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演讲之十八——论奴隶制度【美国】 道格拉斯
论 奴 隶 制 度
(1852年7月)
【美国】道格拉斯
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美国19世纪著名人权领袖之一。争取黑人平等自由的战士。本篇是1852年7月4日道格拉斯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的“国庆庆祝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
公民们,请原谅,恕我问一下为什么今天邀我来此演讲?我,或者我所代表的那些人与你们的民族独立有什么关系?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政治自由和生而平等的伟大原则会赐予我们吗?而为此缘故,就邀我把我们卑下的礼品奉献给美国的圣餐吗?就让我承认这恩典并且要向由你们的独立为我们带来的恩惠表示虔诚的的感激吗?
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我真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样,我的任务将很容易完成,我的负担将变得轻松并令人愉快。因为,有谁会如此冷漠以致全国的同情都不能使他动情?有谁那样无情无义而对感恩的要求都不理不睬?竟至不愿感恩戴德地领谢无法估价的善行吗?又有谁会这般迟钝而自私,竟然在奴役的锁链从他的肢体扯下来的时候,他却不愿开口为一国之狂欢佳节的欢呼助威呢?我不是那种人。在那种情况下,哑人也会雄辩地演讲,“跛者亦会如鹿踊跃”。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我是怀着我们之间有嫌隙的悲哀感觉才说这话的。这光荣的周年纪念日的围栏里不包括我。你们高贵的独立呈现的只是我们之间无法度量的差距。你们今天欢庆的幸 事并非普天同庆。有资格享受你们父辈流传的平等、自由、繁荣和宝贵遗产的是你们,而不是我。为你们带来光明和安逸的阳光,却为我带来鞭笞和死亡。这个七月四日是你们的,却不是我的。你们可以欢庆,我却只有悲哀。把一位身披枷锁的人拖进这宏伟、灯火辉煌的自由庙宇,并且请他与你们一道欢唱颂歌,这简直是无道的嘲弄和渎神的讽刺。公民们,你们不会是用请我今天在此讲话的方式来嘲笑我吧?如果是,那就适得其反。请准我告诫诸位:曾经有个国家的罪恶堆积如山,结果被全能的上帝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并使之不复存在。重蹈这个国家的覆辙是危险的。今天我可以为被剥夺尊严和多灾多难的人民重唱哀歌。
我们曾经在巴比伦河旁坐下,一追想锡安城就唏嘘不止。我们把竖琴挂在心中的柳树上。因为在那,掳我们为奴的人逼我们唱歌,榨取我们血汗的人迫我们强颜欢笑。他们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异邦唱耶和华的歌呢?噢,耶路撒冷啊,如果我忘掉你,就让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们若不纪念你,就让我的舌头粘在上腭。
公民们,在你们全国范围内的喧嚣欢乐声之外,我听到千百万人的恸哭声!沉重的枷锁昨天还难以忍受地挂在身上,那么今天传到他们耳中的庆祝的欢呼声就令其愈发不能忍受。假使今天我真的忘记,倘若今天我没有忠实地记住那些胸中充满哀愁的正在流血的孩子们,“就让我们右手忘记技巧,就让的舌头粘在上腭。”忘记他们,或者稍微忽略他们的冤屈,或者随口附和世俗的观点,都将是最可耻和最丑恶的背叛,并将使我当着上帝和全人类的面受到谴责。因此,公民们,我演讲的题目是《美国的奴隶制度》。我将以奴隶的观点来看待今天及其大众性。我要同美国的奴隶们站在一起,把他们的冤屈当作自己的冤屈。我毫不犹豫地以我全部的黑人种族自豪感宣布:依我的见解,这个国家的声望和品行在过去决不比今年的七月四日更败坏。无论我们说到过去的宣言,还是当前的声明,这个国家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同样丑恶和令人作哎呕的。美国对过去不讲信用,对现在不守信义,并且庄严地保证将来也不会恪守诺言。在这个场合,与惨遭蹂躏的奴隶们站在一起,我以被横遭作践的人性 1 的名义,以被禁锢的自由的名义,以遭人轻视和被肆意践踏的宪法的名义发誓:我敢于用我所能随心所欲地采用的全部强烈语气对那些有助于奴隶制苟延残喘的一切条款——美国最大的罪恶和耻辱——表示质疑并加以痛斥。“我决不闪烁其辞,也决不姑息。”我将用我所能应用的最激烈言辞。然而任何人,只要他的判断力还未被偏见蒙蔽,只要他还不是彻头彻尾的奴隶主,那么他不自诩公允、正义的任何话语我都不会忽略的。
但我认为我听见听众中有人说:“正是在这个场合,你和你的废奴主义的弟兄们未能给公众留下好印象。你们是否更多运用辩解,而少采用指责的方式?是否更多地运用说服而少采用斥责的手段?那你们的事业将更有可能成功。”但我认为已经昭然的地方,勿需再费唇舌。在反奴隶制的纲领中值得诸位要我辩解的有哪?在本题目的哪个分支问题上还需要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再做进一步的阐述呢?非要我来承担论证奴隶也是人这一命题吗?这点是早已得到承认的了。无人怀疑它。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在立法中也承认这点。就在他们处罚奴隶们的不轨行动时他们也承认这一点。在弗吉尼亚州有七十二条罪行——如果一个黑人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不论他多么无知,都要判他死刑,而这七十二条罪行中只有两条判白人死刑。除掉奴隶们能够明辨是非,有知识,并能为自身行为负责之外,这还另有深意吗?奴隶的自尊是举世公认的。《南方法令全书》中以极为残酷的惩治和高昂的罚金明令禁止教授奴隶学文化。这一事实就承认了这一点。如果你们能列举出与野兽有关的这类法律的话,我或许会同意为奴隶的自尊辩护。只有大街上的犬豚,空中的飞禽,山坡上的牛羊,海中的游鱼和爬行动物不能辨别奴隶与兽类的时候,我才会与诸公争辩:奴隶也是人!
眼下有足够的理由证明黑色人种同样具有人格。当我们耕种和收割使用各种机械化工具,修房建桥,制造舰船,组合金银铜铁各种机件的时候;当我们读书、看报、写文章、译解电文的时候;当我们以职员、商人和秘书的身分工作的时候;当我们之中也存在律师、医生、技师、诗人、作家、编辑、演讲家和教师的时候,当我们与其他的人以平等的身分受记雇于各行业,在加利福尼亚掘金,在太平洋上捕鲸,在山坡上放牛放羊,并且如夫妻父子般在家庭生活中尽职尽责,为生计奔忙着、思考着、计划着,而更为重要的是承认而且崇拜基督教之神,并且满怀希望寻找世间的永生与不朽的时候,有人请我们证实我们也是人,这岂非咄咄怪事?
诸位要请我来辩论一下,人类已获得了自由了吗?要辩论人是他自身的合法所有者吗?你们已经宣告了这一点。我还要为奴隶制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论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今天在众多的美国人面前,把演讲划成A、B、C、D,再分成1、2、3、4,从相对、绝对、否定、肯定各个方面来证明人人都有享受自由的天赋权利。那在人们眼里我将成为什么样子呢?这样做将使我显得十分滑稽,并将使你们的悟性蒙受奇耻大辱,苍穹之下,无人不晓:奴隶制于人类是不适当的!
还要说什么呢?难道还要我说:像对待兽类一样对待人,剥夺他们的自由,逼近他们劳动而不付给工资,让他们对与其交往的同类的关系一无所知,用棍棒殴打他们,用皮鞭抽打他们的肌肤,用烙铁烧灼他们的肢体,命警犬追咬他们,把他们廉价拍卖,离散他们的家庭,敲落他们的牙齿,烧焦他们的肉体,以饥饿驱使他们服从并降顺他们的主人,要我说所有之一切都是不道德的吗?难道非要我来辩论,这样一个用血写出的、浸染着污秽物的体系是不道德的吗?不!我不屑辩论,我会更好地运用我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把它们浪费在这样的辩论之中。
那么有待辩论的又是什么?难道说留待争辩的是奴隶制不合神意?上帝没有创建没有创建这个体制?我们的神学博士搞错了?这种想法是渎神的。这种不合人道的想法不会是神赐的。谁能就此建议进行推理呢?只有能就此建议推理的人才可能这样伏。然而我却不能。2 如此争辩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在这种时刻,需要的是灼热的烙铁,而不是令人信服的论据。啊,假如我有那种能力,假如我能向这个国家进一言的话,今天我将要倾泻出急如湍流的辛辣嘲笑,无情指责,令人无地自容的讽刺和严厉的斥责。因为现在需要的不是光而是水,不是柔和的阵雨而是雷电。我们需要暴风骤雨和地动山摇。一定要鼓起美国的同情心,一定要唤醒美国的良知,一定要惊动美国的行为规范,一定要揭露美国的虚伪,一定要公开禁止和通告废除违背上帝旨意和人性的罪行。
对于美国的奴隶们,你们的七月四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的回答是:这一天向他们显露的是比一年之中其他任何日子都更清楚地显示出他要为粗暴的不平等和残酷承担无尽无休的牺牲。对他们来说,你们的庆祝只是一场欺骗;你们吹嘘的自由,只不过是渎神的放肆;你们标榜的民族伟大,充满骄横自负;你们的欢呼声是那样的空洞而又残忍;你们对暴君专制的谴责无异于厚颜无耻的空话;而你们所唱的自由平等的高调更是空洞无物,简直是对这口号的嘲弄;你们的祈祷和圣歌,你们的说教和感恩,以至你们所有的宗教炫耀和尊严对于上帝只不过是装腔作势、欺骗、欺诈、不敬和虚伪——只不过是一层掩盖罪行而使蛮族不降低声誉的薄纱!在这个时刻,地球上没有任何野蛮的国度比美国犯有更令人震惊而血腥的罪行了。
到你们可能去的地方去吧!调查你们想要调查的地方吧!漫游所有的君主国和专制主义的旧世界去吧!穿过南美洲吧!寻找出所有的陋习吧!而当你最终找到那个地方,就把事实放到这个国家天天所奉行的准则旁作一下比较吧,那么你就会对我说:对于反对粗野和厚颜无耻的虚伪,美国堪称举世无双。
第二篇:感受美国“演讲”
感受美国“演讲”
美国的现代演讲与口才事业起步早,水平高,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这次笔者赴美国探亲访友、考察教育之余,同时也得以一窥其门径。在中国,演讲不是艺术表演,而是社会实践,服务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美国,演讲则主要运用于政治竞选与商务活动。
笔者在波士顿参观肯尼迪总统图书馆与博物馆时,观赏了肯尼迪生前系列演讲的录像:包括竞选国会议员的演讲、竞选总统的演讲、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总统上任的就职宣誓、以总统身份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的即兴讲话等等。竞选议员、州长、总统的巡回演讲少则数十场,多则上百场,听众成千上万。如果没有这种鼓动性的宣传,怎能争取民心获胜呢?竞选演讲政论性强,口语表达的力度大、语速快,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刚劲有力。演讲者需要具有扎实的政治、哲学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口语表达技巧,再加上充沛的体力与悦耳动听的嗓音,方能应付自如。
凡竞选演讲大都有“教练”、“辅导”,但内容远非仅指训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与轻重快慢恰如其分,那只是雕虫小技而已。更多的功夫“在口外”,如根据不同种族、地区、行业、年龄、性别选民的不同心理,选取演讲的角度、确定内容的重点、设计演讲的风格。甚至戴不戴手套,手套用什么颜色等微小的细节都在反复斟酌之列。所谓的“教练”、“辅导”其实是指语言设计与演讲策划。
相较而言,中国的政论演讲更多运用于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荣辱教育等。美国的政论演讲寓庄于谐,幽默、诙谐成分更多。中国的政论演讲庄重、严肃,忧患表白的色彩更浓。中国历史上天灾人祸不断,民族发展史崎岖坎坷,忧国忧民的意识浸透了我们的政论演讲。
商务演讲就是为市场服务、为顾客服务的演讲,听众就是上帝,一切为听众着想。笔者在波士顿与纽约各乘船游览一次。在波士顿海湾,因游客仅三十多人,没有专人随船讲解沿途风光,而是广播讲解。鉴于游客全为华人,广播选用汉语。在纽约哈得孙河,一百多位游客则各国人皆有,就由一位中年男性手持话筒,用英语讲解沿途风光。他时而楼上,时而楼下,不断向游客点头、微笑、握手,动作大方、爽朗。讲解完毕,又回答游客的咨询、提问。船靠码头,游客们上岸前纷纷对讲解员热烈鼓掌,表示赞赏和感谢。
在从华盛顿赴美国-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途中,旅行社考虑到在高速公路上连续行车七个多小时,太枯燥、单调,在中途安排两次参观活动。上午参观一家巧克力食品厂,游客们乘厂里的玩具车观看巧克力制造过程时,仿佛在浏览动漫世界,广播讲解的男声,其语气也像讲童话故事。下午参观一家玻璃艺术制品厂,有工人现场操作表演。看台上坐有一百多名游客,华人约占三分之一。讲解员又是两位中年男性,一位用英语讲解,一位用汉语讲解。
相较而言,车站、码头、机场、旅游景点等处的广播员、讲解员,中国以青年女性居多,美国以中年男性居多。美国广播电视界最著名的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也是男性多。从口语角度比较,女声清脆、温柔、甜美,男声雄浑、豪迈、壮美。中国的传统文化偏爱温柔敦厚,美国的牛仔文化偏爱粗犷、豪爽,于是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语言审美观。
谈起为市场服务的演讲,就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演讲经纪公司。其性质类似于演出经纪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从全国、全球各地聘请对口的专家、名流来演讲,经纪公司收取中介费。演讲经纪公司属于文化产业、智力产业,创办所需物力、财力有限,但各行各业的人才难觅。要物色一位对市场有吸引力的演讲嘉宾,往往需要猎头公司多方寻找。一般的演讲经纪公司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至少十多名工作人员,再加上经常联系的数十位口语表达能力高超的演讲嘉宾。每位嘉宾备有文字简介资料与演讲光盘供邀请单位查询。同时,公司的题库储存有成百上千的演讲题目,类似于大饭店的“菜单”,供客户查询“点菜”。如客户需要的演讲题在题库中没有“存货”,可以及时联系演讲嘉宾突击准备。一场演讲的报酬,少则4位数,多则6位数,或客户直接付给演讲嘉宾,经纪公司按比例提成;或客户直接付给经纪公司。演讲嘉宾的食宿、交通、旅游乃至包装、宣传等全由经纪公司承担,并付给演讲嘉宾双方签约时谈妥的报酬.其运作模式、程序与演出经纪公司大同小异。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演讲社会活动家还有自己的经纪人。他们既负责联系客户,还收集反馈意见与建议,协助演讲嘉宾不断改进、提高演讲水平,以适应不断开拓演讲市场的需要。
在美国,还有“声音美容院”、“健声培训班”,其业务范围不仅是矫正口吃、纠正方言,更包括美化音质音色,保养、呵护嗓音。客户有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所谓“声音美容院”只不过是演讲经纪公司的配套设施,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涌现一批。而演讲经纪公司因要求的人才更多、层次更高,所以至今中国尚未出现名符其实、组织机构健全的此类产业,只有少数文化传播公司、公关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兼营此业。
第三篇:党校教育工作八论
《党校教育工作八论》总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对党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校要认真完成好中央交给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认真总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之上升为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推动党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在党校工作实践中,笔者对党校教育规律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八点初步认识。
一论办学方向:坚持党校姓党是党校教育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九条基本经验”,核心就是党校姓党。我们必须着眼于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部署党校各项工作。
突出党校教育的基本定位。党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干部教育,有其自身特殊规律。党校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和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般的国民教育和其他培训机构,主要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等。党校教育主要是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教育党的干部,核心是政治培训、党性培训、素质和能力培训。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党校姓党就是要把更好地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作为主线,引导学员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性。
坚持党校办学的党性原则。党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恪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循党的政治路线。要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使学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强化学风建设,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强化廉洁从政教育,增强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严肃政治纪律,着力解决不符合姓“党”要求的问题,坚决反对和避免任何淡化党校姓党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对那些执行党校教学计划不严格、压减主体课程的现象要加强检查和整改。同时,要严格筛选师资,净化党校讲坛,严禁传播错误观点,保证正确的政治导向。
切实加强党对党校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要努力做到“三个为主”:在培训渠道上必须以党校为主,落实中央关于党校教育的要求,避免以社会培训代替党校培训的做法;在招生机制上必须以组织调训为主,优先安排关键岗位、重点岗位的干部,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在办学领导体制上必须以党组织的领导为主,充分依靠党委(党组)。
二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规模培训党的领导干部
围绕中心,就是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党建的中心任务,认识和部署党校工作。服务大局,就是要始终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的建设大局、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员,真正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按照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部门党组(党委)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学员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服务党的建设大局。十七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校教育必须围绕党的建设大局,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增强学员的党建意识,纠正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党的工作的现象;引导学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通过严格组织生活会,引导学员行使民主权利、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培养学员积极遵守和维护法律法规的自觉行为,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
服务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党校教育服务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就是要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权力与服务、公仆与主人、为官与做人的关系,弄清权力属于谁、掌权为了谁、怎样掌好权的问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群众、关心群众、为群众谋福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立足岗位成才,立志干大事。
三论教育目标: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党校要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和培训党的执政骨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研究党的执政理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发挥重要阵地作用,努力使学员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模范。
增强执政意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最根本的是要切实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树立科学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开展各项执政活动。树立民主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依法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执政本领。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对于党校教育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员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改革发展稳定中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研究问题,就是要系统思考、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探索和把握各项工作规律。解决问题,就是要超前预测、科学应对、宏观谋划,科学地制定、实施和调整政策,立足岗位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培育执政作风。培育良好的作风,是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党校教育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使学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切实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学员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实践锻炼,使学员在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中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党性锻炼,使学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研究执政规律。善于发现、掌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是对执政党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校应通过党史教育、专题研究、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员结合基本理论的学习,认真研究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当代世界政党的执政规律,深刻认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四论教学内容: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校的教学内容,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校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布局、充实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校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党校教育要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学员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要扎实做好科学发展观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课题、进头脑工作。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校教学要抓紧做好科学发展观“五进”工作。进计划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充实到主体课程中、增加授课次数,进教材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编入有关教材,进课堂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面授、双向交流、答疑等教学环节中,进课题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员的课题研究中,进头脑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学员认识形势、开展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完善教学布局。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校提出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校强调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校进一步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党校教育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着力培养“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这个教学布局,就是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大力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大力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大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全过程贯穿增强党性的要求,同时专门进行党史、党建教学,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大力加强党性修养。
五论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
党校的教学方法,必须围绕增强培训效果而不断改革创新。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要认真总结教学方法的基本经验。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回顾党的干部教育历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创新。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了启发式、讨论式等10种干部培训方法和18种开展党内教育的方法。1941年,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保证干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点》等文件都强调要从干部的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紧密结合干部业务需要和特点开展教育,不照搬国民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是党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应该长期坚持和发扬下去。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党校的办学方式不同,学员的岗位和阅历各异、理论功底和培训需求有所差别,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子教学,要努力探索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制宜的新路子。要充分发挥不同部门党校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讲授式方法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用体验式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类教育,用模拟式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总之,要以学员为主体,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力争学习效果最大化。
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方法。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研究式教学,就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党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讲授式教学,在内容安排上要少而精、突出思想性,联系实际问题、突出针对性,提高讲授艺术、增加感染力。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典型案例和讨论交流,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就是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使学员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模拟式教学,就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电视专栏访谈等情景培训,增强现场感。此外,还有团队学习法、行动学习法、五步学习法、结构化研讨等,都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六论教学管理:从严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与“学”的重要联结点,是党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从严管理是要求,民主管理是形式,科学管理是目标。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坚持从严管理,实现从严治校。这是做好党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党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学员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要强调教学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定制度要系统、配套、便于操作。在执行中,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例。用校规校纪引导学员实现从干部到学员、从工作到学习、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并加强外出考察、调研等的管理,切实维护党校学员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党校工作人员的管理。党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本着对党负责的态度,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党校意识和党性意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
坚持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氛围。学员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也是推动民主管理的主体。学员自我管理是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发挥好支委会、班委会的组织作用,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落实教学计划和配合教学管理。要引导学员积极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研讨、课题组研究、社会调研、学员论坛等教学活动,在研讨中坚持“四不原则”,即“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坚持科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科学管理,是深入探索党校教育规律、实现科学办学的客观要求。目前,对科学管理的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教学环节管理,办学分散是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的突出特点,我们从入学教育、自学读书管理、党性锻炼、毕业论文、学员综合考评等方面制订了规范性文件,统一指导各部门党校工作。二是建立办学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把办学经验系统化、规范化。三是试行全面质量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党校质量管理体系。这是新的尝试,有助于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七论培训格局:分类别、分层次,满足不同学员需求
针对干部队伍年龄、知识、职务结构方面的状况和差别化、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党校教育要及时调整班次设置、完善培训格局。
实效至上,实施分类别培训。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整体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实行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对党政干部,侧重于增强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员,侧重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党校教育坚持分类培训,要区分培训班次和轮训班次。培训类班次,着眼于领导干部的任职需要,教学内容突出系统性;轮训类班次,着眼于领导干部在岗轮训的需要,进行脱产进修、充实提高,在内容上突出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
需求导向,实施分层次培训。分层次就是要在分类别的基础上,按照两类班次各自的结构层次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党校教育在满足不同层次干部的需求上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这些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逐步建立了分层次的培训格局。分层次,就是区分局级、处级干部两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内容,开展教学。在培训班上体现为把局级后备干部班和处级后备干部班分开,把局级干部研究班和处级干部研究班分开;在轮训班上体现为把局级干部进修班和处级干部进修班分开。
扩大规模,拓宽培训领域。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就要扩大组织培训力度,增加新班次,拓宽培训领域,形成更加完善的培训格局,使各层次各类别的党员干部都能接受教育培训。一是延伸更多领域。在现有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为各类党务干部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在培训机关党委书记、机关纪委书记的基础上,延伸到支部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群工干部、纪检干部、工会主席的培训。二是增加更多层次。科级干部从事基础性工作,长期得不到党校学习的机会。开办科级干部班,不仅从战略高度为中央国家机关培养青年执政骨干,而且有利于弥补党校长期以来没有把科级干部纳入培训规划的不足,有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三是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开办党建研究生班,为广大党务干部提供继续学历教育的机会。通过完善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扩大覆盖面,形成班次结构更加合理、培训功能更加齐全的培训格局。
八论办学资源:实行开门办学,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
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办学合力,是中央国家机关党校教育工作的显著特点。实行开门办学,搞好校内开放和校外开放,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使各种办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是完成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推动党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共享办学条件。中央国家机关的党校教育历来就是充分依靠各部门办学条件开展的,形成了“统一管理,分散办学”模式。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中央国家机关许多部门设有自己的党校。为完成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以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部门党校为主开办直属班,组织跨部门集中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国家机关各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各部门党校办学实力强弱不一,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要积极地把各部门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使用,采取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教师资源。建设一流学校、办好一流教育,不仅要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训、组织交流、学习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选聘优秀师资。充分发挥地处首都、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主体课程教学中充分依靠和利用好中央党校的优质师资,选聘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充实专兼职师资库。三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开展境外培训。党校教育要落实好“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的要求,必须积极引进境外智力资源。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办学27年,境外培训已开展10年,组织了大批党员干部参加境外培训。通过境外培训,开阔学员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学习借鉴先进培训方法,边借鉴边转化,边学习边改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做到引进的智力成果本土化。
党校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党校教育规律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长期艰苦探索。党的事业在发展,党校教育在发展,笔者对党校教育规律的认识只是初步的,还不够系统,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第四篇:论《大学》八条目
论《大学》八条目
摘要:《大学》与《中庸》均论及“诚”“中”“知”“物”“慎独”,但涵义有深浅之别。中庸之道是“尧舜性之”,大人之学乃“汤武反之”,领悟《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等章句的内涵,然后解《大学》之八条目,才不至于支离决裂。关键词:诚意
正心
格物
慎独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但通读《大学》全文,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原本《大学》没有注释经文“致知在格物”一句相应的传文,《大学》作者没有对“格物致知”进行进一步解释,后世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以至于“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其二,“诚意”章传文只是直接阐释“诚意”的内涵,不涉及“诚意”与“致知”以及“正心”的逻辑关系,这与“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截然不同。
一
对于第一点,朱子认为“有阙文”,并在《大学章句》中增补“致知在格物” 之传文。而阳明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不须增补传文。对于第二点,为什么《大学》传文只进一步解释“诚意”,而不对应解释经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不解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朱子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阳明以“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来解“正心”,既然“正心”是“未发之中”,修齐治平则是达道之“和”,故“正心”以下不是功夫,而是效验,那么“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与“诚意”章传文不同,就好理解了。
《大学》八条目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其实,首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于八条目中独点出“修身”,以及“致知在格物”,而不顺接前文说“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大学》作者已经暗示我们,所谓的
八条目之间不是前后连接、又相互独立的一根链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说“物有本末”,我们就不必执著于条目之数,而是要在八条目中区分一个本末。如《大学》主张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孔子则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得更简洁,“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由此可见,《大学》作者把外王分成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环节,不过是结合周朝的封建等级制度而立说。此外,治人之“本”在于修己,亲民之“本”在于明明德,故修身是八条目之“本”,格致诚正只是修身功夫。
一方面,“物有本末”,另一方面,《大学》又强调“事有终始”,功夫之先后次第体现为“欲„先„”“„而后„”。既然说“致知在格物”,格物与致知本来没有先后之分,下文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物格与知至有先有后,与前文“致知在格物”一句不能相呼应,主要是出于行文的需要。“而后”或许也有另一层意思,“至”与“致”不同,致知在格物,先“致其知”而后实现“知至”。
《大学》区分心、意、知、物,功夫有先后次第,《中庸》则是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大学》曰“诚意”“诚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诚者自成也”;《大学》曰“正心”,《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两部经典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以《中庸》来解《大学》,才能真正把握《大学》八条目之间的内在脉络。
二
《中庸》论“性”不论“心”,一个“诚”字彻上彻下,无内无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需注意“能„则能„”与《大学》“欲„先„”之间的区别。《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诚”不是自心体发出的活动,向外无“意”可诚,“诚”也没有落实在“心”上,向内无“心”可正,“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诚”是功夫,也是本体,故曰“至诚无息”。《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之“诚”落实在“意”上,“意”是心之所发,“诚”是“诚于中,形于外”,有一个中心。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诚”是“始”,也是“终”,“始”与“终”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故曰“不诚无物”。《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诚”有一个中心,由中心向外扩充,“心”是“中”,“物”为“外”,由“中”而“外”其实即是致知格物。心之所发便是意,能诚其意,“意”即是“心”。“诚意”功夫其实要打通内外,由“形”而“著”“明”,以至于“动”“变”“化”,使得心之所发复归心体,“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此谓“意诚”。
诚意、正心是不断扩充此心,其实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中庸》之“至诚”是“尧舜性之”,《大学》之“诚意”是“汤武反之”。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大学》所谓“自谦”,即行慊于心。“诚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意”之“行”由心体自然发出,毫无造作,故曰“诚于中”。“诚于中,形于外”是向外“开”,“慎其独”是向内“反”,唯有“慎其独”,才能“诚于中”,《中庸》则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虽说《大学》之“慎独”功夫不及《中庸》之“慎独”精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但《大学》之“慎独”也不是指身体之独居独处,“独”即是“心”,即是“中”。《大学》之“自谦”、“慎独”也是要时时作反求诸己的功夫,“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其趋于极致,即《中庸》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
三
张横渠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大学》之“诚意”功夫落实在“意”上,使得“意”合于“心”,由功夫复归本体,如果从“心”体上说,则是“诚于中,形于外”,“诚意”即是“大其心”,不断充实扩展心体。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然“诚意”即是不断扩展心体,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大学》作者在“诚意”之外还说一个“正心”?其实《传习录》119条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庸》由未发之“中”而说中节之“和”,同样,《大学》作者说“正心”,是为了引出修齐治平,“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把心体立起来,修齐治平只是从心“体”起“用”,“修身”以下条目均是“正心”。如阳明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天下平”是“明明德于天下”,国治是明明德于国,家齐、身修分别是明明德于家、明明德于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大学》强调不能有所忿懥、有所恐惧,如同《中庸》首章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一旦有“所”,则有内外、能所之对立,张横渠所谓“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心体就有缺憾。既然“诚意”功夫的根本在于自慊于心,在于慎其独,“正心”是要化“所”为“能”,转“物”为“心”,已经把“诚意”功夫统摄在内。阳明曰“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大学》之“心正”也是“未发之中”,“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但还不及《中庸》所谓大本之“中”。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光明正大才是大本之“中”。
“心不在焉”,“在”是“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之他在,不是“自慊于心”之自在,心不“在”即无“能”“所”之二元对立,此为“慎其独”。《大学》作者正是以“心不在焉”来说“正心”,“心不在焉”如《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结合“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来注解,可惜朱子正好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句理解颠倒了。
四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两者之间功夫层次不同,前者为“致曲”,后者为“至诚”。《中庸》“成物”之“知”从性体发出,又须臾不离自性,正所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大学》“致知在格物”是“其次致曲”,致知与格物其实是一个功夫,“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物我之间发生作用,只是从“物”的角度上表现为“格”,从“心”的角度上说则是“致”。致知格物向外“开”,致知不是扩充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往者屈(曲)也,来者信也”,向外“开”则“曲”,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诚意”在格物致知基础上实现“曲能有诚”,其实也是向内“合”。一开一合,“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心正、身修、家齐等皆是“利”。从《大学》之“正心”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皆是“心”,黄梨洲曰“盈天地间皆心也”。如果把“正心”功夫上推至“格物”,身、家、国、天下皆是“物”,黄梨洲所谓“盈天地间皆物也”。修齐治平也是格物,阳明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由此可见,《大学》之八条目决不是从“格物”一端向外延伸至“平天下”的一根链条。《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说“诚者物之始终”,《大学》曰“事有终始”,不说“事有始终”。说“始终”就外化了,说“终始”,则功夫无论落于哪个环节,都有“本”而不流于“末”,唯如此,才是大人之学。
虽说致知格物是“开”,诚意是“合”或曰“反”,但诚意与致知格物不是并立的,而是一说诚意,致知格物即包涵在其中。“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致知只是诚意之功而已,故对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不能以辞害意,决不能认为格物、致知、诚意三者相互独立又具有严格先后次第。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之“反”即包涵格物致知。“乐”是心体之乐,唯有仁者才能久处约、长处乐,体会到万物一体之仁,才能“乐莫大焉”,能反身而“诚”,修齐治平也在其中。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格物是格此心之物,故向外格物致知也是向内诚意正心。阳明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这其实是在注解《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今日良知见在如此”是格物致知,“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是“诚意”。
第五篇:论美国的民主
一
听说过“幽暗意识”论的我们也许会认为西方政治的成功之处在于:靠制度而不是靠人心。不能寄希望于改造人性,只能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好的制度不需要人民是天使,即使是一群魔鬼也可以,只要他们有足够的智慧进行成本利益的核算,好的制度就能恰到好处地使他们的自私融合成社会的大善。而中国的政治的失败之处在于始终重视人心高过制度,强调思想教育,强调人情,这是要不得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评价却是“有严格的制度而无公共的品德”,这与我们头脑中的惯性思维“西方政治重制度,中国政治重人心”正好相反。托克维尔是个西方的理论家,但他却认为对于现代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社会的维系中,民情的作用要大于制度。
事实上,强调制度独立于人性之外,是对全面改造人性的乌托邦革命纲领,或是对“好人政治”、“魅力型政治”的回应。因为改造人性或相信人性带来的灾难已经足够,才应该强调制度必须不信任人,把人作为无差别的“标准人”或“平均人”,作为无差别的、自私的、一有机会就要为恶的魔鬼来看待。用统治一群无差别魔鬼的制度去统治复杂得多的实际的人,自然达不到最好——连赞扬民主的理论家们也承认“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托克维尔也是承认这点的,而且他对民主本就没有天然的好感。但他更为仔细地观察到制度与人心民情的三个关联点。第一,美国缔造者们优秀的工作为美国提供了设计精巧的制度,制度是特定的人为特定的人而定的;第二,制度能怎样实施下去,达到怎样的效果,取决于民情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比如前述美国宪法允许总统连选连任本来隐含了危险,但是在美国没有造成真正的危险,是由于民情不允许终身领导的存在。这个制度后来的发展,又凸现了人心与制度的第三个联结点:罗斯福在非常状态中三次连选连任总统,而后,宪法修正案立即从制度层面堵上了这个缺口,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传统,这一切或许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得到吧。制度本有缺陷,是民情防止了危险;民情也可以转为正式的制度,制度化后更加强化了民情。在这个过程中,鸡与蛋式的互塑关系昭示着一种“美国传统”,至于被问到是法律还是他们的心让他们这样做的,美国人或许会回答,法律就在他们的心中。
二、论自由
看看托克维尔是如何看待自由的。托克维尔,法国人,他25岁的时候去美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回国写就了令他的获得蜚声世界的荣誉的《论美国的民主》。替他的《回忆录》写序的作者说:“他只要谈到自由就一定提到人的自尊,认为前者必须求助于后者。自由,人的自尊是评价人有理由存在的最高标准。”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
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还是人的价值所在。”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尊和自爱,在如何获得自尊上,亚当•斯密告诉了我们一个办法,他说:“对于我们自身行为适当性的真诚的关注,是德行真正的精髓。”对于自身行为的检点,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是很多人会觉得这简直是胡扯。
试想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自由行为和言论作出适当的反省与克制,因为他人的自由正是自己的自由,那么自由似乎并不那么玄乎!这种对于自身行为的检点出自个体内心对尊严的需要。一个随地吐痰的人内心是没有渴求的,他的尊严像痰一样在地上任人践踏。倘若吐痰者只要有一丝的尊严,他或她首先会感受到这种做法是否雅观,更深一步考虑,就要想这种做法是否影响了他人呼吸纯净空气的自由。所以说这种自我反省和克制对于自由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存在于个体心中的自由的观念就是一种信仰和道德的观念。信仰是自由的源泉,道德是自由的动力。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后半身都在为自由社会而著述。其《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成了这方面的不朽著作。他认为一个社会的自由应该靠制
度的进化和法律的经验积累。在一个社会的不同阶段,法律和宪政对于自由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应该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宪政的专制性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允许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则法律应该逐步退出公共生活,宪政应该具有高度的民主性。在哈耶克看来,社会自由的终极理想状态是形成一种其所谓的“自发秩序”,也即自由社会是并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那时并不是由法律来形成制度和社会秩序,而是由“自发秩序”来形成法律和制度。
三
“在美国,人们从来不会服从一个人,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但同时,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理性和民情。”这一段名言阐述了法律、制度与民情之间的关系问题。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人民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的制衡体系,从而使得国家的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而并不服从于某个领导者的一意孤行。法律同样也是如此,由多数人来制定,反映多数人的利益。这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它使得这个国家的公民自觉遵守、崇尚甚至是服从于他们自己所建立与维护的道德与正义基准,并且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与传统,即民主的传统,法制的传统,所以说“人们从来不会服从一个人,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
但同时,托克维尔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理性和民情。”这也是他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民情之后做出的论断,可分为两句来一一阐述:
1、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阶段内,这个国家集中力量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本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为其贯彻落实提供一种法制上的保障。但是法律毕竟是由人来制定的,无论科学研究如何发展,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预知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所以说,法律也就不能预先定出一切,而让后辈人去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在不违背宪法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不断出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当当时的政府对于上层建筑层面上的调整与优化。这些都回应了托克维尔的论断——“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
2、国家的制度一旦确定,便具有了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这个国家的理性与民情,同法律一样,制度的制定也是用来框定这个国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的,它与民情之间实际上具有着微妙的联系,彼此不可分离。托克维尔仔细地观察到制度与理性民情的三个关联点。
第一,美国缔造者们优秀的工作为美国提供了设计精巧的制度,制度是特定的人为特定的人而定的;
第二,制度能怎样实施下去,达到怎样的效果,取决于民情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比如美国宪法允许总统连选连任本来隐含了危险,但是在美国没有造成真正的危险,是由于民情不允许终身领导的存在。这个制度后来的发展,又凸现了人心与制度的第三个联结点:罗斯福在非常状态中三次连选连任总统,而后,宪法修正案立即从制度层面堵上了这个缺口,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传统。
这一切或许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得到吧。制度本有缺陷,是民情防止了危险;民情也可以转为正式的制度,制度化后更加强化了民情。在这个过程中,鸡与蛋式的互塑关系昭示着一种“美国传统”。至于被问到是法律还是他们的心让他们这样做的,美国人或许会回答,法律就在他们的心中,这句话也就更加印证了托克维尔“在美国,人们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的论述。
四
“在未来的黑暗中,人们已经能够洞察三条非常明显的真理。第一条是,今天,举世的人都被一种无名的力量所驱使,人们可能控制或减缓它,但不能战胜它,它时而轻轻地,时而猛烈地推动人们去摧毁贵族制度;第二条是,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最后,第三条真理是,没有哪个地方;专制制度产生的后果比在上述社会中害处更大,因为专制制度比任何其他政体更助长这种社会所特有的种种弊端,这样就促使它们随着它们原来的自然趋向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下去。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应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糜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之,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惟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日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弱,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变得富裕、文雅、华丽,甚至辉煌,因其平头百姓举足轻重而显得强大;在那里可以看到私人品德、家庭良父、诚实商人和可尊敬的产业主;甚至还会见到优秀的基督谜,因为他们的祖国不在尘世,而他们宗教的荣耀就是在最腐败的时尚中,在最恶劣的政府下,造就优秀基督徒;罗马帝国最腐朽的时代就曾充斥着优秀的基督徒;但是我敢说,在此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五
在美国,负责领导国家事务的人,在才德两方面都不如贵族国家的执政者,但他们的利益却是与大多数同胞的利益相同和一致的。因此,他们可能常常不忠于职守和犯重大错误,但他们决不能把敌视这个大多数的方针贯彻下去,他们也无法使政府具有独断独行和令人生畏的形象。而且,在民主制度下,一个行政首长的不良政绩不过是孤立现象,只能在其暂短的任期内发生影响。腐化和无能,决非来自可以把人们经常联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一个腐
化或无能的行政官员,不能只靠另一个行政官员也象他一样无能和腐化而彼此勾结,并联合起来使腐化和无能在他们的后代繁衍。相反,一个行政官员的野心和阴谋,还会促使他去揭露另一个行政官员。在民主制度下,行政官员的劣迹,一般说来完全是属于他们个人的。但是,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这个阶级利益,在官员之间形成一条共同而耐久的纽带,促使他们把力量联合和结合起来,以奔向总是不让绝大多数人幸福的目标。它不仅使统治者彼此勾结起来,而且还把统治者与很大一部分被治者联合起来,因为很多没有担当任何公职的公民也属于贵族。因此,贵族政体的行政官员既受到社会的坚定支持,又得到政府的坚定支持,使行政官员的利益与他们的一部分同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而与他们的子孙的利益统一起来,甚至服从于子孙的利益,就是贵族政体的共同目的。在贵族政体下,行政官员的工作既是为了现在,又是为了未来。因此,贵族政体的行政官员,同时被自己的激情和被治者的激情,而且我几乎可以说被他们后代的激情,驱向同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