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四月》优秀教学课例(徐丽娜)
《乡村四月》优秀教学课例
课例名称:乡村四月 年级学科: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例背景:
一、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四月》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再插田,实际上可能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学生在古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学习《乡村四月》这首诗,能很快地进入情。
二、学前准备要求
了解诗人的背景是前提,熟读古诗是关键。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温州)人。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有很多诗歌,是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可以联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来,几千年封建社会,能为劳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三、教学反思
一.开门见山,关注学情。
简洁的导入,关注到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环节的设臵,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活泛了孩子的思路。
如: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二.板块教学,体会三美。
1、音韵美。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在于体会诗歌的美。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感受诗歌美,最终确立将教学板块定为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想要达到这三美,结合孩子们的天性,一改以往成人化的朗读,带领孩子们尝试各种有趣的朗读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新颖独特的朗读方式就纷纷呈现在课堂上,诗歌在孩子们的口中变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用我们独特的方式体会音韵美。
如,拍手读、同桌互读、画上音乐节奏读、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古诗新唱等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画面美。老师配乐朗读古诗,并且示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让孩子们体会如何描述优美的画面。教给孩子们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最终将头脑中美丽的画面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如,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等问题的设臵,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总之,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情感美。为了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这里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抱负,让孩子们体会作者那份恬淡自得的心情,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
知道诗人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这就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了。诗人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
三.学以致用,初见成效。
为了检查孩子们学法的掌握情况,通过《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我请孩子们任选一个角度去体会。很多孩子都选择趣读体会音韵美这个方面。也有少数孩子挑战描述画面,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孩子们能够初见效果,已经很不错了。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同时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最后总结田园诗的特点,与开头呼应。四.些许遗憾,美中不足。
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前面容量过大,导致后面环节显得有点仓促,需要在环节的处理上做些调整。附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徐丽娜 大鹏中心小学 518120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请看(出示:趣读,体会音韵美。)
1、趣读指导: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1)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2)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3)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自学:任选一个方面自学。
2、指名汇报,适当补充。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三方面体会自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第二篇:徐丽娜先进事迹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记泾干镇西关小学教师徐丽娜
徐丽娜,女,汉族,39岁,中共党员,泾干镇西关小学教师、大队辅导员。十六年的教育生涯,她一直扎根在三尺讲堂上,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形象。她先后获得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少队辅导员、高效课堂改革之星,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泾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享受政府津贴。
一、师德高尚,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徐老师切身的体会是: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认为上课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它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后代、民族的后代。徐老师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
徐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
— 1 — 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徐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后来写出了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许多因为胆怯从不发言的孩子,在徐老师一遍遍的鼓励声中,变成了校园里的播音员;一些性格执拗,不与家长交流的孩子,在徐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终于说出了心中的烦闷……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徐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不仅口吃的毛病改掉了,而且爱上了语文,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徐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撰写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激发真情感,写出好文章》、《用爱塑造班级灵魂》等十几篇文章,并在各种教育论文大赛中获奖。
二、勤学乐学,充实自我的教育理念
徐老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修身养性为人师表。对于学生的“不懂事”,她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少年儿童,如果他们都懂事,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首先要教育自己,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倦。
每次上语文课,徐老师都力求打破平铺直叙的套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样内容的课,也绝对不重复,让每节课都是美丽动人。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徐老师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从
— 2 — 身边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看到很多学生喜欢的歌,徐老师并没有阻止孩子们,而是找来有关专辑认真试听,终于找到了TF-boy吸引孩子的原因:他们属于同一个年龄段,他们活泼开朗,他们帅气天真。孩子们听他们的歌,大脑的到了很好的休息,身上的活力马上就恢复了。徐老师特意在教室的电脑上存下了一些TF-boy专辑里的歌曲,让孩子们在课间跟唱、听学,也很好的控制了孩子们在课间追逐的现象。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是徐老师一直坚持的习惯。她的心中装着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总想把其他教师的长处都学来。
徐老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知之极少到知之不断地增加,是发奋学习的结果,她紧扣自己的工作、所教的课程来学习。她带着两把尺子,硬是让自己的课堂走进了大家的心中。
通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徐老师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成为了本校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教育前沿
徐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她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可能一时用不上,但一定要有所了解,因为它代表了学科发展的可能方向。如果对本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刊物和新闻一无所知,那是件非常遗憾的事。近几年,网络成为获取最新信息的便利条件。
— 3 — 她经常上网查找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制作精良的课件,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坚持每天上课使用电脑课件,为同学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知识含量,也为孩子们正确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主张张扬个性的今天,她用自己广博的专业学识,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倾情展示的机会,教室里是演讲台、是话剧场;同学们是主持人、是记者、是实验员、是表演者……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余秋雨先生曾说:“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领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徐老师认为,只有爱岗敬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得到来自学生的敬意,得到来自领导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收获一份无愧于良心的职业满足感。她相信,只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充满挑战的教育人生会给她的精神生活注入无法比拟的愉悦。
第三篇:刘丽娜参赛课教学思路
《小白兔闯关》教学思路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体育新课程标准“水平二”中所规定的跳跃内容:《小白兔闯关》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健康目标:热爱体育学科,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身体锻炼之中。
2、技能目标:让90%以上的学生熟练掌握跳跃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并能够将跳跃技能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之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不怕挫折,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并能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是提高跳跃的高度、远度和身体协调性。难点是在情景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创新。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预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旧的教学大纲中,跳跃练习贯穿于一至四年级的教材,也就是说,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并且掌握了跳跃的基本动作和技能;但是,旧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和局限性,教师不能面对全体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学而无用,甚至丧失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兴趣。其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很强烈,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日渐深入,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
力;那些简单平淡、毫无深度的“激趣”方式很难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深入的挖掘教材,并注意在课的细节上下功夫。
分析以往体育课存在的弊端,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连贯的故事情境,使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很自然的联系在一起,学生走进课堂就如同置身于童话故事之中,大大增强了课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小白兔闯关”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在“小白兔爱运动”环节,我安排了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中来,教师运用极富魅力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一起做动感韵律健美操,学生乐学、爱学,以极好的心理状态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了较好的热身效果;同时,我给每个学生戴上小白兔头饰,又运用童话故事形式的语言导入,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课中我还大胆尝试用简单的英语同学生进行交流,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是对英语学科教学非常好的辅助,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小白兔闯的第一关是“补篱笆”。这一游戏是专为提高学生跳跃障碍能力而精心设计的。我利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在补篱笆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通过一定数量、一定高度的障碍,在第三次的游戏比赛中,还要达到一定的跳跃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克服心理的恐惧,战胜自己,进一步改进跳跃方法,顺利通过障碍,变枯燥的动作练习为声情并茂的游戏比赛,以色彩鲜艳的“胡萝卜”道具作
为奖励,这样一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练技能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勇敢,富有爱心,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小白兔闯的第二关是“过沼泽”。这一环节是针对提高学生跳跃距离而设计的。我准备了各种体育器材,但要求每组最多选三件去搭一条过沼泽的路,而且一次只能过一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组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器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之中,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进行自评和互评。而教师,只扮演了一个裁判的角色。我不得不佩服,学生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非常惊人的。比如:a组女同学占多数,很难跳过规定距离,但经过小组讨论,他们运用传导器材的方法顺利完成了任务。游戏中,学生们制定出截然不同的各种方案,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开拓创新。通过这一环节,既提高了学生跳远的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协作、共度难关、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白兔闯的第三关是“渡河”。这一内容是针对提高跳跃的协调能力设计的。在汹涌的大河前,每组小白兔只有一个救生圈,而且,一个救生圈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也就是说,两个人要同时套在一个救生圈里一起跳过规定距离,这就要求学生既要配合默契,又要具备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游戏前,教师提醒指出在渡河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如:针对救生圈到对岸后怎样送回起点的问题,c组制定的轮换式方
案受到学生一致的好评。通过游戏,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体现出沉着冷静、不怕挫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举多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白兔的礼物”环节,我安排了韵律舞蹈《学好样》。轻松舒缓的舞蹈陶冶孩子们的身心,达到放松的目的,琅琅上口的童谣又是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好教材,让学生知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有多重要。课的结尾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总结闯关的过程,让学生汇报自定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都像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充斥着课堂。轻松活跃的气氛让我陶醉,仿佛又回到童年。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总体思路,请评委老师多指导纠正。
公主岭市岭西小学
刘丽娜
第四篇:罗丽娜《乡下人家》典型课例说课稿
《乡下人家》典型课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 设计执教:张家界市崇实北校
罗丽娜
一、交流导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各位亲爱的老师:大家好!
【教材分析】我交流的典型课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乡下人家》这一课中的品读课文,感悟美景的教学片段。这篇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描写了六幅田园风光的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4、课堂小练笔乡下人家的其他风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基于本组课文的编排目的和本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了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炼和迁移运用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请看课例:
二、课例片段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作家陈醉云,他带着我们走进了诗情画意的乡村。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陈醉云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教师启发谈话
师:文中六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下面我们来品赏。出示学习要求:
(1)具体说出喜欢的原因,可以用几个词概括,批在书的空白处。(2)画出你喜欢的词语,写出喜欢的原因。
【评析: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最亮点。教师吃透了教材,又吃透了学生。此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在于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一边批注。【此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在于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交流感受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谈谈你最欣赏的图画是哪一幅? 生:我喜欢“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我感觉这里的描写很漂亮。师: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学生讨论。
生: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生: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师:那么看到这些美丽的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生:芳香扑鼻、争奇斗艳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师: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这意境正像杜甫所写的“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鲜花的喜爱之情。生:我喜欢第一幅画面中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我画的重点词是“装饰”。因为只有特别漂亮的东西才能叫做装饰,而在乡下,普通青藤结的瓜被称作装饰,所以我认为乡下人家独特。
师:你真会学习。读了课文找到了重点句,还找到了关键词,我们也来看看这一句,乡下人家是用什么装饰的?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师:而且这装饰是……什么样的? 生:别有风趣。
师:那么乡下人家的装饰别有风趣在哪儿呢?同学们,请你们联系这个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来说一说,读一读,看看别有风趣在哪儿? 师: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青、红的瓜,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春天来了,你仿佛看见棚架上……怎么样?
生:长出了很多嫩绿的芽。
师:长出新芽来了。夏天到了,棚架上……(指名说)
生:棚架上结出了小瓜。师:是的。秋天到了呢?你说。生:秋天到了,这些小瓜就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看,这些装饰它从开花到结果慢慢地在成长,在变化,它们是有什么啊? 生:生命。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这句。大家想想看,春天到了,棚架上长出了碧绿的嫩芽时,石狮子是…… 生:很威武很镇定地蹲着。
师:是啊,当夏天到了的时候,棚架上结出瓜时,石狮子还是…… 生:很威武很镇定地蹲着。
师:是啊,当秋天到了的时候,棚架上的瓜都成熟时,石狮子还是……
生:很威武很镇定地蹲着。总是那么一副面孔,让人觉得多单调啊!
师:对啊,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呢?
生:对比。
师:我们的同学真能干。乡下人家种的瓜每天都会在长大,都会在变化,不管是从颜色还是从形状上。因为它们是有……
生:生命的。
师:你看,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种瓜,经过作者这样一对比,就让我们读出了瓜和藤的什么呀? 生:可爱。
师:这样一对比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瓜和藤的可爱。那你能读出这份可爱来吗?来,自己先试试。
生连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看来以后写写景的文章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要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我们笔下的那些景物就会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读出了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和迷人。
生:我喜欢“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春天的乡下生机勃勃。师:你感觉哪个词用得妙?
生:是从“探”字中体会到的。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师: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小春笋,告诉我你那么快想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
生:想看到春天的勃勃生机。生:想看到五彩缤纷的花朵。
师:让我们这些小竹笋带着我们的渴望带着我们的迫切快点钻出来吧!(齐读)
生:我喜欢“……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那老师想让大家画画这幅画,你都要画上什么呀? 生:红霞、微风、归巢的鸟 师:为什么是高谈阔论地吃起来? 生:因为这里很宽敞,天很高。
师:那用“高谈阔论”这个词也不合适呀!生讨论。
生:因为这里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无拘无束。师: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自在,幸福,自豪,高兴,惬意……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课文。指导读课文。
四、想象拓展
师:其实我们家乡的景色不比课文中描写的差,放眼窗外:杨柳依依图,蛙声一片图。
想象一下,在我们家乡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硕果累累图 狗叫鸭欢图 灯笼高挂图 瓜果飘香图 牛羊成群图 ……
师:让我们运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家乡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依托文本,学习写作。】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教学课例。
三、教学评价
(一)精彩之处(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其精彩之处体现在)
1、教学落实了以读为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三分文章七分读”,本文语言优美,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学中讲求三境合一
就是心境、语境、情境和谐统一。亲和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中感悟品味、感情朗读是学生进入情境的一个基本途径。走进语言文字,品读结合,议论纷纷,是学生深入语境的一个有效手段。给孩子们一个空间,放手让孩子们学,课堂就能焕发春天的生机。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十分的丰富,十分的有效。就整堂课,我与学生间的交流,还有我引发的学生与文本的交流,通过这样理解交流,让学生与学习的文本靠近了,而且,让学生与学习的目标也靠近了,这样,学生在学习当中,对于祖国的语言文字,与文章所要传递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同化和调节。更重要的是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凸显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第一个是关注一个情感的交流。就是和学生一起体验乡下人家人勤、景美、和谐,自然,然后感受生活的美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对生活充满憧憬。这是情感的交流,第二个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方法的交流,像这样的一篇课文,怎么样选择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要清楚的、有顺序的去介绍一种景物,如: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小春笋,告诉我你那么快想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让他们有条理的去说,有顺序的去说,我想这就是一个语言素养的培养。还有一点就是互相交流,怎样在对比中阅读,怎样在欣赏中阅读,在模仿中运用,通过这种很丰富的交流,引导学生把基础性的阅读,引向了发展性的阅读。还有一个交流,是学习成果的交流。乡下人家生活的情景通过练笔的形式进行模仿。做得很好,这样的一个练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回答的区域。然后又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的在练笔当中,交流当中获得了一个知识建构的基础。就是在这种对话当中,交流当中,我逐渐把一些方法渗透,而且,学生在这交流当中,师生交流、同伴交流当中,有了彼此的欣赏、取长补短的机会。
(二)教学认识
1、文中有画
本文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 , 使人如临其境 , 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学生读文时既要想象重现文中的画面,读文时又要欣赏文中精妙的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小学生对显性的画面(景物描写)很感兴趣,易于想象。所以在教学“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在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中,点缀在其中的是青、红色的瓜,多明丽的色彩啊,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他们把小屋装扮得多生动啊!……
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在学生的脑中展现,使学生品出了文字的味道。在本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读懂文字的过程,体现情感的过程。这样教做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图文相得益彰。
2、文中有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多读多背。现在的老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熟读成诵,而忽视学生的品读感悟,文中的情也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品出来的。只有学生品文,才能学会悟情。我在教学中强调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品出文中的情感。把品文、读文和悟情融为一体。如教学这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抓住“探”字与其他字比较(冒、张……)使学生明白: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这样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3、文中有诗
文中有诗,是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挖掘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选出有关跟文本想匹配的诗句,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如在教学“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时,先让学生理解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这些花在什么时候开放吗?(春天开放的芍药,夏日的凤仙花,秋天的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季节开放得如火如荼!花团锦簇。)使学生体会花开得热闹,这意境正像杜甫所写的“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教文中有诗,诗中有文,实现情境与相似文块的一一对应,从而产生文与境的对应回流。
“文中有画,文中有情,文中有诗”是一个不可分割、互为渗透的整体。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特点,在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方面作探索。
第五篇:乡村四月评课稿
《乡村四月》评课稿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新洲来学习。虽然刚刚欣赏完来自安场小学的向先丽老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向老师的课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向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则信其道”。
首先,向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向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音字根据意思来读。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
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师的课把 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总是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质疑,读书,想象交流等形式,体会古诗的意思和蕴含的意境。该站在队伍前头时,老师“当仁不让”,该排在队伍中间时,老师顺势而人,该到队伍后面时,老师悄然尾随。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老师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采用了读,由读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分排合作读等形式,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悟,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向老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就是要扩大到所有与学生语言与言语有关的活动中去了,扩大到与学生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中
去。始终让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一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本首古诗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当,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违背。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理、有利、有节地使用工具书,让学习辅助资料发挥应有的功效。篇二:乡村四月说课稿
《乡村四月》说课 塘西小学:洪园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二、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这节课我们仍旧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懂诗题;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知诗情、悟诗意;感悟升华;拓展阅读。以上就是本节棵的教学流程,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这首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会这首古诗。篇三:乡村四月说课稿
《乡村四月》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抓住诗中重点的字,想象诗中描绘情景景美、人忙。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感悟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四、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在后面的延伸之中,选择的依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便于学生的对比和积累。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学习生字。
1、用动作或表情猜字,用图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蚕、桑”。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看大屏幕课件画面老师范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4、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第三步: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
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写画面,感悟诗情。
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学完这首诗时,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延伸下一首诗,积累古诗。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充满古文诗意中。《乡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几首田园风光的诗。倒是这节课在这个环节上体现的不那么充分了,作为借鉴吧。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回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许多思考并没有因课堂的结束而停下。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风景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课堂上每一道风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它是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风景。虽然我的课堂非常失败,但我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因为我不仅仅体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还得众多名师们精彩的点评。我想这次活动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是一盏指明灯。
每当上完一节课时的我们也许经常会想,如果重新回到哪个环节,我会怎样变化一下,这种种欣喜或沮丧都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没有文字呈现。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阶段的东西都能用文字进行表象的,有时候我们的思考也会在混沌中会出现一时的停滞,只能在不断的挣扎和进行对比中,找到自身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我想自己应该是徘徊在一个平台上了,没有豁然开朗,更没有浑然顿悟,所以表达出的一点想法,也极不成熟,无需分享,匆匆一观足亦。
每当我静静坐在书桌前就会独自思考。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加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如何让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喜爱最大化的迁移给自己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沉浸其中;如何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腻,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
过程是美丽的!也是最艰辛的!篇四:评课稿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翟老师的课
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
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教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
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
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 则信其道”。
首先,教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教师设
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
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 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 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
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
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
音字根据意思来读。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
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
读、男女生合作读。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教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
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 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
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 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 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
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
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 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 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 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 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 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 四年级数学—李桂娟
《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白佳晶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
设了帮熊猫盼盼分竹笋的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根据平
均分的方法,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
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广泛进行合作交流,篇五:乡村四月说课稿教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是每次读诗都停顿不好,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到了读,最重要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打不开,本次设计我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四、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今本方法。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第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四月、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六、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解诗题
语文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知诗人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已经对诗人翁卷有一点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老师补充,这样有助于对诗文的了解。
(三)、读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学生自由读诗。
2、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品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在前面有节奏朗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想象诗的大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