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与评价

时间:2019-05-15 05: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鉴赏与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鉴赏与评价》。

第一篇:诗词鉴赏与评价

首先,就诗词批评而言,随着一朵朵诗苑奇葩的次第绽放,诗歌批评之作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齐梁时代的刘勰提出来的,可遗憾地是《文心雕龙》并不是单纯论诗的著作。

第一部论诗的著作也是齐梁时代的钟嵘《诗品》,它全文才2400字,以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对两汉以来的诗人进行了品鉴。但他竟然在九品之中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反而是把名不见经传的李陵等拔为上品,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高度近视。

自北宋欧阳修首创《六一诗话》以来,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评形式――诗话、词话广泛流行至今不衰。它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直接性感受和意见。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当属南宋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如果说诗品还算不上一本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的问世可谓填补空白。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以《诗辨》为核心,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进行探讨,论诗标榜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主张诗有别材说、别趣说、兴趣说、妙悟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讲求诗的意境超脱,他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其实北宋“三圣”朱熹也有文学批评,由于他是集此前理学家文论之大成,而理学又是元明清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他的批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

如他批评不是就诗论诗,而是另起炉灶:高举理学的旗帜进行。大致相当于当年我们用政治标准衡量一切。在他看来,文学最多只是理学的武器和工具。如在文道关系上,主张道本文末与诗文妨道。也就是说诗人作家是否拥有先进的思想才是置关重要,写诗作文的好坏倒在其次。他在《读唐志》一文中对自古及到他时的文人墨客作了一个概要评价,结论是除了“古之圣贤”和一个“天然”陶潜,后来的人都是道德不纯正,为文都很少有价值,竟把千古文章一笔抹杀。他评杜诗说:“是无意思,大部小部无万数,益得人甚事!”

值得庆幸地是,理学思想虽被统治者利用而长期成为统治思想,但他的文论却并未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思想,如若如此,恐怕早就是举国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的萧瑟了。

最应重视的是民国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该著自问世以来,极受学术界推捧,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独特在于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是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它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首屈一指作品。如他提出了“境界”说,用其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脉络,沟通全部主张。他不仅把“境界”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不仅是评词,也融就了其人生的思考于其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话和词话的区别。词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自北宋后期发展到高峰才脱离音乐,成为文人用以抒情的的新兴诗体。既为一种新兴的诗歌形式,因此词话亦可称为广义的诗话。若从历史上看,二者不同时期也还是有所区别。如北宋时大都诗话与词话混一,而南宋诗话与词话则相对分离,至清代词话更为独立。有人说词话摆脱作为诗话附庸的地位而自立门户,乃是词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词的研究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固然有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用这么壁垒分明,毕竟同属一个家族,既便是《人间词话》以词话相标榜,也仍有条目牵涉到评诗的内容,所以大可不必太机械较真。

有网友曾看“‘天纵伊夫无处不在”,几对所有读家词家都说三道四,便问天纵伊夫师从何处,看何书,要求共亨书目。盖因其看书杂,又不求甚解,无师自通,更害怕误人子弟,故不置可否地推托。其实历史上的诗话词话固然需学习,但一般而言,中国诗学独有的评点式、随感式的评论特色、以及行文中对诗家字号、官职等尊称的滥用,往往令初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到是今人的像夏承焘等老先生的《唐宋词欣赏》之类的小册子或许可一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据说还有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管维录》,不好意思,我还没有通读全文,不好置评。窃认为,所谓学者为文,只因他们都生活在书斋或象牙塔里,又过于专注于所研究的学问,眼界过窄、就事论事或许是其硬伤。不是老王卖瓜,多关注天纵伊夫著的《天地诗话》,它是以世界眼光、当今视角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的品读,或许是你品读诗家词家的终南捷径。

一般而言,理论总是滞后于创作的。有论者研究诗话词话的形象化妙理奇思时说诗歌批评本身应成为一种富有文学创意的美学感受,好固然好,但难免本未倒置。殊不知文艺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还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更为重要。毕竟促进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人心所向,也是批评的目的所在。

其次,就诗词鉴赏而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

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像力留下无穷的余地。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像。好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是因为诗中的情景与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有了某些契合之点,感到这诗先得我心,有一种知音之感,读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人们之所以喜欢幻想,是期望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争纷中得到某种暂时的解脱,在艺术美的幻境中享受思想的自由。它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但以上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或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江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风连云。凡此种种,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一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静谧空灵,清丽婉转。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幽深之情,常以小巧、轻盈、柔和、典雅等感性形象,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嗟离伤别之心理气质,“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品的影响。只有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在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特别是王维,被后人称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上面赏析的那首《山居秋暝》,就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蒋捷《一剪梅》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写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毫无新意,味同嚼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中国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虽无格律要求,但必须押韵。到了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亦即所谓格律诗。这种新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泠泠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对仗尚有许多要求,如平仄相对,虚实相对。

根据我个人的感悟,以下赏析了两首我很喜爱的诗词。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第二篇: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是女的先有不专一的行为,男的也就三心二意了。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几句写诗中的女性不为兄弟所了解,只能自己伤心的处境。

D.“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总角”指少年时代,“晏晏”指欢乐的样子,这两句是写女性回忆少年时与氓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段初步刻画了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小伙子虽有忠厚之貌,但内心狡黠,姑娘痴情而又爽快。

B.诗的第三节,诗中女子自诉怨恨的心情和总结教训,第四节写“氓”对爱情不忠贞。

C.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从被遗弃女子自诉的角度来写的,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D.全诗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十分感人。

3.对《卫风·氓》的1—2章中语段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

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

4.对这两个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着诱人的艺术力量。

B.1—2自然段初步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忠厚而又有点狡黠的小伙和痴情而又爽快的姑娘。

C.上述诗段用第一人称“我”来追述恋爱——结婚的全过程。D.1—2段,叙事中隐含着抒情,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追求自主婚姻的热切愿望。

班级:

学生:

5.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的淋漓尽致。

D.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感情。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鉴赏《诗经·秦风·无衣》

6.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皆以“岂曰无衣”领起,既突出了本诗重章叠句的特点,又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

B.“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诗中连用“三同”,表现了军中当时物质的极度缺乏。

C.“王于兴师”中的“于”为语气助词,无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秦王就发兵了”,这句诗点明了背景。

D.“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表现了秦军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壮志和爱国精神。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从诗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唱这支军的军队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威武雄壮之师。

B.这首诗三章表现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虽有强调的好处,但也有重复累赘的弊端。

C.全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突出了主旨。

D.这首诗在一咏三叹中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对《秦风·无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岂曰无衣” 含有反问语气,加强了语意。

B.全诗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C.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D.朗读要读出节奏,同时还要读出语气语调。比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长停)王于兴师,(稍停)修养/戈矛,(稍停)与子/同仇!(感叹语气)

鉴赏《诗经·邶风·静女》 9.对诗篇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静女”,即文静又靓丽的女孩子;姝(shū),美丽、好美。一句四言诗,竟用一半的字夸赞女孩子,足见她的美。

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通“薆(ài)”,隐藏。

C.“彤管有炜”,彤,赤红色;炜,鲜亮。诗句以物喻人,托物言人,用赤红管的光华闪亮衬托了女孩子的美。

D.“说(悦)怿女(汝)美”,四字中竟有两字表达喜欢之情,显然,这个“喜欢”是发自肺腑的。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黄河为中心。”这首《静女》即选自《诗经·邶风》,邶,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汤阴一带。

B.鲁迅评价《风》的内容说:“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静女》篇就如此。

C.全诗3段情节与抒情各有侧重:首段写静女的淘气和“我”的被捉弄;中段写赠彤管,尾段写赠茅。

D.本诗具有赋的特征:在铺陈静女的美时,不惜笔墨;且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糅合在一起来展现。

鉴赏《离骚》

1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善”,指所崇尚的美德,这两句诗表现了追求美德,虽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高尚的修养,“浩荡”指广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品质虽然美好而广大,但最终还是不了解百姓之心。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指委屈,“尤”指罪过,“攘”指忍受,这两句诗写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两句诗表面写屈原佩戴与众不同,实际上是写自己高洁的品行与众不同。

12.对节选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七节写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是君王不察民心,小人造谣诽谤,同时表现了自己的不同流合污。

B.诗的后六节,诗人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德,献身理想虽死不悔的决心。

C.诗人在诗中善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D.诗人在第二节中写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第八节中又写“悔相道之不察”,表现作者矛盾的心情,说明即使伟人也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时候。

13.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句,意思为:长声叹息又掩面流泪啊,人生的灾难

太严重了。民生,即人生;此处,不仅指百姓的生活,也指个人的命

运。

B.“既替余”句,意思为:既由于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由于我采芸芷而给我滥加罪名。以,而;蕙纕,以香蕙作佩带;揽茝,采集芸芷。

C.“何方圜”句,意思为:哪有圆凿和方芮却能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相安的呢?圜,同圆,即圆凿子;方,方榫子。

D.“伏清白”句,意思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偏重的。伏,守,保持;厚,看重,推崇。

14.对这7段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司马迁曾评价说:“离骚者,离忧也……盖自怨生也。”

B.1—7诗节重在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用香蕙作佩戴,又采集芸芷,即:因品行高洁而不被世俗小人所容。

C.自己爱美从善,而小人却投机、追曲,连“众女”也“谣诼”,尤其君王“不察”,可是,诗人却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表达了“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D.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如,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用“初服”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

15.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悔相道”句,意思是: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相道一观察、选择道路,相——动词,识别;延,久久;反——通“返”。

B.“制芰荷”句,意思是:裁剪荷叶、荷花做服装。制,裁制;集,缝缀;芰荷,荷叶,芙蓉,荷花。

C.“芳与泽”句,意思是:世上的清芳与污滓混杂在一起啊,惟独我明洁的本质还没有改变。芳,芳香;泽,污秽,污渍;糅,混杂在一起;亏,guǐ,改变,发生差异。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美好的心灵。

鉴赏《孔雀东南飞》

16.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有一段对她的外貌和装扮的铺陈描写,对这段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的装束意在掩饰被休的屈辱并试图打动焦仲卿。B.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和刚烈的性格。C.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显示出她被休的不合理。D.用横向、夸张的铺陈,赞美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

17.对下面有关刘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凶恶的婆婆。B.兰芝企图以责备自己感化婆婆,以求得到破镜重圆的希望。C.兰芝语气虽然委婉,好像是自责实际充满对被压迫的怨气。D.兰芝对婆婆的态度仍不失大度得体,其自责是出于礼节。18.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19.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鉴赏《迢迢牵牛星》

20.对诗句及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意为:那遥远的牵牛星啊,你永远思念着织女吗?迢迢—tiáo tiáo,形容十分遥远的样子。

B.“札札弄机杼”,意为:织女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札札,拟声词。

C.“终日不成章”,意为:一天到晚地织不成布来。章——此处指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幅面;今所谓“文章”,即用其比喻义。

D.“相去复几许”,意为:牵牛与织女二星座相隔又能有多远呢?可就是不能会面。几许——能有多远。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一般以第一句作题目。它们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萧统《文选》。

B.诗篇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借牛郎织女不能相会的神话故事,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直接控诉了现实的黑暗。C.诗人启动发散思维,精心构思,选材奇特,且运用情与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及如话家常的语言,均形成本诗的重要特色。

D.诗篇虽以“迢迢牵牛星”入题,但所重点刻画的人物却是“皎皎河汉女”——描写了织女的勤劳,织女的美丽,织女的情感世界。

鉴赏《白马篇》。

2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游侠”指重义轻生之人,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点明了主人公的出生地和性格特征。

B.“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去”作离开讲,“垂”通“陲”,边缘,这二句诗点明了游侠儿少小离乡的目的。

C.“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怀”,顾惜,这句诗说明游侠儿的另一特点:喜欢杀身成仁,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D.“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籍”指户籍名册,“中”通“衷”,心里,这两句是说名字编在壮士名册,心里不能顾念私事。

2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机智勇敢和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从中融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B.这首诗前半部分表现英雄的外在美,表现其勇,后半部分赞扬了他的内在美,表现其忠。

C.本诗重点是通过描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上节重点是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风采,下节重点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美。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设问、对偶等手法从多角度表现人物。

2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马篇》又名《游侠篇》。这是曹植诗歌创作前期的代表作。诗篇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少年的英雄形象。

B.诗篇上节,着意刻画英雄少年的外在美,他英姿飒爽、勇武善战;下节,精心赞誉少年的内心美,他征战边陲,奋不顾身。

C.诗篇在表现英雄少年的忠、勇性格与赫赫战功时,上下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由开篇二句,可认定上节为侧面烘托;而由篇末二句,则可认定下节为正面描写。

D.诗人十分娴熟地描摹了人物的动作,由动作来展现英雄少年的风采。而动作描摹的方法,上下节又不相同——上节,精雕细刻;下节,则粗线条勾勒。

鉴赏《归园田居》

2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指本性、气质,这两句诗点明了作者从小的天性,其意思是说,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旧渊”,作者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误入官场,生活得极不自由,用“恋旧林”、“思故渊”比喻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者先写近景,写出了村庄在黄昏时的昏暗模糊,再写远景,空中飘着轻柔而缓慢上升的炊烟。

D.“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自然”既指自然的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这两句写作者脱离官场后内心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写作者的个性、理想和对官场生活的悔恨。“误落”

二字隐寓着作者深深的自责。

B.诗的第二节,既写出了辞官归隐的心情,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C.作者采用精雕细刻的方法,动态描写与静态刻画相结合,视觉形象的审美与听觉形象的欣赏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D.本诗写出了作者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7.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托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入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做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至405年,即东晋安帝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2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田园居》共五首,本诗为第一首。诗篇描写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与闲适愉悦的心境。

B.全诗运用白描法,情、景、人交融在一起,且语言朴实无华,诗意油然流出,营造出一种恬静淡雅的诗境,使读者领略到一种特有的情趣和美好享受。

C.以比喻入诗,乃陶诗的特色之一,且在比喻的运用上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比如,诗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是虚写;而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则为实写。

D.这首诗表层看平淡自然,实质却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刻画;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又有听觉形象的欣赏,交织成一幅动与静相结合、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鉴赏《短歌行》

29.对本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是多么短暂啊,作者在这句话中说明人的生命有限,应该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表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诗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

C.“忧从中来”,从全诗看,作者忧虑的是统一全国的事业尚未完成。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借用《管子》中的话,比喻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30.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诗流露了作者对来去匆匆的人生所寄托的深沉的感慨。

B.在本诗的主体部分,作者一咏三叹,运用比喻、烘托,渲染了作者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心情。

C.作者在最后借用“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如饥似渴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贤才来帮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感情充沛,深沉,用语朴实、自然、形象,表现了作者未能统一全国和获得更多人才帮助的消极感伤的情绪。

鉴赏《长歌行》

3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得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第三篇:诗词鉴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注释】:

(明代杨慎编《词林万选》首标此词为李清照作,而明代杨金刊本《草堂诗余》又题作苏轼词,明代陈耀文编《花草粹编》等又作无名氏作品。)蹴(cù):踏。这里是荡足的意思。慵整:懒整。

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袜刬(chǎn):穿袜行走。【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是她早期词作。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生人来此,十分紧张,急忙回避,袜刬钗溜,一边依门回头嗅着青梅,一边窥究竟。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提示人物的精神韵致和内心的情愫。她轻灵姿秀,纯洁多情,活泼洒脱。文笔清新而细腻,细节传神,生动有致。寥寥41个字中,塑造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明、勇敢、多情的少女形象。《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注释】: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赏析】:

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上片开头五句只写一个“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换新香点燃,一慵也;被也不叠,任凭胡乱摊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连头也不愿梳,何谈化妆,三慵也;梳妆匣上落满灰尘,懒得擦,懒得动,四慵也;日上帘钩,人才起床,五慵也。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这句为全词之眼,在上片的中间位置,括上而启下。表现出夫妻离别前一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绪;“多少事,欲说还休”。体现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杨慎评此句说:“‘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可谓深得其心。因为告诉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烦恼而已,故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啊!歇拍三句为上片之警策,本来因怕分别才容颜瘦损,但作者偏不直接说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弥足矣。下片设想别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跃,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饯行的过程,直接写别后的情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以下三句近乎痴话。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体验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结拍三句用顶真格将词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确,与上片结拍的写法属同一机抒。深际飞评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云巫雨,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全词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学中实属难能可贵。《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赏析】: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

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压倒南宋词坛,令人绝倒,无须再言语,刻骨的相思之情已力透纸背。人惟悴,黄花瘦,究竟是怎样一枝清逸的菊花。立于南宋词坛,独对西风,易安人淡如菊,风神摇曳。《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精妙,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释

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③舴艋:小船。【赏析】: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注释】: 沉醉:大醉。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远《花草粹编》作“断”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吴融《情》诗:“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更:又。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挪:揉搓。捻:用手指搓转。得:需要。

些《花草粹编》作“此” 【赏析】:

此词不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作者用寥寥44个字,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惊叹不已。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出语掷地有声,正气凛然,不让须眉,虽身为女子,对靖康之变亦是激愤难当,奋笔书之而成此慷慨之音。“至今思项羽”,其英雄气慨令苟安者汗颜,抒发一女子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刚健之极,有力之极,男儿中亦鲜有能作此语者。《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着,转眼。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⑨簇带:妆扮之意。【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释】: 挪:以手揉搓。赢得:获得。

海角天涯:形容地主极为偏远。萧萧:耳际的头发短而稀的样子。看取:看着。【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咏梅词作。寄托遥邃。回忆南渡前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感慨良深。运用了白描、对比等艺术手法,用洗炼的文字,不加渲染,不用烘托,质朴自然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情真意切。

第四篇: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合适时点拨。

一、鉴赏思路点拨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味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技巧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知识联系】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2.炼字:用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4.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综合类

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六、开放题型类

(一)评价类 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答题示例】范成大《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续写类(略)

附:诗歌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音信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 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漂泊 石灰——节操、纯洁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沉静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英雄——追慕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软肋”。那么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有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通常,人物形象比自然景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就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出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其次,要体味诗词的语言。鉴赏诗词的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体会语言美,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评述。第一,要体味语言的风格特色;第二,要分析诗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三,品悟诗人或词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再次,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技巧,而是在于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取得的表达效果。

最后,要品评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写景抒情类的,一般要品味意境,揣摩情感;托物寄兴类的,要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忧国忧民类的,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思乡怀人类的,要领悟意象,理解感情;怀古伤今类的,要联系背景,理解典故;阐发哲理类的,要理解现象,把握本质;送别友人类的,要分析情景,理解情感;边塞豪情类的,要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第五篇: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

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

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

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

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

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

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

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

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

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

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

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

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

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

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

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

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

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

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

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

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

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

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

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

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

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下载诗词鉴赏与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鉴赏与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感悟篇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一、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

    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

    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 摘 要: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

    诗词鉴赏之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几种类型(一)忧国伤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离乱的痛苦3.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建功报国1. 建立功业的渴望;2. 报国无门的悲伤3......

    诗词鉴赏(5篇)

    【心田课堂】一起来学习思乡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老师就告诉心田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几乎家喻户晓,那思乡诗是什......

    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

    冬至诗词鉴赏

    冬至诗词鉴赏 (一)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1.下列选项中......

    离别诗词鉴赏

    送别诗词鉴赏专题 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语文组王海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体悟其情感类型、掌握其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学习鉴赏送别类诗......