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2000物)
《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2000级)
一、课程目标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体现了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时代特征,是计算机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多媒体计算机是未来最广泛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应用平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的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之后开设的又一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原理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多媒体硬件结构及使用方法,学习多媒体创作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 5.0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设置及使用,具有初步开发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
总学时为32学时,在第七个学期开设,其中理论课时为20学时,实验课程时为12学时,做6个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
三、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基础(包括第一、二章内容)
2学时
第二部分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包括第三、四、五、六章内容)10学时
第三部分
多媒体创作工具(包括第七、八章内容)
8学时
第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基础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概述(1学时)
(一)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内容以及超文本超媒体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多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2、多媒体技术的内容
3、多媒体的应用
4、多媒体的发展趋势
5、超文本与超媒体
第二章
多媒体系统(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多媒体系统的六个层次结构,多媒体系统的分类以及多媒体的构成。
(二)教学内容
1、多媒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2、多媒体系统的分类
3、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第二部分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第三章
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4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图像数据数字化的原理和过程,学习数据压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
(二)教学内容
1、图像数据的数字化
2、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
3、图像压缩的编码方法
4、彩色视频信号的编码
5、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
第四章
数字音频技术(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音频的分类、音频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声音卡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
1、音频的种类
2、数字音频技术
3、MIDI与音乐合成
4、音频卡
第五章
光盘技术(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光盘的分类、光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
1、光盘的分类与特点
2、光盘驱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只读光盘CD—ROM
4、其它光盘
5、光盘刻录技术
第六章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MPC系统及MPC标准,掌握MPC的设置。
(二)教学内容
1、MPC的标准
2、MPC系统
3、多媒体处理器
4、Windows 95的多媒体功能
第三部分
多媒体创作工具
第七章
多媒体创作工具—中文PowerPoint的使用(2学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中文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1、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创建交互式演示文稿
3、自定义放映
4、放映设计技巧
5、打包演示文稿
第八章
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se 5.0(6学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Authorwase 基本图标的使用,掌握分支、交互结构及框架与导航结构,掌握函数与变量的使用,了解知识对象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
1、Authorwase 5.0简介
2、基本图标的使用
3、建立用户交互
4、框架与导航
5、变量与函数
6、知识对象的使用
7、程序调试
8、程序打包
四、教材与参考书
1.王加阳.多媒体技术基础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11,第一版.2.吴玲达.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基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第一版.3.曹文君.多媒体系统原理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1,第一版.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诞生于20世纪末,它以传统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成为近十余年来迅速崛起和发展的一门重要科学。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的能力。《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及》作为公共必修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理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第二部分是多媒体应用软件——Authorware 在现代CAI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使用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是CAI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的产生、发展、构成,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多媒体应用软件——Authorware,并能利用其进行简单的CAI课件制作,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能力,使其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各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120 其中面授:21学时
实验:9学时
自学:90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篇:多媒体技术(8学时)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2学时)
1、多媒体基本概念
2、多媒体技术发展及应用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4、多媒体软件系统
第二章 多媒体信息技术(2学时)
1、文字
2、语音和音乐
3、数字图像
4、动画
5、数字视频
6、超文本和超媒体
第三章 多媒体关键技术(4学时)
1、光盘存储技术
2、数据压缩技术及其标准
3、多媒体通讯与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第二篇:多媒体应用软件Authorware(42学时)
第四章 Authorware概述(2学时)
1、Authorware的功能及特点
2、Authorware的启动与退出
3、集成环境及菜单命令
第五章 显示图标、移动图标、清除图标和等待图标(7学时)
1、显示图标的使用
2、使用起止标志
3、擦除图标的使用
4、等待图标的使用
5、计算图标的使用
6、群组图标的使用
7、调色板的使用
第六章 Authorware动画处理
1、移动图标的使用
2、点到点的动画设计
3、点到直线的动画设计
4、点到区域的动画设计
5、沿路径到终点的动画设计
6、沿路径定位的动画设计
第七章 在Authorware中使用多媒体信息
1、声音图标的使用
2、数字电影图标的使用
第八章 交互图标
1、按钮相应
2、下拉式菜单响应
3、热区响应
4、热对象响应
5、目标区域响应
6、条件响应
7、时间限定响应
8、文本输入响应
9、按键响应
10、尝试次数限制响应
第九章 决策图标、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
1、框架图标
2、导航图标
3、决策分支结构
第十章 库与模组的使用
1、库的使用
2、模组的使用
第十一章 函数、变量的使用
1、函数
(8学时)(4学时)(10学时)5学时)2学时)4学时)
(((2、变量
3、条件判断语句
第三篇:CAI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4学时)第十二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4学时)
1、多媒体辅助教育
2、CAI实战演练
(1)课件框架设计
(2)交互方式设计
(3)使用素材准备
(4)发行文件
(5)作品打包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Authorware最新教程 参考书:多媒体技术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课(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限定性选修课)。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多媒体环境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网络多媒体应用设计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概述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章要求掌握多媒体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多媒体关键技术及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掌握媒体、多媒体中的媒体元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多媒体系统要解决关键技术以及多媒体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1 多媒体基本概念
媒体的概念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中的媒体元素 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 1.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多媒体计算机 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能 1.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性能标准 1.4 多媒体关键技术
多媒体系统要解决关键技术 多媒体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1.5 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
计算机局域网(LAN)基础 广域网(WAN)基础 因特网(Internet)基础
2、教学要求
(1)掌握多媒体基本概念(2)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3)体计算机的技术标准、功能和应用(4)了解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5)领会多媒体关键技术(6)了解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
第二章 多媒体环境的建立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认识常用的多媒体设备,包括:音频卡、多媒体视频卡、显示器、CD-ROM驱动器、DVD驱动器、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软硬件的组建过程。
本章要求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多媒体设备驱动的安装,多媒体设备软件的安装。重点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设备。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2.1 多媒体设备介绍
音频卡 多媒体视频卡 显示器 CD-ROM驱动器 DVD驱动器 光盘刻录机 扫描仪 视频采集卡 数码相机
2.2 多媒体计算机组建
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过程 多媒体设备驱动的安装 多媒体设备软件的安装
2、教学要求
(1)掌握音频卡、视频卡、采集卡的参数、性能等(2)掌握显示器、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参数、性能等
(3)掌握CD-ROM驱动器、DVD驱动器、刻录机的参数、性能等(4)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过程(5)了解多媒体设备驱动的安装(6)了解多媒体设备软件的安装
三、实践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1:自己组建多媒体计算机
实验目的: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搭建与软件安装。
实验要求:掌握如何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零部件与多媒体软件搭建一台多媒体计算机环境。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的零部件、多媒体软件。
实验内容:认识各类多媒体计算机的零部件、了解多媒体软件,自己动手学习搭建出一台多媒体计算机等。
第三章 多媒体素材制作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概念,图形图像处理,音频信息处理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工具软件进行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制作。
本章要求掌握文本和图形文字、图像数据的获取方法、图像的类型、音频的基本概念等。重点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3.1 基本概念
文本和图形文字 文字的排版和编辑 图像数据的获取方法 图像的类型 分辨率 色彩 色彩模式 3.2 图形图像处理
图形图像处理概述 Photoshop的简介 Photoshop程序窗口界面 Photoshop工具箱及工具选项栏 Photoshop菜单栏 Photoshop控制面板 Photoshop简单实例 3.3 多媒体音频信息处理
基本概念 声音的三要素 音频信号数字化 MIDI简介
2、教学要求
(1)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概念
(2)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3)掌握音频信息的概念、要素(4)了解音频信号数字化(5)了解MIDI技术
(6)了解数字音频信号录制、编辑和处理的软件Cool Edit
三、实践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2:图像处理和文件格式的转换
实验目的:学习静态图像编辑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如缩放、变形、特技效果等。实验设备:Photoshop环境。
实验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方法、选取图像、制作艺术字、使用滤镜、路径和图层等。实验3: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录音机编辑和制作声音素材。
实验要求:掌握在Windows环境下录制、播放和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实验设备:Windows环境及相关软件。
实验内容:录音、放音、改变音量、控制放音速度、倒放、添加回声等,添加声音文件到其它声音文件中,插入声音文件到文档中等。
第四章 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软件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与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多媒体应用设计的选题与分析报告,多媒体脚本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4.1 多媒体应用工程化设计
多媒体软件工程概述 螺旋模型开发简介 4.2 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 多媒体应用设计的选题与分析报告 多媒体脚本设计 创意设计
4.3 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
界面设计原则
人机交互设计遵循的认知原则 界面结构与实现 界面设计与评价 人机界面的发展 屏幕设计原则
2、教学要求
(1)了解并领会多媒体应用工程化设计(2)掌握螺旋模型开发
(3)掌握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4)了解并掌握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
第五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功能、发展,掌握如何运用多媒体创作软件Authorware与Flash等进行多媒体制作。
本章重点了解常用多媒体创作软件的使用,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作品制作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5.1 创作工具概述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功能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评测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发展 5.2 Authorware Authorware简介 Authorware主要特点 Authorware操作界面 Authorware应用举例 5.3 flash flash简介 flash主要特点 flash操作界面 flash应用举例
2、教学要求(1)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功能、发展(2)掌握Authorware主要特点(3)掌握Authorware操作与使用(4)掌握Flash主要特点(5)掌握Flash操作与使用
三、实践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4:多媒体著作工具
实验目的:学习用多媒体著作工具集成各种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用Authorware集成制作在实验1——实验4中准备的各种素材。实验设备:Authorware环境。
实验内容:引入文本、图像、声音等文件,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运动图标设计二维动画,学习设计各种参数。
实验5:用Flash制作网页
实验目的:学习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网页。实验设备:Flash工作环境。
实验内容:创建新页面、使用特殊字符、超级连接、设置页面背景属性和美化网站页面。
第六章 网络多媒体应用设计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领会多媒体网络概述、网络多媒体素材、动态网页动态技术与网站建设技术、网络多媒体典型应用等。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网络多媒体素材相关知识,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以及网站开发技术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6.1 多媒体网络概述
多媒体网络的特性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多媒体网络的问题 多媒体网络的发展 6.2 网络多媒体素材
文字 声音 图像 视频与动画 流媒体
6.3 网页的动态技术 ASP简介 PHP简介 JSP简介
6.4 网络多媒体典型应用
视频会议 视频点播 6.5 WEB网站的建立
分析建立网站目的 制订网站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 制作网站页面 配置网站硬件设施 网站信息发布 网页制作工具介绍
2、教学要求
(1)了解多媒体网络的特性、应用、问题及发展(2)掌握网络多媒体素材相关知识
(3)了解并掌握动态网页动态技术与网站建设技术(4)领会多媒体网络的应用(5)熟练掌握网页制作的工具软件
三、实践(上机)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6:用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及Photoshop制作多媒体网站 实验目的:熟悉网页制作的常用工具软件。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网站。
实验设备: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及Photoshop工作环境。
实验内容: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及Photoshop的基本操作与常用技巧及美化网站页面。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限定性选修课)。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多媒体环境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网络多媒体应用设计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该具有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位图,矢量图,视频,多媒体开发.基本技能:平面设计的运用,三维设计动画设计,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多媒体综合开发.重点: 多媒体信息的表示, 多媒体系统要解决关键技术,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开发
难点: 视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理论授课和实验各占一半,配以部分课件及上机实验操作。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多媒体技术涉及的有关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多媒体的重点内容,并能达到简单应用开发的水平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占32学时,实验课占32学时。
二.教材与教学环节
1. 参考教材:《多媒体技术基础》
2. 教师上课时应围绕教材突出授课教程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授课学时 实验学时
多媒体技术概述 2 0
多媒体信息的表示 3 0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4 2
视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4 6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4 0 多媒体素材制作 5 12 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 4 8 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 2 4 多媒体设备 2 0 多媒体应用 2 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章要求掌握多媒体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多媒体关键技术及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重点掌握媒体、多媒体中的媒体元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多媒体系统要解决关键技术以及多媒体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等。
二、教学内容
1.1 多媒体基本概念
媒体的概念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中的媒体元素 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 1.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组成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多媒体计算机 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能 1.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性能标准 1.4 多媒体关键技术
多媒体系统要解决关键技术 多媒体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1.5 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
计算机局域网(LAN)基础 广域网(WAN)基础 因特网(Internet)基础
第二章 多媒体信息的表示
一.教学要求
掌握多媒体信息如:文字、音频、视觉媒体、动画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表示,多媒体数据的特点,位图、矢量图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文字的表示、数字音频、乐器数字接口、视觉媒体、动画、超文本与超媒体
第三章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一、教学内容:
1. 多媒体中的音频信息 2. 音频的编码基础 3. 音频编码标准 4. 计算机语言输出 5. 音乐合成和midi 6. 语音识别
7. 音频卡工作原理及应用开发 二.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音频卡工作原理及应用开发 掌握:音频编码基础; 音频编码标准; 音乐合成和midi。了解:上述的其它内容。
第四章 视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一.教学内容:
1. 图像的彩色空间表示及其转换 2. 视频信息的获取技术 3. 视频信息的实时处理
4. 视频信息显示技术及图像文件格式转换 二.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图像的彩色空间表示及其转换 视频信息获取技术;
掌握:图像文件格式及其转换; 了解:视频信息的实时处理技术; 视频信息的显示技术。
第五章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一.教学内容:
1.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分类 2. 量化 3. 统计编码 4. 预测编码 5. 变换编码
6.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二.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jpeg压缩编码的原理和算法;
掌握:量化、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及变化编码原理; 了解:多媒体数据压缩码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分类;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其它国际标准,如mpeg-
1、mpeg-
2、mpeg-4及mpeg-7。
第六章 多媒体素材制作
一.教学内容 图形图像处理 2 多媒体音频信息处理 3三维动画的制作 4视频编辑PREMIERE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概念
(2)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3)掌握音频信息的概念、要素(4)了解音频信号数字化(5)了解MIDI技术
(6)了解数字音频信号录制、编辑和处理的软件Cool Edit
第七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
一.教学内容
1创作工具概述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功能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评测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发展 2 Authorware Authorware简介 Authorware主要特点 Authorware操作界面 Authorware应用举例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功能、发展(2)掌握Authorware主要特点(3)掌握Authorware操作与使用
第八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
一.教学内容 1 多媒体应用工程化设计 多媒体软件工程概述 螺旋模型开发简介 2 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 多媒体应用设计的选题与分析报告 多媒体脚本设计 创意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 界面设计原则
人机交互设计遵循的认知原则 界面结构与实现 界面设计与评价 人机界面的发展 屏幕设计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并领会多媒体应用工程化设计(2)掌握螺旋模型开发
(3)掌握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4)了解并掌握人机界面设计与屏幕设计
第九章 多媒体设备
一.教学内容 多媒体设备介绍 音频卡 多媒体视频卡 显示器 CD-ROM驱动器 DVD驱动器 光盘刻录机 扫描仪 视频采集卡 数码相机 多媒体计算机组建 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过程 多媒体设备驱动的安装 多媒体设备软件的安装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音频卡、视频卡、采集卡的参数、性能等(2)掌握显示器、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参数、性能等
(3)掌握CD-ROM驱动器、DVD驱动器、刻录机的参数、性能等(4)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过程(5)了解多媒体设备驱动的安装(6)了解多媒体设备软件的安装
第十章 多媒体应用
一.教学内容:
1.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 2. 多媒体会议系统
3. 多媒体数据库及基于内容检索 4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教学要求:
掌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创作流程; 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了解:多媒体数据库及基本内容检索。
第五篇:2《物联网导论》教学大纲
《物联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物联网导论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IOT
二、学时
总学时56学时,其中讲授42学时,实验14学时
三、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四、课程考核要求
考试(期终考试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实践环节成绩占30%)
五、课程概述
《物联网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澄清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明确物联网的知识结构,并为学习后续物联网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第1章计算机基础
(一)课程内容
1、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2、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3、计算机硬件的组成4、常用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及其功能
5、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6、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基础
(二)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数制间的转换和数的定点、浮点表示;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了解算法概念及其性质,了解典型的数据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功能;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对介绍的几种工具软件的功能有所了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数制间的转换、数的定点和浮点表示、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
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和多种输入/输出设备;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常用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难点是数制间的转换、数的定点和浮点表示、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四)建议学时4学时
第2章物联网概述
(一)课程内容
1、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2、物联网的理论基础
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特点
4、核心技术
5、物联网的体系标准
6、应用前景
(二)基本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澄清物联网的相关概念;掌握物联网的理论基础,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特点;了解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体系标准;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物联网的概念、体系结构和核心技术。难点是物联网的体系
结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
(四)建议学时4学时
第3章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课程内容
1、自动识别技术
2、RFID的历史和现状
3、电磁感应和RFID工作原理
4、RFID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
5、RFID技术分析
6、RFID标签冲突
7、RFID和物联网
(二)基本要求
掌握目前常用的自动识别技术,了解RFID的历史和现状;掌握RFID的工作原理,RFID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掌握RFID的技术特点和解决标签冲突的常用方案;理解RFID在物联网中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常用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工作
过程、技术特点。难点是RFID系统构成和工作过程。
(四)建议学时4学时
第4章传感器技术
(-)课程内容
1、传感器基础知识
2、常用传感器介绍
3、智能传感器
4、传感器接口技术
5、传感器的设计需求、硬件平台和开发平台
6、传感器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掌握传感器组成、分类和基本特性;了
解常用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气敏传感器。掌握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接口技术,掌握传感器的设计需求和开发平台;了解传感器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传感器的基础知识、接口技术和开发平台。难点是传感器的接口技术和开发技术。
(四)建议学时2学时
第5章定位系统
(-)课程内容
1、位置信息
2、定位系统
3、定位技术
4、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
(二)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定位系统基本知识和常见的定位系统和定位技术;掌握
基于距离的定位技术、基于距离差的定位技术和基于信号特征的定位技术;理解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挑战和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定位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定位技术。难点是常用的定位
技术。
(四)建议学时 2学时
第6章智能信息设备
(-)课程内容
1、智能设备概述
2、智能设备运行平台
3、智能设备发展新趋势
(二)基本要求
了解智能设备产生的背景、传统智能设备和新时代的智能设备;
掌握智能设备运行平台的特点;了解智能设备发展新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智能设备的特点和运行平台。难点是智能设备的运行平台。
(四)建议学时2学时
第7章互联网原理
(-)课程内容
1、互联网概述
2、应用层
3、传输层
4、网络层
5、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二)基本要求
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知识,掌握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如
OSI七层结构和TCP/IP的四层结构;掌握TCP/IP各层的主要协议和主要服务;了解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演变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层的主要协议和服务,难点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层的主要协议和服务。
(四)建议学时6学时
第8章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
(-)课程内容
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体系
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
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
5、多传感器网络的信息融合6、移动通信发展历史7、3G通信技术和标准
8、移动互联网
(二)基本要求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知识,体系结构和发展;掌握无线传感
器网络的技术体系,如自组网技术、节点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和安全技术;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和MAC协议;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IEEE 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规范;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常用技术。掌握3G通信技术和标准,TD-SCDMA,W-CDMA,CDMA2000;了解4G网络的基本知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数据融合技术;3G
通信技术和标准,难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体系、标准和融合技术。
(四)建议学时 6学时
第9章物联网的管理服务
(-)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
2、海量信息存储
3、搜索引擎
4、物联网的智能决策
5、云计算技术
(二)基本要求
掌握物联网中数据库系统技术和海量信息存储技术;了解物联网中的搜索引擎技术;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的智能决策应用;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云计算工作原理、体系结构、服务层次和关键技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智能决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难点是智
能决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四)建议学时6学时
第10章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
(-)课程内容
1、物联网安全性概述
2、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
3、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识别技术
4、物联网密钥技术
5、物联网中的消息鉴别和数字签名
6、信息隐藏技术
7、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8、物联网中位置信息和隐私保护机制
(二)基本要求
了解物联网常用的身份识别技术,掌握物联网中的密钥管理技术和
密钥管理系统和密钥产生技术;了解信息隐藏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隐藏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RFID的安全现状,掌握RFID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掌握物联网中位置信息技术和位置信息保护机制。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密钥技术、信息隐藏技术、RFID安
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和位置信息保护机制。难点是密钥技术和隐私保护技术。
(四)建议学时4学时
第11章物联网的综合应用
(-)课程内容
1、智能电网
2、智能交通
3、智能物流
4、智能绿色建筑
5、环境监测
(二)基本要求
掌握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绿色建筑
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领域的应用。
(四)建议学时2学时
八、教材主要参考资料
1、《物联网导论》,刘云浩编著,科学出版社
2、《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技术》,刘幺和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3.《物联网核心技术》,黄玉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物联网工程概论》,王志良、王粉花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The Internet of things: from RFID to the next-Generation pervasive networked systems》, edited by Lu Yan, Yan Zhang, Laurence T.Yang
撰写人:李永明
审核人:樊爱宛
课程组成员:李永明、樊爱宛 课程组组长:樊爱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