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子厉害的主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它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很多人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开辟”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几条:
一是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急风暴雨式的中国革命,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文化这根柔性的鞭子最终要抽在忽视敌视它的人头上。缺少文化的人群,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文化代言人应运而生。
二是功利主义潮流汹涌,英语和金钱主宰社会的全面运行。中国的文字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文化自然无立锥之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不间断地反弹,造成脉冲式的局部文化热。
三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人大众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买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文化奶妈”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性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二篇:雨拉开了春的帷幕散文
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敲进我轻柔的梦里,与我一同畅游在梦的王国中,它就是我梦中痴情的王子,踏破冰雪解开封印,用双手弹奏出美妙的乐章,穿过山岭,趟过急流,来到我的窗前窥探我为冬沉睡的躯体,它来唤醒大地的一切,开始温柔的陪伴着我们。
我似乎随着冬沉睡,随着春苏醒,随着爬上我窗户玻璃的雨珠生情。当拉开厚重的红色窗帘,我不出意外地看见了它们,它们正争先恐后的拍打着窗户,告诉我春天来了。一滴滴雨滴落在玻璃上,慢慢的向下滑落,划出一条条雨迹,整个玻璃像哭花的脸,透过窗户一切都“泪眼朦胧”,对面阳台上零星绽放的油菜花也只是几抹明黄。
我站在窗前听着窗外的雨声,我想楼下的街道一定是空寂的,是雨飘落在空巷中无人问津的寂寞。但是我错了,当我推开窗户,春雨竟是那么热闹,对面一栋古宅的屋脊上停歇着一只小鸟,正悠然自得的在屋脊上雨中漫步。不远处的核桃树上正有一群山雀乐队,叽叽喳喳的开唱着不知名的歌曲,十分有趣的是,他们竟然还很有默契的在树间来回跳窜,越看越像一支春的摇滚乐队。
雨下的那么认真,看雨的人也那么认真。雨在屋檐飞旋而下,飘落在小人儿的面前,我透过层层雨幕依然能看见他的认真,此刻,他正站在屋檐下仰着头认真的看着雨,他尝试性的伸出手去触碰雨水,“够不着”逐踮着脚,整个身子微斜前倾,仿佛那只手已经准确无误的接住了雨,他看着手指上被斩落的雨,陷入了思考,也许雨下的那么美,他也醉了,所以他想尝尝雨的味道,就那样将手伸向嘴唇舔了舔。可是,他似乎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他需要更认真的瞧着眼前的雨,雨带给他的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雨中,远处似是诗。春雨一定是温柔娇美的江南女子,随着季节施施然走来,拖着仙气袅袅的裙摆出现在山头,婀娜多姿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间,让散落在山腰处的人家无影可寻,只能看见一点影影绰绰的山脉。就在刚刚过去的冰雪世界里,我认识了雪花,见识了雪花装扮的天地,然而春的到来,我此时深刻的认识了雾,它是春雨披在肩上的外衣,夜色袭来,轻纱浮动,万家灯火也只是飞舞的萤火虫。
春雨的好脾气,我想是出了名的。绵绵细雨总是无声的融化着所有。屋顶阳台上的枯藤,卷曲着身子萎缩在角落里,被细雨耐心的劝说打动着,慢慢的舒展身躯,呼吸雨带来的湿润,为春雨醉卧在春天里,枕一春好梦。三丈多高的竹子与核桃树到是安静,也许,这片刻的安静,正是因为雨所带来的精彩,他们只需要安静的享受。
雨串成珠子,一串串从天际飘落,在接近大地的时候,热情的涌向尘土,几许尘土飞溅而起,可惜这一切都在睡梦中进行着,而我只有等下一场雨的到来。春雨是故事的开篇,不知多少故事将在这里开始讲述。
第三篇:屈辱的序幕拉开了——九一八事变(本站推荐)
屈辱的序幕拉开了——九一八事变
主讲人:林曦
这是一个屈辱史的开端。这是近五千年中华民族以来的一次浩劫。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的极大挑战。有幸的是。
这是一个奋斗史的序幕。这是一个近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极具表现。这是清末以来,中国面临的一次巨大的“机遇”。
这便是抗战的历史!
说起抗日战争,还得回到1931年。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距沈阳城东北军北大营西南方向1.5公里处的柳条湖路段,炸毁了其中一段铁路。日军对外声称这是东北军故意挑衅,于是,就开始了他们“正义的攻击”。
9月18日夜晚10点20分左右,在完成了所有这些站不住脚,具有贼喊捉贼性质的“舆论条件”后,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了猛烈地攻击。这便是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身处最前线的东北军是怎么做的呢?作为一个人,民族大义是高于一切利益的,那么作为国民党军的领袖,蒋介石对此次事件是持什么态度的呢?
这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正全身投入到第四次“剿共”的准备当中,蒋介石亲自任命为,剿共总司令,甚至发出了“不成功,誓成仁”的口号,结果,这次剿共也真的如蒋介石所说的那样,真的“成仁”了。
蒋介石不顾民族安危,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等方针。在听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密令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奉行不抵抗政策。结果,东北军未放一炮,未打一弹,拱手让出沈阳城。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入东北,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最终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在蒋介石的政策影响下,东北地方正规武装面对日军,径直投降,数万日军出入东北,如入无人之地。值得一提的是,东北人民并不愿忍受异族的侵辱,使得东北的非正式武装奋起反抗,虽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但也反映了“东北的声音”——自由、和平、自主、独立。
可悲的是,辽宁省大部分重镇在数日之内,皆被日军占领。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持续不抵抗政策,近一周内,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分领土,皆被日军占领。
于10月,日军完全占领东北全境。
于该年11月,黑龙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沦陷。
日本实现了“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间,必先征服支那”的第一步。“求人不如求己。”在国民党军毫不干涉日军在东北侵略的情况下,东北人民自行发起通电,集合原属部队,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战。
当时的中国,拥有多数军队的党派分别是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国民党这边,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消极怠战,而共产党将采取什么措施,去支援东北呢?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共产党发表了宣言,强烈指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揭露了国民政府对日的妥协政策,发出了武装抗日的号召。
由于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仍处于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中,无法发出大量的军队,支援东北,于是中共决定,派遣党内优秀干部前往东北,领导创建农村游击队。
共产党一方面,派遣精英干部支援东北,领导游击战,一方面仍在进行“反围剿”。仅凭共产党一党之力,不能有效解决战事。这时,国民党的加盟抗日,使得抗战局势有所好转,那究竟是什么使国民党暂弃“国共”恩怨呢?请看下一节。
第四篇:廉洁文化,时代新风
廉洁文化,时代新风
经济管理学院
100931班
陈海燕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源远流长,文明垂青。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清政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深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战国的西门豹、唐代的狄仁杰、明代的海瑞、现代的孔繁森、、、、、、他们的形象彪炳史册,深入人心,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扬正气、颂清风、崇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廉洁文化,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
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中华民族自古都是把廉洁视为一种美德,腐败看作是社会的毒瘤。国家政府一直以来也都是以廉洁从政,诚信为民的准则要求广大公务员,极力倡导广大公务员将廉洁从政,为民为公的理念时刻铭记在心中,时刻不忘群众。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全体公务员提出过明确要求:“每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这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腐败问题作出的铿锵有力的回答。清政廉洁,诚信服务,原本就是公仆本色。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理应为人民造福谋利,任何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与公务员身份格格不入的。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翻开史书,回顾历史,国家的兴盛无不与政治廉洁有关。唐太宗能注重史治,使得贞观时期政治开明,为后来唐朝的强大打下良好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个对廉洁文化重大作用很好的诠释。
所谓“廉洁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指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倾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三是指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指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廉洁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崇尚廉洁,诚实守信。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反腐倡廉,倡导廉洁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如今“廉洁文化”一词走进校园,校园原本是最朴实,最纯真,用于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老师教书育人,学生求知明理,本着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然而就在这神圣的殿堂之下也混杂着些许不和谐。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于是,“吃”要吃高档的,“穿”要穿名牌的,学生中攀比之风比比皆是。据统计,目前大学生中受处分最多的是因为考试作弊,而学术诚信、逾期还贷等问题在学生中也时有发生。这都是关系到一个人廉洁的问题,而这些“腐败”现象却已经渐渐地浮现于学生当中。这些校园之中的不和谐音符让我们原本质朴的校园与我们呼吁的扬正气、颂清风、崇廉洁背道而驰。
在校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终将踏上社会。因此现阶段倡导我们校园的廉洁文化迫在眉睫,廉洁文化是我们素质拓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倡导廉洁文化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响应廉洁文化教育,将廉洁文化风带进校园,带进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倡导廉洁文化让学生在思想以及精神层次上得到提升,为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精神支柱,将“扬正气、颂清风、崇廉洁”的精神带上工作岗位,为国家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注入新鲜而优良的血液。
廉洁文化体现人的素质,廉洁规范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廉洁信仰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廉洁文化,时代新风,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同舟共济,扬正气、颂清风、崇廉洁。
第五篇:走入文化营销时代
走入文化营销时代
来源:采购销售助手
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类的社会化活动的产物。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是一种贯彻某种观念的实践。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亦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它是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表面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种,而实质上,文化还代表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才能知道季节变化;而细察人类的各种美好风尚和精神,可以用来教化天下人民。这是关于“文化”的一句阐释,然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因此,要把握市场跳动的脉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们文化心态的把握;对文化变迁方向的研究;同时以品牌塑造的个性文化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随着想文化型社会的成功过度,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一般性的,局部的销售模式与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只有当消费者在消费文化时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因此“文化营销”正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营销模式。
对于“文化营销”这一概念的定义,商界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我认为,“文化营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文化力进行营销的方法。这种文化力运用在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等诸多环节中。文化对消费的渗透力,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营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力量,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生产力。
可以看到,在商品同质化,消费个性化,日益成为趋势的今天,文化营销显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愈来愈受到品牌的青睐。所有知名和生命周期长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品牌文化是苦心经营。
有位企业家说得好:“名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承载量越大的项目,其效益释放量就越大,效益的增长不是算术级数,也不是几何级数,而是原子裂变级数。”1994年,当“击鼓传花”式的“经济泡沫”纷纷瓦解之时,中国的房地产业被无情的抛向了痛苦的深渊。而广东顺德的“碧桂园”楼房,通过创办“碧桂园贵族学校”,使沉睡了三年的碧桂园楼房,被炒作得红红火火。这一策划的实质就是利用文化运作房地产。
当营销走上市场之时,人们使用最多的往往是有奖销售、大甩卖、广告等这些层面促销手段。这些充斥着叫卖声,弥漫着商海气息的“硬试营销”,随着消费者的日趁成熟,其短期效果必然暴露无遗。代之而起的“文化促销”就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在电冰箱的销售中,当其他商家都沉醉于大登广告,大搞有奖销售之时,海尔却另辟蹊径,在全国发起“送万场电影下乡”的公益活动,把特有的“海尔文化”送给富裕起来的农民,从而使其冰箱的销量大增。
采购销售助手软件为采购员、销售员免费提供采购管理、采购流程、合同范本、销售管理、销售技巧、营销策划等实用资料;采购销售助手工具让采购员销售员工作效率提升30%,致力于打造为采购员、销售员提供免费采购培训班、免费销售培训班、采购销售论坛交流平台.此外,文化还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利器。近几年,有几本外国人写的书籍颇受读者追捧。如英特尔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的《我看英特尔》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次的《未来之路》,还有《IBM发家史》、《松下管理大全》、《惠普之道》等等,这些书籍不仅理论层次高,而且赋有一定的专业性,深受中国读者欢迎。从表面上看,外国老板在销售书籍,而实质上,他们利用“书”来塑造企业形象,用文化来战士其经营者的素质。一旦这种形象通过这些书籍深印消费者心中,那要比大做广告宣传好很多倍。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因为,营销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必须置于统一的文化背景之下,这是对于国际化试图本土化力争国际化的企业所棉队的起码前提。
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我通过互联网视频了解到,不少跨国公司的老总们都谈到企业“文化营销”的新理念,认为现代企业国际化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销文化的理念,再营销有价值的商品。这里的“文化营销”,指的是把当地文化理念融汇到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市场消费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通过“文化营销”创新,达到相互间的沟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消费认同与时常开拓。
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12生肖产品包装,“大阿福”贺岁包装、“阿福”小姐妹怀抱可口可乐贺岁广告等营销方式,完全本土文化风情,企业与产品更具中国消费者亲情。我们的企业必须关注跨文化管理,重视对跨文化的了解,随时掌握当地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善于运用适合当地文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使营销更加符合本土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