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3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为课程标准中的选修内容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2014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
2014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及考试样题(省考试院发稿)
文科综合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确定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内容
三地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其中,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山东省地理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确定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地理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内容。另外,由于高中与初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I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为300分。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每科总分均为100分。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全部为必做题,共35道题。其中地理12道题,历史11道题,思想政治12道题。每道题4分,共140分。
第II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共160分。其中,必做题部分地理、历史、思想政治各2-3
道题,共14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选做题部分,凡列入山东省2014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内容的每个选考模块均单独命制1道试题,要求考生从地理、历史两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每道试题的分值均为10分,共20分。选做题不跨学科、不跨选考模块命题。
第三篇: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重点关注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重点关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考查情况:2013年考宗法制、2012年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2011年考科举制、2010年考宗法制。
2014年重点关注:重点复习分封制、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也要关注。
二、中国古代经济
考查情况:2013年考查重农抑商、2012年考查牛耕、2011年考土地问题、重农抑商、2010年考土兼并。
2014年重点关注:重点复习小农经济特点,元明清瓷器,宋朝交子、夜市、坊市界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考查情况:2013年考陆九渊心学、2011年考三教合一、2010年考王阳明心学,大题考宋代文学艺术。
2014年重点关注:程朱理学、董仲舒思想,也要留意明清时期四大思想家思想(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重点)
四、近代中国政治
考查情况:2013年考辛亥革命、左倾错误、2011年考辛亥革命、北伐,2010年大题考甲午战争
2014年重点关注: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合作)
五、近代中国经济
考查情况:2013年大题考查洋务运动
2014年重点关注:小农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30年代,解放战争)
六、近代中国思想
考查情况:2012年考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大题考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014年重点关注:新文化运动、洋务派思想中体西用。
七、现代中国政治
考查情况:2013年考70年代反对霸权主义,2012年考第一届全国人大,中美关系,2010年考新中国外交
2014年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三大制度一部宪法)、50年代的外交。
八、现代中国经济
考查情况:2012年大题考计划经济,改革开放,2011年考大跃进,大题考计划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2010年考改革开放。
2014年重点关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三面红旗、八字方针调整,大题要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市场经济)。
九、现代中国思想
考查情况:2010年考双百方针
2014年重点关注:邓小平理论、新中国的教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两弹一星
十、近代西方政治
考查情况:2013年考法国共和制,2012年大题考西方民主政治,2011年考德国代议制、巴黎公社,2010年考法国大革命
2014年重点关注: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
十一、近代西方经济
考查情况:2013年大题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2012年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工业革命。2010年大题考工业革命。
2014年重点关注:本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其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三个内容考得最多,也必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除了以上三个内容外,也要关注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十二、近代西方思想
考查情况:2013年考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进化论,2012年考宗教改革、浪漫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考相对论,2010年考启蒙运动、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2014年重点关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牛顿经典力学。
十三、现代西方政治
考查情况:2013年考冷战,2012年考多极化趋势,2010年考冷战
2014年重点关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部分也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也要关注。
十四、现代西方经济
考查情况:2013年考新经济政策,大题考经济全球化,2012年考罗斯福新政、斯大林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2011年考马歇尔计划,大题考70年代的经济调整。2010年考区域性经济组织。
2014年重点关注:福利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斯大林体制、大题要关注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十五、现代西方思想
考查情况:2010年考现代主义
2014年重点关注:现代主义、量子理论
十六、古代西方政治
考查情况:2013年考陶片放逐法,2011年雅典民主政治。
2014年重点关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公平、正义,对后世影响)
十七、选修部分
考纲要求要考的内容有:《大宪章》、《人权宣言》、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014年重点关注:就近几年来看,选修课本的内容都没考,但各地模拟题偶尔有出现这部分内容,大都集中在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这两个内容。
附: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1、政治方面: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世卿世禄制被打破。②各诸侯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方面: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小农经济出现。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3、思想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②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了著名的唐宋变革论观点。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变为近世,是一大变革,这变革把唐宋分割,故后来以“唐宋变革”称之。此学说认为唐末五代是自中世转入近世期的典型过渡阶段,盖因唐宋之际,无论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至宋代遂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就是许多近代的历史现象,都在宋代逐一显示出来,因此唐末五代是各类史事逐渐转变的过渡期,而宋代则是近世期的开端了。
1、政治方面: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朝建立二府三司制。
2、经济方面:①商品经济繁荣,唐代出现柜坊和飞钱,宋代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②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发展兴盛。③重农抑商有所松动④曲辕犁、筒车⑤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⑥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⑦唐代南方经济有所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3、思想方面:①唐诗宋词。②理学、心学。③市民阶层发展,风俗画兴盛,《清明上河图》。④士人群体兴起,文人画流行。
三、明清时期(14—18世纪)
1、政治领域: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②闭关锁国政策
2、经济领域:①明清时期政府虽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但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②租佃关系遍及全国。③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明朝棉布日益流行,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⑤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区域性商人群体兴起。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⑥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⑦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
3、思想领域:承古萌新。①“承古”的具体表现:理学的发展。③“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中西对比,中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
四、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近代化全面展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且具有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五、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政治:《共同纲领》、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三大制度;一届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制定,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经济:经济恢复(1949——1952年);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调整。
3、思想文化: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制定人民教育方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艺术和学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
六、20世纪70年代
1、政治: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70年代外交方面开创了外交新局面(三大外交成就)。文革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从僵化体制,强化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转向建立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与法制的重建)。
2、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革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催动经济发展
3、思想:文革中极“左”思潮泛滥,“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文革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七、20世纪80、90年代
1、政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2、经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90年开发和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07年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
3、思想文化:双百方针重新实施。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995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
1、政治方面: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经济方面:①新航路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②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 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但由于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尚弱,还未能建立起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只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3、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
但速度快。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政治方面:①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较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德俄日为典型,保留浓厚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②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③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转移俄。具体表现:1903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列宁主义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方面: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阶段。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美表现十分明显。③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五、20世纪60、70年代
1、政治: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
2、经济:①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减少国家干预经济,减少政府支出,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②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的变化:加强国家干预(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政府采购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制度、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
3、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六、20世纪90年代
1、政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2、经济:①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②美国出现知识经济。
第四篇: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完整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地理: 第一节选择题
1.C.济源和开封
2.B.寒潮造成冰冻
3.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5.A.黄土高原
6.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7.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8.D.1/9
9.B.东北地区
10.A.公路
11.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第二节 问答题
40.【答案】
(1)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冬季,黑海西北部受西风带的影响,且西风势力较强;风力使黑海西部形成波涛。
(3)黑海周围降水多,蒸发量少;黑海周围径流注入,达到稀释作用;表层海水受降 水和径流的影响大;海水中盐类物质下沉,使深层海水盐度大;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存在密度流,盐度大的地中海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大。
(4)伊斯坦布尔地跨亚欧两州,地理位置优越;伊斯坦布尔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 源丰富,观光旅游人口多;土耳其最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海港城市,水陆交通便利;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人口流动量大。
41.【答案】
(1)大气降水冬季
(2)梯级开发降水丰富,河流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
(3)劳动资源木材加工业
(4)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丰富,支流流域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珠江 入海口处地势低平;珠江干流河道短,所以大大支流八口入海。
(5)梧州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大型造纸厂排放污水量大;梧州市治污能力差;梧 州周围水域自净能力差,大型造纸厂的迁入会使西江污染,甚至危及珠江三角洲。
历史:
第一节 选择题
12.A.祖先牌位
13.C.均田制受到破坏
14.D.明朝内阁大学士
15.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16.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7.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18.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
20.A蒸汽机
21.B.《共产党宣言》
22.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3.C.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节 问答题
38.【答案】(1)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形式;等等。状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自然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2)局限:材料一只是强调了西方工业对中国的危害,没有考虑它的客观积极作用;材料二是倾向于小农经济,没有从从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角度分析。学科网特点:中国近代,农耕经济受到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解体,不断被动的近代化。(3)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
39.【答案】
(1)角度:近代化。影响:“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或者:“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等)
(2)一战结束之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下隐含着诸多的矛盾,诸如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随着国际形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了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法西斯势力崛起,不断发动武装侵略,而西方大国却采取了绥靖政策,导致了新的时间大战爆发。
(3)角度:以1992年为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角度来划分的,以2001年为界是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角度来说的。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主要解决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中国的体制改革,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世界的认同。
政治:
第一节 选择题
24.A.①③
25.D.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
26.C
27.C.X
328.A.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性
29.C.实施简政放权
30.D.②④
31.B.①③
32.D.“浅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3.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34.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35.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第二节 问答题
36.【答案】
(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有权利要求政府公开信息。②公民在行使权利过程中要遵循法律、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和原则,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2)①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的方法论原则。②做到这个原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学 科网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7.【答案】
(1)开展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加快对外开放的要求、是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2)①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网 有利于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3)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③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五篇:研读20研读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心得体会(范文)
.......研读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南靖四中 王东建 2010-4-12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中,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题难度,考试范围不变,在 “考试内容”上进行细微调整,①增删:增加“中朝”,删减“清帝退位”。②修改表述:修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的表述。③考点对换:“秦始皇”与“唐太宗”对换。
一.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
我认为历史教学上要注重选择题,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除了最常用的排除法,还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四种方法。
1、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例1]、(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2、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2]、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对外贸易(含鸦片走私)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英国的贸易逆差 B.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了市场 C.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D.危及清政府的财政
分析可知,A、C、D三项教材有明确表述,都是符合题干的影响。则B项为正确答案。从正面来考虑,即使《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工业品也不能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例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政治标准(C项)或道德标准(A项)或性别标准(B项),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体现)。本例如果不用理论法解答,将很难确定正确选项,因为四项史实本身都符合历史实际,都能从不同方面说明武则天的历史贡献。
4、大背景法(特征法)
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这时首先要放开视野,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时代特征或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确答案。
[例4]、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明显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如黄宗羲等。B项则明显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屈原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张变革,触动了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到战国时代其他的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人的悲惨结局,更能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A、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B、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C、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较材比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二.优化教学内容
从近年来历史高考的情况反映出,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已不能取得高分,老教材以政治史为主线,其中的不少观点在当前形势下体现出过“左”的倾向,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如对中国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改革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高考对于类似内容的考查主要通过提供材料,由学生用文明史的观点来进行理解和解释。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知识储备,根据课改方向和高考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新旧教材的结合点(人类文明史的内容,如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教材目录、各章导言和大事年表涉及的内容,对于这些重点内容必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用文明史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人类文明史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由文明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融两条主线构成,教师必须将这个观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自觉利用文明史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知识点散乱、无序,建议在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主线,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鉴别材料的真实性、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等等。
三、关注社会热点:上海历史高考的一大特点是不避热点、利用热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务实作风,建议平时注意热点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有利用价值的热点作为出题情境并设计题目。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历史考试成绩不理想。在接下来的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成了当务之急,建议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起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复习计划。以必修为重点,教材为基础,通过强化训练来亡羊补牢,解决问题,选修要适度重视,同时要积极收集有关信息,集思广益为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