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
人教网2010>>心理研究>>心理书库>>普通高校教材>>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
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
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次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后,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此项运动。193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虽然心理健康在国外很受重视,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很严重。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世界上前十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它们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症。据统计,在全世界,有三亿四千万抑郁症患者、四千五百万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年还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人有自杀企图。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心理健康:新理解,新希望》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疾病要有新的理解,同时提供治疗的信心。报告提议要正确了解心理疾病是怎样由基因、生物、社会和环境因素一起导致的,理解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不能真正分开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被长久忽略的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整体良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和国家必须广泛重新认识这一点。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The World Health Report,2001, p.9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
1.政府重视,起步早 从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来看,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开始于1900年。最近几年,美国政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美国掀起了一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全国性讨论。美国国家卫生部于2001年正式出台《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这一议程认为,美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对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为了能够保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美国主要采用州立法的形式来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美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研究的经费投入也是十分惊人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用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经费达17亿美元之多。有心理学家说,在美国,资金最雄厚的就是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这个机构几乎成为心理学研究最大的资助机构,即使有些研究似乎与心理健康没有关系,也得到它的资助,而且资助的数额巨大,有些项目的资助金额达几百万美元,个别的连续资助项目甚至达到上千万美元。
日本最早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高岛平三郎、本孝次郎等人创刊的《儿童研究》问世。1949年日本政府专门设置“中央青少年问题协会”,协会的成立无疑推动了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二战后,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日本青少年心理产生了急剧变化,政府遂在学校中增强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00年开始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本大学没有开设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特别是大学的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及后来的俄联邦政府机构以教育战略的形式将教育心理学成果引入学校教育,俄罗斯各类学校开始积极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俄教育机构中,从事心理学服务的专家已达三万五千人左右。根据俄教育部的规定,幼儿园、中小学、少年宫、高等院校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自发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援助中心等。它们可与校方协商,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服务方案。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是,通过心理测试和谈话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用课堂教学、训练、游戏等方法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预防心理偏差,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和矫正,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为了帮助心理确有异常的青少年,俄联邦政府在1998年批准了一项决议,允许各级政府成立“心理、教育、医学、社会援助教学机构”,接收心理异常的年龄3~18岁的青少年。如学生能够康复,可以去普通学校继续上学,否则专家将在学生快成年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在毕业后就业。蔺平《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况》,《教育革新》2006年第1期,第71页
2.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心理健康研究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在拥有四十多个分支学科的美国心理学会中,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首屈一指的最大分支。临床心理学家不仅在精神病院工作,而且在各种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部门、心理卫生诊所,以及学校、儿童指导机构等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例如,每所学校都设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中。各社区都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并设有专门从事心理教育的心理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针对个别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后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Evans, S.W., Axelrod, J.L., Sapia, J. L. Effective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Advancing the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aradigm.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0, 70(5), pp.191-194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心理健康的科研机构──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范围很广泛,规模也很庞大。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目标,他们的研究计划包括十个方面:正常的脑活动过程;成长和成熟过程对脑、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心理疾病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以及疗效;基因在脑、行为以及对抗心理疾病中的作用;环境与脑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在心理与行为疾病中的作用;行为与生物、社会和发展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适应与适应不良能力的作用;在认知和情绪活动中脑和行为的活动过程;心理疾病与行为疾病、一般疾病以及其他心理障碍并发时的相互作用;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疾病造成的负担和后果;心理疾病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分布。对于了解、治疗与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将基础的生物学和临床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有用的临床方案;为不同人群(儿童、老人、少数民族)、不同环境(社区、病房、学校)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方法与环境、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研究设计、方法和评估进行革新;研究对心理疾病和心理残疾者进行干预的长期效果,包括急性的、周期性的和预防性的效果;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了预防疾病、改善治疗效果和预防心理残疾而习得的行为改变;研究服务的组织结构与财政状况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并研究如何更经济地服务,比如早期诊断与适当介入。罗跃嘉、买晓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介绍》,《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1期,第16~20页
3.手段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国外的心理健康研究重视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对于特殊个体和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他们往往会采用精密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设备,如脑电记录仪等。例如,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由于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他们最近在神经科学、分子遗传学、脑成像结合认知研究和信息技术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心理健康研究逐渐从重视对心理异常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转变到对全体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提高上来。美国的一些中学还设计并开展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活动,如学校适应、学习不良、情绪紊乱、自我困扰、人际关系失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通过这些活动把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以及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视情绪和健康人格的研究与实践。在美国,一般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新生入学时需要进行心理测量,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安排的心理辅导活动系统而全面,如各种心理讲座、系列心理测量、学习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心理咨询、性别心理咨询等。学习心理辅导的职能明确,主要包括鉴别评估、心理干预与治疗、心理教育规划、随访病例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目前,欧美一些国家的电脑技术应用很普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表现为:一是专家把许多不同的成功的矫正方案输入电脑中,建立起专家系统,辅导员或家长只要输入有关个案,电脑就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提供一份治疗方案,供辅导员及家长参考;二是利用电脑进行辅助治疗,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更新学习方法,或使某种行为得到矫正;三是利用电脑建立辅导档案,随时进行跟踪辅导,并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固定的信息交流。美国一些学校也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保持频繁的联系,效果令人满意。
美国的大学一般不开设固定的、针对一般学生的心理辅导课程,这类课程通常在美国的中学阶段开设。一些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中均包括两个小时的心理健康辅导,由临床心理学专业的教授主讲。内容是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情况,并讲授一些针对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美国许多大学开设多种心理学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的一部分。美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每个学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除了日常的针对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之外,这些机构在每个学期都会针对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开展小组式集体治疗或集体治疗工作。许多大学的咨询或治疗中心都在该大学的网址中开设了专门的网页,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咨询或治疗中心的服务内容、时间、人员组成、联系方法、收费情况和一些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等内容。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8期,第18~20页
4.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严格
在美国,要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要系统学过心理学课程。担任中学心理教育工作一般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小学心理工作者是大学毕业后再接受一年左右的专门训练。各个社区中的心理工作者也都受过专门训练。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与心理健康有关课程的教师一般为咨询心理学专业或临床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一方面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则同时在大学或其他场所(如医院临床心理科、私人心理诊所或其他企业等)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在美国和欧洲,从事大学咨询心理学专业或临床心理学专业教师职业的人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在美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通过所在州的资格考试。欧洲国家对这方面学生的培训也十分严格。在英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生必须在心理学或相关领域从事1~2年的工作才有资格申请参加临床心理学博士的毕业考试。笔试后,还要进行考察申请者人格特征的面试,以判断其是否适合做心理治疗工作。在德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爱尔兰、以色列等国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般要经过7~12年的培训,他们首先要获得教育学学位,再进入大学学习心理学的特定理论与技术,获得心理学文凭,然后才能从事实际服务工作。
总体上,由于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国家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研究在各国发展并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生活环境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我国公民疾病谱、死因的较大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殷大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1期,第4~5页因此,虽然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较短,但是随着人们心理问题的增多,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迅速发展,从我国目前行政部门的正式文件和政策到新闻媒体的热烈讨论,我国已经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近年来有关心理健康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在数量上有了迅猛增长。同时,很多医学类杂志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版,例如,《中国行为医学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多篇文章。其次,各级政府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2001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倡导下,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中小学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成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国对脑与心理健康研究已有一定的认识和行动,“十五”期间,仅“973”计划就设立了两项有关脑功能及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课题。最后,在大众媒体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报道增多。例如,中央电视台十二套的“心理访谈”栏目就是近年来推出的专门的心理健康类的节目之一。总体上,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人,我国对心理健康及其研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二)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
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研究情绪机制对儿童的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建立心理障碍和异常心理与行为的评价、诊断和干预平台,确定情绪调节的若干条神经回路,阐明成瘾行为的调控机制,建立心理适应的评价系统与训练方法,提出认知老化的神经心理机制和干预措施等。目前该实验室正拟逐步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心理健康研究平台。此外,国内其他心理学研究机构也开展了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总体上,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五种取向。第一种取向是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包括对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军人、医护人员、教师、老年人等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第二种取向是各种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引进。除了目前常用的SCL—90量表以外,很多学者基于研究和实际的需要编制了适用于我国的心理健康量表,如心理健康测查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等,我国也引进了一些国外较好的心理健康量表,如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等。第三种研究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这是普及心理健康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幼儿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第四种研究取向是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研究。这种研究取向是近年来兴起的,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采用核磁共振、脑电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了解人类心理问题的脑机制,以及在遗传和基因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五种研究取向是心理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这种研究取向重点在于了解心理对生理有哪些影响,心理、生理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通过改变一定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对心身疾病进行预防和及时的诊疗。
(三)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在师资培训方面,许多省、市或地区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专职教师的认证工作。如北京市2000年确立了14个区县的294所中小学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单位;天津市对89%的市区学校、56%的郊区学校、18%的县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短期培训,培训教师超过了4 000人次,截至2003年年底,每所学校都有1~3名教师拿到了市教委颁发的上岗合格证。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7日,第5版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有关专家制定和出台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培训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一项新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设为三个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即技师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心理咨询师(即高级技师级)。目前我国尚未有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已经开始开展,填补了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不足。
三、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一)需进一步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国13亿人口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这些未成年人多为在校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振兴、要发展,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第70~73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上,幼儿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教育部和国务院都曾经颁布过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但是,各级地方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幼儿园,他们的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重点仍在幼儿的身体方面。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和途径,使各级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随着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以及对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提高,很多研究生面临着毕业难、找工作难等问题,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是,我国目前还缺少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并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区域上,贵州、新疆、西藏、海南和青海等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亟待加强。
(二)深化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
虽然,我国对心理健康研究日益重视,但是,还有很多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未被人们认识到。
从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上看,许多研究还处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面,深入揭示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脑机制研究、基因研究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还相当缺乏。近30年来,发达国家的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各种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这使我们有可能把心理健康研究和大脑潜能开发建立在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说,这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与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目标相比较,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手段、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特别应该加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脑机制研究、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等。分子水平及心理疾病的基因方面的研究也应该受到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与探讨。另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评估、干预、咨询、研究等多个层面为学生的学习与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三)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的网络
国外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经验已经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School Mental Health Project)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4~70页另外,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心理健康工作的网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一步的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美国密歇根州综合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很有益的探索。该模式首先由州创设,继而得到州教育部门、社区健康中心、警察部门、家庭组织,以及二百多个专业机构和志愿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密歇根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知识和基于知识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应对技能。这个模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该项目的孩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问题行为减少。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还属于分而治之的局面,各个地区和教育、研究机构掌握的资料都是零碎的,各个学校以及学校、社区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我国也非常需要开发出更多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向更广大的区域推广。
(四)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第一,要增加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 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中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美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有3 000多所,而中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只有60所左右。而且,学历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专业极为稀少,极少数培训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二,要重视从业人员培训的严格性。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审查、考试都不够严格,通过率偏高,因此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第三,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更需要他们解决一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因此,除了培训他们的心理咨询能力之外,还需要通过培训使这些教师尤其是兼职心理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第四,要重视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督导,当他们觉得自己有心理困惑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帮助。但是,我国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健康工作者不仅没有自己的督导,而且还常常带着问题工作。当然,这样的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需要关注的。
总之,心理健康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2009-06-05 人教网
第二篇:国内外研究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第三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李俊、李旭峰等分析了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实习就业基地的运行模式7。郑岩、周力2008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旅游院校要合理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实训、专业培训、社会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等四个方面的功能8。张静2005结合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教学心得阐述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与作用并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构想即走品牌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道路9。李德明、程久苗2007从地区概况、酒店内部指标、待遇与工作环境、学生发展四个方面构建了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并对具体的实习酒店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10。纪红坤2008认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资金实习计划不科学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困难等方面应该从走产学研办学之路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握旅游酒店产业发展的脉搏等方面入手有效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问题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水平11。第四关于专业实习过程管理的研究。费寅从实习前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和加强实习考核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实习管理问题12。翟向坤2008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基地少且不稳定、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且效果一般等提出需重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实习管理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3。谌世龙2004分析了酒店实习的测评对象和测评方法从实习管理的组织机构、实习计划的制定和测评指标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14。第五关于实习与择业关系的研究。杨效忠、汪淑敏、叶舒娟、陶晨晨等2008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酒店实习前后感知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对酒店工作、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的感知变化探讨酒店实习前后学生就业倾向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15。王兴琼2008从酒店实习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管理人才隐性流失的问题实证研究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16、17研究结果表明实习生对实习酒店的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主观评价显著影响其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和在酒店行业的择业倾向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不仅影响到其在实习酒店留职的倾向也影响到其他酒店求职的意向。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教育的研究比较注重应用性旅游就业是其研究的重点旅游实习的研究也多研究旅游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第一旅游实习含义的研究。旅游实习的含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旅游实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Davies1990认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思考并加以巩固18Fox2001把实习看作是学生们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机会19 McMahon Quinn 1995把实习称作是一种有监督的工作经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会受到特殊指导和关心他们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工作20。第二旅游教育与旅游实习关系研究。旅游教育与实习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讨论。Shortt1992指出旅游教育必须要满足旅游企业的需要但是这种要求不能仅仅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来达到还要配备充足的实践操作设施21。Terry Lam Larry Ching2007以香港的旅游及酒店院校为例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学生实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实习前的期望与实习后的感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实习期望较高实习后的满意度偏低其中上级主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来自上级的管理与帮助是影响整体实习满意度的三大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网络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改进措施22。第三旅游实习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旅游酒店业中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并没有刺激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其数量有显著的下降Barron and Maxwell199323。这种尴尬的矛盾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国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Berta2003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对于潜在性晋升有很高的期望这与将来职业发展的高期望相联系所以调查中85实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旅游行业做兼职24。Jekins2001认为迫使学生们离开旅游行业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认为旅游或酒店业得工作形象不好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它属于体力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而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25。Zhang H.Q等以Charles Strut UniversityCSU为例分析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实习情况以及毕业生高就业率、高流动率的现状分析得出仅55旅游专业毕业生仍在从事旅游工作指出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比较注重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和职业发展26。第四旅游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研究。Ghosh、Siddique和Gabbay2005在研究中在提出要重视旅游教育的职业相关性vocational relevance和实践适用性Monika2005 在研究中对该观点表示支持明确提出学生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应该是旅游教育和产业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点27他曾撰文强调学生的就业机会应该是指导旅游教育发展的原则。虽然旅游行业能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旅游教育还值得讨论但其提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旅游教育是否应该是“职业应用教育”旅游业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是否可以被忽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Kirstie和AnneRichardson2006充分肯定了合作与联合教学的积极成效28。Teng2006指出自2000年以来台湾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人数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是旅游行业内就业人数却有所减少供需不平衡现象严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旅游就业并不是很满意29。
第三篇:国内外小城镇研究
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在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1]。而我国的城乡居民点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组成,并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型居民点和城镇型居民点[2]。按此理解,小城镇作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点,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融点,在形态学上兼具城乡居民点的某些特征。2.小城镇生态规划 小城镇生态规划是以城市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城镇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城镇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用资源、维护城镇生态供需平衡、防范生态风险、实现生态补偿、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协调高效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宏观控制性规划[3][4][5]。其目的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特点及建设情况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掀起的“反城市化”浪潮将小城镇生态规划推向前沿。小城镇由于优美的环境和开敞的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新天堂。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其规划也各有特点。美国的小城镇一般都制订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般是依据联邦和州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本城镇的区位特点及产业特色制定的,并与州、县的地区性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则相衔接,注重规划的综合性、长远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都是分区分块规划建设的,并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从而使市区的建设规划具有协调性和功能分区,也使得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具有整体性、长远性、合理性。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此外,小城镇的规划具有法律约束性和权威性,任何公司、个人都必须服从,谁都无权随意更改规划或不遵守规划,否则要受法律制裁[6]。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大多数还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咨询、研究、监控等各种服务。加拿大的小城镇规划则侧重于城镇居民关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见表2.1)。规划者根据这些问题在随后的规划中列出解决办法[7]。表2.1加拿大小城镇规划中着重解决的问题 规划项目 具体内容 市政设施 给排水系统的提供 土地利用 工业用地缺乏,现状土地利用比较,大面积的不适宜开发用地 交通建设 铁道路口安全性较差,小城镇距离区域性高速公路较远 城镇景观 由于长期忽视而造成城镇景观较差 英国的小城镇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8]: ①注重住宅问题、就业问题和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②对环境的重视,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讲究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③注重与各个方面的协调,如与全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与地区区域规划的协调,与本郡议会议员的协调,与郡的结构规划协调,与政府官员的协调,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各种专业规划的协调,与民众、开发商的协调等等。德国的小城镇一般制定中长期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生态观贯穿城镇建设的始终[9]:①尊重历史和传统,新旧区的规划建设一般采用当地传统的样式,使整个城镇充分体现其原有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满足各种需要、保证城市生态与环境平衡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每寸土地;③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贯穿规划建设的始终、以保障德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平衡:如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都要保证绿地在总量上不减少,绝不允许没经处理的污水排放等等;④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有较高的要求;⑤重视公众广泛参与:德国各市、镇政府制定本市、镇的发展规划,都会向本市、镇的居民发送规划宣传稿征求意见。虽然以上几个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但从其特点及建设模式来看,还是反映了生态规划思想。综上所述,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公众与政府机构的共同参与;②强调生态规划方法的地区差异性;③一般通过实际工程推动规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④规划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并具备法律效应。在小城镇生态建设方面,国外采用了适合当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如位于太平洋海岸的Bahiade Caraquez 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该城采用了与当地自然系统紧密结合的生态规划方法,并通过几个具体工程来实施:①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②绿化上采用当地品种的草、树木进行护坡以达到雨季防洪目的;③使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一所公园;④通过宣传册对当地居民、学校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⑤可再生能源计划等等。英国早期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实际上称之为“花园城市”,主要是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8]:格拉斯格附近的纽兰纳克(NEW LANNARK),利兹附近的索太利(SALTAILE),伯明翰附近的鲍尼利(BOURNILLE),利物浦附近的阳光城(SUNLIGHT)。这四个花园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一个工厂或企业,严格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阳光城,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齐全,她的建立和发展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有类似的花园城市出现。德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进小城镇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构造的一种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1965年,1—2万人的小城镇只有351座,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652座;2—5万人的小城镇,1965年为190座,1985年有347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向心结构模式,而小城镇则成为城市居民和产业扩散的理想场所。如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姆斯特,巧妙利用了近旁的森林、墓地、建设了商业街,大量使用天然石块,色彩朴素,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市民在购物、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到鲜花盛开的草地或森林中去散步。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认同并遵循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规范化”;“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以科技为支撑;小城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另外,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城镇规划中,强调保持小城镇原有特色,建筑物的布局、外型尽可能保持古朴的、为居民所熟悉的传统风格,充分反映历史的延续性。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上,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与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充分融合。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早在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从此我国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涉及到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袁中金[10]等(2002)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一书中,介绍了城镇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小城镇的生态困境,从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水系统规划、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区域生态规划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管理角度阐述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理论研究方面,王勇[11]将城镇看作复合生态系统,并把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
位理论引入小城镇发展中,将小城镇比拟成生态元,将城镇在城镇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拟为城镇的生态位,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生态规划理念上,焦胜[12](2003)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产生原因,在考虑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中,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小城镇生态规划目标和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同时把握“弹性”规划的范围以及时空性原则,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李迪华[13](2002)提出可以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在规划方法上,唐秀丽[14](2002)等提出将景观学理论应用于小城镇规划,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从基质类景观要素(包括标志性景观区、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廊道类景观要素(生态景观轴、人工景观轴)和镶嵌类景观要素(绿化系统、广场、节点建筑)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在城镇发展模式方面,蒲俊杰[15](2003)等提出了园林式小城镇的模式。龙小华等[16](2003)则从城镇规划理念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思考,认为应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小城镇。周百灵[17](200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三个方面出发来建设生态城镇。空间布局上,王敬华[18](2000)提出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控制乡镇企业布局与数量,避免环境容量超负荷;在土地适宜度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钱文荣等[19](2003)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乡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生产要素要向市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逐步构建一个“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小城镇”的格局。王冬[20](2000)提出在土地利用上应更加聚集和集中,以使城镇空间环境更为紧凑合理;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肌理,形成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空间模式;在总体布局及规划中,应考虑为将来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预留用地。在生态功能分区上,王冬[20](2000)提出要注意绿色产、农业、旅游业等在布局上的功能分区。王敬华[21]等(2002)通过分析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自然本底状况、土地利用、绿化状况、环境污染等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对大河镇镇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指出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基础。在城镇人居环境上,王冬[20](2000)在对云南小城镇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取向:要重视镇区内部的环境质量与绿化建设,如增加绿色廊道和绿色板块;要重视产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循环利用;重视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建构人际之间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等等。指标体系方面,王如松[22](1991)提出了生态县的指标体系。周静海[23](2001)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规定了36项建设指标。这些指标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指标依据。在小城镇生态规划实践方面,1985年,黄光宇等在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生态退化、废弃的破碎荒坡地上,通过自建公助和自建自助的方式规划建设贫困山区小集镇[4]。近年来,苏南一些小城镇也在进行生态规划,2003年6月,吴江市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联合专家组的评审。而在未来2至3年时间内,七都镇计划投资1.8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为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市璧山县环保局提出了创建生态小城镇的对策 :一是大手笔规划生态城镇,规划要有整体性、超前性、连续性;二是合理化发展区域产业,要突出生态特色,突出规模化,突出生态化;三是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舒适性;四是高品位营造人文环境,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全方位建设生态环境,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同创建生态型园林式小城镇。绍兴市新昌县(2004)从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县城、生态村镇、污染防治和生态文化八大领域进行了生态县的建设规划。3.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针对小城镇生态规划,国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详述如下: ①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生态系统,与大城市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态规划中针对二者的不同如何进行有重点的规划,在目前所查阅文献中,对此方面尚未涉及。②小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人口由乡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乡村又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腹地:提供粮食等物质资料,同时消纳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如何体现乡村的作用,如何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也是目前生态规划研究中所欠缺的。③小城镇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组成的子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构成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支持系统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小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如何辨识、定性、定量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基本前提,此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针对小城镇的研究。④随着对小城镇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规划方法建立高效、和谐的城镇生态关系是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⑤城市生态规划中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编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城镇而言,其生态规划也刚刚开始,如何根据小城镇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哪些内容又是生态规划所要求的基本编制内容,是编制规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⑥鉴于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来势必有更多的人口拥入小城镇,从而造成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是任其自由发展,像大城市那样“摊大饼式”的蔓延下去,引发一系列问题,还是借鉴目前大城市中由于“蔓延”发展存在问题、教训,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这也是小城镇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⑧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并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国内的小城镇聚居人口多为当地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具备当地建筑 文化、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如何体现原居民的意愿,如何体现这种风貌,也是将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总体而言,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在我国还才开始,仍有很多值得融合、提升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王雨村.小城镇总体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堂林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
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 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6] 刘光卫.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城市开发,1999(11)[7] 薛德升等.加拿大小城镇规划:内容、方法与管理构架.国外城市规划,2004(1):21~23 [8] 佚名.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4(2):69~71 [9]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小城镇建设,2001(6):74~76 [10] 袁中金等编著.小城镇生态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 王勇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城市问题,2002(6):13~16 [12] 焦胜.小城镇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43~45 [13] 李迪华等.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6)[14] 唐秀丽等.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小城镇建设,2002
(12):38-39 [15] 蒲俊杰.构建园林式小城镇探秘.小城镇建设,2003(11):76~77 [16] 龙小华.强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江西省永新县城为例.小城镇建设,2003(10)[17]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长江建设,2003(5):43~44 [18] 王敬华等.小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建设初探.小城镇建设,2000.12 [1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浙江省海宁市实证研究.浙江学刊,2003(4)[20] 王东.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新建筑,2000(5):4~6 [21] 王敬华等.小城镇镇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浅析—以鹿泉市大河镇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0):122~125 [22] 王如松,贾敬业等.生态县的科学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生态学报,1991(2)[23]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65~267 作者地址及联系方式: 张留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汉口路151号 200002 Email:
liuxia_zhang@ecadi.com 电话: 63217420-7462 ***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水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天天饮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充分说明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同时水又是影响公共安全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危机与饮水安全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备受关注,很多国家根据本国的饮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的条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有效地保障饮水工程正常进行。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应该担当何种角色来保障饮水安全,应该采取什么体制措施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国外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起步于二战后,60、70年代是其高速发展的时段。经过近70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历程,国外经验比较成熟,然而直到2009年,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享用安全的饮用水,其中大部分人口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饮水工程的开展主要是因为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然而集中供水主要在城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不经净化就被直接饮用,导致各种水生疾病在农村肆虐。
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国家经济转型;
2、制定保护农村水源地的法律法规;
3、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4、加快农村饮用水管理体制建设;
5、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6、鼓励新技术发展。
下面介绍两个国家的实例:
日本:日本的政府支持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启动‚供水设施前景‛计划以提高供水设施的管理水平,将小型供水设施合并节省成本,并提出公众与私人合作,政府负责供水设施而私人机构负责技术维护。
韩国:韩国起步较晚,从农村建设简易的管道供水系统起步,特点是借助外力,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占主导地位,不惜重资投入。
总得来说,国外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饮水安全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管理问题,他们仍然研究得不是很充分,要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饮水安全问题多是侧重于分析饮水的水质问题。国外的很多研究主要分祈了水质被破坏的表现,并探讨了其成因,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及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其解决方案多从净化处理等技术层面提出。虽然这也为改善饮水的水质问题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缺乏对危害的预防等深入性的研究。对于如何挖掘影响因素、造成水质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分析地较少。第二:,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基本共识。很多专家学者发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研究政府如何参与饮水的安全管理、如何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发挥规制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在政策、法律、水源保护、监管等方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很多思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保障饮水安全的具体措施。
第三,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水价的制定问题,为水价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供水成本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水价制定方法。国外相关的研究大都认为水资源的稀缺性应当在水价中有所体现。这样也能为供水单位的供水服务带来更大的动力。这一观点为中国水价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但是国外的研究很少涉及水价与饮水安全的关系、市场化手段与饮水安全保障等问题。国外在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以及工程运行管理的研究方面,还缺少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每个国家的饮水工程建设模式都与自己的特殊国情相关,各国有各国的特点。我国要根据本国特色借鉴国外经验部分。
(2)国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逐渐幵始了关于饮水安全的研究。从年开始,国家加大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1—2005五年时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7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06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日常饮水困难。工程建设的标准以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为基本目标,供水系统的管道通常只能到达公共的供水点;一般年份时人均日生活供水量为升,干旱年份人均量有所降低,一般为12~20升,供水水质严格达到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至此本解决了我国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2006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虽然根据近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饮水安全问题包括饮水水质不安全以及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然而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我国将解决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以下是我国供水工程建设工作突出的地方实例:
广西兴安县:立足水利工作实际,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原则,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划定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有效控制水源保护区养殖污染,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致力于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助力生态乡村建设新面貌。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大致如下: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机构管理、乡镇水管站管理、村集体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股份制企业管理、租赁(承包等)出让经营权管理以及农户自行管理。供水形式主要分为直型井供水以及小型自来水厂供水(水源来自地表水或地下水)。
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较小,主要以单村供水为主。我国农村饮水工程数量大、分散、规模小,服务对象为一般村,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水费标准低且收取困难,给工程的维护管理和经营带来许多困难。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严重影响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的深层次的问题:
1、部分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
2、工程单位性质界定不明晰,运行经费没保障;
3、供水成本过高,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尚未确立;
4、人员专业水平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十二五‛饮水规划是: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南昌市: 南昌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地质和地层构造等原因,江西省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铁、锰、砷、氟等含量超标,加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江河湖库及山溪、池塘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2005年起,江西省开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各地积极利用已建成的城镇自来水厂,开展农饮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和自来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并通过管网延伸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2005年到2013年,累计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各类资金79.5亿元,建设了6万余处工程,有效解决了1572万农村居民和1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据了解,南昌市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886万元,项目实施直接惠及14.76万农村居民和4.189万农村学校师生。现在,这些项目已完成总投资8069.99万元,占总投资计划的90.8%,其中5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南昌市将在2015年继续投资12.97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22.27万农村居民和5.6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随着研究层面的越来越广泛,有关饮水安全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内有关饮水安全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饮水安全的内涵及评价体系、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危害以及对饮水安全的保障举措等。国内的学者们关于饮水安全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关于饮水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内涵,更加客观地描述了饮水安全的现状,更加实际地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3)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评价
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如我国农村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长期存在并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一定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奋斗目标之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要务。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多措并举提供安全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饮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又能通过改善农村经济拉动GDP增长;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与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权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繁荣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居民健康,缩小了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对群众宣传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整治污染型企业,使水资源得到保护;
然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存在着许多制约条件,如资金需求量大而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农村居民收入少,难以负担水费而导致工程成本难以回收,农村居民习惯于使用传统水源而抗拒收费自来水等。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交通控制,提高主干道车流速度已经成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将各种新的控制理论应用在交通系统控制中,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目的。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
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
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
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
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
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
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
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
[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
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
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
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
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参考文献:
[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2):54-56
[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5
[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5:1-20
[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
[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77,7:707-711
[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
[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2006:543-562
[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4:2-13
[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
[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
[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
[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
[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2004,6:85-87
[16] Gartner N H,Tarnoff P J,Andrews C M.Valuation of the optimized polieies fot adaptive control(OPAC)strateg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24.1991: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