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民办博物馆解生存之困
上海民办博物馆解生存之困(图)发布者:新闻人 时间:2011-11-17 13:26: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发起话题】
【收藏】[0]
市民正在参观琉璃艺术博物馆 周斌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詹皓 报道
记者对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吴越先生的采访即将结束时,一个日本参观团来访了,他欣喜地说,吴昌硕这个海派文化品牌能够做大做强,得益于政府的全力支持。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唐斯复女士也深有感触地说,政府的支撑解决了琉璃艺术博物馆的生存之困。上海今年推出的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给许多个像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琉璃艺术博物馆一样的民办博物馆增添了有序发展的动力,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瓶颈:民办博物馆遇到发展困境
近年来,上海兴建、改扩建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到去年底,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总数达到114座,同时,一批具有特色的民办博物馆也相继兴起。他们当中,有弘扬“海上画派”艺术精神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有代表上海纺织史发展的上海纺织博物馆,有传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有展示中国传统笔墨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还有反映上海近代银行发展史和中国钱币发展史的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等等。
这些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类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和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前往感受文化的力量,为丰富上海城市文化、保存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本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民办博物馆由于先天条件等种种原因,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运行经费不稳定、博物馆目标定位不高、专业人才缺乏、业务研究能力薄弱、开放条件不理想、争取优惠政策比国有博物馆困难等,这些困难使得一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举步维艰,遇到了瓶颈。业务扶持:上博把保险箱送到琉璃馆
为了让上海的民办博物馆更健康地发展,使得上海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上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注入专业能量,以“资金扶持”和“业务能力提升”两大核心内容,设立 “上海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惠及全市几十家民办博物馆。
琉璃艺术博物馆唐斯复馆长说,该馆是上海众多民办博物馆里纯私人投资的一个,开在泰康路居民区边上,定位是“社区邻里间的博物馆”,政府给予了非常有力度的支持。比如,201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 “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上海市文物局积极申报了 “上海博物馆帮扶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藏品保管提升”试点项目,被确定为此次帮扶工作试点省份。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基础薄弱,馆藏藏品没有经过专业的定名定级,没有明确人员管理,没有规范的藏品总账,没有良好的保存环境。上博对该馆的帮扶工作包括藏品鉴定、建档、保存等环节,甚至送了专门的文物保险箱,还告诉他们如何进行专业的藏品包装和收藏,而这些经费,都是由政府出的。资金帮扶:目的为传承人文底蕴
“吴昌硕纪念馆从川沙搬迁到浦东陆家嘴核心地区仅有的一处老建筑里,如果没有新区政府出面协调,这事是不可想像的。”吴越说,新区政府还牵线,促成他们和金桥公司建吴昌硕纪念馆新馆,新馆已经在金桥地区动工,面积将达5000平米。
目前吴昌硕纪念馆正在举办浦东名人名藏艺术精品展,展品包括战国时期青铜镜、艺术大家韩天衡收藏的明清名砚、迄今收藏界所见吴昌硕最早的书法作品《篆书轴》,刘益谦、王薇夫妇所藏的陈逸飞名作《长笛手》、《吹单簧管的女孩》、《周庄》等。这个高规格的展览,就是政府出资的。吴越表示,政府明年还将支持其到海外办大型展览,同时,政府对吴昌硕纪念馆的藏品修复也给予了资金帮助,并资助纪念馆学术成果的出版,将上海的人文底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活力焕发:大展一个比一个精彩
在国家的帮扶下,上海的民办博物馆获益良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艺术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南社纪念馆、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已相继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也随之大幅上升,如今年均参观人次已达30万人,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鼓励更多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上海市文物局在“上海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中专设“免费开放”项目补贴,对自发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予以资金扶持,免除了博物馆由于免费开放而影响日常运行经费的后顾之忧。
各民办博物馆在政府帮扶下,正着力打造出一系列精品展览。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的 “威尼尼九十周年巡回展——上海展”等国际交流展,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了“惟面惟肖——2011‘上海面人赵’艺术传承展”,展示了海派面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艺术魅力;上海动漫博物馆举办了 “海绵宝宝油画艺术展”,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热烈欢迎。
本文栏目:娱乐 作者:詹皓/周斌
第二篇:四问民办幼儿园发展之困
暴利还是微利?师资短缺却又为何难以提高教师待遇? 出资人与园长是矛盾体?普惠园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四问民办幼儿园发展之困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4 月 28 日 5 版
一面是家长质疑幼儿园暴利,一面是民办园经营者“晒账单喊穷”;
一面是师资短缺、待遇偏低,一面是民办园经营者表示“师资占成本一半以上”;
一面是出资人的盈利需求,一面是园长的教育底线;
一面是普惠园建设大势所趋,一面是民办园经营者呼吁“加大奖补力度”。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8万多所幼儿园,民办园约占七成,在园儿童约占全部在园儿童的半数。
承担着重要的学前教育职能的民办园,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班额是盈利“法宝”?
一些办园者为了增加收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大班额。那么每多招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可以多赚一份钱。多重因素作用下,不少民办园都存在班额超标问题。
4月初,在北京东四环附近一个小区的居民楼里,李莉(化名)创办的幼儿园开业了。李莉是位全职妈妈,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从业者,她表示,自己创办幼儿园的初衷是让4岁的女儿得到更好的学前教育,‚同时自己也算有了一项事业‛。
李莉租用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作为办园场所,‚最近刚招了一名老师,我计划招收15个孩子。‛她解释说,孩子不能太多,否则每个孩子会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由于难以承受高昂的地价,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民办幼儿园分布在小区居民楼内,或租用底层商铺作为办园场所。但考虑到成本因素,并非所有的办园者都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在北京市通州区北关,王惠(化名)女士的儿子在小区办的一家幼儿园上大班。办园场地是一套约150平方米的三居室,大、中、小三个班各占一间,每个班有三四十个孩子,显得非常拥挤。
在一些农村边远地区,孩子的活动场地较为宽敞,但大班额问题却比较突出。山西某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当地民办幼儿园的特点总结为‚四差一大‛:校舍差、师资差、教学环境差、安全卫生条件差,‚一大‛指的是班额大。这位负责人表示,‚四差一大‛问题在区县、乡镇一级幼儿园也存在,在农村地区较为突出,‚一是因为孩子太多,二是受利益驱动‛。比如一家民办园拥有3间教室,开设大、中、小3个班,招收50个孩子可以实现收支平衡,‚那么每多招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可以多赚一份钱。多重因素作用下,不少民办园都存在班额超标问题。‛
国家教委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
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成本基本是可控的,一些办园者为了增加收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大班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监管不严格的地区,民办园的班额有时能达到50多人甚至60多人,‚班额的底线不断被突破,为安全卫生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随着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断冒出所谓‚天价园‛,不少家长认为民办园是一个暴利行业。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民办园经营者却异口同声:纯属微利。
李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孩子每月收费4000元,除去房租,教师、保育员、厨师的工资和水电、玩教具等支出,‚如果招到8个孩子可以基本实现收支平衡,收到15个孩子,每月可实现盈利2—3万元。‛在她看来,这样的收入在北京根本不算什么,‚但我承担的风险和付出却要比一般上班族大得多。‛
由于自己也做小生意,王惠对儿子所在幼儿园的经营情况一直比较留意。她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园约100个孩子,每人每月平均交费1000元,幼儿园每月收入约10万元,除去成本,这家幼儿园每月可实现盈利4万元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对而言,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园的盈利空间比大城市要小。湖南省某边远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仔细算过一笔账,在当地县城,一所容纳100个孩子的民办园,经营者每年差不多可盈利10万元左右,‚在当地还算不错,但称不上暴利‛,该负责人称。
家长们反映较多的是民办园收费名目繁多的问题,常见的有培训费、交通费、活动费等。王惠告诉记者,她儿子所在的幼儿园面向中班、大班的孩子开设了一些学习课程,比如英语、思维、美术、武术、跆拳道等课程,其中英语、思维属于‚必修课‛,每个孩子都要学,每学期400元;武术、美术、国画、钢琴等是每学期300—400元,家长可以替孩子任选。王惠表示,自己原本不打算给孩子报兴趣班,但幼儿园老师给她提建议说:‚你儿子偏胖,身体协调性不好,最好让孩子练练武术,强身健体。‛王惠只好答应。
随着陕西西安等地一些幼儿园给孩子喂药事件曝光,幼儿园‚缺勤退费‛制度开始为大众所熟知。‚一个孩子不来,教职工工资不能减少,水电不能不用,总之,成本不会降低。为此,一些民办园负责人就想方设法降低孩子的缺勤率,最终诱发幼儿园喂药事件。‛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黄永军认为,完全由民间出资的幼儿园,只要合法办园、规范办园,政府不应限制其盈利。在他看来,政府管理的重点是完善监督及奖惩机制。
师资怪圈如何破解?
随着物价逐年上涨,办园成本增加,如果需要压缩开支,民办园经营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教师待遇。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偏低的收入,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社会地位又不高,这一切导致幼儿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
小胡是毕业于北师大幼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一家知名民办园任教,但她只干了三年,‚原因很简单,收入太低了‛。如今,她从事保险推销,‚现在我每年收入几十万元,而在幼儿园当老师,想达到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在北京,刚毕业的民办幼儿教师月薪基本在2500—3000元,较为资深的教师能达到3500—6000元。待遇低下直接导致民办园幼儿教师流动频繁,‚但凡有别的出路,教师干几年就会转行。‛小胡说。
这在全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据湖北某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当地刚入行的幼儿教师月薪800多元,拥有三到五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月薪在1200元左右,月薪2000多元的在当地已经算是‚高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还是农村偏远地区,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整体偏低,‚在当地基本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幼儿园也有自己的压力。民办幼儿园有两大主要成本:教职工工资和房租,其中教职工工资经常能占到成本的一半以上。北京市一所民办幼儿园的园长告诉记者,自己幼儿园的教师平均月薪不到4000元,但人力成本已经超过全部成本的50%。‚此外,我们还要为教师缴纳五险一金,要为外地教师提供吃住,经营压力很大。‛
要提高公办园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意味着政府要增加一笔不小的财政开支。而民办园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幅度提高保教费,但这会招致家长抵制甚至生源流失。而随着物价逐年上涨,办园成本增加,如果需要压缩开支,民办园经营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教师待遇。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与公办园相比仍然差距明显。在岗时拿着同样工资的民办、公办幼儿园教师,退休以后的收入相差很大。‚偏低的收入,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社会地位又不高,这一切导致幼儿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一位业内人士说。
幼儿园短缺的不仅是教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按照编制标准设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事务人员、炊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2012年5月,当时的卫生部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规定,托儿所幼儿园要根据预招收儿童的数量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保健人员。按照收托150名儿童至少设1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卫生保健人员,收托150名以下儿童的可配备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按照北京市幼儿园办园条件基本标准的规定,寄宿制幼儿园师生比是1∶3.5—1∶4,全日制幼儿园为1∶5.5—1∶6。幼儿园医务人员的配备,日托儿童100名以下,全托儿童50名以下设专职或兼职保健人员1名;日托儿童100—150名,全托儿童50—100名设专职儿童保健医1—2名;每增加100名儿童增设儿童保健医1名。
但这些规定在有的民办园没能得到落实。‚由医生、护士转岗算好的,还有的是从事过药剂师等与医药沾边的工作,或者经过简单的医疗培训就上岗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外,办园者为了降低成本,也会控制人力使用。王惠告诉记者,她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一名保育员,幼儿园没有保健室和保健医,孩子平时的卫生保健工作都是由教师负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刘馨表示,国家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有明确规定,对保健医的任职资格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幼儿园在申请成立时就要达到相关标准。但是在有的民办园尤其是‚黑园‛,由于根本没有合法办园资质并缺乏监管,保健医的配备情况非常不乐观,由此也埋下了安全卫生问题的隐患。
‚幼儿园的首要工作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启发智力、培养习惯等。‛刘馨表示,无论是何种幼儿园,这都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能否实现投资与管理分离?
出资人的多元化给民办园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出资人看重的是经营,园长追求的是教育管理,这是一对矛盾。
对于民办园的发展,国家一直给予积极的鼓励政策。1992年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提出:学前教育以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为主。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施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活动。
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持续、鲜明、有力地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民办幼儿教育从法律上获得了快速发展的保障。
据了解,民办幼儿园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当时的出资人以个人、私营公司为主,创办者大多从事过教育工作,办园动机主要是出于自身兴趣。随着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到来,最近几年间,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较为稳定的回报、旺盛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出资人的多元化给民办园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想捞钱、想出名的有,真心想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也有。‛一位业内人士说。
幼儿园的出资人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各地所谓的‚大老板‛,他们的办园目的较为复杂,但把幼儿园当生意来做的倾向明显,创办的通常是‚高价园‛。第二类人是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创办的大多是中低档幼儿园。
第一类出资人通常并不直接管理幼儿园事务,而是聘任一位‚业务园长‛。因此,有的民办园的园长其实并不是幼儿园的实际持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中心主任朱家雄表示,‚民办园营利是天生的,出资人看重的是经营,园长追求的是教育管理,这是一对矛盾。‛双方有时难免在办园理念上出现冲突。
天津市一家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园长曾被聘请到一家民办园工作,结果不到3个月就主动辞职。因为她发现出资人以较低价格采购的玩教具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对孩子的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安全对幼儿园来说绝对是第一位的,绝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损害孩子的健康,作为幼儿园从业者,这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她说。
朱家雄建议,应当对出资人的办园行为加强监管,‚实现投资和管理分开,尽力避免投资者因为逐利动机而导致管理混乱和道德失范‛。
在行业内,如果民办园不具备合法资质,就是‚非法园‛,俗称‚黑园‛。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或监管相对松散的地区,‚黑园‛不在少数。记者采访了河北、山西、湖北等地的几个区县,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区县的民办园比例高达90%以上,‚黑园‛超过半数。某县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曾想依法取缔所有‚黑园‛,但后来不得不作罢。‚取缔并不难,但几千个孩子怎么安臵?让他们去哪?‛
黄永军认为,当政府无力举办足量的幼儿园,同时社会力量也无力举办合乎标准的幼儿园,使社会入园需求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硬性关停‚非法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建议,教育、卫生、工商、消防等政府部门之间应协同配合,加强对‚非法园‛的监管、引导,努力促进其进入合法办园的轨道,切不可形成对‚非法园‛的监管真空。
普惠园奖补力度仍有待加强?
当前国家及地方难以完全以公办园满足社会入园需求的形势下,对以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园应持积极鼓励的政策。
在对民办园的监管方面,2004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对民办园的考核评价体系。2008年,又对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今年北京市又委托北京教育评估院对民办园进行考核评估。
黄永军认为,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举办的幼儿园,都应纳入政府监管的范畴。一方面要对缺乏办园经验或办园不够规范的幼儿园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另一方面要对成熟、规范的幼儿园给予充分的办园自主权。‚包括对那些民间有入园需求、同时又达不到办园标准的所谓‘非法园’,也要纳入政府监管范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区已经对此进行了探索。比如,湖南省炎陵县教育部门将辖区内所有民办园都纳入了监管范畴。为了促进民办园发展,采取了公办、民办幼儿园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模式,公办园在师资、教学等方面给民办园以帮助。在炎陵,民办园教师可以和公办园教师一样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经费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承担。
黄永军认为,在当前国家及地方公办园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入园需求的形势下,对以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园应持积极鼓励的政策,‚即使将来公办园的服务面越来越大,也应给优秀的民办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国家对为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全国不少地方也都出台了对民办幼儿园的奖补措施,例如北京市目前对认定为普惠园的幼儿园给予每个孩子每年1000元的补贴。但在北京,民办园孩子每年的保教费动辄几万元,这样的补贴力度仍嫌不足。
近年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不断。朱家雄认为,这是大家都希望实现的目标,但鉴于当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和教育投入所限,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
上海、山东、四川等多地都已出台政策,表示要加大普惠园的建设力度。但在有的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政府不给予充足的补贴,很难实现建设普惠园的既定目标。很多地方政府表示要对民办园‚进行政策性倾斜‛,但却没有明确的奖补标准。有民办园负责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进行精确核算,制定可行的投入比例,再细分相应的奖补标准,‚比如普惠园收费多少才算普惠?政府补贴多少才能实现普惠?‛
谈到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远景,朱家雄认为,‚政府应当集中精力做好托底工作,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入园问题,而让市场来满足富裕家庭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第三篇: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0-11-12 来源:中国残疾人服务网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0年11月12日成都市人民政
府 成府发〔2010〕44号公布)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1月3日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民办博物馆管理,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民办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民办博物馆的设立、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社会服务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原则)
民办博物馆应当遵循自愿办馆、自筹资金、自负责任、自主管理的原则。民办博物馆在职称评定、藏品鉴定、等级评定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享受同等待遇。
第五条(财政补贴)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分等级补助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在场馆建设、陈列展览和日常运行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
第六条(部门职责)
市文物行政部门主管本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工作。各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民办博物馆管理工作。
民政行政部门负责民办博物馆登记工作。
财政、国土、建设、房管、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行业促进)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促进民办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组织活动,促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第八条(设立与变更)
申请设立民办博物馆的,应当依照《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5号)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向拟设立馆址所在地的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交相关申报材料。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在受理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对馆舍、申办人基本情况、藏品数量、资金来源和验资报告等提出核实意见,并报市文物行政部门。市文物行政部门在收到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后,于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文物行政部门。
民办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藏品、基本陈列以及章程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办理。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报所在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藏品鉴定)
申办单位或个人在申请设立民办博物馆时,应当向拟设立馆址所在地的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交藏品鉴定申请并附拟鉴定藏品清单,由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报市文物行政部门组织鉴定。
第十条(陈列审核)
民办博物馆拟举办陈列展览的,应当向所在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交内容设计大纲和形式设计方案,经初审后由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报市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实施。陈列布展完成后,由市文物行政部门和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共同组织核查,合格后方可对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享受权益)
依法设立的民办博物馆可以享有下列权益:
(一)参加本市组织的民办博物馆等级评定;
(二)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申报文博专业技术职称享受国有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同等待遇;
(三)依法享受有关用地优惠政策;
(四)享受游客参观、陈列展览、用水用电、安全及培训等项目的经费补贴;
(五)在接受捐赠、门票收入及其他收入等方面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六)享受其他有关权益。
第十二条(等级评定)
民办博物馆需评定等级的,应向所在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评定并颁发等级证书。等级评定的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专家委员会)
市文物行政部门在进行民办博物馆藏品鉴定、陈列审核、等级评定等工作时,应当组织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专家委员会由市文物行政部门设立。
第十四条(藏品管理)
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应当按照国家博物馆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新征集的藏品应当及时登记进入藏品总账。
民办博物馆应当完善藏品保管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健全相关藏品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陈列开放)
民办博物馆应当结合本馆专业和藏品特点组织开展陈列展览和交流活动。
鼓励民办博物馆逐步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人员实行减免费开放并向社会公示。
民办博物馆应明确每周开放时间,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等应当提前向社会公示。
第十六条(报告制度)
民办博物馆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上一展览和运行情况的报告。
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应该于每年4月15日前,将本辖区内民办博物馆的报告情况汇总报市文物行政部门。
第十七条(效益评估)
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和社会公众对民办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
第十八条(终止与注销)
民办博物馆拟终止的,应当向所在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终止申请及藏品处置方案,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出藏品处置方案初审意见报市文物行政部门。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后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藏品处置方案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终止;藏品处置方案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其改正,改正后符合法定要求的,方可终止。
民政行政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依法办理有关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违规责任)
民办博物馆违反设立、变更、终止、陈列、藏品管理、开放和报告等有关规定的,由市或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给予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对未经依法审核或登记,擅自以民办博物馆名义开展活动的,由市或区(市)县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提请民政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按照本办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四篇:民办博物馆申请条件
民办博物馆申请条件
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设立的审核工作。那么我省的民办博物馆必须经过省文物局审核。
根据规定,申请设立民办博物馆,应当具备固定的馆址、必要的办馆经费、成系统的藏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达标的安全和消防设施、独立法人等6个硬性条件。
博物馆馆址经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必须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博物馆设立申请书、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陈列展览大纲、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博物馆章程草案等。记者了解到,从目前批复、待批、申办的9家民办博物馆来看,其馆舍面积从4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不等,藏品少的有几千件,多的达万余件,办馆经费也从10万到100万不等。
收到民办博物馆申办材料之日起,省文物局在30个工作日中出具审核意见,期间,文物局派出专家对民办博物馆各项条件实施评估,特别对以收藏展示文物的博物馆进行严格审查,对文物的来源的合法性和文物真伪等进行专业鉴定。博物馆通过审批后,省文物局则侧重进一步规范、引导博物馆发展。每年,博物馆处要对民办博物馆进行年检,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展品陈列设计、陈展方案等进行专业扶持,对有特色的民办博物馆重点扶持。而对打着博物馆旗号进行文物买卖的,则将给予严惩。
第五篇:教师队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待解之困[推荐]
教师队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待解之困
——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考
[摘要]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不少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的高度,从体制上、政策上寻找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的良策。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既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要发展教育事业,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育无论如何是重头戏,而农村义务教育又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中。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瓶颈在教师,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现阶段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践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问题分析
1、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农村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知识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体、音、美等艺体类、职业技术类和综合活动课学科教师却很少。很多学校干脆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2)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还有大部分是中专毕业生,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完全的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3)年龄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村教师年龄偏大,特别是一些小学教学点,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更是严重。
2、地域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地区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从雷万鹏博士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的数量在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落后地区相对充足,东部、中南省份较西北省份相对充足;平原地带较山区相对充足。(2)同一地区,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很多乡村小学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而是清一色的代课教师。而在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由于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导致人满为患。
3、教师编制存在缺陷。首先,编制标准不够科学,呈现编制“倒挂”。现行的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分别是19∶1、21∶1和23∶1。单从学生数量来看,这个比例很正常,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重要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由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困局。农村教师编制标准不够科学使得当前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进出口渠道不畅通,严重阻碍了农村师资的正常补充。袁桂林教授认为,这样的编制“倒挂”,在客观上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次,农村中小学有编不补现象普遍。一方面是教师紧缺,一方面在有的地方又“有编不补”。有的贫困地区因为地方财力困难,空额一直难补;而在另一些地方,存在“吃”教育空编的现象。一名在某中部大省教育厅工作多年的退休老领导说,在市县一级,教育的空编被“调剂”给其他部门的情况很普遍。“有编不补”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年龄偏大和代课教师多,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在岗教师难进修提高。
4、经济社会地位偏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从此,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管理和人事管理全部上收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机制基本建立起来。尽管农村教师的工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当地农民相比,农村教师工资并不低,但与其他行业(例如公务员)比较,农村教师的工资显然要低得多。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享受不到福利,即便有福利也是要么不健全,要么福利待遇比较低。收入低、福利水平低不仅导致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还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直接降低教学热情,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平衡与发展,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农村教育的质量。
5、教师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城乡经济利收入水平的差距在拉大,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不稳定,特别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日前,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许多,造成教师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骨干教师向东南飞,乡镇教师往城镇挤,农村中小学成为向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培训基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自古依然,农村教师是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社会流动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无可厚非,但这种逆向流动却导致农村的教育质量就会持续处于低谷,加剧了农村教育的生存环境。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从长远和根本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待遇合适、保障有力,同时又要求较高、管理规范、相对稳定而又合理流动的农村教师管理体制。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长效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落脚点是县级财政,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不仅相当多的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即使一些地(市)级财政也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议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以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省级政府承担均衡省内县级间财政能力的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均衡省际间财政能力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的长效保障机制。这也是防止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的根本措施。具体办法是提高教师工资,确保农村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同时,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居住等福利条件。
2、改革教师编制制度,优化农村教师资源的配置
我国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学校很不利,因为这个标准仅仅考虑了生师比一个维度,而缺乏教育质量理念,缺乏城乡均衡发展导向。因此,应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制定城乡双轨制编制标准,实行向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倾斜的编制制度。比如,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应该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为基准核算,兼顾学生规模和学科发展需要;农村教师编制核算等级从学校提升到乡镇,这样有助于实现乡镇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教师主要集中于乡镇,而农村教师资源缺边的现象;探索建立区域性的教师劳动力市场,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区之间的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3、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教和大学生支教工作
城镇教师支教和大学生支教政策是平衡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政策。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城镇教师的支教政策,鼓励并组织落实好大学生的支教活动,防止搞运动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本土实际,探索有效的支教模式,实行按需支教。比如支教应主要瞄准贫困地区,重点针对农村学校的急需学科,选派城镇教师和大学生下乡支教,特别是扩大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支教教师比例,切实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
4、建立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村教师从生存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型的根本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级中小学教师进修和培训机构。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教师培训机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重视并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如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分期分阶段培训,对参加教师培训的农村
教师进行考核等等。再者,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应承担的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例如,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以教师个人付费为主,政府适当支持;非学历提高培训以各级政府财政投人为主,少量的收费必须严格控制;新课程师资培训等专项培训必须由政府来负担全部的费用,培训经费要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
5、建立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动态预警系统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不断提高,但教育政策制定依然缺乏灵活性和完整性,某些教育政策的制定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尝试建立一种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动态监控系统,通过设立农村教师发展观测站、收集农村教师发展状况的指标、加强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评估可督导等形式来加强教育预警,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超前性。只有这样,农村教师队伍才能真正稳定、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段震榜.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张道祥.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08(9).[5]刘欣.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与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8.[6]农村教育发展待解教师编制之困[N].中国教育报,2009-4-8.[7]邬跃,樊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