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

时间:2019-05-15 05: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

第一篇: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

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

民情QQ群、社区微博、楼栋BBS成了解难专区

2011年10月27日《扬州日报》A1版

“15栋206室的水管堵了!”“21栋老王家生活特别困难,寻求帮助……”汤汪乡杉湾花园小区每个单元门上,一张张写满居民烦心事的写字板格外引人注目。这不是居民发泄情绪时的“涂鸦”,这个写字板有个很潮的称呼:“楼栋BBS”,只要居民把烦心事写在上面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杉湾花园、九龙花园是较大规模的拆迁安置和廉租房集中区,人员构成复杂,目前居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而九龙湾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6人。”九龙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伟说,按照过去的老方法,遇到事情如果挨家挨户上门,工作效率无从谈起。由大学生村官组成的社区“两委”,两年多来陆续建立了民情QQ群、社区微博和楼栋BBS,成为九龙湾社区为居民办实事的三大“法宝”,使得小区两年多来个体上访率几乎为零。

民情QQ群:民情民意“传达室”

昨天,记者踏入九龙湾社区办公室的大门,就看见陈伟打开电脑登录QQ,“这是我上班的第一件事,我要掌握群里的社区居民关注哪些热点。”

突然,QQ群里“蹦”出一段话:“物业公司不管事,楼上漏水都已经半年了,再没人解决,我要把水管堵起来!”陈伟立即联系楼上和楼下的住户,让双方面对面沟通。经过协调,社区请物业公司为楼上居民重新做了防水,楼下配合施工,很快就平息两户居民之间的矛盾。“小到小狗夜间狂吠扰民、大到为困难户解决低保,只要值班主任看到就会立刻解决。”

2009年九龙湾社区成立的时候,陈伟就开通了社区QQ群,随后又把群号张贴在小区的宣传栏里。如今QQ群已经成了居民反馈民情的网络“传达室”,居民有事不再跑社区,只需在QQ群里发信息就行。

社区微博:信息传递事无巨细

在九龙湾社区办公室的电脑上,记者看到另一件法宝:社区微博。“今天,九龙花园东面的连运农贸市场开业啦!”在这条微博后面,不少居民跟帖回复:今后买菜有了好去处。

“社区每天安排专人值班,更新微博内容,今天恰好是我值班。”社区副书记刘人麟介绍,今年2月社区就开通了专属微博,两个月后微博粉丝就增加至1000多人,大部分是小区居民。“微博一方面宣传社区近期开展的活动,一方面主动把社区一些事务向居民公布,用微博传递社区信息,几乎是事无巨细,连乡里的领导都是我们的铁杆粉丝。”

今年5月,杉湾花园一期老摄像头全部老化损坏,为了保证小区安全,社区提出用维修基金更换摄像头。因为担心有居民没注意到小区门口贴的公告,就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并且请网友跟踪监督后续完成情况。在得到居民的支持后,社区顺利地请物业公司为小区更换了摄像头。

楼栋BBS:居民“写”事,社区解决

“年轻人上QQ、用微博,但是九龙和杉湾花园是拆迁安置小区,中老年人占多数,如何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呢?”九龙湾社区的大学生村官们又开动脑筋:在每个单元门口贴上写字板,就像论坛里的BBS一样,居民们在散步或者上下班路过的时候随手写上“烦心事”,同时聘请楼栋长做“斑竹”,管理写字板。

昨天中午下班前,陈伟和同事拿着纸笔,在小区里转了一个小时。只要看到“楼栋BBS”上写着“烦心事”,陈伟就用笔和纸记下。“本幢楼的低保户,没有能力支付天然气初装费3000多块钱,希望能帮助解决。”78号楼的“斑竹”冯春华在BBS留下“帖子”,陈伟发现后立即记录在案,下午开会时和同事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房子可以分期付款,天然气初装费也可以分期付款!”社区工作人员细细一算,只要首付400元,低保户每个月交纳几十块钱就可以使用天然气了。傍晚,陈伟打电话给“斑竹”冯春华告知解决方案,电话那头冯春华连声感谢:“没想到BBS这么有用!”

第二篇:九龙湾社区党建工作解说词

九龙湾社区党建工作解说词

汤汪乡九龙湾社区主要包括杉湾花园与九龙花园两个小区,居民主要为周边和市区拆迁安置户、市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住户,目前实际居住居民已有3500户。九龙湾社区为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更进一步,结合辖区居民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打造了九龙湾社区先锋驿站。

九龙湾社区先锋驿站是以面向拆迁安置党员、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辖区党组织开放的资源平台,提供党内服务,是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基地,同时,为社区党员与群众亲密交流沟通提供空间,是社区党员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群众的平台和窗口。

建立“四双”机制,保证党员的有效管理

一是双重管理。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企事业单位党员等,我们要凸显党组织的关心关注,实现社区、村和单位党组织互联互动,齐抓共管。

二是双向参与。既参加村、单位党组织的活动,也要参加社区党组织、新建党组织的活动,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以思想道德、就业技能、文明习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市民教育”工程,发挥广大党员在“两个转变”中的自主作用。

三是双亮推动。做到“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承诺”。组织党员佩戴党徽,推行党员示范户、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挂牌管理;发挥

党员特长,成立党员服务队。让党员形象树起来,把服务承诺亮出来,做到取信于民。

四是双争见效。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在党员中开展“争树先进形象,争创先锋业绩”活动。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农民就业转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温馨的社区、幸福的家园。

开展的活动:

2010年以来,社区党总支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扎实开展学习型党总支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社区党总支党建重点工作。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总支紧跟乡党委工作步伐,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抓手,以日常工作为落脚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切实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好的服务了社区工作。

1.组织党员干部先后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总则》、学习了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

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员同志每人都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在专门辟出的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园地展出。

2.根据今年的学习任务和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程,继续采取个人自主学习与集中时间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较好地落实了人人主动学习、人人勤记笔记。

3.党员通过听取相关专题报告,观看主题录像,参加“德育导师制”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调研等形式,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和探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达到了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促进了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立足岗位为基本要求,进一步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素质,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

二、抓思想建设,严格学习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社区党总支成员集中学习原则上为每月一次、每月一次支部书记例会,各支部党小组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若有特殊任务,次数会有增加。每年上专题党课6次,通过抓学习,使党员时刻树立“公仆意识”,创先争优,保持党的先进性。

去年十月十八日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演讲比赛,再掀创先争优活动热潮。12名选手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的演讲,展现了社区共产党员的光辉风采和先进事迹,并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6名优胜奖。通过学习演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发现和关注自己身边的党员典型,挖掘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先锋党员,掀起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展现

广大党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形象,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激发党员的活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激励社区党员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社区党总支利用组织生活时间,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党员来到扬州市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这次生动的党员组织生活教育课,使大家再一次接受了党风廉政教育,也激发了我们共产党员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

今年六月二十八日社区党总支组织召开庆“七一”暨党员座谈会。集中表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明星。他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并邀请他们观看了鸿篇巨制《建党伟业》。

三、党员教育活动经常化,凝聚民心。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创建“廉洁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文明和谐家庭”的“三个家庭创建”活动,已开展两年了,两年来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提高社区和谐文明程度为出发点,积极努力提高社区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现在已逐步成为社区党员群众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生活的自觉行动,也成为惠泽广大居民群众的党建工作品牌之一。今年我们把开展创建“廉洁学习型家庭”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把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与维护社区稳定有机结合,把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与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明显提升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整体效应。组织各类文艺演出,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今年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位于杉湾小区幼儿园的广场上歌声飞扬、舞姿奔放,一场由社区党总支组织的、由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参与编、导、演的“喜庆居民乔迁,共建和谐社区文艺晚会”广场文艺晚会,在欢庆居民乔迁的同时,营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民办实事。

今年三月中旬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社区党委对帮扶活动高度重视,把“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之一。成立“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总支书记亲自担任,着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力争今年取得实效。一是在通过社区党员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党员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在社区形成“党组织重视、各口子积极配合、党员广泛参与”的帮扶工作格局。二是在积极开展好“一个支部帮扶一名困难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对困难家庭个人或学生在财力、物力、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给予帮扶,丰富帮扶形式,因为有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大的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群众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九九重阳即将来临之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去年十月十四日上午,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展示党员先进性形象,在社区党总支的组织下,18名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到身边,和谐暖重阳” 为主题的重阳节敬老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以及义诊服务活动,并自已

动手包水饺为老人服务,与老人们共度重阳节,为他们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员义工先行。

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区党员积极参与,从社区内入户宣传文明创建的党员义务宣传队,到市区每个交通路口的交通劝导志愿者,再到一个垃圾袋,一把火钳的清洁市容志愿者,我们社区的党员义工、党员志愿者随处可见。

工作计划: 2011年我社区党支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广陵区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按照乡党委工作要求和部署,以在三年创建省内有影响的文明和谐社区和打造“大学生村官”社区为目标,创特色、争品牌,推动社区工作上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社区实际,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使社区党组织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党员管理有明显加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社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011年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积极要求上进的年轻

党员、知识分子党员,改变目前党组织党员中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整体素质。2011年计划发展培养党员1名。并将继续做好社区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这部分人就业再就业。

三、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

2011年重点健全完善社区先锋驿站服务管理制度、党支部委员分工负责制、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党员管理教育制度,发展新党员制度,双拥、敬老、助残、帮困、优抚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加强党员凝聚力、战斗力。1是年初制定党组织生活会安排表。

2是继续开展好支部的“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帮扶工作格局,即:“一带”,带着热情、亲情和责任;“二不”,走访不落一户,求助不忘一人;“三落实”,帮扶对象落实到人,帮扶目标落实到人,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四清”,家庭情况清,生活状况清,学业成绩清,帮扶需求清;“五有”,计划有针对性,建立健全帮扶工作记录,确保结对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3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便民、利民、富民、安民、育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温馨、和谐的政治氛围,使党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党群感情。

4是开展典型示范带动他人主题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篇:管理故事-安全文化的“吉祥三宝”

茂名石化:安全文化的“吉祥三宝”

茂名石化把企业HSE文化具体化、形象化,让HSE文化看得见摸得着。2011年,公司消灭了分部级以上安全环保事故和非计划停工,实现了重大生产事故、火灾、人身伤亡“三个为零”。

“亲爱的爸爸,太阳落山你安全回家了吗?我和妈妈盼你平安归来,你每天与化工生产打交道,辛苦又危险,希望你时刻把安全牢记心田„„”这封充满亲情的安全家书,出自茂石化化工分部职工朱以刚的儿子之手。小家伙把“吉祥三宝”的歌词改编成一封安全家书,送给了常年在化工生产一线工作的爸爸。

“我要安全”亲情化

家,是温暖的港湾。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一名职工的期盼。茂名石化因势利导,把亲情、友情、爱情注入到安全文化中,让亲人的呼唤时刻提醒每一名上班的职工爱护好自己,让真情的感染力变为“我要安全”的动力。公司总经理余夕志说:“对于我们大型炼化企业来说,人人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人人都要当好安全员,用先进的安全文化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确保安全生产上来。”

茂名石化每年都举办“我要爸爸妈妈保安全”家书比赛。活动得到了茂名石化职工及其子女的踊跃参与,每年收到安全家书400封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言真意切,孩子们表达了对爸爸妈妈工作确保安全的真切期盼,对企业安全和家庭幸福的憧憬和向往。另外,公司每年征集到“安全家书”500多封。有妻子写给丈夫的,有父母写给儿子的,还有孩子写给爸爸的。大家怀着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对亲人的关爱,写下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安全家书”。

茂名石化将安全家书选编成手册,发放到员工手中。封封家书如和风细雨,滋润着职工们的心。一句句真心的话语,震撼着职工们的心灵。一个个殷切的期望,激励着职工安全作业和奋发向上。字里行间充满着亲人对安全的提示,唤起了职工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岗位安全操作的高度重视。职工把确保安全生产与保证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联系起来,自觉践行“我要安全”,确保安全环保无事故的实现。

公司开办了“安全课堂”,让职工夫妻一起学习安全知识、观看安全事故片等,亲身体会事故给企业、给家庭造成的伤痛,进而让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勤吹安全枕头风,常念安全经,多问安全事,能出安全计,达到提示教育的目的。公司组织一线职工家属签订《安全幸福家庭公约》,让家属当好“贤内助”,做到一切家务服从安全、家庭教育突出安全、家庭成员心系安全、家家为安全生产贡献,家庭共保企业安全生产。

“我要安全”可视化

为了让“我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茂名石化在这方面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工夫。

走进茂名石化3号常减压蒸馏装置,在装置安全高危作业的换热器区域,红底黄字的可视化标志、醒目的提示标语和安全警戒线及一个个安全警示牌规范排放着,时刻在提醒着大家。在进入装置的入口处,一条“进入装置现场,请穿戴好劳保”的温馨提示映入眼帘;在吊装现场,一块写有“正在吊

装设备,请注意高空坠物”的可视标志十分醒目。

在装置大修现场,全面推行可视化广告牌管理,力求让检修工作更加有序高效。3号常减压车间大修联络处,7块广告牌按照不同的内容,用不同颜色区分。这些广告牌上,检修进展,盲板装拆的进度,区域的监护人,施工现场票证情况等等情况一目了然。7块广告牌中,装拆盲板可视化管理、监护人员区域安排可视化管理两块广告牌是3号常减压蒸馏车间首创。

“别小看这些可视化标志,它的作用可大着呢。”公司安环部部长古才荣说。当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时,它会“跳进”你眼里,提示你该稍作休息了。当你忘我工作忽略之时,它会“走进”你的眼里,提醒你时刻注意安全。目前,茂名石化在现场制作了可视化标识2563处,使员工日常工作与操作方便直观,更显人性化。现在,公司通过全面落实7个“可视化指南”工作,装置现场实现了“地物明朗、标识清晰”。

茂名石化把可视化管理融入到“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中去,充分利用“视觉”的冲击,使活动中的周评、月评、检查考核以及安全活动等,以“可视”方式展现给每个职工,让信息更加一目了然。该公司采用“红牌”,将生产装置中的隐患和个人不良行为以相片的方式公布于可视化广告牌上。

公司为此举办了可视化管理培训班。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可视化管理是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使装置长周期优质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的一种好方法,消除了对可视化管理的误解。

古才荣介绍说:“有了这个可视化管理,职工、装置安全保障系数提高了。”如今,通过可视化管理,班组职工对故障源、危险源、缺陷源心中有数,操作和巡检更加得心应手。很多职工感慨地说:“可视化标志就像一个指南针,是安全生产的好帮手”。

“我要安全”纠错化

2011年以来,茂名石化紧贴生产实际,开展“大家来挑错”活动,创新激励机制,给查出小隐患的职工发放小奖品,从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想着安全的文化氛围。2011年,干部职工发现隐患1303项,及时发现和避免各类事故58起。

公司对安全隐患治理实行了现金、积分双轨奖励,用好用活安全奖励基金。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者,给予现金奖励。对日常发现较小隐患的,实行“隐患排查累计积分”考核,先积分后奖励,积分实行累计制。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随时兑换不同等级的奖品或现金。电气车间的梁英发现小隐患34次,荣获2011年排查小隐患冠军,获奖1700元。

炼油分部润滑二车间主任黄茂生制定了《车间隐患排查及治理奖励考核办法》,并且在自主开发的“润二管理平台”办公软件里创建了“隐患排查累积积分排行榜”,用来记录职工们发现隐患、记录隐患和整改隐患过程后,根据隐患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可以兑换奖品。职工排查的隐患越多,积分越多,就可以兑换丰厚的奖品。润滑二车间陈振宇说:“毛巾,150积分;节能灯泡,500积分;电子时钟,1000积分;电热水壶,需2500积分。我要争取早日拿到2500分,抱一个电热水壶回家给老人用。”

化工分部裂解车间工会与安全总监研究,通过落实“查隐患,兑奖品”,由技术管理骨干到现场,确认班组职工巡检发现登记在《班组HSE隐患排查登记台账》的问题,并对查找出来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辨识和危害识别,最后根据风险度兑换奖品,奖品是5至10元的日用品,比如牙膏、洗手液等。

“陈师傅,你这个月拿了三支牙膏了,至少可以用三个月了。”班员看见陈师傅拿了小礼品,羡慕不已。“我要继续查隐患,照这样发下去,我全家一年都不用买牙膏啰。”陈师傅微笑着说。

2011年,茂名石化消灭了分部级以上的安全环保事故和非计划停工,实现重大生产、火灾、人身伤亡事故“三个为零”,彻底扭转了近年来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公司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和中国石化集团安全、环保、消防管理先进单位。

第四篇: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作用的发挥

一,社区管理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社会保障,社区体育,社区基础建设管理等内容

同时,社区管理也具有重要的职能。具体表现在: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肉质弱势群体。

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维持社区的政党动作,社区设有各种层次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发展和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管理服务组织都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我国农村,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服务,如生活服务(家电维修、洗熨衣物、电视电脑网络管理,等等);文化体育服务(组织文艺表演、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外出旅游、组织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等);卫生保健服务(设置家庭病床、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打扫公共区域,等等);治安调解服务(守楼护院、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法律咨询、办理户口,等等)。

二,政府的转型

近年来,在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转型的主要目标在今天,从中央、地方到民间社会,“政府转型”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焦点话题,而它也构成了今后中国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与环节之一。政府转型是在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出现,并为之服务的,它既是新形势下执政党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府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作用、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核心内容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是当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1、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五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源主要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第二,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这就要求政府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一个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因而,促进就业、实现城乡平衡与各阶层均衡发展就是政府的基本任务。第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政府应当是为市场主体和全社会服务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体现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全中的根本利益,因而,政府不应该扮演直接从事商业与企业活动的“经纪人”角色,政府部门不能成为垄断经济资源与经济权力的部门利益集团。

第四,政府权力是有限权力。政府只是社会治理主体中的一个管理主体,一个平等的、协商性的主体,社会治理主体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等,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一道构成社会权力网络。因而,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共参与社会治理与公共产品的提供。

第五,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必须通过合法的行政程序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接受来自权力机关、非政府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社区管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自治组织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因此,各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调整机构与人员配置,将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做好指导与服务;要尊重、理解社区居委会在两个文明建设第一线的现实,充分履行各自职能,全力做好属于本部门办理的行政业务,并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监督;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区自治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等方面工作,尽职尽责地为社区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要依托街道办事处按属地管理原则协调好与政府职能部门、辖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相关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落实政府目标管理,创造和谐、宽松的社区环境。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重点是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转变工作方式,调整涉及社区工作的机构与人员配置,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做好工作。一是要强化基层,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区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专块统”的原则协调好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辖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 系,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由社区落实的,要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经街道办事处统筹部署、组织实施,不能直接向社区布置。对于本应属于政府部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行政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将工作任务自己做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到社区接受考评监督,把自身应做的整改做好、做到位,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要求,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如维护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职能部门在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后,可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将工作任务与工作经费通过街道办事处下放到社区,委托给社区居委会办理。三是要贴近社区,服务居民。对那些既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社区居委会应依法自治完成的工作任务,如民事调解、文体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搞好指导、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面上的布置、检查、监督工作,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共同抓好落实。

四,社区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大中城市社区管理对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建设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建设”,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建设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建设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二、社区建设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建设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建设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建设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建设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建设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

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建设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建设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社区管理论文

政法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09-01班

葛慧珍

540909030111

第五篇:社区管理

 讨论题目:当前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 讨论组成员:

 讨论大纲:

1、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2、对志愿者激励作用、必要性;

3、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讨论内容: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

从国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北欧、巴西和我国香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6%,31%、48%、34%、48%、35%、50%和20%。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0年代,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约占到美国成年人的50%,1990年志愿者组织数量总数超过100万个。2002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006年,社区志愿者的人数是1800万,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4%。同时,2001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频率调查中,一次或偶尔参与的占到51.3%,一年中特定时间或节日参与占5.4%,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占1.7%,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占1.3%,只有单位组织才参加占24.4%,经常参加的占10.9%,其他占5.1%。社区志愿者中多数为退休的老年人,中青年居少,结构过于单一。

2、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的技能水平低。

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基础薄弱。相关调查表明,就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教育水平而言,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占14.5%,初中学历的占32.5%,高中学历的占27.2%,大学学历的占24.5%,研究生学历占1.3%。造成整体技能水平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出现未培训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严重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3、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现有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一方面,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而且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严重束缚了小型志愿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民间背景志愿团队,对于外国引进的 新方式“一哄而起”,互相模仿,最后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一哄而散”。二是项目创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队伍片面依附政府计划项目,社区工作项目创新兴趣不大;单纯追求项目创新效益,社区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志愿工作创新过分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4、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

第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志愿者队伍中,青年志愿者由团中央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全国妇联负责,社区志愿者由民政部门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出现出多头管理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第二是登记性质不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没有区分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机构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组织。在这些志愿组织当中,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方便采取了“挂靠”形式,有些由于不清楚报批手续并为了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了企业,也有一些经过民政部的批准成了在现行条件下的“正宗”民间机构。

第三是管理方式混乱。有的是实行企业管理,所得向政府纳营业税;有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机制,机构的领导由所挂靠的上级部门领导任命;有的则采取会员制的管理方式。

5、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首先,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习惯于把社区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其次,社区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中国青年志愿者2000年的问卷调查发现,1999全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占12.6%(未接受调查的志愿者流失率更严重);上海青年小区志愿者协会的法律咨询志愿者,截止到2003年流失49%;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流失率估计超过70%,一般志愿的活动周期在3个月;北京市惠泽人志愿者一年以上注册率也仅有40%。最后,社区志愿服务衡量统计工作不足,付出—回报机制失衡,尤其是激励机制单薄,志愿者成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

(二)、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2、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

3、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4、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此探讨)

二、对志愿者激励的作用、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志愿服务者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采取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的单一化形式;二是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方式。在新形势下,这种激励机制已与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变化不相适应,并产生了许多潜在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无法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个别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过于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

人人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人施加的影响,即通过物质或精神刺激使人奋发,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志愿者在我国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十分必要。

(一)志愿者的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请,有利于和请杜会的建立。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社会交往的平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志愿者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某些缺位,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志愿者服务的重要领域,他们的参与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建设社会,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能够推动志愿精神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发扬,促进志愿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可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更积极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的合作,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拓宽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更深人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激励原则:

激励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志愿者管理工作要以志愿者为中心,把调动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了解志愿者在想什么,要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社会的重视,从而激发其潜能。志愿者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活动,无法预料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创造性地充满激情地解决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志愿者主体的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的制约。而由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形成的组织氛围,也是志愿者动机维持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以志愿者为中心的人文工作环境。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奖赏表现良好的志愿者,调动积极性,惩罚不良行为,约束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不分,当奖不奖,当罚不罚,那么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会造成很多消极后果。因此,一方面,要使志愿者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实施激励的领导和部门必须秉公执法,不存私虑。

(二)激励操作手段

“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的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因此,管理者只有熟知激励原理,掌握有效新型的激励方法才能做好管理工作。1 物质激励手段

物质激励是偏重于用物质刺激形式来进行激励的手段,在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物质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用物质激励手段来激发志愿者热情似乎有违惯例。由于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志愿者群体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既然要奉献,就不应该谈物质,只要有精神激励就已经足够了。但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中所说的物质激励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高额奖金诱惑,而是说预测和考虑到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产生的经济性支出或投入。所以,对于亚运会组委会来说,可以采用的物质激励形式有:适度发放交通津贴、用餐津贴、通讯津贴以及象征着志愿者参与的带标志的服装。2 精神激励手段

物欲的满足不是个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物质激励也并不总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管理亚运会志愿者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几种精神激励方式。

(1)荣誉激励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的需要,那么荣誉奖应属于最高激励手段。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城市志愿者要颁发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评选优秀赛会志愿者个人、团队和工作机构,并授予荣誉称号。(2)榜样激励法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引入“鲶鱼”,适当发挥“鲶鱼们”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带动志愿者群体,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竞争力。

(三)激励机制的完善

1加强政府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这样造成了志愿者仍然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开展的志愿活动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志愿者的管理不稳定也不规范。所以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政策、法规支持主要是从法规、部门政策、团体章程和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的支持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如: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志愿者实践储蓄制度的推行,提高了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就曾向市人大提交有关为志愿者立法的议案,目前,此议案已被列人2002年至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有关方面目前正在进行法规的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上 海市民政局在2004年就准备出台义工激励政策,譬如公务员作义工,可以列人其道德范围的考核标准;大学生作义工,可以在学业上评优;而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作义工,则可以“预支”今后接受别人的帮助等。2004年10月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就讨论了《深圳经济特区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将出台中国首部义工法,来充分保障义工的权益。2005年6月4日,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与1200名志愿者一道,宣誓成为海南省首批注册志愿者,这也是全国首位成为注册志愿者的省委书记。同年的5月19日和6月6日,南京市和成都市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和《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这些措施都将有效地鼓励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

2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了所有的公共事务,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很薄弱。政府常以政治或行政的手段号召人们积极参加义务活动,号召“学雷锋、做好事”,并把这些活动与个人的政治觉悟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志愿活动没有激发人内心的精神需求,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20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中退出,为公民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人们的志愿服务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在环保宣传、社区建设、民主选举等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但是政府行为习惯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公民社会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公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公民的志愿和利他精神、公民参与、公民意愿、公民的利益、以及公民中所蕴藏的深厚的创造力等等公民文化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在近年积极推广公民教育活动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众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始认识及接受。但由于缺乏整体及全面性推广及配合,人们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人们多以为这只是一般青少年人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因而欠缺了一股投人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为有效地发挥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应加强对人们的社会教育、安排足够的服务机会;要真正从内心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及公民参与意识,把志愿活动变成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志愿活动或多或少仍带有组织色彩和运动色彩,过于在口号、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3完善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机制

(1).非营利组织应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使志愿者能够各尽所能。非营利组织在招聘志愿者之前应作好规划,明确组织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需要志愿者的人数比例。按照工作规范要求,为每个志愿工作职位编制正式的职务说明书,概述该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使志愿者明白组织希望他们做什么。与此同时,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各得其所”,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

(2).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进行有计划的招募和颤选,使志愿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招募志愿者时,组织先要了解志愿者的潜在追求。由于志愿者的动机通常是多元且混合的,而志愿者复杂的动机会限制他们可以做的及将会做的,管理者如果无法配合志愿者复杂的动机,而只安排他们完成组织需要的任务,则将很难招募到新志愿者,而且维持志愿者也不容易。甄选志愿者则应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best quali-fled),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 5 人(fully qualified)。前者是对那些符合条件者再进一步排序,从中选出最符合职位需求与组织需求的人。

(3).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促进志愿者的个人成长。经过培训开发,使志愿者熟悉和适应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历史成就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岗位培}I}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有关法律政策水平,或通过配备职业导师为志愿者提供工作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培训是经验得以扩展的主要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志愿者潜能,使他们具备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技巧与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动机与士气,提高服务效果。经过良好的培训之后,志愿者可以更自由或更主动地发挥作用。

(4).非营利组织应注重志愿者工作的丰富化,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组织应为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将相关联的工作任务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内容更多的工作任务,以增加志愿者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加大责任,让志愿者单独负责有独立意义的某一任务或者项目,以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志愿者接触各种社会层次的服务对象,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应变性、自主性和灵敏性;扩大对志愿者的授权范围,增强志愿者工作的自主控制能力;保证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志愿服务对象或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即工作绩效的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使志愿者的工作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本身得到直接的反馈,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5).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团队建设,激发志愿者的团队精神。工作团队是指围绕特定的问题、项目或任务等而组成的目标导向群体,需要有凝聚成员协作、协同或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其成员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努力能够获得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水平。而志愿者团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志愿奉献精神的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特殊团队,更应加强其团队的有效建设,才能发挥出志愿者更大的潜能。所以,非营利组织应不断培养志愿者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一致价值观,培养志愿者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励志愿者提高自己的技能,保证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优势和互补性的技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培养志愿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赖的人文气氛;同时,应重视志愿者与专兼职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使志愿者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让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

(6).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促进志愿者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地认可、赞赏和奖励。除了的表扬大会、聚餐之外,茶话会、真诚的感谢、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倾听、信任志愿者,生日时寄张贺卡,体谅志愿者的时间安排,提供较佳的工作设备、响亮的头衔等都是奖励的形式与方法,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宜传团及志愿事迹宜传报告等。这些方式不仅代表了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志愿者的工作士气与满意程度。同时也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估,目的是为志愿者及时提供反馈并为志愿者改进工作、提高技能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对于个别不能满足组织要求的志愿者,可以采取重新分派工作或进行再培训等措施以便进行妥善安置。

4、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要强化社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价值激励;第二、自我成就激励;第三、自我提升激励;第四、自我快乐激励。惟有让志愿者正真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才能保持志愿者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应当给予适当的嘉许或奖励,嘉许方式可以 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进行。如获得荣誉称号、受到某一级表彰,舆论宣传,成为晋级、升学、求职、信贷的重要依据等。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不断创新。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 讨论结论:

结合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概括为自我激励因素、组织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自我激励机制、组织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的探讨。自我激励机制从志愿者内在需求出发,提出从三方面开展激励:明确志愿者责权利、联系志愿者个人发展以及树立组织目标满足志愿者成就需要。组织激励机制由制度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和领导力激励三部分构成,据此应完善整个志愿者制度。外部激励机制主要有政策法规因素、媒体宣传因素和社会舆论因素,社区志愿者的权利应有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同时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等加强对其精神激励。综合这些,社区志愿者制度定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对志愿者、对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我们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

下载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晒晒九龙湾社区管理“三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管理

    2016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 曹维明 学号 ***005 专业 行政管理 学......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 我国基层管理体制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变。单位制的解体构成了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变革和创新的基础和起点。单位制解体使国家无法将分散在......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名词解释 1: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2:NGO是英文“non-govei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界定为......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第一章 1、社区的含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要素: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社会文化要素。 3、......

    社区管理

    一、名词解释 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以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社区......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一、市委、市政府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其职责是:(一)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二)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

    社区管理方案

    在街工委、办事处与社区共同努力下,在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下,我社区“883-97行动计划”创建达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巩固社区创建成果,特制定以下长效管理......

    社区管理[精选]

    2018年6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