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

时间:2019-05-15 05: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

第一篇: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

四岁半上小学,八岁上初中,我国最年轻的大学教师

赵晶旌,十个月会说话,一周岁开始识字,二周岁识字逾三千,三岁脱盲并开始涉猎古典文学等大部头作品。四岁半上小学,并连跳两级,轻松完成小学学业。八岁上初中,9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兴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奥林匹克英语能力赛获全国第三名。1998年暑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吉林大学经贸英语系录取,入学时15岁,获吉林大学文管学院入学奖学金。19岁毕业留校,任英语教师,同时兼任长春市电视台英语栏目翻译,新东方英语学校长春分校写作教师等职务。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赵晶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省时高效,保质保量;仔细认真,从不敷衍;思维敏捷,反应神速;能力超常,适应性强。放在哪里,都让人一百个放心。是一个多项性思维、高智能拓展型人才。一岁开始认字,被哈佛等十所世界一流大学争相录取

刘俊杰,1岁3个月开始认字,2岁能说完整的长句,4岁识字2500多个,开始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9岁上初二,12岁参加高考,经过全国统考和学校面试、复试,被全国著名重点大学之一——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学系录取,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少年大学生。大学本科只读了3年跳级毕业,15岁就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为现代应用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8岁毕业,当时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数十所世界著名学府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朱隶文教授得知了刘俊杰的情况,亲自来信说愿意担任杰杰的博士生导师,结果,刘俊杰因选择了导师而去了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24岁的他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现在27岁,已完全进入研究领域。

受过良好的胎教,8个月叫“妈妈”。10个月会叫“爸爸”

李卓,出生前受过良好的胎教,8个月叫“妈妈”。10个月会叫“爸爸”,1岁时会说话,1岁半会说儿歌,认识汉字500多个。2岁时便会讲故事,4岁能认识汉字3800多个,5岁上小学,除学习成绩优异外,还喜欢弹琴、游泳,美术作品获太原市儿童美术竞赛一等奖。10岁读初中,16岁高考以658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被录取。大一时就通过英语的四级和六级考试,还获第五届“挑战杯”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全国心理咨询热线,解答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种种困惑。大学毕业时以全校综合排名第2名保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受邀请参加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心理学大会。

8个月接受早教,大学三年6次获高等奖学金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

雷海,8个月接受专家早教方案,周岁识图、认字,性格活泼,2岁会说儿歌、讲故事,4岁进入广泛阅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刻苦、有毅力。大学前三年六个学期荣获特等奖学金4次,一等奖学金1次,二等奖学金1次。荣获了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获了太原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荣获了富士康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学习成绩优秀,获得推荐免试保送外校研究生资格,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出生14天开始早教,读大三时银行就提前支付定金高薪聘请

袁园,出生14天开始早教,半岁会叫爷爷,周岁识百字,1岁4个月开始背诗,两岁养成看书习惯,三岁背诗200首。3岁9个月去美国,经表演,幼儿园破例收下。两个月过语言关。4岁半出园读小学。参加全美少儿华语演讲比赛荣获冠军。现在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金融和和国际关系大学,大二时被摩根斯坦尼银行聘为兼职人员,月薪5000美元,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该银行裁员9000人,却给了20岁读大三的她一万美金定金,希望她明年毕业后留在摩根银行,年薪8万美金,年终分红11.8万美金。她已经积攒够了学分,预备留一年时间全球旅游。

3岁脱盲,6岁入小学,17岁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

陈昂,武汉大学四年级学生。他在其父母老师指导的教育下,三岁识字三千左右,六岁入小学,十岁全县第二名、中考全县第三名,高中阶段,多次获取省市级一、二等奖,十四岁获全国大都市英语口语表演赛郑州赛区青年组金奖。2005年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录取,十八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2008年获“国家奖学金”,获得2009年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被多家知名学院拟录取,最终选择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学习。

第二篇:早教失败与成功案例分析

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

(1,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心理不健康要改变可不容易)。生活技能是一定要掌握的,早期教育应该以培养兴趣及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为主。早教不应该是知识的教育,应该是从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去教育。知识可以通过书籍超前掌握,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却必须亲力而为。但是,由于智力的超前发展,导致“神童”们很难跟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经验的欠缺,是所有早慧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几乎所有早教神童最后归于平庸的原因都与此有关,这最终导致他们事业平平甚至家庭生活的不幸。

早期教育不应当只是智商的培养,影响一个人一生 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性格、处世的态度...,也是通常所说的情商。有的家长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什么英语、绘画、珠算,几乎能报的都报了,如果把早教这样理解,实在是太偏了。一个人能考上名校不一定说明这个人很成功、幸福、开心,很多成功人仕并非是考试能者,而是性格、处世、观察力、学习能力、自信......,他们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与人相处友好,难道你不觉得他们幸福吗

2,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在教育孩子,其实你都在教育他,不论是言语上,还是身教上,只不过是效果不一样而已。所谓的早教,可以认为是把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变为有意识教育。

能让孩子感知到的信息都在对孩子进行着教育。积极的信息会引导孩子积极地成长,消积的信息则会引导孩子消积地成长。发现消极的信息需要我们积极的疏导,这就是早教者的作用!

3,有句老话是“有心裁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早教者不应该总是求一个结果,这样,心态是不会好的。只要你有所期望,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带给他的压力。过度压力会让孩子自然选择逃避,就是厌学。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只有真心喜欢去做这件事情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一篇文章中看到说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教育方式好,但她母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遇到一个听话的孩子.没有孩子生来就是不听话的,主要还是看家长如何引导,刘亦婷为什么听话?因为妈妈总有能吸引她注意力的知识来教她。

反方:但刘亦婷成长的过程,似乎是一个工业产品被设计、生产的过程,面面俱到之中独独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发展和选择。在家长的“计划”下,我们看到,刘亦婷即便从哈佛毕业,也几乎没有独立的学习动机,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什么乐趣。其对专业的选择也是被动的而无自己独立性的思考和判断。刘亦婷从小的理想是像安徒生爷爷那样为人类做贡献,她在中学时选择了文科,而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却选择了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应用数学。当《羊城晚报》的记者问刘亦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刘亦婷的回答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从国内念完高中的学生直接来到哈佛,英文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是中学才开始学英文的。”她说,“到高中的时候,你可以把英文说得对,但是要说得好,说得自然,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刘亦婷把自己选择理科放弃文科的原因归因于英语水平问题。实际上非常牵强。我猜测她选择枯燥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原因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哈佛大学一般在新生入学的头一年是不分专业的,而到二年级才分专业,刘亦婷在大学一年级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在刘亦婷的书中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这很容易理解,刘亦婷长期以来缺乏对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也缺乏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必然是笨拙的。她被迫选择异常枯燥的应用数学,不仅是语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刘亦婷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还要混沌到何时?而19岁的比尔盖茨自己已明确电脑个人化的人生目标并毅然决定从哈佛大学休学

休谟说过,“在争取幸福的问题上,求知欲比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更加可取的。”但是,我们的求知欲早就被考上大学这个目标抑制住了。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压抑求知欲,还要压抑一切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而考上大学之后呢?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出国或者读研究生。接着,又是一连串让人窒息压抑的考试。

英国小说家马里亚特·F说过,“除非你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的确,许多事情只有在做、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擅长。而我们的许多家长却并不给孩子这个机会。他们往往未卜先知地为孩子设计了一切。

4,5岁即可测智商。不能光看孩子的一门专长或特长来判断是否超常,要从知识面、记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智力因素来判断。比如说,有些孩子3岁时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还有些孩子很小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显得比其他孩子要“超常”,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而获得的,如果只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能表明该孩子智力超常。不能只凭考试或测智商来判定“超常”;要从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判断、检验和鉴别。不仅要看智力因素,还要看非智力因素。通常情况下,超常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有以下不同的特征:

(1)好奇心强;(2)兴趣广泛;(3)善于提问;(4)做事专注;(5)思维敏捷;(6)阅读能力强;(7)记忆力好;(8)有毅力;

(9)勇于尝试;(10)愿意思考事物的关联;(11)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帮助;(12)不愿意做“填充时间”的事;(13)喜欢搜集各类信息;(14)喜欢与年长的孩子为伍;(15)发展指标总是提前达到。

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具备了上述特征的绝大部分,而不是其中的一两项,那么大致可以认为,这个孩子不同于一般儿童,具有“超常”的潜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应当注意运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和判断孩子的潜质。

我们认为,孩子的智力能不能超常,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第二个因素是优生的程度;第三个因素是后天的培养。

遗传的因素,主要是与父母亲的智商有关。从遗传学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父母亲聪明,孩子聪明的可能性就大。有的专家通过研究,说孩子的聪明程度取决于母亲,但也有的专家说主要取决于父亲。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上一代父母亲的智商对孩子的聪明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优生的程度,主要与父母亲的身体状况、怀孕的时机、母亲在孕期的保健以及胎教等因素有关。优生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壮,而且更聪明。

后天的培养,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孩子能够产生影响的无非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环境因素。对婴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来自家庭的教育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早期教育最为关键。如果孩子没有智力缺陷,通过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早期开发又是进行超常教育的基础。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无论是提前上大学的少年大学生,还是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能力的孩子,他们的成功都与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家庭是对孩子实施早期开发教育不可替代的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是神童的摇篮。一般说来,家长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孩子的能力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太高或太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任何学习都要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只能加快进度,不能指望跳跃和省略,否则将来还要再补课;

(4)不要过度安排孩子学习课程,给孩子留出玩耍和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保留童真;

(5)不能只关注孩子具有特长的方面,要让孩子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特别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

(6)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活动,注意锻炼身体;

(7)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能力,特别是当孩子在场的时候;

(8)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指望孩子处处领先,早出成就。

近一百年来,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通过双生子实验以及脑核磁共振等研究方法,逐渐达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这些神童的大脑结构的确跟普通儿童不同,他们的神奇能力至少有一半因素可以归结为先天因素。另一半因素根据美国天才儿童研究专家温纳的研究结果是环境所造就,比如,这些神童的家长能提供一个激发孩子潜力的环境,诸如大量藏书,在孩子小时候就念故事给他们听,带他们去博物馆参观或听音乐会等。此外,他们不向孩子发号施令,允许孩子有高度的自主性。实际上,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0到18岁的全程教育,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指数。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即便小的时候不受约束,到了社会上也会遇到残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也许生存技能的获得要比自由任性更加重要些。我们承认人造神童有其合理性,成功案例:

一、早期识字,有良好阅读习惯比较重要。但必须七岁之前字卡要大(否则孩子眼球未发育到位易累不爱学),同时一次不能超20分钟,一天不能超三次,五岁内需用游戏方式;一天之内识字不是学习和生活重点;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1、19世纪初,德国卡尔.威特早期教育,4岁阅读,8岁懂德,意,法,英,拉丁文和希腊文,9岁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反方:老卡尔·威特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广度,根基不深但面面俱到,很容易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由于他的目的是让小威特吸引富豪们的眼球,这种的做法也许就那时而言有其高明之处,“神童秀”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有大富豪肯出钱让小威特读大学。而老威特自己也著书立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成为一代教育名流。而对今天的家长来说,借鉴这种教学方法需慎之又慎,除非你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放卫星,出名,做秀。卡尔·威特教学法的后果就是卡尔·威特一直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直到留学意大利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但丁研究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找到了自己兴趣也身不由己,无法投入其中。(详及《失败的早教, 不幸的人生::成年之后的卡尔威特>)由于老卡尔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言这类学问的学者,老卡尔听说卡尔威特在研究但丁,盛怒不已,认为他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时间。卡尔·威特只得从事自己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法学研究。这样的经历跟我国许多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简直如出一辙。

2、本世纪初,美国斯特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1岁背诗,识字,2岁写日记,3岁写诗,4岁写世界语剧本,5岁讲8国语言,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反方:斯特娜夫人的“神童”也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斯特娜夫人成了当时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她开了出版公司,四处演讲推销自己的各种书籍《斯特那夫人自然教育法》、教具,真可以称作名利双收。而小维尼则更加典型。给母亲做了20余年的教育模特,成年后最终留下一句“对于儿童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当作证明某种教育理念的工具”之后便销声匿迹。虽然她没有当面与母亲决裂,但在母亲去世后的当年,她便选择了逃之夭夭,永远告别了母亲为她安排的命运和生活。这样的选择不难让我们推测,其实在她内心深处,早已与母亲决裂。此时她刚刚28岁,一个天才就此夭折。她在逃走前曾反思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3、《卡尔威特真相》一书的五个主人公比较一下大家可以看到,五个人里成就最大的是9岁进入大学的大科学家维纳和穆勒,而无论是老威纳还是老穆勒,对孩子都没有强调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到处做秀。进一步比较老穆勒和老卡尔·威特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老穆勒强调孩子知识的深度,强调基础,这种学习根基扎得深,但短时期内看不出惊人的效果,当然,老穆勒也没有急着让孩子出人头地。13岁的维纳在哈佛就遇到了出名后这种困扰。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有书写困难的问题,读大学时维纳没有伙伴一起玩,他只好到小学生中去找,《纽约时报》等媒体发表大块文章,指称这些神童生活低能,缺乏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是成年人,也许会对这种报道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维纳,这种质疑让他难以接受,心理接近崩溃。而幸亏父亲站出来以打官司作为支持,维纳才度过危机。

4、美国著名神童西迪斯,出生后不久开始识字,小床周围挂上各种英文字母,大人每天指给他看,念给他听,他6个月就能示意识字,3岁时流利读写。6岁上小学,入学那天早上读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已经读三年级。当年获得小学毕业证书,11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据此老西迪斯写了《俗物与天才》 反方: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他的父亲热衷与媒体论战,却对西迪斯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以至于西迪斯由于精神崩溃,不得不退学回家疗养。最终,一事无成,28岁时放弃数学学业、46岁时死于脑溢血,英年早逝。

神童的脆弱不仅在心智不成熟上,他们也有着一些固有的缺陷。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们在给你超常记忆力,思维力的同时,也会给你一些其他麻烦。像维纳和西迪斯等神童都有书写困难的问题,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西迪斯有坐巴士闲逛的怪癖,同时,很多神童往往性格自闭,不合群,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这些缺陷和不足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就会成为被人嘲笑的把柄,谁让你有名呢?人们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一丝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人抓住,在媒体前无限放大,在大众的喧哗与狂欢中,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因压力而走向崩溃?

5、英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幼时刚会说话就开始识字,母亲又教他各种知识,10岁上大学,在校还优学金奖。

6、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读的主要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文章,8岁时竟同法,德,意,拉丁语,和希腊语5种文字。

7、列宁5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她还发挥自己特长教列宁学外语和音乐。

8、从少年数学家到电波之父的英国麦克斯韦,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写字,算术和背赞美诗了,童年即能大量阅读。

9、达尔文四五岁时识字,读儿歌,又常到花园的“绿色课堂”学动植物。

10、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期识字,10随博览群书,并学天文地理。

11、唐初四杰之一王勃,6岁会“属问,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写《汉书注<指瑕>》。15随写《滕王阁序》名声大振。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是随观百家”。

12、诗圣杜甫,说话前就开始识字,“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写《凤凰》诗。

13、白居易3岁前就能识字,6岁显露诗才,9虽通声律,13随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的千古名篇。

14、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3岁开始识字读经文的,6岁后熟读和抄写四书五经,学识渊博。

15、被誉为“怪才”的梁启超,4岁精读四书,6岁读完五经,11岁考上秀才,闻名遐迩。

16、我国现代名人中,也有很多。气象学家竺可桢,2岁识字,5岁上小学。

17、徐悲鸿早期识字,6岁读《论语》。

18、鲁迅早期识字,5岁起开始过博览群书的生活。

19、郭沫若3岁识字,常常口诵经文。七岁回作诗,对句。20、巴金5岁就与哥哥姐姐上私塾,晚上回家读母亲抄录的《百香词谱》,这是巴金最早读的文艺作品。

21、日本的三伦光岗,11岁翻译了《詹天佑传》,是世界上最小的翻译家。

22、荷兰的比秀姑娜,11岁出国采访,是世界上最小的新闻记者。

23、控制论创始人维娜,3岁会读能写,4岁阅读大量专著,7岁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12岁上大。他的两个妹妹也使早期识字阅读的,12,14虽分别考入大学深造。

24、10岁进入大学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11岁进入哈佛大学的西迪斯,二、早教是从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去教育,不以识字,有良好阅读习惯为主

(1)、6岁开始作曲的莫扎特

(2)、砸缸的司马光、(3)、当宰相的甘罗

(4)、田晓菲,13岁独自出版了两部诗集,14岁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

国外也有不少例子

(5)、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塞德兹,7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11岁上大学,15岁大学毕业,而后又取得了博士学位。

(6)、国际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伽罗华(Evariste Galois, 1811~1832),15岁才接触数学,可他只用了6年时间就发表了有关“群论”的数学论文,70年后才被其他数学家看懂。

(7)英国默西塞德郡有一个6岁的盲人女孩叫马妮·莱恩,音乐界把她看作“音乐神童”,因为双眼皆盲的她在一岁时就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弹钢琴,并且任何曲子她只要听一遍,就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完整弹下来。

(8)越南有一个叫阮玉山的神童也是自发的显示出了超人的能力。他3岁时就喜欢看父母在自制的棋盘上下国际象棋,而且还缠着他们要学下棋。经不起儿子的死缠烂打,玉山的父母终于答应了。出乎父母意料的是,玉山没有把国际象棋当成玩具。他不仅知道如何在做工粗糙的棋盘上摆棋子,而且还把在一旁观战时总结出的许多复杂走法熟记于心。一个月后,阮玉山轻松地击败了父亲,一年后,他开始参加全国国际象棋比赛,与许多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孩子对局。7岁时,他击败了所有的少儿选手。现在,阮玉山已经是越南年龄最小的全国冠军,而且将是未来的国际象棋大师。玉山的父母是教师,两人的月薪加起来还不足100美元,他们解释不清在其他地方并无过人之处的儿子为什么会是国际象棋“神童”。他的父亲只好把这归结为一种天赋,因为没有人能教会一个普通的3岁孩子像玉山这样下棋。玉山自己也说,他感觉掌握国际象棋中的玄妙技法就如同学嚼泡泡糖一样再自然不过了,他说自己只是看到棋盘上的局面,然后就知道该怎么走了。

(9)匈牙利人拉兹罗·波尔加的试验也证实了长期工作记忆的功能是天才水平表现的基础。当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国际象棋比赛时,经过严格的心理训练,波尔加夫妇成功地将其3个女儿培训成3个具备世界级水平的国际象棋冠军,而经过最严密训练的第三个女儿,则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超级大师。由于孩子独特的个性、成长环境与经济条件,每个家庭的教育实践都应该是独特的。曾经有人让波尔加的父亲按照他当初使用过的方法复制出更多的国际象棋冠军。老波尔加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并非是他的方法不可行,而是经济学上的“成本”问题。首先,他需要成年累月与被培养的孩子相处,事无巨细地安排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对下棋产生兴趣,而他又不可能强迫孩子去学。诸如此类的困难只要有一样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培养便可能前功尽弃。这样高昂的培养成本,试想哪个家长能够负担得起学费呢?

三、6岁后早教延续-学校及超常教育

自1978年以来,中科大在合肥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后,随后几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重点院校也开办了少年班,加上中科大,共有13所高校开办。目前,只剩下中科大、西安交大两个学校还在开办少年班,其他高校都停止了少年班的招生。另有20所中学和一些小学相继开展了超常少儿教育研究,这些学校在大范围内有组织地成批选拔天才少儿,对他们进行集中、系统和严格的特殊培养和教育。

1、北京育民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创办于1995年。我校和北京八中共同承担《小学-中学智力超常儿童鉴别与教育一体化实验研究》的重点科研课题,在实验中学校始终贯彻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超常教育理念;两个辩证统一的鉴别和教育原则;三个和谐发展的成长方针;四条课程实施的策略。此项实验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成功招收了七届学生。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兴趣广泛,发展全面受到中、高等学校的好评。其中第一、二届中已有大部分学生走进了国家一流大学的校门。2000年被确定为“超常教育研究基地”,目前又成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认定的首批“超常人才教育实践基地”。曾多次登上国际论坛,在中外超常儿童实验研究机构中享有较高声誉。《走在成功的路上》一书集中反映了育民小学超常教育探索的历程和成果。

2、北京育才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创办于2005年。目前最大孩子上小学4年级。

3、北京八中超常儿童实验班::

八中的老师介绍说,少儿班的学生,100%考上大学,99%上的是重点大学,有的16岁就留学,成为美国名牌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有的22岁就已博士生毕业,成为北京大学的讲师。(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6>)

4、北京人大附中实验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7>)“人大附中现象”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更是这焦点中的焦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已在京发布,它将有助于我们来解读——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八本,反映的是八位人大附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他们是被誉为“中国舒马赫”的中国车手程丛夫、学苑“怪才”潘思塑、有“明天小小科学家”之称的发明之星吴天际、艺术少年杨迪、剑桥学子肖盾、数万高中生选出的“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候晓迪、绘画才子王羽熙。八位学生禀赋各异,都是在人大附中这个校园里接受了不同常规的教育方式,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理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恰恰是这套丛书要传达的教育理念。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陪伴他们的教师和家长是怎样教育、引导他们的?他们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从这八本书中读者可以找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满意的答案。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行动的;可以看到学校是如何为每个学生的梦想搭建舞台的;可以看到这些学生的父母与众不同的家教智慧;可以看到教育专家们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家长、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思索。这套丛书对于家长来说,将教会他们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8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都首先得益于父母早期的善于发现,得益于父母不以“不务正业、瞎折腾”为由的粗暴干涉。换个眼光,换个思路,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潜能的火花,使孩子获得自信与快乐,创造教育的奇迹。这套丛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教给他们如何引导、发展孩子的潜能。当初中的侯晓迪数学竞赛失利后,表示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时,他的老师却说:“我倒觉得你不应该这么想。我建议你最好根据自身情况,换个地方站起来,只要最终能登上山顶,从哪个坡上有什么分别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侯晓迪转攻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于是,有了后来的发起成立学校网络安全社,与专家合写关于网络安全的书,在伦敦国际青年论坛上获过奖。这样的故事在丛书中俯拾即是,它告诉我们何为尊重学生个性,何为因材施教。这套丛书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将让他们感悟一种新的成功价值观:成功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成功的实质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潜力,获得超常发展。成长或成功的途径和意义,不是让自己为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截长短补,只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由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和党委书记王珉珠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卓晴君、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苾雯指点并点评,人大附中数十位老师参与,人大附中体验成长中心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创作完成。

5、天津耀华中学实验班

6、江苏耀华中学实验班里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脸上还带着稚嫩表情的孩子正在学习高中代数,脖子上都还系着红领巾。“我并不认为他们都是天才,他们只是早慧,只有通过努力他们才能成功。”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老师说。实验班的孩子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恰恰相反,他们许多方面的素质都是很优秀的。学校多年来获得的科技创新奖多数都是出自实验班学生之手。记者在苏州耀华中学实验班的楼道里,看到了实验班学生的美术作品,很难想象,这群只有12岁,最大不超过16岁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1)、实验班有个叫蔡龙的学生,从实验班毕业后考入了北大化学系,随后又考入哈佛大学,他本人就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学生

7、东北育才中学超常实验班::

8、中科大少年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2-5>)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共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十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三年学完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五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科大少年班还培养出了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1岁)、最小的研究生(15岁)、最年轻博士(23岁)、副教授(26岁)、教授(30岁)。少年班的优秀毕业生正在国内外学术科研和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出色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事实上,在有了27年的历史之后,少年班已经不再招收像谢彦波那样小的低龄大学生。一般来说,少年班成员只比一般大学生小两三岁左右。另外,少年班不再对外宣传学生,也不再把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当作目标。1978年的少年班同学现在一半以上在国外。有人认为,若以世俗标准如金钱、地位之类论,少年班的绝大多数是成功者;若以科学家的培养目标论,少年班不能算成功。因为多数人已经改行。

●职业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约20%的学生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有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授;在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复旦四所大学担任教授的有近20人。

●活跃领域:有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35%.●学术成就:在国际学术前沿,有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任正教授,有多人获得国际知名大奖。国际工商、金融等领域也有中科大少年班学生。

●两个优异班级:1986级,29名学生,后来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8人、硕士9人。1987级,学生43人,博士24人、硕士13人,其中有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副总裁李俊凌与“哈佛美女教授”庄小葳等。“神童70%以上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占多数。”班主任说:“中小学老师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诱发’,启迪智力,特别重视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位班主任批评说:“很多家长对教育的功能不了解,一味望子成龙,违背了教育规律。“理想远大,对在尖端科学领域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有一种紧迫感,是少年班毕业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经有关专家测试分析,中科大少年大学生的智商在120-127之间,可见中科大少年班招的并非什么“神童”,而是“早慧”或智力优秀的儿童。贺教授认为,超常人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前者只占其中的20%,而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占到了80%。超常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优异者或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项优异一项中等偏上者它不是全纳式的普通教育。天才儿童最终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卓越人才。相反,一些没有机会到学校参加超常班的孩子,懂得教育的家长通过对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一样可以成为超常人才。

9、陕西交大少年班(详见<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成功与失败败案例汇总与分析8>)

“从这几年少年班的报名录取的情况看,陕西报名不踊跃。”西安交大招生办副主任宋红霞说,录取的少年班学生中,来自河南的最多,有时达到20多个,而陕西每年考上少年班的不超过5个。宋红霞分析了少年班里陕西学生少的原因,认为陕西尤其是西安的纯初中不多,大多数都是里面有高中也有初中,很多高中不愿意把优秀的学生送到少年班。宋红霞说:“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校读高中之后,可以考入北大、清华等学校,这样自己学校高考的升学率就会提高,如果提前送到少年班,无疑是在减少自己学校的升学率。”据了解,西安交大少年班2009将面对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山西等20个省市招生,招生名额也将扩大到100名。少年班全部以学校推荐的形式报名,不接受个人单独报名。被录取后,预科阶段是每年4950元的学费,预科结束后进入本科阶段则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收费标准收费,与其他大学生的收费一样。少年班最初招的是年龄小于15周岁的高

一、高二学生,后来是年龄小于15周岁的高

一、初三学生,2004年起,招生范围开始改为年龄小于15周岁的初中应届毕业生。

10、家庭教育:

(1)、数学神童王大可

王大可14岁考上北大研究生,成为北大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大可的父亲发现他是神童纯属偶然。由于大可小时候容易感冒,医生让他尽量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迟一点上学。由于推迟上学,大可在家呆着没事干,父亲就指导他在家学数学。大可六岁时学完了小学数学,七岁时学完了初中数学,八岁时学完了高中数学,用当年高考数学试题测试获得146分(满分150分)。九岁时父母送他到学校上一年级,由于学校教的东西都会,大可感到没有一点意思,渐渐对学校失去兴趣。后来父亲了解到自考这条路,就让大可就在家自学。历经五年寒暑,大可拿下了含金量很高的自考数学本科,接着在14岁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

正是因为神童出名的巨大副作用,明智的父母避之惟恐不及。他的老爸是怎样做的呢?绝对的低调,拒绝几乎所有的采访,记者有几次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王大可都被婉拒。大可的父亲很清楚,大可需要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做学问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做秀。

(2)、张炘炀 父子2007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书店频频亮相,原来,他们正在推销一本《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炀培养纪实》书。王大可八岁时高考数学自测是146分,而张炘炀十岁时数学高考成绩是81分。从这个角度说,最有资格写“神奇的学习”的应该王大可的老爸。具体到张炘炀到例子,由于他记忆力超常,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任务量,而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的方法无法复制。正因为有天赋的存在,所以适合于神童的教育方法就不适合普通孩子。美国教育家Eric Jensen有一本书叫《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应该根据不同儿童脑的发育和工作机理角度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坚决反对神童或者其他成功者的家长以孩子的名义为他人打造教育模板,这是一贯的观点。

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张父却不愿意承认,他声称:张炘炀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只要是正常孩子用他的方法都能提前数年进入大学诸如此类。可是,只要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根本不行。心理学上有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之说,每个人的记忆回路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看似很笨,可是你用不同的方法诱导,只要打通了他的记忆回路他也会开窍。正是这个道理,个性化教学才在教育发达国家成为主流。否则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张父这类教育专家编个统一教材就可以了,这不一下子解决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好不夸张地说,不用张炘炀的记忆力,只要是聪明程度中等偏上的学生把12年基础教育的知识压缩,瞄准高考这个目标备考,提前三、四年拿下一个二本一点没问题。武汉有个聂姓的孩子就是如此,13岁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很多地方流行高二参加高考,很多聪明学生也能轻松考上大学,甚至能够考上北大。

希望张炘炀的父亲能够仔细考虑一下后神童时代张炘炀的教育方法,人生是一场长跑,开头领先未必最后夺冠。就目前来说,炘炀同学已经被你剥夺了社会化的机会,让一个孩子与比他大10岁的学生一起参加军训我看不出对这孩子有什么好处,相反有一种滑稽和心酸。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的,有些知识也是老师和父母永远无法教给孩子的。你怎样弥补孩子的这块欠缺?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我想,你最应该写书,而且不会受到质疑的时机是在张炘炀真正成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你的书的确写的有点急,有点早。为何不像大可的父亲那样沉住气呢?

10、正常学习途径

(1)、福建有一个学生叫胡铃心,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来,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唯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

第三篇:早教案例

案例一:天才儿童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天才儿童不是生来就有,而是教出来的》 早教的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实很多益智性的游戏就可以完成孩子早教的过程,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学习是轻松愉快的,还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呢。

曾经有个在深圳的爸爸,因为女儿出生后一直留在乡下,没有接受过同龄孩子的任何教育,所以什么都不会,女儿来到深圳上幼儿园中班后,老师教的字她不会认,不会写,脾气粗暴的父亲只好动手打。2003年10月10日这天父亲心情不好,晚上回家看见女儿作业一个字都没动居然还睡在床上,火冒三丈地将女儿从床上抓起来就打,直到她吐了,脸也变紫了,才慌了手脚,赶紧将女儿送到了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五天后女儿才渡过了危险期。

这之后悔恨交集的父亲彻底改变了对待女儿的方式。女儿不喜欢写字,这位聪明的父亲就自己设计了一套组字模型,用32根彩条跟女儿一起玩拼字游戏。彩条不仅可以拼字,还可以拼出许多图画,女儿立刻喜欢上了这种玩中识字的方式,她每天主动要求跟父亲一起拼字拼图,在拼的过程中,女儿不仅记住了这些字的读音,还记住了这些字的笔划顺序,对汉字的结构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因为经常拼字,女儿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字”上,出去玩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招牌,她也会主动问爸爸那是什么字。仅一年时间,女儿不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而且参加全国少儿书法比赛时,才5岁的她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一个金奖。

案例二: 三个幼儿,三种学前教育

有三个同岁男孩,一个叫小杰,一个叫Karl,另外一个叫小骆。三年前,他们年龄都是3岁,同在一个普通幼儿园,由于三个孩子家庭的原因,有两个孩子离开了。小杰去了福中幼儿园,Karl跟着爸爸回到家里,只有小骆仍然留下。孩子小,不知为什么,父母亲却各有自己的打算。

三种环境有差别吗?

小杰去的幼儿园,是一个大房地产商办的,不说大家都知道,设施齐全条件好。Karl回到的是家庭,家庭对孩子来说应是世界中最美好的地方。小骆留在的是普普通通的小区幼儿园。三个孩子都是好苗苗,暂时改变了教育环境。

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福中幼儿园让孩子们尽情地玩,3个老师带三十几个学生,小杰算是突出的,什么都学,什么都会,回答问题却什么都说不清楚。Karl在家里有爸爸做伴,专注地玩,专注地学习,再也不愿去幼儿园。小骆所在的小区幼儿园,孩子们不打架就行了,有时也能看到老师带领一队小朋友在草坪上散步。一个玩、一个学习、一个散步,三种特点鲜明的育儿方式。

三种果实,哪个更让人喜爱?

时过境迁,转眼幼儿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三个孩子都是6岁的小顽童,团聚在一起玩耍,个个活泼可爱。三种教育方式的结果也出来了,小杰的特点是:能把小朋友的玩具搞到手,小朋友还心服口服。Karl能够在电脑上制表,写日记;会用英语简单对话;乒乓球可以战胜哥哥姐姐;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还能够为爸爸妈妈做熟米饭;智商是160,在6岁里算是很高了。小骆在草坪上踢球,倒地铲球射门最漂亮,其他方面就比较普通。三年的教育成长,如果把三个孩子看成是三种成熟的葡萄,由小学这个酿酒厂选择原料,学校更愿意优先选择哪一种葡萄呢?

教育成本有差异

福中幼儿园每学期收费近万元,早上送,下午接,显然,这棵幼苗插在了肥沃的土壤上;Karl在家里虽然不收费,可是爸爸不去工作,全日制照看,属于早出晚归、细心培育幼苗者;小区幼儿园每月只收几百元,日托,也管饭。让幼苗自然生长,这是大多数孩子的现状。起跑线上能决出胜负吗?

今年,三个男孩都要上学,小杰暂时去了一所村镇小学,Karl和小骆同在一所区级小学,不同的是,惟有Karl要跳级,因为他就要学完五年级的课程。其他两个小伙伴与大多数孩子一样,开始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知道,学习上一旦拉开距离,特别是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以及他们在同学们中的威信都会产生长远影响。

从幼儿到儿童,教育仅用了三年,三个孩子同时在成长,身高与体重几乎相同,聚集在一起,玩耍得一个比一个开心。可是,开始读书了,三个人的起点却明显存在着差异。如果说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那么,Karl已经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并可以看出他能提前完成任务。

接着我们想知道的是:Karl的智力怎么与其他同龄的小伙伴相差如此之大?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智调皮?他是如何成长的?如何受教育的?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家长要掌握最基本的家教知识,了解3~6岁儿童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Karl的父亲是一位电脑工程师,母亲是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环境,给Karl成为高智商创造了先决条件。

专家总结出幼儿从2~5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几岁开始学外语呢?一般当幼儿较好地掌握母语后,再开始学外语较合适。但如果孩子家中具备双语环境,两种语言则可以同步进行。Karl的父母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专家推荐的方法。(1)全面活动反应法: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回答多讲英语。(2)游戏活动法:让Karl扮作CHICK(小鸡)、扮作RABBIT、(兔子)、扮作WOLF(狼),只要是你追我赶地玩,没有小孩子不愿参加的。(3)歌曲、歌谣、儿歌以及动画片:Karl跟着妈妈唱英文歌曲,学英文儿歌,爸爸陪着Karl看英语电视节目,学习娱乐两不误。

早教机构做什么?做这样一种专业的教育,减轻父母的压力!

案例三: 歌德的例子

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年),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亲为了使他能欣赏美,经常带他去参观城市里的建筑物,给他讲解城市的历史,培养了他对历史的爱好。父亲还给他讲自己游历的故事,培养了他对世界、地球的爱好。当他4岁半的时候,祖母就送他一座木偶戏院,培养他对戏剧的兴趣。当他6岁半的时候,他就自己排戏,在他的小型戏台上演出。在10岁时就开始自己写剧本。母亲每天都给歌德讲故事听,就像每天报纸上连载的小说那样,每天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的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歌德从小就学多种外语。在8岁时,他除德语外,还懂得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歌德在早年受过广泛的教育,不但学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数学、作文、修辞学,他还学过美术、音乐、舞蹈、骑马和击剑。他既善于弹钢琴,又吹得一口好笛子。由于从小就接受了有计划的、多方面的、良好的教育,使歌德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诗人。

案例四: 早期教育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有疑问,早教能让孩子有什么变化?早教应该从何时开始?早教可以让先天发育正常的孩子成为天才,有人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早教,你就迟了三天,孩子的早教应该从出生第一天开始。最近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而且相当善于模仿,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引导,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经历两年半的育儿历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家长太需要学习了,中国家长很重视教育,不过他们多数重视的是小学到大学阶段,他们绝对不愿意把小孩交给水平不高的老师或是不好的学校,但他们会把婴幼儿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照料,也有少数由妈妈带,但这些照料人都没有经过任何早期教育知识的培训,很多老人和保姆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小孩,年轻妈妈们也只是从书上或网络了解一点育儿知识,非常有限。而0--6岁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把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作为100%,那么4岁就已经达到50%,4到8岁再获得30%,8到17岁获得20%。婴儿出生时脑重量是成人的25%,3岁时达到67%。人脑细胞约140亿,其中大约70-80%是在三岁前形成的。儿童每种智能的获得,都有一个敏感期,一旦在敏感期内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带来一些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所以把孩子交给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法的照料人带养真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那样也许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可惜很多家长没有认识这一点,比如我们小区一个孩子,比我女儿小一个月,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兴高采烈地对他妈妈说这是海豚,他妈妈很不屑说这哪像海豚啊。孩子黯然,我连忙说,画的真好,海豚的头在哪,尾巴在哪呀?孩子立刻眉飞色舞起来,分别指了出来。我发现真有几分神似!这位妈妈的回答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掐死了,同时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奇卡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充分保证孩子想象力的发挥,通过玩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体能、音乐、感官、社交、人格,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游戏的方式也更加适合孩子们。我们一节课是45分钟,通常会设计十几个游戏环节,这一方面是考虑到3岁前的孩子专注力非常短暂,另一方面,因为不是每个孩子对所有的环节都感兴趣,必须提供多一些选择。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持续性的专业教育。

第四篇:摸摸小口袋 早教案例

摸摸小口袋

祝翠萍

活动实录:

在“摸摸小口袋”的亲子互动游戏中,妈妈们根据指示,拿着小布袋和宝宝一起玩起了游戏。宝宝们在妈妈的引导下,认真摸索、仔细感知着小布袋中的物品。玩了一会时,当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就会很着急,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可是,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不,天天在小布袋中几经摸索后,却始终不肯开口说出是什么物品。于是天天妈妈就有点着急的问:“你摸到了什么呀”?天天没吭声,妈妈就急着从布袋里拿出物品给天天看,然后西。天天轻轻的说:“刚才怎么不说娃放一边,接着让西。

可这一次又和上次一样,正当天天妈妈打算再一次把东西拿出来时,我赶紧对天天妈妈说:“别着急拿出来。”然后引导天天妈妈一起将手伸进袋子里面,带着宝宝的手触摸、感知。如果宝宝还是感觉不出来,那么再把东西拿出来,拿出来后再让宝宝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可以再把东西放进袋袋里面,让宝宝摸一摸、找一找刚才的东西。

经过指导,天天妈妈开始耐心的引导天天触摸、感觉袋袋中的东西,经过反复的锻炼,天天有了明显的进步,天天妈妈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我想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有效的指导家长去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而不是代替孩子活动。早教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知识,理解能力和教养技能;学会分析产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教养经验,注重平时发生的生活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再让家长成为宝宝的“旁观者”,要让家长成为宝宝的“引领者”。这正是我们专业化成长所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小事情都能变成大教育。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共同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

再问天天是什么东“娃娃。”妈妈就说:呀!”。天天妈妈把娃天天摸袋袋里的东

第五篇:好多好多的医院(早教案例)

好多好多的医院

11月案例陶文

案例实录:

欣欣一进入积木区,就拿起两块长方体积木在手里敲,而睿睿则用积木在地上一块一块摆成了一排,并指给老师看。问她搭的什么,她说不出,而一旁的越越正几块积木搭起了一座高楼。我问越越:“你搭的是什么呀?”“医院”越越边说边用手指着积木上的红十字,我故意用响亮的声音说“哦,这块红十字积木放在另一块积木上面,就变成一幢医院大楼了。”欣欣和睿睿凑近了看看,各自去找了红十字的积木,也学着用积木搭成了一个高高的楼,然后高兴地对我说:“这里有好多好多的医院。”欣欣又到玩具筐里找出了小熊、娃娃等形状积木,给了睿睿一个,说:“小熊生病了。”然后把小熊放到了医院旁边。过了一会儿,睿睿向身边的同伴介绍起自己的作品,而此时那些倾听者似懂非懂的瞧着她,而她也有点不知道怎么讲下去了,后来睿睿就和同伴们去整理玩具了。

案例分析:

我们常常看到小班孩子最初看到木质积木时,不是拿积木搭建,而是你拿几块、我拿几块,搬来搬去;有的在地上随意摆放„„此时,他们手中的积木与一般玩具材料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并不知道该用它搭建什么,而是依据自己以往对玩具的理解来操作和摆弄这些材料。而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搭建能力,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行为。教师通过观察,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让其他同伴模仿,让他们也尝试掌握一些基础的搭建技巧,从而尝到搭建的乐趣。于是好多医院出现了,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玩起了想象游戏,搭建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反思调整:

1、指导中老师重点强调了红十字的积木,既肯定了第一个搭建医院的孩子的行为,也激发了旁边孩子的观察和搭建的兴趣,这种具体的指导方式是特别适合小班孩子的。

2、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能力弱的孩子表述不清,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来补充同伴的介绍。

下载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个经典的成功早教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早教案例(精选多篇)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但如果方法不当,即使家长再呕心沥血,也会劳而无获,甚至事与愿违,走向家教理想的反面。在家庭教......

    早教案例反思[推荐五篇]

    早教案例反思 案例一:快两岁的津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用手多、用嘴少。见到别的小朋友拿着他玩过的玩具玩,常常走上前去大声喊叫:“这是我的!”然后不由分说把小朋友推倒,夺......

    幼儿早教中心装修案例

    www.xiexiebang.com 山东豪庭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幼儿早教中心装修案例 幼儿园是集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室内活动以及家长、教师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环境,本案主色调全......

    早教中心运营典型案例分析

    早教中心运营分析1、早教机构情况概述:面积:300多平米;区域类型:居民区附近有中小型商圈开业时间:人员编制:15人 2、导致亏损原因分析及整改建议:区域状况:亏损原因:周边小区以老小区......

    早教中心运营典型案例分析

    早教中心运营典型案例分析中国早期教育是刚兴起的行业,国内早期教育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早期教育意识的提高,对早期教育的投入也逐......

    早教案例:小刺猬背果果

    早教案例:小刺猬背果果 案例背景: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泥工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拓宽了视野。19-24个月......

    早教总结

    璞尔教育运动宝贝国际早教中心 GYMBABY 运动宝贝0-3岁早期教育指导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卓越无比。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物......

    早教汇报

    教育局2010—2011年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工作总结 根据《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公办早教机构”,为推进我市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