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形势与政策 北非中东及通货膨胀问题
形式
北非中东的动荡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和启示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 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 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 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 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 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 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 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 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 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 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 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 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 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机遇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 3 万 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 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 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 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 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东变局对中国外交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远大于挑战。
其次,随着时局推演,中东乱局的根源将会更加清晰。中东地缘板块的动 荡根源与其说是民主意识的觉醒,倒不如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地缘政治后果。但是西方 国家却判断失误,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这场动荡加上西方的失误客观上反而有利于 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吸引力。
最后,中东动荡将进一步暴露西方民主化药方的弊病。类似利比亚的干预,西方已经发 动过很多次,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即便实现了民主,也不意味着这 些国家就能进入富国俱乐部。要知道,民主化的国家并不会自动成为成功的国家。“民主国 家”也会失败,而且失败的风险性更高。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上,穷人即使拥抱富人,也 加入不了富人俱乐部,倒是无例外地成为笑柄。
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对中东时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为的是过早介入,不请自到,丧 失主动。应当有所作为的,我认为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趁机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实 不止是俄罗斯,还有土耳其和中亚国家,着眼长远,打造欧亚大陆桥。这样,即使将来东南 有事,也不至于瞻前顾后。
二是悄悄开展对中东的公共外交。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主的做法,将会 给世界上有着相同需求的国家以启示,民主只有建立在经济繁荣的沃土上才能结出累累果 实。换言之,“发展+民主”才是硬道理。民主、自由、人权都很重要,任何国家都不能漠 视它们的价值,但它们又不能成为时代的迷信,它们必须与其他价值结伴而行,不能一蹴而 就,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悖论。北非局势**是阿拉伯追求民族复兴的新的努力和尝试,对中国的影响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一是中东剧烈的振荡,使 2011 年奥巴马的战略重心东 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移计划首尾难顾,大大前牵制了美国的经济,也严重干扰了它战略东移的步伐,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中东剧烈的振荡,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警示。在穆巴拉克倒台以 后,中央就开会,研判形势,认识到政治僵化,政治落后,社会问题成堆,贪污 腐败,贫富悬殊、失业,民生问题等。使我们认识到社会要长治久安,实际上得 建立在两个支柱上,一个经济要发展,一个要社会公平公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 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一是对海外人员人身安全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在中东 北非学习工作,这次动荡严重威胁中国公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措施。多次派包机接回海外人员,甚至在利比亚还采用了海陆空并用的方式,从利比亚 撤侨 3 万多人。
中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威胁,对中国投资企业、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中国和中东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大。中东 北非局势不稳,中国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人员受伤,财产受损。还 有此次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 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 击,而中国从北非中东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77%。这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 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启示:
一是“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综合国力,一心一意 谋发展。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 稳定。
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 家的民主,是我国的民主不断完善。
三是“稳定压倒一切”,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重视社会公平,缩小两极分化,要注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过激手段激化矛盾。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的环境
(一)外部条件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 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一)通胀问题 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七大行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是:第一,加快制订和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第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第三,鼓励企业扩展投资主体且引入风险投资。第四,培育重点产业的新增长点。
如何看待几年全球的通货通胀
目前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走软,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走高引致的,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预期。除了美元贬值以外,国际投机资本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际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国际油价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的迹象。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息,美元持续走低,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美国资产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国际投机资本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转向原油期货市场,大量买进原油期货的合约,不断推高原油期货价格,目前超过140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应对高油价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和欧佩克之间各持己见,不能够进行有效协调。美国和欧盟都认为高油价的原因是OPEC供给不足,要求OPEC增加产量;而OPEC认为高油价是由于美元走软和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导致的,并不愿意扩大产量。同时地缘政治也助推了油价的上涨,伊朗核问题谈判一直处于僵持状态,美伊对抗仍然是海湾地区潜在的危险因素,威胁海湾地区的石油安全,是引发油价波动的重要政治危险因素。另外,目前由于次贷危机的前景还不十分明朗,美国可能短期内不会采取加息手段,美元走软还会持续下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仍然会处于高位。
影响全球经济增长II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影响着全球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具有不对称性,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小。二是国际通货膨胀输入使得各国国内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较弱。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一国通常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对输入型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如果不能从源头上来控制,只得忍受物价的上涨。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一致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加剧。最近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美国一直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国在紧缩流动性,而美国在扩张流动性,实际上,中国等一些国家成为美国流动性的“洼地”,国内通货膨胀恶化。四是高通胀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成本上升,实际收入下降,消费下降,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五是世界上一些贫穷国家在高油价和高粮价的重压下,经济负担不断加重,生活水平下降,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六是高油价导致世界财富在各国重新分配,财富更多流向发达国家和欧佩克国家,使得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如油价上涨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随着原油期货价格的不断上涨,美国的对冲基金获利丰厚,OPEC国家本身是油价上涨的直接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国际油价的接受者,他们无法对冲油价上涨的风险,他们只能支付更多的外汇购买石油 对策
II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对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发达国家在防范通胀上应该承担更大的义务和责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和主导国际油价的走势,美元贬值和国际资本投机是推高油价的重要因素,美国必须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其次,发展中国家要协调立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协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经济的协调中,应该发出更大的声音。其三,美国和欧佩克国家尽管在高油价的原因上有分歧,但是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自应该保持合作,都应该有维持油价稳定的实质表现。只有这样,油价继续上涨的势头才能被有效遏制。其四,贫困国家始终是全球通货膨 胀的最大受害者,世界银行要对贫困国家给予支持和援助。最后,坚决反对通过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积极支持通过外交谈判的形式来实施。在当前油价高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武力解决或武力威胁伊朗核问题将导致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油价将会继续上涨,无疑会加剧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全球性经济滞涨的局面,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II
总之,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协调,有关各方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避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
如何看待通胀下的中国经济形势
为什么说北非中东动荡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问题
(1)北非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 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世界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因为中东地区不稳定,已经导致国际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会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在过去一年里,世界粮食价格已经上涨20%—30%,再上涨会带来许多问题,这对世界的稳定是没有好处的。中东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两败具伤.这表明争夺水和石油战略的破产.各国反思只有从本国发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政治问题
北非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文化问题 北非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1)北非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二)政治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四)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东北非战争的原因是
三、总结
研究他人教训,是为了警醒自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东战争的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卖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而后以色列依靠美国地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中东、北非的动荡分起,分裂加剧,西方插手中东、北非事务和妄图控制中东、北非石油资源及战略通道的结果。是其一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这就是说,中东、北非的动荡的主要原因乃是出自于其内部。西方那个外因,抓住了其内因的有利条件,从外部对其干预,与内因遥相呼应、策应,于是,大范围的、大规模的动荡局面形成了。一味地说,中东、北非的反政府势力受到了西方世界的蛊惑,那是对中东、北非的反政府势力及其支持者的智慧的莫大贬低。从根本上讲,中东、北非的政治局面是必须改变的,一切与世界民主进步潮流背道而驰的政治局面都是必须改变的!中东、北非愚民政治、独裁政治、专制政治、狂热的宗教色彩政治,显然是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的,是必须改变的。
但是,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统治者会自觉自愿地退出历史舞台的。于是,革命就成为人民的必然选择,革命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样的革命,如同疾风骤雨,在强而有力地荡涤落后政治所带来的一切污泥浊水的同时,也在净化人们的灵魂,给顽固不化的、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育。这样的革命,当然是人民的必然诉求!这样的革命,是何等的好啊!
民主就是民主。没有什么东方式的民主、西方式的民主,也没有什么南方式的民主、北方式的民主。进步就是进步。没有什么东方式的进步、西方式的进步,也没有什么南方式的进步、北方式的进步。
避免一个国家的政治动荡的根本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执政的统治者必须顺应世界民主政治潮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勇敢地变革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除此,没有他路可走!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问题
自古以来,中东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备受关注。在当今,中东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由于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另外,领土、淡水、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自2010年12月14日以来,中东北非主要国家相继发生骚乱。期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而是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演变为地区冲突。
一、中东北非问题骚乱始末
突尼斯:2010年12月14日,突尼斯西迪布基德地区的26岁的突尼斯青年布瓦吉吉选择自焚结束生命。他虽然受过大学教育,但毕业后没有工作,连贩卖蔬菜水果维生的货物都被没收了。失去希望的布瓦吉吉走上了绝路,他的自杀引燃了当地群众的愤怒,众多处境像布瓦吉吉一样的百姓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伤亡。2011年1月16日,在总统本〃阿里14日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阿拉伯后,突尼斯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15日宣誓就任代总统,承诺60天内组织总统选举。但突尼斯社会秩序仍未恢复正常。
埃及:1月25日,由于不满政府腐败、物价上涨和失业率高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82岁总统穆巴拉克下台,部分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2月11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
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利移交给军方。利比亚: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欧盟等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与会,与会各方敦促利比亚立刻停火,否则有关各方将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二、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国家发展水平相似,管理方式不足,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相对封闭和脆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三、局势动荡背后的因素
经济因素:1.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东地区经济产生的后续冲击
2.失业率攀升酝酿社会不安浪潮
3.高通货膨胀和粮食价格攀升直接降低民众生活水平4.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惠及百姓 政治因素:贪污腐败、强权政治导致中东国家政局不稳
外部因素:美国双重标准助推中东地区骚乱持续升级
四、中东北非问题的后果
1.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2.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五、当前北非中东**可能产生的影响
1.偶然性。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
2.联系性。首先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其次是石油价格出现重大波动。第三是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第四则是恐怖活动。3.有限性。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六、中东北非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1.局势动荡对我国能源进口的影响。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发生**的中东北非国家,恰恰都是石油生产大国,而且都与我国有着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对我国石油进口造成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
发展大局。但是,高油价下也推进了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
2.局势动荡对我国贸易投资的影响。从贸易方面看,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如果该地区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从投资方面看,近年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
3.局势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希望中国稳定局面被破坏,走上动荡不安、停止发展和国力逐步被削弱之路;国内也不乏极少数居心叵测之人聒噪推波助澜。
七、中东北非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1.完善收入分配公平,使广大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2.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构建经济发展安全网 3.推进各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八、结语
中东北非的**告诉我们,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来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国家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国家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 的利益。国民也应当为自己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第三篇: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报告
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
我们不能误用因果,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那些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的联系性,对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此次**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恐怖活动。
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中东乱局会对美国总体战略产生影响。美国的中东外交是考验奥巴马外交的关键,是其谋求外交得分的核心地区之一。因此,没有确定把握,奥巴马不会轻易出牌。
美国会投入相当精力做好中东的维稳工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中东新秩序的构建。埃及和中东**必将损耗美国的外交资源,牵制美国的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东亚战略的部署。
但从根本上说,除非中东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反美行动,否则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目前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全球原油供给的直接冲击有限
首先,局势动荡十分明显的国家石油产量和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都相对较小,其他产油国家或地区利用闲置产能能够迅速填补产出的下降。
其次,当前全球原油库存水平仍然偏高。
第三,埃及政权交接相对平稳,重要的能源通道保持畅通。中东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冲击在逐步削弱。
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了五次比较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冲突,对世界石油供给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与这五次危机相比,其影响程度和持续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l.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变化对世界原油产量的冲击程度有所减弱,冲击持续的时间逐步缩短。
2.短期内石油供给冲击能够导致世界油价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影响的持续性逐步减弱。
3.石油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在逐步减弱。尽管非洲、中东许多国家依然存在政治不稳定、国内经济社会动荡等风险,但是扩大在这些国家投资依然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最大目的地之一,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打破现有西方主导的全球能源与投资格局,大幅提高中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篇:形势政策作业 中东北非
21世纪里动荡不安的中东北非
论文摘要:2010年12月,发生在北非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中东北非引起了一系列的政局动荡,导致了地区的不安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东北非的动荡并不是偶然事件,在这背后,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和西方国家密不可分。这次动荡严重的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更给国际安定与和平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并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关键词:政局动荡 危害 原因
正文:2010年12月,突尼斯一青年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之后,该青年自焚抗议,不治身亡。此事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的不满,并演化变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骚乱。1月15日,总统本·阿里走出沙特,结束了对突尼斯长达23年的统治。从事件发生到总统下台,前后仅有28天。
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随后这场名为茉莉花革命像瘟疫一样席卷了中东和北非大部分国家,例如:也门、约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在这一地区的24个国家中,发生抗议和骚乱的国家各有7个。对地区安全造成很坏的影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民生问题恶化是酿成局势动荡的导火索。由资料得知,2005年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高达14.4%,远高于同期全球6.3%的平均失业率。特别是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大部分阿拉比国家引起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另外,贫富分化现象严重,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同时经济困境更因动荡而加剧。中东北非国家由于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种现象要追溯到一战时期,一战后,英法为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不但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更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的殖民经济。二战后,美苏对抗主导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于是又有产生了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外国生存的现象。种种历史事件导致中东北非地区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又由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中东北非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崩塌。
落后的政治体制也是矛盾爆发的集中原因。中东大多数国家基本是世袭政治,北非大多数国家是个人政治、寡头政治。中东北非地区的民众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落后政治统治的国度。这样不健全、与时代不符的政治体制引起了民众的而广泛不满。政治腐败、权力过于集中、公职人员素质不高滥用职权,更是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服,导致群情激奋。
中东北非地区历史上就是民族纷争不断的地区,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有着很深的历史矛盾,宗教与宗教之间纷争加剧,各国对当地资源的抢夺。这些都是深藏已久不能忽视的,并且很难解决的问题。
西方国家在此事件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都知,中东北非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石油又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并且,中东北非地区位于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富饶的资源和显要的位置把中东北非推入大国视线。同时,由于现在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达与应用又给了西方大国煽动群众造势的机会。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在中东北非宣传所谓的新思想,蛊惑民众进行抗议示威等反政府行为。
至今,中东北非局势仍在动荡之中,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明显这不利于当地社会进步。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影响,加上中东和中国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东局势也给当地的中国工程项目带来了影响。油价的不断上涨更是导致了输入性通胀。同时,我们更要从中东北非动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不能让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操作人民的思想,更不能让他们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等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其次,我们要坚定自己在国际上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对待外国事务上,要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全力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还有,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机制,加强社会公平建设,缩小贫富差距;适度开放政治,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关注民生。
总之,阿拉伯地区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阿拉伯国家将处于继续的动荡中,直到局势明朗为止。
南华大学 经管 X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关于中东北非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形势与政策》
主题:关于中东北非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罗
鸥 专
业:电 脑 艺 术 班
级: 1 1-0 2 学
号: 1106030218 日
期: 2011-11-16
【信息摘要】
“中东”地理上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
突尼斯**起于2010年12月17日,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在街头售卖水果的青年,因抗议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自焚身亡,事发后,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流血冲突。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落荒而逃,被迫下台。
随着突尼斯的动荡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在首都开罗的广场上集会群众提着鞋子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巴拉克宣布自己6个后月将不再就职,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穆巴拉克担任埃及总统30年。
利比亚近日的混乱和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卡扎菲政权危在旦夕。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3月17日,法国巴黎起飞的“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导致利比亚民众死伤。随后英国、美国也相继对利比亚进行空袭。总统卡扎菲呼吁人民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而其他的中东、北非国家也处于动荡的时候。
中东北非形势:自2010年12月开始,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
各国对中东北非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 1 /6
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资料引用)【论文正文】
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原因
内部原因
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6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求英国尽快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走其军队,然后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和以色列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却得到了58%的土地。决议还规定耶路撒冷市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公里),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 3 /6
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公里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二、四次战争后的中东态势。(资料引用)“一、二、三、四”可以看做是中东问题的内部根源。而阿盟等中东地区区域性组织处理地区事务不力也是该地区动荡的一个因素。自成立迄今,阿盟在加强其成员国政治合作、协调经济发展及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也证明,这种作用极其有限,因为它既没有能力化解其成员国内部的矛盾,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更没有能力解决其外部面临的挑战,比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盟实际上处于分裂和涣散状态,还形不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外部原因
说道中东北非局势的外部原因那就要先说说当前全球的政治格局了。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引发中东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格局下,“一超”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多强”不但不团结,而且“多强”中很多是美国的盟友,同属西方文明世界,它们彼此之间尽管有分歧和争吵,但这种分歧和争吵从未导致西方文明世界的对抗和解体。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法国、德国等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既不出钱也不出兵,但事实上,这也等于帮助了美国,伊拉克成为当代“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美国的“单边主义”盛行,而“多强”的“多边主义”根本制约不了美国。这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中东北非局势错综复杂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都是构成现今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而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那么就不难看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幕后黑手究竟是什么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际政治是大国的舞台,每起地区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大国的影子,大国的相关表态和施压甚至可 4 /6
以直接影响事件的进程。
在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玩家”无疑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之后,中东地区便成为美国战略棋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目标是确保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性影响。
由于地缘原因及传统大国思维的惯性,欧洲大国对中东北非地区也有其战略上的考虑,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它们对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从地缘位置上看,利比亚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欧洲大周边地区。法、英等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对利比亚的空袭,其主要目的就是“重新确认”欧洲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从而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欧洲大国重新寻求在中东北非战略利益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包括中国在内,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对于全球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多强”之一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由能源问题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上。虽然因为我们身处国内由于政策和规则的制约和身份的原因,以及那些党政阶级所操纵的信息流动传播不畅。使得我们不能明晰的认识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中我国所参与的影子。但是由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的背后肯定也有一只手是属于中国的。
根本原因
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究其根本便是少部分人所追逐利益、理想和野心的合法化工具手段。这”少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把博弈的棋盘放置在中东北非。(例如:由于国内经济恢复乏力,奥巴马头上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去,这对寻求连任的奥巴马来说可不是好事情。为了下届总统大选,奥巴马需要在中东北非问题上为自己提高“得分”。在骚乱伊始,奥巴马就积极表达立场,显示美国的存在;在空袭利比亚的过程中,美国虽然“退居二线”,让法国充当了行动的急先锋,但实际上整个行动的指挥和协调工作都是由美国承担。
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利益动机也很强。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不久前的省议会选举中惨败,为了挽救其低迷的支持率和争取竞选连任,萨科奇需要在中东北非提振法国的大国形象,以赢得更多国民的支持。英国首相卡梅伦受命于经济危难之际,但其恢复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故需要其他政绩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所以,当 5 /6
中东北非一出现**,法国和英国的媒体在政府的授意下就先入为主地定了“民主运动”的调子,对一些极端行为进行喝彩,力图赢得舆论支持。积极空袭利比亚,打一场本国零伤亡的战争,“就成为法英领导人认为的最好的提振人气途径”。)
关于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看法
我认为想要看清楚中东北非形势首先要入局然后要站在观众的位子上纵览整个棋盘。首先要确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是谁,其次要搞清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在队内的情况与内部的竞争对手和在队内的人际关系。分析好每个代表队所想要得到的参赛奖励,和每个棋手参赛后每个代表队所给予棋手的奖励。但由于我们无法参赛所以我们不知道棋局的规则和各个代表队和棋手私下所达成的各种协力和联盟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背后的真相。就好像FACEBOOK、youtube等在国内无法普及只能通过VPN的手段才能使用。不论FACEBOOK、youtube上的东西是否真实,阻止我们看到那便是有问题存在。我们如果无法透过这一层,那么什么讨论和研究在那些代表队和棋手看来都是笑话而已。
【参考文献】
王乐(编译)《国际石油经济》 2006 第1期 陈泽炎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2003 第6期 付征南(编译)《国际展望》 2007 第14期 方晓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 第1期 曹令军 《西亚非洲》 2005 第2期 李意 《国际观察》 2006 第4期
李绍先 李荣 宿景祥 赵宏图 高祖贵 《现代国际关系》 2001 第9期 吴明 《阿拉伯世界》 2003 第6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