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时间:2019-05-15 04:1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第一篇: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代表全球资产管理总额达64万亿美元的534家机构投资者

摘要

2010年,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代表资产管理总额超过64万亿美元的全球534家机构投资者,向全球4700多家上市公司发出问卷,鼓励其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这是CDP第8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此项调查。回答问卷的上市企业的数量和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再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兴业银行、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国信证券,作为联署投资机构,签署文件以支持CDP项目。作为CDP执行机构,连续第三年向中国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发出问卷。最终13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2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1。此外,国信证券主动向CDP提交了问卷,自愿披露碳信息。这是历年来中国公司CDP参与度最高的一次,问卷质量也有所提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各界对气候变化分析和认识的深入,气候变化已经从单一的环境问题转变为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责任。

在2009-2010年,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2010年3月,中国致信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正式批准《哥本哈根协议》。

··2010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提出了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14项措施。

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通过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碳排放,如《关于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正处于审批阶段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

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低碳城市。五省八市正式获准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和城市,着手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中国的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也更加积极主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发表了“我们的承诺与希望: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中国企业在传统的节能减排基础上,将碳资产的管理纳入到整个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加快和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2009年,中国水电装机量、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及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均排名世界前列。

此外,中国企业开始尝试在全球谋求碳管理和碳交易标准的话语权。宝钢、联想等8家中国企业与全球其他54家企业一起,参加了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绿色实验室(World Green Lab)共同开发的两套新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的测试工作。

民间社会也加入到倡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队伍中。2009年11月17日,由自然之友等七家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

CDP问卷分析

在100家受邀参与CDP 2010投资者信息披露项目的中国公司中,有39%的公司做出了积极回应,其中13家公司填写了问卷2,2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41家没有回复,20家拒绝参与。13家回答CDP问卷的企业: ··分布于8个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回答率高达100%,银行业回答率排名第二(30.8%);但电气设备、酒店、餐饮与休闲、生物科技、制药、纺织品、服装与奢侈品、贸易公司与经销商、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金融服务行业,无一对CDP做出积极回应。

··有54%(7家)的公司表示,公司承担气候变化职责的最高管理层是董事委员会或其他高层执行机构;46%(6家)公司表示已经建立起包括实现温室气体(GHG)减排目标的个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有69%(9家)认为自身面临气候变化的法规风险,如:政府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日渐增多的环境、气候变化法规、地区间不同的减排要求、碳标签等;15%(2家)问卷回答公司认为自身并未面临严重的法规风险;有54%(7家)认为自身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形风险,有38%(5家)认为自身还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其他风险。· ·69%(9家)的回答企业都认为气候变化为其自身经营带来了法规机遇,如研发能效更高的低碳环保型产品;有46%(6家)认为自身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形机遇;有69%(9家)认为自身还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其他机遇。· ·46%(6家)公司表示已经设立了节能减排目标,15%(2家)公司表示还未制定减排目标;还有31%(4家)表示公司正在制定减排目标,但未披露目标的细节;有5家公司以表格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其具体的减排活动,呈现出较明显的行业特征。· ·只有38%(5家)提供了用于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除了国际通用标准(如: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外,也有企业采用国内的核算标准。同时,有3家公司提供了其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增温潜能和排放系数的具体信息。··有85%(11家)公司表示,除了参与CDP外,还通过其它方式

发布其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信息,如:公司年报或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CSR报告分析

本报告还对CDP 中国100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更全面和完整地了解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情况,以此作为对CDP问卷分析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部分结论与CDP问卷分析的结论并不一致。

·2010年中国100中国有71家公司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29%的报告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有11%的报告设置了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13%的报告在领导致辞中提及。

··在报告中披露气候变化风险的仅有19%,近半数来自金融行业,且大部分报告表述都较为笼统,有的甚至只是一笔带过;只有4%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主要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接近90%的公司都披露了其有关温室气体减排或者节能减排行动的相关信息,有80%的报告提及了公司“节能项目”;14%的报告提到了“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项目”;提到“碳交易”信息的报告较少,一共有6份。

··有60%的公司披露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量化信息,涉及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减排量和碳交易信息等方面。但直接披露CO2的排放总量较少。所有报告都未说明计算温室气体所用的方法和是否对数据进行了第三方审核。高排放的行业在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披露上表现较为积极。近14%披露了公司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其中只有3份报告披露了量化的减排目标。

结论与展望

··哥本哈根峰会之后,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关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低碳意识的提升,并促使企业开展相关行动。但低碳标签被滥用的情况也时有出现,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与过往相比,近来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更趋于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对企业的影响也更明显。碳信息搜集开始受到重视,碳核算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企业对CDP回答率提升,说明企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有所提升,对CDP的认可程度提高。但信息披露质量仍待改进,目前的情况是定性信息较多,定量的信息较少,能够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并公布数据的企业屈指可数。

··对样本企业CSR报告的分析表明,中国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尤其是将其视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动应对。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策略。··企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的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碳核算、碳审计、碳减排等服务的需求逐渐升温。

在中国推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一个都不能少。目前的情况是,政策已经走到市场前面,市场参与者应当发挥聪明才智,借政策之力挖掘需求、开发产品,用好这只“看不见的手”。相关信息包括:公司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企业环境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联想集团是通过其北美环境事务部门来填写问卷,因此本报告中引用的关于联想的信息,范围上均为其北美地区的情况。

第二篇:项目可行性报告摘要

项目可行性报告摘要一、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简介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已走过了五十五年艺术教育的办学历程。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一所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综合艺术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以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中等专业艺术教育为基础,以各种艺术门类综合发展为主线,以独具魅力的巴蜀特色艺术品种为亮点,以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为支点,是一所视野开放、学科齐备的应用型高等综合艺术院校。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53年,其前身为两所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舞蹈学校和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艺术学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实践基地众多,教学成果显著。依托四川乃至中国西部文化系统的强势支撑,学院在继续开办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正致力于积极开拓涵盖文化艺术系统所有专业领域的各类新型学科,并正逐步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各具特色、相互依存、交叉发展的科学格局。

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是惠及藏区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

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是指藏区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由党和政府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到内地再接受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从2009年开始,共有300余名‚9+3‛学生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来到我院学习民族美术、民族歌舞。我院首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

作岗位。

三、专业教学成绩突出

为提高‚9+3‛的教学质量,我院抽调优秀教师担任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康•格桑益西教授作为民族美术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唐卡第五代传承人弟子洛绒登真老师担任民族美术的专业课教师,国家一级演员担任民族歌舞专业专业教师,我院为‚9+3‛专业教学建立起一流的师资队伍。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后,我院唐民族美术专业先后两次接待了来自藏区画师代表团的考察,得到了充分肯定。09级学生习作于2010年5月在四川省博物馆与我院大专部设计系毕业生作品同台展出,得到了到场的省、市领导及社会人士的高度赞誉。2010年9月,在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我院唐卡专业学生作品共计10幅参加了展出,其中洛泽仁同学的作品《吉祥天母》荣获了二等奖。2010年10月,我院唐卡专业学生作品共计30幅参加了甘孜州建州60周年成果展示,获得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

在我院与青羊区残联的文艺演出上,‚9+3‛歌舞专业学生登真拥姆的独唱以及‚9+3‛学生的舞蹈节目《金马靴》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沐浴阳光 感恩奋进——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藏区‘9+3’学生文艺汇演‛上,我院‚9+3‛歌舞专业学生带来的舞蹈《羌韵》和《春

到百合开》,他们精彩的演出、精心的编排赢得了领导和观众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篇:项目管理进度报告摘要

项目管理进度报告摘要

(第七十四期)

一、招标采购管理

完成音视频系统设备采购项目的合同流转及签订工作;完成化纤地毯和隔音毛毡采购项目的招标工作。

二、投资控制管理

本月审核票据申领单17份,为UPS(付款金额为274.7706万元)、精密空调(付款金额为229.8453万元)、中低压配电柜(付款金额为321.79452万元)、民防检测费(付款金额为0.8640万元)、总包进度款(2017年11月)(付款金额为864.2878万元)、控制台(付款金额为48.5706万元)、项目管理费(付款金额为60万元)、VRV空调设备供货进度款(付款金额为45.72969万元)、精密列头柜供货进度款(付款金额为115.5万元)、冷水机组供货进度款(付款金额为43.05万元)、ATS供货进度款(付款金额为84.75万元)、电梯供货进度款(付款金额为56.2455万元)、气体灭火设备(付款金额为52.943895万元)、计算机房及弱电系统设计集成管理费(付款金额为29.5719万元)、绿化配套工程(付款金额为184.1965万元)、U盾购买费用(付款金额为0.1万元)、总包进度款(2017年12月)(付款金额

为955.8968万元),付款总金额为3368.117105万元。至2017年12月20日,累计审核及开具票据申领单266张,累计审核费用76715.2977 万元,其中:服务类费用4105.7788万元;工程类费用59247.2557万元;设备类费用11993.5017万元;前期及配套类费用746.7014万元;零星无合同类费用622.0602万元。

三、投资合同管理

本月新增合同2份,为控制台供货合同、音视频系统供货合同,均为概算外新增合同。

四、项目工程管理

配合基建办协调施工总包及各专业分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机电安装施工、设备安装施工调试、园区弱电施工、精装修大面积施工、机房装修零星补缺、幕墙零星修补、公共配套施工、室外总体绿化工程零星修补以及竣工验收准备,现场施工技术问题沟通、协调等工作。

五、报批配套管理

协助基建办完成35KV开关站土建项目方案设计中6家主管部门征询及公示工作;协助基建办完成35KV开关站土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一直在努力

建项目方案设计审批中的网上申报工作;协助基建办完成供用电合同的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跟进交通道设配套工程的合同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跟进35KV开关站土建项目监理合同的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跟进35KV开关站土建项目施工招标的准备工作;协助基建办开展35KV开关站土建项目测绘合同流转工作;协助基建办开展充电桩安装配套工程的合同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开展分项计量配套工程的合同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开展35KV开关站土建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合同流转签订工作;协助基建办推进15部电梯的年检报验工作,报验申请已正式提交;协助基建办完成音视频系统合同的流转签订工作。

六、项目设计管理

配合基建办协调设计单位开展施工图纸答疑、现场技术问题协调、现场施工节点及做法确认、设备/材料招标或询比价采购的技术文件审核、编制等相关工作。

七、进度控制管理

本月进度控制重点是:数据中心装饰工程施工收尾,配套楼和客服楼石材铺贴基本完成、;室外总体管线道路施工;督促室外绿化零星补缺竣工验收准备;业务楼精装大面积开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一直在努力

展施工;督促精装修材料供货进度;督促卫生间渗漏、墙面屋顶渗漏、地下室渗漏整改;督促地下室全面施工、督促推进总包积极推进暂估价设备/材料批价报审工作和中标材料供货合同的签订及材料供货进度计划。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一直在努力 4

第四篇:万家乐: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整改报告

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整改报告根据广东证监局《关于开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检查专项活动的通知》(广东证监30号)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于2010年3月1日至4月30日进行自查,形成了《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万家乐: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整改报告。2010年6月,广东证监局对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以及开展信息披露检查专项活动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并向公司发出了《现场检查结果告知书》(23号),认为公司基本能按照广东证监局的要求开展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活动,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了整改计划,同时也就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公司董事会高度重视广东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提出的问题,针对信息披露和内幕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漏洞,逐项进行整改或制订整改计划。现将公司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司信息披露自查和广东证监局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公司信息披露自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中,未包含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信息披露职责的记录和保管的要求;未包含信息披露相关文件、资料的档案管理的要求。2.公司尚未单独制定《内幕信息管理制度》,在内幕信息的管理机构、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内幕信息的范围、内幕信息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仍然缺乏完整、严密的规定,整改报告《万家乐: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整改报告》。3.公司关于内部问责的相关规定仍然显得分散、不系统,不利于公司内部问责的制度完善和具体执行,公司需要制定单独的《内部问责管理制度》。4.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将持有的公司股份质押后,未及时通知公司董事会秘书,导致公司披露该信息不够及时。2(二)广东证监局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不规范。2.对外担保不规范,未要求公司担保对象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提供反担保。3.未与2008年和2009年年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4.对控股股东广州汇顺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质押的信息披露不及时。

二、公司整改情况(一)已完成事项1.公司修订了《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增加了以下两条:第九十条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信息披露职责时应有书面记录,该书面记录原件保存在公司证券法律部。第九十一条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文件、资料的档案由公司证券法律部负责管理,至少保存十年。修订后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针对公司自查中发现的未单独制定《内幕信息管理制度》的问题和广东证监局现场检查中提出的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不规范的问题,公司制订了《内幕信息管理制度》,对内幕信息的管理机构、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内幕信息的范围、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围、内幕信息知情人的保密责任、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登记和报备、内幕信息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作了系统、完整、严密的规定。该制度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3.公司制订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内部问责制度》,对内部问责的对象、原则、范围、方式、程序作了规定。该制度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4.针对广东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提出的对外担保不规范问题,公司按照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56号)的规定,已要求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向公司提供反3担保,并于2010年7月15日签订《反担保协议》。5.针对公司自查和广东证监局现场检查中提出的控股股东质押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公司已以书面形式要求持股5%以上的股东在出现5%以上股份被质押、冻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时,立即通知公司董事会秘书,以便公司报告并披露。(二)持续整改事项针对广东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提出的未与年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的问题,公司拟分两部分进行整改:1.于2010年年报审计前与年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整改负责人为财务总监关天鹉;2.在与其他中介机构发生业务合作时,及时与其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该事项为日常工作,整改负责人为董事会秘书刘永霖。本报告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二O一O年七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金融系统的弹性,分散金融风险;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需要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充分发现和提升自身价值,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循环中去;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养老体系,需要资本市场发挥其财富管理的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投资于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让养老基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总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在客观上需要一个功能齐备、运作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的资本市场。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回顾和总结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展望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迈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将在中国经济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章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资本市场应运而生。同时,其发展又引领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重要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成为推动所有制变革和改进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力量。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大部分实行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1981年7月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1982年和1984年,最初的企业债和金融债开始出现。

随着证券发行的增多和投资者队伍的逐步扩大,证券流通的需求日益强烈,股票和债券的柜台交易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先后营业。

伴随着一、二级市场的初步形成,证券经营机构的雏形开始出现。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为适应国库券转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中国人民银行下拨资金,在各省组建了33家证券公司,同时,财政系统也成立了一批证券公司。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实现了由远期合同向期货交易过渡。

总体上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股票发行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也缺乏统一的监管,股票发行市场也出现了混乱。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认识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1992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 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在发展初期,市场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的状态,并且以区域性试点为主。深圳“8.10事件”的爆发,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管理和集中统一的监管。

第二阶段: 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1998)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撤销,中国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推动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证券期货市场法规和规章的建设,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使资本市场的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为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创建初期,国家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即将额度指标下达至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由其在指标限度内推荐企业,再由中国证监会审批企业发行股票。在交易方式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建立了无纸化电子交易平台。

随着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股票发行筹资额、投资者开户数、交易量等都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沪、深交易所交易品种逐步增加,由单纯的股票陆续增加了国债、权证、企业债、可转债、封闭式基金等。

伴随着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证券中介机构也随之增加。到1998年底,全国有证券公司90家,证券营业部2412家。从1991年开始,出现了一批投资于证券、期货、房地产等市场的基金(统称为“老基金”)。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规范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推出了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境内企业逐渐开始在香港、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期货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

□ 在这个阶段,统一监管体系的初步确立,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随后,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资本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同时,各种体制和机制缺陷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步积累,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2007)

《证券法》于1998年12月颁布并于1999年7月实施,是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并由此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2005年11月,修订后的《证券法》颁布。《证券法》的实施及随后的修订,标志着资本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也对资本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中国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持续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和非国有股份公司不断进入资本市场,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走向全面开放,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

自1998年建立了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后,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证券期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实施了“属地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辖区监管责任制,并初步建立了与地方政府协作的综合监管体系。与此同时,执法体系逐步完善。中国证监会在各证监局设立了稽查分支机构,2002年增设了专司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查处的机构。2007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证券执法体制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稽查体制。

中国证监会不断加强稽查执法基础性工作,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集中力量查办了“琼民源”、“银广夏”、“中科创业”、“德隆”、“科龙”、“南方证券”、“闽发证券”等一批大案要案,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

但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遗留问题、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也逐步开始显现。从2001年开始,市场步入持续四年的调整阶段:股票指数大幅下挫;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难度加大、周期变长;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到2005年全行业连续四年总体亏损。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资本市场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试点开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早期制度设计有很多局限,改革措施不配套。一些在市场发展初期并不突出的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逐步演变成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包括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治理结构不完善;证券公司实力较弱、运作不规范;机构投资者规模小、类型少;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大型资金投资的优质蓝筹股、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制度单一,缺乏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避险的交易制度;等等。

为了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国务院于2004年1月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此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主要包括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

这一时期,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市场各方对多层次市场体系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小板市场的推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出现,是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或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品种出现,丰富了资本市场交易品种。

同时,债券市场得到初步发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有所增加,市场交易规则逐步完善,债券托管体系和交易系统等基础建设不断加快。期货市场开始恢复性增长。2007年3月,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发布,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6年底,中国已经全部履行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关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对外开放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壮大。这一时期,合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大量设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相继建立;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重组境外上市继续推进;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开始在境内发行上市,外资也被允许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证券监管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2006年6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当选国际证监会组织执委会副主席。

□ 在这一阶段,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使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批大案的及时查办对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合资证券经营机构的出现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中国资本市场也在2006年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

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功能逐步健全,它也推动了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引领了一系列经济和企业制度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资本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整合,截至2007年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债共筹集1.9万亿元;上市公司的行业布局日趋丰富;资本市场促进了企业和资产价值的重新发现,引领了企业制度变革,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变革,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的140%,上市公司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还丰富了我国企业吸引国际资本的方式,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注:2007.9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三季报披露数据,GDP为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

资本市场也促进了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资本市场推动了金融体系结构的转型,改善了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增强了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改善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投资品种由早期单一的储蓄,扩展到股票、国债、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丰富了居民理财的方式,居民可通过投资于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资本市场也带动了消费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财富效应初步显现。

资本市场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提供了资产增值保值的渠道,从而,间接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催生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并且推动了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销售、资产管理、证券分析、证券咨询等新职业的兴起,为中国金融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资本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自身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推动了其他相关法规的完善,推动中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和标准化,特别是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实施,大大缩小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距。

第二章近年来资本市场重大政策及改革措施

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加转轨”市场。由于建立初期的整体环境和市场本身制度设计上的局限,中国资本市场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得以解决。近几年,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完善市场基本制度和恢复市场功能的改革措施。2006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开始实施,有关资本市场监管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这些措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

国务院于2004年1月31日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若干意见》是中国政府就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任务首次进行全面明确的阐述,对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进行整体部署,它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早期对股份制以及资本市场功能与定位的认识不统一,并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处在初期阶段,国有资本运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的不断积累,其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本质上是实现机制上的转换,即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市场各方遵循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工作原则与“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的操作思路。

在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采取对价的方式平衡相互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让渡一部分其股份上市流通带来的收益。其中,对价的确定既没有以行政指令的方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由上市公司相关股东在平等协商、诚信互谅、自主决策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确定。改革方案需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和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同时通过,保证了在各参与主体博弈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

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使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价格分置的问题不复存在,各类股东具有一样的上市流通权和相同的股价收益权,各类股票按统一市场机制定价,二级市场价格开始真实反应上市公司价值,并成为各类股东共同的利益基础。因此,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市场化基础,使中国资本市场从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不再有本质的差别。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占应股改公司的98%;未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仅33家,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

□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历史问题,还在于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证明,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必须坚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资本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调整复杂利益关系时,必须要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市场稳定之间的平衡,以稳定市场预期为核心;在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统一组织与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的协调,从而达到市场各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十多年来,受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影响,相当一批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从2006年3月起,中国证监会开展了旨在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专项活动。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2004年开始实行的上市公司辖区监管责任制是上市公司监管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提出“属地监管、权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要求,有效地发挥了派出机构的一线监管优势,提升了监管深度和力度。

强化信息披露。1999年后,上市公司监管从行政审批为主逐步向以信息披露为主过渡,中国证监会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实践,根据新的《公司法》、《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出的更高要求,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和监管流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及监管的有效性。

规范公司治理。为完善公司治理规则,中国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包括《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并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基本确立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和原则。

清欠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中国证监会协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开展“清欠”攻坚战,并推动《刑法》中增加了“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罪”,加大了对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截至2006年底,已有399家公司完成“清欠”或进入“清欠”程序,涉及资金390亿元,涉及资金占用问题的上市公司家数和占用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93%和84%,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基本解决。

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的规章制度,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其中,上市公司“清欠”旨在解决业已存在的严重影响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截至2006年底,已有399家公司完成“清欠”或进入“清欠”程序,涉及资金390亿元,涉及资金占用问题的上市公司家数和占用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93%和84%。

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1月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目的,规定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为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并从实施程序和信息披露角度对股权激励机制予以规范,对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通过修订《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启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认购资产的试点,推动了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和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优势项目向上市公司集中,使市场化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企业整体上市显著增加。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的主要场所。

□ 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强化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夯实资本市场基础,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2004年前后,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生存与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中国证监会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2004年中国证监会制定了创新类和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标准,支持优质公司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拓展业务空间;普查摸清证券公司风险底数,清理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客户债券、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违规委托理财和账外经营等违规风险事项;在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处置了31家高风险证券公司,并探索出多样化的重组并购模式;依法追究了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国债回购、资产管理、自营等基本业务制度,建立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和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制度;加强对证券公司高管人员和股东的监管,规范高管和股东行为;成立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综合治理期间,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放开“的原则,支持优质公司推出新产品、试办新业务,拓展业务空间、改善盈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07年7月,中国证监会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对证券公司进行了重新分类,支持优质证券公司做大做强。2007年8月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成功结束,实现了各项主要目标。

□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化解风险和制度建设必须同步推进,加强行业监管与鼓励创新发展要有机结合;证券市场深化改革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风险处置要确保行业、市场和社会稳定;保持证券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完善证券公司运行与监管的基础制度。

发行制度改革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从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的审批制到核准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进行了各种改进,但与成熟市场的注册制相比人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发行效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对发行审核制度仍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发行审核制度透明化。2004年2月,发行上市主承销商推荐制(实行通道限制)过渡到保荐制度,建立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问责机制。同年末,取消了发审委委员身份保密的规定,使核准制下市场参与者各负其责、各担风险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第一步。

证券发行的市场约束得到强化。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及相应配套规则体系先后推出,形成了全流通模式下的新股发行体制。这一系列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约束,提高了发行效率。

发行定价机制市场化。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底对股票发行价格取消核准,实行询价制。2006年9月发布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进一步重点规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定价以及股票配售等环节,完善了询价制度,加强了对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投资者参与证券发行行为的监管。

□ 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应该逐步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方向转变,增强市场约束机制,提高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将定价过程更多地交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这不仅能够增强定价的准确性,使市场的发展得以顺利推进,也使市场参与主体在获得各自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基金业市场化改革及机构投资者发展

1998年,中国证监会开始推动基金业的发展。但是,在基金业发展初期,由于起步晚,各方面运作尚不成熟,市场的投机气氛浓厚,基金行业曾发生过一些违规行为,使行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从2000年起,中国证监会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并将其作为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重要举措。

基金业市场化改革。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导的基金审核制度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启动,监管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引入专家评审制度,使基金产品的审批过程渐趋制度化、透明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从2002年初到2005年底,在市场整体下跌的环境下,市场化改革极大地释放了行业的潜能,基金资产规模从800亿元增长到5000多亿元,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股的比重从5%增长到近20%。2006年,全年新募集基金4028亿元,接近以往8年新募基金规模总和,2007年基金资产规模总和达3.1万亿。同时,行业运作的规范化、透明化程度得到加强,社会公信力初步建立。改革所引入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基金管理公司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2002年以来,中国基金业推出了成熟市场绝大多数主流基金产品,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推动形成有效竞争格局。2002年7月,《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开始施行,截至2007年底,5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28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内资公司、合资公司和QFII形成机构投资者间有效竞争的格局。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险、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初步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各类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 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是中国基金业近年来改革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机构投资者力量迅速壮大,基本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资本市场主流的投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投机和坐庄盛行转向重视公司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

.pb{}.pb textarea{font-size:14px;margin:10px;font-family:“宋体”;background:#FFFFEE;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font-size:14px;color:#000;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overflow:hidden;zoom:1;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margin-right:2px;overflow:hidden;text-align:center;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overflow:hidden;zoom:1;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width:53px;height:21px;line-height:21px;text-align:center;color:#999;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color:#3568b9;text-decoration:none;text-align:center;width:53px;cursor:pointer;height:21px;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height:23px;line-height:23px;color:#fff;cursor:default;background:#296cb3;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color:#3568b9;text-decoration:none;padding:0 8px;cursor:pointer;height:21px;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width:22px;background:none;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width:53px;height:21px;line-height:21px;text-align:center;color:#999;cursor:default;}

下载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碳中和项目进展报告

    C A/48/16 原文:英文 日期:2010年7月12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大会 第四十八届系列会议 2010年9月20日至29日,日内瓦 碳中和项目进展报告 秘书处编拟 导 言 1. 本文件旨在......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研究(合集五篇)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研究 【摘要】: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使得公共部门外部的公众难以获取及时、充分、准确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公众无法监督社保基金的有效运作,造成......

    财务信息披露及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财务信息披露及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1 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云南冶金集团进出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依据《公司法》......

    中国奶油奶酪市场调研报告摘要

    中国奶油奶酪市场调研报告摘要 目前中国奶酪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生产,奶酪未成为大众消费食品,中国人年人均消费仅20克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目前中国奶酪的供给规模为30......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治理措施中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的基础和保证,信息披露是......

    中国水电首郡项目信息

    名称:中国水电首郡 地理位置: 规划: 产品: 项目定位: 开发商: 营销策划:天津浩华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策划师: 设计师: —————————————————————————————......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摘要模版

    附2项目可行性报告 (摘要) 一、基本情况 1.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单位名称: 地址及邮编: 联系电话: 法人代表姓名: 人员: 资产规模: 财务收支: 上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