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5 05: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矫正做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它在社区矫正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了解社区矫正入手。

一、社区矫正含义、主体、对象及目的(一)社区矫正的定义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词,又叫作“社区矫治”,英文叫法为Community correction,它是一种将罪犯放置于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主体

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主体是以专门国家机关为主,以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为辅的一个执行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

(三)社区矫正的对象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出现的确实不适合在社区服刑或改造的罪犯,当然还是要依法采取监禁矫正等方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目前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四)社区矫正的目的社区矫正的目的: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改造活动,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从而达到预防他们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社区矫正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与我国现行的监狱改造活动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监督的范围包括侦查监督、诉讼监督、执行监督等。所以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同时《通知》指出:“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执行。”可见,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充当权力监督者的角色,担负监督刑罚执行的职能。这意味着,检察机关行使权力的对象不是监外服刑犯,而是管理、监督、矫正监外犯的机关。谁对监外犯行使矫正职权,检察机关就有权监督其权力的行使是否合法与公正。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社区矫正活动中,检察机关是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的,是活动的监督机关。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活动中的作用

既然检察机关是以社区矫正活动监督者身份出现在矫正活动中的,那么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呢?我认为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及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行为的本质,检察机关应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发挥如下作用:

(一)、对社区矫正过程中的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侦查。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一直行使着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侦查的职能,可见国家把这种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是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来看待的,同时社区矫正的主体之一是国家机关,所以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应该由检察机关进行侦查。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贪污挪用社区矫正经费的犯罪进行侦查;二是对侵犯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进行侦查;三是对收受被矫正人员的贿赂帮助被矫正人员逃避矫正活动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侦查。

(二)、对在矫正活动中发生的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应立案侦查而未立案的情况进行监督。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非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矫正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应该立案侦查而未立案的情况。二是对被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应立案而立案的情况。

(三)对被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进行批捕和起诉。

(四)对矫正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包括监督法律文书的送达情况、矫正管理情况、考核决定和奖惩建议、增减考验期的情况。

(五)依法维护被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公检法司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摘要:

社区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是社区的简单工作而是需要“公、检、法、司”四方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所以,明确各方在这项工作中的本职职能并将四方分别开来,消除责任权利重叠模糊不清等才能使社区矫治稳健的执行。通过查阅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需公安部门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个人及组织进行处罚、检察院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人民法院对履行审判职能和司法行政部门履行各项组织工作方能使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依法惩治、监督、审判、组织

目录

一、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一)履行对监狱、审判的监督职能,加强矫正前监督

(二)履行立案监督职能,加强矫正中监督

(三)履行执行监督职能,加强矫正后监督

三、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和作用

四、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立法、司法到执行的各个环节严重依赖监禁刑。把犯了罪的人关进监狱固然是个办法,但如果将所有的罪犯都关进监狱,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和“标签”的负面效应。有的初犯、偶犯,在监狱里一蹲,受主观恶性较深的服刑人员影响,出狱后竟成了“多面手”;有些过失犯罪的服刑人员,因为蹲过监狱,身上从此贴上了罪犯的“标签”,不能抬起头做人,最后破罐子破摔,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稳定。有关部门统计资料也表明,罪犯被释放在回到社会的一两年内,由于长期监禁与社会隔离,不能立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很容易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通过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研究我们知道,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一、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在实施社区矫正期间,公安机关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不服从管理的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予以教育训诫、治安处罚或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和收监执行;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及时进行查找;对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检察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对刑罚执行机关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自社会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确立了对监外罪犯在法律程序上由公安机关执行,日常的监管帮教工作由矫正机构进行的工作模式。那么,在执行主体的多元化,执行形式的多样化的刑罚执行活动中,检察机关的监督指向是否发生变化,应如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因而,明确矫正工作的性质,理顺检察机关与社区矫正的相关机构之间的工作关系,在性质、程序及内容上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是检察机关社区矫正工作中体现其监督职能的前提。

检察机关是以法律监督者的角色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在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协助公安、司法等有关职能部门,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及监外执行罪犯顺利完成改造,重新回归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社区矫正执行主体多元化、执行形式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下,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厘清检察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的工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与功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刑罚权的实现,关系到罪犯法律权益的保护,因此,只有得到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才能保障权利的正确有效实施,在社区矫正的监督过程中检察机关可以从“前、中、后”实行三段式。

(一)履行对监狱、审判的监督职能,加强矫正前监督

社区矫正工作对矫正对象有明确的规定:即确有认罪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才能适用非监禁刑,到社区中接受矫正。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强审判监督及对矫正对象决定考验期出狱前的监督职能,纠正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防止借社区矫正之名,行权利滥用之实。

(二)履行立案监督职能,加强矫正中监督

在矫正过程中,发现矫正对象长期脱管、漏管等情况检察机关可向公安机关提出顺延执行期限的建议,也可以向矫正机构提出检察意见,建议矫正机构向公安机关提出延长执行报告意见对矫正对象在正期间有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的违法行为及构成犯罪的,履行立案监督职能,建议、监督公安机关及矫正机构对其予以治安处罚或收监或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矫正机构对矫正对象实行的司法奖惩有错误或与事实不符,可向矫正工作小组提出撤消奖惩的建议。

(三)履行执行监督职能,加强矫正后监督

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公安机关及 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察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和作用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实际。其法律意义在于,通过对特定矫正对象以非监禁的形式执行刑罚,不断完善刑罚执行方式,优化配置刑罚执行资源,使刑罚的执行更多地体现社会化、人性化的特点,更加便于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更加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和提高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于体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法院干警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平安个旧, 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界定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明确人民法院应当发挥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得到有序进行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在法院得到有序进行,院党组指定由分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负责此项工作,刑庭、少年庭做好具体的工作事宜,并且把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纳入相关部门的岗位目标考核中,使我院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能够形成制度化,得到有序开展。

--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 重点是充分履行审判职能 ,加强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区矫正力量的配合协调, 形成合力 , 促进社区矫正依法、公正、顺利开展。

(一)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适用非监禁刑,适当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

刑事审判中严格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 , 对那些罪行轻微的初犯、偶犯、未成年犯以及其他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只要是符合法定条件,在量刑时首先考虑适用缓刑、管制、附加刑等非监禁刑,增强其接受改造的自觉性,减少犯罪分子交叉感染和重新犯罪的机率,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同时,适用非监禁刑,要求审判人员必须在依法和准确的前提下进行,防止违法适用或任意滥用。对任何人不能法外施恩,更不能借机办关系案、人情案,使试点工作积极健康而又稳妥地推进。

(二)运用审判职能,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争取社区矫正取得最佳效果,在审判工作中,采取多种手段,为矫正对象投入社区改造及至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对被告人的教育感化工作,寓教于审,通过庭审活动的教育和判决书的充分说理,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原因进行剖析说理,教育被告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性,认罪伏法。二是加强对非监禁型罪犯在移交前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罪犯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意愿和信心,提高下一步的教育改造质量。三是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刑事矛盾。对于自诉案件和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在分清是非和责任的基础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努力做好调解工作,尽可能化解对立情绪,争取得到受害人的谅解。四是善于运用多种司法手段,辅助刑罚的适用。比如,加大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和执行力度,使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能得到较多的赔偿;依法单处或并处附加财产刑,使犯罪行为受到与之相适应的刑事处罚;对罪行轻微可以不判处刑罚的罪犯依法适用训诫、悔过等非刑罚处罚方法。在对罪犯惩戒的同时,用司法手段弥补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受害人造成的部分损失。五是与社区矫正相关各部门密切配合,在决定对罪犯判处非监禁刑时,全面地了解罪犯的一贯表现,主动征求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

(三)加强判决与矫正工作的衔接。对判处非监禁刑的矫正对象, 我院及时将已生效的缓刑犯的刑事判决书及执行通知书送达市社区矫正办公室。并在向被判处非监禁人员送达判决书的同时,送达《缓刑罪犯告知书》,告知被告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起十日内必须到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办公室报到,接受社区考察和矫正,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遵守法规法纪 , 如有违反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做好矫正对象的定点回访工作。法院建立了专门的缓刑犯档案,对判处缓刑的人员进行动态监管,做到一人一卷,卷中附判决书、本人的保证书(少年犯还要求家长写出帮教协议)、定期思想汇报材料。规定缓刑少年犯每三个月必须到法院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并写出书面材料,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矫正情况,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造;法院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跟踪回访、考察。并且利用五一劳动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召集缓刑人员召开座谈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通过回访教育,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防止其违反法律法规或再次犯罪;我院对历年判处的仍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的人员进行清理造册,加强管理,防止漏管脱管的情况发生。

四、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一)、司法行政机关应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严格履行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考擦、解矫等方面的法律程序。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奖惩。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矫正过程中遇到的就业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三篇:浅析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浅析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的行刑方式,如果说监狱矫正的重要特点是“治身”,那么社区矫正的突出特点是“治心”。而心理矫治又是社区矫正的必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治本之策,也是重中之重,是达到矫正其心,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刑事司法实践表明: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心理缺陷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某些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心理矫治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克服心理障碍,它主要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臵,预防其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而在我国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摸索。为更好地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使心理矫治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治应在学习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长远的思考,走本土化、规范化的道路。

一、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 目前,我国已实行了对监狱对象的心理矫治工作,但此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上是处于引进和模仿西方理论、模式的水平上。这种引进和模仿,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状况的持续,又显然不利于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本土化的 道路,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治疗要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发展。

所谓“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是指在引进国外有关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考虑我国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社会价值取向和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考虑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现实状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体系。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我国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在理论和方法上才会扎根于中国社会,成为改造罪犯的有效武器,也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使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本土化的具体内容

1、对西方罪犯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要加以适当的改造和调整

脱胎于西方社会的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而我国的社会文化,在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经济条件、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许多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诸多不同。与此相联系,中国罪犯的人格特点、心理矛盾等,与西方监狱的罪犯相比,差别也很明显。因此,在中国社区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要根据中国罪犯改造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

例如,以移民为主体的加拿大社会,文化环境相对松散、开放,人们崇尚自由与独立,因此,产生于加拿大的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非指导性”原则,主张以患者为中心。相比之下,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 国公民,强调生活的自律化与行为的规范化,人们习惯于克制和依赖。因此,注重个人中心的西方心理矫治方法是否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就值得推敲了。曾留学哈佛大学的岳晓东博士认为:“启发来询者积极思考与咨询员的适当指导相结合应是中国社会推行心理咨询的最佳模式。”

再如,与注重个人价值的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常指社会、集体和家庭,因此,中国人的心理问题除与当事人自身的价值观念有关之外,往往还与难以摆脱的外部压力有关。所以有人认为,在加拿大,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求询者个人,而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则要面对求询者的整个社会环境。

鉴于此,在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治时,既要注意尊重矫正对象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助能力,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性帮助,启发他们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其犯罪心理、人格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

2、对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关身心疾病和心病心治的宝贵遗产要加以继承和弘扬

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探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一笔丰富的遗产。例如,战国时期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较为丰富的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思想,其中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如“情治”法、“暗示治疗”等)与现代心理矫治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应或有相通之处;在我国中医理论中,有关“悲胜怒、恐胜喜、喜胜忧、怒胜思、思胜恐”的心理疗法,也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对此,应责无旁贷地去继承它、研究它、弘扬它,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们现有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又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3、总结和应用我国监狱几十年来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使之与心理矫治工作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我国监狱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改造罪犯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地总结和提高。尤其是广大监狱人民警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如在教育改造中所采用的感化法、说理法、行为训练法、因人施教法等等,这应当成为当前开展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坚实基础。另外,我国监狱在长期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厚的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教育工作者。尽管他们无法替代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的工作,但他们可以和心理矫治专家一起构成连续的服务体,共同帮助罪犯消除反社会心理和其他心理问题,塑造健全人格,真正将罪犯改造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

4、逐步建立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体系、方法与技术

要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本土化,最终必须建立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体系方法与技术。为此,既要继续借鉴和吸取国外罪犯心理矫治的先进经验,引进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尤其要深入分析我国监狱工作的实际和当前罪犯的心理特点。只有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形成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成为改造罪犯的有效武器。

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

(一)什么是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

所谓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是指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统一标准或准则,去组织引导、协调约束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活动的方式和过程。

1、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要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最终要以法规性文件或行政命令等形式颁布实施,对全市的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2、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形式,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和心理学职业行为的要求。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要发展,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实现规范化。不仅如此,矫正对象心理矫治作为一项心理学职业行为,也必须遵循该行为的普遍性要求。

3、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提高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改造罪犯服务。同时,在实现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过程中,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制定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规范

2003年6月3日,司法部发布第79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的第七章是关于心理矫治的内容。

第43条:监狱应当开展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心理矫治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

第44条:监狱应当建立心理矫治室,配臵必要的设备,由专业人员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

第45条: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罪犯对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矫正。

第46条:监狱应当在罪犯入监教育、服刑改造中期、出监教育期间对罪犯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提供参考消息,对重新犯罪的倾向进行预测。

第47条:监狱应当配备专门人员,对罪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罪犯提出的心理问题。

第48条:监狱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应当实施治疗;对疾病严重的,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进行专门治疗。

第49条:监狱从事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3、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司法局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显然,上述规定体现了国家主管机关对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样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包含部分心理矫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在规定的范围还是具体细节上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规范》。

在总结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的实践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并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从而将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纳入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中,应在以下这些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心理矫治的功能、职责与范围:有何作用,包括哪些任务要求和几方面内容。

----机构设臵与人员配备:心理矫治机构的规模。----运行操作:罪犯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条件、对象、实施步骤等。

----经费与设施保障:经费的种类、设施的规格及保障水平。

----从业资格认定:从事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人员应具备有什么样的资质,拥有何种证书。

----评估与考核: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怎样考核。

(三)加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虽然在我国监狱系统开展了十余年时间,但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摸索。其中,如何实现罪犯心理矫治的规范化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规范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制定一个文件、发布一个规定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反复验证、不断探索。理论研究者要走出书斋,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目前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际工作者也要加强理论 7 学习,主动寻求理论的指导,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专业性、科学性。

三、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可操作性

(一)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主要通过下面几种途径:一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为的是能够更加科学地了解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由心理学专家拟制心理测试的试题。试题内容涉及到矫正对象的个人精神状态、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通过心理测试可以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情况。二是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了解矫正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与矫正对象座谈、聊天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掌握其流露出来的讯息。这也要求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像朋友一样,用心灵去沟通。三是通过与矫正对象周围的人了解其心理。通过与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人、邻居以及朋友、同事进行座谈,调查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从中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变化的环境因素,便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四是对心理测试的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对搜集来的大量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出哪些是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现象?哪些矫正对象心理问题较多?哪些矫正对象心理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建立矫正对象个人心理档案,同时制定详细的心理问题治疗方案。

(二)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治疗

在对矫正对象具体实施心理矫治的过程当中,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矫正工作者还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某些省市一方面在组织司法所长培训的时候,聘请专业人员讲授心理矫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年轻的司法行政人员 参加心理咨询师的报名、考试。当前,是充分利用了各种社会资源。例如,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学者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共同研究对矫正对象心理治疗的方法。国外心理治疗流派纷呈,方法繁多,但如何在矫正对象心理矫正中加以运用,是个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实际矫正过程中,既不能原样照搬,更不能脱离其基本的治疗原理和精髓,因此要结合实际,谨慎使用。

1、精神分析疗法不宜直接运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技术重在挖掘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和早年经验,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分析来访者的抗拒和移情以及解释等方法,使来访者的无意识冲突意识化,从而领悟心理疾病的原因,增强自我的力量,战胜心理疾病。

在罪犯心理矫正中,不宜直接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主要原因是:其一,精神分析的技术复杂深奥,很不容易掌握,更不用说运用;其二,精神分析疗法的运用特别强调治疗师的分析经验和专业分析训练,而我国矫正工作者根本不具备这些经历;其三,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泛性色彩有其荒谬之处,不容易被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矫正对象所理解和接受。

2、行为治疗的方法和技术要注意人性化作用

行为疗法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不良行为也像良好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得来,因而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或减低。行为治疗法注重被治疗者外显不良行为的改变,通过系统脱敏法、厌恶治疗法、代币法、生物反馈法等具体方法和技术,改变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

在罪犯心理矫正中,行为疗法常用来治疗罪犯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吸毒、口吃、某些性变态的行为、恐怖症、焦虑症等,具有实用、简约、有效的特点。但由于行为疗法不主张探讨被治疗者的动机和情绪,也不注重他们以往的生活史,因而容易导致为治疗而治疗,忽略人的感觉和体验的局面。在具体矫正中,如果运用行为疗法,要注意人性化运用。比如,在使用厌恶治疗法之前,要向罪犯讲明这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如果有必要可以让罪犯了解一些痛苦的反应,让罪犯有心理准备,并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及时了解罪犯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断鼓励罪犯坚持治疗。

3、正确把握和运用人本治疗法

人本治疗法秉承人本主义的观点,以当事人为中心,重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视为治疗者为当事人设臵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治疗者并非指导者,而是以同等地位对待当事人,确认当事人具有觉醒的能力;只要给他提供自然的、和谐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事人自然就会摆脱自我观念中不真实的外衣,暴露出个人人格的真实面,最终实现自我振作、重建自我观念,乃至达到自我实现。人本治疗的关键是通过对当事人的真诚、无条件的关怀和共情态度,为当事人提供良好的人际氛围和成长的环境,从而促使当事人开放真实的自我,找回失去的信心,走出自我的天地,进而得到自我成长。

如果在矫正实践中,矫正工作者扮演的是一种指导者、教育者、训导者,在咨询过程中给予太多的指导、训诫、评价、判断甚至是批评,那么矫正工作者就无法深入矫正对象 的内心世界,无法为其提供自我开放的良好氛围,也无法给予来访罪犯调动自身潜能战胜疾病的机会。

4、认知疗法要与启发矫正对象领悟相结合,要注重改变深层观念

认知疗法认为在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因素中,主要原因不是客观环境刺激或既成事实,而是个体所持的观念和看法,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就是人有自寻烦恼或庸人自扰的心理特征,对客观事件不自觉持有错误的观念和解释,从而造成心理异常。因此,治疗者的责任就是指导和劝说,从而纠正来访者对事件本身所产生的错误观念,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认知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任何罪犯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只是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演变成对罪犯错误观念的质疑和批判,从而导致罪犯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所以实际运用中可基本遵循下列程序,既有矫正工作者的指导和劝说,又不失来访罪犯在矫正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让矫正对象自己反省,目前生活中有哪些信念常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以致造成他情绪上的痛苦;

(2)鼓励矫正对象自行分析验证这些信念是否合理;(3)经过矫正对象回忆和分析,明确指出其信念的不合理之处;

(4)采用简单易懂的逻辑推理,分析矫正对象的不合理信念及其原因;

(5)向矫正对象说明并力图使罪犯领悟,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造成他的心理困扰;(6)举出其他人思想荒诞不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矫正工作者可以施展幽默,加深来访罪犯的认识和领悟;

(7)启发他们如何替换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加以联系;

(8)让矫正对象学习到在以后类似的实践中运用治疗中的经验,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矫正工作者要时刻注意,一旦其成为咨询、治疗过程的主角,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为罪犯做分析,而矫正对象成为配角和观众的时候,纵使这分析再精辟、准确,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矫正对象要想获得改变,他必须自己获得领悟,这个过程需要凭借启发而不是灌输才能实现。

在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过程中,矫正工作者既要严格遵循平等交友、为来访矫治对象保守秘密等原则,又要善于运用关注、倾听、支持等技术,还要做到耐心、细心和诚心,真正确立“恨其罪,爱其人”观念,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要以矫正对象自我面对问题为目标。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矫正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尽管离不开矫治者的专业工作,但是矫治者的作用只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所以,在矫治关系中,矫治者只是起着“助动者”的角色,而矫正对象自己才是改变自己的真正的主宰。现代社会正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反对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将逐步增强,并成为社区矫正的主要途径。心理矫治的人性化和方法的多样化逐渐受到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重视,为预防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提供了科学保障,也有效地转变了矫正对象的思想和成 功地进行了危机干预。当然心理矫治工作正在发展,还远不够成熟,今后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巩固、扩大、提高”,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采取具体措施,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四篇:社区矫正在刑罚宽严相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矫正在刑罚宽严相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刑事犯罪的“严打”,展示了刑罚的威严,对社会稳定作了积极的贡献,我国刑政策呈重刑化趋势,但多年的“严打”未能遏制刑事犯罪的发案总量,重大恶性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刑不压罪的对抗局面相持难变,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刑罚的宽与严应当相济互补,各显其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政法机关在实践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一战略政策,探讨出许多创新的贯彻途径,司法行政部门在实践中探索的社区矫正就是其中一项积极手段,现就社区矫正手段在贯彻“宽严相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如下:

一、社区矫正的实践初现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作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在充分肯定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前提下,建设“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应当选择基层工作比较好的社区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扩大试点,逐步加以推广。”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为正式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第一批省(市)。在社区矫正试点探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2005年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作出《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决定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十二个省(区、市)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目前社区矫正的试点地区已扩大到18个省(区、市),试点的地区由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扩大到经济一般和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地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无疑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刑罚宽严相济政策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试行社区矫正是否符合国情,社区矫正是否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构建中国社区矫正制度,如何未雨缪缪地认识社区矫正的利弊,克其之短,扬其之利,则是摆在司法实践部门面前的重大问题。

刑罚与刑罚制度历来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则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人民,运用得不好则破坏法益、伤害公众,甚或危害社稷。因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社区矫正,不仅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的利,而且还要深入探寻到社区矫正的弊,通过利与弊的权衡,设置扬利抑弊的对策,为国家社区矫正的正确决策作出实践例证。

二、社区矫正的优势和意义

一是从非监禁刑的角度论证社区矫正的优势,认为非禁刑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适合不同程度的犯罪适用,将犯罪人安置在社会中进行改造,没有隔断其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对犯罪人的改造和回归社会,可以大大降低行刑成本;可以大大减少监狱人口;能够降低犯罪率,对社会和对被害人产生一些直接的利益;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将监狱行刑重点集中于那些高危犯罪人和严重犯罪人。

二是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上着眼,认为社区矫正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狱或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宽严相济,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

三是从社区矫正的优点出发,认为社区矫正具有直接优点和间接优点。直接优点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对罪犯的改造(在社区矫正中不割断犯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可以免受监禁环境的消极影响、在社区矫正中对犯罪人监管与帮助并重、在社区矫正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有关改造活动、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有助于增强社会的稳定性;能够大量节省行刑资源(可以节省国家的刑事司法资源、可以节省国家为解决监禁犯罪人之后产生的相关问题所需的资源)。间接优点是:有利于减轻监狱压力,促进监狱的安全稳定;有利于对罪犯的分类管理与教育,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有利罪犯刑满之后成功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有利于增强社区预防犯罪的意识,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在基层;有利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与国家刑罚发展趋势接轨,树立我国政治稳定与文明的良好形象。

四是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重要意义来看,认为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完善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是贯彻落实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改造工作方针和政策;是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对完善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更好地改造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

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社区矫正的弊端和缺陷

一是非监禁刑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引伸出对社区矫正弊端的思考,认为非监禁的社区矫正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剥夺犯罪人的犯罪能力,在客观上为犯罪人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能;使用非监禁刑会使刑罚的威慑力大大减弱,一般预防功能丧失;非监禁刑措施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可供选择的种类很少;非监禁刑并不能必然地降低犯罪率,不会必然地促进罪犯的改造,也不一定必然地节省资源;社区矫正也可能存在专业队伍人员不足、机构和设施不健全、经费短缺、志愿人员缺乏和不愿意配合工作等问题。

二是从社区矫正工作的局限性和可能出现的弊端上论述的不足,认为社区矫正的局限性表现在:被矫正对象的范围受到较大限制;矫正工作的随意性可能降低改造的实际效果;可能给社区带来一定危险而受到社区的抵制;削弱惩罚性可能降低一般预防的威慑效果;惩罚性的削弱导致道德谴责弱化可能无助于实现“多元遏制”的目的;对那些主要因社会因素而犯罪的犯罪人不起作用;对那些缺乏远见和道德感受力的人不起作用;对那些具有强烈犯罪亚文化影响的人难以起到矫正效果。我国社区矫正可能出现的弊端是:矫正工作者对被矫正对象生活的过度干预;矫正工作者对被矫正对象的放任自流;社区矫正对矫正工作重点分配的不平衡;社区矫正工作的随意性,社区矫正可能会产生新的腐败现象。

三是从社区矫正的缺点和不足出发归纳总结出来的社区矫正之弊,认为社区矫正扩大了控制网络,导致了国家对社会的“网络扩张”,包括控制网络更广、更强和转变;社区矫正在使用中会产生岐视现象;犯罪人在客观上具有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能力;刑罚的威慑力似乎减弱。

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利与弊

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和系统,而是由刑种、刑制和刑罚执行过程中变更执行方式等内容构成的一个集合,因此单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利与弊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具体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5种社区矫正对象分别展开论述。这5种对象的社区矫正工作,既有整体社区矫正的利与弊,与有其各自特有的刑种、刑制和刑罚变更执行方式的特殊的利与弊,只有在认识了社区矫正的一般性利与弊的基础上,又深入掌握了各个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的利与弊,才能有的放矢地扬长避短,搞好各项社区矫正工作。

五、社区矫正在刑罚宽严相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矫正既有利,又有弊。从上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社区矫正的优劣、利弊均根源于社区矫正的内在属性,即基于教育刑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让罪犯回归社会,将罪犯放回原居住地社区予以行刑监督、教育改造和帮助服务。这一根本性特征,便生出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社区矫正由于没有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勿需监禁机构的羁押与监管,更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更有利于体现刑罚的人道与文明,更有利节省行刑与矫正成本,提高刑罚效益。同时,由于将罪犯放在社会上行刑与矫正,更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人才,发挥社区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力量,综合治理犯罪问题,教育改造罪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管理国家的宪法原则与社会职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将罪犯改造成为新人,提高教育改造的质量。这就是社区矫正的利。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罪犯的自由予以剥夺,让罪犯回家服刑与矫正,便有可能生出利用自由的环境与空间,“自由”地危害社区,侵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的公共安全。由于社区矫正没有固定的封闭场所,致使罪犯所居住社区的不良环境和不良交友,仍然可以对犯罪人发生作用,使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可能存在犯罪人向社区其他公众的不良影响与教唆。由于社区矫正是利用社区力量来矫正罪犯,但社区力量的组织可能因社区的成熟度不同,人员构成各异,因此存在着不好组织、不便组织甚至不可能组织的情况,无疑会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影响着社区矫正的效果发挥。这就是社区矫正的弊。

研究社区矫正的利与弊不是目的,而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社区矫正在刑罚宽严相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扬长避短,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健康、顺利地发展。

首先,社区矫正是一项伟大的矫正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共同将此项新生事物扶持好。但是,社区矫正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没有瑕疵与弊端的,因而应加强矫正作用的研究,深化对矫正手段地位的认识。

其次,倡导与推行社区矫正,不应该一味地否定监狱(禁)矫正,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监狱(禁)矫正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是配合社区矫正的威慑力量与调剂措施,二者之间应当取长补短,共筑惩罚与改造罪犯的矫正大堤。

再次,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初步的,与世界各国社区矫正制度相比较,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社区矫正的“利”和试点的“成功”,并不能反映未来全面展开的社区矫正工作就能体现得出来或者实现得了。

此外,我们必须还从哲理的角度看到:(1)社区矫正利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矛盾,害怕揭示弊端,而应该深入地研究社区矫正利弊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条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兴“利”抑“弊”。(2)社区矫正的利弊是复杂多样的,其利与弊不是一元的、孤立的,而是多元整体的,因此,应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与主观。(3)社区矫正的利弊是有层次的,不仅有宏观的整体的一般共性利弊,而且还有各个社区矫正项目种类的特殊类型利弊,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将不同层次的社区矫正的利弊认识清楚,才能更科学地进行分类、监督、分类教育,类型化、个别化的帮助与教育,从而更有的放矢的搞好各项社区矫正工作。(4)社区矫正的利弊是相对的,社区矫正根本性的利(社区开放性、人道性、资源整合性),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的弊,正如监狱(禁)矫正一样,监狱封闭性、集中性、强制性是监狱矫正最大的利,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弊。(5)社区矫正的利弊是变化的,基于不同的刑罚目的与刑事政策的指导与制约,社区矫正的利弊是可以转变的。在报应刑时代,监狱(禁)矫正的封闭型、强制性正好体现了刑罚的惩罚、报应以及剥夺罪犯犯罪能力的目的与要求。然而在教育刑时代,单纯的监禁则有悖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目的的实现,及其宽容、人道的刑事政策的要求。同理,在单纯强调教育和个别预防犯罪的目的时期,社区矫正的开放性是合理与时尚的,但在报应与预防相结合的折衷刑时代,社区矫正就有失报应的内涵要求,因此应强化社区矫正项目的惩罚力度,增加严格监管的内容,以体现社会的正义要求和刑事政策发展变化的需要与限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重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是gpt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高犯罪增长期,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这就有必要在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同时紧随国际社区矫正领域的科学发展走向,走出一条扬社区矫正之利,克社区矫正之短,既能体现社区矫正的人道性、经济性、再社会化教育性,又能体现刑罚应有的惩罚、报应,使社区矫正在刑罚宽严相济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体现出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09论文)

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但种种举措均局限在修补的层面,喧嚣而无序,尤其对未成年犯而言,我国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重大缺陷。未成年矫正对象,即是因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符合社区矫正条件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结合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综合我参加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对社区矫正中关于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犯罪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特点有:一是从犯罪成员看,在校学生或是辍学在家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如近来我所接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多为在校学生,因为地区特性,我辖区学校较多,大部分学生多为外地人。学校多为技校或中职类学校,使得这些刚刚跨出家门,转入学校管理的学生,在离开父母的管理后,思想上对自己放松,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讲究哥们义气,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从犯罪类型看,财产型犯罪和暴力犯罪居多。首先是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就是崇拜影视片中的黑社会大哥,讲哥们义气,呈“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三是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1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滋事,有的还通过网络交友,诱骗涉世不深的少女上钩,实施暴力,抢劫、强奸、拐卖少女。

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涌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如果不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对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监禁状态下交叉感染的影响,以及由监禁所造成的如自由、学业、亲情等方面的限制与正常社会环境的隔绝而带来的恶劣影响,为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强调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宽缓处遇。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也都强调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司法部门在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都会考虑宽缓,以不起诉或判处缓刑为主,这样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也会逐年上升,如何对这些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监管,提升矫正实效、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是我们基层司法所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未成年矫正对象犯罪的因素及特点

未成年人失足原因多样,各不相同,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法制观念不强等都有关系,因此,未成年矫正对象除了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外,还与他们的心理、成长环境相关而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掌握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注重矫正的各个环节,便于实施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对提升矫正实效、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至关重要。

1、自身因素。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导致他们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2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思想幼稚单纯、情绪容易波动、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模仿力强,容易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未成年人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在未成年矫正对象身上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法制观念淡薄。当他们实施犯罪行为时,有的甚至觉得好玩,根本不知道或没有考虑这是否是犯罪。判刑后,有的人虽然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都是肤浅和片面的。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犯罪心理和不良恶习。一些未成年矫正对象主观恶性,不以犯法为耻,不能体会到受到刑罚对自己一生的长久影响,在短期内会认为被判刑反而有了炫耀的资本,恃强凌弱,善恶不分,一旦遇到机会,犯罪意念疾速滋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其纳入重点矫正的对象,坚持重点监督与适时奖惩相结合,对不服管教、违法犯罪的,必须依法对其严惩不怠。三是不能正确认识适用社区矫正的意义。部分未成年矫正对象不懂“从轻减轻处罚”的涵义,而在犯了罪后不用坐牢不用受苦,并没有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容易产生“犯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思想。同时,由于缺少及时的心理矫正和必要的引导沟通,有的未成年矫正对象有一种“破罐子破摔”心理,为其重新犯罪埋下了伏笔。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父母关系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满嘴秽语,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 3 二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孩子犯罪后,父母在失望和焦虑心情驱使下,反而会出现更为不当的教育形式,在客观上不但没有帮助未成年人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教育效果,使其再次陷入犯罪的深渊。

3、学校因素。近几年来,学校在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上作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缺乏现场氛围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目前农村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条件还有欠缺,有的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二是有的教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有的教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有的教师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三是校园周边频频发生的斗殴、敲诈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是有些农村学生在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辍学)就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 4 都缺少一技之长,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部分学生一旦犯罪便被打入另类。一般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就要开除学籍,这些未成年人或者被送往工读学校,或者不愿意接受工读学校严格的管理拒绝入校,被推向社会,在社会闲散、游荡,很多会再次犯罪,甚至成为惯犯。如本地区内的专职类学校较多,这样学生犯罪后,大多数被学校拒之门外,这些学生破罐破摔,在外拉帮结派、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但在一些阴暗角落仍滋生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影响了少数未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迷信、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社会上不良风气、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网络文化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青少年在受黄色音像制品和淫秽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下,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而他们大多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又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谋财害命,走上了犯罪道路。为避免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犯在监禁过程中受到教唆、传染,以适用社区矫正对其进行改造,由专门的矫正机构和矫正志愿者对其实施管理、教育,但因其仍在社会上,还维持着正常人际交往,有的矫正对象则利用监管工作间隙,沿袭从前的不良生活和朋友圈子,或受成分复杂的居住环境的影响,延续着不良习惯,徘徊于犯罪边缘,稍有不慎便会重走老路,引 5 发犯罪,若再出现下落不明、脱管、漏管的情况,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三、如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做好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实施矫正,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整体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但相应的是其主观恶性也不深,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帮助、引导和保护,其戒除恶习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应当充分考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身心特点,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1、个案矫正。未成年矫正对象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开展矫正工作时,应全面调查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亲朋关系等,根据调查情况,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犯罪性质,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查找其犯罪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措施、明确矫正工作目标,帮助其增强法律意识,确保有效矫正,使其能早日回归社会。

2、思想矫正。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易于感化的特点,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除采用定期汇报思想和活动、限制权利、公益劳动等措施外,应侧重于教育感化,加强思想矫正。由于未成年人存在逆反心理,在对其进行思想矫正时,一味地进行说教有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6 矫正工作者除了采取主动的谈话教育、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阅读法律书籍、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邀请改造好的未成年人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增强他们参与矫正活动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

3、心理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复杂心理上的原因,为达到矫正的目的,必须首先消除未成年矫正对象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因此,应当将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根除心理障碍,帮助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树立改过自新,重归社会的信心。开展心理辅导前首先应当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了心理测评,以便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潜在心理困扰,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增强心理矫正的可操作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提高心理矫正的质量。

4、家庭矫正。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切实履行法定的监护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给与足够的关心照顾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对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要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违法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5、就业指导。从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来看,未成年矫正对象主要来自于闲散未成年人。未成年矫正对象,尤其是那些经济类犯罪的未成年矫正对象,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就是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因此,必须促使未 7 成年矫正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就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防止其闲散在社会上,重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按照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相关部门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内容。此外,对于未成年矫正对象还要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以便于他们在回归社会后,尽快融入社会。

我所于07年接收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张某,张小学、初中都在老家上的学,因父母在南京打工,自己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属于“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来到南京,跟随父母生活,父母对其十分溺爱,由于天性好玩,经常泡网吧,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后,沾染了不良习气,加之其年幼无知,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使其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初来报到时,不能充分了解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对矫正工作极其不配合,包括其父母在思想上也不重视,后我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张的犯罪性质、心理性格特点及家庭实际情况,经研究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张某的矫正工作思路:一是根据其未成年人特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三是以家庭矫正为依托,对其家长进行社区矫正重要性的讲解,让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突出发挥家庭责任人、志愿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矫正环境。社区矫正初期,张未能完全认识社区矫正的意义,有贪图玩乐彻夜不归的现象,且对司法人员的教育有抵触情绪,经过司法人员的耐心教育、细心开导,张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了深刻认识和反醒。张的父亲也由先期的对抗情绪转变过来,切实做好监护义务,关心照顾张的生活。后在矫正期间张的思想较稳定,能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不再游手好闲,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在司法所与父母的协调帮助下,张积极地学习技能,寻找工作,并 8 能自觉遵守厂规厂纪,积极努力工作。今年年初张期满解矫,表示自己以后一定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加强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和监管工作的反思

要使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制定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一是完善审前调查制度。未成年矫正对象是否适合社区服刑,基层社区应当有表达意见的渠道,把握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于社区安全的维护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主观危害性大、犯罪情节严重、人身危险程度高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并不适合社区矫正。因此,法院在适用非监禁刑时应当与基层社区加强联系,通过社区来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的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以此作为判断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部分依据,从而有利于把好适用对象这一关。目前虽然执行审前调查制度,但有很多环节都存在瑕疵,有些法院虽然将委托调查函送达基层司法所,但是不能完全根据调查内容来判案,在审前缺乏和基层司法所的沟通,而导致审前调查制度形同虚设,给日后的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阻碍。二是界定执行主体地位。法律必须充分定义司法所对社区矫正的实施和作用,现行的试点意见规定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工作主体,公安机关仍然是执法主体。而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承担着大量具体的工作,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制、职责定位不清等原因,没有法定的实施社区矫正权利,因此,作为执行非监禁刑,立法界定司法所执法主体地位、建立社区矫正组织架构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建立区分矫正制度。未成年矫正对象由于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社会经验和认识能力都不及成年人,现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没有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成年矫正对象区分矫正,这样不利于提高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质量。主要原因我们初步分析有:

1、未成年矫正对象多数是受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观恶意不大,社会危害程度不高,可塑性较强,而现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中有被剥夺政治权利,9 在社会上服刑的,这些被剥权的成年矫正对象大都是重刑犯,还有些是累犯,由于同在一起接受社区矫正,这些被剥权的成年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必然会影响未成年矫正对象;

2、未成年矫正对象大都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不强,爱面子,但因其罪犯的身份而遭到社会公众的一些歧视,容易造成心灵伤害,引发自卑情绪,严重影响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区别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对基层司法所而言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可以依据或参考的方法和经验,要切实提升矫正效率、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真正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还需要广大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社区矫正实践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法、积累经验。

下载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精选5篇)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章》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

    社区矫正中公益劳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荐五篇]

    社区矫正中公益劳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公益劳动已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对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矫正其犯......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主要体现其在合作经济体系、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所处的位置等方面。 (一)农村信用社在合作经济体系中处于中介地位 在整个......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讲 立法机关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代表团 1.1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1.1.1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机关......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 者:胡悦萍内容提要: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

    试论对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试论对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试论对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2007-12-12 17:26:28第1文秘网第1......

    试论对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即是对符合条件的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者。处在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