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时间:2019-05-15 05: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第一篇: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刘盾

内容摘要:水族婚姻习惯法是调整水族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水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变化促使其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针对其与国家法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情况本文也做出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水族 婚姻习惯法

目次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与内容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

三、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

水族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保留了浓厚的原始宗族规则,不仅与水族的生活和家庭形式相适应,而且与水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理想、口头创作等其他文化紧密联系。如今,在经历了规划的社会变迁和国家法律的普及之后,水族婚姻家庭法是否仍然存在?是否仍在起作用?如果存在,那么说明了什么?它和国家制定法是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身有什么可借鉴之处?笔者通过本文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与内容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

水族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历史上经历过原始群团生活的杂婚、同辈血缘婚、排斥同辈同胞的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专偶婚等五个婚姻的发展阶段。① 当人类社会从群婚制走向对偶婚制为代表的文明社会以后,金玉良缘和子孙满堂便被视为种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成为水族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齐家”之道。

纵观历史,在少数民族自治条例或单项条例的民法规范建设中,婚姻习俗也占有相当份额的比照系数。于是,在一系列类似的婚姻家庭案件中,就有可能争取彼此近似的审判。历经这些变迁、沉浮和积淀,就为婚姻习俗演变为婚姻习惯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了解这种发展过程,便能够更加清晰地知晓,水族婚姻习惯法能且仅能来源于水族的婚姻习俗。只不过婚姻习俗是水族人生活的常规化、行为的模式化,而水族婚姻习惯法则上升为对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和彼此冲突之利益的调整。

(二)水族习惯法的内容

水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男女一般在十五六岁订婚,十七八岁结婚。婚姻的缔结多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的“明媒正娶”方式。此外,还有恋爱婚姻和“抢婚”方式。关于明媒正娶,一般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求婚,一概是男方占主动。明媒正娶的性质有三:其一是当婚男子意属某家女子,禀报父母,由父母亲请媒人去提说亲事;其二是当婚男子父母为儿子物色到某家女子,经征求儿子同意,再请媒人去提亲;其三是因为双方父母是门当户对,已经有了交情,为了“亲上加亲”,不经儿子同意就武断为他(她)们做主,只在形式上请媒人操办一下。

明媒正娶的步骤繁复:第一步,男家先请内亲向女家放口风,说某家要准备去说亲。第二步,男家正式请媒人去提亲。第三步,开亲。女家收下亲糖,男家则抓紧时间,选定日期 ① 刘盾(1982-),女,满族,河南林州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

何积全:《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约请近亲父兄四五人带公鸡或小猪一头,烟叶

一、两斤以及红糖、猪肉、糯米粑各若干斤,到女家去“开亲”。女家杀其鸡或猪,烹熟祭于供桌(男家所带礼物全部摆设上去),然后宴饮,双方这时候都以“亲家”相称。“开亲”仪式告成,婚姻关系基本确立。第四步,订亲。未婚女婿在开亲酒之后,尽可能找机会窜走岳家,以献殷勤,表示对岳父母的敬重。一对未婚夫妻此间也在间接培养感情。数月半年后,双方没有什么变化,亲戚关系固定无疑,男家则再备礼金、首饰、肥猪、红糖、糯米粑等物质再到女家去“订亲”。定亲仪式极为隆重,以水族说理辞《诘俄讶》开始,期间双方都要正式约定今后互相承担责任。订亲仪式结束,只是待日嫁娶了。第五步,迎亲(也叫“接亲”或“结婚”)。订婚仪式之后数月半年,由男家决定婚期,提前向女家禀告。接亲的头一天,男家杀猪办菜,准备迎客,并派遣两对少男少女去女家接亲,叫“接亲客”(水语音译为“裴祝”)。接亲客到女家的当天晚上,寨上青年男子上门与接亲女子对歌。你歌我答,叙古道今,一直唱到深夜以至天明。次日,新娘着婚礼盛装、银花、手镯、项圈,全身披挂,在接亲和送亲客拥围之下出阁。新娘嫁到夫家时,不拜堂,不闹新房,当晚有女方家送亲客作陪,夫不入内。次日新娘随送亲客回门,夫家遣两个青年妇女护送。新娘当天随着男方女客返回,(有的隔三四天之后,由新郎去接来)脱去婚礼盛装,改穿轻便新衣,会见公婆,下厨操持家务,招待贺婚宾客。入夜,夫送洞房同居。婚姻缔结礼仪全部告成。

以上所述,仅是水族正统的婚姻方式,它是按固定的礼仪,经双方约定彩礼和婚期,通过明媒正娶实现的。这种正统方式时间长,彩礼多,消费大,多为群众所不取。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族婚姻习惯法在礼仪的程序和彩礼的厚薄上也趋于简化,但传统婚姻至今还支配着水族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

关于恋爱结婚,水族男女以互相对歌的社交形式展开,日益盛行。这种活动,多见于水族节日(如端节、卯节等)、场期、喜庆和走亲访友相遇对歌。他们往往在对歌中产生感情,再经人串联,赴约幽会,感情融洽愿意结合的,也必须男方托媒说亲指婚配,否则会被社会舆论所蔑视。水族的恋爱结婚,是水族人民婚姻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可免去繁重的礼金和复杂的礼仪,而且也体现了水族婚姻家庭道德的发展水平。抢婚在水族中比较多地存在。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俗。就现实情况而言,水族抢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上所述,当男女已经恋爱情深,愿意结合,但女方父母不答应,于是该男便邀约几个人把恋人“抢”过来,造成既成事实,再托人带礼金和礼物送到女家“赔礼道歉”,迫使女方父母勉强答应。二是,当男方在社会活动中看上了女方,而又了解到其还未订亲,便进行抢婚。抢婚时,先将姑娘哄到自己家里,或约集房族兄弟姐妹叔伯将姑娘抢进房中关起来,双方说好即成,或派几个姑娘去陪伴劝说,如果姑娘答应了,此婚事即算成功;反之,几天之后放姑娘回家,亦不强迫成婚。

水族婚后夫妻关系一般都比较稳固,但也有离婚的情况。解放前在水族社会男方认为离婚是莫大的耻辱,女方自主要求离婚的可能性很小,甚至规定死也不能回娘家死。而对于男方约束力很小,离婚时由寨老出面进行调解。若调解无效,寨老则折断一根作有记号的竹筒,以示婚姻彻底破裂。双方各持半根竹筒表示正式解除夫妻关系,以后双方互无牵连。①

水族在民族内部实行的是“同宗不娶,异姓开亲”的原则。历史上,水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有着“同姓不同婚”的限制。这一限制,现在不少地方还有遗存。比如三都等地的陆姓、杨姓、蒙姓、石姓都在本姓内部禁止通婚。水族历史上“同姓不婚”的限制应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同姓即同血缘集团问题,随着历史的推移,人口的发展,血缘相距日益遥远,水族先民才打破了这个限制。开始破姓开亲。水族婚姻的缔结过去还受到一些迷信思想的限制,比如属相矛盾不能结婚,根据“水书”“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存在限制等。

① 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编,第425页。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

任何社会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无非有两个:一是外部强加的力量,二是内部自发的力量。水族婚姻习惯法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变化,也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因作用。马克思认为任何制度和观念都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水族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水族长期所处的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如今,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农耕经济和副业的兴起,再加上交通、商业的发展,对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外来事物的接受,致使水族婚姻习惯法也发生了变迁。表现在婚姻缔结形式上,表亲婚、买卖婚等形式消失,也不再存在“抢婚”、“换婚”。婚姻缔结程序简化并汉化。水族家庭以前是四世同堂,20世纪80年代以父系小家庭为主,多为三代同堂,家长多为男性,其职责为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筹划生活,安排生产的分工。现在,大多数家庭由双亲及子女组成,多为两代同堂。子女长大成家后不再与父母居住,即便是独子,有的也与父母分开居住。家长为女性的比例在增长。

第二、外因作用。普法宣传的实施,特别是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水族婚姻习惯法发生了变化。最为典型的是在通婚范围上习惯法的变迁。过去水族严禁同姓通婚,若发生同姓通婚,则允许异姓水民抢婚。同姓不婚曾使水族以健康的体魄战胜了自然环境,维护了水族的生存和繁衍。但它无限扩大了禁止近亲结婚的范围,与婚姻法规定的同姓三代以外旁系血亲结婚相违背,带有一定的缺陷。所以现在水族逐渐已经打破了“同姓不婚”的限制,开始破姓开亲。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婚姻法对习惯法的渗透。但水族婚姻习惯法仍在起作用,未婚的年轻人在选择配偶时仍然是对“异性开亲”顾虑重重。二是通过“议榔”制审理婚姻纠纷方式的消失。水族婚姻习惯法严厉禁止通奸,水族家规明文规定“凡族中有犯奸淫盗逆非者必除其名加贬以示儆戒也。”① 并对违反此家规者处以最严厉的处罚,将违反者在家谱中除名、逐出村寨。对这类事件如发生在过去,依据习惯法,水族实行议榔制,由家族权威寨老商讨解决,对家族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审理,一般均可得到妥善解决。但因建国后,在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和村委会组织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程序被打破,传统的风俗、礼法、习惯、交往方式甚至家法族规都受到了冲击,乡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村秩序又一次经历了变迁和重构,传统的水族婚姻习惯法受到很大冲击,对水民的约束力在减弱。在水族村里有村长,他们是乡里选任而不是水民公认具有威望的人担任,对家族内部纠纷很少通过“议榔”来解决,再加上婚姻法知识的推广,因此现在发生婚姻纠纷而引起的冲突,基本上都是借助公权力的介入来解决的。

三、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融合的主要体现

第一、水族婚姻习惯法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原则。善良、淳朴、本分的水族群众,早已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是无论男方地位高低、财产多寡,都没有同时娶两个以上配偶的现象;二是已婚者在配偶死亡或离婚之前,没有再行结婚的重婚现象;三是不存在妻妾并存和一妻多夫的例外情况;

第二、水族婚姻习惯法恪守“赡养扶助老人”原则。《婚姻法》规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而水族婚姻习惯法也体现了这一原则。他们规定:对老人的赡养通过民众的相互监督来实现。因此水寨中少有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的现象发生。第三、水族婚姻习惯法抗拒家庭暴力行为。水族的最大特点是含蓄、容忍、淳朴,总体上比较柔和。这种并不争强好胜和锋芒毕露的历史沉淀,必然使得水族的婚姻习惯法主流处于和谐、温馨的状态之中。② 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极强的自律心理,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①② 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水学家研究》(第三卷),1999年版

杨方旭:《浅析水族的风俗习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绝不违背诺言。水族一些地区有迎娶当天不同宿的习惯,大家都坚决恪守。并把它“视为对宾客的尊重,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遵守”。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冲突的主要表现 首先,“恋爱自由,婚姻不自主”的状况,说明《婚姻法》所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还存着事实上的限制。水族青年男女在达到一定的年龄,行完成年礼之后就可以同异性交往,通过节日交往等机会来借歌传情,追求异性。可见,水族青年男女们的求偶及恋爱方式是相对自由的,并没有遭到家长、宗族的过多限制,但是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则要服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双方或一方父母及舅父表示反对,青年男女则无可奈何。对此,“他们一般不会去反抗,倘若反抗就要背上‘女不贞净,男不纯良’的罪名,遭到所生存的特定环境的排斥与唾弃”。②

其次,水族婚姻习惯法不依据法定的结婚程序进行结婚登记,而是按习俗成就事实婚姻。结婚登记是我国法定的结婚程序。《婚姻法》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可以看出夫妻关系确立的临界限为是否履行了登记手续。但是,水族民间一向有重婚礼、重仪式的习俗,而往往忽视“结婚证”的份量,他们误以为只要举行了婚礼,亲戚族人喝了喜酒,“夫妻关系”就算得到了确认。

第三,早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水族聚居区地处边远山区,远离现代文明,其生活方式是在高山峡谷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贫穷而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奇特,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相对内地较早地懂事、成熟。当水族青年男女已具有生育能力和成家条件时, 他们并不过多的考虑婚姻关系的社会属性及青年人心理成熟远不及生理上的成熟。这与他们终年劳作,对劳动力的需求观念极深以及广泛存在的小生产环境不无关系。所以,水族青年结婚年龄一般处于16-17岁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例外。最后,水族的婚姻生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调节人口增长速度和提高人口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在个别水族的村民中,仍认为子女是一种财富和保障。在“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思想的支配下,个别地方依然存在超生现象。

(三)正确对待水族婚姻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应借鉴水族婚姻习惯法,吸收和利用水族婚姻习惯法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如婚姻习惯法中的男女平等、结婚自由、恋爱自由、一夫一妻制习惯;继承习惯法中的男女继承权平等、尊老爱幼、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习惯,对其加以认可,使之上升为制定法,增强国家制定法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便于其在水族地区得到很好的实施。对国家制定法与水族婚姻习惯法的重合之处,要充分尊重各自的独立性,双方都不应刻意地去排挤对方的生存空间。因水族婚姻习惯法已经深入人心,应当允许依族规而治或援俗而律。水族婚姻习惯法也应借鉴制定法,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活力。

对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冲突之处,应始终坚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取向,利用水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法律变通权,发展和完善水族婚姻习惯法。对其中违反国家制定法强行性规范的那部分内容,在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时予以改变,对其它内容可通过法律变通权加以变通和补充。对水族婚姻习惯法中需要改变、变通及补充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为了贯彻继承法中关于配偶、子女享有继承权原则,规定“寡妇改嫁时,有权继承和处分男方财产,嫁出去的子女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为倡导婚姻自由,应大力提倡离婚自由,离婚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将同姓不婚、族内婚习惯变通为大力提倡同姓三代外旁系血亲结婚,不同民族通婚受法律的保护。为保证结婚离婚履行法律规定,规定不准以仪 2002,第4期。① 刘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② 龙庆:《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及法律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增),第74页。

①式代替结婚离婚手续,结婚离婚必须履行法律的规定。

综上所述,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融合与冲突,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领域内,特定的人群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历史必然。事实上,既不存在一种纯粹的习惯法,也不单纯存在国家法律运作的独立性,而是有民间习俗渗透其中。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对待。应尊重水族婚姻习惯法,给它提供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国家制定法应当与水族婚姻习惯法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宗金等 著:《中华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高其才著:《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版 3.潘一志 编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1985年版 4.何积全 主编:《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5.谢晖等 主持:《民间法》(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载于《水家学研究》(第三卷)8.杨方旭:《浅析水族的风俗习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第二篇: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封建社会婚姻

封建时期,由于礼法的完善,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婚姻虽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在其中也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1)妻妾制,除了可以有一个妻子外,也可以有其他女人,在皇家里,皇帝不但除了有一位正式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众多嫔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则显示出皇帝婚姻的特性——嫔妃制,而在官吏阶层与平民阶层则表现为纳妾制。而妻妾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现在包养思想大致源于此。(2)童养媳:在贫民阶层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把女儿以少数的金钱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或贫苦的家庭为谋求减轻经济负担,去领一个姑娘抚养,俟儿子成年后配为夫妇,称“养媳妇”。童养媳多遭虐待,甚至有被摧残成疾或致死的。(3)典妻租妻:因为男方无力娶妻或妻不生育,有出钱典租他人之妻而谋而谋生育续嗣的,也有由男方家境贫困,无力抚养子女,被迫把妻子典租他人。典租期限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待生了小孩后即解除婚约。(5)冥婚,古代因为意外,人突然疾病或变故,未等迎娶过门就双双死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讲死去的人完婚,就会使家宅不安。因此,举行冥婚仪式,并骨合葬。使得死去的人成为孤坟。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还有其他婚姻形态比如娃娃婚、抢亲、指腹婚、走婚、招养夫婚等等。古代婚俗形式处处显示出古代女性的悲哀,女性在社会不占有任何位置,这是古代社会为满足繁衍生息而采用的工具,是男人性的产物,女性也因为不平等而受到不好的待遇。在富贵人家还比较好,在贫苦人家,由于封建思想“儿富贵,女贫贱”的束缚,女性更加可悲。

(三)近现代文明婚姻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流更加方便,各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不断交流融合,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景象 其中集体婚姻收到大众的喜欢,比如舞会式集体婚礼、音乐会式集体婚礼、篝火式集体婚礼;还有教堂婚礼(因为西方基督教的传入,有些家庭开始选在教堂,让新人接受神的祈祷和祝福);其他的还有旅游式婚礼;广告式婚礼等等。

二.婚姻过程

传统婚姻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角色,古典传统婚姻礼俗在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巨大,婚礼时人生最重要的礼仪。婚姻最早出自《礼记》注疏说:“婿为婚,【】女为姻。婚一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3但同时要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4在宗法社会中,这一礼仪对于男子来说,标志着进入个体家庭,对于女子来说,确定自己第二个家的归属之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俗话有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一切婚姻礼俗约定俗称,作为传统代代相传。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婚俗千差万别,我们就拿汉族婚俗为例,来探讨一下婚俗的步骤。

说媒:在古代社会中,媒人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古礼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神话传说中有月老为新人牵线搭桥,而媒人就是现实生活中履行月老的职责,同时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婆能够说成一桩婚,则可以等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通常这笔钱由男方出,(如果是入赘,则由女方出)谢媒礼的礼金主要有金钱、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在迎亲当中,媒人也需要跟随主家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谢媒礼则必须用红纸封好,显示喜庆。

相亲:古代由于礼法的限制,女子被限制的方面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宫人为识”因此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会提出“相亲”来看女子(同时也是女方家人考量此男子的机会)男方在相亲之日需要带一些礼物来表示心意,初次男女双方见面,则第一印象成为男女猪脚最关注的,“相亲”是婚姻成与不成的关键一步,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则说明男女得到认可,即进行下一环节,反之即将告吹,同时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拜

【5】访”,有的地方叫做“看当”,如果女方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则说明这桩婚事,即将告吹,反之皆大欢喜。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有的地方叫提亲。古代由于实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说媒需要携带礼品,古代用雁。今次纳采又叫“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

【】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6纳采的礼物多种多样,比如纳采礼物有合观、鸳鸯、九子蒲,双石、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铎赞文,来表达礼品的象征意义。

问名:纳采即准后,需要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占卜吉凶,看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冲?因为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假如中间有意识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请八字”的规格也有明确的限制,需要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格式如下;

男××乾造〇〇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纳吉:“问名后,归卜于庙,求决于祖先鬼灵,问与此姓结亲之吉否,卜如卜者。便止婚罢议。”这是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纳吉在婚礼过程中具有允许女方许婚的性质,因此也叫“订盟”。

【】

纳征:《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7如纳吉礼是男家迎娶女方必

【】须经过的最重要的程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8古人讲究成双成对,送嫁妆是进入婚姻的重要标志,男方的聘礼,由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顺序如下:吹班、下礼帖目录表等。

请期:“男家欲娶时,具婚期吉日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就是答应,否则需改期”这还是协商婚礼吉日的仪式。至此,过渡性仪式结束,进入正式的婚礼仪式。

迎亲:婚礼的准备工作结束了。就该进入婚姻的殿堂了,迎亲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一直至于其外的当婚男女双方成为此时的最主要角色。古代婚姻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古代婚姻持续两三天,大典之前的前一天,女方家派人来“铺床”或“暖屋”中间一天为迎亲日,要拜堂成亲,次日闹洞房。迎亲礼十分复杂,胡美丽装束一般为蟒衣、凤冠、补子,挽袖等等。迎娶新娘一般都用花轿,马车等交通工具,婚礼过程要祭拜天地,揖拜尊亲,相互交拜,合鬓、撤账。喝交杯酒,这些仪式结束后,宾客纷纷再次祝贺,婚礼达到最后的高潮。

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婚俗的观念对人的影响深入人心,婚俗关键决定了儿女婚姻的幸福,婚俗的观念收到风俗、礼教、法律的影响,因此想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媒妁之言合礼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郎才女貌成佳偶;门当户对门第观;良辰吉日完婚时;有缘千里来相会;糟糠之妻不下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婚姻的观念一直影响到见过初期,其中一些合理的关键继续沿用至今,成为人们对于婚姻的约束最好的办法。

三.新中国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的颁布,现代婚姻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关键和婚姻的形式。男女青年开始了自主选择的时刻。与古代婚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农村中的婚俗已经不再像封建婚俗那样复杂,男女双方需到相关机构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就成为法定夫妻,婚姻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受我国法律保护。但是登记之后,仍需要举行一个热闹的婚礼。由于我生长在农村因此研究的是关于农村婚姻的状况,现代农村青年择偶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自由恋爱与经人介绍,自由恋爱是农村婚俗最受欢迎的婚俗形式,因为随着外出求学和务工人员的增多,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人们对于婚姻的追求则会发生重大转变,有一些农村人通过在城市中闯荡出一番事业,就会在城市选择结婚,而在城市中选择结婚,一般与结婚对象的经济条件有关系,比如富足的家庭则会选择教堂婚礼、西方式浪漫婚礼。还有人选择集体性婚姻。通常来说自由恋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婚配对象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男女双方可以对彼此有着更为详细和准确了解,这类的婚姻相对古代的婚姻杨保鲜期更长一些。这也是现代婚恋方式重要表现形式;另一种是经人介绍,这也是农村最主要的择偶方式,因为农村的文化整体水平相对城市来说普遍较低,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则会更大一点,农村人则会显得腼腆许多,因此经人介绍,则会更符合农村婚俗的实际需要。但是现代的介绍人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媒约”不同,现在农村的介绍人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父母、亲戚或者朋友。不像封建社会以收取礼金而谋和男女,促成婚姻的行为。他们仅仅只是介绍适龄的男女青年认识,并不参与整个婚姻的全部过程,在婚俗仪式上,介绍人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不像古代媒婆在婚姻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比较信任的介绍人,可以拓宽自己的择偶范围,而且可以增加婚姻成功的机会。

现代婚礼的举办程序一般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去(如果新娘家过远,一般在宾馆)“像新娘父母行礼,征得同意,然后接新娘回家,或酒店:新郎新娘有伴郎伴娘陪同。举行婚礼的大致情况为:(1)鸣放鞭炮,新人入场。(2)行礼躬礼,司仪主持,新人向双方父母敬礼。(3)证婚人讲话,宣布新婚夫妇婚姻合法。(4)长辈讲话。表示向新郎新娘祝贺。(5)新人讲话,表达对来宾的谢意。(6)婚宴开始,新人敬酒,婚礼结束。现代婚礼相比古代婚礼则变得简单、节约、周密、喜庆。

建国后的婚俗发展,也经历很多阶段,比如在建国初期,中国相对闭塞的外交发展,人民群众受到外国思潮的影响较少,《婚俗法》的颁布,也改变了多数人的婚姻观点,但是婚姻在农村受到家族宗法的限制还存在,婚姻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关系很大,包办婚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除,政治联姻,经济联姻,还存在,有的还保留到了现在。当时的婚姻观念h还比较重,谈恋爱就以为很大程度上要结婚,毛泽东曾经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⑩说明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婚姻恋爱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思潮大量的涌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西方的结婚方式。同时信息科技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出国工作学习,有一些中国人与异国人结婚,据新闻报道称;“河南林州一个小镇从2007年到2013年娶来23个越【9】南媳妇”还有一些媒介通过一些相亲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转身遇到ta》一些优秀的相亲节目为男女提供了机会,丰富了婚俗形式。

婚姻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婚姻风俗的代代流传,因地域而显示出多样化,因交流而显得融合化,我们生活离不开婚姻风俗的影响,因为婚姻风俗的时代性,而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娱乐化。人们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关键节点,但是因为现在婚姻的可变性,让我们对于婚姻更加的谨慎。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婚姻的同时,要摒弃封建婚姻中一些束缚人的礼节,保留古代人对于婚姻的崇敬与夫妻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因素,让我们的社会因婚姻的存在而更加和睦。对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继承中发展,对于西方传来的思想,风俗,我们要学习他们当中合理的有利于中国婚姻风俗的因素,我们要借鉴西方,为我们的婚俗所受益。四.结语

婚姻习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变的更加丰富和充实,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风格。中国婚俗由于地域的广阔,民族的众多,社会情况的复杂,显示的更加不平衡话,但是也更加多样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下,中国婚俗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外国新人的关注与崇拜,但同时也更加国际化,全球化,虽然与传统婚俗有明显变化,但是又与传统婚俗有一脉相传性。婚姻因交流而精彩,也因改变而更具有魅力。中国婚俗婚俗的变迁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陶毅、明欣著:《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出版)第88夜

【2】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岳麓书社。2002 第49页

【3】《礼记》.中华书局.2005-07 第49页

【4】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80-08 第38页

【5】出自文学家元好问《元遗山先生笺注》之《摸鱼儿·雁丘词》。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第104页

【6】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5-01 第157页

【7】张光裕。黄启方。《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1968 第248页

【8】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05 第348页

【9】(大河网-河南商报2013-07-29)第3版左上角 参考其他书目还有: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04

孙立坤.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4

佟筱梦《婚丧喜庆》朝华出版社2005-07-01出版

第三篇:水族介绍

中国的少数民族——水族

水族,现有34.5万余人。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 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100多个,现在则通用汉文。

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相传水族的先民是岭南“百越”之一骆越人的一支。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水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水族服装多为青、蓝色。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反结”指用梭结法刺绣而成的背带,这种背带由几十块不同形状的图案拼镶而成,能干的妇女几乎要耗费一年的闲暇时间才能完工。“者勾”是一种尖端双翘的刺绣鞋,是水族刺绣中的珍品。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水族分布地区地下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黄麻;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矿藏有铁、煤、汞、锑、硫磺、铝、锌等。

水族居住的云贵高原的苗岭山区有一处岩溶森林,1989年被中国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各国科学工作者研究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理想基地。

第四篇:水族简历

水族简史

隋唐时期,湘、黔、桂边境一带统称为“溪洞”之地,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处于部落、部族阶段,部分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在《宋史》中关于抚水州(包括抚水、京水、多逢和古劳四个县,主要为今广西环江一带,及毗邻贵州省荔波县的部分地区)的记载,可以看到“夹龙江居”水族社会发展的轮廓。当时,这里的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发展,平地广种水稻,有“种稻似湖湘”之记载,酋长居住的地方有“楼屋战棚”,并有栅栏护卫。“其酋皆蒙姓……民则区、廖、潘、吴四姓。亦种水田,采鱼。”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高压统治,抚水州的水族上层还组织地方武装,多次“犯边作乱”,威胁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同时,水族首领还私自铸造水书大钱。从蒙令、蒙汉诚、蒙虔玮、蒙填、蒙顶、蒙承贵到蒙赶称帝,抚水州都几乎没有停止过反抗压迫的活动。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抚水州蛮“数寇宜(山)融(水)州界,转运使俞献可招抚,群蛮抗命,侵略不已”,后命平州刺史曹克明领兵征讨追斩殆尽。“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官宁县”。为防止水族人民再与朝廷抗衡,宋王朝除改抚水州名外,还有意识地把水族人民迁移到汉族地方安置。《宋史》载:“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诏分置广西信荆湖州军,以田粮。”宋朝出台这一决策之目的,就是要分化瓦解水族社会实力,从根本上消除西南地区隐患。从此水族社会日趋衰微。

宋末元初,水族已进入封建社会。蒙姓贵族在龙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封建领主制度的形态,但仍保留着较浓厚的农村公社色彩。表现在领主对辖区内土地并无绝对的支配权,人身依附关系并不牢固,而且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洞”或“寨”内,成员还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洞”、“寨”内有自己的领袖“都老”管理内部事务,遇有战事则敲击铜鼓或吹牛角,由“都老”召集成员参加战斗。成员可以自由使用洞、寨公有的山林、牧场,但经过开垦的土地则归垦者占有。对封建领主的贡赋亦以村寨作为负担单位。

元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政策,设置了一套从路到总管府、军民府的统治机构。1283年,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司用武力镇压了贵州南部“九溪十八洞”的少数民族,加封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土官,通过他们来统治少数民族人民。不久,邻近的烂土、陈蒙等处的“洞长”也接受了元朝的封号,改陈蒙、合江两洞为州并增设了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规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纳贡丹砂、雄黄以及马匹、雨毡、刀等物。

明代,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较平坦的地区新开了很多水田。在过去采用“刀耕火种”的山区,也已开辟为梯田,改变了过去“不以牛耕”的习惯,兴修水利,灌溉田亩,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粮食产量有了增长。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垦,出现了许多不向土司、土目交纳负担的“私田”,农民间分化出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领主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纺织产品不但可以自给,还有剩余拿到市场出售。定期赶集的初级市场也在不断形成,并出现了较大的集镇。驿站的普遍设置,在客观上便利商旅的往来,与外地经济往来联系更加密切了。随着江南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水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互相学习,友好相处,对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代沿袭元代分封土官的办法,在水族地区设置土司。水族人民不仅要向封建王朝交纳赋税,同时还要给土司、土千总、土目服无偿劳役和各种杂派,如耕种“印田”、“塘田”、“伕田”、“鼓手田”、“筷子田”等,种某项田的农民就要负担差役或交纳某种实物,种“伕田”的要给土司抬轿。土司家庭的一切糜费、鸡鸭、柴草以至筷子,都要农民定期交纳。土司拥有官吏、军队、法庭和牢狱,对农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明代在加强土司制度的同时,在有条件直接统治的地方,则逐步实行“改土归流”。如明初,封建王朝以武力消灭了荔波的蒙、皮、雷三姓土司以后,分置方村、蒙村、穷来村三个巡检司。1506年又改司设县,委派流官统治。在明代封建统治阶级和土司的剥削压迫下,水族人民和邻近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较大的就有十多次。今榕江县境内的八开土司、三都县境内的甲早白姓土司等,也与当地的水族发生过多次纠葛抗争。1432年水族人民在韦翁同的领导下,反抗烂土土司的斗争;1479年水族人民支持苗族人民反抗安宁土司的斗争;1489年水族人民围攻镇压人民的军事据点杨安堡等。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200来年间,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平坝地区,水稻亩产可达三百斤以上,已有少数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独立手工业者,在烂土、三脚屯及荔波县城等城镇出现了小规模的手工业作坊。根据嘉庆年间的记载,当时手工纺织技术已达相当水平,烂土出产的斜纹布,称为“顺水班”,行销邻近各县。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乾隆时,仅三脚屯州洞辖区内,农村初级市场即有14个之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水族人民的统治,在水族的土司辖区内增设流官。这时地主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地主霸占。至19世纪初期,水族地区已出现了拥有一千多亩田的大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英勇的水族人民与临近各族人民掀起了多次反抗清朝统治者及本民族剥削阶级的斗争。1803年,荔波知县胡苍睿等一批赃官在赴任途中被水岩的水族农民全部消灭。从此以后,清政府派到荔波的官吏,“莫不心怀畏缩,裹足不前”。

19世纪8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势力直接深入水族地区。农民被诱迫大量种植鸦片,每年沿都柳江外运的鸦片达数十万两,农村生产力遭到了破坏。过去水族妇女纺织的传统的“水家布”,因质地牢固而不易褪色,行销远近,这时也由于洋布、洋纱的输入而受打击,传统纺织业变成了洋纱加工手工业。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有过微弱的发展,在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内开办铁、汞、锑等矿厂,但终于为国民党官僚资本所垄断,买办资本家大肆掠夺水族地区盛产的油桐、五倍子等土特产,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地租剥削由“对半分”变为地主收六成甚至七成,加上高利贷和雇工等剥削,逼得许多农民倾家荡产。法国传教士在黔南设立了一些天主教堂,连三都县九阡镇板南村也建起教堂,教会与地主阶级相勾结,横行霸道,欺压人民。

帝国主义扶持的地方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1922年,云南军阀张开儒部路过水族地区就拉去民伕一万余名,沿途病死者不计其数。各派军阀竭力收编和扩大土匪武装,形成了军阀、地主、土匪三位一体的统治。从当时流行的谣谚可窥出水族地区的状况:“官如匪,兵如篦,保安团过如刀剃。”“穷人头上三把刀,官家压、地主剥、土匪烧。”在官匪联合统治下的二、三十年间,水族聚居的一些地区人口减少了1/3,农村荒凉,劳动人民大多过着吃蕨根、盖秧被、以灰水代替食盐的悲惨生活。

近代水族人民进行过多次的革命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世纪中叶的农民起义和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1855年,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水族人民在潘新简的领导下,团结周边布依、苗、侗、汉族人民,投入“咸同起义”,参加者达数万人之多,转战黔南桂北,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倒官僚、地主恶霸,废除苛捐杂税,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支持,与太平军、捻军及回民起义军共同构成了当时全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大风暴。1906年三月,水族激于帝国主义传教士在水族地区的罪恶行径,与当地周边民族一起拿起武器坚持战斗年余,攻打都匀府,打开监狱,救出蒙难群众,捣毁教堂,先后参加斗争的群众达10万人以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八军经过水族地区,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宣传党的政策,播下了革命火种。水族群众积极地给红军带路和运送粮草。1943~1944年间,水族人民为反抗征工、征粮、征兵,围攻三都县城。都匀套头地区围歼前来掳掠的国民党黄瑶部队,掀起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高潮。1944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侵入贵州,“黔南事变”爆发。日军在黔南横行的18天,践踏荔波、三都、独山、丹寨、都匀等县市,进退均经过水族地区。为保家卫国,英勇的水族人民奋起反击,打响了贵州民间抗日的第一枪和最后一枪。在这次反抗侵略斗争中,水族和周边各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战斗,共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一大批军械,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卫家保国颂歌。1949年,水族进步的知识分子潘文兴,联络布依族知识分子覃杰等,秘密组织武装游击队攻克国民党盘踞的荔波县城,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在水族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如清咸同年间抗清起义领袖潘新简,水族史学奠基人潘一志,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邓恩铭。

潘新简(1819或1820-1869),小名阿简,三都县九阡镇人。他领导的这场抗清起义,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革命。水族人民在《潘新简之歌》中赞美道:“杉木树/砍倒主干,老桩兜/还发嫩芽。水家人/倒了阿简,那身板/也不散架……没见到/阿简坟墓,常见到/阿简营卡。日月落/营卡常在,简称王/世代齐夸。”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5-1869),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潘新简领导以水族人民为主体,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参加的起义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清起义斗争。这次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贵州各族人民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义斗争活动范围广及荔波、三脚屯、都匀、独山、都江、榕江、丹寨、下江,及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主要控制了荔波十六个里,蓄发参加起义者达四万多人。起义队伍积极和太平天国部队以及上江(都江)罗光明起义军和下河(清水江)潘老帽、潘阿六领导的苗民起义军取得联系,配合作战,相互支持,十七次攻打荔波县城,六次攻破县城。先后消灭清反动官吏数百名和清兵、团练万余人。在起义的整个过程中,潘新简矢志不移,积极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同治八年(1869年),清政府调集黔桂两省兵力围剿起义根据地九阡里,义军势孤失败,潘新简逃往下江被叛徒出卖而被俘,同年8月15日英勇就义于桂林。潘新简就义之后,其余部又坚持斗争3年,反清斗争共持续18年之久。

中共一大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郎邓恩铭赋诗高度赞扬:“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只为清庭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

水族史学奠基人潘一志。潘一志(1899--1977)原名益智,字若愚,水族名志。水族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方志学家、水家史学研究奠基人,三都水族自治县首任第一副县长、政协黔南州前驻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潘一志出生于水族书香门第。他三度从军,数度从政,多次从教。由于性情耿直,为人正派,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宁可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数次逃官辞官,隐居躬耕避世。当新中国建立,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杜介厘邀请他为新政权服务时,他欣然应允,并将名字“益智”改为“一志”,以示自己找到光明与希望,立志一心一意为新中国服务的情怀。潘一志费尽心血搜集编写40余万字的《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为水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人格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料。另外有《潘一志诗词稿》传世。

共产主义先驱战士邓恩铭。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尧,水族,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工人领袖之一,是我党建党时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及最年轻的党员。“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1961年,党的一大代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诗热情地赞美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和王尽美。

1917年秋,17岁的邓恩铭辞别家乡,怀着“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焕然新”的伟大抱负与豪迈气慨,奔赴山东济南,投奔叔父,考入济南市立第一中学读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成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人,主编校刊。后来结识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王尽美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发表针砭时弊文章。不久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共产国际大会精神。到山东淄博建立中共淄博矿区支部,到青岛后建立中共青岛支部,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大罢工和青岛纱厂工人罢工。1925年,邓恩铭调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不久被敌逮捕,因患重病,获保外就医。1927年,邓恩铭出席中共五大,不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1928年2月被捕入狱。临刑之前,邓恩铭留下视死如归的遗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顾频频慰九泉。”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就义于济南纬八路刑场,时年31岁,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五篇:水族趣话总结

水族趣话心得体会

1211120 吴丛迪 2012级水产养殖2班

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已经大三了,这学期选修了《水族趣话》这门课,一是处于所修学分的需要,二是因为自己是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对水族方面也有着一些兴趣。

总的回想起这学期的课程发现,水族趣话这门选修课确是自己参与最多的课程,这堂课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做成PPT,上台讲述自己所做PPT的内容。我们小组讲述的是“美丽的大堡礁”这个主题来源于一次无心的浏览网页,看到了位于澳大利亚的美丽的大堡礁,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等因素,会让大堡礁逐渐的消失,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人类再这样的肆意破坏环境,那么地球上越来越多美好的事物都将慢慢消失。

这节课老师也给我们将了很多她在日本的东西,说了不少有关她专业的事情。这样让我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思考,水产养殖到底能做什么呢?毕业以后自己又能干什么呢?前途一片渺茫,曾开玩笑的说自己去挖池塘养鱼,但是,如何养鱼,自己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真的不知道,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混日子,每天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东西,学的东西又不知道怎么来用。课堂上学的到实际中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些都深深的困扰着我。如今到了大三有很多的选择,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是考研还是就业,是考本校的研究生还是外校的,是在国内读还是出去读,很多东西,有时候会放纵自己不去想这些,或通宵看电影或打游戏,只是在麻痹自己吧。

水族趣话这门课,通过同学们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很多的水族动物,有的同学介绍可爱的企鹅,有的同学讲解了史前的鲨鱼,也有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了海豹,让我对海洋生物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

说实话,水族趣话真门课让我感受更多的还是动手能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做PPT、上台演讲等方式来通过自己的各种手段来了解各种水生生物,了解他们的习性,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等,这有效的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办法,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各尽其长,让大家的优点和长处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也这是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让我们对日本和出国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了,留学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留学就是出去镀金的,留学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留学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我们还没有的技术等,以便更好的帮助我国学科的建设。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日本这个国家水产养殖的发达,了解到了日本的一些风俗民情,了解到了在日本老师的求学经历等等,这些都激励着我们更好的学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为自己还没有长大,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弄清楚,还有很多的事情在犹豫,水族趣话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是它教会了我们很多,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让我们经历了很多,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也了解到了不少观赏性鱼类,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参加这种兴趣培养性的课程,最后希望老师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2014年12月26日

下载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亮点水族简介

    保定市亮点水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成立于2003年。2011年更名为河北亮点水族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入驻中国电谷工业园区,场地15万平米,近万平米现代化多功能办公......

    水族春节习俗

    水族春节习俗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

    艾玛水族简介

    艾玛水族: 上海艾玛(EMMA)水族用品有限公司是上海祺沣装饰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专业生产水族箱、水族器材的综合性创新型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生产水族箱。依托总公司专业生产装......

    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摘要: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开发与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略论 罗燕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 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文章着重论述扶......

    江南水族的企业文化

    江南水族的企业文化:江南水族事业,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追求、希望和荣耀;它让我们在实现自我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服务于消费者中支起属于我们的蔚蓝色天空.一个深处社会的企......

    水族展示设计分析-

    水族展示设计分析 展示设计是现代设计观念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水族馆设计中的最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当一个水族馆实体确定下来后,对其的展示空间布局、展品排列、展品与辅......

    冗鱼寨布依族习惯法民族志

    摘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西南部是布依族聚居地方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一些布依族村寨较好地保留了原始习惯法文化。冗鱼寨是惠水县的一个自然寨。冗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