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

时间:2019-05-15 04:1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

第一篇: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

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缔造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什么是民族文物,研究民族文物的理论与方法有哪些,民族文物怎么分类,民族文物如何鉴定等等深层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宋兆麟先生撰述的《民族文物通论》一书,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科学论述,不仅解答了笔者对民族文物相关问题的疑难和茫然,而且对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文物问题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物通论;宋兆麟;感知

G03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4)12-0141-02

一、书名及作者简介

书名:《民族文物通论》,作者:宋兆麟,1936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从事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侧重于中国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远古文化》、《中国原始社会史》、《巫与巫术》、《中国生育信仰》、《中国民间神像》、《中华民族文物通论》、《共妻制与共夫制》、《女儿国亲历记》等。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说过的“南汪北宋”两位考古学者,其中的“汪”指汪宁生,“宋”就是指宋兆麟先生。苏秉琦先生是宋兆麟的老师,这样的评价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既肯定了宋先生利用民族学资料去研究考古问题的学术方向,同时也是对他的一种鞭策。宋先生一直把这句评价当作自己研究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二、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方法问题,分七章,包括民族文物的概念、特点,田野调查方法,民族文物的整理保管,研究民族文物的理论与方法,民族考古问题,民族文物鉴定,民族文物的应用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民族文物研究,分十章,民族文物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作者选择了若干典型个例,与考古遗物对比,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综合性研究,不仅介绍了若干研究方法,也进一步阐述了民族文物的价值。

第三部分为古代民族风俗画研究,分七章,作者在本书中选出了若干清代民族风俗画,加以剖析,对民族文物研究和鉴定有重要借鉴。

由于时间关系与精力所限,笔者仅选取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进行一些浅显的归纳与总结,全书作者以第一部分的理论方法为基础,辅以第二部分的具体事例,系统地论述了民族文物的相关理论,笔者也从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方法的理性认识。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部分的概述与分析,可以大致把握民族文物的核心内容与内在精神。作者在阐述民族文物理论时,详以事例,并构建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民族文物理论体系,为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三、书中经典

(一)民族文物定义

什么是民族文物?目前争论较多。作者认为,民族文物是文物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部分。民族文物是自民族产生以来,各民族所创造的、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信息、又有一定历史阶段、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物。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态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是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具有多民族的内涵,这正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特色。具体来说,民族文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是指自古而今的民族文物,是从民族产生至今各族所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包括考古发掘品、传世文物和近现代民族文物。后者指清代或近代以来各民族所使用的文物。

作者对民族文物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定义,使民族文物从空间与时间上与现在相连接,并有所区别。不仅总结出民族文物具有文有其独特的特点物的一般特征,如不可再造、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等,而且归纳了近代民族文物也有其独具的特点:

第一,古代民族文物多埋藏于地下,有地层保护,近代民族文物多裸露于地上,最容易受到损坏;第二,古代民族文物多为无机物,近代民族文物则以有机物质为主,文物保护难度较大;第三,古代民族文物欠完整,近代民族文物较完整、信息量大,不但结构完整、功能明确,还有种种传说;第四,古代民族文物基本为国家所有,近代民族文物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私人所有,这给文物征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研究民族文物的理论方法

1.民族文物应该有自己的层次学。作者从自己所学考古学的背景出发,把相应的理念与构想带入民族文物中,并根据民族文物的特点,提出民族文物层次学。如果比较而言,考古学的文化史是有序的,有明无误的递呈关系,下早上晚。考古学家可根据地层关系及所包括的文化遗物进行研究,然而民族文物没有地层的堆积和保护,干扰严重,古今掺杂,而且本身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无序性或紊乱性,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文物研究不能像考古学那样按地层发掘,而要有自己的理论方法,把无序的民族文物清理出来,弄清来龙去脉,找出时间、空间序列,也就是分清历史层次,各就其位,还原其本来的历史坐标。

为此,作者提出可以建立一种民族文物层次学,作为指导民族文物研究的理论之一。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物制度,找出其标准文物,作为鉴选有关民族文物的尺度;同一时代的同类文物,又有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也可以鉴别同一时期的有关文物。这样就可以把堆积一处的众多民族文物按时代系列,分出早晚,明确其时间性,这一点在工具、器皿、服装、工艺品等方面都很实用,能找出它们的层次关系。

民族文物层次学,使数以万计的民族文物的定位清晰起来,每件民族文物都能找到自己的历史坐标――时间阶段与空间位置,这对现阶段的民族博物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该建立民族支系学。作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支系学,用以明确民族文物的族属,这是对民族文物的细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且不少民族内部又分许多支系,反映在物质文化或文物制度上当然也千差万别。我们在处理民族文物时首先应该确认属于某种民族,即确定民族文物的族属,这是民族文物工作的基础。其次为了区别出民族支系、地区,必须把某一民族的支系、地区分别开来。以清代云南彝族为例,即有摩察、罗婺、鲁屋、聂素、撒摩都等支系,每个支系都有一定地域、物质文化特点,其文物是不一样的。类似问题在藏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哈尼族、苗族、蒙古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民族内部的支系,不仅涉及族源,族史,在分布地区、语言、文物上也有明显差别,因此作者认为民族支系学在民族文物研究上有重大意义,可建立民族支系学理论体系,还原出民族文物曾所在族属的全貌。

民族支系学的宗旨是探索各支系的渊源,在本民族中的地位、文物和语言特点、分布区域及其演变,本支系与其他支系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异同。从中得出的理论原则,必然会深化民族史、民族学研究,有助于物质文化和民族文物的探索。如果说民族文物层次学是解决民族文物发展系列的准则,那么民族支系学则是解决民族间、民族内部支系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准则。

任何一个民族支系的确定,都应该归纳出若干文化特征,如同考古学文化必须有“一群具有明确的特征的类型品”,具体地说,即分布于一定地域的、存在一定时间的,具有若干共同特征的民族文化。这些特点,既是该支系所特有的,又是他们与其他支系相区别的地方。以海南黎族为例,其包括五个支系――■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法透黎。每个支系在地域分布上是不一样的,语言也有一定差别,当然在文身的图案上也有一定差别。

四、存留问题的浅析

(一)五大民族文物系列

作者在书中针对民族文物的分类提出五大民族文物系列:生产工具、舟车、手工工艺、宗教文物与文字。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民族服饰、生活用具和建筑,构成八大民族文物系列。

因为从分类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划分民族文物的,如果增加民族服饰、生活用具和建筑,就反映了民族文物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全貌。

(二)有关“民族考古”

作者在文中全面论述了民族文物与考古的问题,客观分析出民族考古的定位与内涵。

首先,不能把民族、考古比较研究与民族考古学混为一谈。

其次,民族考古比较研究应该是考古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1975年美国75届人类学会的主题就是“民族考古学――民族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也说明它是两种学科的结合,是考古学与民族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不难看出,民族考古比较研究是以考古学为主,民族学只是它的一种研究手段,所以应该突出考古学。最后,作者认为所谓民族考古学并不具备一种学科的特征。

由于学科是指学术研究部门的分类,每种学科的确立,必须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和任务,但是民族考古学并没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所研究的课题都是考古学的内容,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作者认为,他们做的,只是把民族学方法、资料引进考古学而已。

综上所述,民族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只是多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还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学科――“民族考古学”。

五、个人感想

通过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书,使我认识到民族文物的内涵和定位,但同时也使我发现了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不足: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民族文物在“主流文物”(玉器、青铜器、书画及瓷器等)中还处于弱势,我们应尽快设立民族文物鉴定机构。国家文物局下设一个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中设有许多鉴定组,如青铜器、书画、玉器、钱币、陶瓷、杂项等,只有民族文物鉴定未被列入,连“杂项”都不够格。这是一大漏洞,也是很不公平的。其实,民族文物数量众多,鉴定难度并不小,任务急,应该尽快设立有关鉴定机构,集中专家学者,把此项工作尽快赶上,以进一步推动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

《民族文物通论》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文物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并叙述了具体的民族文物研究对象,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让我们认识了解了民族文物宏观方面的理论与微观方面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保护民族文物仍有许多事情待我们去做。阅读相关文档:英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案例介绍与经验借鉴 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践 美国CERC教程对我国高校传染病风险沟通的启示 毛泽东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思想与当代文化发展 跨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刍议朋辈心理咨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孙中山民生思想当代社会价值意义探究 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几点考量 借生花妙笔传人物形神 略论笛卡尔哲学的双重理性 县域城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初探 再论波普尔的“预告的不精确性” 论齐白石大师的国画精髓 配电安全运行故障和改进 辽朝统治者的“崇儒”理念与政治实践 现阶段提高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对策 完善企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第二篇:感悟国学智慧,感知民族情感

感悟国学智慧 感知民族情感

兼论国学教学之与时俱化

一 国学在当下

“中国梦”者,海内外炎黄子孙富民强国之梦也,华夏儿女之共同愿景也。富民强国愿景不外物质之极大富裕与精神极度富有,国学即中华民族民族文化之整体把握、系统观照;或曰:国学者,民族文化或民族精神之系统反思也。当下“中国梦”之文化意义在于完成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此复兴不是复古倒退而是凤凰涅槃再升华,是民族文化传承嫁接之后推陈出新,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安身立命之独特定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独步古今的文化,以《感悟国学智慧 感知民族情感:兼论国学教学之与时俱化》为题的演讲,展示国学教学与时俱化之创新,昭示“中国梦”之民族文化传承,为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效锥刀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贞下起元。诚可谓:中华文化五千年,汉唐雄风九万里。

国学教学的“汉学”与“宋学” 例一

叶公好龙的“宋学”“汉学”之确解。例二

“有朋自远方来”“远方”之误读。例三

成语“固若金汤”之确解。

国学“与时俱化”之诗文教学 经、史、文、诗四维立体互参。

杜甫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阶级斗争观,则为阶级对比,贫富悬殊。

今之社会,无阶级压迫,然贫富悬殊,消费差距,以杜、白诗句诗观之,后来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之富人,宠物猫、狗等侈奢消费,观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人之宠物则为;宠物豪华装,贫人缺衣裳,宠物饱鱼肉,穷汉饥荤油。

再观白诗: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以今日现实,诗言志,则可改为:

有一农民工,偶来车房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辆高档车,百户生活费。或曰:

一枚豪华钻,千户养命钱。

一款字画真,万民棺材本。

戏子年入千百万以至亿,大众裹腹蔽体,恩格尔系数。凡此之类,比比皆是,哲人曰凡存在皆合理,大言之,个人所得税,周济弱势,终极言之,贫富悬殊如天壤之别;质言之,这就是差别,“让一部分先富”,是差别之平等,亦消费差别奢侈品消费之平等也,而非尊卑之等级。

审美体验,古今差异

田园牧歌之审美感受,已是昨日黄花。“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声中”。今则“圈养”,束犬链。

“大风起兮云飞扬”便见天子豪气,上班族风云突变没带伞,便惶惶然奔走。

“大儿锄豆溪东中,正织鸡笼,最是小儿无赖,溪头臣小剥蓬莲心”,今则,大儿打工浦东,中儿正高考用功,小儿罚款超生。

诗、史互参英雄之壮歌、情种、怨妇之哀歌 项羽《垓下歌 》 李虞《四十年来家国》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

同为亡国之音,“力拔”乃英雄末路之悲歌,“四十”纯怨妇之哀歌。悲歌乃纯爷们真男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之仰天浩叹,虎吼狮啸,困兽绝叫;哀歌则不贞怨妇掩袖呜咽,饮泣吞声,欲言又止,鸣怨诉苦,小羊断乳,哀哀哭嚎。悲歌使人潸然,一洒同情之泪,起惋惜之情;哀歌让人有婊子牌方之感,可笑,窝囊活该!“虞兮”乃真男人言为心声,盖天盖地,从胸中自然泻出;“宫娥”乃滥情之情种,如今贪官东窗事发说二奶、小蜜,可笑可耻。花蕊夫人将亡国之痛之愤激,化为无可奈何之叹息,以看似无力之叹息,曲尽讥剌男儿之妙,羞杀孟昶君臣。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张宗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大炮开兮轰他娘,安得巨鲸兮吞扶桑。[近于《红楼梦》中薛潘作品格调])

刘邦“大风”乃枭雄得意之作,张宗昌乃流氓小丑滑稽之作。“大风”乃枭雄“自知”又“自胜”之深谋远虑,前瞻未来,有天子英豪政治家之远见卓识,乃“逆取顺守”政治宣言。

“力拔”乃英雄末路悲歌,“鬼撞墙”绝命之绝调,大小七十余战,八年金戈铁马,若“巨鹿之战”之豪情挥洒,酣畅淋淳,快意恩仇,一切的一切,悲剧英雄最后最沉郁的浩然壮歌。古诗在时下的经济价值 例一 “两个黄鹂”。

例二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例三 “千仞岗羽绒服”。例四 “耐克鞋”。中小学生热门话题与“相”机国学兴趣开悟。

四 国学古为今用四句箴言

孙韩做事,孔孟做人,老佛养心,诗词怡性。

做好人、贤人、圣人,贵在一个“诚”字,不诚无物,《韩非子》“诈巧不如拙诚”。

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悟:被优待的虐待。做事要巧,做人要拙。弘一法师“人以术,我以诚”,做人最高境界是拙诚。

老佛养心,大明大觉

老子之“曲则全”,“不可思议”之“善数者不以筹策,善行者无辙迹。”

佛祖之“比兴类推别有所指”、“励志教诲”。

以老庄哲学、释氏佛学修心益智,得大开悟,大寂定,大旷达,大自在。

陶、苏两贤乃不俗即神仙,多情乃佛骨

诗词怡性,高贵人性

风骚、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传奇等。腹有诗书气自华。心灵高贵,唯诗为上。

国学之与时俱化:孙武兵法与毛泽东兵法 1 民族文化情绪特质之诗词

诗词情绪复活吟诵法,一是设身处地复活作者情感,二是营造作品情绪氛围。

吟诵非朗诵,如毛泽东诗作《七律·长征》之吟诵 2 复活情绪吟诵法之多样风格:

或迅疾刚猛如卢纶《塞下曲》

或舒缓悠扬如《敕勒川》之“长调”

或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如东坡家书之“明月几时有?” 2 民族文化情绪特质之书法

如其人,书法风格与个性特质。

毛润之书法“狂草”之个性:推倒一世之智勇,开阔万古之心胸。如其诗作之“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毛润之书法美在叛逆美、浪漫美、奔放美,大气磅礴,酣畅淋,豪雄气象,雄奇瑰丽。

蒋中正书法楷体中规中矩之特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随心所欲不逾矩。

蒋正中书法美在数字美、几何美、规矩美、方正美,圣人气象。孙武兵法与毛泽东兵法比照举例

“不若则避之”与“打不赢就走” 例一,1947年3月,不惜放弃红都延安。

“以虞待不虞者胜”与“不打无准备之仗”《毛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异曲同工的两段字句 《孙子兵法·作战篇》“故车战,„„,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装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例一,淮海战役国军俘虏调转枪口,即“卒善而养之”,美军遣散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不明此理而吃大亏。

例二,“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实则“车杂而乘之”。

国学五自,国学两自 提倡国学五自:自省、自觉、自信、自尊、自化,反对国学两自:自大、自贱。因理性冷静之国学自省,而有民族文化之自觉,自觉一为维护民族文化之尊严,二为以是否“与时俱化”为标准,凡可“与时俱化”者,发扬光大;反之,扬弃。因国学自觉而自信,自信我民族文化即国学蓬勃进取可“薪火相传”伟大之处。因自信而自尊,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至少与西学比肩而立,绝不人前矮三分。因自尊而自化,而化西,与时俱化。

要如输出商品一样文化输出,“化”西而非“西”化。6 反对自大、自贱。

自大乃精神意淫,自我肿胀,将打猫吹成打虎。自贱乃无精神脊椎,自我矮化,百事不如人。

例一,中国商品被人为反倾销,甚至某处一有骚乱,华商即成“唐僧肉”,根本在于国学未自化,未化西。

例二,李聃与黑格尔到底谁象谁之自贱与自尊。例三,“圣诞快乐”与“耶诞快乐”之自觉与自贱。例四,“外宾通道”、考研评职称之考外语,皆自贱;撒切尔“彩电与思想”。

例四,影视剧向前与向后之“穿越”。

第三篇:读美国史通论有感

美国自建国以来虽只有短短的200余年,但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无与伦比。鉴于美国的重要性,即使是一般民众,对美国历史有一个大概地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历史研习者更是如此。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的著作《美国史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为期望对美国史有一个大概了解的广大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本书共分四篇(分别是奠基立国时期,区域对峙时期,美国的现代化和向后工业迈进),十六章,非常简洁,总共23.8万字。笔者从第一次看本书至今已一年有余,之所以今天回过头来写一篇《通论》的读后感,原因是当初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的问题和想法。

《通论》作为一本简洁的美国通史类著作,其特色还是颇为鲜明的。作者在自序中归纳了本书四个特点。

首先,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利坚文明的起源,而不仅仅把英国的殖民史看成美国的早期史。作者解释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自序第1页)。(对于这一点笔者倒不认为是本书一个明显的特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历史问题已并非稀罕之事,从社会学解释历史问题的论著并不鲜见。历史学属人文科学,与社会学本来就难解难分,与社会学的结合,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笔者是十分赞同的,在阅读《通论》之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美国文明是不同于欧洲的有自己特色的文明,这一文明随着殖民地的建立而逐渐成型,并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

其次,作者将自己近些年来研究美国区域问题和区域历史时获得的不少新知识,也纳入了《通论》已改造美国史的内容和结构,所以第二篇标了个《区域对峙时期》的新题目,这是以往的通史中不曾用过的。作者认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立与统一,不仅应是美国历史区别于其他国家历史的重要特点,也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特别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序第1-2)这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认为,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建国方针之争实际上是这种区域差异的一种体现,而杰汉之争不仅没有使这个国家分裂,反而使这个国家增添了活力。(第91页)不过,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南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几乎分裂整个国家的内战。这可能与作者所说的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立与统一,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特别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论点不相符。也许会有这种观点,美国内战扫除了工业资本之一发展的障碍,为此后美国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我完全赞同这一论点,不过笔者认为,没有这种南北制度上的差距,或许更有利于美国以后的发展。

第三,以往的美国史编撰中,注意了内战后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极少注意其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故在第三篇中作者写了《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一章。在作者看来,由于特纳和门肯在历史和语言上的创意,乃是继1776年的政治独立和第二次英美战争后经济独立运动之后的一场精神独立运动,并且只有在这场精神独立运动之后,美国才真正完全摆脱了它对欧洲的依赖(自序第2页)。(门肯的《美国语言》被认为是美国语言的“独立宣言”;特纳一改美国传统史学家将美国制度和文化之源归于欧洲的传统理论和作法,指出“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从而强调美国制度与文化与欧洲不同的特点,并对它们形成和发展缘源的思考从欧洲转移到新大陆。

第四,作者高度重视高科技革命的意义,并在本书中谈到了“向后工业迈进”的问题,并有专门的章节对高科技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论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今天的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以前的历史著作对高科技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读到本书以前,这一问题也没有引起笔者的注意。后来笔者又读到作者的两篇文章《人类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变化——论高科技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2-12页)和《应当重视高科技革命问题的研究》(详情参见《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9-10页),加深了笔者对高科技革命及其意义的重视。在作者看来,高科技革命改变了政治、经济结构制度,军事、外交,涉及到人类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是怎么估价也不为过的。

值得补充的是,本书标题为《美国史通论》,作为一本“通论”性质的著作,将重点放在“通”上,还是放在“论”上,亦或者二者兼顾,都值得推敲一番的。笔者通读《通论》,发现作者在“通”上做得还不是特别好。按理说用20余万字粗略的介绍一个年轻国际的历史并不十分困难,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在粗略的介绍美国历史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却也讨论的较为深入,比如对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立国方针之争,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从争论的根源、背景、影响等等多方面进行了颇为详细地分析;还有三大区域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和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作者都用了整章的篇幅进行了论述。这在一部20余万字的通史类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兴趣与成果,也是作者“论”重于“通”的体现。作者也并不是置“通”于不顾,而一味的“论”,很明显作者也兼顾到“通”,即使对美国史一无所知的读者,读毕本书也会对美国历史有粗略而系统地了解。鉴于本书“通”、“论”兼备的特点,本书不但适合于一般想了解美国历史的读者,即使对一些美国历史专家相信也会有所启发吧。

笔者在初读本书时,有一个困惑颇久的问题:为什么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来自美国社会的中上层,而不是来自美国社会的下层(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根本推动力还是来自美国下层)?作者提出了这一现象,但却没有给出原因,坦率而言,直到今天笔者仍然没有找到这个问题令自己信服的答案,理查德·霍 1

夫斯塔特曾指出:“1900年后十分壮观的农场主抗议运动,因中产阶级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热情而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发展。”姑且看作是一种解释吧。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中探寻答案。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也激起了笔者的兴趣:20世纪20年代,在政治上由自由主义走向保守主义的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走向反叛的时期。„„作者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知识分子走向反叛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大机器的采用引起的劳动的异化,以及物欲的发展对于人文的压抑。此外,战后美国在争取和平和组织国联问题上的失败,引发了与一战前大肆宣传的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矛盾,是导致知识分子反叛的又一原因。而在20年代,由于共和党人执政,保守主义卷土重来,吏治的腐败随处可见,也增加了知识分子的反感。这一切使本来对社会和文化问题很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西方文明正在走向崩溃。(第257页)但是这一反叛对美国的经济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20年代美国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笔者看书有一个习惯,对脚注、尾注和参考书目特别关注。本书脚注不多,参考书目却不少。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参考书目全部为英文著作。笔者毫不怀疑通过对英文著作的阅读,能够写出高质量的《美国史通论》。笔者怀疑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受中国同行的影响,没有参考他们的论著?并不仅仅是本书,现今很多有关美国史的论著都只引用英文论著,这证明资料来源的渠道日趋畅通,也是美国史研究进步的表现,可以了解当事国研究的最前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似乎也有自抬之嫌,很多人认为全英文的参考书,其质量自然非同一般。笔者对此倒有不同看法,就美国史而言,任何一本美国史著作的问世,其前提应该是对国内研究情况的掌握,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因此受国内专业论著的影响在所难免而且必须。那种只引用外文而对国内研究成果视而不见的行为(至于用而不说的行为则更为学界不齿),并不利于中国美国史学的发展。试想一下,研究成果得不到承认,研究的动力有如何能够持久。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只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才能使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否则,中国的美国史学不过是美国的美国史学的附庸而已在一个思想混乱的社会中,人们会忘记历史,忘记自己的痛苦.不论什么主义、思潮都有存在的可能。今天读了左派的文章、右派的文章、新左或右派的文章。我想有一个宗旨大家必须把握,作为人类处理某一类事情,都会有共同的目标,都会寻找公正,公平、博爱、自由作为终极目的。那么争论一定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在争论中,产生妥协、产生利益的平衡。只有在多元的思想下、才能产生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论。从短期来看,专制与独裁见效是飞快的,可以迅速的整合社会力量,集中社会资源,甚至会达到辉煌的效果,给大家以蒙蔽激发起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个人崇拜等使人振奋的精神情绪。然而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幻灭的,是一个美丽梦想的吹破,伤害是无比残酷和暴虐的。在历史长河中,他会象美丽的的海市蜃楼一样令人向往却不可及,永远使人陷入一种激动和渴望中,失去理性。在德国、中国、在朝鲜,在历史中一切集权国家,或多或少给人带来某些幸福感但是却使人的痛苦更加倍至。在这里我不愿意评价东西文化、也不愿简短说明谁劣谁优,因为对每一个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复杂而深远的。但我们终究要撕掉表象,同时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福祉是可行的。从长期来看,多元的思维模式是比较难以达成一致,甚而在短期内会造成混乱。今日读了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的《美国史通论》,展开美国的历史充满争论、斗争、妥协、再斗争、再争论、再妥协。反反复复在互相的利益妥协中,找到了对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民主、自由、宪政、共和的道路上,没有风平浪静,他们会在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常态,符合历史的辨证规律。我们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生活状态的美满和幸福。没有国家、没有地域、没有文化的差别,强调这些带有局限性,带有歧视性甚至排他性的概念,会使我们陷入无尽的争吵中。为此我们应该抛弃羁绊,抛弃党化思维、抛弃原有的旧思维模式切实寻找真理。寻找多元的思维模式,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开放言论,开放思想。由此中国才会走上一个充满理性,负责的大国之路。百年历史是悲惨的、是受外族欺压的、是落后的。但是我们不应总是充满仇恨,充满复仇感。历史不应忘记,但历史更应该总结,更应该深思,更应该理性的深思和独立的思索。不要简单的扣上帽子,归于某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学会全面的思维,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重演历史的悲剧。

3罗荣渠先生的《美国历史通论》,是我最爱读的关于美国史的名家名著之一。虽说是学术著作,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读起来绝无冗长枯燥之感,不愧是大家手笔。

罗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他就发表了名作《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呼吁“尊重历史,如实地研究美国”。1982年,他访美归国后即在北大率先开设“美国史通论”这一新课,“以独特的课程体系、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别开生面”(“编后记”)。同时应人民出版社之约,开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一书。后因致力于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研究,这一写作计划被延搁下来,但留下了一份完备的手稿。收入本书第一编的《美国历史通论》,就是根据手稿整理而成的。《罗荣渠文集》编委会认为,这部书稿“以宏观的视阈、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勾勒了美国这一新兴大国的立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在这部书稿中,罗先生首次以现代化和文明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进程为参照,通过与俄、法、英、拉丁美洲的比较观察,立体地再现了美国的崛起历程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无论是在宏观史观、中观史论还是微观历史事件的解释,《美国历史通论》都充分体现了罗荣渠先生作为思想家的理论修养、作为专门家的学术修养。这无疑是一份应予珍视的学术遗产。”(美国的历史由英国人为主的欧洲移民在新大陆的拓殖开始的。罗先生说,“商业公司的企业精神,冒险家的野心,宗教自由追求者的梦想,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拓殖精神。”就是靠着这种拓殖精神,北美人从筚路蓝缕到宣布建立独立的新国家,用了不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自1763年开始,随着英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加紧,北美人“最初围绕征税权力的经济斗争,一步一步地转变为政治斗争。英国的报复行动的后果在于,它迫使殖民地人民把抗税斗争降到次要地位,而把捍卫自己的自治和自由、反对专制和暴政的政治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终于揭竿而起,为自由而战。这是“美洲大陆上第一场革命”。罗先生总结道:“美国革命充分运用了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反对封建王权的传统与思想武器,这一点带有鲜明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它举起独立的大旗,把矛头指向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权力中心——英国议会与英王,这一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性质。一身而二任焉。这就是美国革命的特点。”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独立前,北美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按新的原则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国家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任务。”罗先生发现,美国立国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州先于国”。经过独立战争,13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地成为十三个独立自主的新国家,进而组合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美利坚合众国:根据《邦联条例》的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邦),均保持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尽管邦联体制比大陆会议制度前进了一大步,但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从邦联到联邦的巨大转变,是通过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完成的。会议期间,大小州、蓄奴州与自由州、南北方之间曾因利益冲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宪法制订之后,在各州批准过程中又发生了激烈的公开的争论,但最终“美国通过和平而不是内战的途径,由民选的代表制订了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国家未来的政治制度的基石,使美国从松散的邦联过渡到一个统一的共和国——联邦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宪法的制订和批准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变革。”该宪法非常简明,确立了联邦制、人民主权和共和制国体、按分权与制衡原则创立的政府机构、首创了总统制,同时又成为“把多样性的美国结合成一体的黏合剂”。美国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的第一份政治现代化的蓝图,开创了近代世界制宪运动的纪元。

新的共和国诞生了,到处生机勃勃。北部制造业蒸蒸日上,西部自由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南部以黑人奴隶制为基础的“棉花王国”兴起,从而造成不同经济体制的并存、发展与新的矛盾。从独立到内战爆发,美国这个国家保持着“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语)。而现在,奴隶制将美国一分为二。罗先生强调说:“在美国,按种族划分的奴隶制已形成一种与种族主义完全结合的社会制度。这种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在南部具有根源蒂固的传统,在西部和北部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尽管北部在独立之初就废除了奴隶制,但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政策一直继续着……不能把奴隶制在美国仅仅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还应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奴隶制作为南部文明的基础而存在,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与种族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在考察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时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理解美国内战以及黑人问题的全部复杂性。”这是一般教科书往往重视不够的。罗先生的分析,不仅画龙点睛,而且意味深长。

由奴隶制引发的上述问题和矛盾,最终导致南北无法避免的冲突。正如林肯在“家庭纷争”的竞选演说中所分析的那样:“一家自相分争必长久不了”。于是,北部在奴隶制问题上愈是想谋求妥协,南部则愈难妥协,寸权必争,寸利必夺。1861年,内战终于爆发:“美国政治是一种善于搞妥协的政治。这标志着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的最后失败并诉诸战争,这是脱出美国历史常轨的异常特殊的大事变。”美国人以四年血战、62万生命的代价,“拯救了联邦,而且也拯救了美国民主制的荣誉。”内战结束了,经过重建,美国再次合众为一,进入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的镀金时代。内战后的大发展和新西部的开发息息相关。当时的西部开发在铁路修筑、采矿、伐木、畜牧、农业、土地投机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后来流行的西部小说、西部电影都是当年拓荒生活的艺术写照。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他在达科他的潇洒生活:“我们过着自由而粗犷的生活,骑着马,带着枪……感到我们的脉搏与这粗犷的生活在一起跳动,在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工作的荣耀与生活的欢乐。”可惜,拓荒者的真实生活并非那么浪漫。罗先生引了当时另一位作者的记载:“每棵矮树有尖刺;每头动物有犄角;每条爬虫有利爪;每只昆虫有螫刺。”在19世纪70年代闹蝗灾时,农民家里的窗帘都被蝗虫啃个精光。所以,罗先生说:“西部的开发,既不是牧歌,也不是交响诗。除了用汗水战天斗地之外,还充满了流血。”其中包括印第安人被驱赶和剿灭的悲惨故事。但无论如何,西部开发给美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美国的东西部边疆相距1500英里,在中间约为12亿英亩的广阔无垠的地区,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地下矿藏。如果从美国地图上抹掉这半壁江山,或者让它继续沉睡下去,美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格局也未必可知。但是,在内战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西部世界就为人力所征服。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开发是世界拓荒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业奇迹”。这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也是一个大国的兴盛之路。我是小字辈,没有机会见过带有人生传奇色彩的罗先生,但我家里一直挂着这位老一辈历史学家生前的书法手迹:“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怀去年人”。读完《美国历史散论》,我终于明白大家为何总是对罗先生那么尊重和钦佩的缘由了:人有人品,书有书品。

第四篇:读《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感知成长

读《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感知成长

写于2016年6月 吴玲

不太习惯读书写读后感,但会把一本专注啃完后,摘抄下一些触动自己内心以及思维的好字段,好书就如女人身上的一件锦衣华服,会不断冲击你的视觉与思想碰撞,有些书名字很吸引你,可往里翻,并不走心,勉强翻完整本,找不出几段合心意的句子,我归为垃圾书,浪费时间,食之无味,弃之一点也不可惜。不过,也很佩服自己,不管它多垃圾,在没翻完它之前,总会抱有一丝希望:也许我读的这一处没有精华,下一处会有奇迹吧?!但是,事实告诉我,是否是一本好的专注,你中意的,在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你的心,就像谈恋爱一样,总会有那么些书会让你一口气啃完,寻找她的美!就像这本《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虽然才翻开,但每字每句我的心都在追随着它动:

摘录里面P11的一片段 体验式家长会的概念及优势

尝到了游戏带给家长会的甜头和欢喜,团队成员们异常激动。大家决心将整个家长会的形式变革为体验式模式,经过多次的碰撞和集思广益,决定把家长会称之为“体验式家长会,其中心目的就是创造大量机会让家长不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产生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等效果,甚至是要改变家长固有的教育观念,那么,什么是体验式家长会?

首先,它不是“一人会”,即不是老师一个人主讲的会议,应该是“全体会”,即全体家长都是主动的参与者;不是单纯用耳而是充分用心,不是重智商而是以情商启动智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体验式家长会有相对固定的流程,每学期把家长邀请到幼儿园里一至两次,每次让家长在两个钟头左右的时间里,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个流程中去,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将参与游戏后的感受与现场的每一位家长进行分享与交流,用心感悟游戏背后深刻的教育意义;还可通过观看一些与家长会主题吻合、具有教育价值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享,使老师和家长共同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目的。体验式家长会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即用敬业精神感动家长、用专业水平引领家长,使每次参加家长会的家长观念更新,还能主动将会议精神带到家庭中去,影响家庭里的其它成员,久而久之达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将先进理念延续到小学、中学,甚至更久远。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在陪伴学生和授予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不及学生的父母。作为老师最值得付出的努力就是让每一位父母逐渐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体验式家长会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值得老师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精心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不仅挑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考验团队集体作战的能力;而且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家长会设计和准备过程中,逐渐明白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时,才有资格去要求家长配合工作;也逐渐懂得站在家长的角度替家长思考问题,使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真正做到尊重、互助、平等、和谐。

看到以上这段,很有所感所悟:在短短的担任班级班主任不倒两年的时间,在主持为数不多的几次班级家长会议中,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专业角度的临时应变能力,虽然有尝试过有观看视频《一起成长》情商交流参与的会议,但基本上是书中所说的“一人会”,即我一个人主讲的会议,一开始,没接触过班主任工作之前,也有从书籍里了解过这样的“体验式家长会”“全体会”,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打破,尝试这样的方式,就像上个月的家长会,有考虑过以此方式,但最终还是放弃,选择了另一种形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医院的家长针对传染病高发期所做的一个专业简短的传染病常识小讲座,还是没做好主持“全体会”的准备,总感觉自己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挑起这样“精彩”的多人参与调动话题的会议,但其实自己还是做出了一小步的调整,向着这一小目标努力的:1.就像最近先尝试将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孩子友好交往”的话题放到了班级微信群里和所有的家长互动,就当做在群里这样的一次“全体会”会议小主持,可以缓冲自己正式面对的一个小紧张。2.游戏教学在任何场所都受欢迎,具有游戏精神很重要,包括幽默感,收集各种游戏同样适用于会议场所,那样气氛会更轻松,家长更容易收益。3.在不断观看一些与家长会主题吻合、具有教育价值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自己先进行深入的自我对话的一个收集,如果,我不是老师,我是家长,我在看完这样的教育片子后会做出一些什么反应,就比如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就是一部很好的以情商启动家长的智商,很走心的一部多元片子,记得那时我是这么记录的:周末,陪女儿再看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还是那么大爱,欣赏宫崎骏笔下每一幅作品的画风,那剧情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记得第一次看时还是青春年少时,对千寻的冒险经历,从胆小到成长为大胆独立有爱的女孩是最初最深刻映像的感受,这次再看时是第二次,我也已经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家长,对于剧情以及里头每个人物的出现所代表的寓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为敏感地看到了里头关于教养的含义所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表率,如果教育疏忽了,孩子会走很多弯路,可悲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本身不是完美的人,或多或少的自身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可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却对他们要求过于完美,偶尔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无形的累积起来的种种要求,对孩子来说变得有点苛刻,按照大人的要求来做就是听话,反之就是任性,久而久之和孩子之间的一种良性沟通变成了管教,忘了蹲下来问问孩子任性背后的原因,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教育孩子我们都会要求孩子多问个为什么,可是我们却忘了同时也要多向孩子多问个为什么,反思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教他们听话,而是要教給她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在做不到如果更好地教时,最必须保持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可是有时自己进入了家长这一角色后,发现有点事与愿违了,作为家长,作为一名教育人员,我在反思,反思我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我做到尊重她了吗,想起来有时或多或少有点过了,要让孩子最好地认识自己,首先家长就要勇敢地剖析认识自己。记得小时候爸爸曾经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过:我们教不了你了,最好的教育就是社会能让你成长。当时不理解,误以为爸爸不管我了,现在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它含着多深的爱的重量,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我的尊重。千寻离开了父母,她成长了更多,收获了更多,在她历险的这个小社会中成长了,历险的未来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是更美好的期待,这会比六一来的任何一个实物性礼物都来得有价值,这是给女儿六一最好的礼物,妈妈对小可教养中的反思,记叙于二零一四年六一前夕。。。

也就是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针对孩子的自由与尊重,我接触了《爱与自由》以及《正面管教》等等之类相关的书籍,也从中思考了更多,意识到更多。其实有时候花时间去寻找一些走心的关乎自己的专业片子,就像是在做一件寻宝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想书中所说的让自己变得强大时,才有资格去要求家长配合工作;也逐渐懂得站在家长的角度替家长思考问题,使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真正做到尊重、互助、平等、和谐。因为我深知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也知道,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在陪伴学生和授予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不及学生的父母。作为老师最值得付出的努力就是让每一位父母逐渐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包括我自己。

第五篇:读《民族复兴——中国梦》有感

读《民族复兴——中国梦》有感

原创: 刘迪 书香龙江

日前,阅读了《民族复兴——中国梦》一书后,我对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切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几代寻找民族崛起的寻梦人,用他们寻梦的轨迹、寻梦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那个伟大而神圣的中国梦,引领中国不断走向辉煌。这既是一个美好的期望,也是一个宏伟的愿景,最终一定会实现。就像百年奥运梦,经过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了这个百年之梦。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梦想,使得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民族复兴——中国梦》全书共分二十章,从“铁屋子被打穿——鸦片战争”开篇,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昏睡中渐渐觉醒,民众民族复兴的意识被唤醒,国家强大从那时起就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接着,作者按照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的顺序,向读者渐进式地展开了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之路。民族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梦想的时间表已经明确,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在我们共同实现梦想的路上,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民族复兴——中国梦》由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五个具体的梦想构成。政治大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维护世界和平、和谐、合作的中坚力量,日益成为负责任的政治大国;经济强国梦: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活力和影响力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文化兴国梦: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品位、内涵品质、思想品格,展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天下大同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是中国梦的人格化表达,要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众支持是梦想实现的力量源泉;美丽中国梦:山清水秀、绿意盎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是美丽中国梦的画面。

要实现这个梦要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我们梦想之火一直在燃烧,只要这团火在中国人的心中永不熄灭,我们就是一直走在圆梦的路上。我们已经在追梦的路上看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国家机关公务人员,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手头工作开始,增强使命意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八项制度”规定,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能力水平,深入调查研究,正确运用手中权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强的责任心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洪流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有梦想的国家、民族、人民,是可爱的,也是有希望的。但是,梦想要能照进现实,并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做出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接力升级,需要改革创新,需要真抓实干,杜绝空谈、拒绝浮躁、抵制浪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坚信,有全党全国人民的勠力同心、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下载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民族文物通论》一些感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

    《先倾听,再转述》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先倾听,再转述》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教学目标 1、能听明白教师读的文章的内容,并记住内容,能准确清楚地转述出来。 2、学习记忆文章内容的方法。 3、培养认真倾听的态度,能用普......

    作文 读《意林》使我感知道德风范

    我以展新的面貌迎接新年,作文 读《意林》使我感知道德风范。我们都长了一岁更要上一层楼,唯有读书才能给人以知识、智慧和希望。书像一叶小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更像一座桥梁引......

    读《意林》使我感知道德风范(大全)

    读《意林》使我感知道德风范 我以展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我们都长了一岁更要上一层楼,唯有读书才能给人以知识、智慧和希望。书像一叶小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更像一座桥梁引领我......

    读《多难兴邦民族脊梁》有感(五篇范例)

    读《多难兴邦民族脊梁》有感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让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上大踏步的前进,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

    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时代与民族的秘史 ——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读完《白鹿原》一书,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一幅描绘近代农村社会面貌的写实画卷;又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幸......

    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

    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历史量变的堆积注定引发质变,质变的分割又会看到量变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伴着苦难积累的,当一个民族迎来辉煌之后,他的人们又开始回......

    《读中华史册振民族精魂》演讲稿(5篇)

    读中华史册振民族精魂 浩瀚的历史,灿烂的长卷, 是一个五千年民族的足迹, 是一个不朽的文化传奇。轻敲一段编钟的韵律,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 我读西楚霸王一场指点江山的豪壮: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