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荐人培训记录
1、股权融资申请、债券融资申请可以同时进行;
2、《证券法》16 条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股份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 3000 万元,有限责任公 司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 6000 万元;
(二)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 40%;
(三)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四)„„
第 8 页
共 15 页
相关口径计算:(1)净资产额为合并报表净资产额,包括少数股 东权益;(2)计算累计债券是否超过 40%原则上不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属于银监会及《银行法》的监管范畴),但审核中实质重 于形式,比如,有的企业到银监会发了 40%的中期票据,又要到证监 会发行 40%公司债券,则很难通过审核。若中期票据的期限低于 1 年,快到清偿期了,则计算累计债券时不予考虑;(3)最近一期会计报表 中期末净资产可以是未经审计的数据。
【2011 年 6 月 24 日】
七、创业板非财务审核
——
毕晓颖
1、设立及出资问题
(1)案例(整体变更时无验资报告,但完成了工商注册):
A、无验资报告无法确定出资是否缴足?
B、省级人民政府确认,不够,在无验资报告的情况下完成工商
注册,违规,需要请国家工商局确认当地工商主管单位行政行为的效 力。
因上述问题该项目被否决。必须重新设立后运行 36 个月。
(2)控股子公司的出资也必须缴足,出资未缴足视同出资不实。在合法缴纳期间也需要补足。
出资不实的,事后规范整改,须如实信息披露,执行以下规定:
问题出资占当时注册资本 50%以上的,规范后运行 36 个月;
第 9 页占比 20%-50%的,规范后运行 12 个月;
占比 20%以下的如实披露,不构成障碍。
(3)抽逃出资的,数额较小,在报告期前解决的不构成发行障 碍。
数额较大,且在报告期内才解决的,需要工商部门出具确认意见,同时提供出资归还的充分证据材料。需要规范后运行 36 个月才不构 成发行障碍。
(4)技术出资问题要关注,是否属于职务成果?技术出资比例
不宜过高,需提供技术出资的评估报告。若用于增资的技术与发行人 业务相关,要详细核查是否是职务成果。重点关注: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手里是否有与发行人业务相关的技术尚未进入发行人?
关注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相关的法律风险、潜在纠纷,前期尽 职调查时要充分核查。发行人的技术优势、创新性不体现在专利的数 量(审核中重发明专利、轻外观及实用新型),关键在于源于核心技 术的经济效益的金额及比例。
2、独立性问题
(1)业务和资产的完整性
共 15 页
资产独立性存在问题的,构成发行障碍;共用商标,生产厂房、办公场所不能向关联公司租用。上述案例被否决。
关联交易参考 30%标准,但不仅看比例,更看重交易实质,审核
第 10 页
共 15 页
中作实质判断,比如:业务链的核心环节的相关交易金额及比例虽不 大,但是否依赖关联方或第三方?业务链是否完整?如果发行人业务 只是集团业务的一个环节,关联交易虽然少于 30%也被否决。或者一 个重要业务环节依赖关联方均构成发行障碍。
(2)同业竞争
实质性判断仍然构成同业竞争,虽然实际控制人承诺不进行同业 竞争,仍然构成发行障碍。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只是锦上添花。
与第二大股东从事相同业务也构成同业竞争。
(3)关联方非关联化
报告期内注销或转让的关联方需要提供清算或转让之前的财务
数据,审核中重点关注标的股权(或业务)对发行人报告期内经营业 绩的影响,是否涉嫌业绩操纵?
非关联化公司股权的受让方与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若存在亲属关 系(即使不是会计准则规定的关联方),建议主动披露,若被动披露 则是诚信问题,审核会更加严格。
(4)关联交易
与同一家关联方存在比例较大的采购和销售构成发行障碍。
3、规范运作和公司治理
4、持续盈利能力
第 11 页
共 15 页
(1)客户集中度较高,募投项目不是目前主导产品
(2)募投产品未获得客户认证
5、信息披露:
(1)风险披露不充分,名义说风险,实际说优势;
(2)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数据
来源缺乏客观性、权威性,确实没有数据可以不写,在“招股书不适 用”专项文件中予以说明;
(3)报告期内关联方、注销公司、客户关联等情况均要如实披 露,被动披露涉及诚信问题。
6、其他
(1)诉讼、仲裁
必须如实披露
(2)社保公积金
发行人应说明并披露包括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办理社保和缴纳
住房公积金的员工人数、未缴纳员工人数及原因、企业与个人缴纳比 例、办理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起始日期,是否存在补缴的情形。如补 缴,补缴的金额与措施,分析对发行人经营业绩的影响。保荐机构及 律师应对缴纳情况进行核查,并对未依法缴纳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 及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出具意见。
(3)信息披露豁免,除非是军工等国务院豁免的情形,商业秘
第 12 页密原则上不予豁免,审核中从严把握。
共 15 页
八、再融资财务审核 —— 张庆
1、证监会逐步推进分类监管,IPO 和再融资分开,股权融资和债券 融资分开,未来分类监管考虑以下几点:(1)发行人资质;(2)发行 人选择的品种及该品种投资者的特征;(3)融资额大小等。一个基本 原则: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在市场监督机制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逐步 降低行政干预及管制。
2、补充流动资金:(1)关注测算依据,发行人未来业务发展对流动 资金的需求;(2)补充流动资金、还贷,对 EPS、ROE 有何影响?是 否符合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再融资审核总体原则:(1)必要性:资金需求的测算依据,资金 需求与现有业务的关系是否合理?(2)是否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原 则?考虑以下因素:a、融资品种选择的合理性(资产负债率、财务 结构等因素),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品种?b、自身资金积累,账面货币 资金金额,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如何?c、融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4、再融资审核中,未来会加强对现有股东、投资者利益的关注,以 后可能要详细披露与“融资方案合理性?股东利益最大化?”相关的 分析,预案里如实信息披露。
5、正常情况下,两次再融资间隔应保持一定时间(1 年以上),但若 前次募集资金用的好、用的快,间隔不到 1 年也可连续申请。
6、募集资金与项目资金需要量
(1)董事会决议之前已投入的资金不算作资金需求量,比如:项目
第 13 页总投资 10 亿元,非公开发行预案董事会决议通过前投入 6 亿,则项 目资金需求量为 4 亿。
(2)调发行底价,原则上不鼓励调底价、调方案,尤其是调整募集 资金投资计划:A、若二级市场股价低于发行底价/预案到期,重新召 开董事会,则前次董事会之后先行投入的算作项目资金需要量,资金 到位后可臵换;B、若募投方案变化,重新召开董事会,新召开董事 会之后投入的资金才算作项目资金需求量。
7、铺底流动资金:项目启动所需流动资金,一般占项目投资金额的 10%。审核中关注有无变向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形,界定流动资金从严!
8、募集资金用于收购资产(评估定价)
(1)原则上不直接对盈利预测进行实质性判断,但拟收购资产之前 年度的财务状况要如实披露;
(2)评估定价,原则上不对评估值的高低作实质性判断,但关注评 估方法的适用性、参数选择的合理性、评估结果的选用是否合理等因 素,综合考虑定价是否公允?
(3)对于溢余资产,从严把握:需充分证明该资产与过去及未来的 经营业绩是独立的,才能说是溢余资产。对收益现值法的认定本身从 严监管,原则上也不认可对溢余资产的认定。
(4)评估基准日与资产交割日之间的收益归属要明确界定,若是收 益现值法,则归属受让方。
第 14 页
共 15 页
九、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 —— 罗卫
1、再融资 7 个品种:配股、公增、定增、公司债、可转债、交换债、共 15 页
分离交易可转债,交换债、分离交易可转债目前尚无案例。
2、《关于修订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
(1)关联方:资产认购的价格 = 现金认购的价格
(2)非关联方:资产先进来,现金部分再询价进来,相当于两次发 行股份的行为。
3、发审会之前允许调价一次。
4、募集资金购买资产,与
50%无关,不适用重大资产重组,是融资 行为,发行部受理、审核融资申请。
5、现金认购(融资行为、发行部);资产认购(50%以上,重大资产 重组,上市部;50%以下,可申请发行部、也可申请上市部);资产认 购底价不打折,现金认购打九折。
6、房地产企业再融资需征求国土部意见,九大受限行业(钢铁、水 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型锻 造件)再融资需征求发改委意见,但若不新投项目,不征求意见。
十、创业板 IPO 财务审核 —— 杨郊红
基本原则:真实性!
如实信息披露,坚决反对财务造假、操纵业绩的情形,盈利规模大小 不是问题。2011 年上半年,名义通过率 86%,实际通过率(考虑未上
会企业)仅 70%,创业板平均业绩水平3,500 万元左右。
第 15 页
共 15 页
审核中关注六个问题:
1、与发行条件直接相关的财务要求
(1)硬指标;
(2)成长性:关注成长类型。成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市场及收入 提升?成本费用控制?产品结构变化?审核中,为判断成长性,一般 逢季需补财务数据,根据财务数据判断经营情况,安排审核进度。
(3)持续盈利能力
(4)是否存在税收优惠依赖?若依法纳税且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均符 合法律法规(有明文支持),审核中不管金额、比例大小均不判定为 税收优惠依赖,比如软件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但是,要关注税收优 惠的稳定性、持续性。
(5)重大偿债风险、重大或有事项(诉讼、专利纠纷等)
(6)财务独立性:关联交易是否公允?
2、财务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1)股权激励是否属于股份支付,要充分论证股份支付所适用的条 件,审核中高度关注运用股份支付处理操纵利润的情形。
(2)收入确认方式是否合理?能否反映经济实质?收入确认是理解 企业会计政策的基础。审核中关注利用跨期确认平滑业绩的情形,技 术服务收入的确认从严审核!
(3)财务数据是否与供产销及业务模式符合?比如:农林牧副渔行 业,如何确认收入?如何盘点存货?容易操纵业绩。此类企业的审核
第 16 页
共 15 页
标准从严把握。
(4)毛利率的合理性(5)会计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6)前五大客户、前五大供应商的质量,要关注报告期内的新增客 户、新增供应商,客户类型是否合理?是否与公司业务匹配?
3、预防财务操纵、欺诈上市
(1)编造成长性(刻意追求 30%,不必要)
(2)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非关联化处理,不必 要,不鼓励,要降低持续性的关联交易金额及比例)
(3)申报表与原始表的差异,较大时要充分解释,差异大说明会计 基础差
(4)财务造假
4、财务独立性
(1)经常性关联交易:财务独立性存在缺陷
A、发行人与其重要控股子公司的参股股东之间的交易视同“准关联 交易”。是否是重要控股子公司?此类交易重点核查、关注,如实披 露,未来修改会计准则及相关信息披露准则时予以考虑。
B、报告期内注销、转出的关联方,实质审核,转让前后均视同关联 方审核,注销的提供清算之前的财务数据。
(2)偶发性关联交易
5、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比如:季节性风险披露一定要数量化,详细披露,季节性风险披露时要具体、定量,要由具体数据。
7、重大事项及时与会里沟通,比如:会计师离职,中介签字人员(券 商、会计师、律师)如有变动,及时沟通,今后若出现不及时沟通的 情形,严肃处理(监管谈话)。
十一、保荐监管有关情况 —— 王方敏
1.截至目前(2011 年 6 月 24 日),保荐机构 73 家,保代 1818 人,准保 900 多人,“保代+准保”占投行从业人员 40%。目前主板在 审 455 家(IPO 有 287 家),保代利用率 50%;创业板在审 202 家(全 部是 IPO),保代利用率 21%。
2.监管工作动态:(1)近期下发了《保荐机构内控指引》;(2)问核程序(目前仅中小板履行问核,创业板暂未执行);(3)监督鼓 励保代跟踪项目全程(尽职调查、见面会、发审会);(4)对保荐机 构、保荐代表人、其他中介人员实行差别化管理,出现相关问题的,其项目推迟一个月审核;(5)现场检查,不事先通知,09 年 6 月份 以后发行的项目均在核查范围;(6)对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的相关 信息进行登记管理,比如做过什么项目等,并上网公告。
3.2011 年保荐代表人考试时间定于 2011 年 8 月 28 日,7 月初出 考试大纲、7 月 15 日前后出报名通知。
第二篇:2010-5-17_第二期保荐人培训_总体
开班致辞: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主任张思宁
现在市场上总共有1398名保荐代表人,1400多名含准保荐代表人。
一、2010年保荐工作五个特点
(1)保荐责任更加强化,要求保荐机构切实负起把关责任;(2)保荐制度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3)以保代/准保为中心的保荐队伍逐步建立,全行业保代/准保占总人数40%;(4)保荐机构自律水平逐步提高,保荐业务集中性显现,前20家保荐机构包揽75%承销额;(5)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保荐水平不断提高
二、发行保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九方面)
(1)机制调查工作不到位;(2)保荐机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3)发行申请和信息披露上对问题叙述不到位,“挤牙膏”式披露,或前后矛盾;(4)对发行条件的把关不严;(5)优中选优的机制未能有效执行;(6)未能在申报材料后持续追踪信息披露;(7)辅导工作不扎实;(8)保代执业能力不足,态度有待端正;
(9)不重视对新闻媒体和舆论的引导
三、进一步完善保荐制度的措施
(1)完善保代注册制,切实执行公示制度和公众监督;(2)即将推出《保荐业务内控指引》,要求保荐机构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负责;(3)深入推进现场检查工作;(4)加强对保荐代表人处罚力度
四、几点要求,保荐代表人要从四个方面完善工作
(1)恪守独立履行责任原则;(2)遵守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保荐机构对全部申报材料具有责任;(3)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4)提高责任意识
第三篇:2011年第一次保荐人培训会议纪要
2011年第一期保荐代表人培训笔记
2011年4月14-15日 北京友谊宾馆
刘春旭总结讲话(4月14日 8:30)
一、近年来保荐制度不断完善
自2004年实施以来的七年中保荐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新上市公司347家,融资总额过万亿,2011年第一季度的融资额全球第一。
1、保荐机构的内控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
尽职调查、内核、工作底稿、工作日志、持续督导等相关工作
2、保荐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申报项目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
3、以保荐代表人为主的投行队伍的素质在不断提高 保代和准保代占40%
4、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2010年54家保荐机构包揽516家保荐业务,投行收入占证券行业收入的比例提高
二、保荐监管的主要工作
1、注重发挥保荐代表人的作用,增强保荐人的责任意识
出席见面会、发审会,以保荐人回答提问为主,改事后问责为过程监管
2、保荐监管与发行审核服务 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根据申请材料的制作及交流情况给保荐代表人打分,对部分执业情况不理想的保荐人进行谈话提醒(不是监管措施)
3、通过现场检查督促保荐机构内控制度的实施
4、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审核政策
保荐人培训、保荐业务通讯杂志、公告被否企业的原因
5、增加保荐人注册的透明度,接受监督
6、加大对违规保荐机构和保荐人的监管力度 处罚4家,13人,撤销了6个保荐人资格
三、发行审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荐机构的内控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Q1:从立项到内核的时间间隔非常短 Q2:质量控制部门很少到项目现场实地调查
Q3:内控审核以项目能否过会为目标,应以控制保荐机构的风险为目标
2、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
Q1:有些应发现未发现的重大问题
Q2:没有按要求进行走访相关供应商、客户和相关的政府部门,保荐人应参与 Q3:严重依赖律师和会计师的工作
Q4:申报材料后没能对公司的情况进行持续尽职调查工作
3、申报文件的信息披露质量尚待提高 Q1:在关键问题上避而不谈,一笔带过,让审核人员没办法进行专业判断 Q2:信息披露趋向于格式化,抄袭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 Q3:信息披露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保荐工作极不认真 Q4:风险和问题没有充分揭示
Q5:行业排名和行业信息统计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广告性明显
4、部分保荐人的经验不足,执业水平尚待提高、培训有待加强
四、对保荐制度的完善
1、进一步加强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的考核(1)预审员打分后交五处累计考核
(2)重点关注历史上被处罚过的保荐人的项目(差别对待)
(3)见面会后对保荐业务负责人、项目保荐代表人进行问核(对目前在审核中的项目也要补该问核程序)
(4)抽查项目底稿,事先不通知
(5)及时传导监管政策,今年培训的新变化:保代现场培训,准保代通过培训系统远程进行,部分律师、会计师参加
(6)进一步强化监管,对没参加尽职调查的、信息披露不到位的、持有发行人股票的保荐人进行严肃处理
杨文辉 IPO审核的主要法律问题(4月14日 9:15)
一、主要法律依据 除了跟发行上市特别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应特别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等。
二、基本发行条件
(一)主体资格
1、要完成产权转移手续,出资方面的产权转移手续未完成的影响发行条件
2、股权要求:清晰、相对稳定、相对规范,股东是合格的股东(比如说从业人员不能持股、关注特殊行业的特殊要求等),一些特殊身份的不适合持股(国企的高管不能持有下属企业的股份等),没有代持,不存在特殊的利益安排
(二)独立性
1、时间要求:部分要求申报前解决、相应的制度保障、对发行人没有重大影响;但部分要求在报告期内保持独立性(比如有重大影响的资产的独立性)
(三)规范运行
1、关注董监高的任职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受到过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董监高的个人确认、向公司进行了解、查询监管部门的公开信息)
2、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董事、高管不能主要由家族成员担任,监事不能由家族成员担任,(四)财务与会计
(五)募集资金运用
1、应根据发行定价情况及发行规模合理预计的募集资金额来选择确定募投项目
2、审核过程中调整项目要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外部审批程序,证监会重新到发改委征求意见
三、发行程序
四、几个具体问题
(一)整体上市
1、整体上市是基本的要求:避免同业竞争、减少规范关联交易、从源头上避免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
2、对同业竞争的行业划分不能过细,竞争的、类似的、同业的品牌、渠道、客户、供应商等都应纳入上市主体
3、关注经常性的关联交易是否影响资产的完整性(不能向控股股东租赁主要资产,可以向独立第三方租赁),判断影响的大小
4、实际控制人的亲属同行业经营问题:直系亲属必须进行整合,其他亲戚的业务之前跟发行人的业务是一体化经营后分家的也应进行整合,若业务关系特别紧密(如配套等)也应进行整合,若亲戚关系不紧密、业务关系不紧密、各方面都独立运作(包括商标等)的可考虑不纳入发行主体。
5、规则要求考察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但同时要考察其他主要股东(5%以上)是否对发行人的独立性有重大影响,不只考察股权比例,还要结合股权结构是否分散及股东的影响力
6、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清算的要关注相应的资产人员是否已清理完毕;转让给独立第三方的要关注是否真实公允合理、是否掩盖历史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在上市前转让出去、上市后又买回来。
(二)董事、高管的重大变化
1、发行条件:经营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比性,没有量化指标
2、考虑因素:变动原因、相关人员的岗位和作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等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董监高的诚信问题
1、董监高的竞业禁止:不能有利益冲突,不能把相关联的业务转让给董监高,没有重大不利影响
2、董监高任职资格
3、董监高及其亲戚都不能跟发行人共同投资一家企业,(四)公司治理结构
1、健全、有效
2、符合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
3、关注章程中对公司治理的安排
4、引进的新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要求若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要求有冲突要求在申报前解除
(五)重大违法行为
1、若经常被处罚对审核还是有不利影响
2、主板也关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不仅关注36个月内的(要更严格),参照董监高任职资格的要求,从个人(企业)的诚信、犯罪的性质、与发行人的紧密度、主观意识、刑期长短等。
(六)环保问题
1、环保部门的意见不能代替保荐人的尽职调查
2、关注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及落实情况
3、关注媒体报道
(七)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1、详细披露、详细核查
2、核查内容:非关联化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受让主体的身份,对发行人独立性、完整性等的影响,非关联化后持续交易情况,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
3、不要仅仅为拼凑发行条件进行关联交易非关联方的安排
(八)合伙企业作为股东问题
1、不能用合伙企业规避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问题,若合伙企业是实际控制人,则要统计全部普通合伙人
2、关注合伙企业背后的利益安排
3、对合伙企业披露的信息以及合伙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最近3年的主要情况进行核查,合伙企业入股发行人的相关交易存在疑问的,不论持股的多少和身份的不同,均应进行详细、全面核查。
(九)出资不规范
1、考察因素:重大违法行为、金额与比例、其他股东与债权人的意见、主管部门意见
2、关注控股股东为应对行业要求或经营需要(如参与招标业务的门槛要求等)故意的出资不实行为,比较严重。
(十)实际控制人的认定
1、出发点:报告期内股权相对稳定
2、股份代持:原则上不作为依据,要提供其他客观充分的证据,但是代持行为应该还原
3、共同控制:一致行动的股东范围的确定要有依据,一致行为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家族企业中的主要家庭成员都应作为实际控制人
(十一)股权转让与突击入股
国有股权转让和集体企业转让的不规范行为要取得省级国资委、省政府的确认,核查范围涵盖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股权变动。
(十二)资产、业务等涉及上市公司
若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曾经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关注其是否曾经受到处罚、是否损害上市公司股东及公众投资者利益。
(十三)诉讼与仲裁
1、发行人:较大影响
2、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重大影响
3、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重大影响,刑事诉讼
4、及时如实披露、持续关注
(十四)信息披露
1、概览中没必要大写特写公司的竞争优势、荣誉奖项等
2、风险因素要言之有物,有针对性,不要将对策写出来
3、业务与技术、募投、发展目标中对公司的行业地位、数据引用要客观、权威、真实,定性的主要客户要与披露的前几大客户相对应
4、重大合同的披露要有统一的标准,若要披露意向书和备忘录等要说明风险(不一定能实现)
5、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要有依据、要谨慎
6、要核查募投项目的效益
7、信息披露出现问题保荐人要承担责任。
常军胜 IPO财务会计审核(2011年4月14日 13:30)
一、2010年IPO审核概况
1、发行节奏市场化:第一季度主板受理170多个项目,预计大多可在今年完成发行,下半年申报的企业在年内完成发行的可能性较低。
2、审核时间大幅压缩:正常的可在半年内完成。为了争取时间,落实反馈意见时若有的个别问题需要等某个批文可先报送整体反馈回复,并在回复中说明,待取得批文后再另行报送,重点是把公司的业务与技术阐述清楚。
3、审核理念共享:IPO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会成为审核的重点,未来会要求会计师对发行人内控出具审计报告
二、《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解析(未详细讲,内容见讲义)
1、报告期内要有一个稳定的业绩基础保证公司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审核过程是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来将所提供的申请文件是否真实的责任绑定到保荐人和发行人
2、关注大宗采购、主要客户的供销是否市场化,关注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情形
3、关注销售环节:一般企业对不同业务模式下的前五大客户都要核查;连锁经营类的以渠道为主的经营模式原则上要求核查所有的经销商(门店),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如果客户比较集中则需要对主要客户进行实地考察;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交易定价是否公允,交易的变化是否合理等等,归根结底关注是否存在虚假销售。
4、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变更:虽然制定会计政策的权利在公司的董事会,但是不能随意变更,变更的原则是可以证明会计政策更加谨慎,不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操纵利润。若申报期内出现了不谨慎的变更,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操纵利润。另外还要参考同行业的会计政策。
5、研发支出资本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导致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的证据。如:是否形成专利?是否能开发出新的产品?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三、会计专题研究
(一)玩具制造企业动漫影视作品投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
企业以生产销售玩具为主业,其动漫影视作品的投资主要是以促进承载动漫形象的玩具产品的销售为目的,这种投入一般没有明确可预期的收入,该影视作品需要自己出钱到电视台播放,不能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资本化),而是作为广告制造费用来进行会计核算
(二)企业合并相关会计处理
1、同一控制下的业务重组《适用意见3号》,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不应改变其计量基础。
2、通过同一控制下的重组方式进入的相关资产如果形成一项业务,符合企业合并的定义,应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即合并中取得的各项资产应维持其在被合并购方的原账面价值不变。若交易以评估值作为交易价格,仍应以原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依据,评估值与账面值的差额应冲减所有者权益,首先冲减资本公积,不足时冲减留存收益。
(三)企业分立
1、某客运公司在业务拓展中会建客运站(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当地政府给了该公司一块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作为投资建设客运站的补偿,考虑到目前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企业拟将房地产业务分立出去
2、企业分立可能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化,影响发行条件
3、企业分立后财务报表要进行剥离(编制剥离报表),分割的合理性不好判断,也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建议不要通过分立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资产处置的方式将非主营业务剥离(如果必须的话)。
2011年4月14日 15:45 李明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2009年6月改革至今,八项措施、四个目标 第一阶段:2009年6月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
未来可能的改革:
1、网下发行比例过低
2、主承销商不能自主配售
3、存量配售
张庆再融资财务审核(2011年4月15日 8:30)
一、再融资相关财务会计规定解读(详见讲义)
(一)再融资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今年计划再修订《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更加市场化,加强市场的定价机制、市场约束机制、加强监管、弱化行政管制、合规性审核、强调募集资金管理、盈利预测披露义务与责任、股东回报、强制性信息披露、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强化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发挥监管合力(征求日常监管意见程序、查看诚信档案等)、对财务内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再融资的审核速度比较快、正常从受理到发审会的周期为2个半月
二、再融资财务审核的关注重点和主要问题
(一)市场化改革给再融资会计监管带来的变化
1、再融资公司类型多样化:行业多样化、地区多样化、盈利能力多样化 但是ST企业申报再融资仍需慎重,风险较高
2、再融资公司为了达到发行门槛粉饰业绩的冲动有所缓解,但涉及大股东利益而操纵业绩的冲动有所增强(如与股改承诺、重大资产重组的业绩承诺、非公开发行底价确定等相关的业绩操纵行为有所增加,选择性信息披露等)
3、再融资会计监管的角度、范围和重点发生相应变化(审核重点由环节监管向过程监管过渡,前次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成为再融资会计监管新的重点内容),会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4、“借力监管”在再融资会计监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一方面要借助三位一体的总和监管体系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借助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财务审核关注重点
在对申报财务会计资料的齐备性、合规性以及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重大会计处理是否合规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判断公司是否符合发行条件: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重点关注:
1、涉及法定发行条件的财务指标
2、最近三年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涉及的事项
3、发行人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最近三年会计差错更正:若不调整是否会影响发行条件、参考同行业的可比数据
4、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披露质量:绩效工资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关联交易的处理和披露(大股东承担广告费未披露,会计处理不正确)、5、历次(包括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及本次募集资金运用的市场前景(关注募集资金投资进度、投资项目变更情况、最近五年内募集资金实现效益情况及相关披露情况)
(三)融资必要性和融资方案的合理性
1、融资必要性:本不该由监管部门判断,但目前阶段要由监管部门进行引导,对必要性不充分的方案要做出调整,对整个市场有个导向,未来可能会通过制度性的规定将其放在发行方案中由股东大会表决,考察资产的结构和资金的使用
(1)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货币性资产比重(关注流动资金充裕的情况)、资产周转能力等
(2)募集资金间隔长短(前次募投效益尚未产生,且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前景很好,一般要求先补年报并将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截止日期延长到年底,审核后再反馈)
(3)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3)财务性投资和非主业投资情况
(4)融资与净资产规模的比例关系(若存在蛇吞象的情况要充分论证)
(5)现有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继续扩大产能的必要性
(6)偿还贷款的具体安排及必要性(比较银行贷款的利率和公司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7)补充流动资金的测算依据和必要性(不鼓励资产周转情况差的企业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关注用铺底流动资金的名义变相补充流动资金,一定要能充分论证合理性)
2、融资方案合理性:融资渠道选择的合理性(2)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3)采用不同融资渠道募集资金的可能性及其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
(4)本次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否体现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3、募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的政策合规性 原则上不鼓励,几个例外情形:
(1)铺底流动资金或偿还前期投入的专项贷款或替代前提投入的自有资金
(2)经营模式或所处行业具有特殊性,募集资金难以与具体建设项目挂钩(从严把握)
(3)负债比例较高的行业如商品流通企业、航空企业等)
(4)采取配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
(5)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且用于偿还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不超过30%(6)全部向确定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且锁定三年
上述例外情形,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问题纳入融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常规审核
4、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合理和有效性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反映的内控制度问题:
(1)报告期内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和性质(金额大小、性质)
(2)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中反映的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的行为
(3)诚信档案中反映的相关内控问题
内控见证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过渡期内,建议按新的要求出具)
5、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1)重点关注:
使用情况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募集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对照表的填写是否准确、是否按规定填写、提供有用信息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的规范程度:决策程序的规范程度(尤其是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和资金临时性利用)、信息披露质量(包括事前和事中的信息披露)
公司运用募集资金的能力(包括规划能力、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效益以及与公司整体效益变动趋势的关系
(2)其他相关问题:
前次募集资金使用的界定是否准确、募集说明书中关于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披露是否与报告一致、募集资金使用见证报告的截止期确定和中介机构选择是否合规
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效益对照表填列是否合规
前次重大资产重组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的再融资发行条件逐条发表意见),以及本次发行对今后业绩承诺履行的影响(处于业绩承诺期的,若无法区分则要追加承诺)
6、资产评估定价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盈利预测可靠性
原则上不直接对盈利预测进行实质性判断,但关注相关资产的历史财务数据,关注发行人是否全面、准确、完整地披露资产质量及盈利状况;同时关注盈利预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特别关注:
(1)历史业绩记录较短或波动较大或缺乏盈利记录的主体采用收益现值法的实用性问题
(2)收益现值法中与未来业绩预测相关重要参数以及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确定依据
(3)是否采取两种以上的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
(4)按照孰高原则采用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5)评估基准日对评估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预留的有效期要足够长)(6)评估基准日至实际收购日利润归属原则的合理性(收益现值法期间的收益不能归出售方)
(7)同次收购选择不同评估机构的合理性
(8)矿业权评估问题(正在制定专门要求)
7、信息披露的关注重点
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去广告化
定价发行的,关注从发行董事会召开前的停牌日到股东大会期间是否公告影响股价的重要信息,应在非敏感期审议发行方案
三、建议:磨刀不误砍柴工
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再融资
组织机构及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合法经营、规范运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有资金的客观需求、具备投资价值、得到投资者认可
2、怎么做才能提高再融资效率
规范运作是前提、品种方案慎重取、程序时机把握好、尽职调查
罗卫再融资非财务审核(2011年4月15日 10:30)
一、审核依据
2个法律、3个部门行政规章、8个规范性文件 证券法对发行条件的原则性规定是根本
二、再融资产品介绍
1、七个品种,其中交换债没有案例、分离债暂停发行,非公开已成主流,大力发展公司债券(成立专门的审核组,建议大家积极开发公司债项目)
2、配股必须用现金认购,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发行方案可以是配售不超过30%,但上发审会前要确定最终配售比例,配股也是一个好品种:价格无约束、股票无锁定、大股东不摊薄、券商不包销
3、增发: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持有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与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最近三个会计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者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注意公司章程中是否有对主要股东股权稀释的保护条款。
4、非公开发行:
(1)统计显示询价发行的最终定价结果一般是市场价格的75%(2)上市公司(非银行、保险业)要通过非公开发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要在报证监会之前取得商务部的批复(原则同意函),银行在银监会批,保险公司在保监会批
(3)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九折,定价基准日有三个选择(董事会公告日、股东大会公告日、发行首日),资产认购股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不能打九折
(4)以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第十一条判断是非公开发行(营业收入、总资产、净资产三个指标均不超过50%,发行部)还是以资产认购股份(有一个指标超过50%,上市部),如果现金发行再购买资产(上述指标超过50%)等同于资产认购股权,不能打九折;若以资产认购股份且上述指标未达到50%,也不能打九折。
(5)非公开发行可以有一次调价机会,但是必须在发审会前完成。证监会严格执行《实施细则》第16条,如果股东大会过期,必须要重新定价。发行方案发生重大变化,也要进行调价;只有询价方式定价的非公开发行才能调价,如果是仅向战略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项目,不能调价(例如:华夏银行向德意志银行非公开发行没有调价);(6)发行人的律师做现场见证,发行之前的分配预案要实施完毕后才能开始发行。
(7)实施细则第六条将做调整,有限度地允许“现金+资产”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份,但现金比例不超过25%。
(8)发行环节也很重要,工作要细致,实施细则后附的认购邀请书只是模板,可根据不同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明确有效申购的条件,不要引起纠纷
(9)基金公司管理的多个基金产品视同一个发行对象,证券公司的多个集合理财账户可视同一个发行对象,定向理财账户不能视同一个发行对象
5、公司债——大力发展
(1)建立独立的审核体系,从审核人员到发审委员
(2)优化审核流程,建立分类审核的理念:受理的下一周就上初审会,再一周上发审会,争取一个月开始发行,(3)简化部门外征求意见流程:上市部十个工作日出意见(非必须)、九大受限行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型锻造件)企业债权融资不新投项目不征求发改委意见(股权融资也同样不征求意见)
(4)
房地产企业融资需征求国土部意见及有关问题
金融企业需要披露其资本发展规划及有关问题
陈路创业板非财务审核(2011年4月15日 13:30)
一、创业板审核情况
1、创业板总受理453家,268家审核,通过222家,203家发行
2、要求保荐机构勤勉尽责、诚实守信
3、要求保荐机构归位尽责,发挥总协调人的作用
4、审核流程:
(1)进一步优化收到书面反馈回复后的审核流程,确保所有的审核人员(预审员、处长、主任等)遵守程序、标准、专业、纪律
(2)希望保荐机构拿到反馈意见后主动与审核人员沟通,切忌多次反馈多次沟通的情况,切忌挤牙膏的情况,反馈回复要到位,原则上不进行口头反馈
(3)二次书面反馈的三种情形:反馈回复后还需要中介机构现场核查,出具报告或专项核查等;要求提供有关政府部门的确认性文件或者支持性文件;存在首次反馈意见为涵盖的情况。
(4)提请委员关注问题:反映发行人特殊特征的重大财务和非财务问题(不一定是负面的);发行人违反或涉嫌违反发行条件的问题;其他可能影响发行人持续发展的事项;影响对发行人诚信规范判断的事项;其他影响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事项。
5、审核案例:提请委员关注问题的案例(本次培训的案例都是属于这种);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案例;
6、目前创业 板只受理鼓励类的企业
二、设立及出资问题
1、无验资报告
2、出资不实(包括子公司)
3、抽逃出资
4、技术出资:关于该无形资产对发行人当时和目前的业务的影响,关注无充分证据证明不属于职务成果的情形,出资技术与出资人原任职单位、发行人的关系,是否存在侵权等法律风险及纠纷或潜在纠纷,存在大额为摊销的是否已采取恰当
5、股权清晰:对重要股东的核查和披露按招股书的要求进行,对自然人大额出资或受让的要关注资金来源,国有股权的设置批复(包括出资时和变动后),国有股转让是否取得了合法的批准转让价格是否公允若有问题则需要省国资委的确认,集体企业无偿量化给个人的情况需要省级人民政府的确认,国有股转持的批复要在申报时提供,不允许股份代持的情况,清理代持的情况要详细核查保证没有纠纷
三、独立性问题
1、业务和资产的完整性问题:发行条件考察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但如果控股股东控制力不是特别强,存在其他重要股东的情况,则还要核查其他重要股东对企业的影响
2、发行人独立性的影响。
3、关联交易占比较高
4、技术上依赖控股股东
5、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6、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其他企业大量兼职的情况
7、发行人与董监高或其亲属合资设立企业要清理
四、规范运作及公司治理
1、内控缺陷
2、将有问题的子公司转让给关联方
3、董监应具备法定资格,符合公司法147条的规定,不属于公务员、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证券公司高管、高校领导班子成员
3、环保合规文件(若不是重污染企业要提供无违规证明,重污染企业要进行环保核查,文件中若有模糊字样,或强调说明段的,则要求发行人和保荐人详细说明,并在招股书中披露),保荐机构不能仅仅依赖环保部门的文件
4、税收问题:不存在重大依赖
五、持续盈利能力
募集资金:在使用上放宽限制(可补充流动资金、还贷、替换之前投入的自有资金等,但要慎重);创业板不再征求发改委意见,但发行人必须证明符合相关政策;必要性、可行性及与现有产能的关系;增加一个项目: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要做分析,不再有预计募集资金额的概念;
六、信息披露
1、风险因素:分先披露不充分,不能有对策,对策要放在其他地方;小心使用“唯一”“国内领先”“最。。”的字眼使用,谨慎使用第三方数据(第三方不承担责任);以过多公司优势或对策的陈述掩盖风险。
2、披露的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或排名等情况的数据来源缺乏客观性、权威性
3、隐瞒报告期发行人关联方及注销公司、客户关联情况
4、对发行人申请受理后至上市前发生新情况的不能及时报告并进行补充披露
七、其他
1、股份锁定:创业板与主板的要求不一致,创业板要求的时间点受理前6个月,董监高的关联方(直接、间接)按董监高锁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按控股股东锁定
2、诉讼、仲裁:保荐机构、律师未能就发行人报告期内的诉讼、仲裁事项在所出具的文件中进行充分说明及对是否对发行人构成重大影响提出分析意见
3、社保及住房公积金:发行人应说明并披露包括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办理社保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员工人数、未缴纳的员工人数及原因、企业与个人的缴纳比例、办理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起始日期,是否存在需要补缴的情形。如补缴,补缴的金额与措施,分析对发行人经营业绩的影响。保荐机构及律师应对缴纳情况进行核查,并对未依法缴纳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及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出具意见。
4、突击入股:披露最近一年内新增股东的情况,自然人股东最近5年的简历,法人股东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六个月内新增的股东的背景、与发行人及关联方、中介机构的关系、是否存在代持、对发行人的影响(财务结构、公司战略、未来发展),发行人要出具专项说明,保荐人和律师出具专项核查意见
5、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按发行人重大违法行为掌握(按IPO管理办法)
6、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内的非关联化的关联方也要纳入尽职调查范围内,出具明确的结论性意见
7、红筹架构:实际控制人是境内自然人的小红筹要取消红筹架构,便于持续监管
杨郊红创业板财务审核(2011年4月15日 15:00)
一、审核情况
1、周期正常四个月,影响审核进度的几个重要事项
(1)带线索的举报都要求进行核查(目前举报主要涉及来自竞争对手的专利举报;财务信息举报;)一定要认真回答反馈意见的问题,很多都是可能被举报的问题
(2)集中申报时存在排队见面会的问题
2、规模大小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符合行业定位
3、成长性
4、财务操纵和利润造假现象仍然存在
二、财务审核重点
1、符合与发行条件相关的财务要求:
主要经营一种业务的判断:指的是一个类别的业务,不用以最终的产品来判断,源自同一核心技术、同一原材料、同一客户的业务等比较宽泛,一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自然生长的业务,有合理的商业逻辑的业务;若完全没有关系,则辅业的几个指标不能超过30%
2、具有成长性
3、关注发行人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部分企业撤材料,部分企业被否
4、税收优惠依赖
5、重大风险和或有事项
6、三、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要求
1、首先关注收入确认,要能反映公司的经济实质是原则;对照合同的条款的规定;跨期收入的确认是否有平滑业绩的嫌疑;完工百分比法的使用百分比确定的依据;关注报告期末的异动;异常性技术服务收入、软件销售收入,对毛利的影响大。
2、关注财务数据是否符合发行人产供销及生产组织模式,财务报表要能反映经营成果,不要粉饰报表
3、关注毛利率的合理性,完全竞争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截至目前毛利率问题提请发审委员关注的项目均未过会,毛利率的变化都要有原因,要与真实情况吻合
4、关注会计政策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5、披露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的名字,若比例较低,会扩展到前十大客户和供应商,建议对前十大都进行核查,是否有关联关系等
6、关注特殊事项(并购等)的处理是否合理
7、关注存货、应收款的大幅波动
四、预防财务操纵和欺诈上市
1、编造成长性:研发支持资本化、跨期收入确认、突发软件销售收入、突发技术服务收入
2、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利用关联方认定人为降低关联交易比例,判断关联交易是否影响财务独立性(收款付款通过控股股东的香港公司的问题需要尽早解决)
3、利润操纵:开发支出、商誉等应提准备而不提,完工百分比法的比例操纵,原始报表和申报报表的差异很大且不能合理解释,劳务、硬件、软件不能分开的收入确认;
4、造假:一经发现绝不手软(目前有50家企业因为造假撤材料,40家企业因为造假被否),建立黑名单
五、财务独立性
1、经常性关联交易对独立性的影响,是否造成实质性缺陷,是否采取措施
2、偶发性关联交易
3、对发行人重要子公司的参股股东也要进行核查(准关联方)
4、报告期内注销的、转让出去的关联方要进行核查,是否还有交易
六、内控
1、清理资金占用
2、对外担保
3、偿债风险
4、募集资金使用
5、会计基础是否薄弱(特别是原始报表与申报报表差异较大且说不清楚的)
6、分红能力:利润主要来源于子公司的,子公司要有明确的分红政策
7、现金结算较大(容易操作成本的确定、收入的确认)争取改变结算方式
七、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尽可能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季节性特征)
王方敏创业板财务审核(2011年4月15日 16:15)
一、保荐队伍及发行审核整体情况
1、保荐机构74家,保荐人1804人
2、保荐代表人利用率:主板50%,创业板25% 3、2010年发行部430家上会,387通过,39家否决 其中IPO240,200,237 再融资190,187,2 2011年98,98,8 IPO46,39,7 再融资52,51,1
4、主要被否原因:(1)独立性不够:有潜在的同业竞争或关联交易影响独立性
(2)持续盈利能力持疑
二、保荐业务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股书及其他信息披露相关的事项
1、申报文件制作粗糙,很多数据错误
2、招股书互相copy,仍留有原招股书的痕迹
3、股本、财务数据等前后不一致
4、同一个保荐机构同一阶段申报的同行业的两个项目行业数据不一致
5、在审期间股东大会决议过期却不知道
6、招股书广告化严重
(二)申报前有关问题
1、诉讼、仲裁、担保的尽职调查不到位:南风生化案例、洛阳北方玻璃案例
2、实际控制人已取得境外居留权但是未披露
(三)持续关注的问题
1、专利:江苏恒久
2、独立董事受到行政处罚
(四)执业规范问题
1、保荐人上会回答问题时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了解
2、两个保荐人对同一个问题的陈述有矛盾,跟申请文件的表述不一致
3、项目组成员违规持股(委托其他人间接持股)
(五)涉嫌欺诈上市
1、做业务时过渡依赖发行人,没有保持审慎中立的态度
2、监管层对审核中提出的质疑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要重视,要从防范保荐风险的角度来考虑
3、对律师、会计师的工作过程、结论全盘认可,对重大事项的复核不够
4、对于要求独立核实和走访的事项完全依赖于发行人的渠道去获取:要求对供应商、客户、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等进行独立的走访
5、保荐机构内核以书面为主,现场内核力量不足
三、今年保荐监管工作
1、增加问核程序(40个问题)
2、发审会主要由保荐人回答问题,最终可能全部由保荐人回答问题
3、按中介机构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化审核,出现问题的机构、人员再报的项目的审核进度放缓
4、现场检查不会事先通知,09年、10年发行的以及在审项目的底稿
5、今年保荐人考试在8月初进行,都是案例分析题,都是跟保荐业务相关的问题,都能找到相关案例
第四篇:保荐人制度
保荐人制度
一、保荐人制度的渊源及发展(一)概念
所谓保荐人制度,其实是一种企业上市制度,是指由保荐人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承担风险防范责任。保荐人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承担着完全的保荐责任,监管部门则主要通过对保荐人的重点监管来达到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二)要素
第一,保荐人(sponsor)。它是保荐行为实行者,一般由具备资格的金融中介机构,通常是由证券公司或其他投资银行担任。证券法规定:“保荐人应当遵守业务规则和行业规则,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督导发行人规范运作。”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前后从事的保荐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申请上市前,保荐人要对发行人的质地和条件作出实质性审查,在此,保荐人扮演了“辅导者”和“独立审计师”的角色。企业完成上市以后,保荐人的保荐工作转向指导和督促企业持续地遵守市场规则,按照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此外,保荐人还可以代表企业,与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联络。在此阶段,保荐人又同时担当起企业“董事会秘书”和“公关专家”的职责。
第二,保荐对象。它是保荐人的服务对象,一般是指证券发行人和上市公司,它们在发行有价证券筹集资本、上市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需要保荐人提供保荐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现在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英国等国家地区在主板和创业板都实行保荐人制度,但由于催生保荐人制度的摇篮是二板市场(或称创业板市场),国外的保荐人制度多见于二板市场,因此,保荐对象一般是兼具成长性和风险性较高的中小企业。
第三,保荐行为。它是保荐人履行保荐责任所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司发行上市保荐行为、证券交易保荐行为和信息披露保荐行为等,主要体现在“尽 责推荐”和“尽责持续督导”两个阶段。
二、保荐人制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一)保荐人制度的起源
保荐人制度产生于英国,目前英国、加拿大、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均对保荐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是最早引入保荐人 制度的证券交易所。1995年6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建立了AIM市场(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主要用于接纳成长型中小企业股票的公开发行和上市交易。此后,这一制度又效仿并移植到香港证券交易所等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二)保荐人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在2003年12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该法规定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依法采取承销方式的,应当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荐人。明确规定了保荐人制度的适用范围,并且授权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保荐人的管理办法。保荐人是防范和规避创业板市场运行风险的重要承担者。保荐人不仅要在企业申请上市的过程中进行尽职调查和精心培育,遴选出质地较为优秀的企业上市,以确保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而且在企业上市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督促企业遵守上市规则,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以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保荐人制度
一是建立了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暂行办法》对企业发行上市提出了“双保”要求,即企业发行上市不但要有保荐机构进行保荐,而且还需具有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从业人员具体负责保荐工作。这样既明确了机构的责任,又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了个人。
二是明确保荐期限。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再次公开发行证券均需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保荐。保荐期间分为两个阶段,即尽职推荐阶段和持续督导阶段。《暂行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督导的期间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两个完整会计;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续督导的期间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一个完整会计。持续督导的期间自证券上市之日起计算。
三是确立了保荐责任。《暂行办法》规定,保荐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发行 上市的尽职调查制度、对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的内部核查制度、对发行人证券上市后的持续督导制度。规定保荐机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尽职推荐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等),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相关义务。保荐机构履行保荐职责应当指定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保荐上作。在保荐期间,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承担辅导、尽职调查、规范、跟踪、揭示风险、指导等职责,并做出保证和承诺,如果违反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是引进了持续信用监管和相应惩罚措施。《暂行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建立保荐信用监管系统,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进行持续动态注册登记管理,将其执业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其他不良行为等记录予以公布。《暂行办法》同时规定了不能尽职履行保荐职责的各种情形,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其中 最主要的惩罚措施是不再受理保荐机构的推荐,情形严重的,中国证监会将剥夺保荐机构及相关保荐代表人的资格。
四、保荐人制度的功能价值辨析(一)保荐人制度的正功能
1、保荐人制度的导向功能
(1)保荐人制度对保荐人行为的导向
保荐人制度通过对保荐人资格、职责、违规制裁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为保荐人从事保荐工作提供了行为模式。
首先,在保荐对象的选择上,由于责任和风险加重,保荐人制度必将引导保荐人在选择上市项目之初就彻底摈弃原先不注重公司质地的观念,转而注重对 保荐对象质地的考察,通过挑选公司并做到充分揭示风险,以规避保荐风险、提升信誉。
其次,在保荐工作中,保荐人制度一方面为保荐人完成保荐工作提供了工作规程,提供了保荐工作的行为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保荐人制度为保荐人设定 了为保荐对象信息披露的担保义务,一旦保荐对象违反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保荐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此种推定过失责任的设计,要求保荐人切实履行其保荐职责,加强对保荐对象的监管,因为其免责条件是非常严格的。
最后,在保荐人自身建设上,一方面保荐人与保荐对象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保荐对象选择保荐人时考虑的因素通常有:保荐人在同行业中是否有较高的声 誉、是否与其他知名中介有良好的合作记录、是否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和分销网络、是否有专业经历的经验以及能否为公司上市后运作提供后续支持和帮助等。保荐市场的竞争必然要求保荐人不断加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保荐人制度为保荐人设置的较严格的资格条件及保荐人的审批与年检制度,也要求保荐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保荐人制度对保荐对象行为的导向
首先,在保荐人的选择上,由于保荐人所履行的推荐职责行为对于公司能否进入证券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保荐对象必须慎重选择保荐人,一旦保荐失败,其本身要承担巨大损失。
其次,在信息披露上,保荐人制度对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全面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基本要求,将有助于健全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与上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最后,在自身建设上,保荐对象在选择保荐人的同时,自己也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在创业板市场,保荐人选择保荐对象通常的标准有:目标公司是否具有成 长性与增长潜力,其主营业务是否突出、是否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否有明确的经营策略、是否有较高管理素质等。这些标准必将引导拟上市公司苦练“内功”,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否则,没有保荐人的选择与推荐,保荐对象是无法上市的。
2、保荐人制度的整合功能
保荐人制度的整合功能表现在调整和协调证券市场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纠葛,使之成为统一体系的过程和结果。
证券市场主体是多元的,除了保荐人、保荐对象,还有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以及其他的中介机构。保荐人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保荐人与其他主体联系起来,明确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统一于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证券监管部门借助保荐人对拟上市人的发行资格及其上市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核,有利于把好证券市场的准入关口;拟上市人遵照保荐人的专业意见进行改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和实施发行方案,有利于公开发行、上市的成功实施;保荐人督导上市公司认 真履行包括信息披露在内各项义务,有利于确保上市公司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另一方面,实施保荐人制度要求保荐人作为中介机构牵头人,协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勤勉尽责、诚实守信,本着对证券市场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推荐优质公司发行上市。公司上市后,依据保荐人制度的设计,保荐人对保荐对象仍然要履行持续的辅导与保荐责任,继续督导上市公司认真履行各项法定义务,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进而实现促进整个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
3、保荐人制度的控制功能
保荐人制度规定了证券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体都能按规矩办事,尤其是保荐人与保荐对象,往往会基于其自身的利益而做出偏离制度的行为。为此,保荐人制度设计了监管措施与法律责任,依据行为主体对于制度的偏离程度,由证券监管的主体对行为者加以批评教育、惩罚或制裁。此所谓保荐人制度的控制功能。在保荐人制度下,证券监管机构监管的重点对象是保荐人,通过对保荐人的监管达到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因而保荐人制度控制功能的核心在于对保荐人的控制。
(1)对保荐人资格的控制
保荐人需符合一定的资格标准,这是其资格获得的前提,但保荐人的资格并不是终身的,不少国家的保荐人制度中,都设计了保荐人资格的复核和年检制度,保荐人一旦出现某些不符合其资格持续保持的情况,如在英国,符合保荐人资格和专业经验的从业人员少于四名时,证券监管主体就会将其除名。(2)对保荐人行为的控制
一旦保荐人的行为偏离了制度要求或其行为模式,保荐人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与制裁,甚至因此而承担法律责任。如保荐对象在保荐期间内披露的法定信息 中的虚假性、误导性、遗漏性内容而给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时,保荐人要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保荐人违反其法定义务,泄露了保荐对象的内幕信息时,则 有可能要承担刑韦法律责任。保荐人制度通过对偏离行为的处罚,提高违规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市场主体行为的目的。(二)保荐人制度的负功能
1、增加道德风险
(1)保荐人的道德风险
主要表现在证券主管机构和投资者与保荐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保荐人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保荐对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在保荐人与保荐对象签 订保荐协议后,可以将证券主管机构和投资者与保荐人的关系视为一种委托一代理关系。即证券主管机构和投资者委托保荐人监督保荐对象的信息披露,在申 请上市阶段还要求保荐人确保保荐对象符合上市条件的要求。保荐人基于对保荐对象的直接了解往往拥有信息优势,而证券主管机构和投资者只能借助于保荐 人的工作去判断和分析保荐对象的信息,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保荐人往往会基于其自身利益而隐藏其行为,即不会认真地 去核查保荐对象的情况,甚至协助保荐对象向证券主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信息。(2)保荐对象的道德风险
在保荐人尽职尽责的理想模式下,保荐人制度有利于改变保荐对象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保荐对象的道德风险。但这种理想模式很难存在,实践中,保荐对象尤其是其董事、经理及其他实际控制人往往会基于其自身利益去收买保荐人,一旦保荐人与保荐对象串通一气,必将加剧保荐对象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荐对象要隐藏行为则更加容易,从而会导致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更加泛滥,其后果也更加严重。
2、增加守法成本
守法成本,又称“服从成本”,是指法律主体在遵守和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时所发生的成本,是在服从政府法律和政府管制时所必须承受的资源消耗。如证券市场发行人为争取其股票上市发行,需要支付大量的发行费用。一般来说,任何守法或服从行为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保荐人制度会使证券市场主体为守法而额外承担一些成本。保荐人制度实质是一种平衡风险减少和成本增加矛盾机制,而增加成本主要是守法成本。
(1)保荐对象守法成本的额外增加
保荐对象作为新申请人时,必须聘请保荐人,这是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因此而支付保荐费用相当高昂。公司上市后,保荐对象仍然要持续聘请保荐人,短则两年,长则“终身”,为此而支付的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2)保荐人守法成本的额外增加
保荐人的收益是以保荐对象的上市为前提的,一旦保荐对象上市失败,保荐人则要承担不利的后果,而这种上市失败的原因可能很多,除了拟上市人本身不 合乎条件外,还可能因法律本身的不公正性、执法的不公正性及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证券市场的严重非公正性。这些不利的后果都要保荐人去承担,其守法成本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保荐人制度中,有的证券市场还规定了保荐人要对其他中介机构的行为承担责任,其本身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而且在现实中也很难操作,但如是这样无疑也将给保荐人增加守法的成本。
3、加剧寻租活动
“租”这一概念是山地租引申而来的,又被称为“经济租金”,在经济学中的原意是指超出资源所有者机会成本的获利。各种人为的诉诸非市场机制来获取“租”的活动就是“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其本身并不能增加社会的福利,且需耗费社会成本,因而在经济学界寻租活动被称作人类社会的“负和游戏”。
一般认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它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寻利的企业家发现寻利有困难时,转而会进行寻租活动,取得额外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荐人制度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创租”的活动--即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以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保荐人制度下,不仅存在保荐人的寻租活动,还将引发投资者的寻租活动。
(1)保荐人的寻租活动
在保荐人制度下,保荐人可能会多次寻租。保荐人的资格取得及资格持续一般需要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批与年检。这种审批与年检制度的存在,可能会出现两种立法者所不愿看到的情况:其一是证券监管机构的“创租” 行为,即诱使企图获得保荐人资格的证券公司“进贡”;其二是不合条件的证券公司通过寻租活动获得保荐人的资格,或者是己获资格的保荐人通过寻租活动以持续保持其资格。在上市保荐环节,“创租”与寻租活动可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保荐人“额外利益”的获得是以保荐对象上市为前提的,保荐人与证券监管机构围绕着保荐对象 能否上市博弈中,谁又能保证证券监管机构不再 “创租”?保荐人不再寻租?(2)投资者的寻租活动
有“租”的存在,寻租活动就难以避免。保荐人及其从业人员基于特殊的地位,享有了对保荐对象调查权,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些内幕信息。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信息本身就是一种“租”,它为不法投资者的寻租活动创造了条件。尽管各国(地区)的证券市场对这种内幕信息都实行严格的管制,但在实践中,内幕交易行为是屡禁不止。
另外,保荐人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保荐人制度的实质是将证券主管部门的部分监管职责分解给保荐人,这种制度的设计仅仅有助于证券市场部分问题的解决,如信息披露不规范、不正当关联交易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保荐人可以通过加强上市前辅导、列席上市公司董事会、强化培训与过程监督等措施来规避。但如果仔细分析,保荐人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信息披露的规范,保荐人并不能完全完成这个任务;保荐人与保荐对象有共同的利益,保荐人基于其自身利益,完全可能参与制作不真实的信息,即使保荐人完全履行了其职责,但其对保荐对象的监管毕竟是有限度的,保荐对象完全可能在保荐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披露不真实、不完全甚至不合法的信息,以获取非法利益。证券市场还有许多问题是保荐人制度无法解决的,比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严重下滑,甚至停牌、破产等。引发这些风险原因很多,既有股东层面的因素,也有公司及其管理层面的因素,但也可能包括国家经济周期的变化、产业与行业政策的调整、行业生命周期与行业内国内外竞争格局的改变、新兴技术与替代低成本产品的出现,甚至还有国际、国内外贸易政策的改变等原因。保荐人制度对公司及其管理层的影响较大,对股东层面的因素也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于上述的其他因素,保荐人制度则无能为力,此即保荐人制度的效用边界局限性。
三、各国(地区)保荐人制度
(一)英国另类投资市场(AIM)“终身”保荐人制度
英国伦交所AIM市场引入上市保荐人制度的主要考虑就是:AIM市场上市公司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高,发行人董事和管理层对《公司法》 和《上市规则》的知晓程度和内部规范运作程度不够高。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有必要在上市和上市后引入一位保荐人,来对发行人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提供外部辅导和 监督。
终身保荐人制度是指发行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聘请一名符合法定资格的公司作为保荐人,以保证企业持续符合地遵守市场规则,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保荐人的任期以发行人存续时间为基础,企业上市一天,保荐人就要伴随左右一日,如果保荐人因辞职或被解雇而导致缺位,被保荐企业的股票交易将被立即停止, 直至新的保荐人到任正式履行职责,才继续进行交易。如果一个月的时间内仍然没有新的保荐人弥补空缺,那么被保荐企业的股票将被从市场中摘牌。AIM的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前后从事的保荐上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申请上市前,保荐人要对发行人的质地和条件作出实质性审查,并随时以顾问的身 份向公司的董事就有关的AIM市场规则提供指导意见,协助发行人申请上市。在这一阶段,保荐人扮演了“辅导者”和“独立审计师”的角色。企业完成上市后,保荐人的保荐上作转向指导和督促企业持续地遵守市场规则,按照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代表企业与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积极沟通联络,在此阶段,保荐人又同时担当起企业的 “董事会秘书”和“公关专家” 的职责。保荐人的核心职责在于辅导企业的董事遵守市场规则,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信息披露方面,保荐人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将自接关系到AIM的市场运行质量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保荐人,可以由股票经纪商、银行从业人员、律师、会计师或其他在公司财务方面有丰富经验金融专业人士担任,准保荐人必须具备有关的资格,符合一定的从业经验要求,经伦敦证券交易所核准并登记成为保荐人名册中的合法成员,才具有AIM保荐顾问资格。交易所将对保荐人整个时期的保荐工作表现予以考核,如果保荐人没有履行其职责,或者其行为被认为是损害了AIM市场的完整性和声誉,那么保荐人将会受到交易所制裁,甚至被取消保荐人资格。
(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什锦”保荐人制度
美国纳斯达克己经发展并正在逐步完善一整套而非单独的保荐人制度安排,包括强制性的法人治理结构、同业审查计划和自愿选择基础上的理事专业指导 计划、承销商、做市商和分析师的专业服务,以及监管机构实质性的审查制度。
1、强制性的法人治理结构标准
“什锦”保荐人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强制性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理 事专业指导计划”。
1997年8月NASDAQ市场上市规则进行了修改,强化了上市标准,并要求小型资本市场也必须和全国市场一样,符合“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特别规定,提高了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上市条件,新的上市规则还要求发行人不得区别对待流通股的权利,应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对于改善上市公司的内在质地和营运质量,防范和化解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9年12月 美国SEC批准了有关NASDAQ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标准的修正办法,目的在于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强化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和管理层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NASDAQ上市规则通过强制规范发行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足够的独立董事,促使公司在内部产生 自律的动力,以保证上市后能够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依法规范运作。
2、理事专业指导计划
NASDAQ交易所向所有上市发行人提供自愿选择基础上的“理事专业指导计划”,根据该计划,上市后发行人可以获得NASDAQ一名理事的全面指导,理事一般对发行人所处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就公司股票的表现解答问题,在总体上指导公司的市场运作事宜。此外,理事可以帮助发行人就加强与投资者 的关系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向发行人介绍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法规的变化情况。这项服务类似于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后履行的某些职责,即成为上市发 行人的市场顾问后,处理与交易所和投资者的交流沟通中涉及的有关事宜。
3、纳斯达克监管机构对发行人的实质审查
一般对发行人的上市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职能是由保荐人来承担而在NASDAQ市场上则由市场监管者来承担,发行人向股票交易所在地的州证券委员会申请注册时,要接受市场监管者就上市标准进行审核。在美国,首次公开发行受到美国联邦法律和州法律的双重监管,并受交易所等自律性组织的规则的规 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审查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情况,侧重于发行人的经营业绩、财务表现、风险的披露程度和管理层的薪酬情况。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 着重审查承销商与发行人订立的收费标准,发行条件和发行安排是否公正合理,而各州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则会对申请在当地交易股票的发行人就公司的内在质 地进行审核。
4、纳斯达克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
在纳斯达克,承销商、做市商和分析师所提供的市场服务实际上执行了保荐人的研究支持职能。发行人在聘请承销商时,一般要考虑承销商是否准备并且 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到企业上市后的事务中去,提供上市后的一系列服务。这类服务正是其他创业板市场保荐人的职责之所在。承销商可以协助上市公司掌握融资技巧,选择潜在的收购目标,物色战略合作伙伴。具有雄厚研究实力的承销商可以通过发表各种研究报告,扩大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声誉。做市商也须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发表所代理股票的研究报告,通过零售渠道和机构交易商撮合股票的买卖,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后续融资等活动向发行人提供有益的企业财务顾问意见等。
(三)马来西亚MESDAQ:“接力”保荐人制度
马来西亚的创新股票市场包括吉隆坡证券交易所的第二板和独立于吉隆坡证券交易所的马来西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交易所。MESDAQ成立于1997年5月,同年10月独立于吉隆坡证券交易所运作。针对增长型尤其是高科技公司而设,目的是努力成为亚洲的纳斯达克市场。马来西亚的保荐人制度规定,聘请保 荐人是企业上市的先决条件。所有申请上市的公司在申请阶段和上市后的一年中,必须聘请其主承销商作为上市保荐人。上市满一年后,公司应聘请其他合格的中介机构继续担任公司的保荐人,后者的最短期限是5年。这样就完成了上市保荐人向保荐人“交接棒”。然而监管机构仍然鼓励上市 保荐人在上市1年后继续 担任企业的保荐人。根据发行人在上市申请和上市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由各擅专长的两个中介机构分别对发行人进行咨询和辅导。
保荐人必须是交易所的正式会员或经过授权的投资银行,并且要通过专门的资格考核。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出现保荐人辞职、被辞退等保荐人缺位情况,公司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另外聘任其他合资格机构担任保荐人一职,否则其股票将被暂停交易,直至从市场中除牌。公司上市5年之后,假如没有不愿意继续聘请保荐人,又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市场投资者会视之为“坏”消息,这将给公司的公众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MESDAQ上,主承销商兼上市保荐人由投资银行担任,其承担的职责包括 准备并报送所有的上市申请文件,按规定书面形式向交易所确认:
(1)就上市规则和其他法规要求的发行人董事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性质,发行人董事己经获得了充分的咨询和辅导;(2)保荐人尽其所知,确认发行人符合上市规则和其他法规所规定的标准,代表发行人与交易所进行联系,处理有关上市的所有事项;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担任主承销商,承销发行人的股票,在上市后紧接着的一年中继续作为发行人的保荐人,履行相关的职责,不得辞职;在股票上市后的一年中,主承销商按照规定必须继续担任上市公司的保荐人,履行保荐人法定职责,没有特殊原因,不得中途辞职。
公司上市一年后,保荐人由交易所的正式会员或被授权的投资银行接替担任,任期至少5年。在该期间内,保荐人承担的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股票进行研究,通过适当的方式发表、传播研究报告,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兴趣,每6个月向交易所提交一份有关被保荐企业股票的研究报告;二 是通过对公司董事的辅导,确保公司持续地符合市场规则,严格充分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三是居中担当公司与监管部门和与投资者之间的联络人,与交易所所有往来文件均须由保荐人和上市公司共同签署认。
(四)香港保荐人制度
2003年5月30日,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联合发布了《有关保荐人及独立财务顾问监管的咨询文件》,提出了修改《上市规则》的建议,向市场咨询意见,拉开了保荐人制度改革的序幕。2004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又联合发布咨询总结,并根据其修订了《主板上市规则》和《创业板上市规则》。
1、修订的内容
(1)增设有关保荐人及合规顾问的规则
根据新修订规则,新申请人(包括按《上市规则》被视为新申请人的发行人)须聘用至少一名保荐人(在主板市场,该保荐人必须是联交所接纳,在创业板 市场,则必须是列入保荐人名册的),协助其进行首次上市申请。新规则废弃了联席保荐人,但新申请人可以委任多名保荐人。当委任多名保荐人时要求 通知联交所哪一家保荐人是主要沟通渠道,各人的责任均等,各人必须公正无私地履行职责。此外,新规则一个重要的修订是废除了保荐人的持续责任,转而要求所有上市发行人须委聘一名合规顾问来代替申请阶段的保荐人。创业板 合规顾问的任期是由首次上市日期开始,至公布上市后第二个完整财政的财务业绩的结算日为止,主板为上市发行人首次上市之日起至第一个完整财政的财务业绩的结算日止。合规顾问任期也可以是联交所指示的任何较长期间。新规则规定,保荐人及合规顾问必须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履行职责,至少一名由新申请人委聘的保荐人必须为独立人士。合规顾问毋须为独立人士。新修订的规则引入了独立性测试。为使发行人更清楚理解,独立性测试为黑白分明的测试。新规则规定,保荐人须向联交所作出陈述,表明他们是否为独立人士;若非独立人士,他们须提供导致缺乏独立性的原因。如陈述中的资料在发出后有任何变动,保荐人应当通知联交所。
新规则规定,保荐人及合规顾问须分别以指定的格式,向联交所作出承诺。该项承诺列明保荐人或合规顾问将遵守《上市规则》及在联交所上市科或上市委员会进行的任何调查行动中,采取合作态度。新规则要求保荐人参照新的应用指引进行尽职审查。保荐人进行所需的尽职审查后,必须按照指定格式向联交所作出有关新申请人的声明。合规顾问只需要在委任其的发行人要求下才提供意见及指引。上市发行人须在指定情况下(例如在发出任何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通函或财务报告前)及时咨询合规顾问,以及在必要时要求合规顾问提供建议。新规则要求发行人须协助保荐人及合规顾问。例如,新申请人及其董事必须协助保荐人履行其职责,必须确保其主要股东及联系人协助保荐人。
(2)增设有关独立财务顾问的规则
独立财务顾问是指根据证券法规的要求对发行人及拟发行人重大法律行为(如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并出具独立、客观、公正意见的专业机构。
新规则要求发行人必须委任一名为联交所接受的独立财务顾问,就有关交易或安排的条款是否公正合理,以及有关交易或安排是否符合发行人及其股东整体利益而向独立董事委员会及股东提出建议,并就股东该如何表决而给予意见。新规则对独立财务顾问集团进行了列举性界定,包括独立财务顾问、独立财务顾问的任何控股公司、独立财务顾问的任何控股公司的附属公司、独立财务顾问及其任何控股公司的任何控股股东,而有关控股股东本身不是独立财务顾问的控股公司等。新规则要求独立财务顾问必须作为独立人士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履行职责,独立财务顾问必须按指定格式,向联交所作出独立声明。如果独立声明所载情况有任何变动,独立财务顾问必须通知联交所。新规则也规定了独立财务顾问的独立性测试。此项测试与保荐人的独立性测试一样,为黑白分明的测试。和对保荐人及合规顾问的规定一样,新规则要求独立财务顾问必须按指定的格式,向联交所作出承诺。该项承诺列明独立财务顾问将遵守上市规则及在联交所上市科及上市委员会进行任何调查行动中,采取合作态度。独立财务顾问须采取一切合理步骤,以确信其本身是在有合理根据的情况下作出上市规则所要求的声明,且确信在达致其意见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任何资料,或在达致其意见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任何第三方专家的建议或意见所依赖的任何资料,为真实的资料或未遗漏重要事实。新规则还附注了联交所认为独立财务顾问一般须履行的尽职审查责任。此外,新规则也规定了发行人协助独立财务顾问的责任,例如发行人必须让独立财务顾问知悉在其之前所获提供或取得的任何资料的任何重大变动。
2、内地与香港保荐制度差异性比较(1)对保荐人的分类
香港有主保荐人和副保荐人之分,副保荐人不能单独以自己的名义为上市公司进行推荐和担保,但可以协助保荐人从事保荐和担保业务。在内地,仅有保荐人是唯一的为发行上市公司提供保荐业务的主体。(2)保荐期限
在香港,新申请人须以合约委任保荐人,任期固定,须至少涵盖上市时该财政的余下时间及其后两个财政。在上述固定任期届满后,及在上市发 行人并无以其他方式继续聘任保荐任的情况下,上市发行人须在任何情况下,于香港联交所酌情指示的期间内及以该指示形式,强制委任保荐人担任其顾问。
在内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督导的期间自证券上市之日起计算。其中没有强制性委托规定。
强制性延长委任期限的规定可以体现证券市场持续监管的要求,有利于持续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3)监管主体
在香港,联交所负责保荐人的接纳和登记工作。交易所保留接纳保荐人列入 保荐人名册的酌情权,不论是于接纳保荐人时或之后任何时候,均可订明普遍性质、或限于有关保荐人所代表或拟代表的发行人任何条件、限制或其他规定。
在内地,证监会是保荐机构的登记和监管部门,经中国证监会注册登记并列入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名单的证券经营机构、个人,可以从事保荐工作。未经中国证监会注册登记为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并列入名单,任何机构、个人不得从事保荐工作。
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监管模式的差异,内地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而香港是承接英国的自律监管传统,证交所是证券管理的主要承担者。(4)保荐人的资格要求
第一、主体形式要求
在香港,保荐人可以是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注册的证券交易商、投资顾问、由香港证监会宣布为受豁免商或持牌银行,其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 司。
在内地,保荐人必须是综合类证券公司或其它投资银行,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对保荐人的最低资本及其担保要求
香港的保荐人必须具备不少于港币10,000,000元的缴足股本及/ 或不可分派储备,以及没有产权负担表示不少于除少数股东权益后港币10,000,000的有形资产净值;出具于保荐人所属集团内的公司或香港联交所接纳的获许可机构就保荐人负债提供总额不少于港币10,000,000的无条件及不可撤销担保。
内地的保荐人最低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无第三方担保要求。
第三、实有资本持续维持及其担保要求
保荐人在该金额低于港币10,000,000元时,不得为任何新申请人或上市发行人担当新的保荐角色(或持续作为保荐人向任何新申请人提供意见),直至其 除少数股东权益后的有形资产净值回复至少不少于港币10,000,000元时(或直至其能出具于保荐人所属集团内的公司或本交易所接纳的获许可机构,就保荐人 负债提供总额不少于港币10,000,000元的无条件及不可撤销的担保)为止,但本条规则并无对保荐人于该金额跌至低于港币10,000,000元时,就上市发行人所负的持续责任及义务构成限制。内地没有实有资本的持续维持及相应担保要求。(5)对保荐人行为界限的规范
在香港,保荐人(或保荐人成为其中一部分的集团的任何成员)不得涉及有关发行人之会计事宜,或担任发行人的法律顾问。
内地的《保荐制度暂行办法》 没有关于上述事项的明确的禁止规定。(6)对保荐人内部专业人士的规范
保荐人内部专业人士,在内地是指保荐代表人,在香港保荐人制度中为主要主管和助理主管。
第一、资质或准入要求
香港并没有对主要主管、助理主管资格的硬性要求,只是对其执业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主要主管有5年来自于主板及/ 或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 有关企业财务经验;要求助理主管有3年来自于主板及/或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有关企业财务经验。没有对主要主管及助理主管的特别审核及注册要求,只是将有 关主要主管及助理主管的证明材料作为审核保荐人是否合格的标准。
内地对保荐代表人(相当于香港保荐制度中的主管)有特殊资格认定要求及注册和免除条件及程序。根据《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个人申请注册登记为 保荐代表人的,应当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取得执业证书且符合下列要求,通过所任职的保荐机构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和声明:(一)具备中国证监会规定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二)参加中国证监会认可的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且成绩合格;(三)所任职保荐机构出具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签名的推荐函;(四)未负有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债务;(五)最近三十六个月未因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从名单中去除或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六)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要求。
保荐代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将其从名单中去除:(一)被注销或者吊销执业证书;(二)不具备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三)保荐机构撤回推荐函;(四)调离保荐机构或其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五)有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债务;(六)因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因犯罪被判处刑罚;(七)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与保荐人信用责任的连带性 在香港,主要主管(董事)或助理主管(职员)的信用不良将影响保荐人的资格。拟向新申请人、或上市发行人提供意见的任何董事或职员,于准保荐人提出申请之前五年内遭公开谴责,则准保荐人将不大可能被视为适合列入联交所的保荐人名册。
在内地,保荐代表人的信用不良对保荐人是否合格基本不产生影响。《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关于保荐机构注册之禁止情形,其中并无保荐代表人信用不良可以影响保荐人注册的条款。第64条是对保荐代表人遭到公开谴责法律后果的规定,其中并无影响保荐人继续开展上作的有关规定。
第三、对专业人士的监督方式
香港主要是通过保荐人的内控机制加以监督。准保荐人必须拟备适当的内部管制或程序,确保所有职员在各自为保荐人履行任务时受到充分监督及管 理,而积极参与提供企业财务意见的职员不得超越其恰当权限。该等内部程序应该以书面列明,并应收录最新的资料,如联交所提出要求,应向联交所提供该等资料。
内地证监会则直接以强制性规定对有关专业人士施加外部约束。《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有很多条款直接规定了对保荐代表人的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两地 比较的显著区别在于专业人士的独立性、对其实施的监督和责任承担方式。在香港,其主要主管和助理主管是附属于保荐人的,没有对这些主管的独立认证程序,主要主管和助理主管更被看作是保荐人的组成部分,因此,主要主管及助理主管的行为被看作是保荐人的行为,其行为结果归于保荐人,基本上不直接对主要主管和助理主管追究责任。内地的保荐代表人虽是保荐人内部的工作人员,但其资质是相对独立于保荐人的,在被证监会确认其保荐代表人身份后,虽然这种资质对保荐人的资质起到支持作用,但保荐代表人的责任基本上是独立于保荐人的。在制度层面上,保荐代表人信用不良基本上不影响保荐人继续开展推荐上市及持续督导工作。
其实,《创业板上市规则》作出上述规定,并非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而是通过另外两条途径加以追究:一是通过保荐人给这些专业人士施加压力,因 为准保荐人绝对不会聘用信用不良的保荐代表人,否则将会导致准保荐人不能被联交所接纳,并列入其中的保荐人名册;二是如果主要主管或助理主管确实有违 法犯罪行为,交易所虽不直接追究其责任,但相应的执法或司法机构仍然可以依照法律追究这些专业人士的法律责任。内地在保荐人与保荐代表人之间的关系上实行的是“双保荐”制度,《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在追究保荐人责任的同时并不排斥对保荐代表人相应责任的追究,这是因为我国还是属于统一的证券监管模式,证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是由证监会一手操办,对保荐代表人的最后责任追究还是归于证监会,因此香港与内地在此制度上能够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但内地保荐代表人信用不良基本不对保荐人带来负面法律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保荐人与保荐代表人违法行为过错的关联性,弱化了保荐人的责任,尤其当保荐代表人是在保荐人压力之下进行违规操作,由于《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没有划清二者的职责界限,保荐人完全可以将全部责任推卸在保荐代表人身上,而自己逃避相关责任。
(7)保荐人的申请程序、除名及相应申诉程序
在香港,批准或拒绝有关保荐人申请的决定乃由创业板上市委员会作出。在联交所评估其申请时,准保荐人可能要出席面试及/ 或提供进一步资料。拒绝 准保荐人的理由须以书面作出,并可根据《创业板上市规则》向上市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如果联交所于任何时间行使其权力,将保荐人从保荐人名册内除名,则联交所须向保荐人发出拟将其除名的书面通知,说明个中理由,并通知保荐人有关《创业板上市规则》向上诉委员会上诉的权利。
内地的《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对有关申请、除名等事项只有实体性规定,无程序性规定,更无申诉救济途径的相关规定。(8)从兜底条款看对保荐人除名时的裁量权
香港的监管机构对保荐人除名享有有限裁量权。《创业板上市规则》规定如果本交易所认为主板或创业板的完整性或声誉可能己因保荐人的操守或判断而受损,则可将保荐人从保荐人名册中除名。
内地证监会对保荐人的除名拥有无限裁量权。《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规定:证券经营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注册登记为保荐机构:(一)保荐代表人数量少于两名;(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未有效执行;(三)最近二十四个月因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从名单中去除;(四)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显然,第(四)项兜底条款只是笼统地授予证监会必要时的 裁量权,而对该“ 其他情形”并无任何范围界定或限制。(9)制裁措施及其申诉程序
在香港,如果联交所认为保荐人己违反或没有履行其于《创业板上市规则》的责任或义务,则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行动:发出私下谴责;发出含有批评的公开声明;发出公开谴责;将保荐人从联交所设立的保荐人名册中除名(不论是否在指定之期间除名);禁止保荐人在指定期间,代表所指定之人士向创业板上市科或创业板上市委员会提呈所指定的事项;将保荐人的操守向证监会或香港或其他地方的监管机构报告;要求证监会考虑撤回或撤销保荐人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五部分的注册;在所规定之期间内,要求修正所违反之处或采用其他补救措施;采取其认为适用于当时情况的其他行动;公布所采取的行动及该行动背后的理山。联交所亦可向保荐人的任何董事或雇员施行上述的制裁。在行使其制裁权力时,联交所将根据受制裁人士行为的不同角色及严重程度追究相应的责任。
在申诉程序方面:保荐人可根据《创业板上市规则》规定,就联交所根据向保荐人所采取纪律行动,或向保荐人之任何董事或雇员所采取的同样行动的决定,向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
从联交所采取的制裁措施对照保荐人及其雇员的申诉程序来看,只要对当事人直接产生负面影响的制裁措施,当事人都有申诉与救济途径。相反,如果没有对当事人产生消极影响,则不提供救济途径。如发出私下谴责,因为该谴责不为第三人所知,当事人的商誉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影响。
内地的保荐制度。《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第六章“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对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的制裁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公布其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不予注册登记或从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名单中去除;暂不受理相关保荐机构或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谈话提醒、重点关注、责令改正、认定为不适合担任相关职务者等监管措施。
第五篇:保荐人考试书单
附件:参考书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一、参考书目、《证券知识读本》(2006年修订),周正庆主编;、《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戴相龙主编;、《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手册》(2010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 4、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2012年):《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金》;、2012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审计》;
6、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国际金融》,钱荣堃、陈平、马君潞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编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3]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21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三、截至2012年9月前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出台并持续有效的与保荐承销业务相关的所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国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第二章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
五、财政部关于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处理事项的相关通知
第二章 债权类融资
第一节 公司债券
掌握公司债券的概念、发行条件及条款设计要求,发行的申报与核准,发行申请文件内容。掌握公司债券上市条件、上市申请和核准,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及持续性义务。熟悉公司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熟悉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债券发行、上市、交易及分类监管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可交换公司债券
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和要求,包括对法人治理结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财务信息披露、募集资金运用等的要求以及不得公开发行的情形。
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转换、债券偿还、转股价格调整、转股价格修正、赎回及回售等概念,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要求,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价值的计算。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价值,影响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的相关因素。掌握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所附认股权证的行权价格、行权期间、存续期间、行权比例等概念。掌握可转换债券相关的会计处理,可转换债券发行后每股收益的计算。掌握可交换公司债券中预备用于交换的上市公司股票应具备的条件,可交换公司债券的主要条款,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其他要求。
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决策和发行申报程序,以及申请文件要求和发行核准程序。掌握可交换公司债券的发行程序及其他相关事项。
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程序和上市的一般规定。熟悉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的规定。
掌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申报前的信息披露要求,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及摘要和上市公告书披露的基本要求,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持续性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
第三节 证券公司债
掌握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担保、专项偿债帐户及其他偿债措施的要求,债权代理人、债券持有人会议及合格投资者的概念,证券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限制性规定。掌握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与核准,发行申请文件内容,熟悉证券公司债券上市与交易的要求,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
第四节 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与中期票据
掌握企业债券的概念、发行条件及条款设计要求,发行的申报与核准,发行申请文件内容。掌握企业债券上市条件、上市申请和核准,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及持续性义务。熟悉公司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掌握短期融资券的基本概念、发行条件、发行规模与资金使用、发行操作要求、发行申请文件要求、承销规程,交易、结算和兑付。掌握短期融资券的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
掌握中期票据的概念、中期票据发行文件中对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约定,询价机制、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
掌握资产证券化各方参与者的概念、条件、职责等相关内容。熟悉资产证券化发行的申报程序、申请文件的内容,发行的具体操作,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熟悉公开发行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
第六节 担保与信用评级
掌握担保与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所需担保函的格式和内容。掌握信用评级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熟悉公司债券资信评级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 债券的估值定价
熟悉影响债券估值定价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掌握债券价值的计算、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债券转让价格的近似计算。掌握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概念、类型、理论。
第五节 债券及其他产品的销售
掌握公司债券及其他债券的发行方案要点、承销团组织、债券承销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发行方式、发行程序等相关规定。
掌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可交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方案要点、发行方式和操作流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