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政策评析

时间:2019-05-15 05: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中东政策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中东政策评析》。

第一篇:美国中东政策评析

美国中东政策评析

安惠侯

2012-11-20 16:45:18 来源:《阿拉伯世界》(沪)2006年01期

作者简介:安惠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前驻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兼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埃及大使。(北京100006)

内容提要:美国在中东遇到大麻烦,主要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严峻,巴以和谈停滞不前,伊朗核问题难以解决,压叙利亚屈服迄未奏效,恐怖活动越反越多,大中东改造计划受挫。美遇到的困难未超出其承受能力,美国在中东仍居主导地位,美中东政策在手法和策略上有所调整,实质上并无变化。

关 键 词:战略目标 主导地位 政策调整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接处,战略地位重要;中东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供应和价格关系各国经济盛衰:中东又是热点问题集中地区,热点问题的走向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东地区形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冷战后美国取得了对中东的主导地位,而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又是其全球谋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把反恐、防扩散置于美国安全战略的首位,把伊斯兰极端势力视作打击的首要目标,把中东作为实施其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布什在第二任期,其中东政策有所调整,但战略重点并无变化。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影响中东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一、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严峻,政治重建也不顺利。

美国于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军事占领伊拉克,迅速赢得战争,但迄今未能稳定伊拉克局势。伊拉克反美武装袭击不断,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美军死亡数已超过2000人,受伤者1.5万人,其中7100人丧失战斗能力。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承认,不论是美军,还是多国部队都无法歼灭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伊拉克严峻的安全形势将持续8年,10年,甚至12年。(注:“驻伊美军撤军计划曝光,规模保持在13万人左右”,http:// news3.xinhuanet.com/mil/2005-08/08/content_3323652.htm。)

伊政治重建程序大体上在按计划实施。宪法草案引发严重分歧,但终获通过。12月15日举行了大选,将产生正式的议会和政府。但什叶派和逊尼派以及库尔德人之间的分歧、矛盾难以真正调和,被战争打破的政治力量平衡难以恢复,正式的政府恐也难以改善安全形势。近又揭露什叶派掌控的内政部虐待逊尼派囚犯的丑闻。11月19日在开罗召开的伊拉克和睦大会预备会议上,伊拉克三派意见严重对立。

美在推翻萨达姆政权时利用了伊什叶派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考虑到什叶派阿拉伯人与伊朗什叶派的特殊关系,美并不希望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独揽大权。伊反美武装主要在逊尼派阿拉伯人区域活动,逊尼派是过去萨达姆政权和阿拉伯复兴党的主要依托,一直遭受美军的打击。为稳定伊政局和牵制什叶派,美不希望逊尼派被边缘化。它一方面压制什叶派不要排斥逊尼派,另一方面动员逊尼派参加政治重建。美国要在伊建立一个亲美民主政权,使其成为推行“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样板的战略目标远未实现,也难以实现。伊拉克乱局对美“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产生的是负面影响,伊拉克战争一度对地区国家产生的强大威慑作用也大打折扣。美国在稳定伊局势之前,似难以再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对其他国家实施“政权更迭”。

伊拉克的邻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都极为关注伊局势的演变。伊朗利用和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特殊关系,极力扩大对伊拉克的影响。土耳其因国内库尔德人一直是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对伊拉克库尔德人势力及自治倾向的发展十分敏感。美国和伊拉克临时政府指责叙利亚为伊反美武装提供支持。阿拉伯联盟多数成员国既担心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排斥逊尼派穆斯林,大权独揽后与伊朗关系过于密切;又担心库尔德人势力坐大,使伊拉克走向非阿拉伯化。与美国的影响相比,邻国因素居次要地位,但对伊局势也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原是布什政府引以为荣的政绩,曾几何时已成为布什的“痛点”,遭到国内外舆论普遍的批评指责。

二、沙龙态度强硬,阿巴斯处境艰难,美国投入不多,巴以和谈停滞不前。

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于今年8月实施,以色列从加沙地区及约旦河西岸部分犹太定居点撤出,但仍保持对加沙地区对外通道的控制。沙龙继续修建隔离墙,扩建西岸犹太定居点,同时恢复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领导人的“定点清除”。他要求阿巴斯收缴巴激进派别武装并以此作为与阿巴斯恢复和谈的先决条件,还多次表示反对哈马斯参加明年1月份的巴勒斯坦立法选举。

沙龙在利库德集团内部受到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极右势力的挑战,9月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以微弱多数否决内氏要求提前改选党魁的提案,使沙龙勉强保住党内领导地位,继续担任政府总理。11月工党党魁易人,新任工党主席佩雷茨要求提前大选,工党成员退出联合政府。沙龙同意提前举行大选,并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参加竞选。大选将于2006年3月28日举行。(注:“以外长:沙龙将同意提前大选,明年3月最合适”,http: //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61/3862359.html。)以政治力量将重新组合,政局充满变数。

阿巴斯力主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巴建国,收复被占领土,恢复合法民族权利。阿巴斯为说服巴激进派别停止袭击以色列作出了不懈努力。巴以间暴力冲突明显减少,大体实现了停火。以色列撤出后,加沙地带一度秩序混乱。为稳定局面,需要收缴激进派别的武装,组成统一的军队和警察部队,但激进派别拒绝解除武装,阿巴斯担心引发内战,不愿也不敢强行解除。巴勒斯坦立法选举定于2006年1月25日举行,巴主流派方面希望激进派参加竞选,并以此为契机促使他们由武装团伙向政治派别转换,另一方面也欲加强争取民心的工作以应对哈马斯等激进组织不容忽视的影响,确保胜选。为应对巴内部派别和争取民众的支持,阿巴斯需要美国和以色列的支持和配合。他要求巴以尽早恢复和谈并指责沙龙将解除巴激进派别武装作为恢复巴以和谈的先决条件是企图将巴引向内战,希望布什政府履行诺言于2006年实现巴勒斯坦建国。

美国欢迎阿巴斯的温和路线,向巴直接提供财政援助,批评沙龙政府封锁加沙,继续扩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布什还在白宫接待阿巴斯。然而阿巴斯10月访美时,布什一方面要求收缴激进派别武装,另一方面对2006年建国未作回应,也未重申在他任期内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承诺。

当前,巴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巴方处境困难。巴以和谈能否恢复,恢复后能否取得进展,主动权在以色列。而以色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美国。布什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纳入其反恐和推行民主的中东战略之中,重点要求巴方停止袭击以色列并进而解除巴激进派别武装,实行改革,接受美式的民主、自由价值观。(注:《沙龙的政治赌博》,载《参考消息》2005年11月26日,第3版。)如巴方做到这两点,美国会支持建立一个主权有限的巴勒斯坦国。美在中东地区的当务之急是稳定伊拉克局势,不可能花大力气推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态度,难以施加大的压力逼以满足巴方合理要求。但另一方面,美也不愿阿巴斯的温和路线因得不到回报而失去巴民众的支持。因此也要求以作出适当的让步。美国务卿赖斯11月14日走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她调解下,以同意于11月25日开放加沙通往埃及的拉法边卡站,放松对加沙地区的封锁。(注:《巴以达成开放加沙边境协议》,载《参考消息》2005年11月16日,第2版。)估计巴以有可能恢复和谈,双方也会就一些具体问题达成妥协,但根本分歧还看不到解决的前景,巴建国很难短期实现。这种局面会继续加深阿拉伯——伊斯兰民众对美、以的不满和仇恨,巴勒斯坦激进派别与以色列间的暴力冲突恐怕也不会完全停止。

三、美国与伊朗间的矛盾难以化解,美国极力打压叙利亚屈服恐难完全得逞。

伊朗核问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面临的另一难题。伊朗表示无意发展核武器,但有权和平利用核能并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则认为,掌握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离制造核武器仅一步之差,伊朗可以和平利用核能,但决不能掌握核技术。英国、法国和德国联手与伊朗谈判,历经数年,未能达成共识。美国虽未参与谈判,但一直影响谈判进程。

表面上看伊朗核问题是一个防扩散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矛盾和敌对的关系。由于伊朗不听命于美和坚持反以的立场,美一直视伊朗伊斯兰政权为其推行中东战略的一大障碍。布什政府对伊朗推行更加强硬政策,将其从“无赖国家”升格为“邪恶轴心国”和“暴政前哨”,欲除之而后快。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国际媒体曾纷纷猜测美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可能是伊朗。后因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不间断的袭击,使美占领军深陷泥潭,这类猜测才逐渐减少。

美国对付伊朗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继续支持欧洲三国与伊朗谈判,以经济许诺换取伊朗放弃掌握核技术。但伊朗不会轻易同意放弃掌握核技术,双方达成妥协的难度很大;(二)谈判破裂,美、欧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对伊朗实行制裁。国际社会,包括俄罗斯、中国普遍主张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问题。即使该问题提交安理会,通过何种决议来解决,还是未知数。就算安理会决定对伊朗实行制裁,也只能使矛盾尖锐化,并不等于伊朗核问题获得了解决;(三)对伊朗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这又有两种作法:一是由以色列或由美国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二是发动一场伊拉克战争式的战争,推翻伊朗现政权,用枪杆子在伊朗建立亲美政权。无论实施哪一种军事打击手段,美国都将冒极大风险。首先,国际社会反对战争;第二,伊朗拥有遭受第一次打击后进行反击的军事能力,这将使美国付出比伊拉克战争高得多的代价;第三,伊朗是重要产油国,军事打击不仅会影响伊朗石油出口,而且可能迫使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使占世界供应量40%的海湾石油无法出口,对世界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内贾德当选总统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更为坚定,伊朗核问题在短期内更难以解决。

美国对叙利亚的不满由来已久。因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叙利亚被美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伊拉克战争后,美又指责叙为伊斯兰反美武装人员进入伊拉克提供通道并予以暗中支持。2004年5月11日美对叙实施经济制裁,随后又联手法国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以图阻挠亲叙的黎巴嫩总统拉胡德延长任期,并要求叙军队撤出黎巴嫩。在这项决议的煽动下,黎国内分歧突显。2005年2月14日,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在黎巴嫩政坛和黎叙关系中掀起轩然大波。美立即召回其驻叙大使,矛头指向叙利亚。在各方压力下,叙于4月26日从黎撤回全部军队和情报人员,结束了在黎29年的军事存在。据1595号决议,联合国派出梅利斯领导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就哈里里遇害案进行调查,并于10月20日提交初步调查报告,矛头仍指向叙利亚。美、英、法又推动安理会通过1636号决议,要求叙在联合国调查哈里里遇害案过程中予以全面合作。与此同时,美军以追剿伊拉克反美武装为由多次越过伊叙边境,或派飞机越境轰炸,打死打伤叙边防军人多名。据英国《泰晤士报》10月15日透露,美私下向叙提出如下要求:满足联合国哈里里遇刺案调查委员会的任何要求;停止干涉黎巴嫩内政;停止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装;停止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和杰哈德等伊斯兰武装组织。(注:“美军打死叙利亚士兵攻入叙国境,称不合作即制裁”,http: //news.sohu.com/20051016/n227212357.shtml。)作为交换,美将和叙建立全面友好关系,确保其政权生存,并打开外国援助和投资之门。否则叙将面临国际制裁。该报认为,这类似于两年前美国与卡扎菲达成的协议。此外,对记者提问“是否会对叙利亚使用武力”时,美国政要回答说:不排除任何选择。其目的非常明显:借哈里里遇刺案压制叙利亚停止对其邻国的伊斯兰反美激进派别的一切支持,全面配合美中东政策的顺利实施。11月10日叙总统巴沙尔发表讲话指出,1636号决议是“被针对叙利亚的阴谋而政治化的产物”,“旨在逼叙利亚按照他们的所谓民主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否认叙利亚与哈里里遇刺案有关,但表示将与国际调查委员会全面合作,同时强调合作的原则是“绝不允许对叙利亚的安全和稳定有任何损害”。与此同时,叙展开外交行动,争取阿拉伯世界和一些大国的同情和支持。(注:“叙利亚宣布从黎阶段性撤军,美以批评叙方‘折中’”,http: //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5-03/07/content_2660642.htm。)在讨论安理会1636号决议时,由于俄罗斯、中国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坚持,删去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内容。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压力,叙利亚步步退让,避免矛盾激化。先是从黎巴嫩撤军,继而表示与国际调查委员会全面合作。但从巴沙尔的上述讲话看,叙仍坚持一些底线,不愿全面屈服于美。美叙关系如何演变,值得关注。

四、反恐效果不彰,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受挫。

“9•11”事件后,美国发起世界范围的反恐战争。4年后,美国本土未再发生大规模的恐怖事件,但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尤其是英国伦敦、埃及沙姆沙伊赫以及约旦安曼先后发生的恶性恐怖连环爆炸案,更令人震惊。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发出警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将制造出100个本•拉登。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法国外交部计划厅副厅长菲利普•埃雷拉在英国《生存》季刊(2005年春季号)发表的《威胁的三个圈子》一文中指出:“每3名摩洛哥人当中就有2人,以及更高百分比的约旦人都认为,在伊拉克发生的针对美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杀性炸弹爆炸事件是有正当理由的,超过10亿的穆斯林对美国的政策强烈不满,几亿穆斯林仇恨美国人。”(注:“基地已不再是个组织,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05-07/05/content_3177526.htm。)法国《世界报》2005年7月27日刊登让•马里•科隆巴尼的《与恐怖主义一起生活》一文,他也指出美国入侵伊拉克加剧了伊斯兰武装分子的怨恨,扮演了“恐怖主义征兵官”的角色。“数亿穆斯林电视观众将伊拉克每天都在进行的杀戮归罪于美国”。(注:“中东形势与美国困境”,http: //www.xiexiebang.com/ReadNews.asp。)

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恐怖活动越反越多,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中东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国在阿以冲突中一贯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以编造的虚妄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对伊实行军事占领;以传播“民主”为名,公然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激起阿拉伯和穆斯林民众的强烈不满,为恐怖主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在数以亿计的愤怒人群中不断产生“圣战者”和“圣战组织”,他们走向极端就会实施恐怖暴力行动。

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难以推行。“9•11”事件后,经过“反思”,美国认为二战后60年来,为了保持中东盟国的稳定,牺牲了民主,纵容了独裁,结果导致中东成为反美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只有实行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布什政府出台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旨在向中东国家推行美式民主和自由体制,要求其实行多党制、民主选举和“广场检验”(即让反对派不受限制地在广场上抨击政府)。该计划实为美国“反恐谋霸”总体战略的政策体现。阿拉伯国家并不拒绝民主,也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需要进行社会改革。但他们不愿不顾自身条件照搬美式民主,更反对美国以促进民主为名干涉本国内政。所以,这项计划一出台,就遭到中东国家普遍的批评和抵制。(注:杨福昌:《美国的“大中东改革计划”实现难》,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第12页。)广大民众从维护民族特性、伊斯兰教义、反对外国干涉出发,予以反对:执政者深知该计划将促使亲美民主派上台,结果很可能导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得势,危及自身政权,因而予以抵制。对中东国家来说,美国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既是压力,更是威胁。它们在压力下会加快改革步伐,但同时又非常警惕地抵制外来的渗透、干涉和颠覆。中东一些国家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民主化改革措施。如埃及总统选举,由议会确定单一候选人改变为多名候选人参选。有些媒体将此视为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功绩。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总统选举制度的变化,完全是埃及审时度势,独立自主采取的民主化改革措施。

五、美国中东政策不得人心,虽在策略和手法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基本政策和战略重点没有改变。

伊拉克问题已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伊拉克的未来走向已经并将继续对中东地区其他热点问题产生重大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美国中东政策成败的关键。

(一)事实表明,美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提出的“理由”,全是编造的谎言。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最近坦言,他在联合国阐述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时说的全是假话,对此深感懊悔。为了霸权利益,美国不顾伊拉克民众和美国士兵的死活发动了一场不义战争。加上随即发生的令人不耻的多起虐俘事件,使世人进一步认清美国政要整天挂在嘴上的“民主”、“自由”、“正义”、“人权”是何等虚伪。美在国际社会的可信度、号召力因此大减,对其软实力所产生的深远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二)美国在伊拉克驻扎了13余万士兵,花费近3000亿美元,付出了2000多士兵的生命,造成数以万计的伊拉克民众的伤亡,迄今仍不能改善伊安全形势,无法进行有效的政治重建,伊民众生活比萨达姆执政时还要艰难。美国国内民众对布什伊拉克政策的支持率降到了35%。这又让世人进一步认识到,尽管美国综合国力、军事力量无人匹敌,但也有诸多的软肋,并不能为所欲为。

(三)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的单边主义盛极一时,但伊拉克乱局又迫使美不得不求助联合国和大国的配合,其政策的单边主义性已明显收敛。

(四)美国一度大肆宣扬“先发制人”战略,暗示在整治伊拉克后,还将入侵其他“邪恶国家”。现在它虽仍不时对一些国家发出武力威胁,但主要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在稳定伊拉克局势之前,美难以再发动伊拉克战争式的“先发制人”军事行动。

(五)美国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一时间剑拔弩张,杀气腾腾:要么接受美式民主,要么选择萨达姆的下场。事关民族命运,阿拉伯国家强调“绝不接受强加的计划,中东人民有权自己决定中东的未来”。面对重重阻力,布什政府不得不承认在中东推行“民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而放慢节奏,更换手法,收敛其强制施压的做派,更多采用柔性诱拉手段。

(六)美国在中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未超出其承受能力。美国现在的军费占GDP3.74%;越南战争时美国军费占GDP10%;朝鲜战争时占14%。美军在伊拉克死去2000多人,引起国内反战情绪上升,但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时美军死亡人数相比,这个数字并不算大。有少数学者认为,美国将因伊拉克局势走向衰弱,这可能是夸大了美国的困难,低估了美国的承受能力。

(七)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全面确立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其中东政策不得人心,激起阿拉伯——伊斯兰民众反美、仇美情绪上升,但凭借惟一超级大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力,美在中东地区仍处于强势地位。它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确有所削弱,但远未动摇,在相当长时间里也无可替代。中东多数国家的政府虽对美内心不满并保持警惕,但都极力保持与其良好关系。即使少数被美视为“邪恶”、“无赖”或“暴政前哨”的国家也尽量避免与美正面碰撞。

(八)美国虽然对其中东政策作出调整,但只是手法和战术上的改变,其实质部分并无变化。美要全面控制中东地区,政策重点仍是:(1)反恐、防扩散;(2)遏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和打压“暴政前哨”国家;(3)推行“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手段仍是大棒加胡萝卜,软硬兼施。

(九)只要美国继续偏袒以色列,不能主导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继续军事占领伊拉克,对地区一些国家实施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胁;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仍执行双重标准;继续以推行“民主”为由干涉地区国家内政、颠覆地区国家政权,阿拉伯—伊斯兰民众反美、仇美情绪就会更趋强烈,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群众基础会因此而日益壮大,恐怖活动可能越反越多;美国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实难顺利实施,中东局势会长期紧张动荡,美国在中东也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将继续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构成牵制。

第二篇:形势政策作业 中东北非

21世纪里动荡不安的中东北非

论文摘要:2010年12月,发生在北非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中东北非引起了一系列的政局动荡,导致了地区的不安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东北非的动荡并不是偶然事件,在这背后,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和西方国家密不可分。这次动荡严重的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更给国际安定与和平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并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关键词:政局动荡 危害 原因

正文:2010年12月,突尼斯一青年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之后,该青年自焚抗议,不治身亡。此事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的不满,并演化变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骚乱。1月15日,总统本·阿里走出沙特,结束了对突尼斯长达23年的统治。从事件发生到总统下台,前后仅有28天。

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随后这场名为茉莉花革命像瘟疫一样席卷了中东和北非大部分国家,例如:也门、约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在这一地区的24个国家中,发生抗议和骚乱的国家各有7个。对地区安全造成很坏的影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民生问题恶化是酿成局势动荡的导火索。由资料得知,2005年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高达14.4%,远高于同期全球6.3%的平均失业率。特别是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大部分阿拉比国家引起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另外,贫富分化现象严重,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同时经济困境更因动荡而加剧。中东北非国家由于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种现象要追溯到一战时期,一战后,英法为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不但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更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的殖民经济。二战后,美苏对抗主导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于是又有产生了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外国生存的现象。种种历史事件导致中东北非地区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又由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中东北非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崩塌。

落后的政治体制也是矛盾爆发的集中原因。中东大多数国家基本是世袭政治,北非大多数国家是个人政治、寡头政治。中东北非地区的民众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落后政治统治的国度。这样不健全、与时代不符的政治体制引起了民众的而广泛不满。政治腐败、权力过于集中、公职人员素质不高滥用职权,更是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服,导致群情激奋。

中东北非地区历史上就是民族纷争不断的地区,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有着很深的历史矛盾,宗教与宗教之间纷争加剧,各国对当地资源的抢夺。这些都是深藏已久不能忽视的,并且很难解决的问题。

西方国家在此事件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都知,中东北非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石油又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并且,中东北非地区位于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富饶的资源和显要的位置把中东北非推入大国视线。同时,由于现在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达与应用又给了西方大国煽动群众造势的机会。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在中东北非宣传所谓的新思想,蛊惑民众进行抗议示威等反政府行为。

至今,中东北非局势仍在动荡之中,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明显这不利于当地社会进步。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影响,加上中东和中国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东局势也给当地的中国工程项目带来了影响。油价的不断上涨更是导致了输入性通胀。同时,我们更要从中东北非动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不能让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操作人民的思想,更不能让他们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等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其次,我们要坚定自己在国际上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对待外国事务上,要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全力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还有,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机制,加强社会公平建设,缩小贫富差距;适度开放政治,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关注民生。

总之,阿拉伯地区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阿拉伯国家将处于继续的动荡中,直到局势明朗为止。

南华大学 经管 X

第三篇: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报告

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

我们不能误用因果,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那些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的联系性,对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此次**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恐怖活动。

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中东乱局会对美国总体战略产生影响。美国的中东外交是考验奥巴马外交的关键,是其谋求外交得分的核心地区之一。因此,没有确定把握,奥巴马不会轻易出牌。

美国会投入相当精力做好中东的维稳工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中东新秩序的构建。埃及和中东**必将损耗美国的外交资源,牵制美国的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东亚战略的部署。

但从根本上说,除非中东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反美行动,否则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目前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全球原油供给的直接冲击有限

首先,局势动荡十分明显的国家石油产量和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都相对较小,其他产油国家或地区利用闲置产能能够迅速填补产出的下降。

其次,当前全球原油库存水平仍然偏高。

第三,埃及政权交接相对平稳,重要的能源通道保持畅通。中东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冲击在逐步削弱。

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了五次比较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冲突,对世界石油供给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与这五次危机相比,其影响程度和持续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l.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变化对世界原油产量的冲击程度有所减弱,冲击持续的时间逐步缩短。

2.短期内石油供给冲击能够导致世界油价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影响的持续性逐步减弱。

3.石油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在逐步减弱。尽管非洲、中东许多国家依然存在政治不稳定、国内经济社会动荡等风险,但是扩大在这些国家投资依然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最大目的地之一,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打破现有西方主导的全球能源与投资格局,大幅提高中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篇:奥巴马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美国国务院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2:15

谢谢你们,谢谢(掌声)。非常感谢。谢谢。请坐。多谢。首先,我要感谢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过去六个月来,她四处奔波,已经接近一个新的里程碑--积累100万英里的常飞客里程(frequent flier Miles)。(笑声)我每天都依靠希拉里,我相信她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务卿之一被载入史册。

在国务院庆祝美国外交史上一个新篇章的开始特别合适。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虽然这些国家远离我国国土,但我们知道,经济与安全的力量以及历史和信仰把我们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想谈谈这一变化--推动变化的力量和我们如何作出反应以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并增强我们的安全。在经历了以两场代价巨大的冲突为特征的10年后,我们已经为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我们撤出了10万美国军队,结束了我们在那里的作战任务。在阿富汗,我们遏止了塔利班的扩展势头,今年7月,我们将开始撤军,继续朝着由阿富汗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过渡。在与“基地”组织及其同伙交锋的多年战争后,我们击毙了它的头目乌萨马?本?拉丹(Osama bin Laden),给予“基地”组织巨大的打击。

本?拉丹并非殉道者。他是一个宣扬仇恨的杀人狂,鼓吹穆斯林必须拿起武器对付西方,还鼓吹滥杀男女老幼的暴力是通往变革的惟一道路。他否认穆斯林应享有民主与个人权利,主张暴力极端主义;他的核心目标是毁灭,而不是建设。

本?拉丹及其杀人的愿景赢得了一些追随者。但即使在他亡命之前,“基地”组织已经输掉了争取民心之战,因为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杀害无辜无助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我们找到本?拉丹时,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已经把“基地”组织的图谋看作一条死胡同,中东和北非人民已经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争取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六个月前始于突尼斯。12月17日,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布阿齐齐(Mohammed Bouazizi)的年轻小贩因被警察没收了他用来摆摊的推车而被逼入绝境。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同样的令人屈辱的事件--践踏公民尊严的政府暴虐行为--每天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只是这一次的后果不同。在地方官员拒绝听取他的投诉后,这位从未在政治上特别活跃的年轻人前往省政府,把汽油浇在自己的身上,点火自焚。

在历史进程中,有时普通公民的行动会激起争取变革的运动,因为这样的行动会引起人们心中积聚多年的对自由的渴望。在美国,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那些拒绝向国王缴税的波士顿爱国者的反抗精神,或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公共汽车上]勇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展示的尊严。就这样,在突尼斯,这名小贩因绝望而采取的行动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愤慨。数百名抗议者走上街头,后来增加到数千名。面对警棍甚至子弹的威胁,他们拒不回家--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直到一个统治长达20多年的独裁者最终放弃了权力。

这个革命的故事及其后一系列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中东和北非国家早就赢得了独立,但在太多的地方,这些国家的人民没有赢得独立。在太多的国家,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在太多的国家,像这位年轻小贩一样的公民无处求助--没有诚实的司法机构听取他的投诉,没有独立的媒体为他代言,没有具有公信力的政党代表他的观点,没有自由公平的选举可以让他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种缺乏自决--按自己意志改变生活的机会--也表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上。的确,一些国家很幸运地享有石油和天然气财富,这导致了一些局部的繁荣。但是,在以知识为基础,在以创新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没有任何发展战略可以仅仅以来自地下的东西为基础。在不贿赂就不能创业的环境中,人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面对这些挑战,该地区太多的领导人试图把本国人民的不满引向它方。西方被指责为所有弊病的根源,可是殖民主义已结束了半个世纪。反对以色列成为唯一可被接受的政治言论。部落、民族和宗教派别隔阂被利用作为维持政权或从他人夺取政权的手段。

但是,过去六个月的事件告诉我们,镇压策略、转移视线的策略不再奏效。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提供了观察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一个出现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的惊人进步的世界。手机和社交网络让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络和组织。一代新人开始出现。他们的声音告诉我们,变化不容否认。

在开罗(Cairo),我们听到年轻妈妈说:“这就像我终于第一次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在萨那(Sanaa),我们听到学生高呼,“黑夜必将结束。”

在班加西(Benghazi),我们听到工程师说:“我们的言论现在自由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在大马士革(Damascus),我们听到年轻人说:“经过第一次大喊,第一次大叫,你感受到了尊严。”

这些人类尊严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民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在短短半年内促成的变革比恐怖主义分子几十年产生的变化更多。

当然,如此规模的改变来之不易。在我们今天的时代--24小时新闻循环,不间断的通讯--人们期待这个地区的转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但这段历程将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会到达终点。在途中,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变化将是迅速的,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的呼声可能转变成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该地区遵循一套核心利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武器扩散、确保商业的自由流通、保卫该地区的安全;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和追求阿拉伯-以色列和平。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坚信,美国的利益与人民的希望并不敌对,而是对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从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中得到好处,也不会从“基地”组织的野蛮攻击中得到好处。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看到切断能源供应将造成他们的经济瘫痪。正如在海湾战争(Gulf War)中一样,我们不会容忍跨国界的侵略行为,我们将恪守对朋友和伙伴的承诺。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仅以对这些利益的狭隘追求为基础的战略不会让人有食果腹,也不会让人能够直抒己见。此外,不注重普通人民更广泛的渴求只会增加萦绕多年的怀疑,即美国靠牺牲他人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鉴于这种不信任是双向的--因为美国人曾因被扣押人质、暴力言论和导致数以千计公民丧生的恐怖袭击而留下痛苦的烙印--不改变我们的方法有可能使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分歧循环深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在开罗,我开始扩大以我们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我当时相信,而且现在也相信,我们不但与这些国家的稳定利益攸关,而且与个人自决利益攸关。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靠恐惧和压迫维持的社会也许可以一时带来稳定的幻觉,但它们是建立在断层上,终将土崩瓦解。

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机遇。我们有机会来表明,在突尼斯街头小贩的尊严与独裁者的野蛮权力之间,美国更看重前者。不容质疑的是,美国欢迎促进自主与增进机会的变革。不错,与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联袂而至的也有风险。但是,在数十年来一直接受这个地区的现状之后,我们现在有机会来争取让该地区变成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抱着谦恭的态度。并不是美国把人们推上了突尼斯或开罗的街头,而是当地人民发起了这些示威抗议行动,最终也必须由当地人民自己决定结果如何。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效仿我国代议制民主的特定形式,而且会有我们的短期利益与我们关于该地区的长期愿景并不完全相符的时候。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将会阐明一系列核心原则--指引我们对以往六个月发生的各种事件作出回应的原则:

美国反对对该地区人民使用暴力与镇压手段。(掌声)

美国支持一系列普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宗教自由、法治之下的男女平等,以及选择自己的领导人的自由--无论在巴格达(Baghdad)、大马士革(Damascus),还是萨那(Sanaa)或德黑兰(Tehran)。

我们支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的能够满足整个地区普通人民的合理愿望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我们对这些原则的支持并不是我们的次要利益所在。今天,我要在这里明确宣布,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当务之急,我们还将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外交、经济与战略手段予以支持。

具体来说,首先,促进整个地区的变革,支持向民主过渡将是美国的政策。这项努力始于埃及和突尼斯,那两个国家的成败利害攸关,因为突尼斯是掀起这场民主浪潮的先锋,而埃及既是我们的长期伙伴,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通过自由与公平的选举、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实行问责与高效的民主机构,以及负责任的地区性领导作用树立优秀典范。但我们的支持还必须扩大到那些转型尚未开始的国家。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太多的国家里,要求改革的呼声被暴力压制,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利比亚(Libya),在那里,卡扎菲(Moammar Gaddafi)向他自己的人民发动了一场战争,并扬言要像灭老鼠一样把他们斩尽杀绝。正如我在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共同干预利比亚局势时所说,我们无法制止政权对其人民所施加的每一个不公正行为;我们在伊拉克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多么用心良苦,试图用武力来实现政权更迭,其代价是多么高昂,而且是何等的困难。

但是在利比亚,我们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大屠杀的可能性,我们获得了行动的授权,我们听到了利比亚人民要求援助的呼声。如果我们没有与我们的北约(NATO)盟友和该地区的联盟伙伴一起采取行动,数以千计的平民恐怕已经丧生。那样的情况只会说明:为了保住权力,杀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现在,卡扎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反对派已经组织起一个合法的、有信誉的临时委员会(Interim Council)。当卡扎菲无可避免地下台或是被罢黜时,数十年的挑衅将划上句号,利比亚向民主过渡的进程将会开始。

尽管利比亚出现最大规模的暴力,但它并不是国家领导人以压制手段来维持权力的唯一一个国家。就在最近,叙利亚(Syrian)政权选择了谋杀并大批逮捕其公民的道路。美国已经声明谴责这些行径,并正与国际社会一起采取行动加强对叙利亚政权的制裁,包括昨天宣布的对阿萨德总统(President Assad)及其亲信的制裁。

叙利亚人民要求向民主过渡表明了他们的勇气。阿萨德总统现在可以作出选择:他可以领导这场过渡,也可以让出道路。叙利亚政府必须停止向示威者开枪,并允许举行和平抗议活动。它必须释放政治犯并停止不公正的逮捕。它必须允许人权观察员进入达拉(Dara'a)等城市,并开始进行推动民主过渡的认真对话。否则,阿萨德总统及其政权将继续受到来自国内的挑战并在国外继续陷于孤立。

到目前为止,叙利亚一直追随其伊朗盟友,并就镇压策略向德黑兰求助。这说明了伊朗政权的虚伪,它宣称支持其他国家抗议者的权利,却镇压本国人民。让我们记住最初的和平抗议活动发生在德黑兰街头,而伊朗政府在那里残暴地镇压男女示威者,并把无辜的民众投入监狱。来自德黑兰建筑物顶部的抗议声今天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一位年轻女子惨死街头的形象仍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将继续表明态度,伊朗人民应该获得他们的普世权利,应该享有一个不扼杀他们的理想的政府。

众所周知,我们反对伊朗的不容异见的做法和压制行为,反对伊朗非法从事的核项目及其对恐怖活动的支持。但是,如果美国要享有公信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该地区的朋友们有时对于那些与我今天概述的原则一致的变革要求并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在也门是如此--也门总统萨利赫(Saleh)需要兑现其转交政权的承诺--今天在巴林也是如此。

巴林是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保障它的安全。我们认识到伊朗试图利用那里的骚乱,认识到巴林政府有维护法治的合法权益。

然而,我们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都表明,大规模逮捕和残酷的暴力与巴林公民的普世权利并不相容,这些做法不会使要求改革的合法呼声消失。唯一出路是政府与反对派进行对话,而当和平争取权利的一些反对派人士身陷囹圄时,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掌声)政府必须创造对话的条件,而反对党则必须参与对话,以便为全体巴林人民缔造一个公正的未来。的确,可从这一时期得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教训之一是:派系分歧不是造成冲突的必然原因。在伊拉克,我们看到建立一个多族裔、多教派的民主国家的希望。伊拉克人民在争取民主的进程中拒绝了危险的政治暴力,尽管他们正在承接保护自身安全的全面责任。当然,与所有新兴民主国家一样,他们将面对各种挫折。但是,伊拉克如果继续走向和平,就会在该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作为一个坚定的伙伴自豪地与他们站在一起。

因此,在未来几个月,美国必须运用我们所有的影响力来鼓励这个地区的改革。即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我们也必须坦诚地表明我们所坚信的原则,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我们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如果你们承担改革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得到我们美国的全力支持。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努力,将我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精英人士之外,联络将开创未来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将继续兑现我在开罗所作的承诺--建立创业者网络,扩大教育交流,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及防治疾病。在整个地区,我们打算为公民社会提供援助,其中包括那些可能未经政府认可的、敢于揭露不堪事实的组织。我们并将利用技术与人民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

因为事实是,真正的改革不会仅仅通过投票实现。我们必须努力支持讲真话和获得信息的基本权利。我们必须支持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以及新闻记者--无论是大型新闻机构还是博客作者个人--的话语权。在21世纪,信息就是权力;真理不容掩盖;政府的合法性将最终取决于活跃和知情的公民。

这样的公开对话很重要,哪怕其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世界观不符。我要说明:美国尊重公开表述一切和平与守法的言论的权利,哪怕我们不赞同这些言论,甚至有时强烈反对这些言论。

我们期待着与所有提倡真正的、有包容性的民主的人共同努力。我们将反对任何组织限制他人权利的任何企图,反对利用强迫手段--而不经[人民的]同意--把持权力。这是因为民主依靠的不仅是选举,而且是强大和负责任的机构,以及对少数派的权利的尊重。

这样的宽容在宗教问题上尤其重要。在自由广场(Tahrir Square),我们听到埃及各行各业人士高呼“穆斯林、基督徒,我们团结一心”。美国将努力确保这一精神得到发扬--所有宗教信仰都受到尊重,并在它们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不宽容只会导致痛苦和僵滞。为了在这个变革时期获得成功,什叶派在巴林的清真寺绝不应当遭到毁坏,同样地,开罗的科普特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s)也必须享有自由信教的权利。

宗教少数派的情况也同样表现在妇女权利上。历史表明,在妇女拥有权利的情况下,国家就更加繁荣太平。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妇女同男人一样享有普世权利--我们将提供针对儿童和母亲健康的援助;帮助妇女参与教学或创业;支持妇女争取让她们的声音得到倾听和竞选公职的权利。如果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个地区也就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掌声)

即使在这个地区促进政治改革和人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努力仅限于此。我们必须支持这个地区作出积极转变的第二个途径是,努力推动向民主转化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毕竟不是人们上街示威的唯一原因;最终导致许多人走上街头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更为经常不断的与养家糊口相关的担忧。这个地区有太多的人每天醒来,除了设法度日和也许指望时来运转以外,无所期盼。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然而由于经济封闭,他们无法找到工作。实业家虽创意层出不穷,但腐败使他们无法收益。

中东和北非地区未得到启用的最宝贵资源是那里的人民。在最近的示威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手段转变了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才。解放广场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是谷歌(Google)一位主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现在需要的是,将这种能量在各个国家逐一汇聚起来,让街头的成果通过经济增长得到巩固。如同缺少个人机会可以导致民主革命一样,成功的民主转型取决于扩大发展和普遍繁荣。

基于我们在全世界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必须注重贸易而不只是扶助,注重投资而不只是援助。必须让这样一个模式成为我们的目标--它使保护主义让位于开放;商贸控制权从少数人转到多数人手中;让经济给年轻人带来就业。因此,美国对民主的支持将基于确保金融稳定;促进改革;让竞争性市场相互融合并与全球经济接轨。我们将从突尼斯和埃及开始。

首先,我们已经要求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下一次G-8峰会上提出计划,阐明我们为突尼斯和埃及实现经济稳定和现代化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必须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各自民主运动期间出现的停滞状态,支持今年将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帮助埃及和突尼斯满足近期的财政需要。

第二,我们不希望一个民主的埃及受累于过去的债务。因此,我们将为民主的埃及免除高达10亿美元的债务,并将与我们的埃及伙伴协作,把这些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鼓励创业。我们还将为埃及担保10亿美元的债务,把这笔钱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加就业,从而帮助埃及重新获得市场。我们也会帮助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政府索回被盗窃的资产。

第三,我们正在与国会协作,建立“创业基金”(Enterprise Funds),在突尼斯和埃及投资。此类基金将仿照柏林墙倒塌后用于支持东欧过渡的基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不久将启动一项2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广泛支持对这个地区的私人投资。另外,我们将与盟友协作,重新确定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的投资重点,像在欧洲那样支持中东和北非的民主过渡和经济现代化。

第四,美国将在中东和北非推出一项全面的“贸易和投资伙伴计划”(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Initiative)。如果不计算石油出口,这个拥有4亿多人口的地区的出口额与瑞士大致相等。因此,我们将与欧盟协作,促进这个地区内部的贸易,扩大现有协议,促进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整合,为作出一项地区性贸易安排打开大门,使那些推行高标准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受益。正如欧盟成员资格被用于在欧洲鼓励改革一样,关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经济的愿景也应当成为在中东和北非推动改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要实现繁荣,还必须拆除阻挡进步的障碍--从人民手中窃取资产的精英阶层的腐败、阻碍把创新想法变成企业的繁缛的审批手续、基于部落或派系分配财富的制度。我们将与倡导改革的议员们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增加透明度和向政府问责的社会活动人士协作,帮助政府履行其国际义务,大力反腐败。--政治与人权;经济改革。

最后,我要讲一下我们对该地区方针的另一块基石,它关系到追求和平。

数十年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为该地区蒙上了阴影。对以色列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校车上的孩子被炸或他们的住宅被火箭弹摧毁,同时痛苦地意识到该地区的其他孩子受到仇恨他们的教育。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这意味着忍受被占领的屈辱,永远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另外,这场冲突也使中东地区承受更大的代价,致使可能为普通人带来更大安全、繁荣和权利的伙伴关系无法建立。

两年多来,本届政府一直在与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结束这一争端,但预期的目标却没有实现。以色列修建定居点的活动还在继续。巴勒斯坦方面退出了谈判。全世界看到双方的冲突几十年来缠绵不休,认为这只能是一个僵局。的确有一些人强调,鉴于该地区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根本不可能向前推进。

但我不这样认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民摆脱历史包袱的时刻,实现一个能够结束争端并解决所有诉求的持久和平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于涉及此事的双方,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否认以色列合法性的做法只会以失败告终。九月份在联合国孤立以色列的象征性举动不可能促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如果哈马斯(Hamas)执意要走恐怖和否认的道路,巴勒斯坦领导人将无法实现和平或繁荣。巴勒斯坦人永远都无法通过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来实现自己的独立。

至于以色列,我们的友谊深深地植根于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还将反对试图在国际论坛上仅对以色列进行指责的举动。但正是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必须实言相告:这种现状是无法持续的,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以色列也必须采取有魄力的行动。

实际情况是,有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新技术将增加以色列保卫自己的难度。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地区将促使民粹主义出现,这里的千百万人民--而不仅仅是个别领导人--必须相信和平是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已对一个从未产生任何结果的无休止的进程感到厌倦。一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的梦想无法通过永久占领来实现。

归根结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须采取行动。不可能把和平强加给他们-美国不可能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无休止的拖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美国和国际社会能够做到的是直言不讳地说明人人皆知的事实:持久和平必须有属于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作为犹太人家园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另一个是作为巴勒斯坦人的家园的巴勒斯坦国;这两个国家都享有自决权,相互承认,和平共处。

因此,尽管这一争端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但有关谈判的基础是明确的: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巴勒斯坦和一个有安全保障的以色列。美国认为有关谈判应当产生两国格局,划定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约旦和埃及之间的永久边界,并划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永久边界。我们认为,以巴边界应当以1967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巴勒斯坦人民必须拥有主权、领土完整的国家,有权实行自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至于安全,每个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以色列也必须能够有力量保卫自己,应对任何威胁;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防范恐怖主义复苏,制止武器偷运,有效地保障边界安全。以色列阶段性的全面撤军应该与巴勒斯坦在一个非军事化的主权国家内部承担安全责任的过程相协调。对于这段过渡期的长短必须达成共识,安全措施的效力也必须得到证实。

这些原则为谈判奠定了基础。巴勒斯坦应该能够确知其国家的边界,以色列应该能够确知其基本安全得到保障。我知道这两个步骤本身并不足以解决冲突,因为此外还有两个充满感情纠结的问题:耶路撒冷的未来和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但是,只要现在基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向前迈进,就会以尊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愿望的公正和公平的方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打下基础。

我谨在此表明:认识到谈判需要始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地重启谈判。具体而言,法塔赫(Fatah)和哈马斯(Hamas)最近公布的一项协议使以色列面对一个有正当理由的根本性问题:你如何能够同一个表示不愿意承认你的生存权的对手谈判?在接下来数周和数月的时间内,巴勒斯坦领导人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可信的答案。在此期间,美国、我们的四方集团(Quartet)伙伴以及阿拉伯国家必须继续尽力打破目前的僵局。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几代人以来,猜疑和敌意代代相传,有时候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可是我确信,大多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希望面向未来,而非自陷于过去的泥淖。我们在其儿子被哈马斯杀害的一名以色列父亲身上看到这种精神,他协助发起了一个组织,聚集痛失亲人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说:“我逐渐认识到,进步的唯一希望在于认清冲突的面目。”我们也在一名于以色列炮轰加沙(Gaza)时失去三个女儿的巴勒斯坦人身上看到这种精神。那位父亲说:“我有权利感到愤怒。许多人都以为我会仇恨。我对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仇恨。让我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不仅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中,而是在整个地区内──在仇恨和希望之间、在过去的枷锁和未来的承诺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必须由领导人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它会确定一个曾经是文明的摇篮和冲突的坩埚的地区的未来。

尽管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我们依然有很多理由抱持希望。在埃及,我们在领导抗议的年轻人的努力中看到它。在叙利亚,我们在那些冒着弹雨呼喊“和平、和平”的人们的勇气中看到它。在受到毁灭威胁的城市班加西(Benzhazi),我们在聚集于法庭广场庆祝未曾有过的自由的民众身上也看到它。在整个地区,那些挣脱魔掌的人们正在为获得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欢欣鼓舞。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该地区的动荡情势可能令人不安,但是对背后的驱动力量并不感到陌生。我们自己的国家就是通过反抗帝国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打过痛苦的内战,将自由和尊严扩大到曾经饱受奴役的人们。如果不是过去的世世代代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作为完善我们联邦的方式-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组织、游行及抗议,使我国的建国宣言变成真实,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必须以这些箴言为指导,对使中东和北非发生蜕变的变革作出反应--这些箴言告诉我们,专制压迫必然失败,暴君必将垮台,每一位男男女女都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并非易事。进步的道路不可能笔直向前,希望的季节总是伴随着艰苦。然而,美利坚合众国当初是建立在人民应当自治的信念上。现在,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在那些正在争取自己权利的人们一边,知道他们的成功将会带来一个更和平、更稳定、更公正的世界。

多谢大家,感谢你们各位。(掌声)谢谢你们。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问题

自古以来,中东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备受关注。在当今,中东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由于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另外,领土、淡水、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自2010年12月14日以来,中东北非主要国家相继发生骚乱。期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而是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演变为地区冲突。

一、中东北非问题骚乱始末

突尼斯:2010年12月14日,突尼斯西迪布基德地区的26岁的突尼斯青年布瓦吉吉选择自焚结束生命。他虽然受过大学教育,但毕业后没有工作,连贩卖蔬菜水果维生的货物都被没收了。失去希望的布瓦吉吉走上了绝路,他的自杀引燃了当地群众的愤怒,众多处境像布瓦吉吉一样的百姓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伤亡。2011年1月16日,在总统本〃阿里14日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阿拉伯后,突尼斯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15日宣誓就任代总统,承诺60天内组织总统选举。但突尼斯社会秩序仍未恢复正常。

埃及:1月25日,由于不满政府腐败、物价上涨和失业率高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82岁总统穆巴拉克下台,部分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2月11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

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利移交给军方。利比亚: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欧盟等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与会,与会各方敦促利比亚立刻停火,否则有关各方将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二、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国家发展水平相似,管理方式不足,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相对封闭和脆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三、局势动荡背后的因素

经济因素:1.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东地区经济产生的后续冲击

2.失业率攀升酝酿社会不安浪潮

3.高通货膨胀和粮食价格攀升直接降低民众生活水平4.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惠及百姓 政治因素:贪污腐败、强权政治导致中东国家政局不稳

外部因素:美国双重标准助推中东地区骚乱持续升级

四、中东北非问题的后果

1.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2.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五、当前北非中东**可能产生的影响

1.偶然性。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

2.联系性。首先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其次是石油价格出现重大波动。第三是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第四则是恐怖活动。3.有限性。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六、中东北非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1.局势动荡对我国能源进口的影响。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发生**的中东北非国家,恰恰都是石油生产大国,而且都与我国有着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对我国石油进口造成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

发展大局。但是,高油价下也推进了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

2.局势动荡对我国贸易投资的影响。从贸易方面看,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如果该地区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从投资方面看,近年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

3.局势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希望中国稳定局面被破坏,走上动荡不安、停止发展和国力逐步被削弱之路;国内也不乏极少数居心叵测之人聒噪推波助澜。

七、中东北非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1.完善收入分配公平,使广大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2.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构建经济发展安全网 3.推进各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八、结语

中东北非的**告诉我们,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来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国家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国家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 的利益。国民也应当为自己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下载美国中东政策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海关关税政策

    美国海关关税政策 责任编辑:北京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文章来源:北京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4/20 20:45:00 关税税则:协调制.自1980年7月1日起,按成交价征税. 自1......

    《中东》教案设计

    《中东》教案设计 第一节 中东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典例精讲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东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丰富B.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比水资源更丰富c.中东地区文......

    中东市场分析

    中东市场分析中东市场通常指环绕波斯湾和阿拉海的9个国家和周边阿拉伯国家,总人口达到4亿左右,人均年收入从阿联酋、科威特等的3-4万美元到伊朗、伊拉克、也门等国家的年人均......

    《中东》说课稿

    《中东》说课稿 《中东》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

    中东说课稿

    浏览其他国家和地区(说课稿) 第三节 中东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大象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九章......

    中东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东》教案 第一节《中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2)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3......

    2018美国最新留学政策

    美中国际出国留学官网:http://www.usaedu.net 2018美国最新留学政策 自美国历史上“最受争议”总统川普上台以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在美国境内、国际关系还有移民等......

    美国留学签证政策放宽五篇

    签证是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签证政策的放宽对于成功拿到签证有了一定的帮助,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来了解一下。 预约渠道增加,费用降低 按照美国签证申请新程序,申请者可以使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