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

时间:2019-05-12 00: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篇: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历史考试范围与要求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6.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第二篇: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3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为课程标准中的选修内容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

(2)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第四篇: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普通高中考试大纲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 考 内 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现代信息技术 6.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 考 内 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选考二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第五篇:基督教会历史考试范围整理

终极版

1、耶路撒冷大会

*约公元50年在耶京召开的基督教众使徒会议。

*彼得、雅各、保罗、巴拿巴等人出席了会议,主要讨论外邦人皈依基督教应否遵守摩西律法、割礼等问题。最后会议决定予以否决,但要做到禁戒祭偶像的物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

*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会议,这次会议为基督教在非犹太民中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2、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

*普世信经之一,最早流行于西部教会,相传出于耶稣的十二使徒故名。经考证一般认为源于早期罗马教会使用的《古罗马信经》。通过此信经信徒可知道基督教信仰真义,能分辨异端。

*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相信全能父上帝;相信圣子基督的有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并受难、复活、升天、再来;相信圣灵、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复活、永生。

3、米兰谕令

*公元313年初,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发布著名的米兰敕令

*宣布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基督教与罗马神庙具有同样的合法地位;还发行被没收的教会财产;释放被俘的教士和教徒,免除教士的徭役,给主教予释奴权;教会可以拥有财产。*米兰敕令被视为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到利用的转折。

4、尼西亚大会(325)

*君士坦丁大帝于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帝国境内300多名主教参加。

*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为基督是否具有神性,重点反对亚流主义。亚流派否定基督神性,认为基督是受造非永恒;亚他那修强调基督与父上帝同质,基督就是神。

*结果:亚流派被定为异端,开出教籍,宣告基督具有神性;初步拟定了《尼西亚信经》;会议按帝国行省划分教区,并赋予罗马、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3个教区的大主教以更大的权力,规定主教全由皇帝任免,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主日为“复活节”。

5、君士坦丁堡会议(381)

*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会议,即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重申确定《尼西亚信经》,真正将亚流主义完全排除,将其逐出帝国。

*会议宣告圣灵具有神性,把圣灵提到与父、子完全同等的地位,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6、以弗所会议(431年)

*公元431年由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即第三次大公会议。

*旨在解决聂斯脱利派将基督神、人两性割裂的问题,聂斯脱利派在此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会议也宣布伯拉纠主义为异端,其否认原罪、人全然堕落和预定论,主张婴儿无罪。此会议肯定了人类的全然堕落。

7、迦克敦(卡尔西顿)会议(451年)

*公元451年由罗马皇帝马西安在迦克顿城召开,即第四次大公会议。

*会议强调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具有完全的神性与人性,并且两性不混、不变、不分、不离。*会议制定了迦克顿信经

8.武加大译本:由伟大的教会领袖耶柔米于四世纪时所译,他直接将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由译为拉丁文,没有采用七十子译本,此译本至今仍对罗马天主教有极大影响。9.游斯丁:早年是一个异教徒,作为哲学爱好者,他先后求教于斯多亚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毕达戈拉斯主义的哲学,最后通过柏拉图主义皈依了基督教,终生以哲学家身份到处游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于主后165年前后在罗马殉道。

10、特土良(德尔图良):特土良约在公元150至155年间出生于北非的迦太基,后来赴罗马进修法律并执业律师;信主后回到迦太基,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他的用词表达极有恩赐,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义用最清晰、最准确的字汇加以说明,如“三位一体”、“位格”、“实质”。特土良是一个道德严谨的人,主张禁欲,晚年接受孟他努主义。

主要作品有《护教文》、《反异端法规》

名言:“殉道者的血乃是教会的种子。”他提出的那个著名的排斥哲学问题:“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关系?” 特土良是教会早期伟大的神学思想家,被视为西方神学的创始人。特土良晚年虽然受孟他努主义影响极深,但他在教会史上的神学思想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1、居普良(居普里安):约公元200年生于北非迦太基,是富有且受过高深教育的人,是著名修辞学教授。约公元246年成为基督徒,两年后作迦太基主教,258年为主殉道。主要的作品是《论教会的统一》、《论背教者》

强调教会观念,认为教会之外无救恩;高举主教制,教会的统一性在主教里,认为“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个教会,一个由主的话而建立于磐石之上的权位(主教团)。” 居普良是北非教会在特土良和奥古斯丁之间最重要的思想家。

12、爱任纽

*约135年生于小亚细亚,178年出任里昂主教,因积极对抗诺斯替主义,护卫基督教正统信仰而出名,约202年为主殉道。

*主要作品是《驳异端书》、《使徒教训释义》,提出影响深远的“复归元首”说和“使徒统绪”说。

13、罗马的革利免(克莱门、克雷芒)

*他是使徒后期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一位教父,至于其生平所知甚少。有学者根据他的《致哥林多人书信》的内容和风格,认为他应当是一个犹太人,因为他对犹太古经有深切的认识,他可能是一位受过希腊文化熏陶的犹太人。*他留下来的唯一可靠的著作是约于公元96年写的《致哥林多人书信》,原文是希腊文,以罗马教会的名义写的,共65章。此信影响很大,常被二、三世纪的教会所引用。

14、革利免:(150年-约215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215%E5%B9%B4”年)是基督教神学家,基督教早期教父,亚历山大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了跟同名的教宗革利免一世(即罗马的革利免,Clemens Romanus)区分,而常被称为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潘代诺的门生,他继承了潘氏的圣道学校。他出生于富有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城,虽然是出生在非纯正的基督宗教信仰下,但却于公元180年到亚历山大定居,此时革利免才开始接触基督教并与潘代诺所主持的圣道学院建立关系。

15、俄利根:(或译奥利金)(185年-251年),是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俄利根生于亚历山大港,卒于该撒利亚。他是希腊教父,更是亚历山大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神学上,他采用希腊哲学的概念,提出“永恒受生”的概念来解说圣父与圣子关系,对基督教影响至今。他的著作对基督教神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也有许多主张被后世教会定为异端。

16、安布罗斯:(约340-397)出生于当时高卢首府特里夫斯。其父约于337年至340年在该地任帝国驻高卢总督。为了将来担任文职,他前往罗马求学。30岁任意大利总督,因治理公正和缓而赢得敬爱。约于374年他被委任为总督,后被选为主教。安布罗斯是一位有名望的神学著述家,罗马教会把他列为“博士”,或者说,权威教师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是希腊神学思想的翻版,只不过对罪和恩典有较深刻的理解,超过了希腊神学家们。安布罗斯于397年去世。

17、奥古斯丁:(354-430)身兼教父、神学家与主教的奥古斯丁,巍然矗立于一个很重要的神学岔路口上,指引整个西方基督教的行进方向:奥古斯丁乃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他是古代基督教作家中的最后一人,同时也是中世纪神学的开路先锋。他的思想大约成形于397年,主要代表作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和《上帝之城》。他的主要对手是摩尼教、多纳图派和伯拉纠派。

18、多纳徒派:于四世纪初戴克里先时期的迫害之后出现于北非迦太基,认为教会是义人的教会,反对罪人尤其是在迫害中背教的人加入教会。强调教会经验主义的圣洁,认为凡是那些以经换命的人所施行的洗礼以及他们所按立的圣职一概无效。

多纳图主义者认为:与皇室权柄有瓜葛,由罗马主教以及东方总主教所代表的教会,乃是背道者。多纳图主义者想要拥有一个纯洁无暇的教会,毫无背道者与不道德领袖的污染,甚至连悔改与通过补赎礼而复职者也不能有。他们是严格的教会道德主义者,起源于德尔图良与奚普里安。

314年君士坦丁在高卢南部的亚尔勒召开会议,称为“亚尔勒会议”。会上继续支持开其里安,将多纳图派定为异端。

19、伯拉纠派:由英国伴侣伯拉纠所倡导。不接受人类因亚当而失落的教义,否认原因、人类全然堕落及预定论,主张人类并非生来就败坏,婴儿无罪。洗礼并非洗掉原罪,而是许可升天的标记。伯拉纠主义最终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中被定为异端。

20、聂斯脱利派:安提阿教会中著名的布道家聂斯脱利(Nestorius约380—451),是叙利亚的牧师和修道士。428年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时他曾反对阿里乌派,接受安提阿派的神学。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被判为异端。聂断脱利退入安提阿修道院,直至435年被皇帝下令放逐。

基督教初期在东叙利亚、米所波大米、波斯等国的信徒所用的文字不是希腊文。他们认为聂氏的说法不错,就追随聂氏另组教会,所以称他们为聂斯脱利派(Nestorian)。聂斯脱利派后来在上埃及一带继续发展,在波斯建立教会。聂斯脱利派不承认教皇的权柄,赞成牧师可以娶妻。这派传到了亚洲中部和中国北部,福音最早传入我国是在635年(唐贞观九年),当时来到的景教教士正是聂斯脱利派。帕特里克

389-461爱尔兰人心中伟大的布道家432年被按立为爱尔兰的传教主教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坚守苦修和修道主义“爱尔兰人的使徒”。

奥古斯丁(被教宗派往英格兰):坎特伯雷的圣奥思定(英语:St.Augustine of Canterbury,?-604年5月26日)是本笃会会长和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古斯丁等人奉教宗大额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兰传扬福音。后来罗马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间座堂,设神学院。伦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区。奥古斯丁还帮助肯特君王订立法律,兴办学校,出版书籍。奥思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 提奥多若(被派至英格兰的修士)

东方修士,派往英格兰的传教士。曾接续主教奥古斯丁,担任了坎特伯雷第二任主教。

22、阿尔琴:阿尔琴,西欧中世纪英格兰神学家、教育家。生于英格兰的约克郡。曾就读于英格兰学者和教士阿尔伯特主持的约克主教学校。766 年,继阿尔伯特任约克主教学校校长。782 年,应法兰克查理曼大帝之邀,率 3 名助手前往主持宫廷学校,并亲自讲授修辞学、辩证法、神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查理曼也亲聆其教。还担任查理曼的教育顾问,协助进行教育改革达14年。796年,被任命为法兰克帝国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院长。任职期间组织教士抄写书籍,使该修道院成为帝国最重要的抄写场所;创办一所学校,教导青年研读《圣经》,学习七艺。著述颇丰,除文牍、诗歌、祷告书外,还有不少关于七艺的论述,其中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天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成为修道院学校重要教材。有关音乐、算术、几何学的论述已佚。

21、沙漠之父安东尼:基督教隐修主义的创始人,出生在埃及中部的科马(koma)。他为基督对一青年财主说的话深有所感(太十九21),于是抛弃了财产,约278年,在他生长的村庄开始禁欲生活。约15年后退居荒野,成了隐士。据说他在这里隐居直到356年,他用禁食、克制肉欲的方法作为亲近神的手段,不断以祈祷,克制情欲,以此接近上帝。

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安东尼,有完全独自也有团体隐修,其中最大的是在尼特里亚和塞蒂斯沙漠中。他们的理想是做一个为基督舍弃一切的英雄。

22、帕克米乌:早期基督教集体隐修制度创始人。320年,他在埃及的南部一个村庄创建第一所基督教隐修院,招募修士集体隐修生活。后又建成10座隐修院,修士总数达9000人。也曾协助其妹建立一座女隐修院。用埃及文著《隐修规则》,哲罗姆译成拉丁文。(这个修院里,每人一个房间,既然是群居式修道就需要有一个彼此的服事,就按照个人的特长分成组,进行相互服事。修院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灵修,例如:聚会、掰饼、禁食等等。)

23、屈梭多模:于主后350年生在安提阿,他由二十岁时就寡居的虔诚的母亲安修莎抚养成人。他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曾在安提阿城最伟大的异教学者利巴纽门下受业,很可能是自使徒时代之后初期教会最伟大的传道者,享有“金口”之誉。

24、亚他那修:(295-373)尼西亚信仰的最大捍卫者,他在反亚流斗争中阐述三位一体的教义不遗余力。他约于295年生于亚历山大。在亚流论争早期,他还是个执事,并任亚历山大主教的私人秘书。并以此身份陪同主教去尼西亚赴会。在328年他被选为亚历山大大主教。他始终担任此职,尽管他屡遭攻击,并五次被放逐。《道成肉身》详细说明了亚他那修的基本神学观点:基督“成为人,为叫我们得成圣”。他的《安多纽传》,对沙漠苦行僧称誉有加,有助提倡修道主义。他的《复活节书39》是新约27卷正典最早的见证。

25、巴西流:(330-379)在演说、教会行政和神学洞见上,显露了他的无比才华,他在关心社会和修道生活上卓尔不群。巴西流、他的弟弟尼撒的贵格利和朋友拿先斯的贵格利三人被称为“加帕多加三杰”。

於364年按立为长老,370年春季继尤西比乌之后出任该撒利亚主教。他关于苦修生活的写作对东方基督教影响极大。由于他讨论三位一体时,给所使用的名词下了精确的定义,他替381年康斯坦丁堡会议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他首先给三位一体安排了那个可以接受的形式:一个本体和三个位格。

26、女撒的格列高利:是巴西流之弟,因为其後出任尼撒的主教,所以被称为“女撒的格列高利。

他说∶“家世财富荣耀,让与世俗为友的人去追求;基督徒的谱系在於与神亲近,基督徒的家乡在於真实善良,基督徒的自由,在於身为神的儿女”。

曾退隐至本都,潜心修道。其一生忠心持守传讲尼西亚信仰。

27、拿先斯的格列高利:于公元330年生於拿先斯地区,故称为拿先斯的格列高利。曾出任撒希玛(Sasima)的主教。在“加帕多家三杰”中,就教会领袖能力来说,他不如巴西流;就神学思想深度来说,他不如女撒的格列高利;但是就讲道口才而言,他比这两人更胜一筹。他将尼西亚信仰与希腊神学用词结合,清楚论证,是维护尼西亚信仰的健将。

28、帕特里克(Patrick,389-461):爱尔兰的使徒,生于基督教世家,在法国南部的修道院居住多年。417年,被按立为执事后,被派往爱尔兰协助帕拉狄。432年,被按立为爱尔兰的传教主教。此后,一直在爱尔兰建立教会。在萨巴巴特依建立教会后,前往拉哈亚王宫中,希望政府能容忍基督教存在,又使数名皇室成员皈依基督教。建立亚尔马革大教堂,它日后成为爱尔兰教会的教育和行政中心。

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与爱尔兰传统的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坚守苦修和修道主义,又保持传福音的热诚。鼓励人民学习拉丁文,尝试将学术水平提高。帕特里克是以爱去献身给社会的属灵修道主义者的典范。

29、克伦巴(Columba,521-597):将苏格兰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基督教化,因此享有盛名。来自爱尔兰的贵族家庭,在爱尔兰修道院受训,在自己的国家建立数间教堂和修道院。

563年,与十二位同伴往苏格兰的伊奥拉岛建立修道院,作为向苏格兰人和皮特人传教的基地。最终通过皮特国王的皈信而使苏格兰成为基督教文化圈的一部分。

他是一个有属灵异象的人,运用个人强大的影响力去影响国王和领袖的事务,而且深切关注基督教学术。30、艾欧纳隐修院:563年科伦巴到苏格兰开始工作和传道,他和同伴十二人住在艾欧纳岛上,并于567年建立隐修院,以岛名为隐修院名。

31、温弗里德(卜尼法斯):他出生于德文郡,是安格鲁斯—撒克逊人,后来在温彻斯特附近的纳特塞尔当隐修士。他是日耳曼人的传教士。732年做大主教,746-748年在美因茨做大主教,一生奔波于传教事业和建立隐修院。

32、大格列高利:约公元540年出生在罗马一个基督徒参议员家庭;579年,教皇贝拉纠二世(Pelagius II)任命他为教皇使节,派驻君士坦丁宫廷。586年,回到罗马,担任圣安得烈隐修院院长。590年,被推选为教皇,成为获得该职位的第一位隐修士。604年去世。

在他任职期间面对伦巴德人的入侵,成功领导罗马免遭沦陷;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提出的“普世主教”,他自称为神的“众仆之仆”;从596年开始,他发起来一场使英格兰皈依基督教的影响深远的传教运动;积极推行修道制度,并以身作则;神学思想属于奥古斯丁系统;创“格列高利诵调”。

贵格利成为第一个由修士出身的教宗,历史学家也常把他当作最后一位教父和中世纪第一位教宗的神学家。

33、马吉安主义:产生于公元二世纪的异端,因创始人马吉安命名。

受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和“幻影论”,否认基督的道成肉身、死和复活。认为旧约神是一位恶神,否认旧约神是耶稣基督所启示的那一位。

首次编修《圣经》——“马吉安书目”,摒弃旧约,新约只包括被修订的路加福音和保罗十封书信(三卷教牧书信被删)。

34、孟他努主义:因皈依基督教的原异教祭司孟他努而得名,他在156年自称已成为圣灵的驯服工具,圣灵籍着他的口说话,不久后又两位女祭司加入其行列。他们以圣灵代言人自居,尤其重视说预言,认为世界末日将至,主快要来,因此实行狂热的厌世主义及教会惩戒,以预备主的降临。同时实行苦修主义,摒弃性事,加强禁食,过圣洁生活,孟他努在160年被教会开除。

35、诺斯替主义:“诺斯”原意是“真知识”,该主义也称“灵智派”,是采纳了希腊思想、东方神秘宗教、罗马秘传宗教的产物。持二元论思想,相信有一位超越、纯灵的善神,这个物质世界非他创造,而是由一个次等神所造。物质为恶,人肉体囚禁了灵魂,人得救就要脱离这个有形世界的束缚。通过一系列的流溢说来解释创造。基督教产生后,形成“基督教诺斯替主义”,又称“幻影论派”。

2、3世纪盛极一时。认为耶稣只是幻影,否认道成肉身,后被基督教正统派视为异端。

36、神格唯一论:早期基督教在神性问题上的一种学说,为维护一神论,强调上帝的独一性而否认圣子具有独立的位格,后被定为异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为罗马的撒伯流,他从215年开始传讲父、子、圣灵的关系,其观点是父、子以及圣灵三个名称,只不过是指唯一的神显示自己的独一本质的三个阶段而已。261年撒伯流被判为异端。神格唯一论总共以两个偏差形式出现∶神力的神格唯一论(Dynamistic Monarchianism)及形相的神格唯一论(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37、阿里乌与其阿里乌派: 阿里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阿里乌派的创始者。公元381年在亚历山大任教职,其神学言论引发教义之争,次年被革除教籍。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被定为异端并遭到流放,327年获赦。

阿里乌派:公元4世纪出现的基督教异端,其思想根源于诺斯替主义,其目的在于根据自然原理定义基督与上帝的关系。该派反对三位一体教义,尤其反对基督的神性,主张圣子是被造的,从属于圣父,而圣灵更比圣子低一级。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被定为异端,直到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被彻底否定。

38、亚历山大教理学校: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学校,是2世纪后期由皈依基督教的潘太努斯建立的(潘太努斯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是斯多亚派的哲学家,作为一名学者他担任起了教导亚历山大人信仰的责任,他用希腊哲学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并且借鉴古老的问答模式来解释圣经,使更多的信徒接受耶稣基督)他也成为该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开办这一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准备受洗的异教徒和犹太人进行教育。

39、都尔(图尔)之役:公元8世纪,教会及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处于极其危急的情况:回教即将吞噬基督教。法兰克王查理呼吁境内所有百姓投入战争。公元732年,在查理的指挥下,这支基督徒军队与回教大军相通在都尔(图尔)平原。两军对峙了7天之后,终于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摆开阵势。法兰克军队严正以待并抵挡了凶悍精锐的阿拉伯骑兵军队一天数次的进攻。最后法兰克军队胜利,阿拉伯军队撤退到比利牛斯山。

40、丕平赠土(教皇领土):公元751年丕平逼迫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退位,自己当上国王,创建加洛林王朝。教宗扎迦利派遣大主教为他行加冕礼。754-756年,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迫使最后一位伦巴德国王投降。756年法兰西国王矮子丕平为答谢教宗支持他夺得王位,而将意大利半岛拉文纳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予教宗。

41、授衣礼:非圣品人员(如奥图一世),以平信徒身份将戒指及权杖这些象征授与当选的主教,所以称为平信徒授衣礼。1059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了它。1075年,贵勾利七世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

42、平信徒授衣礼:非圣职人员(如奥图一世)以平信徒的身份授予当选主教戒指即权杖。1059罗马召开的会议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1075年贵格利七世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

43、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这份文件约出现于査理曼时代。内容主要为,君士坦丁堡大帝因教皇西维斯特的祷告病得医治,在感激之余他迁都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目的是不让属世政府妨碍属灵政体。君士坦丁在离开罗马时要求所有教会圣职人员都要臣服于教皇西维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继承人,此外,他还将罗马城所有省份地区都转移给教皇,即将帝国西方的整个主权都给了教皇。1440年瓦喇证明这是伪造文件。

44、伊西多尔教令集:是为把权利赋予教宗,用教宗的权利抑制地方权力,使教会统一、稳定。地点很可能在兰斯教区发现。在847-852年,声称由塞维尔的伊西多尔·麦卡托尔编辑。内容包括第一世纪罗马革利免到第八世纪贵革利二世期间,所有例任助教的教令及会议所作的决定。最为出名的是“君士坦丁赐教产论”是伪造的。到十七世纪,改教的神学家布伦得尔证明它们是假的。(参《教会历史》203-204,《历史的轨迹》79-71)

45、西摩尼:在教会建立初期,在撒玛利亚行邪术的西门,将宗教当做职业,想以金钱贿买属灵恩赐,这种行为在后世便称为“西摩尼”(Simony),即以金钱买卖圣职,或出于其他卑鄙动机授予或接受圣职。这种现象在中世纪教会中很猖狂。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德败坏的教皇本尼狄克九世于1045年将教皇职位出售给颇有声望的副主教约翰·格雷西恩,后称为格列高利六世。而中世纪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反对神职买卖。

46.尼古拉主义:指神职人员结婚或纳妾破坏神职人员独身制,这容易使教会受地方贵族摆布,因此为克吕尼运动和教宗革命极力反对。

47.大格列高利:是第一位修道士成为教皇的人,亦是第一个取得政治大权的教皇,于公元590-604年在位,自称是“神的众仆之仆”。

贡献:①极力支持罗马主教权位超过其他主教的说法,认为他是使徒彼得的继承人。②在海外宣教方面,派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北非等地,广建修道院,推进教会发展。③在圣乐方面,创始了格列高利圣咏。④在神学上,主张:圣餐是将基督再度献上为祭;已故圣徒可帮助我们;炼狱的存在。

48、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毁灭了伦巴第和阿瓦尔两个国家,征服了萨克森,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传播了基督教,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国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贵族都有许多庄园分布全国各地。查理曼成功地完成了西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查理死后还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国就崩溃了,而且随后从未得到恢复。

48、圣殿武士团

建立:1099年,十字军攻占圣地耶路撒冷,众多基督徒遂长途跋涉前来朝圣,但朝圣的路途却充满凶险,他们经常被屠杀。约 1119 年,两位当年参战的法国贵族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圣欧莫,提议成立一个修士会,以保卫朝圣者的安全,并攻击异教徒。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同意,并允许他们以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作为根据地。传说该寺建于昔日所罗门圣殿的废墟之上,修士会因此得名“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Poor Knights of Christ and the Temple of Solomon)”。他们最初只有9名成员,依靠捐助维持。其徽章的双人骑单马图像,象征着他们的贫困(同时有人理解为圣殿骑士兄弟之间在战场上互相帮助的情谊,一个圣殿骑士救下另一个失去战马落单的圣殿骑士)。历史上共有3个圣殿骑士团,分别为圣约翰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圣玛利亚医院骑士团。组成:圣殿骑士团在全盛时据说有2万多名成员,主要分为四部分:骑士(Knights)、士官(Sergeants)、农人(Farmers)和牧师(Chaplains)。

50、教皇尼古拉一世(81,祁伯尔):858 至 867 年在位,他为教皇地位及权势立下坚固的基础。定意用自己一生的 年日,把《上帝之城》书中的理想实行出来。他深信:「所有主教都是教皇的代理人,教皇是全 教会的统治者,教会超越所有属世权势。」没有一个教皇比尼古拉一世对教皇权势作更大的宣告。

51、奥图一世:10 世纪时期的德国国王,是个强人,他藉着拥有广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 院长之助,兼并了许多公侯贵族,因为任何贵族的力量都抵不过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势力。奥图一 世的大权在于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在当时,这种大权叫做「授衣礼」。奥图一世在援救 了教皇约翰十二世之后。为表示感激,教皇于公元 962 年二月二日为奥图加冕为帝,使这个在查 理曼懦弱的继承者手中分崩离析的神圣罗马帝国,再度恢复起来。

52、异端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又译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异端裁判所、宗教法庭。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于是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僧侣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派修士担任,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

僧侣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派修士担任,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设裁判所。裁判官掌握对本地区异端的搜查、审讯和判决大权。主教和世俗政权有协作、支持的责任,但无制约、干预的权力。异端包括不同于罗马正统教派的言行和思想。巫士亦被视为异端。不少反封建斗士、进步思想家、科学家、民间魔术师、术士皆为裁判所打击迫害的对象。异端罪的侦审秘密进行。控告人与见证人姓名保密。罪犯、恶棍乃至儿童,皆可作见证人。一经被控,绝难幸免。为被告作证、辩护,有被指控为异端的可能,因此无人敢为。被告如认罪并检举同伙,处理从宽。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受鞭打、胸前或身后缝缀黄色十字架受群众凌辱等,皆属轻罚。对不认罪、不悔过者,刑讯逼供,从严定罪,处以徒刑或死刑。死刑多为火刑,交由世俗当局执行。对被判死刑、徒刑者,财产没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分享或由政府全部占有。没收异端财产而获得利益,是世俗政权积极支持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从而造成滥肆搜捕、定罪,株连扩大的恶果。

52、贵格利七世:其名为希尔德布兰,约于公元1020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贫苦的家庭,受教于罗马的圣玛丽修道院,先后担任过六位教皇的参谋,1073年成为教皇,一生过着简朴、禁欲,刻苦的生活,曾为“平信徒授衣礼”奋斗与德皇争执多年。

53、利奥九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的表兄弟,原为图尔主教,于公元1049——1054年在位,是克吕尼运动的强力支持者。他改组了红衣主教会议,不遗余力推动革新,走遍法国德国,在各地召开宗教会议,也在各地加强教皇的权势。他强调,神甫绝对禁止结婚,不得实行圣职买卖,非经圣职人员及会众选举,没有人可担任教会职务。

54、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1294~1303:性格:博学、自大 时代:教皇权势快速衰微,贵族失去权势,全民民族意识强烈。

名言:“一圣教谕”:教会有两支宝剑:属世(王权)、属灵(教权)。属世的宝剑必须顺服与属灵宝剑。标志性事件:1.上任时,左右各有一位国王为他扶马镫。2.为了圣职人员缴税的事与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发生冲突。波八发布教谕,革除法王教籍。然而没有效果,因为时代不同了,法王更受到拥护。1303年,在意大利的阿南宜,法王派遣军队捉拿波八,拳脚伺候,最后波八在返回罗马几天后,被带走了。福丢斯

他是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区利罗的朋友,曾担任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他是平信徒选为主教,他的著作是《安菲洛基亚》

55、克吕尼运动:10~12世纪(910年)(括号内的看一下即可)是克吕尼修道院发起和领导的西欧天主教改革运动。

背景:教会腐化(1.10~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式微,世俗统治者控制各级教会和修道院,任命神职人员以至买卖神职;2.教会和修道院的产业被侵占;3.教士生活堕落,姘居生育;4.修道院院规废弛,纪律松懈,教会举荐世俗化)。尤其是三位教皇同时在位时(本尼迪克九世、西尔维斯特三世、格列高利六世),局面混乱。主要人物:亚奎丹/亚吉田(Aguiyaine)的公爵,敬虔者威廉(William the Pious),他在法国的克吕尼建立了一所修道院。格列高利七世也是克吕尼派的修士;卡里克斯图斯二世(1119~1124)教皇。目的:改善修道主义(反世俗化);改良圣职界生活(革新圣职人员、修道士及教皇制)。

提倡:禁欲生活,反对世俗势力(第一任院长伯而诺Berno910~927、第二任院长俄多提出:1.僧侣必须遵守西欧修道院原有的本笃法规,强调守贫、守贞、服从;2.主张严格隐修生活,整肃宗教礼仪;3.反对世俗势力控制修道院及侵蚀地产。11世纪以后,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改革派主张:1.神职人员严守独身,不得婚配;2.各地主教由教皇任命,不得由君主任命;3.禁止买卖神职;4.宣称教皇权力至上,可废黜君主。)

范围:到第二任院长 俄多(odo 927~942)逝世时,已遍及法兰西与意大利全境。到12世纪中叶,克吕尼修院分布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波兰,总数达314个。

果效:1.旧的修道院陆续按照克吕尼模式进行改造,新的克吕尼修院不断兴建,形成克吕尼派。2.修院不守任何主教和世俗诸侯控制;3.竭力推进“上帝的休战”。

衰落:12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克吕尼派权势显赫,财富激增,修道院世俗化,因此克吕尼运动逐渐衰落。

56、西多会(西笃会):①1098年,一位本都会修士对当时纪律松弛的修远生活感到不满,到旷野隐修,创建一所纪律严格的修院,采用本笃会规。②该会不重视文化教育,修士被称为“白衣隐修院修士”。

③1115年,在第二创始人伯尔纳推动下发展迅速,影响很大。④管理上采用“地方分治”的方式,各分院院长有独立主权。⑤12、13世纪时逐渐衰落。

57、方济会(弗朗西斯会):①12—13世纪,由意大利亚亚细的圣者弗朗西斯创办的修会。②强调舍去所有的,脱离世俗的诱惑,提倡贫穷,又被称作“乞食修道会”。

③后分裂成两派:一派强调贫困简朴,又称作“严格派;”另一派强调扩大权势和影响,又称作“放任派”。④方济会在传道方面很热心,13世纪中国元朝时,方济会修士将福音传入中国。

58、道明会(多明我会):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 创立于法国卢兹。注重布道活动,故名“布道兄弟会”或“道明会”。1216年12月22日教宗洪若留三世批准该会成立。提倡学术研究,传播经院哲学,欧洲许多大学都有该会会士任教。该会成立后不久受教宗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参与镇压阿尔比派。

59、明谷的伯尔纳:(1090-1153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生于法国侯爵家庭。1112年入西多会隐修院。111年创立明谷修道院,任院长,并使之成为西多会的中心。1128年起帮助教会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1146年奉教宗尤金三世的派遣,至西欧各国煽动农民和骑士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并组成圣殿骑士团,亲自制定章程,号召骑士屠杀穆斯林。1149年失败而归。

60、卡诺撒事件:1076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废黜亨利四世,革除教籍。若要挪去“革除教籍”的宣判,必须向教皇忏悔,得到其赦免。亨利四世面临诸侯叛乱的危险,只得于1077年赶去卡诺撒城堡,光脚站立在城堡门外的雪地里三天,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王位。61、1059年罗马宗教会议:公元1059年在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平信徒授衣礼”,宣布了选举教皇的新方法,在教皇的选举上同其它主教选举一样,应由他所在教区城市的神职人员和人民选举产生。目的是将选举教皇的大权从意大利贵族及皇帝手中释放出来。

62、十字军东征:在12-13世纪教宗成为欧洲最高权威、基督徒深信朝圣可以使灵魂受益而基督教朝圣者受到回教徒迫害的大背景下,教皇组织发动恢复朝圣路线、夺取圣地为宗教理念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是西欧基督徒未将圣地从回教徒手中夺回的远征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由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发动,允诺的属灵赏赐包括完全饶恕十字军战士过去的罪,结果十字军夺回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封建制王国。但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为援助摇摇欲坠的耶路撒冷王国,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动。1187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赢得基督徒朝拜圣墓的权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自11世纪末期至13世纪末期,十字军东征共有八次,其中有一次儿童十字军,前后共持续二百年。没有一次东征达到目的,到公元1200年代中期,它默默从历史上消失。对教皇和百姓而言,十字军表达他们对宗教的热诚,但这个行动也代表一种错误的宗教信仰,就是中世纪信徒把圣地、圣徒和圣徒遗物当做崇拜的对象。我们佩服十字军的热诚,但不能接受他们对宗教上的看法。我们对宗教,不但需要“热诚”,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63、条顿武士团: 1190年日耳曼人为保护朝圣者、持久反抗穆斯林,将隐修制和军人精神结合起来,在圣地创建的半修道院性质的军事修会。它和圣殿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一起成为当时耶路撒冷王国最重要的支柱。1291年前它以亚克为总部,但1226年后主要在今天的东普鲁士进行工作,曾与斯拉夫人和鞑靼人交战,并在波罗的海区域传扬福音,是这一地区文明和基督教化的先锋。改教时期,他们的领袖成为复原教信徒而解散了条顿武士团。64.沃尔木斯协约: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之间的权利之争在经过长期疲惫的争斗之后,终于在 1122 年订下了双方同意的沃木斯协约。根据协约,由教皇在叙任主教的「授衣礼」中颁赐属灵职位的象征(戒指与杖),而皇帝则以「权杖之触」颁赐封地。

65.拉特兰会议:1215 年,英诺森三世在罗马拉特兰教堂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四百多位主教、八百多位修道院院长及副院长,以及许多圣品人员和平信徒参加。这次会议决定再组一次十字军,由教皇亲领出征;会中也指斥瓦勒度派及亚尔比根派为异端;会中规定了对不肯悔改、传布异端者的刑罚;同时宣告限制赎罪券的颁发;并规定主教们应当选能干的人讲道;并为学识较差者免费提供神学及文法教育;也命令犹太人及回教徒穿着特别服装;犹太人不可担任有权管辖基督徒的公职。这次拉特兰会议成为教皇依诺森三世超越其他诸教皇、拥有最高权势的标记。66、教皇的“巴比伦被掳”:(公元1309-1376)公元1309年,教皇宝座从罗马被迁到靠近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教廷留在该地,直到1376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教皇巴比伦被掳时期”。“被掳”是因为这时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伦”是因为前后持续约七十年之久,正如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一样;这时期所有的教皇都是法国人,并都完全听命于法国国王,教皇特权进一步消减。

67、“大分裂时期”:(公元1378-1417)意大利人对教廷迁往亚威农之事,非常不悦,他们欲使罗马再度变成为教皇宝座所在地。公元1378年,意大利与法国公开断绝关系,双方各选出一位教皇,两位教皇彼此咒诅,彼此开除教籍;教皇制的尊严受到重大打击,从此再无法完全恢复,这段时期被称为“大分裂”时期。68、亚尔比派(迦特里派):

1).名字来源:十二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异端派别之一就是阿尔比派(迦特里派),迦特里派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纯洁,因为这一派信徒谴责世俗,自称是纯洁的,也要求他的领导人必须是纯洁无暇的,所以就称为迦特里派,或纯洁派。因为他们在意大利北部,西班牙西部和法国南部一带活动,特别是在法国南部的亚尔比城活动最为活跃,也被称为亚尔比派。

2).思想的来源和内容: 保罗派和鲍格米勒派遭到东罗马帝国的迫害,被赶出保加利亚,流落到西方,他们虽然不是相信摩尼教的教义,不过他们也相信二元论的教义。他们有一大部分来到法国的南部,就是亚尔比,影响当地的思想。所以亚尔比派的主要思想也受到二元论的影响。69、韦尔多派(瓦勒度派):

1).韦尔多和韦尔多派:他出现在法国的南部里昂。1170年里昂富商彼得。韦尔多为追求“通往上帝之处的最佳之路”,变卖家产,周济穷人,模仿基督国清贫生活。不久他赢得了一批追随者,就形成韦尔多派。他们主张赤贫,反对贪恋世俗,也被称为里昂穷人派。2).韦尔多派的思想: 韦尔多派以《新约》为信仰和生活的惟一准则,严格按照《圣经》中的话去做。他们两个人为一组,身穿粗羊毛长袍,赤足或穿便鞋,不带钱财和行李,到各处布道。70、比萨会议(1409):

时间:1409年地点:比萨参与者:枢机主教、主教、各修道会会长、大修院院长,著名神学家、教会法学家、各国王代表。大会罢黜了本尼狄克十三世和贵格利十二世,另立一位成为教宗亚历山大五世。但另两位教宗拒不承认此大会的决定,结果:比萨会议不但没有解决两个教宗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三个教宗。亚历山大五世死于1410年,由约翰二十三世继任。71、君士坦斯会议: 时间:1414--1418 由皇帝西吉斯门及约翰二十三世所召开。有350为高阶神职者出席。大会以国为单位投票。所有决议须有五国一致赞成才成立,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枢机主教团。这次大会中贵格利辞职,另两位也遭罢黜,选出马丁五世成为新教宗。会议也致力于对付所谓的异端,将威克里夫的理念定罪,大会又定规以后召开会议的时间,以便维系罗马教会的秩序,第一次为五年后,再来为七年后,以后每十年召开一次大会以处理分裂、异端及改革问题。意义:将教宗的独裁专制改为教会会议的立宪制。可惜此立宪制并不能持久,至十五世纪中告完全失败。72、巴塞尔会议:1431年七月在瑞土的巴塞尔举行,由马丁五世召集。但会议开始他即去世。由新毅尤金四世主持。次年,尤金四世在意大利斐拉拉另行召集会议。一年以后又移到佛罗伦萨,与原来的会议形成对抗。巴塞尔公会议另选出新教皇菲力克斯五世。最后迫于各国教会的压力,菲力克斯退位。巴塞尔会议也解散。教皇势力在教会内重新得势。

73、威克里夫:(1330-----1384)阿维尼翁教皇时期和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完全支持英国立场,反对罗马教廷,主张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英格兰教会。1369年担任英王侍神甫,1374年他受英王委派与教皇谈判英国教会圣职任免权问题,未达成协议,从此更进一步抨击教皇,揭露教会与修道院制度的弊端。当教廷分裂时,他又宣传没有教皇最好。他提出教会要改革: l、各国教会应隶属各国国王所辖。

2、不向教廷纳贡。

3、神职人员不应拥有产业。

4、崇拜时应用英文代替拉丁文崇拜,简化崇拜仪式。

5、摆脱教廷的控制,建立自主的教会。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完成重要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主张圣经权威高于教会,信徒应听从基督面不应听从教皇。1414年被康士坦茨判为异端,将其尸体挖掘出来焚烧成灰,撤在西恩河上。然而他的改革思想无法被冲走。74、约翰·胡司(John Hus,1371-1415)

*胡司1371年生于波西米亚的胡西内茨(Husinecz),胡司与1401年授圣职为司铎。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教书和大学附近的伯利恒教堂讲道。因对抗他所不满的罗马教廷,约公元1410年被教皇革除教籍,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以火刑。

*主要作品有《教会论》、《圣职买卖》。

*胡司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大胆指责教廷及圣职人员的腐败。高举基督和《圣经》,反对教权,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民族教会组织。胡司以献身改革教会和捷克民族主义的大义而殉道驰名于世。75、萨沃那柔拉(1452-1498)

*萨沃那柔拉1452年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约1474年成为道明会修道士,1491年出任圣马可修道院副院长,为佛罗伦斯备受欢迎的传道者。他在讲道中大胆指责当时的败坏,也抨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和他腐败的教廷,因此引起的争论,被革除教籍。1498年被处以绞刑,尸体被焚烧。

*萨沃那柔拉不是教会改革者,他强烈批判的不是教会制度,而是道德的沦丧。76、共同生活弟兄派:创立时间:DC1350年地点:荷兰和德国创立者:革若特(Gerhard Groote)性质:改教运动主张:强调基督徒宗教教育,希望藉教育之法,带出全教会的改革。成果:从他们的学校中,造就了许多推动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如:马丁路德、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伊拉斯姆(Erasmus),多马肯培(Thomas a Kempis)。

77、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14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及思想家,毕业于共同生活弟兄派所创立的学校。从公元1445到1456年,他执教于德国耳弗特(Erfurt)大学。名言:“一个人若以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得救。”“上帝要拯救的人,即或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会亲自赐他得救之恩。”立场:反对赎罪券,化质说,主张因信称义。评价:誉为“世界之光”

马丁路德说:“如果我曾读过韦索约翰的著作,则我的观点,看起来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逝世:他的主张被买音慈大主教定为异端,公元1489年10月,死于狱中 思考题:

圣像破坏运动的肇因与结果 原因:

圣像破坏运动的神学依据:

一、崇拜圣像是一种偶像崇拜,在《圣经》中明确禁止。

二、在逻辑上人们不可能描述上帝,因为他超越于万有之上。圣像不可能描绘基督的神性。而基督的真正圣像应该是“圣餐”,而不是那些以人形表现的形象。

三、按东部教会中流行的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理论,基督的人性只是神性逻各斯的被动工具,并最终消融于神性之中,而神性是不能用图像加以限制的,因此,耶稣基督的真正本体是不能用图像描绘的。

四、是在的世界是理性的、属天的、纯粹的精神世界,圣像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可见的物质世界,因此,圣像是人们通向是在世界的阻碍,而非阶梯。

支持圣像崇拜的神学依据:

一、在神学原理上,正如基督是上帝之道所成的肉身一样,人们通过基督而见上帝,同样,物质性的圣像可可以是人们接近基督和上帝的中介;

二、如《查尔西顿信经》所言,基督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福音书记载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圣像对作为人的基督以及他的活动的描述是真实有效的;

三、圣像是那些不能阅读《圣经》的未受教育之人,接近和崇拜上帝的最直接方式。

在阿拉伯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John Mansour(约翰•曼索,约730—760)陈述的意见,最后被用来为宗教上使用图像作辩解。他是八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东正教至今认为他是早期教会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教师,就是所谓的“教父”。

约翰认为图像永远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质,只是人物的仿制品。图像的重要只在于它是原人物的仿制品,看见它就能使我们记起原先的人物。破坏圣像者否认任何图像能代表基督,事实上是否认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虽然图像崇拜不对,基督图像确能教导和帮助信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们应该以尊敬圣经或十字架的态度尊重图像。以此类推,连马利亚、圣徒、圣者、甚至天使图像的使用都可以接受。但是图像本身只是提醒人注意,帮助信徒对图像所代表的原物付出应有的敬意和尊崇。

在神学论据背后,更直接而有力的原因可能是世俗的。

查士丁的继承者是查士丁尼(527—565在位),他在控制教会上取得的成功远胜过其他罗马皇帝。教会在那时变成了帝国的一个部门。作为一名强有力的皇帝,Leo Ⅲ 想以查士丁尼的精神统治教会。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支持并强制推行这一运动。

首先,东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有众多的犹太教和穆斯林,对于来自这两大宗教传统的人们来说,圣像崇拜是宗教上的大罪—崇拜偶像,为争取他们加入东罗马军队,需要清除这一基本障碍。其次,支持《查尔西顿信经》的君士坦丁堡中央王权与支持一性论倾向的东部行省之间矛盾很深,毁坏圣像是转向一性论的一种姿态。有助于吸引东部行省帮助君士坦丁堡抵抗伊斯兰教的扩张。最后,就是对帝国境内修道院势力的打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按照圣像毁坏派的理论,教会只能关心抽象的、精神的事物,而帝国和皇帝才是基督和上帝在物质世界的代表。因此,圣像应该被废除,而以皇帝御帝国的一些象征物取而代之。总之,目的就是加强帝国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能力。历史背景

717—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形势万分紧急。利奥巧妙地利用“希腊火”粉碎了敌人对首都的围攻。利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征收租税和贡物。但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运动掀起

于是利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张和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主要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的民众。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在帝国范围内,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教俗旧贵族以海岛为依托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也进行干涉,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最高峰

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多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廷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地产多半采用奴隶和农奴耕种。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伊琳娜女皇在787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813年利奥五世(813—820)继位,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超过前一阶段。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圣像争论,表面看来,关于圣像崇拜的有效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神学问题,然而,它却是东罗马帝国的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紧张关系、罗马教会官僚体系中的以大多数长为领袖的教会势力与修道势力之间的相对、首都“新罗马”的中央权利与各行省之间的抗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希腊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总反应。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圣像崇拜之争也反映出东西方教会之间的裂痕,并且这一裂痕由于各自所处国际环境的改变而日益加深。

2、思考历史上信经或信仰告白产生的原因与必要性 在起初,宗徒时代的教会,就采用一些简短而标准的条文表达并传授自己的信仰。其后教会也很快地把自己信仰的主要内容,编成条目分明且有系统的纲要,特别给洗礼的候选者使用。

这些信仰的撮要称为「信仰的宣认」,因为它们总结了基督徒所宣认的信仰。它们也称为「我信」“Credo”,因为「我信」是这些撮要的第一个字。它们也称为「信经」“Symbolum fidei”。

信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天主圣父及其奇妙化工;第二部分论述耶稣基督及救赎奥迹;第三部分论述我们圣化的本原——圣神。这些就是我们(洗礼)印记的三章」。

在不同的世纪中,曾出现许多形式的信仰宣认或信经,以回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有宗徒时代和古老教会的信经、〈任何人〉信经也称圣亚大纳修信经、某些公会议(托利多,拉特朗,里昂,特伦多)或某些教宗的信仰宣认:〈达玛苏信经〉或保禄六世的〈天主子民信经〉(1968)。

3~4世纪逐渐成为有专一格式的信经。在各派间流行最广的有《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西信经》,三者称普世信经。此外,天主教、东正教和其他一些教派还另有本派的信经。

各派观点 天主教认为圣经、圣传和信经在信仰上具最高权威,三者皆被视为绝对的和无误的。天主教还认为历次公会议,特别是特兰托公会议和梵蒂冈公会议有关教义的决议和教皇的宣谕,都具有信经的性质和权威。东正教则承认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间(325~787)的前七次公会议的教义决议都绝对无误,具有信经性质。新教一些较大宗派除接受三个普世信经外,也各有较详细的权威性信仰纲领,称信纲或认信文。但新教一般认为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信经仅为信仰的纲领性表述。近代有人把信经视为一信仰纲要,他们强调credo是单数第一人称现在时态的动词,因而反对把信经作为强制性的信条(拉丁文 credendum)。还有些宗派不赞成有固定的信经。自君士坦丁至中世纪教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一)起步阶段

中世纪初期,教权和王权处于一种互助互惠的关系。二者都想依靠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时教会需要国家来保护自己,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另一方面,王权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祈祷,并从教皇那里获得自己合法存在的依据。这样,教会和君主各有其独立管辖的领域,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管理人间的事务。

(二)鼎盛阶段

随着教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地位的稳步提高,教会想要摆脱世俗统治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他们在暗中等待机会,终于他们等到了,随着法兰克帝国的解体,羽翼日渐丰满的基督教会趁机摆脱了皇帝的控制。

(三)衰亡阶段

英诺森三世去世后,教皇的权势开始衰落,对异端的血腥镇压,使得信徒们对基督教产生怀疑,这实际上正在形成一种对于罗马教皇信仰危机,而后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新兴市民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从而选择与国王结盟,得民心者得天下,教权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皇帝们抓住这个机会,纷纷摆脱教皇的挟制。腓力四世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腓力四世教皇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在反对它的过程中节节败退,1302年腓力四世在教皇来法国开会期间,还对他大打出手,腓力四世的这一行为受到了群众的拥护,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没听见市民的反对意见。十字军东征的期间以及的影响与后果

公元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宗教大会上号召,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8次。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儿童十字军(1212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十字军远征总体上说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协同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侵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回教徒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绵)、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十字军东征,间接的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原因

教权之争;B、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神学思想、崇拜礼仪的差异等。在教权上,君士坦丁堡牧首与罗马教宗权利之争

由语言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神学教义以及崇拜礼仪的差异,也使得东西方教会的分离加大,东方教会史希腊文化,西方则是拉丁文化。在圣礼方面,西方教会规定为七件,东方教会则认为,除这七件外,其他宗教行为都具有圣礼性质。希腊教会用有酵饼领主的身体,拉丁教会则用无酵饼。拉丁神父不可结婚,希腊神则可以;拉丁神父修面,希腊神父则蓄有大胡子;东方教会承袭希腊人的哲学,易兴起异端邪说,如诺斯底主义、伯拉纠主义、保罗派、聂斯托利派、亚流派等,西方教会则比较注重固守传统教会,注重律法,把基督的福音看做新律法,由此发展处“原罪”,“救赎”等教义神学,关心如何使人的本罪得赦免。

神学上,“神人二性”与“神人一性的争论”以及“和子”的争论。“和子”论是造成东西方教会最后互相将对方逐出教会的最大神学争议。

下载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广东卷)考试范围与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广东高考政治科考试大纲

    广东高考政治考纲 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

    关于“2012年生物考试大纲 (广东卷)”的学习心得

    关于“2012年生物考试大纲 (广东卷)”的学习心得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以下简称为 “新考试大纲”。新考试大纲是在原有考试......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共5篇)

    官网:www.xiexiebang.com 历 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能......

    2018年广东《数学》考试大纲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3+证书)《数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是以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

    名师解读:2014年四川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范文模版)

    名师解读:2014年四川高考历史考试大纲2014年四川高考说明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较去年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题型示例部分,综合2013年川卷命题特点可见,这些变化透露出来的主要信息有:在......

    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授课计划概述

    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授课计划概述 2014年高考历史试卷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概要,复习计划及授课方案。 一,试卷结构:总计100分。其中,选择题约12题,每题约4分,共计48分......

    高考声乐考试要求

    高考声乐考试要求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赵惠敏 赵惠敏: 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声乐教研室主任、兼任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书记。1941年出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