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南大学考研之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东南大学考研之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现设建筑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工程力学、桥隧与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等五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专业、4个本科专业。结构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学院拥有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江学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以及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位列全国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有16人。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电力部等部委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础与应用基础性项目近二十项。年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国际权威性刊物和国内一、二级学报上。在系统辩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文革后国内自动化领域仅有两家获得过此奖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十项奖励,在国际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和研究,承接了电力,化工,机械,造纸,冶金,轻纺等行业的数十项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项目。近年来有三十多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奖,许多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北京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水平师资队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7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2011年3月,新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子和通信技术专家李幼平为全职教授。
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863/CIMS“网络与数据库”工程实验室、中国教育科研网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等一批科研实验基地,还建有东南大学CIMS技术中心、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信息安全技术中心、未来网络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
学院注重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近10年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共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和江苏省等重要科研项目140多项,获得国际工业领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部省级奖20多项,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850多篇次。在ESI学科排名中,学院水平已进入全球前1%。
学院始终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精心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是“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并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还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成为国家及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数据库原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整个学科协调发展、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居国内前列。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名列全国
第二篇: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子商务(技术)五个专业,在校学生1662人,办学历史27年。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27人,硕士、博士共59人,其中博士17人;学院设有5个专业教研室,3个研究所,3个基础教研室、1个试验教学中心,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软件水平考试重庆工商大学考点。
学院有一批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骨干,近三年在国内外各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48篇被SCI、EI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检索。承担各项科研项目60余项; 编写教材10余本,获得省级项目有19项,获得省部级科研进步奖两项;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我院研制的“船舶安全与导航系统”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开始装配到长江的船舶上,并参加了2005年的重庆市高交会;我院教师主持并参与的重庆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得到实际应用,成绩显著。学院注重对外科技和人才交流,先后与法国、英国等国家及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9人,其中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5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些研究方向上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各专业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科研积极向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奖励;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累计获一、二、三等奖共50余人次。研究生入学考试上线率逐年成倍增加,各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学院拥有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条件,有电子类硬件设备1000余台/件,计算机500余台,设有电工学、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嵌入式系统、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基础、电力拖动、通讯原理、电子商务等20余个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和电子安装实习基地,通过中日政府签署协议的50万美元的日元贷款及国内配套投资人民币178.5万元(总经费600余万人民币)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项目已投入使用,现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基地。我们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招生咨询电话: 023-62769079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独立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研究的高层次、具有创造性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要求:通过学习,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特别是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技术, 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电子商务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与网络应用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工商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开发、管理及综合应用等工作。
主要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编译原理、C语言、汇编语言、计算机导论、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原理、数据库实用技术、网络实用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体系结构。
专业名称:自动化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 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成为能在电力拖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适应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工作的需要,在人才竞争中优势突出。专业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拖动控制、工业过 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实践锻炼。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 力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拖动控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自动检测技术、计 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微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要求: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能成为从事电子系统设计、信息处理、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通信系统原理、现代通信技术、电视原理与接收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检测技术与智能仪表、自动控制原理、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领域内的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研究和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能从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精密仪器与机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领域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测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等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
专业要求: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等基础知识;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系统集成能力。
主要课程: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传感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测控仪器设计智能仪器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测控电路。
第三篇: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东南大学的骄傲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1952年,在并入其他院校的相关系科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学科地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横向联合和产业化等综合实力均位于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尤其在通信信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研究方向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之一。在江苏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排名及2006年全国网上排名均获第一名。
全院现有教师 215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7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教授3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58人,教授55人;副教授6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人才1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选 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信息学院的学生多次在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最高奖,在国际数模竞赛中多名学生获得特等奖,在国际 IEEE学会的 MTTS等学术活动中获得了最佳优秀论文奖 3项。近三年来,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超过400人次/年,在各类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EI收录22篇,SCI收录 2篇,申请专利2项。
本科专业设置
“信息工程”专业按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目前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通信工程、信号处理、微波工程、电路与系统和信息安全。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等五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毫米波和移动通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九个基地之一);四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通信与信
息系统为江苏省十大重中之重学科;两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专业主修课程包括: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数字图像处理、移动通信、移动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网、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操作系统与编译原理、统计信号处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据结构、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电路分析等。
科研特色
学院建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等科研基地,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在创建之中。
1990年获全国(国家教委)电子学领域中唯一的教学改革特等奖;“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研制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射频技术、蓝牙技术等标志性成果达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地位;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成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总计 48933.49万元,年均增长约45.83%,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合计 42794.60万元,约占总经费的87.5%。2009年科研经费实现亿元突破,2010年科研到款 1.84亿元,绝大多数为顶尖重大科研课题。“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50个,863项目 25个,973项目8个,牵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省基金项目10个,军工国防项目158个;获省部级以上大奖 12项;SCI论文 468篇,EI论文 773篇,ISTP论文 575篇;申请发明专利 450项,授权 149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 2011年,学院科研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尤肖虎教授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崔铁军教授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201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高西奇教授、金石副教授发表的论文荣获2011 IEEE通信学会通信理论领域莱斯论文奖;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孙丹及其导师窦文斌教授荣获2010年 “IEEE Piergiorgio L.E.Uslenghi Prize Paper Award Award”奖,均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获得该项奖的学者。
2012年,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十年协同创新,攻克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世界性难题,院长尤肖虎教授及其团队荣获2011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学院聘任海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32名;多次成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国安捷伦公司、德州仪器公司、日本三菱半导体公司、德国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华为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中心12个。
国际交流
全院每年招收本科生 280名,硕士生 310名、博士生60名,已成为研究型学院。本科在读期间,可推荐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合作高校学习交流,已聘请多名海外教授和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专题讲座和 Seminar研讨课。学院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资助赴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
本科毕业生中有60%以上攻读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二进入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三分之一赴美、英、法、德、加拿大、意大利、瑞典、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与升学
学院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通信与信息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层次高、待遇好。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万人,毕业生可从事通信工程、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应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安全防范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就业的主要行业有移动通信、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广电系统、国防、银行网络系统工程、航空、航天、航海、能源、交通、电力、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十一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第四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封皮
大连民族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课程名称:
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设计性□综合性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地点:实验学时:实验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实验报告正文部分(具体要求详见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封面
大连民族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设计性■综合性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地点:实验学时:实验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实验报告正文部分另起一页(本行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