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与社区管理
第一章社区与社区管理
1、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2、社区的五要素: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
3、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惊醒的自我管理。
对于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社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②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③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④社区管理的性质应是群众性的自我管理。
⑤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居民的素质。
4、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1)重心下移,立足基层(2)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党政主导,各方参与(4)管理与服务相结合5、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上海二三四管理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
6、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体制的内核)
(1)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
(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a.社区管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参与活动的广泛性)
(2)社区居民的参与
(3)社区单位的参与
(4)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
7、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主体不同②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③管理对象不同④管理方式不同、⑤管理机制不同⑥管理内容不同
第二章社区管理的主体
1、街道办事处是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2、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强制性和约束性(2)明显的派出代表性(3)明显的综合性
3、街道办事处的特点:(了解)
行政权力的局限性、行政事务的繁杂性、管理服务的直接性、管理工作的被动性、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4 街道办事处的建设
(1)“责大权小”: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2)“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上海经验
5、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
6、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7、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
法律,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等。
8、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应有关系
(1)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应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2)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关系的体现
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组织建设
*
2、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思想建设
*
3、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制度建设
9、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实际关系
(1)理论与现实的错位
a.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
(2)重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应有关系
a.建立直接选举的、非职业化的居民委员会
b.建立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c.构建居委会与专业社区工作机构的互动关系模式
第三章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
1、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性质)
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其宗旨是代表业主们的合法权益,实行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保障物业的合理、安全使用,维护本区域的公共秩序,创造整洁、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的社区环境。
2.业主委员会的产生: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只设一个业主委员会
首届业主委员会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开发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代表组成筹委会,由筹委会推荐本会候选人名单,提交第一次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文件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都属于物业管理机构,二者实行专业化管理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共同管理一定范围内的物业。所不同的是,物业管理公司受业主委员会的委托来管理业主的物业,而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的利益来管理物业。
(1)法律上的平等关系(2)经济上的交换关系(3)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第四章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
1、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社会福利服务。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1)发达国家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社会参与
(2)我国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政府推动、街道主管、居委会操作、社区共建
4、社区服务评估的四个维度:社区服务的参与率、收益率、满足率和满意率。(填)
5、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论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不足
社区服务支出既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系列,也未归入政府预算活其他事业经费预算中。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决定了它是利润较低的一个领域,很难吸引商人或企业家积极投资
(2)家庭购买力低下。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很不健全,大多数居民不敢花掉大部分储蓄来购买服务。大多数城市居民希望社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而在有偿服务面前则望而却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3)社区服务人民整体素质偏低
尽管我国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与社区服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区服务观念落后
许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还未充分认识到社区服务的积极作用和巨大优势,对社区服务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扶持和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致使这些地方的社区服务仍处于初始状态,加剧了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性。
6、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的对策与思路
(1)继续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与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2)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形式
(3)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
第五章社区卫生
1、社区卫生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
2、所谓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
3、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未形成,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在建立,对全科医学的概念、全科医生的作用等存在模糊认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亟待规范。
4、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功能。
六位是指 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体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了上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
第六章社区文化
1、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等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休闲等日常活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2、社区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1)社区文化是小社会的大文化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2)社区文化事业与社区文化产业
(3)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综合反映
3、社区文化的类型
(1)内容系列:包括社区民俗文化、社区文艺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区环境文化和社区精神文明
(2)单元系列:社区文化是主流文化,各单元文化是支流文化。如 家庭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
(3)年龄系列: 社区少儿文化、社区中青年文化、社区老年文化
第七章社区环境
1、社区环境:广义的社区环境,即以社区为主体,社区的外部环境 状况。狭义的社区环境,即以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为主体,社区范围内一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
2、社区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3、社区环境保护的原则
(1)“三同时”原则。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协调发展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第八章社区治安
1、社区治安的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
(1)依法治理(2)群防群治(3)专群结合(4)打防结合(5)标本兼治
2、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六项工作措施
六项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完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
第九章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
社区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合,德育为重点,创造、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形成和增强社区教育的群体凝聚力,加强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教育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教育,学前教育,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
2、中国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1)以街道为中心的地域型社区教育模式
(2)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型社区教育模式
(3)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4)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3、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P20
4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我国社区问题的对策
(1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需求的冲突(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原则,更新观念(2传统的小农生产观与社区教育所要求的合作、整合(2)建立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的冲突(3)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3社区教育的多样性特征与轻视非正规教育的冲突(4)积极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网络
(4)社区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教育投入不足的冲突(5)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第十章
1、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社区管理主体即:政府、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权能配置方式。
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混合模式
2、各国的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是趋同的,主要由政府、社区民众、社区服务组织三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社区民众是社区管理的参与者,社区服务组织是社区管理的提供者。
3、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机构和组织的总称,其含义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其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也是社区经济的助燃者和催化剂。
第十一章
1、国外社区管理微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1)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
社区居民自治,主要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
(2)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
(3)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2、国外社区管理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1)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2)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
第十二章
1、盐田模式的特点和内涵:
“议行分设”,居委会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政府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从居委会中剥离出来,创建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由居民直选产生社区居委会来履行社区自治功能,以此来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制度设计。
2、盐田模式取得的绩效:
A,政府层面。
(1)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2)政府降低了行政成本。
B,社区层面
(1)社区居民委员会增强了自治能力(2)居民民主意识增强与民间组织培育。
3、“铜陵模式”
铜陵模式概括起来就是“1234”,即“一个减少、两个实行、三个完善、四个强化”。
一个减少:新社区采用“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组织架构,即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整体架构。两个实行:实行社区扁平化管理、网格化管理 三个完善:一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三是完善社区义务服务体系。四个强化:强化党的核心功能;强化居民自治功能;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强化居委会监督
评价:a.更加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b.更加强化了社区居民自治的功能 c.更加重视了资源配置向社区倾斜 d.更加贴近了居民的需求而开展服务 e.更加优化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第十三章
1、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与社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对政府执行力、社区自治能力的要求。
2、统治与治理的关系:治理指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强调以多元的调和为基础。现代政府日益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统治。统治追求的是统治利益的最大化,而治理的目标则在于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共利益。统治权威是政府,是在国家界限之内。治理通过经济部门等多元治理主体间建立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共同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更有效率的管理。简
3、政府、街道、社区三者职能的“总盘子”包括五大核心职能: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协调职能、自治职能。填
区政府职能定位于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街道的主要职能定位于统筹协调职能。社区的职能定位于自治职能。
政府要履行社区建设的“掌舵”功能,主要包括指导社区工作、拨款支持社区自治、培育社会自治组织。
2、自治:社区划桨。
(1)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保障机制
(2)按照“政社分开”原则,将属于社会管理的事务交给社区管理。.(3)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应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管理。
(4)社区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
(5)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1.居民委员会自治性的具体表现;财产自治、选举自治、组织与管理自治、服务自治
第二篇:浅议环境保护管理与社区管理
——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
[内容提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必须顾及到的重大问题;由于政府自身的官僚体制性质、政策扶持、技术和人力等局限性,单单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是不够的,社区本身具有的优点使得进行环境管理有着政府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机制是当前进行环境维护管理的一个可行性的路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社区管理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相当大的程度是依靠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量”的扩张,这造成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巨大的经济产值和巨大的环境负债并存,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当部分是“赚环境的钱”的结果。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得到重视,不能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机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面临的新的环境问题,对传统的环境管理机制进行突破,建立起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是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对环境治理的一个可行方法。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非常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一)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例如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损害。
(二)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政府进行环境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的管理机制设想是“政府——工厂型管理”,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详细数据的分析确定理想的污染指数,通过强制和控制的手段规定工厂不能超过已定的污染限度,向工厂征收排污费用,预定污染排放指数。“政府——工厂型”的定点管理对于电源污染比较有效,特别适用于对污染大户进行监控,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中,得到普遍的实践。但“政府——工厂这种点线式管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信息问题
政府的环境部门获得的环境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和工厂的污染物排放信息是非常不对称的。薄弱的监控系统环节难以评判企业污染排放的真实情况,企业会通过偷排、多口排放等方法规避管理部门的监管,管理部门获取的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往往是企业自报数据。很多企业在环境部门要求下建成污染治理设备,而污染治理设备的真实使用情况也往往难以测量和监管。环境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测量的浓度指标也造成对企业排污准确监控的一定困难,一些企业通过对污染排放大量入水以减少排放浓度。因此,政府环境部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信息获取得是高成本的,同时政府部门难以获得企业污染的实际情况。
(二)官僚体制问题
政府环境管理依靠科层制的管理机构和职责明晰、功能分割的部门管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或因管理漏洞而污染环境现象蔓延。各个部门官僚体系的另一个普遍性的弱点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造成工作低效率和激励不足。环境的多头管理造成环境资源非优化配置。
例如不少农村环境问题与管理机构分割和官僚体系的低效率有关。例如农村禽畜粪便污染问题,畜牧管理部门是养殖场的业务管理部门,但是其职责中没有粪便流失问题,但传统上他们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整个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对农村非工业污染尤其是众多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发生的禽畜粪便污染的治理;环卫部门负责管理和清理粪便,但一般只负责城市化地区。因此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专门部门负责,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不断积累和严重。
(三)技术能力问题
对降低污染的成本收益核算往往需要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政府机构往往对这方面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另外环境主管部门往往没有能力评估具体项目带来经济收益,政府部门对经济项目的环境评估和具体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是经济项目申请中如何确定短缺资源分配的顺序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往往以环保部门和经济发展部门的矛盾表现出来。
(四)政策扶持问题
因为环境部门和经济发展其他战略部门在目标取向上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冲突,使重大环境措施的实施往往遇到其他部门的抵触。条块利益的冲突往往会导致环境利益的损失。例如,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而电厂的新建或规模扩大会直接带来二氧化硫的增加,与环境部门总量控制的目标产生尖锐的矛盾。环抱部门工作的难题是,在新发展项目的不断上马和总量控制目标的矛盾上,环保部门有时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因为产值的增长对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仍是第一位的指标。另一方面的例子是社会稳定目标的重要和污染企业难以关门,污染企业只要还“冒烟”,意味着仍能创造产值,仍能解决就业问题,采用严格的环保政策可能会使该企业破产或倒闭,因此产生诸如下岗、保障等社会问题,两害相权择其轻,最后往往采取的是隐藏矛盾、继续生产的折中办法。一些企业的建成和生产可能带来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但环保部门的努力往往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甚至更高级别政府的行政性压力。
(五)人力资源问题
政府环境监控和管理往往因为人力资源的短缺,其管理范围比较有限,只能对若干重要企业进行经常性管理,不能包括大量分散小企业的污染状况。政府由于人力方面的因素只能局限在对一些重要企业的监管上,对各个基层的小企业仍不能有效实行充分的管理,环保部门由于管理能力的有限难以对其采取有效的信息监控和执法管理,这就使这些企业的污染状况处于无法统计、无法管理的状态。
可见,传统的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的体制在现实中存在相当的条件约束。政府作为环境的唯一监督者和管理者,本身存在比较大的局限,信息问题、官僚体制问题、技术能力问题、政策扶持问题、人力资源问题的实质使政府环境管理模式往往伴生着高运行成本和效率损失。
三,环境维护的社区运行机制
传统环境管理体制重视政府作为管理者的作用,但没有考虑到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督成本过高,同时官僚体制具有典型的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成本过高的弱点。因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应该改变原有的“政府——企业”点线结合的模式,要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环境管理的新路子,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社区环境保护机制应当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
单靠政府是无力担当起全部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事业,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强化基层社区机制能够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起来,开展社区公共环境的义务劳动,对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社区还可以代表居民增强与污染企业和政府交涉的实际力量,以维护社区成员的环境权益。
社区环境管理可以对环境保护事业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了社区作为公共产权对公共资源的供给和维护。社区是公有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所有社区成员拥有共同无差别的、并且是对社区之外的成员排他性的资源使用权力。社区组织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共资源保证供给和提供维护,充足的资源积累和配置的能力是基层社区环境保护运行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二,社区提供了贴近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地社区最能了解人们所处的环境,因而最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提出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更能够针对社区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一些山地的农村社区,社区通过自觉制定村规民约,按照林木生长状况规定封山制度,对山林柴木定期砍伐。这个例子说明社区作为生产活动的初级地方单位,更加了解实际面临的问题,并且致力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能够保证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
第三,社区环境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治理的规模效益。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因为其数量比较多,污染源比较分散,如果进行分别处理则效率低下,治理成本也比较高。社区集中治理减少单位治理成本,同时通过社区整合是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并且这些集中治理一般具有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的正效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
第四,与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政府官僚体制对比,社区对成员责任关系超过了政府机构对管理对象的关切程度,因为社区的环境状况与所有社区成员的利益和生活质量更加息息相关。社区管理比起大型的官僚体系,社区管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管理较之政府投入提供了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单纯的政府投入也许可以创建一两个环境管理的典型,但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推广到所有的地区。社区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特点提供了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和不断滚动提高的可能性。
第五,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综合调动所有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社区内的各个单位,所有个人共同构建了环保建设的整体网络,也使每个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社区具有行为方式内部趋同的特性,环保意识如果成为社区公德,那么社区成员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受到社区成员的共同鄙弃,因此环保规则在社区层面也比较容易被认同和成为共同行为准则。社区机制可以实现社区内部资源对于环保的共同投入。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环保只是宣传,通过社区单位的责任认养实现对社区绿地的维护,可以通过志愿者队伍开展环境的清扫整理,社区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了所有环保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培育,构成了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空间。
第六,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提倡群众参与,使环境保护不是只依靠政府吹注,真正成为共同关心÷共同投入的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社区的环保管理和运行机制,使环保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无数双眼睛,从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的相互捉迷藏,变成每个污染单位时时刻刻接受社区成员的监督;从社区成员对环境管理的漠不关心变成每个居民都成为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这样社会治理环境节约了环境保护的执行成本,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环境保护贴近基层,群众参与,造成了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少数人的行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事业、群众事业。
第七,社区环境治理,推进了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其效果和意义表现的尤其明显。例如,乡村工业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构成星罗棋布的农村污染源,对分散的乡村工厂的污染治理高成本且难以实施。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四,结束语
社区最具有人性化且最能够通过紧密联系整合社会力量,是推进环境管理的有效机制。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聚合了人、空间和行动这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筑环境保护的社会基础。环境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社区。社区发展通过组织化的过程促进社会环保力量的形成,并借助社区教育和社区资源的共享巩固社区环保空间。社区环境保护同时是现代化社区精神的催化剂,有助于培育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广泛认同。环境的保护需要现代文明的建立,需要改变对公共环境漠不关心的态度,构建环境与人类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提升环境质量,建立社区环保有效机制,是环境保护长治久安之路。
第三篇:社区管理与服务
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城市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强化社区党团群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3)责任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6)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党建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具体事务等工作。
(2)社会化服务功能
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向发展小区和家庭延伸。
(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社区居委会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的内容,并确定人员具体负责,开展计划生育技术优质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功能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
(6)社区环境维护功能
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按照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的社区。
(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功能
每人社区配备民警,并设立社区警务室。维护社区治安,配合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治保会建设,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实行群防群治,组织看楼、护栋,开展夜间巡逻,加强社区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民事调解、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防火防盗、防毒禁毒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社区社会保障协管功能
积极开展拥军优属、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信息。掌握社区内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发放、监督,严格按程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篇: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第一章
1、社区的含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要素: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社会文化要素。
3、社区管理的含义: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社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各种组织和居民)③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④社区管理的性质应是群众性的自我管理。⑤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发现群众的需要,满足群众的需要。(理解)
4、社区管理的特征:区域性、互助性、复杂性。
5、社区治理的含义:是指对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所进行的治理。社区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含义:①社区主体的多元化②社区治理的目标过程化③社区治理的内容扩大化④社区治理是多维度、上下互动的过程。第四章
1、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居民委员会的五个特征:①群众性(群众性组织)②自治性(是居民自治组织)③基层性(设立在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之下的社会组织)④地域性⑤普遍性
3、业主委员会的性质:是指物业的所有者,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
4、物业服务企业的性质: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经营的企业法人。
5、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范围: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管理方面的业务主要有工程维护管理、治安和消防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车辆道路管理等。
服务方面包括接受业户的委托而提供的特约服务、与社区联合举办的便民利民服务、一般性的中介服务等。
6、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政府机关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第六章
1、广义的社区环境:把社区作为主体,研究社区的外部环境状况对社区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经济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体制、技术经济条件、制度和国民经济结构等要素)、文化环境(社会的性质与制度、行政体制的变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2、狭义的社区环境:把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作为主体,研究社区范围内一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社区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社区的区位、规划的范围、社区内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状况)、经济环境(社区的生活环境和治安状况)、人文环境(社区的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状况)
3、社区管理的内容:①净化社区环境要做到:进行以脏、乱、差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整治;专业处理坐落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等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达到防治环境污染的指标。②绿化社区环境:要求社区有计划地植树、种草、拓宽地表、空间的绿色植被范围和面积。形成配套的社区绿化系统。③美化城市社区环境: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兴建治污工程,整治社区环境,加强城市社区管理。
社区环境管理不仅要求建立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建立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公众参与体制。
4、改善社区环境管理的措施与方法:①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②加大社区环境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③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④注重队伍建设。
5、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噪声污染是指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为造成的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危害人体健康,并超过一定分贝的高强度声音。社区噪声污染的防治主要是依据噪音控制标准和有关法律规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吸声、隔声、减振技术对声源进行控制、设置隔声屏障、采用隔声墙、隔声罩,阻挡噪声传播)和管理手段,来限制和减少噪声强度。
建筑施工噪音污染的防治措施:建筑施工单位向周围居民生活区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噪声的排放标准;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经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政府部门批准后,可限制其作业时间;禁止在夜间进行影响居民休息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经济条件所限,不能通过防治消除噪声污染的,必须采取措施将污染减少到最小,并与居民组织和有关单位协商,采取其他保护受害人权益的措施。第七章
1、英国的社区照顾:是指政府雇佣大批工作人员在大型福利院中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集中照顾。具体形式主要有: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社区老年公寓、家庭照顾、设立暂托处、上门服务。
2、德国的“邻里之家”:是一种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社区服务机构,但其服务活动得到了政府的资助与监督。邻里之家为社区中的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3、美国的社区服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政府提供的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参与人数多、无偿服务时间长、无偿服务的设施多、形式多)。
4、社区服务的组织依托:是以街道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为依托,以基层社区为单位开展的服务。
5、社区服务的内容:
①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 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③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④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6、发达国家社区服务的运作方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7、我国社区服务的运作方式:政府推动、街道主管、居委会操作、社区共建
8、推进中国社区服务发展的措施:继续坚持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形式;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第八章
1、社区文化的单元系列:家庭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
2、社区文化的功能:娱乐和健身功能;认知和育智功能;传承和整合功能;审美和创造功能;沟通和评价功能
3、社会文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队伍不得力;投入机制不完善;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法规不配套;管理体制不灵活
4、社区文化管理的实施策略: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总体规划、专项计划、计划);制定社区文化规划(社区文化领导体制建设、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社区文化体制;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搞好社区文化市场;发展社区文化事业(P177)
5、社区治安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居民,维护社区秩序,保障居民安全,进行各种民事调解工作的一种群防群治活动。
6、社区治安的特点:区域性、法律性、综合性、群众性
7、社区治安的组织结构:
①公安派出所的社区治安责任②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治安责任③居民委员会的社区治安责任④物业管理公司的社区治安责任⑤社区志愿组织的社区治安责任
8、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依法治理;群防群治;专群结合;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9、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论述题)
①打击:是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条件。主要由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实施。②防范:是减少社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这项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单靠一个机关、团体难以收到成效,必须把公安机关及其他各部门、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控制力量融为一体。
③教育:是预防社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特别是有过前科的青少年。教育大体上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④管理:加强社区内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掌握流动人口的动向;加强社区内的旅店、废旧物品收购站、舞厅责任制;加强社区内文化市场的治安管理;加强社区内集贸市场的治安管理。⑤建设:是社区治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搞好社区治安,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⑥改造:是教育人、感化人、改造人的特殊预防工作。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这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只有做好每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把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社区,才能产生社会稳定的“综合效益”,否则就会顾此失彼。第十章
1、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是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整体、连续、适宜、可及和个性化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
2、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疾病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保健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社区康复(包括医学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社区计划生育、社区健康教育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①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体制;
②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形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据,以医疗卫生单位医院为主体,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使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以二、三级医院为中心,扩大服务范围,设立社区卫生服务部或家庭预防保健部,医疗人员面向社区主动上门服务;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卫生机构,与地方卫生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承担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病床模式;有社会力量举办;公办民营的建设方向。
4、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的建设:政府补贴下享受税费优惠;使用者付费;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业务用房补偿;家庭健康合同成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筹资渠道;社会捐赠。
5、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6、社区卫生服务财务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制度;盈亏相机调节;建立现代会计管理机制。
7、首诊与双向转诊机制娥建设:社区首诊制建设;双向转诊机制建设。
8、物流机制的建设: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委托物流办代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进行社区药品及办公用品的集中采购。
9、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民主监督委员会,实行民主监督制,行使民主监督职能。
第五篇:加强社区管理
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指明了方向。社区建设,关键在班子;建设现代新型社区,关键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正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是当前进一步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区把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规范化管理,作为加强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管理规范化建设与社区党建及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同步探索、同步实践、同步提高,走出了一条“区委领导,区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党工委共同组织实施,上下联动,协同管理,逐步规范,稳步提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管理新路子,较好地促进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一、我区近几年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规范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1、把握要求选聘人。坚持把“选聘什么样的人、如何选聘人”作为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实现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管理规范化首要环节。一是把握社区建设要求。针对社区建设“区域性、自治性、服务性、公益性”特点,我区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选人的标准,要求各街道把“具备群众工作经验、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政治素质优、文化程度高、协调能力强”的人用起来。二是把握法律法规要求。尊重广大党员和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按照《党的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履行民主程序,由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产生党组织委员会和居委会;对于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的,在征求党员意见基础上,先在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确立候选人,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书记。三是把握党管干部要求。社区专职工作者候选人的产生在征求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的基础上,由街道党工委研究后向相关社区推荐,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进行选举产生,以体现党组织的意图。2000年,我区以社区组织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把握以上三方面要求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了10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近两年来,我区各街道根据本单位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情况,结合党员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进行了民主测评,调整完善。
2、落实措施培养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社区专职工作者特别是新录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尽管工作热情高,但业务水平、事业心等仍然显得不足。因此,我们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一是建立培训制度。坚持系统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思维能力的培训。每年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个学时,学习内容包括:党的最新理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理论、社区服务、电脑操作等有关知识;同时由区职能部门、各街道党工委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采取讲座、以会代训等方式,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短训辅导。二是建立岗位交流制度。结合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确保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章、党规,开展社区与社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交流,给予社区专职工作者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活力。在去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区怀德路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交流幅度近30%。三是建立“一把手”后备人选制度。结合部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年龄偏大的实际,在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思想素质较好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确立“一把手”后备人选,采取以老带新、岗位交流、政治关心等方式,提高后备人选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近三年来,我区先后对40多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培训,发展社区专职工作者入党6名。有3名30岁以下的青年走上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一把手岗位。
3、民主管理提高人。紧密结合社区建设实际,采取多种途径,畅通民主渠道,扩大基层民主,做到“社区‘管家’群众选举、群众评判、群众监督”,让社区工作者经受民主锻炼,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一是建立民主制度。主要是建立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落实民主党员评议制度等;同时建立社区居委会议事规则、社区居委会成员分工及职责等多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营造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内部的民主氛围。二是推行民主测评。结合社区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街道党工委采取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表》,作述职报告等方式,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分别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民主测评,将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三是创新民主途径。主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结合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推行社区“直选”: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强有力领导下,强化舆论引导和工作指导,社区中有选举权的居民民主推荐候选人并经投票选举,直接产生社区专职工作者,既保证了党组织意图的贯彻,又充分保障了社区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去年我区13个社区推行“直选”。怀德路街道党工委在参观学习上海市社区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怀德苑社区进行了“议行分设”试点,对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区组织体制作了有益探索。
4、改善待遇留住人。随着我市对社区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全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也不断得到改善,先后出台了《关于社区经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社区居委会综合经费标准的通知》等文件。一是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大中专毕业生担任社区书记、主任的,其收入按照学历高低和工作年限的不同,分别领取800至1200元不等的收入。对无收入的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分别领取680元至730元不等收入。同时,各街道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在考核的基础上,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二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从市、区下拨社区的综合经费(每千户每年4.3万元)中,由街道统筹10%,单独建帐,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缴纳“三金”(养老金、医保金、失业金)的专款,超支部分由街道补贴,积余则转下使用,不得挪作它用。目前,全区需要缴纳“三金”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为76名,养老金已经全部办理,医保金、失业金部分街道也已落实,其余街道将在今年落实,并从1月份起补缴。三是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接受学历教育。凡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凭毕业证均由区民政局报销50%的学费。
5、优化环境激励人。主要是在全区上下营造“社区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关心、支持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社区党的工作和社区服务,调动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区委分别为每一位常委明确了街道联系点,街道党工委分别为每一位成员明确了社区联系点,要求每一位成员在履行联系人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切实关心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指导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工作。二是区域共建制度。组织区级机关各部门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专职工作者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据统计,近年来,区各单位(部门)向社区投入经费累计达到180多万元,用于社区党员活动室、社区党员电教室的建设以及党组织的活动经费。目前,全区各社区党组织基本具备了“八机一室”(电视机、VCD、录音机、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空调、电话以及社区党员活动室)办公、活动条件,大部分社区还建立了社区党校。区委组织部将上级党组织下拨的电教专款全部投向社区,并且每年拿出部分留存党费下拨给社区,保障社区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两项费用累计达到50多万元。三是营造争先创优氛围。通过评选“先进社区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和“示范社区”等,树立社区工作典型,引导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社区建设作贡献;表现突出的被推荐为市、省和全国先进。
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区在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活动中,通过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和措施,全面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其经验值得总结,其实践给人以启迪:
1、必须以规范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突出扩大基层民主。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民主要求落实到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中。在选人用人方式上。认真把握《党的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优、依法选举等方式,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入口”程序,规范“入口”条件,真正使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公益事业、政治素质优、文化程度高、协调能力强”的同志进入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来,不断激发队伍的活力。同时,推行从社会上选聘、区街机关下派、大专院校引进“三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引才机制,使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在民主管理上。完善《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社区居委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议事制度,把握好民主决策。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听证会”和“质询会”等载体,对社区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还权于民”。继续推行居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群众点题管居务,不断提高居务公开的透明度,进一步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口内”管理。
2、必须以规范继续教育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为重点,突出加强能力建设。要着眼于社区建设的新发展,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新特点,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新要求,采取有效途径,切实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发展事业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针对社区建设任务的新变化,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建立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形式,保证社区专职工作者教育培训的制度化、经常化。要推行岗位交流。在保证社区班子稳定的前提下,推行岗位与岗位、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践能力。要探索留人方式。在保障待遇的基础上,探索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方式。对于社区专职工作者中部分文化程度高、工作实绩好、群众公认、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实现动态的“公职化”管理。探索从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招考街道工作人员的方法途径,有效解决他们“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盼头、退休后无靠头”的问题,激发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3、必须以规范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突出落实岗位责任。坚持以居民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以居民群众的满意为第一目标,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结合社区组织体制、社区建设任务及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的不同,按照责岗相适要求,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行为规范》、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职责》。要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绩效和自身形象进行考核评估,使优秀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在社区群众中“亮”出来,使不称职的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在社区群众中“露”出来。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适当的奖励,并在继续聘用、评先评优、推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经过考核评估、群众公认度较差、完不成工作任务的不称职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经教育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调整,畅通“出口”渠道。
4、必须以规范组织领导机制和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突出长效运作。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加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是推进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对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社区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要及时把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