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时间:2019-05-15 04: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第一篇: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1月14日)

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中央精神及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延东同志上午的讲话精神,按照部党组的工作部署,下面我就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和2010年重点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研讨。

一、适应新形势,明确新目标,担负新使命

1.关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类型更加多样,充满生机活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快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2.为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要担负起新的三大历史使命。

一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我国正在加快由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性转变,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必须敏锐感知,全面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家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发展的理念、模式、重点、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也要深化改革、遵循规律,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优化结构、突出质量、办出特色。

三是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新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个性化需要,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多样化的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需求。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1.区域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促进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国家出台鼓励性政策,扩大地方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权限,推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强省(市),发挥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通过中央财政投入,以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一大批中西部本科高校,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水平高、有特色、贡献大的高等学校。

2.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大学统筹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指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毫不动摇。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加大力度实施“985工程”,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以更强有力的政策、项目,支持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学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形成在各层次各类型高校中都有高水平大学的新格局。

3.中央所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统筹协调发展。中央所属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我们要更加重视地方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承担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重任。

4.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统筹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健全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5.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统筹协调发展。我们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文、理、工、农、医等各门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实施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战略,2010年,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建设:进一步实施“985工程”,扩大建设“优势学科平台”;进一步实施“211工程”,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非“211工程”学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进一步支持省部共建、部部共建的地方和行业特色院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加大“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工作力度,扩大“东部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招生规模;扩大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大投入,推进改革,增加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数量。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新一轮改革推动新一轮发展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机制,构建国家和省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二是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研究生培养基地。三是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本科质量工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学人才教育计划”和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四是推进人才培养类型改革,启动实施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方式;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分类管理,保障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投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完善高校内部学术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3.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紧密联系社会的新机制。加强省部共建、部部共建,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广泛获取政府、行业、社会多方面资源和政策支持;在一批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密切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在一批高校开展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改革试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

4.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依法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在法律、法规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加强政策研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通过监督检查、质量评价等方式,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关于2010年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延东同志“积极改革创新,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的指示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

2010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工作将单独部署。这里,仅就地方高等教育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1.做好本地区分规划。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精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做好本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分规划。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

2.加强分类指导。从省情出发,根据本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加强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管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重点建设,开展分类评价,引导区域内高校科学定位、有序发展,办出特色。

3.深入推进改革。这部分内容前面已经讲到,请各省(市、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推进改革工作。

4.加强规范管理。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对学校办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学术管理,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5.切实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增加生均经费;积极化解债务,减轻高校财务负担;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同时也请有条件的省启动相应的重点建设项目。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保持高校稳定两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早动手、早部署,切实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一步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同志们!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贵仁同志讲话精神,按照《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部党组的工作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的高等教育工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鲁昕在教育部2010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鲁昕在教育部2010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1月14日)

一、中等职业教育

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为载体,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保障职成教科学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支撑国家产业升级特别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建设,重点做好以下7项工作:

一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制定实施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事业发展、服务产业、改革创新、基础能力四个方面为主要任务目标,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实施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校长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信息化能力建设、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等10个分计划。通过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载体,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大产业振兴、战略性新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落实免学费政策巩固提高中职培养能力。全面贯彻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省要依据4部委文件标准和范围,结合省情细化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努力做到对困难家庭学生全面覆盖。办好涉农专业,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分类指导各地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协调有关部门研究鼓励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的招生政策,引导西部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探索建立适应非应届初中毕业生需求的灵活学习制度,满足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城镇化和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完成中职招生830万,可比口径增长5%的工作目标。

三是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筹备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新一轮教学教材改革创新。突出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重点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解决五个对接问题,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创新教材和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即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两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资格和学历的两个证书;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两个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创建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职教资源两类平台,即教学教材与工厂生产技术环境全面对接的模拟实训软件、学生学习专业课件的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专业教材课件的资源平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办好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四是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规划、指导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创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研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快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研究推进“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就业准入制度研究和《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依法治教、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尽快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和强化管理基础制度。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政策,组织和引导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支持和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从国家宏观制度、政策到学校微观制度、措施全方位全领域创造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引导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规划,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建设质量较高、规模适宜、效益最佳、实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共享职教资源,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园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优化学校和专业配置,建设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学校设置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力争使80%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继续支持共享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能力建设;启动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改革创新建设计划、1000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讨计划。研究宏观政策,解决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六是坚持分区规划和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建设优质资源,拓宽办学视野,扩大示范效应。支持北京上海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支持天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区,支持广东通过职业教育再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的生产力,支持辽宁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模拟实训软件和新教材课件两类资源,支持江苏等省建设工业园区和职教园区合作新机制;鼓励引导东部地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已创造的优势,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办学的新理念、新机制,中东西共享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中部地区,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加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支持河南湖北等省以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提高符合区域经济特点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统筹城乡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西部地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规模,支持重庆、四川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落实中央对西藏、新疆中职软硬件投入的各项政策;通过东西合作,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及高中阶段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举办新疆西藏内地中职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推进计划》;通过组织联合办学、集团办学、对口支援、校际交流、教师互派、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西部地区共享东部优质教育资源。

七是推进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成人继续教育,提高社会成人职业技能和就业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制定社区教育管理规范,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社区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副省级城市在50%以上的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机构,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各种教育的需求。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乡镇)等各类学习型组织,推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在职职工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特别是帮助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了解、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提供学习机会。完成9000万人次农民工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二、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人才培养4项任务,以制定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为载体,做好6项重点工作: 一是筹备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二是继续抓好抓实民族团结教育。三是加强双语教育指导工作。四是落实扶持西藏、青海等四省藏区和新疆教育发展的政策和项目。五是积极推进其他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六是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

三、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坚持按照工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好7项重点工作: 一是科学利用排查鉴定结果和完善工程规划。二是依据国办发[2009]34号文件,结合省情确定辖区内工程实施的重点。三是准确把握和执行技术标准,指导重点地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的加固改造。四是积极调配工作力量,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工程推进机制。五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六要解决好档案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的有关问题。七是继续强化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行政、技术和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篇:在全市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充分认识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党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对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规定:一是明确了“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二是明确了“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党校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明确提出要加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世纪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力度,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这些新要求、新规定,我们要深刻领会,自觉地把党校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深刻认识办好党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一,充分认识党校工作在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干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校教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头学习,当好表率,走在前列,为推动我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贡献力量。[第二,充分认识党校工作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中的重要作用。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能不能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确保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党校教育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党校肩负着教育干部的重任,就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强化党性教育,加强各级领导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池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服务。第三,充分认识党校工作在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成学习型政党,发挥好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表率作用。党校在造就学习型干部,建设学习型政党,发展学习型社会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第四,充分认识党校工作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党校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党校的教学科研应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发挥优势,围绕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市、县党校应结合基层党委工作实际,在农村党建、社区党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指导实践,为推进我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校的特有作用。

二、学习领会运用好党校建设的宝贵经验,狠抓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党校整体工作再上新水平第一,认真学习领会、运用好党校建设的一系列宝贵经验。2002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校委座谈时,对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总结出九条经验:一是,充分认识党校的重要地位,把党校事业作为整个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重要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主渠道的作用,着重搞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着力抓好理论学习和武装这个首要任务,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切实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正确认识党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校科研工作,把出成果与出人才结合起来,为推进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是,坚持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党校教师和学员两个积极性,把发挥党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与发挥党校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优势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坚持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绝不传播违反中央精神的错误观点。七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党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校教师队伍和党校工作者队伍。八是,坚持从严治校,保证教学质量,维护党校声誉。九是,切实加强对党校工作的导,重点抓好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协调好党校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这些宝贵经验,对我们市、县两级党校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刻领会,结合池州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我市党校工作。第二,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狠抓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党校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党校“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要求,开展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在抓好“三基本五当代”教学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经济、法规、党务、政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纳入培训计划,并着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教材;进课堂,就是在教学安排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讲清楚,把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观点讲明白;进头脑,就是通过教学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师和学员头脑中扎根,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校科研工作作为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基础一环。全市各级党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自觉地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市、县党校开展科研要紧密结合本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科研资源的优势,选好课题,深入研究,力求解决实际问题。要走开放式科研之路,做到上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教师学员结合,作为市、县党校要发挥接触一线干部和基层实际多的优势,结合培训调研组织学员开展科研,撰写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研讨文章,并把优秀的调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丰富教学,指导实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第三,适应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从严治校,拓宽思路,不断加强我市党校建设。我市各级党校要从党校自身的性质、职能和担负的任务出发,坚持从严治校,开拓创新,拓宽思路,逐步实行党校由重视硬件建设向重视软件建设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一要切实加强党校教学和学员管理。党校领导班子和行政管理部门要带头遵守党纪政纪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自律、勤奋工作。要着力提高党校教员的政治素质,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品行上和业务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对党校学员要从严管理,使他们自觉地摆正位置,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并要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对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考察考核。二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党校规范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事,用机制调动人。要从班子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后勤保障、奖惩激励、日常管理等方面制定措施,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三要加强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党校要善于拓宽发展思路,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同时,可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筹集资金,尽快改变软、硬件不足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要加快党校远程教学网的B级站和C级站建设,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党校教学中,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现代教学手段。第四,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党校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的号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的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校师资和党校干部队伍,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党校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各级党校要按照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标准,选调有真才实学、工作急需的人才到党校工作,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思路,可选聘一些在某个领域有专门研究、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承担相对固定教学科研任务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聘请外校优秀教师来校授课,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加强党校师资力量。要在党校内部建立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择优授课、竞争上岗、优劳优酬,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要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教师和干部,不断改善党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教职员工队伍,激发他们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校工作的领导第一,要把党校工作摆上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要经常听取党校工作汇报,指导党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多向党校提要求、交任务,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中,[Jp3]使党校在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党的建设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要加强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党委要选好配强党校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选好配强常务副校长。要把有真才实学、作风正派、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党校领导岗位,重视加强对党校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党校兼职校长要认真履行职责,既要放手让校领导班子大胆地开展工作,又要在重大原则问题把好关,并在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优化党校发展环境上予以支持。第三,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党校工作。各级党委要重视协调党校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统筹安排,共同做好干部培训和党校的发展工作。组织部门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关于提拔干部必须经过党校培训的规定,保证党校学员的来源,并做好对党校学员的考察工作,把干部培训和使用衔接起来。财政、计划等部门要保证党校开展工作和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经费,支持党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善党校学员和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市、县两级党校尽快达到大专和中专体制要求,为全市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四篇:在全市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市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要重视和抓好社会保险工作的文件精神,并针对当前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扩面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召开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完成今年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我市今年以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评价

从掌握的统计数字来看,去年我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完成省下达的预定目标任务,今年的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造成我市参保人数徘徊不前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市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二是目前实施的一些措施不符合实际,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将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工作方式方法不对路、不对头;三是个别镇、区还没有将社会保险工作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或者说在工作上有所放松;四是部分企业经营不景气,受这个因素影响,产生了企业漏报瞒报员工人数,或者在年审时假减员。

二、对今后工作的意见

1.再认识。我们实施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依法行政。我市要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二是营造公平发展的投资环境。目前,我市原来的公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员工参保比例较高,但小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参保率较低,客观上造成了不平等竞争,因此,政府必须依法推进社会保险工作,促使企业全员参保,营造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三是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必须依法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使员工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但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群众来信来访较多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没有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侵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从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来看,实施社会保险都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优化投资环境并不意味着放松社会保险工作。但是,目前我市仍有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对社会保险制度还不是很理解。有些人认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给企业增加了负担,影响了投资环境的改善,不利于我市经济发展建设。但事实上,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必须承担的工作,国家和省出台多项社会保险的政策,就是为了将原来由企业负担的员工老、病、工伤、失业等投资风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有限度地代替企业这部分的支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也有助于企业抵抗投资风险。投保社会保险虽然使企业在费用和成本上有所增加,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看是减轻企业负担。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市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按政策提高了退休待遇,另一方面却没有提高缴费的最低工资基数标准和缴费比例,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由政府负担。

2.再发动。在社保工作的发动和宣传问题上,不能只面对企业经营者,还要让整个员工队伍参与进来,使员工自觉保护自身的权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的发动面必须要面向全社会,市的新闻媒体要及时报道有关社会保险的新闻,特别是要制作一些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综合性报道,从法理、道理、政策、人情、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宣传。与此同时,要充分运用正反两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为主,对落实社保政策比较好的企业要予以表扬;对拒不购买社会保险的企业,予以曝光。

3.再检查。各镇、区要对已登记、参保的企业和人数作一次系统的分析,分类站队。社保局的下属单位要将情况向各镇政府、区办事处报告清楚,使各镇、区掌握各自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全局情况。在此基础上,要进行重点突击抽查,强行入轨。这次会议之后,各镇、区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明确1名领导作为社保扩面工作的责任人,加强对扩面工作的领导,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检查,更加准确地掌握企业的用工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监察机制,依法实施全员参保。今后,各镇、区不能再简单沿用分解任务到企业的方式,要通过组建常规性的劳动监察队伍,将劳动监察、依法参保贯穿于日常工作,形成常规性的依法稽查工作,保证社会保险扩面成果。为此,未有组建劳动监察队伍的镇、区必须迅速组建队伍,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劳动监察行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对象就是任务”为目标,依法要求企业全员参保。

4.再落实。各有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定期公布参保、登记和参保率的情况,特别是要在报纸、电视上以镇、区为单位公布已买保险的单位和参保人数,互相监督。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方面,除了促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参保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保还有较大的空间,希望大家抓好这方面工作。至于具体的收费标准,社保部门可以与各镇、区通过沟通解决。另外,社保工作部门要加强服务,更加主动地联系企业,与

企业建立良好沟通模式,多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根据基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整改,符合规定的要及时理赔,提高社会公信力,将政府亲民、爱民的信息传播开去,使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社会保险工作,努力完成今年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任务。

第五篇:全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07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根据省委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思路,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狠抓落实,开拓进取,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初步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十七大精神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和推进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举措,要进一步把握山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山西是煤炭经济强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紧抓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机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转变单纯生产和输出煤炭的发展路径,推动煤炭及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等产业加快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探索走出煤炭工业内涵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煤炭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得到巩固拓展。山西是文化旅游大省,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给山西留下丰厚的三晋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旅游人文资源,与具有北方特征和“表里山河”特性的旅游自然资源相得益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文章正在破题。山西是绿色转型重省,多年来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山西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染严重、能耗较高、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资源型地区转型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迫切而且艰巨。

当前,从山西作为煤炭经济强省、文化旅游大省、绿色转型重省的发展定位出发,在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破解山西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选择。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格局。

从我省实际出发,在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要重点实施“四大攻坚”、强化“四大支撑”、建设和谐山西。

攻坚之一: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我省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矛盾已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总思路就是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夯实基础地位;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重点是要以服务业为突破口。

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遵循着从以一产为主,向以二产、三产为主的格局演变趋势。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按照这一要求,我省从2006年的36.4%到2020年达到50%以上,需要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与第二产业相比较,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较小。2006年,我省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4.23吨标煤、0.49吨标煤,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务业的8倍多。按今年全省GDP增长14%,未来3年年均增长10%测算,若服务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则共可减少能耗940万吨标煤,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全省节能任务的17%多。即使从2008年起按3年算,也可以减少能耗737.8万吨标煤。服务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污染排放来说更是微乎其微。据测算,服务业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会减少3万吨。从就业状况来看,2006年我省第二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6.6%和32.4%,万元增加值提供的就业岗位分别为0.15人和0.29人。这就意味着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约6.7万个,相当于我省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目标任务的六分之一。随着GDP的增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就业的替代效应也会进一步放大。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若是服务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则在一半以上。

近年来,我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产业。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43%。2006年,我省仅为36.4%,不仅低于上述比例,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排第4位。此外,我省的服务业还存在着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等结构不合理现象。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树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信心和信念,坚决搞好这场攻坚。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引导。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我省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服务业非公经济占主体、中小企业居多数的特点,针对我省服务业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现状,制定完善全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服务业专项规划。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统计考核体系,加大在对各市考核的44项指标体系中服务业的权重,引导各地大力发展服务业。力争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未来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是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引进市场竞争。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破除所有制歧视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在法律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省内民营企业、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多种形式投资我省服务业;降低对省内外企业业务规模、注册资金的要求,放宽对其业务品种、业务对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三是统筹各类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和新型业态,加快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推动企业研发产业化、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保安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四是制定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完善价格政策,改变目前对服务业实行歧视性价格的现状,对鼓励类的服务业加快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政策。

五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带动效应大。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未来我省就是要用文化产业嫁接旅游业,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将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更广阔、影响更深远、效益更明显。在此基础上,旅游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要旅游景点与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便捷通道,实施任何一个重要景点到最近机场或省辖市“一小时通达”工程。推进旅游景区景点的环保卫生、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其次,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在这方面,政府要投入必要的财政性资金,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积极争取证券化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调动民间资金。第三,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严厉打击各种欺诈行为,创优旅游环境,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第四,实施品牌战略。明年要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主题旅游活动。精心打造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祭祖、沿黄风情、太行风光、红色经典等旅游精品,发展多层次旅游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由传统经营向复合型经营转变,充分发挥品牌旅行社的龙头作用,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引入新理念,实现新发展。加大与北京、西安等特大型旅游城市及周边省份大型旅行社的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客源互换合作新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来我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通关、配送与信息、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是除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之外利润的第三源泉。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看,发展物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尤其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6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3%,我省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物流费用所占比重在2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7%左右。总体来看,我省的物流形态还比较落后,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上。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也大。如果我省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降低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将增加50亿元的利税。发展现代物流业在我省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提出鼓励中部地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其二,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靠京津唐,又是环渤海到大西北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方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其三,基础交通条件良好,全省铁路、公路密度较高,省会太原对地级市实现了三小时高速通达,除太原外,长治、运城、大同机场全部通航;其四,货源充足,2006年我省货运量高居全国第二位,达到14.4亿吨,尤其是大宗物资居多,仅出省煤炭、焦炭、钢铁就达到6亿吨之多。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依托能源原材料,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物流格局。首先,要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在完成太原机场改造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开通更多的国内外航线;推进以新建石太快客专线、太中银铁路和以吕梁兴县为起点,途经我省吕梁、临汾、长治等市县,最终到达山东港口的中南部货运大通道为主的铁路建设;在加快建设忻州—阜平、忻州—保德、太原—佳县、太原—古交等高速公路的同时,要着重畅通高速公路东出省口。配套建设国省干线和县乡、乡村公路。其次,制定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摒弃门户之见、利益之争,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制定相互配套、合理布局、可操作性强的战略规划。依托交通干线和网络,建立以太原为中心、以大同和侯马为主要节点的物流格局。重点发展太原、大同、运城、侯马、晋城五大物流园区。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煤炭物流园区为平台,重点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同步推进焦炭、钢材、化工、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发展。第三,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性支持。按照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给予物流业土地、贷款、税收及政府引导资金等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重点物流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专业化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配送中心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推进传统批发经营形式创新。

攻坚之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但在一定时期内其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为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其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我们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一方面,要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推动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行业的新型化进程。煤炭行业,要重点实施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资源整合、安全生产和转产转型五大工程,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国家的《试点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在思路上要有新突破,在工作上要有新举措。我们的试点工作要针对直接的产煤区,但也要注意覆盖全省,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试点政策。因为我省本身就是一个产煤省份,要将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这一思路,完善、细化已有的各专项规划,分类筛选项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而有影响的项目。要切实加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监督三大环节的工作,征好用好基金。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集中支付”的原则和5:3:2的比例,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五大工程。基金凡是用于经营性项目的,要全部实行贴息入股或投资入股的方式;用于非经营性项目的,要严格程序、公开透明。在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的前提下,依托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国家级煤炭基地,做大做强煤炭企业集团,在焦煤、动力煤、无烟煤等主要煤种逐步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煤炭企业。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要大力提高采煤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煤炭的洗选比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焦炭行业,要严格控制产能,原则上不再新上一个项目。实施关小上大,等量或减量置换现有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落后产能。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冶金行业,要在实现不锈钢达产达效的同时,采取产能置换的办法,大力发展特种钢;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兼并重组、上下游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竞争力。电力行业,要在实现700万千瓦装机投产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新开工电力装机900万千瓦,建设一批具有空冷、脱硫除尘设备的大型坑口电厂,新上一批符合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一批主要解决城市居民集中供热、大面积减少污染源的热电联供电厂。对所有传统产业的新建项目都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过快增长;同时要根据企业经济规模、行业先进水平,科学合理确定新上项目规模,防止先建后拆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要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重塑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所具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特征,特别是由于传统生产模式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经济的局限性,使得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资源、污染着环境、破坏着生态。仅从排放的废弃物来看,目前我省煤矸石堆放量约10亿吨,占全国总量将近1/3,每年还在以5000万吨的速度增加;每年生产焦炭排空的焦炉煤气约100亿立方米,与国家投资1400亿元建设的西气东输的输气量基本相当;电厂粉煤灰年排放量达2000万吨以上;冶炼矿渣年产生量1000万吨以上;矿井废水高达5亿吨。所有这些不仅严重制约着传统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换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废弃物,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中,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都可作为再生产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和社会是双赢。我省废弃物排放量大,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大。

今后,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坚持“加强领导、规划先行、健全机制、狠抓重点、政策引导、技术推动、加大投入、全民行动”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的手段,全力加以推进。一是制定完善相关规划。以循环经济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完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思路和规划。制定并实施以改造和对接传统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省域经济的角度,按照资源合理配置、能量合理流转、产业科学耦合和符合环境容量的原则,坚持规模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在统一,布局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做到既循环又经济。编制实施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各市、县和大中型企业也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二是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最近国家批准我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要按照要求加紧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做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社区和市县的工作。目前我省先后有6个企业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省里确定了30个试点企业、10个试点园区、11个试点社区、11个试点县和2个试点市。各试点单位要抓紧制定完善各自的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在此基础上,要推进全省工业产值排序前100位和100户污染较重的非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此带动全省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社会发展。

三是重点推进利用废水、废气、废渣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各地对煤矸石、煤矿瓦斯(煤层气)、焦炉煤气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比较重视,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并且有的已经取得良好效益,要继续深入推进。这里着重讲一下废水利用问题。我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制约因素。许多重大项目由于缺水而无法上马,电力、煤化工等重点产业也常常因受到水的制约而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兴水战略”,争取国家支持上马引黄北干工程,提倡全社会节水。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解决水资源短缺另一个战略途径就是废水回收利用。据估算,目前我省约有5亿吨的矿井废水、5亿吨的城市生活污水、4亿吨的工业废水,合计我省至少每年有14亿吨废水,这些废水的回收利用率都很低。如果全省废水回收利用率提高30-50%,就会增加4-7亿吨的可利用的中水,相当于全省工业用水量的30-40%。这些水完全可以用于工业、农业、生态等行业和领域,替代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希望各有关部门、各市县要很好地研究解决废水回收利用问题。我省还是一个废渣大省,要高度重视矿渣中的钢渣、镁渣循环利用,生产特种水泥、新型建材。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综合集成、产业化应用为重点变废为宝,提升开发和应用水平。

四是采取鼓励和限制两类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意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新上马项目原则上要求企业自身或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协作,必须同步推出循环经济方案。现有项目都要全面对接循环经济,逐步提高循环利用率。对此,可给予财政性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电价优惠、同等条件优先供地、政府优先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动力;反之,要建立倒逼机制,实施资源价格累进、环保收费累进等限制性经济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省政府将于明年召开全省发展循环经济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并对发展好的地方和企业予以表彰。

攻坚之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抓手。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与节能减排有着根本的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近年来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任务还相当艰巨。我省二氧化硫、粉尘、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总量均位居各省前列。尤其是炼焦产生的苯并芘,作为一种强致癌物,排放量高居全国首位,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按照国家的要求,我省在“十一五”末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应分别净削减14%和13%,再考虑到新上项目产生新的污染这一增量部分,按照“十一五”全省GDP增加70%计算,假定所有新上的项目与过去相比均采用了新技术,新增污染保守估计也在30%。以上两部分合计,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污染总量必须减少45%左右,才能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目标。那么,全省的污染治理如何加大力度呢?我们首先应分析污染的基本分布状况,据有关部门估算:第一部分,工业中污染最严重的10%的落后产能,却贡献了20%的污染;第二部分,污染次严重的10%的产能,提供了15%的污染;第三部分,尽管不属于落后产能的范畴,但是其工艺却相对落后,约占工业产能的50%,其排污的贡献率是55%;第四部分,30%的科技含量比较高、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先进产能,排放的污染只占污染总量的10%。如果将污染最严重的10%的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可以削减20%的污染;对污染次严重的产能采取基本淘汰、个别改造的办法,使其减少污染排放10%左右;对处于中端的50%产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可能会减少一半的污染排放,即25%;三部分合计可以达到55%。如果做到这一点,我省将超额完成国家任务10个百分点,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省的污染状况重于全国。节能情况也基本相同,目前我省万元GDP能耗水平同“十五”末一样仍排在全国第27位,“十一五”节能5450万吨标煤,才能完成下降25%的目标任务。我省能耗分布状况是,煤炭、化工、焦炭、建材、冶金、电力六大产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为97.4%;全省年耗能8万吨标煤以上的“双百户”重点耗能企业(含国家级重点企业86户)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总量的65%左右;落后产业的能耗为1100万吨标煤,相当于“十一五”节能降耗总量的五分之一。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钢铁、小火电、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装置。各市县要按属地原则,列出淘汰取缔落后产能名单,并排出时间表,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工作方案,将淘汰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关停淘汰企业及其具体设备,确保按时完成淘汰任务。同时,在行业和地区产能、能耗、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给予等量或减量置换的项目支持。

二是实施重点改造工程。治污减排方面,要继续推进“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工程。实施“3+1”战略,重点推进省会太原和临汾、大同、阳泉3个污染严重城市的污染防治,太原要通过治理扬尘、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和市内省属企业加大污染治理以及搬迁力度,使全市空气质量状况进一步好转;另外3个城市要根据各自市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全国重点监控的污染严重城市的排名中退后位次。其他城市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有些城市的污染程度可能比上述城市还严重,由于没有进入国家重点监控的城市行列,因此没有成为焦点。行业层面,突出焦炭、电力为主的六大传统行业污染治理。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40%左右,明年做到电厂90%以上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实现80%的脱硫效果。焦炭行业的污染物综合排放量最大,要研究实施负压操作、干熄焦和清洁炼焦技术,减少污染尤其是苯并芘排放量。节能方面,要在继续抓好工业领域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等余能利用、煤层气、焦炉煤气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型电厂、新型墙材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七大节能工程的同时,启动实施一产、三产以及社会领域农村沼气工程、商贸流通节能工程、机关节能工程等重点节能工程。抓好煤炭、化工、焦炭、建材、冶金、电力重点行业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包括86户列入国家“千户”重点企业在内的“双百”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同时,要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在生物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利用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探索创新节能减排的思路和机制。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实行按边际成本上网竞价,逐年削减小火电机组发电上网小时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继续推行排污权交易,探索实施节能指标交易制度。要扭转在治污方面政府积极、企业消极的被动局面,用经济办法推动排污企业治理污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要么排污企业自己治理所排放的污染;要么,排污企业交纳足够的污染治理费用,由政府组织集中治理。

积极探索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削减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我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等相关资源比较丰富;加上合理利用煤层气被列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作为煤层气赋存大省,空间更加广阔。为此,要在摸清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全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划、与外商谈判合作细则,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四是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要确立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考核等级为完成或超额完成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取消地方政府领导和重点企业领导当年评先选优的资格,市县政府要向省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该地区和企业新建高耗能项目实行限批。要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新上项目的强制性措施,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实行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律的办法和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指标。“十一五”期间,在2005年的基础上,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25%、二氧化硫总量下降14%、化学需氧量(COD)总量下降13%的目标,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务求完成预定目标,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省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攻坚之四: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依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产业提升工程”,强化政策支撑体系等“六大支撑服务体系”。其次,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乙醇作为替代石油能源的快速发展,推动国际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我省玉米种植得天独厚的优势,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发展玉米经济,稳定粮食生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建成一批农副产品、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农牧一体化,实施规模健康养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拓宽农业发展思路,依托区位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观光农业、自助采摘农业等新兴经营形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要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发展种植养殖业专业农户,培育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及其组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鼓励农林专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要把农业补贴与农技推广结合起来,启动和扩大先进实用物化农业技术补贴,严格落实并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切实落实“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研究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的办法,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立足省情,积极探索“以煤补农”、“以企帮村”的新途径。统筹城乡发展要重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城乡经济、空间、人口和生态结构,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和水利等公共资源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工程解困工程,明年全省再解决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创新扶贫方式,坚持以产业开发为龙头,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加大对重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尤其要以“两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兴水战略”,在继续推进已开工项目的同时,再新开工应急水源工程10处,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完成以沼气为主的能源建设15万户。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镇企业再飞跃,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扩大新农村试点范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做好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四是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既在“三农”本身,又在“三农”之外。这就要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要结合编制和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太原经济圈建设,抓紧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心城镇建设,力争在各类城镇建设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总之,2008年的“四大攻坚”就是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以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依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升级,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共创新基地、新山西的美好未来。

为有效实施“四大攻坚”,要着力强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人才强省和科技创新“四大支撑”

———以深化改革作支撑。首先,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结合我省实际,针对煤炭、交通、投资、文化等突出领域,研究实行大部门体制。其次,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针对水资源短缺而农业用水占大头的现实,推进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制度。从山西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三,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适时启动分离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第四,要加大财税价格改革力度。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资源税制度,变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健全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粮油肉蛋等生活基本必需品的生产供给,完善储备体系,确保供应不断档。加强对价格的预警监测,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积极推进煤炭、焦炭等行业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第五,要加大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村镇银行试点,推动农业发展银行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改革。集中力量推进晋商银行组建工作,争取明年一季度挂牌营业。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来晋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鼓励优秀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鼓励企业利用债券融资。

明年要很好地研究如何利用好现有金融机构存款和民间资金的问题。目前,我省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4500多亿元,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扣除法定准备金,可用的存差2000多亿元。这与我省全年投资总和差不多。但由于项目和信用问题,这些来之于我省的资金,却用在了东部为主的其他地区,形成了典型的极化效应。与此同时,我省的民间资金也比较充裕。一方面,我们以十分优惠的政策和比较高的成本在招商引资,而另一方面我们省自己的资金在源源不断地流到省外。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责怪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家,而应该由我们做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这些宝贵的资金没能留在山西,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至少有这样几条:其一,在产业政策上,放开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准入限制,除国家明确规定属于限制的领域外,其他包括公共事业在内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其二,在政策支持上,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地给予国民待遇,所有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都可以用在民营资本上,包括贷款、土地、运力、电价等给予支持,尤其鼓励其投向服务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现代农业等我省经济社会急需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并给予贴息入股政策支持;其三,在发展环境上,强化诚信意识,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系统、贷款担保体系,创优金融环境,让银行贷款贷得放心;其四,在项目储备上,要建立完善全省重大项目库,拿出更多效益好、能赚钱的项目,吸引省内金融机构和我省的民营企业家。

———以扩大开放作支撑。要利用好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等对外开放的平台,努力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等领域,投向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环节。抓住以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承接加工贸易、制造业转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比重。鼓励企业“走出去”,我们的优势企业要眼睛向外,及早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战略布局。坚持对国外和省外开放相结合。加强与东部沿海等地区的合作。根据区位、能源供应和货源流向,尤其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实施借港出海战略,继续加强与天津港、秦皇岛港的合作;建设中南部货运大通道,打通第三出海口。巩固沪、港、珠招商成果,着重在提高合同兑现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上下功夫。认真摸清招商引资项目底数,点对点地跟踪服务,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推进。

———以人才强省作支撑。我省是人力资源小省,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且竞争力不强,培养和吸纳拔尖创新人才、适用人才、复合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才问题更成为山西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瓶颈”和“短板”。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人才工作规律,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认真落实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努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基础,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开发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二要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高级专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适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加强引导、教育与培训,加快提升我省的企业家队伍水平。三要加快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发挥好产业和项目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同时,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向“两区”等欠发达地区流动。四要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柔性引才机制作用,采取团队、核心人才带动、高技术项目开发等引进方式,以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我省发展服务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五要建立面向全社会各类人才的管理制度,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快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以科技创新作支撑。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落实省科技大会精神,实施我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省市县联动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发挥产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薄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要列为重大专项给予支持,组织科研联合攻关;对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以扶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建设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同志们:2008年经济工作任务是繁重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一个好看的GDP数字,而是增加百姓福祉。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一要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强化“四项保障措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各类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创业就业工程,全面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抓好医疗健康工程,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抓好社会保障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住房安居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努力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对此,要通过加强测评考核、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干部下访等制度和措施加以保障和推进。

二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建立城乡弱势群体扶持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推进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比例,实现城乡救助比例均等化,使扶持城乡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在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城乡救助12个文件的基础上,从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深化,建立健全全省弱势群体扶持体系。年底,各市县要落实好省政府关于提高六项社会保障标准的决定:从2007年11月份起,将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和人均月补差标准提高10元;将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人均补助360元提高至432元;将省级对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40元;将企业离退休(职)人员的冬季取暖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80元提高为700元;对高校学生今年后4个月按照每生每月30元的标准进行伙食补助。对今年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要进一步检查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要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祥和地度过春节。省市县要组织检查组,凡工作不负责、不落实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三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完善有效的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安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要下大气力重点加强煤矿生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我省是个煤炭大省,搞好煤矿安全至关重要。最近,临汾洪洞县“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影响极其恶劣,损失特别巨大,教训十分惨痛。这说明我们的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制度安排存在重大漏洞。各地要认真总结汲取此次事故的惨痛教训,举一反三,站在为人民服务、替人民负责的高度,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超层越界开采、超能力超定员开采等违法非法行为的治理整顿活动。各市县对本地煤矿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彻底、地毯式的排查。对发现的违法非法行为要依法严惩。实行重奖举报制度,对群众举报煤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违法非法行为的,一经查实,对举报人予以重奖,对存在安全问题和违法非法行为的煤矿进行严惩。其次,要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做到安全警钟长鸣;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瓦斯监控系统和对各种违法非法行为的监测监控体系,实行全过程监管。实行问责制,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公务人员要严厉追究,决不姑息手软。第三,要研究寻求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重组、股份制改造和托管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关小上大,提高采煤规模准入门槛,建设安全高效一流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提高综采等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水平。各市、县要尽快编制完成整合重组方案并上报省政府批准实施,2010年底前全部实施到位。资源整合实质是利益调整,要保证现有合法矿的存量利益,采用股份制或经济补偿的办法加以推进;对整合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公司的企业,要在原企业所在地设立子公司并登记注册,税收上缴、各种基金收取仍保持重组前格局不变。到“十一五”末,全省在继续压减煤矿数量的基础上,形成2—3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公司、3—5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同时,要把安全生产和整顿规范煤炭产、运、销秩序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和煤炭销售票等有效管理手段,对煤炭生产、运输、经营、消费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切断私挖滥采、超能力生产等非法违法煤炭进入流通的渠道,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推进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与煤矿安全相比,交通事故单次死亡人数虽然较少,但总量却十分惊人。2006年全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3413人,是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7倍多。其中,由于超限超载引发事故的死亡人数达到520人,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近六分之一,导致几百个家庭悲剧。为此,要以治理超限超载为突破口,大力强化交通安全。坚持“抓综治、保畅通、保安全、为人民”的总体要求,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实行无缝隙、拉网式集中治理超限超载综合行动。各市县要切实加强本辖区的治理超限超载工作,确保超限超载车不出市、不出县,同时狠抓源头治理,对非法改装车辆生产厂家以及非法装货场站,要依法取缔。确保治理行动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此外,要继续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易燃易爆品管理。(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代省长)

下载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希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2010年全区重点项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总结工作,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重点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重点建设面临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对新阶段“三农”问题的认识,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认真落实......

    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林伟康同志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1月26日) 一、认真总结2009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1.把握主线,强基固本,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理论学习不......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摘要)

    一、深化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

    在全县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5篇

    全面推进我县党务工作上台阶创一流 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县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共★★县委副书记 ★★★一、始终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

    在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在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在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增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正确认识农......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2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分析、把握形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性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

    xxx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 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一是要迅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各地会后要及时召开办公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向常委会汇报,关键要制定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