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家六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其中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提示: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⑤、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现代文化传播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灰机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提示: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位标志的。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传播途径侧重于形式,传播手段侧重于媒介作用。

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文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促进文化共同发展。提示: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被称为“被凝固的艺术”,是你占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情感共鸣、认同感)。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另外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能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始终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示: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运动本书属于文化的内容。

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3)文化创新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来源)和动力(新问题;提供条件)②、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创新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提示: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行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⑤、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薪水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源远流长的又一见证);中华文化的又一特征是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提示: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薪水相传,越传越旺,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①、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民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但,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另外,政府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个人需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③、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提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体现。(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①、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工思想道德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提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百花齐放,指导思想一元化。当代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提炼,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都属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的范畴。

提示: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二者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血样。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示: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推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时代性、差异性)常态化;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四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④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第四部分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

①、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源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提示:哲学具有双重作用,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③、哲学与时代精神: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真正的哲学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批判功能和激励功能。(2)哲学基本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观点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正确地解释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人物:笛卡尔、贝克莱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何表现(代表人物:朱熹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和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产生了马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等论断。提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探索世界(唯物论)与追求真理(认识论)(1)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系统,哟求我们尊重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实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时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提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要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提示:意识的形成历程:一切物质的反应→生物的反应形式→人脑的反映(离不开社会实践)

②、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提示:不管意识正确与否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反映)和主动创造性(创新)。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对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社会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差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过滤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具体要求意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而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三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象、主体、工具都是客观);能动性(人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群体、时间范畴)。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的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推动实践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提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途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于同一确定的认识对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旺旺相伴而行,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有界限不容混淆。

提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主体及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真理是经得住实践经验的,它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已确定的真理没有被推翻。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③、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

提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代表任何两个事物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其新的联系。

提示: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③、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提示:联系的多样性还要求我们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表现为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具有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示: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系统优化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优化趋向。提示:部分与整体间存在不可或缺性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否则就只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①、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提示:区分新旧事物主要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远大的发展前途和是否符合客观规律。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息,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两边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提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变,质变不等同于发展。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过程循环,结果不断前进。

④、发展的普遍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中,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提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一分为

二、全面地看问题。矛盾双方是事物内部相反相成的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为不同事物有不用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二,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工作方法。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像话转化。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提示:主要矛盾的关键词常有“重点”、“中心”、“关键”、“要害”、“突破口”“核心 等,主要矛盾要求集中力量解决,但不一定先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

提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键词常有“主流”、“主体”、“性质”、“总体上说”等。

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做事情,指向的对象是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在于认识事物,针对的对象是矛盾,主要是性质判断。

另外,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矛盾的普遍性雨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精神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就是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提示: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否定。(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成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②、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提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其中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杨的社会存在就有设么样的社会意识;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突出变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现金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提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处于第二位,不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提示: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提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一定推动社会发展,要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①、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提示:生产力表现为劳动工具、科技、GDP、收入等;生产关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制度以及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内容基本等同;上层建筑表现为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法律等。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人民群众的概念: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6)人生价值

①、价值和价值观:价值指的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依据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客观依据。提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④、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主体差异性),因此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们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提示:要坚持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价值的实现方式: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获得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和社会价值(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第五部分高考政治时事政治

1.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第三篇:201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

201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命题指导思想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学科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题。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III.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结合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范围。必修课程中“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与选修课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要求的语文能力,均属于2014年考查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文本内容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本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认识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三、试题类型:

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全部为必考题,不设选考题。

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第II卷为非单项选择题。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

全卷共21题,试卷内容、题型、赋分如下:

古代诗文阅读(37分左右)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左右)

共1题。填空题。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左右)

共5题。单项选择题,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翻译题,简答题。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左右)

共l题。填空题,简答题。

现代文阅读(31分左右)

现代文包括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本。

共7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语言文字运用(22分左右)

共6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写作(60分)

共1题,写作题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第四篇:2010年山东高考大纲及考试说明

2010年山东高考大纲及考试说明

语文:

考查六种能力作文一个错别字扣1分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E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E 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特别指出的是,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第Ⅱ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等题型,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其中:语言文字运用27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名句名篇共6分,现代文阅读共9分,作文共60分。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本题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所选文本后的题目。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8分。

数学(理工农医类)考试能力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命题体现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考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考试范围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系列2的内容以及选修系列4-5的部分内容,内容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试卷结构: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试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共12题,60分。第Ⅱ卷为填空题和解答题,主要考查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填空题共4题,16分。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共6题,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英语 语言知识达到课程标准八级词汇量为3300左右

语言知识方面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课程标准八级要求规定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和话题,要求词汇量为3300左右。语言运用在听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方面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写作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如叙述事情、表达观点和态度等;口语(对2009年英语及相关专业考生的要求)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如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等。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英语及相关专业考生增加口试,办法另定),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5分;第Ⅱ卷为书面表达题,共45分。

第Ⅰ卷包括听力、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等三大部分。听力部分共两节,第一节: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仅读一遍。第二节:15小题,每小题1.5分,共22.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对话或独白,从每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读两遍。

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第一节:语法和词汇知识,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

白,要求考生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第二节:完形填空,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阅读理解部分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第Ⅱ卷为书面表达部分,本部分共两节。第一节:阅读表达,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一篇短文,并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要求进行简答。简答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大意、标题,或指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2。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

3。根据语境翻译句子;

4。同义语句替换;

5。回答问题;

6。陈述个人观点。

必要时可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体裁设置其他题目。

第二节:写作,满分30分。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包括情景、图画、图表、提纲等)和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20—150个单词的短文。

理科综合 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科学素养

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确定理科综合科目考试范围如下:

A。必考内容

物理:物理

1、物理

2、物理选修3-

1、物理选修3-2

化学:化学

1、化学

2、化学反应原理

生物:生物

1、生物

2、生物

3B。选考内容

物理:物理选修3-

3、物理选修3-

4、物理选修3-

5化学: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生物:生物选修

1、生物选修3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240分。

第Ⅰ卷为必做题,全部为选择题。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必考内容,生物8个题,化学、物理各7个题,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 88分。其中生物、化学题为单选题,物理题为不定项选择题。

第Ⅱ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全部为非选择题。必做题部分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必考内容,共120分;选做题部分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共8个选考模块,对应命制8个试题,每题8分。考生从中选2个物理、1个化学、1个生物题目作答,共计32分。

物理:目前,高考物理科目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物理学科对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为Ⅰ和Ⅱ两个层次: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准确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化学:在考试能力要求中,应有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有分析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 :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生物:在考试能力方面,要求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生物实验与技术,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与技术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

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基本能力测试 贴近日常生活反映时代变化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考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试题均采用题组的形式,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不机械划分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命题导向应与学科课程目标相一致,试题设计应符合所考查学科能力的特点,正确引导高中按照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试题设计应符合所考查学科能力的特点,正确引导高中按照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试题设计应注重对考生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答案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试题内容应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基本能力测试应以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间的有机整合和内在联系,借助一定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本能力测试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九项内容:观察社会生活,分析、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观察自然现象,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动手设计实验,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规律的基本能力;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信息,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与现代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技术研究、技术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艺术感受、想象、体验、比较、欣赏、表达与评价的基本能力;增强体质、健全心理、规划健康人生的基本能力;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调查探究、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以适当方式展示研究结果的基本能力;尊重生命、认识自我、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保护环境、热爱祖国、尊重民族传统的意识与情感;主动求知、敢于质疑、合作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求真与创新精神。

基本能力的考试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及相关内容。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用时为120分钟。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计入高考总分。

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由若干题组构成,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分值共30分。第Ⅱ卷由若干题组构成,根据考查需要,在每个题组内部设计多种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填空、问答、识图、绘图、判断、列表、设计、归类、连线(匹配)等,分值共70分。

第五篇: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能力与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坚持科学性、规范性,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试卷以合格的大学新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与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着重加强对汉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反映广东省语文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趋势,适应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 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Ⅳ.试卷结构

一、全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的考查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共18道题,分值约占总分的90%。

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3道题,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中的3道题,分值约占总分的10%。

二、试卷内容、题量及占分比例

1.语言文字运用 6题约16%

2.古代诗文阅读 7题约23%

3.现代文阅读 4题约11%

4.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3题约10%

5.写作 1题40%

三、题型的占分比例

1.选择题 约22%

2.非选择题 约78%

Ⅴ.古诗文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篇目”为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范围。

文言文(11篇)

1.《论语》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劝学 《荀子》

4.陈情表 李密

5.兰亭集序 王羲之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或: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8.师说 韩愈

9.阿房宫赋 杜牧

10.游褒禅山记(于是予(余)有叹焉„„此予(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11.赤壁赋 苏轼

诗词曲(22篇)

1.氓 《诗经》

2.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

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4.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5.山居秋暝 王维

6.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7.蜀道难 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9.登高 杜甫

10.登岳阳楼 杜甫

11.琵琶行 白居易

12.锦瑟 李商隐

1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16.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17.定**(莫听穿林打雨声)苏轼

1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9.书愤 陆游

20.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21.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22.沁园春(独立寒秋)毛泽东

下载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黑龙江高考大纲_考试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研读考纲明方向科学精准要成绩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刘开良 2018年4月26日 从源头上科学精准备考必须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必须研读近年来的高考......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3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 一、 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

    2014年山东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及解读

    2014年山东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及解读 2014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X为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2014年高考考试内容将继续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相......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英语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英语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至附录5......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官网:www.xiexiebang.com 语 文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普通高中考试大纲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

    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

    官网:www.xiexiebang.com 思想政治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