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

时间:2019-05-15 05: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

第一篇: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

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

来源:湖南大学法学院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6月15日 浏览:

作者: 蒋海松 李庚堃 苏丹 贾佳良

2013年6月1日至2日,第五届湘籍法学家联谊会在长沙市望城区千龙湖度假村会议中心龙吟会堂隆重举办。会议以“湖湘法文化: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侧重研讨了湖南法学家的历史发展及精神气质、“法治湖南建设”的成就及建议、湖湘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以及当前法治发展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本次会议由湖南大学法学院、湘籍法学家联谊会秘书处主办,湖南金凯华律师事务所和中共望城区委政法委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等省外高校的湖南籍法学专家以及省内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等高校法学教授近两百位湘籍法学专家参与了此次研讨。

开幕式由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屈茂辉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栾永玉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教授代表法学家致辞,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游劝荣代表法律工作者致辞,湘籍法学家联谊会秘书长刘定华教授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当代湖湘法学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或坚守在湖南故土,或分布于大江南北,或风行于港澳,或扬名于寰球。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这次从全国各地回到湖南故里,不但是湖南法学界的盛事,也对全国法律教育产生良好的示范性影响。本次荣归故里、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不少就是当代法治伟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如中国宪法学界泰斗蒋碧昆曾两次参与宪法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在中南海宪法草案办公室参加第一部宪法制定的具体工作;郭道晖教授被法学界尊称为“白发青年、皓首赤子”、“法治三老”之

一、系朱镕基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东亚法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著名法理学家李步云教授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李龙教授曾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法学组主要成员,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漆多俊教授以专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为代表创立“国家调节说”经济法学科理论体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周道鸾教授曾任最高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参与诸多重要司法解释的制定和中国第一部法官法的起草以及刑事诉讼法、刑法的修改工作。

会议代表纷纷表达了湖南故土的思念之情并分析了湖湘文化与法治事业的关联。代表们总体认为,湖湘文化天然就与法律伟业有着内在联系。法治事业重在践履躬行、旨在经邦治世,这本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湖湘精神的特色所在。湖湘文化“心系天下”的志向对应着“法者天下之公器”的普适品格,湖湘文化“先忧后乐”的情怀鼓舞了湖湘法律人为民请命、追求善治,湖南人 “踔厉敢死”的斗志激励着为权利而斗争,湖湘文化的“独立根性”也昭示着法律品格的卓然独立,法政传统是湖湘文化中最璀璨的一章。

李步云将湖湘文化精神总结为四条,“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刚正不阿,经世致用”。李老提出,在重要的历史关口,湖湘人一定要说话,说真话!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分析了湖湘法文化的世界性影响,提出很多普世价值其实起源于湖南。人多以为湖南霸蛮性格不利法治,但杜钢建经过考证指出,“蛮字起源于黄帝分封儿子之一蛮龙苗,蛮姓是秦汉之前湖南最大姓。霸蛮不是不讲规矩,蛮是坚忍不拔之意,字形是泰山压顶不弯腰。参会的著名罗马法专家徐国栋别号就是“武汉蛮人”,他附议说,“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霸蛮精神也就是法治的较真精神及奋斗意识。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周道鸾探讨了湖南法治建设的成就和建议,他认为法治湖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的力度在增大,而进一步完善的突破口则是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提交了“法治湖南‘创’、‘新’、‘控’之管见”一文并进行了研讨。

代表们也对湖湘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对湖湘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更多推进法治发展。漆多俊教授认为湖南人容易走极端,在反面也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针对当前有人认为湖南文化的衰退,漆多俊提出当前中国正在酝酿社会体制大转型,它必将催生一批湖南人的崛起;民主宪政浪潮高涨之日,就是湖南人再起之时。漆多俊现场赋诗赠予当今“跌落的湖南人”并展望湖湘文化的前景:“曾经山以我为峰,今日坠于谷底中;何事苍凉空顿首,前头举目又一峰!”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提出行法治需反思湖湘文化。他说,湖南的“忧国忧民”要倒过来,比忧国更重要的是忧民,以民为本,这才能推出法治。敢为人先,就要创新、变法,变治民之法为治国之法。兼收并蓄,就是讲宽容政策、普世价值。但同时湖湘是蛮文化,南蛮霸蛮,不讲法,又不讲理。理学的人治因素太重,要反思。

与会代表也讨论了当前法治发展的焦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某些否定法治的逆流进行了批判,展现湖南法学家仗义执言、用于担当的风骨。李步云教授提出,某些反法治的文章堂而皇之高调出台,引起法学界的震荡,我们必须敞开思想,说点真话,有话一定要说,假话一定不说,改革的出路是促发展,保民主,反腐败,行法治。郭道晖教授总结了当前反法治的思潮并作出针对性反驳。郭老回忆了“法治”“人权”“市场经济”“宪政”等词从敏感到解禁的坎坷历程,提出任何违背时代大潮的倒行逆施都不会得逞。社会主义既要求实行人权保障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又强调依靠社会的力量——广大依法维权的公民和社会组织,特别是公民社会,从外部以社会权力监督、制衡国家权力。李龙也提出,最近热议法治思维,但没讲透。法治中心是权力制约和权利共享,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

徐国栋教授提出,反法治者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无知,挑战人类文明底线。法治与宪政不仅是近代有之,其渊源更可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理想国》书名原意就是《论宪法》。西塞罗《国家篇》也应译成《论宪法》。《罗马政制史》其实就是罗马宪法史。刚刚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湖大的王晓晔教授提出,目前反垄断法对于行政垄断、对政府管辖权不过问,制度难约束权力。需要按照宪政架构,保护财产和竞争自由自主,推进反垄断法的研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少有的女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薛刚凌提出理性是法治的灵魂:实现法治需要技术支撑和全社会的理性精神。

中南大学蒋建湘教授、湖南大学杜钢建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肖北庚教授和湘潭大学胡肖华教授等省内法学院主要领导探索了湖南法学教育的合作与创新,提出应该将湖湘人的敢为天下先,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到湖湘法律人的血液中,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湖湘法律人才。

湖湘法学家学术联谊会旨在展现湖湘法学家风采,推动法治湖南建设,促进湖湘法学人同乡情谊。联谊会由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四所省内主要法学院共同发起,之前已经在四校轮流主办一次,在法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第五届湘籍法学家联谊会再次花落湖大,实现了一个圆满轮回。本次会议参会者约200人,是联谊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全的一次盛会。会上发行《湖湘法学家风采录》,是迄今为止湖南法学家信息首次汇编成册。法治湘军首次以学术方阵的方式集体亮相。下一届联谊会将在湘潭大学举行。会散情不散,短暂的联谊会很快过去,但湖南法学家的同乡情谊弥漫在三湘故里,中国法治史上也定将缀满湖南法学家的殷实奉献。本次会议一大看点是会务组秘书组首次成功进行了现场微博直播,相关会议微博在网络引发热议,一些重要微博仅当天就被转发数千次、阅读几百万次。新浪、网易等诸多门户网站纷纷转发。#湖湘法学家联谊会#一度成为当天政法类微博最热词。网友及大众纷纷称颂湖南法学家在此法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展现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湖湘风骨,甚至不少人化用杨度《湖南少年歌》的名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光”来形容“若道法治果亡,除非湘人死光”来形容为法治而呐喊的会议盛况。全景.JPG

全景2.JPG

诸多白发苍苍年过八旬的法学泰斗荣归故里.jpg

第二篇:江苏籍法学家

当代法学家省籍分布大盘点

(四):江苏篇 法理法律史

陈守一:1906年生,江苏邳县人。1929年毕业于朝阳大学法科政治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司法部第五司(教育司)司长兼中国司法干部轮训班主任和中国新法学研究院教务长,1954年改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会长、律师协会会长,参加了民法等多项法律的起草工作。陈守一长期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1995年11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

吴祖谋:1926年生,江苏六合人,法学教授。曾任河南大学法律系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法学会法理法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苏力:1955年生,江苏东台人,法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毕业后在广东海关短暂地就职两年,再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张国华教授攻读中国法律思想史。1985年,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中秋:1962年生,江苏南京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南京大学法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法律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周永坤:1948年生,江苏张家港人。现为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法理学宪法学会副总干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

刘旺洪:1963年生,江苏金坛市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法学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妇联法学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和南京市依法治省(市)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南京市鼓楼去人民法院司法专家咨询组成员,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干事、副秘书长,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名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夏锦文:1964年生,江苏宜兴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组成员、江苏省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咨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WTO法律实务中心顾问委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学专家咨询委员、南京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成员、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等。1999年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0年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6年9月被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9月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杨春福,1967年生,江苏兴化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兼法理学教研室主任。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中国法学会会员,兼任江苏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宪法学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张仁善:1964年生,江苏东台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史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副主编。2005年,被评为2004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006年,《司法腐败与社会失控:1928-1949》,获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艾永明:1957年生,江苏常熟人。现为苏州大学王键法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行政法史和晚清法律史。

宪法行政法

杨海坤:1944生,江苏苏州人。自1984年起在苏州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历任教研室主任、法律系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院长、《东吴法学》杂志主编等职。现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点负责人、重点学科和211工程子项目负责人、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国家法学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行政法学会总干事,并担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莫纪宏:1965年生,江苏靖江人,法学博士,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莫纪宏教授目前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和兼职有:国际宪法学协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律协宪法与人权委员会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应急专家小组顾问、吉首大学客座教授,等等。

龚廷泰:1948年生,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历任南京师范大学马列部哲学教研室副主任、马列部副主任、科技处副处长,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松山:1966年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博士。曾供职于江苏南通市农村干部学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法规备案审查室。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民商法

周枏:1908年生,字叔厦,江苏溧阳市人。中国罗马法泰斗,被誉为当今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1928年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毕业,1931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1934年在该校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持志学院、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讲授民商法和罗马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安徽大学和上海法学研究所讲学,1980年任安徽大学民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1990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罗马法原论》(中国目前最权威的罗马法著作)、《罗马法提要》等。2004年4月15日逝世。

杨大文:1933年生,江苏常州人。少年时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民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指导工作小组成员,兼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婚姻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妇女儿童专门小组成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婚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等。

方流芳:1952年生,江苏无锡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聘一级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其研究领域包括民商法、宪法、法律史、法哲学、法学教育等。曾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2007)、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等奖(2006),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990年之后,先后担任的社会兼职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司法起草小组专家(1992)、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企改革项目顾问(1994)、世界银行中国法制项目顾问(1994)、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与审核委员会专家委员(2000)、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合伙器企业法、独资企业法起草小组顾问(2004)、信息产业部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4)、北京市政府国资委法律顾问等(2005),等等。

奚晓明:1954年生,江苏常州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1991年至1992年赴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访问学者。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处长,历任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民商事审判实践经验丰富,参与我国合同法、担保法、破产法、公司法等多部重要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对民商法、经济法领域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万字。

韩世远:1969年生,江苏丰县人,法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威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从事民法总则、债权总论、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领域的研究。2004年11月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5年获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民法学科著作类奖(一等)。

王涌:1968年生,江苏盐城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分析法学与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领域的研究。现兼任中国商法学会副秘书长、《法大评论》执行主编、月旦民商法学(海峡两岸民商法学界主办,台湾元照出版公司出版)副主编。

眭鸿明:1964年生,江苏丹阳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经济法

潘静成:1925年生,江苏宜兴人。1949年10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研究生阶段学习,毕业后留在法律系任教直至退休。1983年组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经济法教研室并担任首任负责人。1984年中国经济法研究会成立,在该会的组建及其后的活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1983年至1988年间,主持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和国家教委委托举办的多期经济法干部专修班和经济法师资高级进修班,在经济法学科起步阶段为国家的经济法实践和教学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主持编写的全国第一部《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于1986年通过国家教委审定,并于1993年主编出版《经济法基础理论教程》。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法教程》和《经济法》多次再版、重印,是迄今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法教科书,成为经济法研习者的必读书目,惠及几代学子,对经济法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11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杨紫烜:1934年生,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七届专家顾问团顾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届特邀咨询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被司法部授予“先进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徐杰:1933年生,江苏南通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1月被评为教授。我国著名的经济法学家、我国经济法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奠基人之一,1984年和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牵头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为我国的经济法学科建始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WTO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贸易研究会(深圳)执行会长。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史际春:1952年生,江苏溧阳人,法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安徽大学法律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法教研室主任、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家》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范健:1957年生,江苏南通人,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中方所长、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计划署特邀越南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教育部法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南京中山律师事务所律师、仲裁员。

邵建东:1962年生,江苏常熟市人。现任江苏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法学研究所中方所长。主要的社会和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特约人民陪审员;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专家咨询组成员;南京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组成员;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第九届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黄和新:1963年生,江苏海门市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民商法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刑法

杨兆龙:1904年生,字一飞,江苏金坛人,192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1935年以学位论文《中国司法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研究:参考外国主要国家之制度》而获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S.J.D),继以研究员身份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通晓英、法、德、意、西、俄、捷、波八国外语,对大陆、英美两大法系均有精深造诣。1936年回国,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后改名资源委员会)专员,兼任中央大学法学教授。1938年任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专员,仍任中大教授。1940年出任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1942-1945年任教育部参事和法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并任中央大学、东吴大学重庆分校、朝阳法学院法学教授。1945年6月完成了《联合国宪章》中文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由重庆复员南京,他仍任教中央大学及中央政治大学,任法学教授。抗战胜利后率中国司法代表团赴欧美考察。在他任司法行政部刑事司司长、最高法院检察署代理检察长期间,释放过一批地下工作者,并说服李宗仁释放了一批政治犯。1948年他当选为中国刑法学会会长、国际行政法学会理事、日内瓦国际刑法第五届大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法学会理事,1948年他被海牙国际比较法学研究所评为比较法学专家。1949年后曾任东吴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外语系俄语教员、《华东政法学报》编委,后转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57年以后,累受政治运动之苦,受到“右派”、“现行反革命”、无期徒刑等极不公正待遇和折磨,1979年4月1日杨兆龙病逝,终年75岁。

储槐植:1933年生,江苏武进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同年分配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特聘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监狱学会学术顾问,中国监狱学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学术顾问。储槐植教授刑法思想深邃、富含哲理,是“严而不厉”、刑事一体化等思想的首倡者,对我国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刑事学科的设置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惠渔:1934年生,江苏苏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59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助教,1963年1月调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任研究员。1965年春夏之交,华东政法学院复校,苏惠渔先生回校任教,1972年调至复旦大学新闻系任党总支副书记。1979年华东政法学院再次复校,苏惠渔先生返回华东政法学院任教。现任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市刑法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还兼任上海市人大立法咨询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特邀研究员等。

梁根林: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法学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和“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廉洁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经多次当选“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01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2005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梁根林教授现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多个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孙国祥:1956年生,江苏张家港人。现为南京大学经济刑法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1993年起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0年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法学家、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知名律师”。

夏勇:1956年生,江苏高邮人。1978年9月考入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1982年7月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考上原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刑法专业研究生,1985年毕业于在该系基础上恢复重建的中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原中南政法学院任教。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系教授,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副组长,军事法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

蔡道通:1966年生,江苏淮阴人(今淮安市), 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曾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先后主持了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现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出版个人专著《刑事法治:理论诠释与实践求证》、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刑事法评论》、《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法学家》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诉讼法

陈桂明:1961年生,江苏海安人,199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全国第一个民事诉讼法学博士,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的社会职务包括,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司法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导师、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法制日报》法学专家顾问团成员、多家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湘潭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研究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全国第三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司法部优秀论文奖。1997年首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现任总统)授予“荣誉公民”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卞建林:1953年生,江苏泰兴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兼证据法学研究所所长,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带教导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或特聘教授。曾荣获全国第一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司法部法学教材和法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等等。

顾培东:1956年生,江苏建湖人,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康维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曾在四川省体改委工作,历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院、所长、体改委秘书长,后调入西南政法大学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培东教授担任的主要社会兼职有: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司法部律师公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人事部、国家科委等八部委列入“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

汤维建:1963年生,江苏丹阳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第十三届常委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八届特约教育督导员(2006),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咨询顾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司法部“律师公证业发展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公证协会理事,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理事,等等。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中国法学会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第二届)等荣誉奖励。

李 浩:1951年生,江苏吴江人,博士生导师,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安徽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叶青:1963年生,江苏无锡人。法学博士。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上海市诉讼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高级检察官培训中心(上海)客座教授、上海律师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2006 年荣获上海市第三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李建明:1956年出生,江苏常熟人,法学博士。1978年至1985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诉讼法学硕士点负责人。1985年以后一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法学研究工作,1988年开始任江苏省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同年起任法学所所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10月赴德国作访问学者,在德国基尔大学研修经济刑法。1998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0年被江苏省法学会评为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997年开始任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5月作为特聘教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

刘 敏:1964年生,江苏海门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民事诉讼法学)、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南京大学法学第二学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1987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英国谢费尔德(Sheffield)大学法律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徐卉:女,1970年生,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91年)、法学博士(1999年),美国法律研究会“跨国民事诉讼规则与原则”国际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

国际法

倪征燠:(1906-2003)江苏吴江人。1923-1924年入沪江大学文科专业学习。1929年赴美获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46年至1948年,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是参与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中国主力法官之一。1948年担任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法律系主任。1949年后,长期担任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工作。1981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1984年在联合国当选为国际法院的法官。是自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后,新中国首任国际法院大法官。

韩德培:1911年生,江苏如皋人。1934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以及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2009年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刘楠来:1933年生,江苏丹阳人。1955年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1961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和国际人权法。曾任全国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现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组成员,中国国际法年刊主编等职务。

曹建明:1955年生,江苏南通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1972年参加工作,11986年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后历任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副主任、主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1999-2003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级)、审判委员会委员兼国家法官学院院长,2003-200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级)、审判委员会委员。2008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孙南申:1950年生,江苏南通人,民革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曾在江苏省社科院法学所、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工作;历任江苏省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学术与社会兼职有: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监察部特邀监察员(第四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辛特邀顾问等。先后被评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3年)、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1998年)、江苏省第五届优秀研究生导师(1998年)、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

邵沙平:女,1954年生,江苏兴化人,法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现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空间法学会理事、国际刑法协会个人会员、中国反洗钱起草小组特邀专家、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咨询委员,等等。

与此同时,江苏盐城的李立众(197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苏州的庞凌(1972年生,苏州大学副教授)、吴江的屠振宇(197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等青年才俊正在迅速崛起。

第三篇:东北籍法学家

东北籍法学家

(一)法理法史学

张光博,吉林省怀德县人,1929年生。1949年全国解放后考入东北行政学院学习法律,后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学习,主攻宪法。1953年毕业后回到吉林大学法律系任教,从此在吉大校园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先后担任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当代法学》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1992年退休。

张晋藩,辽宁省沈阳市人,1930年出生。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1983-1994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副校长兼院长,同时兼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高鸿钧,黑龙江省海伦市,1955年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

马长山,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64年生。1986年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律系,1995年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考取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宪法和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笃才,1943年9月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行政法硕士点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宪法学。科研成果有:《极权与特权》(专著)、《走向法治之路------20世纪的中国法制变革》(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主编)、《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专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中国古代判例研究考论》、《中国古代民间规约引论》、《秦简“廷行事”考》、《论张斐的法律思想》、《中国古代匦函制度考略》等多篇学术论文。

(二)宪法行政法学

韩大元,吉林人,1960年10月出生,朝鲜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伯礼,辽宁盖州人,1965年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学所,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民商经济法

石少侠,辽宁省庄河市人,1952年8月生。1978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等职。

徐卫东,吉林长春人,1959年5月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政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考取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原理、保险法、破产法、罗马法。

马新彦,吉林延吉人,女,吉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任、长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春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长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杨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教授,博士,现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博士生导师。1980年2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先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大学政法学院进修法学,回校后,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1998年5月任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4年1月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商法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渠涛,1956年5月23日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研究员。

申卫星,1970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甦,辽宁大连人,1957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中心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国际法所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顾问等。积极参与立法活动,在《公司法》修改中,为国务院法制办“公司法修改专家组”成员;在《证券法》修改中,为人大财经委“证券法修改专家组”成员。

张舫,辽宁沈阳人。重庆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理事,重庆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香港城市大学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

张守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法学会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薛虹,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9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知

识产权法学。1988年至1995年就读于黑龙江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任教。她还兼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全球域名管理机构用户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唯一代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域名争议解决程序专家,香港大学法学院研究员等。她于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分别出版了中、英文专著各两部。其中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一书,代表了国内网络知识产权研究的前沿水平,在国内被广泛引用。

(四)刑法

何鹏,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系教授。1924年7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48年毕业于原国立东北大学法律系,1951年又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研究生班。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系教授,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何鹏自1950年以来致力于法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我国首开系统研究外国刑法之先河,他作为我国唯一的以比较刑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国外国刑法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比较刑法研究模式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89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论,1994年入选美国ABI世界名人录等。何鹏教授治学严谨,勤于耕耘,出版专著多部、译著2 部。其中《外国刑法简论》和《外国刑法》学(下学册)在我国法学界引起广泛反响,《外国刑事法选论》、《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中外罪犯改造制度比较研究》等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研究外国刑法的与比较刑法的空白。他有较大坚实的外语功底,不仅精通日语,还初通英语与俄语。他是我国最早几位刑法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之一,已先后培养硕士生23名,博士生19名。

张旭,辽宁黑山县人。女,生于1962年。1985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本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开始在职攻博士学位,1993年10 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刑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9月聘讲师,1996年9月聘副教授,2000年9月聘教授。2003年开始担任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导师。现任法学院副院长,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欧洲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刑法、犯罪学、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

吴振兴,辽宁省沈阳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2月16日生。1970年8月吉林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在吉林电台担任编辑、记者,从事法学宣传工作。10年后师从何鹏教授,先后取得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陈玉范,吉林长岭人,法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的二学士学位班,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10月聘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证据法学,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著作一本,主编参编3本,主力专著一本。

徐岱,吉林四平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9月-1992年6月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7月-2000年9月于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任编辑、副编审,200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月至今于吉林大学法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刑事法教研部主任,《当代法学》副主编。兼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吉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主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长春市朝阳区人民

检察院人民监督员、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取保候审监督员。

(五)诉讼法

张建伟辽宁锦州人,1966年生,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先后二度,相隔五年)。获得法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历背景: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术成果:著有《司法竞技主义》、《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和《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等学术专著。学术随笔结集为《法律皇帝的新衣》,并著有教材《刑事诉讼法通义》。论文代表作为《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法学之殇》、《对抗与和合》、《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等。在法学杂志和报刊发表论文、随笔二百余篇。

闵春雷,吉林省长春市人,女,汉族,生于1965年。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6年毕业并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诉讼理论与司法改革研究所所长,吉林大学法学院试验示范教学中心主任,刑事法教研部副主任,兼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研究员,吉林省政法委执法执纪监督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自诩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辽源市人民检察院专家自诩委员会委员,《当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 :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中国刑法学。

(六)国际法

杨松,辽宁沈阳人,1968年2月生,法学博士,1989年毕业于辽宁大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保送辽宁大学研究生,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考取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199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曾讲授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国际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国际私法公证与律师制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课程。科研成果:有专著《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研究》(法律出版社)、合著4部、参编3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科研立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法律问题研究”、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地方基础设施建设BOT法律问题研究”。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中国涉外经济法律问题研究”等。获奖项目:曾获国家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第五、六届社科省级优秀学术成果奖、辽宁省法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沈阳市“青年科技先锋”、辽宁大学先进青年、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A类)等奖励。

另外,在青年学人中,陈景辉(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政法大学法理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于立深(黑龙江省讷河市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凌斌(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大学讲师)也开始崭露头角,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关注。

第四篇: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在南宁举行

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在南宁举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12-08 10:27 点击:29 2017年12月5日至6日,主题为“深化法治交流合作,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法学法律界创造了广阔舞台。要更好发挥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和法律论坛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法治合作,增进法治共识,完善机制建设,推动中国—东盟法治交往迈上新台阶。

12月5日至6日,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在南

宁举行

会议现场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显明、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柬埔寨司法部部长昂翁•瓦塔那、印度尼西亚总检察长穆罕默德•普拉赛特约、文莱首席大法官基弗拉维、越南法学会副会长杨诚北、东盟法律协会秘书长雷吉娜•帕蒂利亚•格若兹、马来西亚马来亚首席法官丹斯里艾哈迈德•马洛、泰国中央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法院院长苏维查•娜加瓦拉、新加坡最高法院大法官艾迪阿都拉、缅甸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钦貌基、老挝最高法院副院长坎帕•森达拉等东盟国家法律界高层官员出席论坛并分别在开幕式、闭幕式致辞或作主旨发言。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王乐泉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促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经贸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彼此之间的法治合作需求不断增大。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共同举办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共商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法律问题,共话中国—东盟法治合作长效机制,可谓恰逢其时。

王乐泉强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把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系统部署,开启了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在增加,相互需求也在增加。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法治合作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盟法学法律界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对话,增进理解与信任,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国计民生、区域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全面深化法学研究、法律服务、信息交流、人员往来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中国—东盟法治交往迈上新台阶,为地区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陈冀平在主旨发言时指出,法治互信是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石。要深刻认识法治在对接“一带一路”与东盟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要强调法治的保障作用,而且要强调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既要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也要重视国内的法治建设;既要加强经贸领域的法治建设,也要加强其他领域的法治建设和法治自身的发展;既要注重法治对“一带一路”的推动作用,也要注重“一带一路”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要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商法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中国—东盟法律冲突协调机制、风险法律防范机制、民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法治信息共享机制,助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乘风破浪、“一带一路”扬帆远航,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彭清华在致辞中说,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此次论坛从法治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广西将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以及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法律论坛等重要平台和渠道的作用,从法学法律信息沟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执法司法交流、防范贸易投资法律风险等方面与东盟深化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出席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鸣起出席并主持主旨发言,宣读《法治

合作南宁共识》并作闭幕致辞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姜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姜伟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互信、互谅、互利、互助的战略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司法界要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提升合作水平,为优化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治环境、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和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徐显明强调,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入起点更高、内涵更广、合作更深的钻石十年之际,中国检察机关愿与东盟法学界司法界一起,深化合作共识、深挖合作潜力、加强法律政策对接,为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振宇表示,中国司法行政机关将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和数据信息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促进法律和司法领域交流合作等措施,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鲍绍坤、张鸣起,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世勇,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胡焯,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自治区法学会会长温卡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克,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法学会会长散襄军,山西省法学会会长左世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赵宏等出席。

张鸣起在闭幕式上指出,本届论坛是在中国—东盟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中国—东盟法学法律界高水平对话。此次论坛代表层次多元、范围广泛,议题丰富、成果丰硕,在深化法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方面达成了新共识,形成了新思路,提出了新对策。将对推动中国—东盟国家法治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论坛上形成的《法治合作南宁共识》成为中国与东盟法律界人士开展未来合作的行动共识,将与之前论坛通过的其他文件一道,为助力中国—东盟法律论坛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东盟全方位、常态化法治交往与合作指明方向、引领道路。

本届论坛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西南政法大学承办。论坛上,中国和东盟国家30余位发言人围绕“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与合作法律问题”“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保障机制”“中国—东盟法律资源共享机制”三个主议题及十二个相关分议题展开讨论。

来自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工作者及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结束后,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第十一期研修班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研修班为期两周,来自东盟国家20多名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等将参加研修班,学习中国法律制度。

中国—东盟法律论坛自2005年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举办了六届论坛,通过了《南宁宣言》《下龙湾共识》《重庆宣言》等重要成果文件,举办了十期中国—东盟法律研修班,为促进本地区各国法学法律界友好互信,创造良好的区域法律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篇:太湖籍南京同乡会举行第六届联谊会

太湖籍南京同乡会举行第六届联谊会

太湖籍南京同乡会举行第六届联谊会 流火七月,六朝古都南京。

9日下午,座落于中山东路311号东宫大酒店五楼宴会大厅内,黄梅声声,笑语盈盈,洋溢着浓浓的太湖乡音。近400名在扬子江畔、金陵城下打拼创业多年的太湖人高擎起了“太湖籍在宁乡友会”的大旗,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再次高奏起了“为太湖崛起而高歌”的崭新乐章。

在会议大厅的正前方,一幅巨大的以花亭湖湖外湖和五千年文博园为主题的风景图,让人如同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听乡音、叙友情、谋发展、促和谐”的醒目横幅,烘托出了聚会鲜明的主题,表达了太湖籍在宁乡友的美好期盼。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福南到会祝贺并讲话,本届乡友会会长赵民强,历届乡友会会长熊书乐、鲁俊、周光辉、叶德宝、陈先华,赵朴初先生堂弟赵荣溪、赵荣洵、赵荣满和堂侄赵速、赵天、赵倜先生,老乡代表陈先华、赵蓉,望江、岳西同乡会代表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

近年来,随着苏皖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太湖的优秀儿女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已经在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随着越来越多的太湖人来到南京创业经商,在宁太湖籍企业家不断增多。举办在宁太湖籍乡友联谊会,搭建一个乡情友情亲情的平台,听乡音,叙乡情,谋发展,促和谐,已成为全体在宁太湖乡友的共同心愿。在2000年初,太湖籍在宁乡友联谊会应运而生。乡友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已历经六届。乡友会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太湖磁场,同时感染了全体新老太湖乡友对家乡巨大的关注。游子千里梦,悠悠故乡情。置身联谊会现场,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每一个太湖游子思乡、爱乡的炙热情怀。正如本届乡友会会长赵民强所言:乡友会承载的是一份浓浓的乡情,凝聚的是一股团结的理念,让全体太湖乡友手拉得更紧,心贴得更近。乡友会架起的一座共同的桥梁,在乡友会的大旗下,我们在第二故乡的各条战线,顽强拼搏、奋斗有为;有的乡友还积极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家乡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成为更多老乡学习的楷模,时刻激励我们在宁太湖老乡努力工作,为家乡添彩,为老乡争光。

“近乡情怯泪沾襟,梦里几回到华亭”,赵朴初先生的堂弟赵荣溪老先生即兴赋诗,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弦;年轻的乡友代表赵蓉饱含深情的感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年轻一代的太湖儿女,我们当志存高远,发奋图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太湖老乡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太湖人的聪明才智,相互奋进,携手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更是博得了新老太湖乡友的强烈共鸣。

赵福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情地说,树高千丈不离根,一枝一叶总关情。眷恋桑梓、回报家乡是所有老乡内心共同的牵挂和心愿。太湖过去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步发展,无不倾注着各位老乡的心血,无不凝聚着在座各位的深情;太湖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大家的关爱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和家乡人民衷心期望各位乡友更加团结一心、更加友爱互助,积极投身南京的经济社会建设,努力在服务南京发展中成就事业、展示风采;希望在外老乡时时刻刻宣传太湖,随时随地推介家乡,搭起太湖与外界的合作之桥、友谊之桥;热切期盼各位老乡一如既往地关心故里、支持家乡,多为太湖提供信息、推荐项目,引进资金、招徕客商,出谋划策、建言献计,与父老乡亲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共同开创太湖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记者

陈振伟)

下载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届湘籍法学家学术联谊会举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

    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10月9日18时,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在300人报告厅顺利召开。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老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桥老师、文化产业管理专......

    学习湘籍伟人心得

    学习《湘籍现代伟人成功研究》心得 新的一学期的开始,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十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在选择选修课时我选了《湘籍现代伟人成功研究》这门课程。其实我一开始的初衷并......

    第五届联谊会主持词fokkiklx

    xxx第五届厂商联谊会主持词开场舞《欢聚一堂》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男:我是主持人xxx女:我是主持人xxx男:灿烂的烟花点亮苍穹,诉说着节日的喜气女:美......

    第五届游泳比赛举行

    金马小区举行游泳,丰富业主业余生活 为了丰富小区业主的业余生活,经金马物业、金马业委会、金马社居委共同商讨决定,为业主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于2010年8月21日下午,联合举......

    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籍贯

    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籍贯(转载)湖北 王利明 黄 进 夏 勇 曾令良 江必新 张明楷 吕忠梅 张新宝 汪习根 9 江苏 曹建明 范 健 顾培东 陈桂明 莫纪宏 5 湖南 吴......

    著名作家二月河学术报告会举行★

    著名作家二月河学术报告会举行 本报讯 (记者李华辉) 10月15日晚,音乐厅灯光璀璨,热闹非凡,著名作家二月河做客我校,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当今时代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 12月17日,应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海月教授来校做专场学术报告。 报告在西区第一教学楼704教室举办。赵海月以“中国走......

    第五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各单位推荐名额

    附件2 推荐名额表 单位推荐人数 华东政法大学7 上海政法学院5 复旦大学法学院2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2 同济大学法学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