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构设计荷载计算(重庆大学毕业设计)
3.荷载计算
砖:18KN/m3 加气砼砌块墙:4.9KN/m3 水泥砂浆:20KN/m3 钢筋砼:(24~25)KN/m3 素砼:(22~24)KN/m3 墙面:贴瓷砖墙面(25mm厚(包括水泥砂浆打底)0.5KN/m2 屋面:油毡防水层:一层油毡刷油两层:0.05KN/m2 活荷载:2.0KN/m2 3.1楼面荷载
3.1.1普通房间楼面恒载: 做法说明:
1,清水砼楼面板(100mm)2,20厚1:2水泥砂浆结合层(面刷水泥浆一道)(20mm)3,800*800地面砖(20mm)计算式:
0.1*25+0.02*20+0.02*22=3.34KN/m2 楼面活载:2.0KN/m2 3.1.2卫生间楼面恒载 做法说明:
1,清水砼楼面板(100mm)2,1:2mmJS防水涂膜(1.2mm)3,1:3水泥砂浆保护层。(20mm)4,炉渣回填(300mm)
5,1:3水泥砂浆找平(20mm)
6,1:2水泥砂浆结合层(面刷水泥砂浆一道)(20mm)7,300*300防滑地砖(13mm)计算式:
0.1*25+0.0012*4+0.02*20+0.30*15+0.02*20+0.02*20+0.013*22=8.49KN/m2 卫生间活载: 2.0KN/m2 3.2屋面荷载
3.2.1屋面恒载: 做法说明:
1,现浇砼屋面板(100mm)
2,1:6水泥礁渣找坡(平均厚度50mm)3,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mm)4,泡沫砼碎块保温层(100mm)5,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mm)6,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4mm)7,1:3水泥砂浆保护层(20mm)8,刚性屋面(60mm)计算式: 0.1*25+0.05*15+0.02*20+0.1*8+0.02*20+0.004*12+0.02*20+0.06*25=6.798KN/m2 屋面活载:2.0KN/m2 3.3梁上线荷载 3.3.1清水墙面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200mm): 0.2*3.6*4.9=3.53KN/m 实心砖墙(卫生间)(200mm)0.2*3.6*18=12.96KN/m 3.3.2抹灰面(单面水泥砂浆20mm)0.02*3.6*20=1.44KN/m 3.3.3外墙涂料 做法说明: 1,基层墙体
2,界面砂浆(2mm)3,无机保温砂浆(8mm)
4,满挂玻纤网(5mm抗裂砂浆复合)5,柔性耐水腻子(1.5mm)6,外墙涂料(二遍3mm)计算式:
(0.002+0.008+0.005)*3.6*20+(0.0015+0.003)*3.6*9.8=1.24KN/m 3.4屋面梁线荷载 3.4.1梁宽350mm 6.798KN/m3*0.35m2=2.8kn/m 3.4.2梁宽200 6.798KN/m3*0.2=1.34kn/m 3.4.3墙高2.4米下梁荷载
0.2*4.9*2.4+(0.02*2.4*20)*2=4.272KN/m
第二篇: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多层教学楼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多层教学楼
学生姓名
马乐 专业名称
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
郭波
2006年05月20日
多层教学楼设计
目 录
第一部分:设计总说明 摘要
1、建筑设计………………………………………………………6 1.1 建筑说明 1.2 方案设计 1.3建筑材料及做法
2、结构设计………………………………………………………7 2.1 结构说明 2.2 结构计算
2.2.1风荷载作用
2.2.2竖向荷载作用(恒载及活载)2.2.3 内力组合 2.2.4 配筋计算 2.3现浇板式楼梯设计 2.4 现浇厕所楼面板设计 2.5 基础设计
3、设计总结„„„„„„„„„„„„„„„„„„„„„„„„„„ 13
多层教学楼设计
多层教学楼设计
[ 马乐 土木建筑工程系 湖北省孝感学院 432100 ] [摘要]:本设计为某多层教学楼工程设计的整体过程。按照设计任务书依据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和《结构设计规范》,完成本设计。设计分为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建筑部分包括建筑设计要点、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和剖面设计等。结构设计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一榀框架进行设计计算,主要包括结构选型(包括楼板、屋面板、楼梯等);结构布置方案;选用有代表性的单元确定计算简图、导算荷载、进行内力分析和内力组合,对构件进行截面配筋设计;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对基础进行设计;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进行验算,并对手算和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完成了建筑平面图、结构布置图、梁柱配筋图、基础计算等。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结构设计
框架结构
[Abstract]:This design is for the whole of engineering design of teaching building.According to design specif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design specification of the building》and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I finish the designing.Design include two major par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design, The part of building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main point, planar design of the building, elevation is designed and designed etc.I choose on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o design, it mainly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structure(includes floor, roof board, stair, etc.);Layout of structure;I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unit to confirm sketch of calculating, Compute its load and carry on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and cabinet;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project, I design the foundation;go on checking with structure software(PKPM), and carry on checking by comparing manpower calculating and computer calculating.Finally, I finished structural plans, a table of beams and columns ,a footing plan and pile foundation drawing.[Key words]:Building construction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Frame structure
多层教学楼设计
1、建筑设计
1.1 建筑说明
本工程为拟建某多层教学楼,该工程最高处为五层,普通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层高均为3.6m,并带有阶梯教室(两层),层高4.8m。总建筑面积约为4921m2按任务书要求通过查找资料,基本风压为0.35KN/m2,基本雪压为0.50 KN/m2,该教学楼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区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由于为六度设防烈度,无须进行计算,由规范要求进行构造抗震设计即可.
1.2 方案设计
1.2.1根据地形地貌,设施布置,建筑物在基地上的位置、标高、道路绿化及其他说明,去考虑方案设计。从而很好的把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
方案比较
方案一:建筑平面为U型。U形建筑具有造型简单、美观、采光通风较好,有利于教室平面灵活布置等优点。由于其转折处可以灵活设置,可以避开设置伸缩缝的限制,另外可以根据大小教室对建筑面积的不同要求,各段采用不同的平面布置,有利于柱网的布置。
方案二:建筑平面为矩形。满足平面力求简单,规则,本方案既可避免设缝。但由于其采用内廊式,走廊的采光不容易满足,在大小教室的平面布置上不够灵活,对结构简单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方案一的平面布局较为合理,结构设计简单,传力明确,施工方便,较方案二要合理。因此,选择方案一为本次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书所给资料,结构型式选用框架结构。本多层框架结构教学楼采用外廊悬挑式柱网布置,考虑到走廊长度大于40m,两面布置房间时,走廊最小净宽度为1.8m,所以走廊的跨度取为2.1m,房间的开间和进深采用3.6m,7.2m;3m,10.2m和4.2m,7.8m。采用三部楼梯,楼梯开间均为4.2m,考虑到阶梯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标高不同,在走廊连接处设轻质踏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交通联系。根据武汉地区的气候条件,内外墙均采用240厚。
该教学楼为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设置了大小教室以及阶梯教室。根据其他
多层教学楼设计
使用功能的要求,首层设有门厅、门卫室,各层还设有休息室、办公室、男女卫生间等。
1.2.2 该教学楼在建筑立面上采用较大而明亮的玻璃窗,走廊两侧均设置窗户,有效的满足了采光的要求,同时又表现出简洁现代感,还增加了立面的美观效果。建筑立面和竖向剖面上力求规则,避免立面凹进或突出,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均匀。为了丰富立面,外墙层高处设装饰线,底层从-0.450标高往上至0标高做天然石材饰面。室外台阶采用花岗岩贴面。在排水方面由于屋面宽度不大,采用单面有组织排水,落水管采用直径为100PVC落水管。在剖面上,主要反映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考虑室内外采光通风,窗台取900mm高。
1.3建筑材料及做法
1.3.1墙体:内外墙均采用240厚砌体,防潮层设在相对标高-0.050m处,做法是1:2水泥砂浆掺2%防水剂20厚。
1.3.2 门窗:底层外门均采用铝合金门,建筑内部门采用木门,所有窗户均采用铝合金推拉窗,凡木料与砌体结构接触部位均应涂满防腐水柏油二度。
1.3.3楼地面做法:见中南地区建筑图集。1.3.4 散水做法:水泥砂浆散水宽600mm。
1.3.5 落水管及雨水口:屋面雨水口做法见中南地区建筑图集;落水管材料采用直径为100PVC落水管。
1.3.6 挑出墙面的雨篷等构件:凡未特别注明者,其上部粉1:2水泥砂浆,并找1%挑水坡,其下部粉1:2水泥砂浆15厚刷白色106涂料,并做滴水线30宽。
2、结构设计
2.1 结构说明
本设计为五层框架结构(阶梯教室部分为两层,层高4.8米),建筑物总高度为18.45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室内设计标高为±0.000,相对于绝对标高0.450m,室内外高差450mm。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图纸中标高以米,尺寸以毫米计。由于建筑物总长度为47.4m,满足《混凝土规范》GB50010-2002
多层教学楼设计
第9.1.1条伸缩缝最大间距55m要求。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首先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确定承重体系。在计算荷载之前,根据设计经验初了估梁、柱截面尺寸,并进行了验算。
2.2 结构计算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首先进行结构选型〔采用横向承重体系,以增大结构的横向刚度〕和结构布置,确定承重体系。在计算荷载之前,根据设计经验初估梁、柱截面尺寸,并进行验算。
2.2.1地震作用
因该地区地震6度设防,所以地震作用影响很小,采用一般结构上设防即可。2.2.2 风荷载作用
根据负荷面积宽度,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框架每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运用D值法,求出柱上下端弯矩,通过节点平衡得出梁端弯矩,由此得到水平风载作用下梁柱弯矩和梁端剪力和柱轴力。
2.2.3 竖向荷载作用(恒载及活载)
在计算单元范围内的纵向框架梁的自重、纵向墙体的自重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各节点上。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梁端和柱端弯矩计算之后,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和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到;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荷载叠加得到。
2.2.4 内力组合
根据结构类型、地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由《抗震规范》确定该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梁的内力组合:根据《结构规范》和《抗震规范》考虑三种内力组合形式:
(1)1.2SGk+1.4SQk(2)1.2SGk+0.9×1.4×(SQk+SFk)(3)1.35SGk+0.7×1.4(SQk+SFk)在进行柱的内力组合时,须根据柱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分别进行组合、配筋。这三种组合形式为: ① ︱M︱max及相应的N、V; ② Nmax及相应的M、V;
多层教学楼设计
③ Nmin及相应的M、V。2.2.5 配筋计算
由于本工程按6度设防区设计,因此进行了抗震设计,形成延性框架结构。其设计原则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梁、柱配筋计算
框架梁按弹性理论设计,以求得的最不利内力值为控制值。对框架梁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应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按照框架结构的合理破坏形式,在梁端出现塑性是允许的,为了便于浇捣混凝土,也往往希望节点处负钢筋放得少些。因此,对于现浇框架,可取弯矩调幅系数为0.8-0.9。必须指出,我国有关规范规定,弯矩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即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不参加调幅,因此,弯矩调幅应在内力组合之前进行。根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有关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悬臂梁中,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在梁的下边锚固,弯终点外的锚固长度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在受拉区不应小于且不小于20d〔d为受拉钢筋直径〕。
框架柱的内力控制值取值,应预先判断大小偏心。试验表明,小偏心受压情况下,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随之减小,但在大偏心受压情况下,轴向压力的存在反而使构件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提高。在界限破坏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达到最大值。因此,当为大偏心时,应取弯矩较大,轴力较小;当为小偏心时,应取弯矩较大,轴力较大。根据此原则,可确定出所需最大钢筋面积。除此之外,框架柱全部纵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6%;同时,一侧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轴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沿截面的四周均匀放置,钢筋根数不得少于4根,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通常在16至32mm 范围内选用。为了减少钢筋在施工时可能产生的纵向弯曲,宜采用较粗的钢筋。从经济、施工以及受力性能等方面来考虑,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平面框架柱的平面外稳定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梁与柱为刚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其计算长
多层教学楼设计
度应根据框架不同的侧向约束条件及荷载情况确定。对于有侧移的全现浇框架结构,柱的计算长度可取底层柱为1.0H,其他层柱取1.25H〔H为柱所在层的框架结构层高〕。
2.3 基础设计
根据地质报告,本工程所在地地质情况良好,第二层作为持力层,其地基承载力达到200Kpa,因此在框架部分选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置深度的大小,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等影响很大,因此,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是基础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工程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建筑物自身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例如,应注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动态〕。从实际出发,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以基础宜浅埋的原则,合理选择基础埋置深度〔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根据第一层为素填土,土质松软,结构不均,厚0.4-1.0m;第二层为粘土,属中偏高强度中偏低压缩性土层,可作天然地基,厚2.5-3.5m,本工程的基础埋深设为1.5m。选择基础材料,根据计算确定基础高度为1.0m,从下至上分两层,每阶高度为350mm,250mm。基础埋深1.5m,高度0.6m,根据上部结构传来的内力值,初估基底面积,然后进行冲切验算和底板配筋。
2.4 现浇厕所楼面板、上人孔处屋面板设计
根据所设计房间区格的长边与短边之比,确定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析(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属于单向板;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属于双向板。)按照不同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分别进行控制截面配筋计算。
2.5 现浇板式楼梯设计
根据建筑要求和施工条件,本工程中采用现浇板式楼梯,并根据建筑类别确定楼梯的活荷载标准值后,分别对楼梯梯段板、平台板、平台梁进行控制截面的配筋计算。
采用板式楼梯,具有下表面平整,施工支模较为方便,外观比较轻巧等优点。梯段板、平台和平台梁组成,对于梯段板和平台板〔设计成单向板〕都取1m 的单元进行计算,对于平台梁的设计与一般梁设计相似。斜板厚约为梯段板水平长度的1/25至1/30,本设计采用约为1/30的梯段板水平长度。
考虑到楼梯与平台梁整浇,平台对斜板的转动变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计
多层教学楼设计
算板的跨中正弯矩时,近似取Mmax=PLn 2/10。为避免斜板在支座处产生过大的裂缝,应在板面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一般取ø8@200,长度为Ln/4。斜板内分布钢筋可采用ø6或ø8,每级踏步不少于1根,放置在受力钢筋内侧,最大间距300mm。2.6 雨篷设计
本工程中雨篷设计成板式雨篷,框架纵梁兼作雨篷梁。雨篷计算包括三个内容:a.雨篷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b.雨篷梁在弯矩、剪力、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c.雨篷抗倾覆验算,之后进行配筋设计。由于雨篷梁与框架整浇,故无须进行抗倾覆验算 设计总结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劳作,在指导老师耐心、兢兢业业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这次设计是我们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最大,最完整的一次设计。本次设计不仅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更是提高了我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设计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将四年所学的大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对专业知识全面复习一遍,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深有成就感。
由于时间较短,设计不太全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老师批评指正。在此,对老师们的热情指导深表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 考 资 料: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东南大学编著、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00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3.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3.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4.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1.1 [6].《建筑地基基础》吴湘兴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 [7].《混凝土结构》上册、中册,第二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房屋建筑学》第三版,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多层教学楼设计
[9].《建筑类专业外语》之建筑工程,第三册,王翰邦、刘文瑛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0].《建筑工程制图》第三版,同济大学建筑制图教研室,陈文斌、章金良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1].《结构力学》上册,第四版,湖南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段兵廷主编,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沈蒲生、苏三庆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 [1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梁兴文、史庆轩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02—1—10发布,02—3—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02—2—20发布,02—4—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三篇: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论文
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火灾爆炸事故
及预防措施
余进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土木工程61203)
摘要:在建筑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中,火灾事故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施工人员群死群伤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这几年随着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建筑施工火灾事故的发生也日益频繁。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防范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相应配套的公共、居住、生产等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工地也随之增加,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与现代建筑中,建筑施工现场出现了大量的火灾隐患,如不加以监督整改,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烧毁未建成建筑物和其周围建筑物,而且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施工现场 火灾 爆炸 先天性火灾 焊割 烟头点 敷设 着火三角形
0 序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工地成为当前城 市中最常见的作业场所。建筑工地是一个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的施工场地。施工现场存在火灾隐患多、出入人员杂乱人为潜在火险因素多的特点。极易发生建筑工地火灾,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认真研究火灾发生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是每位消防工作者和安全工作者面临的课题。通过分析对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做出全面阐述,并根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找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该类事故的发生。为施工现场的消防管理和监督提供理论依据,并且为该类事故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建筑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类型
1.1 焊割火灾事故
在焊割火灾事故中,危害性最严重的是容器焊割爆燃事故,往往导致作业人员当场死亡,严重的甚至引起整个厂房或生产系统爆炸,造成灾难性后果。如油罐、液化石油气罐、天然气管道等的焊割作业,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可能造成部分容器与作业场所周围存在的爆炸性混合物浓度过高,一旦遇明火,将引起爆燃。
2000年5月,浙江温岭市某公司在对一已严重腐蚀的油罐进行动火检修,由于未对油罐进行置换和清洗,油罐内的残油和空气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火花引发油罐爆炸,造成6人死亡,2人受伤。在焊割作业前未认真检查作业周边环境,清除易燃品,又未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焊接作业时产生的焊渣引燃易燃物,造成火灾事故。
1999年,浙江宁波市某工地,作业人员在l 0层外墙处用电焊切割螺栓,被割下的螺栓和焊渣落在6层外架上,引燃毛竹脚手片,而工地又未按规定配备监护人员和灭火设施,致使火势蔓延,最终造成外脚手架全部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拖延工期近两个月。
1.2电气火灾事故
建筑施工现场,场地大线路分散,施工机具、照明设备较多,且大多设置在室外,容易发生受潮、老化。一旦出现漏电短路或负荷过大等电气故障时,就有可能引起火灾,并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004年4月,浙江宁波市某工地作业人员在下班时未及时清理木工车间的木屑,且未切断圆盘锯的开关电源,由于开关受潮短路引燃木屑,导致火灾事故发生。
1.3其他火灾事故
对明火及防火重点部位管理不严,随意抛掷烟头、火柴梗引燃可燃物或电热器具烤着可燃物造成火灾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食堂、宿舍、仓库和木工制作场地等部位。
2003年,浙江宁波市某工地,由于食堂工作人员用火不慎,引燃彩钢板活动房墙体内的泡沫填充材料,造成l 6间活动房及屋内生活用品全部烧毁,幸而是上班时间,未造成人员伤亡。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火灾隐患 2.1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布局不合理 2.1.1 建筑物密集且耐火等级低
由于施工现场局限性强,人员多,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或者成“一”字型排列,并且这些建筑大都为临时性,而且都是三、四级耐火等级简易结构的建筑物;还有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毗连,甚至临时建筑物相互间隔只是用三合板等材料简易隔开;也有的职工宿舍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失火,势必造成严重后果。
2.1.2 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灾蔓延速度快
一些建筑企业雇佣外来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多数为可燃的,无形中大幅度增加了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尤其是因施工需要,有的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的安全防护物,特别是装修现场既堆放有大量的可燃性装修材料,又存放有油漆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猛烈燃烧,迅速蔓延。
2.1.3 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条件较差
一些建筑工地没有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堵塞了消防车道,还有的在明火作业区堆放易燃、可燃材料,以及危险物品库房混用。
2.1.4 先天性火灾隐患
有的建筑物未经消防部门审批,擅自施工,有的虽然经过消防审批但施工单位按着建设单位的意图擅自改变局部的平面设计,还有一 些单位装修时遮挡消防设施,减少安全出口、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设计时净宽度和数量,从而留下了先天性火灾隐患。
2.2 施工现场职工消防安全意识谈薄
部分施工单位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素质较差,不知道自身的消防安全职责。在进行施工现场检查时,大部分施工负责人认为一切都是建设单位的事,根本与自己无关,消防部门不应该管,主观上舍不得投入资金,购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同时施工单位雇佣临时民工流动性大,没有经过严格的管理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了解、不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不会利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不会报警、不会组织人员疏散,尤其是施工时间短、作业分散的民工,很难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3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也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个别的工地连消防安全制度也没有,更谈不上消防安全管理了,施工负责人只重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忽视消防安全管理,突出表现在:
2.3.1 用电量大、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施工现场机械化操作和用电量大幅度增加,违章安装电气设备、私拉乱接电气线路现象较为严重,也用的直接将配电装置安装在可燃木制构件上。
2.3.2 普遍存在违章使用明火的现象
施工期间,经常使用电焊、气焊和用明火来熬沥青,进行电焊、气焊的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操作时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甚至在火灾危险场地没有事先办理动用明火审批手续,特别是一些改扩建以及建筑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没有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甚至边营业边施工,不计后果。
2.3.3 施工单位忽略烟头点火源管理
施工现场办公室;民工宿舍;建筑材料堆场;可燃、易燃物较多,并且雇佣的临时民工、外来人员吸烟的随意性强,一旦将烟头丢弃在火灾危险等地方,时间一长,极易造成火灾。
2.3.4 忽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
施工单位经常使用氧气、乙炔;同时民工食堂大部分临时采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一旦使用管理方法不当,造成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泄漏,遇到明火,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2.3.5 忽视意外火灾
这种火灾是由于不能预见或忽视管理引起的,主要是管理不到位,发生民工私仇、泄愤等放火案件火灾。
施工现场存在的火灾隐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建筑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源的识别
根据经典的着火三角形原理,燃烧的发生必需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要素,在施工现场火灾中助燃物即为空气可以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具备可燃物和点火源两个条件。同时燃烧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火灾,只有在燃烧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火灾才发生。因此火势的蔓延也是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3.1 引发起火的易燃、易爆,可燃物
建筑工地存放着大量的屋面墙面保温材料、建筑装修材料、油毡纸、草垫子、油漆等可燃材料及汽油、柴油、油漆等易燃、可燃液体。同时建筑工地中的作业棚、仓库、宿舍、办公室,厨房等设施,绝大多数都是用可燃材料搭设而成的临时建筑,耐火等级低。另外,施工时遗留的废刨花、锯末、油毡纸头也都是易燃、可燃物。
3.2 触发起火的点火源
施工现场明火作业特别多,在工程施工高峰期间,电焊、气焊、熬制沥青、喷灯、煤炉,以及在冬季施工中,水、砂子、河石等均要用火加热,还有工人宿舍、休息室内的取暖、食堂的用火用电等。施工现场临时电气线路多,缺乏系统正规的设计,电气线路纵横交错。同时由于管理不力,电气线路老化现象较多,容易发生漏电短路,超负荷用电等火灾隐患。施工现场人为起火因素多。由于建筑施工的工艺特点,各工序之间都相互交叉、流水作业,建筑工人常处于分散、流动状态,乱动机械,乱扔烟头现象时有发生。
3.3 火势蔓延因素
建筑工地内低耐火等级的临时建筑多,而且往往相互连接,缺乏应有的防火距离,所以一旦起火,尤其遇到风天,蔓延非常迅速。一 般工地往往只有临时消防水源,在某些重要临时设施附近放置几个手提式灭火器,不可能设置比较完善的施工现场消防设施,并且施工人员的消防常识大多比较匮乏,所以很难及时地将发生的火灾遏制在初起阶段。防范措施的制定和采取
4.1 建立健全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并成立领导小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和施工班组要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书,覆行各自消防安全管理职责。项目部应根据工程的规模配置1名以上的兼职消防员,有条件的工地,可以建立一支经过培训的义务消防队伍。项目部还必须建立防火制度、动火审批制度、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品登记保管制度、职工消防安全教育制度等,并认真贯彻落实。
4.2 认真编制和执行消防专项安全方案
项目部要根据工程的情况,确定防火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消防专项安全方案,绘制消防设施平面布置图,并将该图与工地的“五牌一图”放在一起。在消防设施平面布置图中,应当明确消防设施的位置、类型和数量,还应标明疏散通道。在进入施工前,还应制订防火、防爆安全计划,划分防火责任区,并落实到各班组。项目部在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时,应当将消防专项安全方案的内容和消防制度也作为培训和交底的内容,传达到每一个施工人员。4.3 严格火源管理
项目部应加强现场火源的管理,严格动火审批制度。在食堂、仓库、材料堆场、木工制作场地等重点部位应设立明显的《严禁烟火》等防火、防爆标志;易燃、易爆物品应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台帐资料;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受压易爆器具,要按规定放置在安全场所,严加保管,严禁曝晒和碰撞;氧、气焊场所应远离料库、宿舍;施工现场应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动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动用明火作业的,应根据动火级别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应在动火证上注明动火的地点、时间、动火人、现场监护人、批准人和防火措施等内容;施工现场还应设置固定的吸烟室,杜绝游烟现象。
4.4 消防设施的配备和保养
项目部在对灭火器配置的设计计算时,应先确定配置场昕的危险等级、火灾种类以及要保护面积所需的总灭火级别,然后根据各设置点的具体要求、准备选用的灭火器种类、灭火器规格来确定配置数量,根据配置场所的固定消防设施情况进行修正。根据要求,建筑物每层楼梯口、脚手架每排上下通道处应配置不少于一个灭火器;当建筑施工高度超过3 0m时.应配备足够的消防水源和自救的用水量,立管内径约在2″(约合50mm)以上,每层设置消防水源接口,并有足够扬程的高压水泵保证水压;在食堂和餐厅,应根据面积大小分别配备一个以上的灭火器:在仓库、生活区、办公区、木工制作场地、模板堆场等重点部位也必须配置足够的灭火器。
目前施工现场大多选用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根据其昕采用的 灭火剂种类不同分为A B C和B C两种。其中A B C类采用的是磷酸铵盐,因其对固体可燃物具有粘附作用,所以可用来扑救包括含碳固体可燃物(即A类火灾)所有类型火灾。B C类干粉采用的是碳酸氢钠,因其对固体可燃物不具备粘附作用而不适宜于扑救A类火灾。而目前工地中配置的干粉灭器几乎都是属于B C类,包括模板堆场、木工制作场地等存在A类火灾隐患的重要场所。这样一旦发生A类火灾,势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工地在确定灭火器种类时,必须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和环境,合理配置。
除了正确配置灭火设施外,还应指定经过培训的专人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如干粉灭火器,应定期检查压力显示表,指针是否指在绿色区域。如指针已在红色区域,则说明内部压力已泄漏无法使用.应赶快送维修部门检修:每半年还应检查干粉是否结块,储气瓶内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泄漏。
4.5 加强对消防重点环节的防范 4.5.1 焊割作业
在进行焊割作业前,除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并根据要求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教育。在焊接作业时,应先对焊炬的射引性能、是否漏气等进行安全检验,符合要求后再点火;点火时,应先开乙炔,点燃后再开氧气并调节火焰;熄火时,应先关乙炔后关氧气,防止火焰倒袭和产生烟灰;如发生回火现象,应急速关闭乙炔.再立即关闭氧气,倒袭的火焰在焊炬内会很快熄灭,然后再开氧气,吹 出残留在焊炬内的烟灰一切割作业时,割炬使用的安全要求,与焊炬基本相同,但应注意在切割开始前,应清理工作表面的漆皮、铁屑和油污等,防止锈皮等杂物爆溅伤人:在正常工作停止时,则应先关氧气调节手轮,再关乙炔和预热氧气手轮。
4.5.2 油漆、木工作业
油漆、木材均为易燃物品,因此油漆和木工作业也是防火的重点环节。项目部应在油漆、木工作业部位设置防火标志:该处的施工机械、照明设备和配电线路均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并应通风良好。在作业时,严禁动用明火,并应严格控制室内温度、粉尘浓度(木工作业)和有毒、可燃蒸气浓度(油漆作业)。
4.5.3 电气设备的防火
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应做到防雨、防潮,并根据安装部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正确选用电气设备,在具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应按规范要求选择防爆电气设备,在食堂、试块养护室等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潮灯具。二是应选择合理的安装位置,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如照明灯具表面高温部位应当远离可燃物,碘钨灯、高压汞灯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碘钨灯及功率大的白炽灯的灯头线应采用耐高温线穿套管保护等等;三是应按规范要求对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等部位,做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防止漏电导致火灾危险;四是要加强日常维护保养,保证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升等参数不超过允许值,电气设备保持足够的绝缘能力,电气连接良好,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消防部门要规范执法、依法监督、严把审批关,避免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公安消防部门在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未经审批而擅自施工的单位要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科学监督管理,最终达到消除火灾隐患目的。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
6.1 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
6.2 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6.3 民工宿舍附近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大型建筑工地应设置消防水池以及必要的消防通讯、报警装置。施工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7.1 确定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成立义务消防安全组织,负责日常防火巡查 工作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停工前后的安全巡视检查,重点巡查有无遗留烟头、电气点火源、明火等火种。
7.2 对雇佣的临时民工必须经过消防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常识,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特别是要加强对电焊、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之持证上岗。7.3 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火管理。要严格落实危险场地动用明火审批制度,氧气、乙炔瓶两者不能混放,焊接作业时要派一监护人,配齐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在焊接点附近采用非燃材料板遮挡的同时清理干净其周围可燃物,防止焊珠四处喷溅。
7.4 在民工宿舍、员工休息室、危险物品库房等火灾危险处设立醒目的严禁吸烟等消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吸烟室或指定安全的吸烟地点。
7.5 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施工单位确定一名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电工正确合理地安装及维修电气设备,经常检查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线路接头是否良好、有无保险装置、是否存在短路发热、绝缘损坏等现象。火灾事故应急措施
8.1 施工现场万一发生火灾事故,火灾发现人应立即示警和通知项目现场负责人,并立即使用施工现场配备的消防器材扑灭初起之火,项目现场负责人接到报警后,要立即组织项目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并安排人员疏散,转移贵重财物到安全地方,拨119电话报警、接警,同时通知公司领导和保卫部。
8.2 在灭火时要根据燃烧物质、燃烧特点、火场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8.2.1 施工现场发生火灾,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烧焊作业或遗留火种引燃竹木等固体可燃物而引起的。对于这类火灾,可用冷却灭火方法,将水或泡沫灭火剂或干粉灭火剂(ABC型)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至燃点以下或与空气隔绝,使燃烧中断,达到灭火的效果。
8.2.2 如遇电器设备火灾,应立即关闭电源,用窒息灭火法。用不导电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ABC型或BC型均可,下同)等,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电器设备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效果。
8.2.3 如遇油类火灾,同样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物体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扑救。
8.2.4 如遇贵重仪器设备、档案、文件着火,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器直接喷射在燃烧物上,或用毛毡、衣服、干麻袋等覆盖,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进行扑救。
8.3 扑救火灾爆炸事故,应遵循如下原则:
从上向下、从外向内,从上风处向下风处。
8.4 当事故现场火灾危及到和身烧伤,即紧急把伤者隔离火源,并 把火扑灭,轻度烧伤可即包扎处理。中、重度烧伤者马上送医院治疗,并进行医学观察。
9结论
9.1 加强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可燃材料的管理,及时清理作业遗留的可燃废渣,并远离火源,电源。在含有易燃物品作业场地严禁吸烟和动用明火。
9.2 加强对明火作业、电气焊割等过程的管理。
9.3 加强对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规范安装和日常检查管理。9.4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9.5 加强对施工队伍管理和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
致谢
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我衷心感谢杨金招老师,您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能及时而又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鼓励我,抚慰我焦急的情绪。
从论文选题到收集资料,从写稿到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烦躁、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我知道,这些都我无不饱含着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再次感谢您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理清写作方向,最终使我的论 文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霍然,杨振宏,柳静献.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2】 张国顺.燃烧爆炸危险与安全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 魏伴云.火灾爆炸危险安全工程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4】 许成祥,何培玲.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5】 白国梁,刘明.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学谦.建筑防火安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 消防技术规范汇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四篇:通讯铁塔荷载计算
包西铁路通信工程
荷载计算书
通讯铁塔及基础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符合下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现行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2001 塔桅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CECS 80-2006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50l35-2006
一、45米角铁塔
1、使用条件:
1.1、45米角钢通讯塔,主材材质为Q345B。辅材材质为Q235-B型钢,设外爬梯,带护栏。1.2、设计风速: 30m/s;抗震: 8°;裹冰: 5mm;温度:-35~45℃; 1.3、防腐处理为热镀锌;
1.4、铁塔自地面以上6m范围内的连接螺栓全部采用防盗螺栓; 1.5、铁塔重量:140.98KN(14.098T)1.6、铁塔结构简图
2、荷载计算 2.1、设计结构图
2.2、风荷载计算
依据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GB50l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对杆塔进行风荷载的计算,下面为引用标准部分:
2.2.1、垂直作用于结构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2.2.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中小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中等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但房屋较高的大城市市区。选用B类,1.25,1.56;
2.2.3、高耸结构的风荷载体型系数μS,按下列规定采用:
本次设计为塔架结构的形式,选用《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表4.2.7所列体型部分,西面是该部分的内容: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选用最不利的风向②形式,μS=2.4; 2.2.4、自立式高耸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ξ——脉动增大系数,1.73;
ε1——风压脉动和风压高度变化等的影响系数,0.63,0.55;
ε2——振型、结构外形的影响系数,0.88。
注:相关条款,参照GB50l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2.2.5、杆塔荷载计算
根据设计铁塔的分段形式,把铁塔分为上下两部分以及平台部分,水平风荷载标准值分别为: W1=30*30/1600*1.25*2.4*(1+1.73*0.63*0.88)=3.3KN/m2 W2=W3=30*30/1600*1.56*2.4*(1+1.73*0.55*0.88)= 3.87KN/m2 塔体根部产生的弯矩:
M=【W1*(2.7+5.5)/2*22*22/2+ W2*(2.7+1)/2*23*(23/2+22)+ W2*(3.5*2*44+3*2*38)】*0.3
=3259.47 KN.m 2.2.6、杆塔强度计算
根据《技术规格书》中要求“铁塔的荷载应考虑至少2倍以上的余量,铁塔制造厂商在投标书中应详细说明。”本次设计根部选用等边角钢Q345B∠140×14主材,强度验算: 按照铁塔受外荷载时间,主材两腿受拉两腿抗压则:
选用Q345B∠140×14,截面积A=3760mm2,Q345B材质应力[σ]=310/2.5=124N/m m2,铁塔跟开为L=5.5米;
σ=M/(L*A*2)=3259.47*1000/(5.5*3760*2)=78.8<[σ]=310/2.5=124N/m m2 满足用户要求。辅材、基础计算略。
第五篇:重庆大学毕业设计(模版)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XXX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王X X 学
号:2xxxxxxxx 指导教师:张X X,李XX 年级专业:XXXX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二O一O年六月
Graduation Design(Thesis)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Design of XXX System
Undergraduate: Wang XX Student Number: 2 xxxxxxxx Supervisor: Zhang XX,Li XX Major: XXXX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honqing University
June 2010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网络存储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实用技术。按照存储资源的分布形式,网络存储可分为集中存储和分散存储两种模式。分散存储对网络性能、存储设备没有特殊要求,资源可广泛分布在多个位置,有利于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但是,在分散存储系统中,由于各个资源相互独立,资源和用户的管理难度大,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十分不便,共享信息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建立一个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UAMS,以虚拟账号方式管理用户,按照“资源分散存储、统一分配、用户集中管理”的模式整合分散存储资源。UAMS的核心是资源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它们分别记录资源信息、用户信息以及资源分配情况。UAMS收集、记录各存储系统的资源属性信息和真实账号信息,将资源与虚拟账号关联,并把虚拟账号分配给用户。用户不必了解资源的具体情况,只需提交虚拟账号,通过身份认证后在UAMS的引导下就能访问所有资源。
在这种模式中,UAMS以中介的身份将用户和资源隔离,既能实现单点登录,又避免了各存储系统重复管理用户。统一身份认证还能提高整个存储系统的安全性。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开发的UAMS存储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在我校的某实验室中,该系统将分布在三个校区的多个存储资源整合,实现了分散存储系统的集中用户管理。
关键词:网络存储技术,分散存储系统,集中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
I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摘要
ABSTRACT
Network storage has been a widespread applie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form of stored resources, network storag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2 modes: centralized storage and dispersive storage.Since dispersive storage requires no special network property and network devices, resources can be widely dispersed in any posi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data sharing in a wide range.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 resource i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which brings about difficulty of 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rs, inconvenience for users to access resources, and reduction of availability of shared information.Considering the above-mentioned, the thesis proposes integrating disperse storag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mode of “disperse storage, unified allocation and centralized user management” through establishing an UAMS(User Authenti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and managing uses with virtual account.The core of UAMS is resource database and user database.They record resource information, user information and status of resource allocation.UAMS collects and records information of resource property and authentic account, associate resources with virtual accounts, and allocate virtual accounts to users.Un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resources, users can access all resources after applying for a virtual account and getting the identity authentication.In this mode, UAMS acts as intermediate to separate users from resources.This provides convenience to users for accessing many dispersive resources and avoids repetitive management of users in each storage system.Moreover, unifie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can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whole storage system.UAMS applied to a lab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have integrated multi-dispersive resources in three campuses and made centralized user management of dispersive storage systems.Keywords: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y, Dispersive storage system, Centralized user management, Unifie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II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1 绪论..........................................................................................................................................1 1.1 网络存储技术简介..............................................................................................................1 1.1.1 网络存储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1.1.2 网络存储体系结构......................................................................................................2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7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8 1.4 本研究的适用对象..............................................................................................................9 2 网络资源的存储方式...................................................................................................10 2.1 集中存储与分散存储........................................................................................................10 2.2 存储方式的选择依据........................................................................................................11 2.2.1 应用环境与存储方式的关系....................................................................................11 2.2.2 网络结构对存储方式的影响....................................................................................13 „„ „„ „„ „„ „„ „„ „„ „„ 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2 6.1 设计目标与适用范围........................................................................................................42 6.1.1 设计目标....................................................................................................................42 6.1.2 适用范围....................................................................................................................42 6.2 系统设计............................................................................................................................43 6.2.1 UAMS结构模型...........................................................................................................43 6.2.2 资源和用户管理模式................................................................................................45 6.2.3 安全措施....................................................................................................................47 6.3 主要功能实现细节............................................................................................................50
III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6.3.1 系统的软硬件环境....................................................................................................50 6.3.2 UAMS系统建立的步骤...............................................................................................52 6.3.3 UAMS系统功能模块...................................................................................................52 6.3.4 创建UAMS数据库结构..............................................................................................53 6.3.5 资源创建及信息上传................................................................................................54 6.3.6 虚拟账号申请及资源分配........................................................................................56 6.3.7 资源访问与用户信息维护........................................................................................58 6.3.8 系统使用情况小结....................................................................................................60 7 结论........................................................................................................................................61 参考文献...................................................................................................................................63 附录A:XX公式推导........................................................................................................67
IV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1绪论 绪论
1.1 网络存储技术简介
网络存储是指通过网络存储设备,包括专用数据交换设备、磁盘阵列或磁带库等存储介质以及专用的存储软件,利用原有网络,或构建一个存储专用网络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取和共享服务。其特点是存储容量大、数据有限制共享、信息充分利用、数据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数据管理的简单化和统一化。同时网络存储还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提供大数据量的信息传输率[1]。
1.1.1 网络存储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存储技术起源于早期的基于主机/终端模式的网络系统,由于当时网络系统的终端是一种仅包含输入输出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哑终端”,不包含运算和存储设备,存储和运算功能只能由主机完成。因此,这个时期的主机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基于集中存储方式的网络存储设备,但其网络存储功能仅仅是作为网络系统的一项附加功能,其性能非常有限,一般只根据用户权限提供对主机外存储设备的读写功能。
„„ „„ „„ „„
1.1.2 网络存储体系结构
有关网络存储体系结构比较权威的概念是由SNIA(Storage Network Industry Association 存储网络工业协会)提出的SNIA共享存储模型。SNIA于1997年在美国成立,由400多家企业组成,该组织的宗旨是:发展网络存储,确保网络存储成为IT领域完整的、可信赖的解决方案。SNIA模型是用于描述存储网络体系结构的专用模型,它结构定义简单、清晰,包含的信息丰富,为不同的存储模式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描述方法[8]。
„„ „„ „„ „„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是一种典型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结构,存储设备作为服务器的一部份通过扩展接口(SCSI、IDE等)直接连接在服务器上,数据存储设备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寄生在相应服务器上,其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1绪论
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DAS系统结构详见图1.2。
图1.2 DAS存储系统结构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在当今的IT行业里,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超过设备,成为最宝贵的财富,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存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外的学术界和IT业界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存储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许多的著名IT企业如HP、IBM、EMC、Veritas、Sun以及联想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SNIA(Storage Network Industry Association 存储网络工业协会)专门成立SNMWG(The Storage Network Management Working Group存储网络管理工作组)致力于存储系统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19]
一个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存储性能优化和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及故障检测;存储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安全管理功能;用户管理等。[19]
„„ „„ „„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2网络资源的存储方式 网络资源的存储方式
2.1 集中存储与分散存储
按照网络资源的分布可将网络存储分为集中存储(Centralized Storage)和分散存储(Dispersive Storage)。分散存储是指数据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物理设备中,各自拥有不同的存储子系统,并通过不同平台上的应用软件进行访问[28],在一个由多个DAS结构子系统组成的存储系统中,数据的存储方式一般都是分散存储;而集中存储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所有数据集中存放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中,所有用户由同一个系统直接管理,使用统一的应用平台对数据进行访问。而从广义讲,某些存储系统的资源虽然分布在不同的物理设备和地理位置,但由一个专门应用系统直接管理数据的访问,这种方式也可称为集中存储或整合存储。严格说来,存储方式包括分散存储、集中存储、整合存储三种形式。整合存储对各子系统有一定限制,如果子系统的结构完全异构或用途、功能完全不同,整合存储很难实现。
„„ „„ „„ „„
2.2 存储方式的选择依据
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存储方式更好,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事实上,决定存储方式的最根本因素仍然是具体的应用需求。在构建存储系统之前,首先明确需求,再根据需求确定存储方式,最后才是选择存储设备。每每在新产品上市之前,生产厂商总是将它宣传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用途无所不及、功能包罗万象”的产品。
„„ „„ „„
2.2.1 应用环境与存储方式的关系
集中存储和分散存储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是不能相互替代的,简而言之,不同的应用选择不同的存储方式。在选择存储方式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2网络资源的存储方式
① 存储资源的相关性
存储资源的相关性是指多个存储资源之间的关联程度。相关度高的存储资源适合与采用集中存储,相关度低或无相关性的存储资源适合采用分散存储。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没有一种成熟的衡量存储资源相关度的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可以考虑用下几个非量化指标来判断相关度。
假设M为某项业务,X、Y为两个存储资源 判据A 两个存储资源中数据的变化是否会相互影响? 即:
X->Y或Y->X 判据B 某项业务是否必须同时使用两个存储资源的数据? 即:
(X∩Y)∈M „„ „„
② 资源所有者的业务关系
一个存储系统包含多种资源,不同的资源往往由不同的所有者管理,他们之间的业务关系也会影响存储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业务关系可分为并列、交叉从属和对等。
„„ „„
综上所述,选择存储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存储资源相关度、资源所有者的业务关系、用户分布密集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同存储方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详见表2.1),没有哪种存储方式适合所有的应用。
表2.1 不同存储方式适用范围比较
分散存储 集中存储 整合存储
存储资源相关度
低 高 较高
资源所有者的关系
对等 从属、交叉 并列
用户分布密集程度
低 高 中
„„ „„ „„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6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设计目标与适用范围
6.1.1 设计目标
本系统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分散存储系统的资源整合问题。„„ „„ „„
本设计主要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建立一套用户认证和管理系统(Users Authenti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UAMS),对分散存储资源实行集中用户管理,按照“资源分散存储、统一分配、用户集中管理”的模式,整合分散的存储资源。系统设计目标如下:
① 集中管理所有用户,集中授权、统一认证; ② 统一分配存储资源;
③ 设计统一的访问界面,实现用户单点登录。
6.1.2 适用范围
„„ „„ „„
6.2 系统设计
6.2.1 UAMS结构模型
为了方便用户对资源的访问、降低用户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分散存储资源的可用性,本设计UAMS作为中介,„„
„„ „„ „„
假设A为明文,B为密文,根据RSA加密规则可得下式:
A(B^E1)modN
式(6.1)
„„ „„ „„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YUFIN S A.Geoecology and computer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of Computer Methods in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oscow, Russia, February 1-4,2000[C].Rotterdam:A.A.Balkema,2000.[2] 昂温 G,昂温 P 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3]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 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4] 赵耀东.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M/OL].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http:∥.[11] 莫少强.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J/OL].情报学报,1999,18(4):1-6 [2001-07-08].http∥periodical.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bxb/qbxb99/qbxb9904/ [12]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 „„
重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附录A:XX公式的推导
附录A:XX公式的推导
XX公式的推导过程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